育人观赏识教育论文

2022-04-17

[摘要]通过分析水生观赏动物养殖与鉴赏课程建设历程,提出以学科专业为依托,组建课程教学团队;追求卓越,确定课程建设与培养目标;精字领先,与时俱进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互联网+课堂教学,建设课程教学网站;改革课程考核,完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水生观赏动物养殖与鉴赏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对策。总结了水生观赏动物养殖与鉴赏课建设成效。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育人观赏识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育人观赏识教育论文 篇1:

中国传统艺术如何有效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

摘 要: 坚持文化育人是教育文化本性的必然要求。将中国文化中优秀的传统艺术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是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有益探索,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应然回答,更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本文探索中国传统艺术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通过“三轴联动式”传统艺术文化育人活动路径,从传统艺术涵养提升路径、学生特色艺术发展促进路径、身心健康滋养路径出发,三轴联动,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一步发挥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育人作用。

关键词: 传统艺术 高校文化育人 文化传承

一、中国传统艺术与高校育人工作的内涵

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将中国传统艺术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是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有益探索。

要真正研究探讨中国传统艺术融入高校育人工作,首先就要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内涵。中国传统艺术经历了五千年的沉淀,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等。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不仅展现在艺术作品中,而且表现为艺术家的言论和主张,更蕴藏于深刻而广博的人文思想里。传统艺术绝不仅是满足于眼之所见、耳之所闻和身体其他器官的感觉或感受,更可贵的是一代代艺术成就中富含着探索人的精神世界,给予人心灵安顿的养分。或者说,每一代艺术层积在特定的历史地层里,构成取之不尽的精神宝藏,也是我们今日继续丰富发展文化育人的资源。中国传统艺术总是与人文思想的发展相始终,这是中国传统艺术观念的基本特点之一。历代艺术家都自觉不自觉地把艺术创造与社会演进和哲学观念变化结合起来,以艺术作品为时代精神做了最好的呈现和声明。

中国传统艺术底蕴深厚,但是伴随历史的推移,不少中国传统艺术消逝在历史长河中,或许因为自身原因,抑或是社会外部的诸多因素,传统艺术似乎与我们愈来愈远。而这种消逝在教育领域表现为学生缺乏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认知。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首要的则是育人工作的开展,而传统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与育人存在天然的密切关系。人文、艺术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符合人文、社会和自然和谐统一的客观规律的,也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界潮流。

二、中国传统艺术融入高校育人工作的实践路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只有使大学生在思想上理解、认同,并在日常生活中实地践行,才能真正体现出路径的有效性。哈佛大学教授理查德·加纳罗与迈阿密大学教授特尔玛·阿特休勒合著的人文学通识读本:《艺术:让人成为人》中提出了“艺术让人成为人”的概念,在實践层面有两层意思:一是借美(艺术)育人,二是创美(艺术)育人。高校育人,实质上就是“借美育人”与“创美育人”的统一,即在各类教育活动中强调情感德育与情感教学的渗透。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坚持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宗旨,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工程,打造“三轴联动式”传统艺术文化育人活动路径(图1),即写、做、读、唱、行“五字诀”为形式的传统艺术涵养提升路径(轴一);练、展、比“三部曲”为形式的学生特色艺术发展促进路径(轴二);树、培、润、传“四重奏”为形式的身心健康滋养路径(轴三)。三轴联动,开拓传统艺术的文化育人工作新局面。

(一)传统艺术涵养提升路径

针对大学生群体,以娱乐其身心、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为指导思想,将传统艺术内涵注入各项学生活动,发起一系列旨在加强大学生中国传统艺术教育和宣传的活动,通过写、做、读、唱、思、行“五字诀”,开辟传统艺术教育新路径,崇艺术之美,尚传统之魂。

1.写:组织开展书画家、师生书画笔会系列活动。

中国书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一,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高校应该重视中国书画传统文化传承,设书法社,聘请校外书画大家作为客座教授,定期为学生讲学,举办书法知识普及、作品欣赏等活动。同时,学校每年可以经常性开展以笔会或文化沙龙形式为主的传统艺术教育,组织开展“书画笔会”、“书画交流笔会”等大型活动,以最直观的形式感染学生。在立足将传统艺术融入校园文化的同时,学校应注重培养师生的文化艺术自信,让师生自觉成为传播中华文化、中华艺术的主体。例如,春节前,学校可以组织书法家、剪纸艺术家们带着学生走进农村,走进社区,为村民写春联、剪纸,带去红彤彤、乐融融的新年文化大餐。

