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治理金融法律论文

2022-07-03

摘要:基于手工收集的105份雾霾防治政策文件,在以发布时间为研究角度对105份政策文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通过扎根理论对雾霾防治政策进行编码分析并初步描绘雾霾防治政策体系,后以共词分析方法研究雾霾防治政策体系结构特征。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雾霾治理金融法律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雾霾治理金融法律论文 篇1:

国外雾霾防治财政政策及启示

摘要: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频繁遭遇雾霾天气。在总结国外雾霾防治财政政策基本类型基础上,从财政预算、政府采购、收费政策、专项经费支持和财政补贴等方面介绍其雾霾防治财政政策的主要做法,得出我国应加大雾霾防治的财政投入,完善财政补贴政策,增加雾霾防治产品的政府采购,建立雾霾防治相关基金等启示。

关键词:雾霾防治;财政政策;政府采购

近年来,我国雾霾天气频次呈现不断上升态势。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以前我国每年10月份雾霾持续时间一般在2天左右,从2005年起有加重趋势,雾霾持续时间超过2天,特别是近两年已有长达5天以上的雾霾天气。鉴于此,各地尝试使用加大财政投入等政策手段防治雾霾,以减少雾霾天气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本文主要介绍国外雾霾防治的财政政策,以期为我国制定雾霾防治财政政策提供借鉴。

一、国外雾霾防治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在雾霾防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外雾霾防治财政政策主要由财政预算、政府采购、专项转移支付、财政贴息、财政补贴和科研资助等构成。其中,财政预算主要是在经常性、资本性、建设性预算中加强财政对雾霾防治的支持力度;政府采购主要以直接购买的方式增加有利于雾霾防治产品和技术的使用,促进其相关技术的普及;专项转移支付主要是加大对雾霾防治检测、执法、标准等基础性工作的支持力度;财政贴息主要是通过政策性银行低息贷款或给予财政贴息,促进雾霾防治;财政补贴主要是对购买雾霾防治产品的用户给予直接财政补贴,吸引用户购买防治雾霾的相关产品;科研资助主要是对雾霾防治技术的研发给予财政支持与政策优惠,以推动雾霾防治技术的发展。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一)增加雾霾污染治理的财政预算

英国、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等国家,每年都安排财政预算资金用于防治大气污染。2001年,英国用于与大气污染防治相关的公共财政投入为4.35亿英镑。其中,1亿英镑用于鼓励使用者采购与防治大气污染相关的技术和设备,1.08亿英镑用于建立大气污染防治相关的基金,3000万英镑用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00万英镑用于社区防治大气污染相关工作。2002年,英国公共财政预算中,2亿英镑用于与大气污染相关基金,其中贴息贷款为5000万英镑,无息贷款为1000万英镑。同时,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碳预算”的国家。2009年,英国将“碳预算”纳入财府预算,并对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给予104亿英镑的追加投资。法国1991年要求各级政府执行与建筑业雾霾防治相关计划。2008年,法国在环境与能源管理方面的财政预算约30亿法郎,其中5亿用于可再生能源领域,7亿用于新能源开发,18亿用于大气污染防治,同时每年对20个重大示范项目开展审计。美国联邦政府每年安排财政预算资金用于可再生能源的研发,且呈逐年增加趋势。2009年,美国财政预算中有22亿美元用于新能源技术研发。《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规定,到2025年,美国将投入1900亿美元用于清洁能源技术研发。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开发方面,德国每年投入约6000万欧元给予支持。

(二)重视“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

许多国家通过政府采购促进雾霾防治产品和技术的发展。为减少空气污染,美国政府规定必须购买本国生产的用于雾霾防治的相关产品,各级政府采购政策中必须购买带有绿色标识的产品。英国为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对可再生能源的电力供应实施政府采购政策。1995年,日本政府制定并实施第一个“绿色行动计划”,同时制定《绿色采购法》和《促进再循环产品采购法》,要求政府必须采购绿色产品,必须全部采购“低公害车”。到21世纪初,绿色产品采购已约占日本政府采购的97%。为畅通采购渠道,日本建立健全相关网络渠道,实现政府与各个企业的无障碍信息沟通。政府率先使用绿色产品对公众绿色消费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欧盟许多国家均开展绿色采购,并成立欧盟绿色采购网络组织(EGPN),为各国提供相关采购政策建议。21世纪初,欧盟制订的第六个环境“行动计划”包括绿色采购方面内容。另外,欧盟制定并实施《政府绿色采购手册》,提出政府采购要遵循公平及物有所值原则,优先选择与雾霾防治相关的产品;政府在选择供应商时重点考虑有利于雾霾防治等环境保护凶素;产品的成本价格按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确定。此外,欧盟还制定与雾霾防治相关的《合同法》,这为政府采购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导。

