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活动设计研究论文

2022-04-25

摘要: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本文通过对网络环境下PBL教学设计的分析,提出了网络环境下PBL教学平台的设计方法。通过PBL网络教学平台,将能更好地实践PBL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网络环境活动设计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网络环境活动设计研究论文 篇1:

浅析计算机网络教学环境下媒体的选择及应用

摘 要: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学习方式已经逐渐被大众所熟知。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具有其先天的优势,但是网络环境下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如何对相关的媒体进行设计、选择和应用。本文就是从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网络教学中媒体的探究、分析,阐释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如何合理的选择和应用相关媒体。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媒体;选择;应用

媒体是信息的载体是承载、传递信息的工具,而教学媒体顾名思义就是承载、传递教育、教学信息的媒介。而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应用的教学媒体意思支撑网络教学的平台就是网络教学媒体[1]。作为一种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比较新颖的教学模式——网络教学,因其具有的网络属性,使其在媒体的选择、应用方面都与传统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

1 计算机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媒体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教师和学生在时间、空间上是分离的,这是计算机网络教学的一个重要属性或者说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网络教学环境下所应哟的媒体应该具备连接不同空间、时间的教师和学生的功能,相比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媒体而言,其灵活性、共享性要更好[2]。

1.1 计算机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媒体特点

计算机网络教学环境下的网络教学媒体一般具有以下特点[3]:

(1)受控性,主要是指媒体信息的接收方也就是使用者其获取信息与操纵的难易程度,如网络的带宽、并发数以及网络平台系统的操控难易程度等。

(2)实时性,一般主要指的是同步媒体的特性,主要就是能否及时的传递信息。

(3)交互性,主要指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媒体具有的传递师生交互信息的能力。

(4)表现力,指的是网络教学下的媒体在教育、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将事物的运动状态,空间的关系,时间的联系进行呈现的能力。

(5)重现力,与表现力类似但是更侧重于把储存的信息内容重新再现。

1.2 计算机网络教学环境下媒体的分类

目前在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等领域,对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媒体分类方式有很多种,而本文中根据媒体的时空特点将其分为了同步教学媒体和异步教学媒体两大类[4]。

(1)同步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同步教学媒体指的是,能够将信息在同一时间内、在不同地点进行传递的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在线直播中的一些教学视频、文本、图像等。

(2)异步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异步媒体其相对于对同步媒体来说,具备了更大的灵活性。它可以使教育、教学信息在不同的空间、时间内进行传递。在异步媒体支持下的网络教学与学习活动,真正的做到了学与教的时空分离。

2 计算机网络教学环境下媒体的选择与应用

2.1 计算机网络教学环境下媒体选择的依据

(1)媒体应用的必要性

这是网络教学以及传统教学中,选择媒体的时候需要首先考虑的因素,不管多么具有表现力的媒体,只要在教学与学习中应用的必要不大,那么这样的媒体在实际实施网络教学中就没有太多的应用价值[5]。

(2)依据教学需要

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几个方面的实际需要,根据这三个方面的需要来选择相应的媒体。依据教学目标之根据教学目标、学习活动的需要来确定媒体的形式的,例:在网络教学中如果需要应用于听觉刺激相关的信息的时候,则需要应用音频类的媒体。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媒体主要是指各门学科的性质不同,运用的教学媒体会有所区别;同一学科内各章节内容不同,对教学媒体的要求也不同。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应该分别对待。根据教学对象选择媒体指的是,确认教学对象的特点后根据其兴趣、爱好、知识水平等确定采用何种媒体形式表现信息、传递信息。依据学习环境来选择教学媒体,首先确认学习环境的特性后,考虑选择或排除某些媒体,从媒体的适用性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教学的环境。有些时候在某些环境下应用同步媒体更适合教学与学习,那么就有关侧重于在网络教学中多采用一些在线呈现教学信息的媒体、资源;如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地点和教学者安排教学时间、地点有很大的差异的话,异步的教学媒体可能就是网络教学的首选[6]。

(3)依据媒体的特点选择媒体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使用的媒体一个很多的时候都是“人机界面”,这种界面实际上就类似于传统教学媒体中的学习者、教师之间进行交流的渠道。一般情况下同步媒体提供实时的交流,具有同步交互的作用那么在选择媒体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这一特点,在具体需要有实时交流、交互的时候多采用一些这样的媒体;而异步教学媒体是把信息“存储”起来,教师和学习者在准备好之后或方便的时候浏览和发送交流的信息,这就是异步交互,而有些时候如在网络教学中的作业布置、课后问题综合答疑、总结性评价等方面实际上都是需要这类媒体的。