2.做:组织开展传统手工艺大师校园行系列活动。

手工制作工艺在我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制作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传统手工艺产品始终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大特色产业。对此,学校可以开展传统手工艺大师校园行系列活动,邀请诸如烙铁画、剪纸、面塑、糖画、中国结等传统手工艺艺术门类的工艺大师来校献艺,吸引师生参与,与艺术家们互动交流,现场“拜师”学艺。通过一系列艺术家的现场展示,师生会被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深深吸引,因此更加热爱传统文化。

3.读:组织开展“展诵读魅力,向传统致敬”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展诵读魅力,向传统致敬”等教育活动。活动以师生和校外嘉宾演绎传统诗作的方式进行,还可以设置一些特殊环节,由师生朗诵校内名家原创的诗词,书法名家们则登台在诗词韵律中现场挥毫,展现深厚的书法造诣。同时,为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帮助大学生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习惯,学校可以制定关于推进大学生读书活动的指导意见,将学生借阅图书情况、读书体会撰写及交流情况、参加阅读活动的情况,以一定比例计入“人文知识导读”、“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课程的学生平时成绩,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教育。

4.唱:组织开展戏曲名角进校园系列活动。

学校可以邀请京剧名角与青年学子畅谈京剧艺术,共同赏析国粹的魅力。在活动过程中,穿插现场观众的互动环节,学生谈自己对京剧的理解,聊京剧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唱”“念”“做”“打”的教、学互动环节中,学生可以上台跟老师学身段、学做派。以表演互动为主、理论讲解为辅的课堂安排,注重课堂氛围建设和传统文化基本知识的普及,力求让学生感受到“传统”与“文化”、“古典”与“现代”碰撞时的精妙火花。

5.行:组织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特困儿童传统艺术体验系列活动。

学校有志愿服务类的社团,可以以此为基础,帮扶服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特困儿童。志愿者们可以与农民工子女结对,和特教中心儿童、留守儿童结对,用自己的热情和知识为农民工子女、残障儿童、留守儿童提供帮助和服务。志愿者们带着爱心走进“艺术”,把“艺术美”传递给孩子们、带进社会。学校的大学生志愿者们还可以将传统艺术的普及和教育融入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帮扶中,开设“艺术小课堂”,带领孩子们学习唐诗宋词、观赏影视作品、品读文化作品,和孩子们一起写书法、做手工、绘画,在把“爱”和“美”的理念传递给孩子们的同时传授传统艺术知识,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二)学生特色艺术发展促进路径

社会发展需要多样化的人才。“特色艺术发展”就是使学生以各自特点为基础,获得自己独特的技能和本领,也就是所谓的“特长”,从而具备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资本与优势。通过“特色艺术发展”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综合实力,才能使学生各具特色,各有本领。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特色艺术发发展,奏好练、展、比“三部曲”,通过大学生社团建设,激发学生自我发展和素质提升,使其成为促进学生特色艺术发展的重要活动路径。

1.练:指导学生社团点、面结合练技能。

学校将学生社团管理纳入学生工作管理的正常渠道,为艺术社团发展提供必要的经费、场地支持;有计划地安排优秀教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提高社团层次;对社团骨干进行培训,促进学生社团的持续发展。学校可以利用每年九月新生季契机,开展社团招新联展活动,集中招纳新鲜血液;利用迎接“五四”青年节契机,将四月定为社团风采展示月,以此促进各个社团勤练技能,强化特长。除了在“面”上对社团统一要求外,学校还应该特别重视精品社团的打造和重点学生的培养,对他们进行“点对点”的指导和帮扶。

2.展:多渠道、多方位帮助学生展艺术才能。

面向全校学生,搭建展示个人才艺的舞台,各学生社团和学生个人都有机会登台展示。开展诸如校园书法节、艺术节、艺术展览等活动,集中展示学子积极上进、多才多艺的青春风采。除了为各社团提供风采展示的平台外,学校还积极寻求校外资源,引进有一定知名度的活动品牌,力求为有特长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舞台。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校园文化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3.比:依托社团,激励学生参加竞赛比才能。