(三)实行排污收费政策

排污收费的对象可分为对产品收费和对消费者收费。在雾霾防治方面,许多发达国家实行排污收费制度。英国遵循“谁污染谁付费”原则,即构成污染的企业交付污染治理费用,由政府选定有资质的专业环保公司治理污染。企业必须对其治理污染的效果负责,同时接受政府监管。这与“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有所区别,它是利用市场机制,由第三方对污染进行专业治理,既减少排污企业的推诿,又能保证治理效果。此外,英国对大气污染的违法行为处罚相当严厉,罚款没有设置最高上限,违法公民还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使用者付费或支付费用具有强制性,但其目的是回收提供服务所付出的成本,因此所收费用最终不会成为政府预算,而是回到公共或私人部门的服务提供者当中。

(四)对雾霾污染治理提供专项基金支持

为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能源可再生性,英国成立了多种雾霾治理专项基金。如,每年提取约6600万英镑的“碳基金”应对雾霾等气候变化,由英国政府投资,按商业化的企业模式运作,重点支持雾霾防治技术研发。英国于2008年启动“环境改善基金”,各级政府可对雾霾防治和绿色能源技术进行投资,并为相关国际合作提供资助。法国设立了节能担保基金,通过政府与银行合作的方式,在环境保护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该基金由法国环境与能源控制署和中小企业开发银行合作成立,目的是促进中小企业做好与雾霾防治相关的环境保护工作,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美国建立了与雾霾防治相关的公益基金,其管理部门是由各州公用事业委员会组成,通过提高2%~3%的电价筹集基金,需要使用该基金以开展相关活动的部门和企业均可申领。

(五)对环保生产和消费给予财政专项补贴

1956年,英国政府为治理雾霾,对烟尘控制区进行壁炉改造、更换燃料,且政府至少补贴70%的改造费用。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方面,德国颁布《可再生能源法》,执行一系列针对生产者的补贴政策,如对企业采用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新设备提供投资补贴等。目前,欧洲大部分国家对使用绿色节能热水器等取暖设备的用户给予最低30%的使用补助。1995年,为降低机动车辆造成的空气污染,印度德里对减少污染的出行方式提供补贴,并对车辆收取交通拥挤费和停车费等。美国洛杉矶对不同的污染源进行区别补贴,以鼓励淘汰旧车及工业设备的更新换代。在风能和电能等方面,美国也给予生产补贴,同时对电价执行投资补贴或直接补贴,补贴范围为1500~5000美元/千瓦。自1978年以来,美国一直对燃料乙醇生产进行补贴,从1997年开始对生物柴油进行补贴。目前,美国对燃料乙醇的生产补贴为每加仑51美分,对烹饪油或动物脂油这些可回收材料生产的生物柴油每加仑补贴50美分,对可回收材料如大豆等生产的油料每加仑补贴1美元。日本非常重视与雾霾防治相关的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普及活动。为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2004年日本政府补贴非盈利组织15.3亿日元用于与雾霾防治相关的环境保护活动。此外,许多发达国家还针对消费者在汽车、房产等领域的低碳消费实施一系列消费补助政策。

二、国外雾霾防治财政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雾霾防治财政政策的制定会受政治环境、法律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国际上还没有适用于所有国家的“蓝本”,但各国相关实践仍有一些共性特征:第一,生产补贴适用于很多国家,且在相关企业特别是与雾霾防治相关产品的生产商中,国有企业获得的补贴往往很高,说明其更具备推动雾霾治理的主动性。第二,用户补贴同样适用很多国家,特别是与雾霾防治相关产品的消费中,这种定向补贴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第三,排污费主要适用于中等收入阶段或发展中国家,因为此时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活动,且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排污收费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筹集财政环保资金均有裨益。第四,需要健全的雾霾防治相关制度予以支撑。发达国家在解决雾霾问题时,都会制定门类齐全、具有很强操作性的法律法规,并根据这些法律制度,出台一系列相应的强制性执行办法。