(4)其他方面

主要包括采用某些媒体时需要涉及到经济、组织、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如媒体应用的资金限制,相关的版权等。

2.2 计算机网络教学环境下媒体选择的应用

(1)在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中学习者借助多种网络教学媒体(主要是异步教学媒体)进行和教学者时空分离的学习、研究和实践。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习的进度、内容、形式等都是由学习者自己决定的。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利用相关的网络视频教程(事先由教学组织,上传在相应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学习某些理论知识,操作技巧等;学习者在学习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基础确定进度、学习时间。这种类型的网络教学,学习者对媒体信息的依赖性是很大的,媒体信息成为其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在遇到相关的疑难问题的时候也很难得到及时的解答,这也是这种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的一种缺陷。而现今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重点是则是放在创设体验式的网络学习情境方面,通过网络媒体的表现力来强化学习者的自主感悟、调控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媒体信息如动画、网页、视频、音频等创设一种富有情趣的、生动活泼的、轻松愉悦的、蕴含哲理的自主学习情境。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实施网络教学,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除需要教学者为其确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并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情境(借助适宜的媒体),在必要的时候还需要教学者利用网络媒体对学习者进行必要的学习引导。

(2)在协作学习中的应用

协作学习中最基本的形式是合作学习与互动式的探究,主要为学生个体之间的合作互动,学生集体间的合作与互动,学生个体与集体之间合作与互动以及学习者与教学者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基于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协作学习,主要是通过相应的媒体呈现课程中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探究主题并分配任务。网络学习中学习者可以根据教学者的要求或者自发的组成小组。进行组内协作以及小组间互动进而实施研究性的教学、学习活动来实现学习目的与教学目标。

应该说计算机网络的特性,决定了其在协作学习中的优势,因为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的通道更多,表现信息的媒体形式更为丰富。因此网络环境下实施的教学与学习都是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如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的独特优势来创建由学习者、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学习社区”,他们之间借助相应的媒体实现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分享,并且借助一些网络媒体如BBS、EMAIL发送的文本、图片等来交流、协作共同的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学习模式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分离,利于网络学习、教学环境下的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的影响,促进的人际关系的形成。

(3)在探索学习方面的应用

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实施探究学习都是以某些特定的主题内容而有计划地展开学习、教学活动的,而相应的学习任务也就是围绕这些主题而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的。和上面提到的自主学习一样对于网络教学环境下的任何一种学习模式,学习者在学习中无论是借助同步媒体还是借助异步媒体的学习,都必须经过自主学习这一过程,需要学习者有很大的自觉性,而以前的网络的自主学习一般是没有了教师特定的解释、交流环节的,在学生到了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很难得到及时的答疑和帮助[7]。

而网络教学环境下就可以实施探索性的学习来解决自主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学习者记住网络媒体(网络视频、网络文本教程、网络录音等)进行独立学习的时候,教学者需要就可以在学生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设置答疑环节。这就要求教师或者教学者在进行网络教学的时候就应该知道学习者容易遇到那些问题,学习过程中有那些常见的疑问,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的时候可以将这些问题及其答案罗列出来,放在答疑系统中再利用多种网络媒体形式将答疑信息传递给学习者。同样,当学习者遇到某些问题的时候也可以从答疑系统中获得迅速的解答,消除学习过程的许多障碍,也可以减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答疑的工作量,缩短学生获得解答的时间,当然这些都需要相应的媒体来进行支持的。

3 结束语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媒体的有效选择和应用是教育现代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的媒体的优秀与否决定了是否能让学习者们更好地认识新知识进而形成新的观念。总的来说,网络教学媒体在时下的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应用、发展与创新是有重要实际意义的,而相关的研究还需要继续的深入。

参考文献:

[1]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武法提.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陈卫东.教育技术学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4]谢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审视[D].山东师范大学,2013.

[5]曾佑伟.网络课程视域下高校教师的有效教学研究[D].南昌大学,2012.

[6]谭庆芳.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及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7]房大明.论新时代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0):155.