一方面,学校大力扶持社团建设,组建专门的教师团队对其进行指导和辅导,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指导与传统艺术密切相关的项目。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举办相关艺术竞赛,并进行布置展览,增强学校的艺术氛围,让师生在感受竞赛魅力的同时体会到传统艺术的精髓。

(三)身心健康滋养路径

健康美好的身心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追求身心健康的发展是上海大学校训使命愿景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育人的基础。通过演好树、培、润、传“四重奏”,崇健康之爱,尚德行之美,全方位增强青年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身心健康。

1.树:以专题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情怀。

学校建立健全“以学习带动、以契机引动、以实践促动、以典型推动”的教育新机制,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青年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进一步坚定团员青年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开展例如“歌颂祖国”为主题的纪念改革开放的艺术活动,以“勿忘国耻,青春同祭”为主题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艺术作品展览活动,以“传递文化薪火”为主题的中国传统艺术教育活动等,结合主题,通过传统艺术形式,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情怀。

2.培:丰富课内外艺术课程,打造精品艺术殿堂。

一方面,丰富现有的课内外的艺术类课程,通过多样的授课形式增强这些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探索建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新的课程建设体系,实现教学途径、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使得中国传统艺术真正进课堂、进头脑。另一方面,用好“思政课堂”主渠道,充分利用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政教育课程,展开针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专题课程,讲授传统艺术的历史与发展脉络,结合当下生活热点问题,吸引关注,引发思考,突出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核心内容,践行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神,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互补效应。

3.润:营造传统艺术氛围,改善文化育人环境。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环境当属最为润物细无声的部分,也是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结合的总和。通过将传统艺术资源融入校园环境建设,让广大师生置身于艺术精神、艺术氛围的熏陶之中耳濡目染,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感,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提高审美趣味,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博物馆建设:高校博物馆场馆是对传统艺术的静态呈现,也是师生开展艺术研究、從事社会实践的重要阵地,同时对大学生深入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深刻内涵,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强调文化育人是大学博物馆的内在品格,因为它天然承载着以文“化”人的重要使命。“育”作为手段,“化”作为目的,都是大学博物馆文化育人的本质使然,是大学优质教育文化资源延伸和辐射的必然要求。大学博物馆要真正做到以藏品为源头、以受众为根本、以服务为内核、以活动为承载、以媒介为拓展。大学博物馆文化育人的实现路径可以采用以下方式:第一,凝练文化特质,通过举办高水平展览实现文化之“育”人,举办灵活多样的主题展览,向受众传播广博的艺术、历史、科技、人文知识。第二,组织文化活动,通过建设多样活动平台实现文化之“育”人,大学博物馆要建设成为大学文化传播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第三,鼓励文化参与,通过亲身融入志愿者实践实现文化之“育”人。将展览布展、引导讲解等服务与勤工助学育人模式有机结合,实现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的双向互动和实践育人。

打造艺术校园景观:注重寓艺术资源于绿化工作中,精心打造凸显“爱与美”特质的校区,积极传承和创新蕴含传统艺术特色的文化,建设蕴含“爱与美”文化神韵的各种物态形象,把“爱与美”的思想体现在诗意盎然的校园环境中,使校园人文景观成为立德树人的鲜活载体,并在校区建设中全方位融入“爱”“美”元素,体现出“宜人”特质。

4.传:将传统艺术资源融入传播媒体。

校园传播媒体是大学文化、办学特色的有机组成部分。将传统艺术资源融入传播媒体,打造立体校园传播途径,放大文化育人功能,能夠更好地传播先进的价值理念,促进大学精神的确立,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新时期高校校园传播媒体日渐丰富,形式多样,影响越来越大。如:(1)校报学报内刊等开设艺术专栏,校报学报内刊是高校最为传统的传播媒体,也是发行量大、在学生中具有较大影响的媒介。各高校立足传统艺术精神、文化资源,或通过创办辑刊或刊物,或在学校学报社会科版中开辟传统艺术专栏,或创办学校艺术校报及院报、社团刊物等研究宣传和弘扬中华传统艺术精神和文化资源,营造艺术育人、文化育人的浓厚氛围。(2)校园广播电台宣传橱窗等传播传统艺术,在校园广播电台开辟艺术之声等节目,播放艺术故事、传统艺术介绍等,搭建师生艺术教育交流平台,引导学生热爱中国传统艺术,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3)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传承传统艺术,高校积极打造经典艺术教育网、“经典艺术大讲堂”课程网站等信息教育平台,营造浓厚的经典艺术自主学习氛围。