通过梳理国外雾霾防治的财政政策,总结具有可供借鉴的做法,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完善我国雾霾防治财政政策的建议。

(一)增加针对雾霾防治的财政投入

国际环境治理经验表明,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占GDP的1%~1.5%时,能对急剧恶化的环境问题进行控制;若要实现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占GDP的比重需要达到2%~3%。如,20世纪60~70年代发达国家进行环境治理较为集中的时期,美国相关财政投入占GDP的比重为2%,日本为2%~3%,欧洲国家也普遍接近2%。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可知,在雾霾防治过程中各国都投入大量资金,且大气污染治理本身也是一项耗费巨资的系统工程。因此,提高雾霾防治支出在财政预算中的比重是雾霾治理的基础条件,我国应继续增加相关财政资金投入,具体可从中央和地方层面的财政预算中拨出,或建立雾霾防治专项基金。考虑到我国财政支出项目和数量均较多的实际,为缓解财政资金压力,可通过扩大资金来源,建立长效、稳定的资金保障机制。除政府财政预算外,还可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该领域,扩充融资方式;探索引入资本市场以及来自商业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和工具创新;积极参与国际雾霾防治合作项目或相关资助等,

(二)完善相关财政补贴政策

在雾霾治理的财政补贴方面,应着眼于多部门、多行业补贴,并采取多样化的补贴方式。首先,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力度。目前,我国对雾霾防治的财政补贴对象主要集中在企业,对居民补贴较少,这与企业是雾霾产生的主要来源有关。但要全面治理雾霾问题、从根本上减少雾霾人气的发生、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效应,还需将居民纳入补贴范围,加强对居民定向消费的补贴力度,通过对消费端的引导,加快实现雾霾治理的政策目标。其次,优化补贴方式。财政补贴的方式主要有实物补贴、现金补贴、财政贴息。目前,我同在雾霾治理方面主要采取的是现金补贴方式。为了更好发挥财政补贴的政策效果、提高财政补贴效率,应充分发挥不同补贴方式的积极作用。如,对从事雾霾防治相关投资项目或购进棚关设备所形成的银行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支持,或针对企业使用雾霾防治设备给予实物补贴。再次,重点加强对雾霾防治相关科研项目的补贴力度。目前,我国雾霾防治方面研究主要由科研机构和高校承担,相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有提高,但雾霾的成功治理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需要长时间的研究投入,这也导致社会资本很少涉足该领域。因此,应加大针对相关研究机构和项目的经费支持力度,吸引和培养更多相关专业人才,同时建立稳定的长效激励机制。此外,为保证资金使用效率,必须加强对补贴项目的审计和评价。

(三)加强雾霾防治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

政府是公共性服务和产品的提供者,其对社会消费领域和方向起到一定引导作用。因此,加强对雾霾防治产品的政府采购,能推动整个社会对棚火产品的重视和使用。我国《政府采购法》于2003年正式实施,但目前仍有很多条款没有细化,导致执行效果较弱。因此,建议以法规或行政条例方式出台专门的政府雾霾防治产品采购条例,以确保雾霾防治产品政府采购政策的落实。在此基础上,扩大与雾霾防治相关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的比重,集中采购雾霾防治效率较高的产品。加强对资源再利用产品的定向采购,以支持资源的重新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同时,完善政府采购机制,力求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即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加强对政府采购招标和执行过程的监督管理,统筹各部门落实情况,并建立专门的审查和仲裁机构。

(四)建立雾霾防治基金

首先,建立区域性雾霾防治基金。由于雾霾是一种跨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在雾霾治理过程中,可考虑建立区域性雾霾防治机构,形成区域性雾霾防治基金,对同一性质、同一污染源的雾霾防治进行重点集中治理。其次,建立专项公益基金。社会、企业和个人都是雾霾防治的主体,不仅应鼓励社会、企业和个人减少雾霾制造行为,还应支持这些主体成立专项公益基金,并明确和公开公益基金使用情况,以形成雾霾防治的社会合力。最后,建立雾霾防治担保基金。由政府相关部门与金融机构联合成立雾霾防治担保基金,有针对性地对从事雾霾防治投资的企业给予贷款担保,并在利息上给予优惠或补贴。

