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分析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贵州省朱家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评价与应用

摘要:野生观赏植物是生长于野外自然环境下,观赏价值较高、生态适应性较好、开发利用前景较大的一类优良植物种质资源。目前,国内诸多地区城市园林绿化中,常见观赏植物应用频度高、占比大,导致各地城市园林植物同质化现象严重,园林景观缺乏地方性特色。贵州省朱家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多数野生植物观赏价值高,适应性和抗逆性较好,可开发利用种类多样。本研究通过对贵州省朱家山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进行实地踏查,收集和分析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种类、组成、区系和观赏等特征,构建野生观赏植物评价体系,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进行评价,筛选出优良的野生观赏植物种类,并进行园林应用分析,以期为朱家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保护、研究和园林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参考资料。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朱家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实地踏查和统计,并根据植物的科、属划分,共发现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141科392属698种,其中裸子植物有6科6属8种,双子叶植物有122科341属631种,单叶植物有13科45属59种。单种科、2-5科、6-9种科和10种以上科分别有47科、53科、19科和22科;单种属、2-5种属、6-9种属和10种以上属分别由有257属、119属、14属和3属。优势科共22科,优势属共25属。(2)针对朱家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科、属地理区系进行分析,发现保护区科、属地理分布型可分划分为10个分布区、15个分布区变型和分为14个分布区和17个分布区变型。保护区科、属分布型均泛亚热带分布型为主,分别为29科和59属,表现出强烈的热带-亚热带区系性质,并加杂北温带的成分。(3)朱家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生长型中,以乔木生长型221种和灌木生长型206种为主,草本生长型和竹类生长型最少,分别为60种和5种。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观赏多样性中,以观叶类植物为主,共529种;其次是观花类植物302种,观形类和观枝干类植物种类最少,分别为131种和87种。(4)野生观赏植物评价体系约束层中,以生态习性(0.4742)为主要限制因素,其次是观赏特性(0.3764)和资源潜力(0.1494)。观赏特性对应的标准层中以观赏器显示度(0.0801)为主要影响因素;生物习性以抗逆性(0.1397)为主要影响因素,资源潜力以再生能力(0.0427)为主要影响因素。(5)通过对朱家山自然保护区698种野生观赏植物进行综合评价、分级,共筛选出Ⅰ级野生观赏植物175种,Ⅱ级野生观赏植物310种,Ⅲ级野生观赏植物122种,Ⅳ级野生观赏植物91种。(6)分析朱家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园林的利用形式发现,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园林应用以被植物类为主,有222种;其次是植篱及绿雕塑类153种,庭荫类135种,独赏类和花木类均为105种,林丛类88种,行道树类81种,桩景类和防护类最少,各有65种和32种。

关键词:野生观赏植物;评价研究;应用;朱家山

学科专业: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立题背景

1.2 立题依据

1.3 研究现状

1.3.1 野生观赏植物的概念、分类、用途和价值

1.3.2 国内外观赏植物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4.3 研究的现实意义

1.5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5.1 研究特点

1.5.2 创新点

2 研究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区位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条件

2.1.4 水文条件

2.1.5 土壤条件

2.1.6 植被状况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3.1 植物资源

2.3.2 观赏特性

2.3.3 评价体系

2.3.4 综合评价

2.3.5 园林应用

2.4 研究方法

2.4.1 资料收集

2.4.2 植物调查

2.4.3 资料统计

2.4.4 统计分析

2.5 技术路线

2.6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2.6.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2.6.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3 结果与分析

3.1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特征

3.1.1 物种组成

3.1.2 科属特点

3.1.3 区系特点

3.1.4 生活型特点

3.2 观赏多样性分析

3.2.1 观叶类

3.2.2 观花类

3.2.3 观果类

3.2.4 观干类

3.2.5 观形类

3.3 评价体系分析

3.3.1 模型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3.3.2 指标权重值

3.4 评价结果分析

3.4.1 评分等级

3.4.2 评价结果

3.5 园林应用分析

3.5.1 独赏类

3.5.2 庭荫类

3.5.3 行道树类

3.5.4 防护类

3.5.5 林丛类

3.5.6 花木类

3.5.7 藤木类

3.5.8 植篱及绿雕塑类

3.5.9 地被植物类

3.5.10 桩景类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3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设计构成论文提纲下一篇:金融监管衍生工具分析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