三、结语

坚持文化育人,是教育文化本性的必然要求。将中国文化中优秀的传统艺术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通过“三轴联动式”传统艺术文化育人活动路径,从传统艺术涵养提升路径、学生特色艺术发展促进路径、身心健康滋养路径出发,三轴联动,娱乐学生身心、陶冶学生性情、潜移学生品性、培养学生情操、塑造学生灵魂,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一步发挥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育人作用,开拓传统艺术文化育人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吴清一.大学文化的四维向度及其育人功能实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2]董云川,周宏.大学的文化使命——文化育人的彷徨与生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王琳媛.解密高校博物馆——全国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发展研究报告[R].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4]王炳林,张泰城.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发展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理查德·加纳罗.艺术:让人成为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蔡劲松,主编.大学博物馆的当代转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

作者:华阳

育人观赏识教育论文 篇2:

水生观赏动物养殖与鉴赏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探索与实践

[摘 要]通过分析水生观赏动物养殖与鉴赏课程建设历程,提出以学科专业为依托,组建课程教学团队;追求卓越,确定课程建设与培养目标;精字领先,与时俱进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互联网+课堂教学,建设课程教学网站;改革课程考核,完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水生观赏动物养殖与鉴赏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对策。总结了水生观赏动物养殖与鉴赏课建设成效。研究结论对学校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精品视频公开课;水生观赏动物养殖与鉴赏;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1],课程建设的水平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2]。全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始于2003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厅[2003]3号)两个文件,指出精品课程建设目的是促进师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等多方面的改革,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并为学生自主学习及个性化发展创造良好条件。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提出,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实现精品课程基本教学资源以及参考资料等上网开放。到2010年,全国共评选出国家级精品课程3910门。201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指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3]。截止到2016年2月,经高校建设和申报、网上免费开放、专家审读,教育部先后公布了8批992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通过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充分利用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提升教师将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意识、水平和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4]。

一、水生观赏动物养殖与鉴赏课建设背景

2000年以来,为弘扬海洋文化、宣传海洋与水产科学理论,传播水产养殖技术前沿知识,提升学生的海洋与水产科学文化素养,充分发挥学校的水产与海洋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健康养殖与生理教学团队先后面向全校学生开出了观赏鱼类养殖与鉴赏、观赏鱼类养殖与设施、海洋生物鉴赏和珍珠培育与鉴赏等海洋水产类公共选修课,这些课程受到全校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近年来,为全面推进学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教学团队将以上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设立水生观赏动物养殖与鉴赏海洋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类公共选修课,作为学校精品视频公开课进行立项建设。

二、水生观赏动物养殖与鉴赏课建设策略

(一)以学科专业为依托,组建课程教学团队

我校水产和海洋科学学科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是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水产养殖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学科专业师资力量强、水平高,教师选聘余地较大。我们从学科专业教师中选聘在鱼类(金鱼、锦鲤、热带观赏鱼、海水观赏鱼)增养殖技术、龟类养殖研究、珍珠培育与加工、珊瑚礁资源修复与保护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学科专业基础,从事该方向教学和科学研究,承担过课程建设或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组建课程教学团队。

(二)追求卓越,确定课程建设与培养目标

课程建设的定位和目标,是通过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投入教学运行实践,满足校内混合式教学需求,条件成熟时,提升为MOOC,在大型课程平台上上线,供校内外学生选修,努力建成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課程教学定位是为非涉水、非涉海专业学生提供学习海洋水产知识平台。课程教学培养目标是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水生观赏动物养殖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主要观赏鱼类、龟类、珊瑚分类和形态特征,了解它们的栖息、摄食、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特性;了解观赏鱼类、龟类、珊瑚的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掌握水族箱养殖观赏鱼类、观赏龟类、珊瑚技术要点;了解珍珠培育技术要点,掌握珍珠分类、鉴赏的基础知识;了解水生观赏动物养殖景观设置与水质调控技术。