作者:周景坤 黄洁

雾霾治理金融法律论文 篇2:

基于质性分析的雾霾防治政策研究

摘  要:基于手工收集的105份雾霾防治政策文件,在以发布时间为研究角度对105份政策文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通过扎根理论对雾霾防治政策进行编码分析并初步描绘雾霾防治政策体系,后以共词分析方法研究雾霾防治政策体系结构特征。研究发现:雾霾防治政策按发布年度可分为三个阶段;雾霾防治政策体系由价值理念、创新优化、管理实施、保障约束四方面组成;雾霾防治政策体系结构整体可分为政策目的、治理手段与实施对象三部分。

关键词:雾霾防治  政策量化分析  扎根理论  共词分析

Research on Haze Control Policy Based on Qualitative Analysis

GUO Manyu

(School of Public Affairs,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210008 China)

自2013年末那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严重大气污染事件后,“雾霾”一词广泛进入大众视野并在学术界引发了雾霾研究热潮。已有学者从多角度,多学科背景对雾霾问题展开了研究。有从经济学角度探讨雾霾成因,如何小钢探讨了现今城市经济发展结构与雾霾现象频发间的关系[1];李卫东,黄霞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探讨了北京市经济空间布局对雾霾污染的影响[2];有从财政学角度探讨财政分权体制下的政府支出偏好对雾霾污染的影响,如李涛,刘思玥研究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策略性财政政策对雾霾污染的影响[3];有从公共管理学角度研究雾霾合作治理模式、困境等问题,如郭施宏,齐晔基于京津冀大气污染属地管理模式的弊端提出雾霾防治区域伙伴共治模式[4];张雪基于成都平原城市群雾霾防治府际协作现状的审视,发现雾霾府际协作治理的“碎片化”困境[5]。

不同学科领域下的雾霾研究为雾霾防治这一困扰现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提供了相异的解决思路,但针对雾霾防治的政策文本的研究相对较少。作为顶层制度设计的雾霾防治政策指引了阶段性宏观治理方向与重点内容,对各省市地方政府阶段性雾霾防治重点内容铺展,企业未来产业调整方向等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周景坤等学者基于不同类型的雾霾防治政策,从时间阶段角度通过对雾霾防治政策文本的罗列分析,概括不同阶段防治政策特征[6-7];冯贵霞基于政策网络视角分析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变迁的影响因素[8]。

已有的雾霾防治政策研究主要基于不同历史阶段下雾霾防治政策文件的收集、罗列、比较而概括阶段性特征,这就导致研究结果更多依赖于专家学科知识及经验判断,且缺少对政策体系与结构的客观研究。本研究希望借助质性研究方法对1979—2019年間收集到的105份国家级政策文件进行梳理,归纳雾霾防治政策在颁布目标、时间分布、保障措施等多维度的主要特征及政策体系结构。

1  研究技术路线

1.1 研究方法

首先,基于政策文献计量从政策发布年度、政策领域对收集到的雾霾防治增长文件进行描述性统计。政策发布年度反映雾霾防治政策的整体变化特征,政策领域反映政府颁布雾霾防治政策预期解决问题的侧重点。其次,利用扎根理论在对雾霾防治政策主要内容进行逐级编码归类的情况下力图得到雾霾防治政策初步的政策体系。扎根理论强调对原始资料的概念化和抽象化分析,将收集到的现实数据与情况归类到符码中,提炼出核心概念和范畴,从而承载理论与现实的连接[9],是一种自下而上建构理论的方法[10]。本研究通过扎根理论,以逐级编码方式梳理分析雾霾防治政策文本,依据编码结构得到雾霾防治政策文件初步治理体系。最后,通过共词分析方法挖掘雾霾防治政策研究过程中的主要信息。通过政策文本中主题词的挖掘及共线关系的分析,构建主题词共现网络,以聚类分析探讨雾霾防治政策的体系结构特征。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1979—2019国务院直属机构、中共中央各部位等国家机关颁布的与雾霾防治相关的政策文本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为中国人民政府官网,国务院办公厅、生态环境部等政府网站,中国知网的“政府公文”数据库与“法律法规”数据库以及北大法宝数据库。本研究以“大气污染”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到的文献较少,因而扩大了检索关键词的范围。以“大气污染”、“蓝天行动”、“空气颗粒物”、“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环保税”、“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机动车污染”等关键词进行检索,最终收集并筛选出雾霾防治政策105份。