作者简介:沈静(1984-),女,黑龙江人,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处理;李晓东(1963-),男,黑龙江人,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处理。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哈尔滨 150025

作者:沈静 李晓东

网络环境活动设计研究论文 篇2:

网络环境下PBL设计的研究

摘要: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本文通过对网络环境下PBL教学设计的分析,提出了网络环境下PBL教学平台的设计方法。通过PBL网络教学平台,将能更好地实践PBL教学设计。

关键词:PBL学习;网络环境;教学设计;教学平台

PBL是指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早期应用在美国医学教育中,后来经过不断精炼趋于成熟,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商业教育、建筑教育、工程教育、法律教育等领域,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将学习与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PBL中,学生以一个主动参与者的身份进行学习,学习兴趣获得极大的提高,个性和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但是PBL在传统的课堂中的应用也有其不足之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下的PBL在保持传统课堂中的优点同时还具有一些传统PBL所不具有的优势,可以弥补一些传统PBL的不足,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得以更顺利地进行,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1传统PBL的不足

PBL自20多年前在医药学校首先应用以来,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居多,操作的程序主要是由教师在课堂上提出进行学习的问题或项目,然后再将学生分成5~6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在课堂上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工学习,学习完成以后学生向教师汇报学习结果。在课堂环境中的PBL,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途径和工具主要是课堂中提供的文字参考资料、图片、模型、影碟等。由于课堂教学空间的局限性,使得课堂环境中的PBL具有以下的缺点。

(1) 学习社群狭窄

课堂环境中的PBL,学习社群主要局限于课堂上的同学。这样,小组中各成员的思维同质性较高,学习小组总体思维层次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这也就决定了最终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缺乏较高的创新层次。

(2) 学习资源的获取极为有限

课堂环境中的PBL,学习资料局限于课堂中现有的资料,资料的来源面狭窄,资料内容的数量与质量也相当有限。

(3) PBL反馈与评价效果不佳

课堂环境中的PBL,教师必须扮演学科专家、资源引导者和任务咨询者等多重角色,如果教师在这几个方面没有较高的能力与素质,必须最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果评价产生一定的影响。

(4) 比较耗费时间

课堂环境中的PBL,小组成员在搜集资料、讨论、评价等方面都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比较耗费时间。

2网络环境下PBL的优势

与传统的PBL相比,网络PBL具有许多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网络环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PBL是将学习内容置于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之中,因此,学习情境对于PBL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身临其中,能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之中,极大地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2) 网络协作平台便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校外人员的交流协作。

网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师生、生生交互的平台,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更为安全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平时潜藏的一些能力和个性得以发展;学生之间可以就某个问题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除此之外,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或专家求助。网络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实时或者非实时地与指导者、学习同伴进行交流。

(3) 网络环境中学习资源获取途径多样、资源内容生动丰富。

在传统课堂的PBL中,学习资源的获取仅限于课堂中现有的资料,资料的来源面狭窄,资源内容的数量与质量也相当有限。而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为PBL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信息的种类不仅仅局限于文本,还包括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为学生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4) 网络环境下,大大节约了从收集资料到问题解决和成果展示的时间。

课堂环境中的PBL,小组成员在搜索资料、讨论、评价等方面都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较耗费时间;而在网络环境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在网络上可以查阅资料、自主学习,也可以与同学交流、讨论,还可以向老师求助,这就大大的缩短了PBL的时间。

(5) 网络环境下,评价更为方便、有效。

传统课堂中的PBL反馈与评价效果不佳:教师不能同时对所有的小组进行及时的反馈;评价的信息主要靠回忆获得;评价的主体比较单一,仅限于教师和学生;整个评价的过程也比较繁琐。而在网络环境下,评价方式多样,可以利用网络工具记录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获得数量化的客观评价信息,为评价提高了客观依据。而且,网络环境下的评价主体不仅仅局限在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包括学生的家长、学校的老师和同学、社会人士等,形式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对学生的评价也更为客观、公正。

3PBL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

教学设计是任何课程教学开展之前必需做的事情,良好的教学设计是网络教学实现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环节之一。目前,从教学设计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来看,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二是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三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其中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比较成熟,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研究还有待于深入探讨。

PBL作为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它往往以驱动性问题(或项目、案例等)开始,建立学习目标,然后围绕这个学习目标进行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的设计。因此网络环境下PBL教学设计模型如图1所示。