(三)精字领先,与时俱进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海洋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类通识课程的教学定位,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重点是普及水生观赏动物养殖基础理论和技术,反映当前休闲观赏渔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发展观赏(休闲)渔业的目的和意义、水生观赏动物养殖发展历史、观赏(休闲)渔业现状与发展前景。第二章观赏鱼,分为五节。第一节鱼类生物学基础,主要讲述鱼类形态特征、鱼类的栖息与环境、鱼类的食性、鱼类的生长特点和鱼类的繁殖习性。第二节金鱼,主要讲述金鱼的演化历史,金鱼的变异特点,金鱼分类以及主要品种鉴赏,金鱼的人工繁殖选育与养殖技术。第三节锦鲤,主要讲述锦鲤观赏养殖历史与变异,锦鲤生物学特性,分十三类鉴赏锦鲤的主要品种,锦鲤的人工繁殖苗种筛选与养殖技术。第四节热带观赏鱼,主要讲述热带观赏鱼的起源与分布、热带观赏鱼的分类与鉴赏、热带观赏鱼的繁殖与苗种培育、热带观赏鱼的养殖与管理。第五节海水观赏鱼,主要讲述海水观赏鱼的养殖历史与发展前景、海水观赏鱼的分类与鉴赏,海水观赏鱼的养殖与管理。第三章珊瑚与珊瑚礁,主要讲述珊瑚生物学和营养方式、珊瑚的繁殖特点、珊瑚分类与养殖鉴赏,珊瑚礁的分布、珊瑚礁的形成过程、珊瑚礁生物多样性和珊瑚礁的功能。第四章珍珠,主要讲述珍珠的分类与理化性质、珍珠的用途、珍珠文化与市场、淡水珍珠和海水珍珠培育、珍珠漂白染色抛光加工技术,珍珠鉴赏与等级评价、珍珠真假鉴别、珍珠首饰欣赏。第五章观赏龟,主要讲述龟的形态特征、龟的生物学特性,我国常见龟的种类与观赏龟的繁殖与养殖技术,绿毛龟的培育技术,观赏龟的病害防治。第六章水生观赏动物养殖设施与置景,主要讲述水生观赏动物养殖设施与养殖用水处理技术、水生观赏动物养殖供气和控温系统,水草栽培与水族箱景观设置。

(四)互联网+课堂教学,建设课程教学网站

水生观赏动物养殖与鉴赏课程教学团队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开展课程基本教学资源,以互联网+课堂教学思想为指引建设课程教学网站(http://210.38.136.69:8043/),组织课程教学。课程网站平台模板化建设,采用可填加性网站框架,突出课程特色,符合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评审要求,能满足课程申报、建设、验收和教学使用功能;能满足课程学习自测、师生交流、作业提交等交互性需求,并能形成历史记录。教师在课程平台上自主选择课程建设模板,自主导入基本课程资源和拓展课程资源,并能时时对资源进行更新和管理,发布教学通知、布置和批改作业,与学生互动讨论。

课程教学过程中试用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共同研发的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教师课前将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学习思考题等学习材料推送到学生手机,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预习,另一方面有利于师生沟通及时反馈;课堂教学过程学生可以利用手机进行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师可利用手机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应用雨课堂将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赋予学生教学过程中全新的参与体验感,最大限度地释放教与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改革课程考核,完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完善课程考核环节,坚持学习过程考核与学习效果考核并重的原则,建立覆盖平时学习过程和期末考试等环节的多元化课程考核与学生学业评价体系。课程考勤占10分,本课程24学时,共12次课,上课考勤抽查5次,每次旷课扣2分,最多扣10分,全勤给10分;课程讨论占20分,本课程教学网站设有师生互動平台,所有选课学生均需在互动平台进行实名注册,参加互动平台对课程教学内容、知识点的讨论。学生在互动平台问题区至少提出1个问题给满分5分;在互动平台参与1个问题的讨论给3分,至少参与5个问题的讨论,给满分15分;课程论文20分,要求学生围绕水生观赏动物养殖与鉴赏课讲授的主要内容,自主选题写1篇字数在3000字以上的课程论文,课程论文参考文献不少于20篇,并要求在文中以上标形式标注引用;期末考试占50分。