2  基于发布时间角度的雾霾防治政策的描述性分析

对收集到的雾霾防治政策按颁布时间进行了梳理,可以观察不同时间段内的政策颁布密度,梳理结果见图1。雾霾防治政策经历了两次变迁浪潮,转折点在1997年及2012年,在数量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沉寂期(1979-1997),这一时期国家建设重点更多向经济发展倾斜,“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理念,加之环境危害具有的累积性而导致环境破坏现象还未明显表露,因而该阶段雾霾防治政策数量较少;第二阶段为政策平稳发展期(1998-2011),经济发展“快车道”的长期局面使得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危害持续累积进而超过生态环境的自净力和承载力,生态环境问题涌现,影响民众生存环境及健康安全,民众对良好环境的期盼自下而上传达至中央,雾霾防治政策开始平稳增长;第三阶段为政策快速发展期,自十八大召开以来,发展着力点由“重速度”移至“重质量”,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想法被高质量发展、人民幸福满意度、社会文明度等理念所赶超,服务型政府力求人民幸福度显著提升,因此影响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甚至影响代际安全的雾霾污染自是成为威胁人民幸福度的重要问题,同时,“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也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文明建设一样的地位,环保治理力度空前,雾霾防治政策呈井喷之势并持续维持在高位。

3  基于编码分析的雾霾防治政策内容挖掘

本研究通过对所收集政策主要内容概括基础上得到开放性编码(见表1)。后以第一层编码含义是否相近为依据将同属且概念相关的编码进行合并,进行第二、第三层的编码,如将“监测预警”与“标准制定”合并为“监测标准”,得到主轴编码。最后将主轴编码进行分类,考虑到“科技创新”与“产业优化”均属于契合未来社会发展科技化趋势的宏观调配,因而将其归类于“创新优化”;“人才培养”、“监督机制”、“法律保障”、“考核评价”的目的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标重雾霾防治重要性及保障雾霾防治执行的合规性、有效性,因而归类为“保障約束”;将“监测标准”、“金融管理”、“降污管理”、“工作机制”、“划分控制区域”、“机构设立”因归于为保障日常防治工作展开与顺利实施而制定的管理政策,因而归类于“管理实施”;“政策理念”,“政策目标”均是对雾霾防治行动的目标统领与政治理念指导,因而归类为“价值导向”。由此得到雾霾防治政策的主轴编码(见表2),并绘制雾霾防治政策的初步结构(见图2)。

4  雾霾防治政策体系构建

本研究通过共词分析和聚类分析对雾霾防治政策进行研究。主题词是对政策内容高度凝练,最能体现政策主旨的词语[11]。通过共词分析探索一组主题词同时出现的次数以探析主题词间的联系,聚类分析通过对主题词的统计归类,以包含相近主题词的簇群群组反映政策内容的侧重点,并基于此得到政策体系的结构。

4.1 雾霾防治政策共词网络构建

政策文献中频繁出现的词语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政策内容主题的凝练。而若两个主题词同时在一篇文献中出现,则表明这两个主题词间存在共现关系,且一组主题词同时出现的频率反映其关联强度,相关程度越重,则更能体现政策主旨[12]。通过主题词两两间在政策文献中同时出现的频数的分析以挖掘政策的主要内容。

首先以人工与图悦词云分别提取主题词,并将两次提取的结果进行匹配筛选,剔除掉如“通知”、“意见”、“条例”、“计划”等与政策主旨无关的常见主题词,并将意义相近的词语进行合并,如“限期管理”与“专项整治”合并为“专项整治”,“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合并为“绿色生活方式”,最终提取出高频主题词(见表3)。

通过逐次统计29个主题词中每两个主题词在同一篇政策中出现的频数,构建共词矩阵。利用Ucinet软件绘制雾霾防治政策的共词网络图(见图3)。图3中节点以矩形图案表示,矩形大小反映主题词与其他主题词的相联度强弱,从而体现在政策文件中的重要性程度。