根据图1的PBL教学设计模型,我们设计了PBL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总体分为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教师模块的活动依次为:确定学习目标、创设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学生活动依次为:组成协作解决问题的小组;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独立自主的学习;小组讨论和协作解决问题;自我反思评价和小组成员的相互评价。通过协作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小组不断地调整整体和个体目标,需要小组成员的多次独立自主学习以及相互讨论,才能最终把问题解决。PBL网络教学平台的模块图如图2所示。

下面我们对各模块进行简单介绍。

3.1教师模块

(1) 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学生通过网络进行PBL问题解决活动以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在网络环境下,PBL的学习目标设计包括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与设计、学习目标的确定和陈述。

学习者是网络环境下一系列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具有的认知、情感和社会等特征都将对学习过程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进行设计和设置。学习者特征分析包括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情感需要分析、学习风格分析等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和表现来了解学习者的特征。

学习内容分析与设计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更为自主,知识的来源也更为广泛。因此,教师应当对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透彻的分析,挑选出其中比较适合于网络环境进行自主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适应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容,并对知识点进行适当的扩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PBL中,学习目标主要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表现性目标和问题解决目标。知识目标是要依据教材考虑如何将知识的学习与问题情境、学习任务密切联系,注意协调好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多样性与专一性、分析运用与理解等关系。技能目标的设计应重在对学习者经过PBL学习活动之后应该获得的技能和发展的陈述。表现性目标不是规定学习者在完成一项或多项学习活动后准备获得的具体行为,而是对学习者将在其中进行学习的情境、将要处理的问题和任务进行描述。在问题解决目标引导下,网络环境下的PBL旨在提供解决问题的必要资源、方案、工具与探究的机会,使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建构高级知识。

(2) 创设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以问题情境设计为核心的,围绕着问题情境的设计,依次进行学习资源的设计、协助工具的设计、建构工具的设计,在这些设计完成后,还应该考虑辅导策略、支架策略、反思策略、建模策略等的设计。

在PBL中,问题是核心,所有的学习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问题提供了学习方向、学习动机和学习应用。因此,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是决定整个PBL教学过程能否成功的首要因素。好的问题应该是:问题的描述应该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背景;问题来源于课程,与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紧密联系;问题的解决是多渠道的,在一定的范围内适合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学习风格;问题最好是结构不良的。

为了解决问题,学生需要掌握一些新的知识和额外的信息,为此我们要通过网站建立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所必需的知识资源库和相关案例给学生,他们按照各自的问题列表去检索和定位要解决相关问题的信息,让学生能在一个宽广的学习资源中,学习解决问题所需的基础知识并收集相关案例,找到问题解决的策略。

通过问题解决工具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工具,模拟不同问题解决方案和不同策略对问题解决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学生可以在反复的模拟试验中获取知识和经验,从而找出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案。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小组成员及其小组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都要就问题的解决进行探讨和交流,因此我们要设计一个协作交流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包含交流工具、上传工具以及专家咨询。

在PBL中,教师是引导者,教师的职责以指导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主,担当学科专家、资源引导者和任务咨询者等多重角色。PBL中的指导策略应该关注以下策略的设计:辅导策略、支架策略、建模策略和反思策略。

3.2设计学习活动

PBL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的问题解决活动组成的,当问题解决了,学习过程也随之结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被赋予更多的责任、更大的学习自主性和开放性,教师更应该基于网络的学习活动进行设计。网络环境下学习活动设计应该考虑如下方面。

(1) 活动目标的确定

网络环境下,学生的每一活动都需要设定一定的活动目标,学生根据活动目标来调节自己的问题解决活动,并根据活动目标来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间的相互评价。教师根据活动目标来设计指导活动,适时给予学生提供指导。

(2) 活动组织形式的设计

在网络环境下,PBL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个别学习和小组协助学习。个别学习适合于学习的知识获取阶段;小组协作学习更适合于知识的综合运用阶段,即问题解决、成果制作和展示、评价等阶段。在活动组织形式的设计时,可以将两者相结合,既给每个学生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又提供给学生相互之间合作交流讨论的机会。

(3) 活动内容的设计

网络环境下学习活动一般由问题分析、小组协助、问题解决、成果制作展示、评价五个方面的活动组成。这五个方面的学习活动不是独立进行的,而是一个互相交叉、相互融合的过程。

3.3学习评价

PBL在重视结果评价的同时,更重视过程的评价。以每次形式性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更好地督促学习过程。PBL设计的评价方法有:

学习契约:即教师和学生双方互相协商确定的协议,内容包括学习期限、达到的预期目标、奖惩制度等。

范例展示:就是在布置学习任务之前,向学生展示符合学习要求的学习成果范例,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预期。

绩效评估: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定,一般为作品、研究报告、解决方案等。

3.4学生模块

(1) 小组组成模块

学生进入PBL学习活动的第一步是及时组成学习小组。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和目标,通过查阅教师给出的问题情境,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决定参与哪个问题的解决。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的报名情况再进行调整,使得每个小组的人数不超过7人。

(2) 自主学习模块

PBL在强调小组协作学习的同时,并不否定学习者的独立自主学习。在PBL网络教学平台上,为每个学生设计了与课程有关的个人主页空间服务。在该空间学习者可以完成自己的学习。

(3) 协作解决问题模块

PBL强调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合作,通过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协作来共同努力解决问题。在网络环境下,小组成员的协作大多是通过交流和讨论来完成的。我们设计了BBS和音频以及视频聊天室,为学习者提供同步交流和异步交流协作的方式。

(4) 反思与评价

PBL中的教学评价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同时还有学生自我评价和学习者之间的相互评价。在这个模块中,学习者要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并对整个过程和结果作出自我评价,同时学习者还要根据组内其他成员的表现对其作出评价。

4结论

在网络环境下,PBL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与人合作能力。通过PBL网络教学平台,将能更好地实践PBL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 李见伟,尹大伟,邹钟玲. 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2):65-66.

[2] 王越. 网络教育中PBL教学模式的实践[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12(1):8-11.

[3] 高瑞利. 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学习(PBL)的教学设计方法的试验研究[D].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4] 刘柳. 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PBL)的研究[D].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5] 郑小丽. 网络环境下PBL教学系统设计[J]. 中国大学教育,2005(9):43-47.

[6] 王忠政. 网络环境下PBL设计的研究[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5,19(2):85-88.

[7] 庄科君,马红亮. PBL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J]. 现代教育技术,2004,14(3):48-52.

作者:王 燕

网络环境活动设计研究论文 篇3: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现代教学设计理念,对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各环节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行动研究方法对高师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进行了教学实践,以期能为协作学习的实践应用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

关键词:协作学习;教学设计

Web-bas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instructional design research

XU Lin1Wu shun bi2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ShangQiu Normal College,ShangQiu476000China)

Key words: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1引言

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教育技术界的热点话题。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作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一种有效教学形式,正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采用。因此如何有效地发挥网络优势,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协作教学设计模式已成为当前我国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2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

2.1协作学习的定义

协作学习是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Johnson, D. W. & Johnson, R. T.)首先提出,并在70年代中期至 80 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 [1]。

关于协作学习的定义,国内外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语言表述,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一般认为:协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2]。

2.2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

计算机网络以其快捷性、交互性、超时空性以及对资源的共享方式介入协作学习,因而我们将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理解为,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建立协作学习环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讨论与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

3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3.1教学设计的定义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3]。

3.2教学设计步骤

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由于人们所选用的参照标准不同有多种角度。本文按照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将其实施过程分为学习者分析、学习任务设计、学习小组结构设计、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和学习评价设计六个环节。

(1) 学习者分析

对学习者的分析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主要指学生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特点。二是了解学生的学习起始能力,主要是了解学生对学科内容已经具备了哪些有关知识与技能。三是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主要指对学生感知不同刺激并产生影响的所有心理特征。四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4]。

(2) 学习任务的设计

学习任务设计是整个协作学习的核心和重点。在协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面临的学习任务主要分为三类,即概念学习、问题解决和设计[5]。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协作学习环境中,注重学习者对相关知识的运用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倡导教师设计后两类学习任务。

(3) 小组结构的设计

小组是协作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协作小组的设计围绕以下几点:①小组的形成以学生自愿、自主结合为主,教师要密切关注并予以适当的调控,但不能强行干预;②小组有固定的名称、明确的分工、共同遵守的条例和规则、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合理的学习任务和周密的工作计划。

(4) 学习环境设计

学习环境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基础和保障。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环境就是指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构建一个新型的动态开放的、交互性的学习环境。

(5) 学习活动过程的设计

学习活动过程指由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动态过程。在开展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的活动时,首先建立学习小组,明确小组的学习目标和组员个人的学习任务,制定小组协作计划;然后各成员进入自主学习阶段,从多种渠道收集多种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和评价;最后各成员将学习结果整合,完成协作学习任务。