(六)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程教学团队紧紧围绕所授学科的教学内容开展科学研究活动,让学生了解科学前沿,并及时将新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近年来,课程教学团队主讲教师承担了国家和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十余项。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丰富、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将科学研究成果及时内化到教学内容之中,让学生以最直接的方式感受和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这有效地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积极开展优秀本科生进实验室活动,课程团队教师担任导师,接纳优秀学生进实验室,以教师科研项目为依托,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或自主选题的优秀本科生进实验项目,完成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良好的人才培养成效。

三、水生观赏动物养殖与鉴赏课建设成效

(一)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的课程教学团队

目前水生观赏动物养殖与鉴赏课程教学团队有教师8人,主讲教师7人,分别承担金鱼、锦鲤、热带观赏鱼、海水观赏鱼、观赏龟类、珍珠培育与鉴赏、珊瑚的教学任务;实践教师1人,承担教学视频图片拍摄任务;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且全部具有硕士学位,5人具有博士学位;年龄在40岁以下的教师3人,建立了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二)完成了交互式课程教学网站建设

水生观赏动物养殖与鉴赏课程教学网站(http://210.38.136.69:8043/)设置有师资队伍、基本教学资源、拓展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教学改革与研究、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形势政策、课程论坛、课程动态、师生互动、作业习题、视频图欣赏等栏目。目前,水生观赏动物养殖与鉴赏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教学参考资料指引和课程讲义等课程基本教学资源,以及水生观赏动物养殖视频、水生观赏动物养殖案例、水生观赏动物养殖技术讲座、水生观赏动物图谱、参考文献等拓展教学资源建设已经完成,并上网运行。同时,还完成了24学时教学录像拍摄。

(三)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成效显著

2017年2月至5月教学团队面向全校开出了水生观赏动物养殖与鉴赏公共选修课,两个教学班次,计划班额70人,共140人,由于选课学生较多,扩大到教室容量最大班额,最终修课人数达到172人,涵盖47个专业。课程教学过程采用互联网+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课程教学网站和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在网站上发布课程教学信息,课程考核办法及要求,同时向学生手机推送。统计学生课堂出勤率为98.7%,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率为67.8%。修课学生每人完成了1篇课程论文,平均分为17.6分。学习过程考核平均分为38.6分,期末考试,平均为40.5分。选修该课程的部分学生组成了6个创意团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生态景观鱼缸设计大赛,其中4个团队获一、二等奖。1个团队推荐参加全国大学生水族箱造景技能大赛,获一等奖。

(四)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成果显著

2016年水生观赏动物养殖与鉴赏精品视频公开课获批广东省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本科类立项建设项目;水生观赏动物养殖与鉴赏MOOC,获批教育部高教司企业支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17年以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健康养殖与生理教学团队”被列为学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对象。2017年教学团队围绕水生观赏动物养殖与鉴赏教学资源建设,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改革等为主要内容申报获批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项,教材建设项目1项。

[ 参 考 文 献 ]

[1] 张爱锋,苏琳芳.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1):45-46.

[2] 申玉春,童银洪,李忠炉,等.鱼类增养殖学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实践[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6(12):72-74.

[3] 王鹏,王秋芳.开放教育中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3(17):15-17.

[4] 申玉春,姜晓丹,刘靖,等.地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与可持续建设对策[J].高教学刊,2017(2):5-6.

[责任编辑:陈 明]

作者:申玉春 李锋 刘丽 李忠炉 叶宁

育人观赏识教育论文 篇3:

翰墨飘香?以书育人

摘 要:书法是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承载着丰富文化气息,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更应该让其更好地传承下去。特别在我们广大农村中小学,书法教育仿佛已经被淡忘了,书法教育的发展,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制约。为了不使书法教育在我们这代“断档”,必须“立足课堂”,多管齐下,给我们的孩子提供适合现阶段发展的教育平台,让我的孩子沐浴在书法的艺术里,让书法艺术之花香飘满园。

关键词:书法教育   服务   以书育人   立足课堂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立品为先”,“无声之音,无形之相”,无不透露出对书法的敬重和喜爱,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凝聚着我们的文明、文化情感,蕴含着丰富的育人情愫,是现代中国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因此,对中小学生开展书法教育,提高学生的品行修养,发展学生的书写、想象、审美判断、综合分析等能力,增强学生对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书法大家欧阳中石先生曾说过:“我们的汉字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本质,千万不能让汉字文化在咱们这代人手里断了档。”在2011年8月,教育部正式下发《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文件,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艺术等课程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2012年4月,教育部又印发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对学段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实施和评价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这些相关的规定出台,对于我们农村的中小学学校开展书法教育,该是何去何从呢?我们农村中小学学校该如何去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学校教学的书法教育?我想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和探索:

一、农村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我们农村中小学,书法现在可以说是一门被遗忘的传统学科,教育就更无从谈起。书法教育已经给搁置在一旁了,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大多数学校不再开设书法课,有诸多的因素影响着农村中小学书法课程的开设:

1.师资队伍。在我们农村学校,书法老师可谓麟角凤毛,正真会教书法课的很少。大多数老师叫他提笔写几个字,还是可以的,但他们大多不知道怎样去教学生。而现行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字写的更是一塌糊涂。

2.观念限制。现今社会环境变化巨大,学生的学习氛围可以说大大的延伸,涉及到各个学习的领域,学生负担很重。于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的老师,都用鼠标代替用笔。他们都认为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再也不用笔去书写,用打字代替写字就可以了。于是书法教育的课缺失了,我们的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和水平下降,汉字书写出现了危机。

3.场地设置。在我们农村,校舍的使用上还是比较紧缺的,像毛笔书法教学,必须要用一个专门的教室,专门的一个布置。学校往往是腾不出来一个书法室,都给感觉重要的设备设置。很少有设有专门的书法室,有些学校怕孩子给整个教室弄脏了,干脆就不设了。

4.经费来源。其实开设书法课,还有一个很主要的问题,就是“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来源,还有些辅助工具,如毡垫、笔帘、水盂、镇纸等,都需要大笔的资金。像笔、砚还好,可以用一段时间,但墨和纸就每节课都消耗,会增大学校、学生的负担。

5.资料寻取。我们农村学校,辅助于书法教学的资料很缺乏,虽然有现行配套的字帖,但如果想深入了解书法知识,去找本书法字帖也不容易,更何况是别的辅助资料,资料的缺乏,大大的制约了书法的教学和学习。

由于这些因素的不足,农村中小学书法教育真可谓困难重重。那难道我们就没办法开展书法教育了吗?俗话说:“只要精神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首先我们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多管齐下,给书法教育创造条件。所以我们农村学校要关注:

二、农村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服务策略

1.会引导书法意义。据《湖北日报》报道,黄石市某装饰公司日前招聘设计师。负责招聘的张经理说,现在许多大学生个人简历制作非常精美,但都是打印的。他们让小王现场写简历,一是想看看他字写得怎样,再就是看看他写的是否与递交的简历相符。小王的手写简历把“五官端正,身体健壮”写成“五管端正,身体健状”;将善于和客户“沟通”写成“勾通”;将性格“开朗”写成“开郎”。他共写错字12个,还不含“的、地、得”之错。张经理说,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小王写了一半后,提出要在电脑上写,因为平时写东西都是用电脑,长时间不写字,现在不习惯用笔写字。

这样告诉我们,在电子产品风靡的时代,提笔忘字,书写错误,已不是司空见惯的事了。作为教育工作者,会汉字书写,把字写正确,也成了教育者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书法教学不是立足于培养书法家,它的根本点是培养学生书写的规范性。书法艺术是个慢熟的过程,但遇上了个快吃的时代。我们应该让孩子真正知道写好字的重要性。

2.会推荐优秀碑帖。在我们泱泱的书法长河中,有许多优秀、经典的书法碑帖。作为教师要有所了解,并会推荐给我们的孩子,我们主要推荐中国古代的四大楷书大家的碑贴:唐朝欧阳询(欧体):其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唐朝颜真卿(颜体):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勤礼碑》和《多宝塔碑》。唐朝柳公权(柳体):其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元朝赵孟頫(赵体):其楷书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世称“赵体”,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喜爱,通过多种渠道,获取适合自己的字帖,比如通过学生去购帯、网上订购邮寄等。

3.会开展书法活动。书法教育,开展丰富的书法系列活动很主要,戏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曾说过:“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书法更注重这一特点,有交流才有所提高。像我们学校,孩子开展书法节活动,利用温州市书法家协会的老师来学校送教活动,组织孩子书写春联送上农户家,去艺术节比赛等等活动。