由图3可看出,审查、产业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可持续发展、法律法规、信息公开、监测预警、技术创新、排污费征收、环境影响评价等主题词的相联度较强。而财政补贴、区域联防联控、清洁能源、税收政策等相联度较弱。为了更直观有效的表达各主题词在政策文件中的重要程度,对主要主题词进行聚焦系数与中心度的分析,情况见表4。

表4是对主要主题词中心度及聚焦系数的统计。主题词中心度及聚焦系数均反映主题词间相关性程度的强弱[13],主题词及聚焦系数越高,说明该主题词与其他主题词在同一篇文件中共同出现的次数越多,双方间的关联性越强,也就意味着政策文件较多的以这些关键词为解释管理对象。因而表3中,法律法规、产业结构调整、审查、宣传教育的中心度及聚焦系数最高,意味着政府针对雾霾防治相关问题主要以法律强制性规范、宏观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高新化转变、行政强制性手段预防违规行为及开展环保减排宣传教育等方面为重点;部门协调、清洁能源、合同环境服务、财政补贴等主题词中心度与聚焦系数较低,这意味着雾霾防治的高专业性要求与政府分工化管理模式造成的治理知识垄断的反差而影响部门协调的展开,同时,雾霾防治的市场化服务机制仍有待完善。尽管清洁能源利益、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是防治雾霾有效手段已成为共识,但以煤炭、石油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雾霾防治的财政激励政策的应用频率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4.2 雾霾防治政策关键词聚类分析

利用Ucinet软件对共词网络进行聚类分析。所有主题词形成的簇群(见表5)。

簇群1更多体现为雾霾防治的最终理想状态,是对未来雾霾防治效果取得成效,资源利用与环境承载力合理平衡、环境友好型产业蓬勃发展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一种描述,可称为雾霾防治政策的未来发展目标。簇群2的主题词主要是环保产品、污染物排放量等具体的政策实施对象。簇群3是基于政府治理理念而针对行政、经济、社会等与雾霾污染源形成聚集有关的生活、生产各方面的治理手段的集合。基于此,绘制雾霾防治政策的结构图(见图4)。

5  结语

本研究系统收集了1979—2019年雾霾防治政策文办,以计量分析法对105份政策文件的发布年度、政策领域进行描述性统计,以编码分析法研究雾霾防治政策变迁规律,以共词分析方法研究雾霾防治政策体系结构特征。描述性统计侧重雾霾防治政策整体图景的直观描绘,研究表明,雾霾防治政策数量自1979年以来在2007年及2012年前后经历两次跃升并持续在高位,政府对雾霾防治政策的重视程度加深。以扎根理论对雾霾防治政策进行编码分析,通过逐级编码归纳雾霾防治政策体系。共词分析以主题词共线网络及聚类分析研究雾霾防治政策体系结构特征。雾霾防治政策体系结构可以分为政策目的、治理手段和实施对象三个子系统。主要政策目的是以环保产业发展及绿色生活方式实现减排降污及可持续发展;主要治理手段是宏观指导改革、政府规制、经济手段、技术与人才支持、社会化治理、协作机制及市场手段;主要实施对象是污染物总量、排污许可、环保产品。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主要基于政府门户网站、中国知网数据库及北大法宝数据库搜集到雾霾防治政策文件,样本数量较少且可能会对部门重要的政策有所遗漏。因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南北方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差异可能会造成环境治理能力的差异,未来需要进一步以国家重点区域为单位分析不同地区雾霾防治政策差异。

参考文献

[1] 何小钢.结构转型与区际协调:对雾霾成因的经济观察[J].改革,2015(5):33-42.

[2] 李卫东,黄霞.北京市雾霾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8,20(4):58-68.

[3] 李涛,刘思玥.分權体制下辖区竞争、策略性财政政策对雾霾污染治理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6):120-129.

[4] 郭施宏,齐晔.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模式构建——基于府际关系理论视角[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3):81-85.

[5] 张雪.雾霾污染防治中府际协作碎片化困境与整体性策略——自成都平原城市群的观察[J].湖南社会科学,2016(6):13-17.

[6] 周景坤,余钧.我国支持雾霾防治类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19):53-58.

[7] 周景坤.我国雾霾防治财政政策的发展演进过程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32(11):1352-1356.

[8] 冯贵霞.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变迁与解释框架构建——基于政策网络的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14(9):16-20,80.