(6) 学习评价的设计

在设计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活动时,需要根据活动的目标、任务和过程来设计适当的学习评价方式。具体表现在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等各种手段相结合。

4教学案例分析

在前文论述的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上,笔者在河南商丘师范学院生物系学生中开展了网络环境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协作学习的教学实践。

4.1实验目的

在行动研究中验证教学设计的步骤和方法,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中增强能力,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

4.2实验对象

选择商丘师范学院生物系2005级1班的大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4.3实验环境

商丘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机房。

4.4步骤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是针对教学活动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从行动研究的步骤来看,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很适合采取这种方法,因此笔者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本次教学实践。

(1) 学习者分析

由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并未在大、中、小学中形成一个系列课程,并且受师资力量、经费支持、设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升入高校的大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水平高低不一。为了支持即将开展的协作性学习的研究,笔者在开课之前统一进行一次摸底测试, 按照成绩划分不同的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分别制订符合实际的教学计划。

(2) 教学任务的确立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作为高师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涵盖内容比较广泛,主要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知识、Office办公软件知识、网络应用基础等模块。该课程需要及时反映计算机学科在应用领域的最新动态,所以内容更新很快。本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围绕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研究问题,以课题或问题形式呈现给学生,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3) 协作学习小组的设立

协作小组的设计围绕以下几点:①小组的形成以学生自愿、自主结合为主,教师要密切关注并予以适当的调控,但不能强行干预。②学生根据研究兴趣组成课题小组,每组成员由5—10人组成,学生自己选举一名组长,负责小组的协调、组织工作。③小组活动以研讨、交流、讲解为主,定期集中开会。

(4) 学习环境的构造

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通常可要求学生首先根据预设资源和相关资源进行搜索和学习,然后扩展到整个社会生活中来,从而逐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相关资源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向学生提供一些重点高校的精品课程,使学生能够了解其他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动态。二是介绍一些主要的计算机论坛网站,并通过这些网络渠道获取有用信息。三是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为学习资源的收集提供方便。

(5) 教学活动设计

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更容易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学生能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围绕研究主题,主动地通过互联网或其他信息渠道有选择地获取知识,并积极与学习伙伴、教师和其他网上协作者交流学习所得、开展网上协作、寻求学习支持和问题解决的方法,成为学习系统中的平等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协作性学习的实际活动主要有文献检索、探究性实验、交流与研讨、建立学习档案、形成最终成果。教师的角色要定位于指导者,学习伙伴。其主要工作是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各种查阅文献的工具和方法,如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的使用;指导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时,如何快速、准确、系统地收集到有用的信息;利用网络的即时通讯工具如QQ与学生进行交流与研讨,对学生及小组学习与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指导与解答;监督学生建立学习电子档案,并将档案上传至QQ群或指定的FTP空间内,统一保存,为最终研究成果的形成,提供研究资料和评价依据;最后,教师将指导、监控各小组按要求及时完成课题研究,撰写结题报告。

(6) 评价方式

本研究的评价方式可以分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和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评价的主体是人,那么无论评价标准多么严格,评价结果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为了尽量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应尽可能地使评价主体多元化。其具体的评价实施方案见表1。

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从提出问题、明确选题、搜集资料,到设计研究方案、进行研究分析、撰写研究报告,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协作来共同完成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学习。这对于提高学生们的成就感、亲和性、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大有裨益。

4结语

在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中,将适宜的教学设计运用到学生协作活动中,让学习者之间形成亲密融洽的关系并相互支持。也让教师更加容易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随着协作学习理论和网络教育等相关技术的日益成熟,网络协作学习将会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中。

参考文献

[1] B.S.布卢姆.教育评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 黄荣怀. CSCL 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1999,(6).

[3] 王鹏伟.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J].教育研究,2002,(9).

[4] 周玉霞. 基于网络的协作式学习及其模式设计原则[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1,(2).

[5] 张晓莉,郑颖立,冯秀琪. 基于网络的协作式学习系统的设计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3,(3).

收稿日期:2007-04-03

作者简介

徐林(1979-),男,河南商丘人,河南商丘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系,硕士, 研究方向:现代远程教育,计算机网络。

伍顺比(1980-),男(仡佬族),贵州石阡人,贵州民族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硕士,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育电视。

作者:徐 林 伍顺比

上一篇:油田基层班组安全文化论文下一篇:移动媒体学习环境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