4.会筹措书法经费。书法教学,需要一定的经费陪衬,纸墨的消耗、活动经费等等,需要一定的费用,本就学校经费紧张的农村学校,再支出这么一笔经费,是件不容易的事。学校应该多利用社会力量、教育部门来解决经费问题。例如我们的学校,就温州书法家协会给予的帮助。

其实我们还要寻求更多的“会”,多种渠道、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类资源,创造一个我们农村学校自己的书法教育模式,我们主要通过课堂的展示来传授书法知识,立足课堂,开展书法多维技能的教育。

三、立足课堂,以书育人,培养学生书法的多维技能

“课堂大天地”,书法课堂亦是如此。书法教育是从认知汉字和书写汉字开始的,书法教育家王元军指出:“通过硬笔书写,让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用笔、基本构型特点,将汉字书写整洁、规范、易识,进而达到美观、顺畅”。而如下三个层面的课堂落实,是书法教育不可缺失的:

1.观察,注重学生分析记忆

唐代书法大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精细的观察在书法教学中非常重要,我们在书法教学中,给予孩子的学习载体是汉字,通过让孩子去观察,对汉字进行分析,记忆形成在头脑的概念建立。例如以颜体《勤礼碑》中的字为教学素材,在教学“千”和“里”的时候,要学生去观察其书写要领:作为独体字的“千”和“里”,要知道有主笔,分别是悬针竖和横折变化,要写得明显,要随字立形、重心平稳。如“千”字:第一笔是短撇,横是长横,稍微胖些,竖是悬针竖,跟“下”字的竖进行比较,下面是尖尖的,也是写在中心线上,比较横要写得胖些。这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学生的分析、记忆能力。

2.宁静,静下心来书写汉字

郭沫若先生曾对中小学写字有这样的一段说法:“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

书法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基本结构规律,从笔画的长短到结构部件的大小,从结体的疏密松紧到形态的斜,从体势的收放紧凑到笔画的呼应,都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底蕴。书法教育,对学生最主要的训练是:临碑贴。分对临、背临、意临这么三个阶段,“对临”是指对照字帖,要求孩子边写边观察。“背临”是指孩子脱离字帖,依靠记忆写字。“意临”是指孩子根据字帖的特点,自己创作新的作品。让学生把心静下来,认认真真的去写好字。

3.欣赏,陶冶学生审美情操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过:“我国文学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他认为:我国的书法艺术是民族的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

我们汉字具有形态、结构、变化之美,经过布白、章法,然后通过训练,实现汉字书写的美观化、艺术化。使汉字很好地展示其体势、仪态和飞动的丰姿。所以,许多历史遗留下来的许多书法瑰宝,都展示了书法书写之美。如“天下十大行书”之首的《兰亭序》:“飘若浮云,矫如惊龙”,王羲之精致的书法、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通过书写体验和对古今书法名作的欣赏,能从笔画、结构、章法以及神采、意境等方面初步感受书法之美,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

四、利用现代化网络数字平台,丰富书法育人素材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指出: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生动活泼的书法教学。通过互联网获取丰富的书法教育资源,加强交流,构建开放的网络书法教学平台。现在的许多学校都已经有校园网,好几兆的光纤牵入。通过构建网络平台,利用网络技术,便可以在异地实现书法资源共享。

书法有丰富的与育人有关的材料:视频练字、古代书法家的故事、书法与做人的关系等等,我们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学习,达到育人的效果。例如:《欧阳询观碑不忍离去》,欧阳询出行时偶然看到索靖所写的碑刻,看了一会,离去几里路后又转回来再看,等到疲倦了,便安置宿处,并在碑的旁边过夜,三天后才离去,他的精诚到了如此地步。像这样的小故事,都可以激励每一个人的。

结束语:我们知道我们的书法教育是缺师资、缺经费的,但我们还要一样去努力寻求,去探索,我们一样的可以把农村中小学的书法教育做好,让我们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浙江省中小学书法教程[M].浙江:2009.5

[2]《人民教育》[J].北京.2012.10

[3]《温州教育》[J].温州.2011.10

[4]http://news.0577hr.com/new_3510.html

(浙江省永嘉县巽宅镇中心小学 浙江温州)

作者:吕志仁

上一篇:护理学继续教育论文下一篇:规范化资产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