[9] STRAUSS A, CORBIN J.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M]. Newbury Park:SAGE Publications, 1990:10-85.

[10]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1] Aiden E., Michel J. B. Uncharted: Big Data as a Lens on Human Culture [M].New York: Riverhead,2013.

[12] 张超,官建成.基于政策文本内容分析的政策体系演进研究——以中国创新创业政策体系为例[J].管理评论,2020,32(5):138-150.

[13] 郭元源,葛江宁,汤临佳.基于质性分析的科技政策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科研管理,2017(38):274-283.

作者:郭曼钰

雾霾治理金融法律论文 篇3:

雾霾治理机制问题分析及优化设计

【摘 要】雾霾严重影响民众健康和生产生活秩序,已成为我国形代化进程的重大障碍。当前雾霾治理效果远不及民众预期,根本原因之一在于雾霾的治理机制存在问题。地方政府治理雾霾的激励机制存在不足,会计和环保等法规对雾霾污染的约束机制亦不够有效。完善法规,建立互联网+公众监督的雾霾治理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较快遏制雾霾的施虐,还民众蓝天白云的宜居环境。

【关键词】雾霾危害;治理机制;会计准则;互联网+;公益诉讼

一、雾霾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大障碍

2016年冬,北京出现持续数日的重度雾霾,数以千万计的市民受到雾霾的毒害,学校停课,社会生产和生活受到重大影响。同期西南、西北以及华北其他地区也受到了雾霾的严重影响,一些地区的雾霾甚至比北京还要严重。重度雾霾并不是2016年才有的新问题,北京的学校也不是第一次因为雾霾而停课。近年来,北京每年都要受到霧霾的严重侵扰,给民众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据研究,雾霾对人体的主要危害如下:

1.对呼吸系统的影响。雾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其中有害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微米特别是直径小于2.5微米的粒子(俗称PM2.5),它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呼吸道和肺泡中,引起各种呼吸道疾病,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研究表明,当空气中PM2.5的浓度长期高于10μg/m3,就会带来死亡风险的上升。浓度每增加10μg/m3,总死亡风险上升4%,肺癌带来的死亡风险上升8%。此外,PM2.5极易吸附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使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机率明显升高。

2.对大脑的影响。据环球网报道,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研究发现,雾霾等空气污染对人类大脑有损伤;美国芝加哥拉什医学院曾对19000名年长女性进行比对研究发现,那些常年生活在空气污染严重地区的被试者,更容易患上老年痴呆症。

3.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雾霾天对人体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也很严重,会阻碍正常的血液循环,导致心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溢血,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

4.影响心理健康。持续的雾霾天可能会给人造成沉闷、压抑的感受,会刺激或者加剧心理抑郁的状态。

相对于其他污染形式,雾霾对民众健康的危害更大、更难以避免。例如,对于地沟油问题,人们可以通过购买正品油、到正规餐厅吃饭来解决;对于河水污染问题,人们可以通过饮用纯净水来解决,等等。但雾霾不同。雾霾来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要受到其影响,即使戴上口罩,仍然无法避免雾霾的毒害。可以说,重度雾霾到来时,绝大多数人几乎无处可逃,成千上万甚至数以亿计的人只能无奈地接受其伤害。

雾霾已成为我国形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挑战,影响社会安全。社会发展需要经济增长,但一些地方的经济增长带来雾霾,雾霾降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控制雾霾又影响经济发展。雾霾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幸福指数,抵消了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成就的认可。虽然一些发达国家历史上也曾经历过经济发展与雾霾的矛盾,但当今世界已处于环保时代,民众已经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如果任由雾霾发展下去,容易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现有雾霾治理机制存在缺陷

做为一名北京市民,笔者对雾霾治理机制的缺陷有切身的体会。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的时候,北京及周边地区严格执行工厂停工等控制空气污染的措施,北京的空气质量马上变的很好,蓝天白云非常漂亮。APEC会议一结束,北京的空气质量马上下降。这种情况表明,人们不是不知道雾霾从何而来以及如何减少雾霾。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天天采取APEC会议期间那样严格的雾霾控制措施,一些地方的经济增长就可能会受到影响,地方政府缺少控制雾霾的内在动力。

除了担心控制空气污染影响经济增长外,空气污染的溢出效应也可能会造成地方政府治理废气排放的动力不足:本地工厂废气排放带来的危害可以溢出到外地并由外地承担,但这些工厂获得的收益却全部归本地所有。其他形式的污染也有一定的溢出效应,但空气污染的溢出效应更为明显。例如,固废污染主要影响本地,较少影响外地,如果本地政府不治理,本地是最大受害者。但工厂排放的废气进入空气后飘向四面八方,本地政府不治理,本地受害有限;本地政府治理,本地只能获得部分收益,却要承担全部成本。如此以来,除非有其他激励约束条件,废气排放地政府部门不会有铁腕治理废气排施的动力。受害地政府想治理,却既不掌握污染源情况,又没办法跨区执法,考虑到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现有雾霾治理机制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据媒体报道,2016年冬天北京雾霾最严重的时候,北京中小学幼儿园全部放假,北京市长和9位副市长亲自到市区各处检查雾霾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但同期河北并没有省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前赴“一线”督战的公开报道,而且在北京周边河北的一些地方,工厂照样开工生产排放废气。笔者亲眼看到,在一个清朗的上午,大片白茫茫的雾霾从北京南部飘向市区,市中心很快形成重度雾霾。有“环保达人”问北京市长,如果让你以北京市民的身份,对河北人民说几句话,你会说什么?北京市长回答:“同呼吸,共命运!” “环保达人”对这个回答并不“满意”。北京市长遂再度表示,“京津冀协同治霾,河北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感谢河北人民。今后希望京津冀协同治霾能够有更好的效果”。北京市长的讲话很有艺术,但也折射出现有雾霾治理机制的缺陷和无奈。

雾霾成因的不易追溯性也是雾霾施虐的重要原因之一。人们凭肉眼只能看见冒黑烟的废气排放,如果不冒黑烟,即使废气中含有大量的硫、氮、铅等有害元素,没有专业的人员,不借助专业的检测仪器也很难辩识和确认。据媒体报道,一些工厂安装除烟装置,却不安装除硫装置;一些工厂安装了除硫设备,但为了节约除硫剂等高额成本,停止设备运行或者不更新除硫剂;还有一些企业虽然安装了除烟装置,但白天开动除烟设备,天一黑就关掉以节省成本,因为人们晚上看不清黑烟,不容易引发投诉和举报。笔者在北京长期的生活经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上述说法:下午放学时雾霾还不是很重,晚上睡觉时雾霾明显加重,早上上学时雾霾依然严重,但到上午课间活动时雾霾已经减轻。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周围很多人都有这种感受。虽然这种规律的形成有多种影响因素,但北京周边企业夜间偷排废气也是可能的因素之一。由于从废气排放到形成雾霾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气象条件,这样推诿扯皮就更加容易,很难找到直接责任者。此外,废气排放企业和雾霾受害者之间并非一对一的关系,而是多对多的关系,这也导致多数雾霾受害者很难向某家具体的废气排放企业发起诉讼。虽然“APEC蓝”已经证明了周边工厂废气排放与北京雾霾的关系,但对于雾霾的成因,各行各业却都有专家做出迥然不同的解读,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民众和社会舆论无所适从,很难发挥对废气排放企业的监督制约作用。

三、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不利于雾霾治理

1.会计准则不利于雾霾治理

会计准则相当于财务会计领域的法规。和美国会计准则相比,中国会计准则对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比较宽容,也可以说是纵容企业污染环境。

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诉讼、罚款和赔偿等损失。美国会计准则规定,只要是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并且损失额可以合理估计的可能发生事项,就称之为或有负债。如果该事项发生的可能性是“很可能”,则确认为负债;如果发生的可能性是“合理可能”,则不确认,但必须披露。如果企业已经有可能出现损失,但还没有人提出诉讼或赔偿要求,企业应当评估该损失出现的可能性。如果可能性大,企业应该确认负债。而企业一旦确认负债或者很可能产生负债,将对企业价值带来影响。美国会计准则对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起到了抑制作用。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或有负债分为两种,一种是潜在义务,一种是现时义务,潜在义务只有轉变为现时义务后,才有可能被确认为负债,且确认负债的标准不易把握,程序复杂,非常不便于将企业污染环境的责任确认为负债。例如,企业如果只是有可能被索赔,还不能确认负债。只有受害者提起诉讼后,企业才需要进一步判断败诉的可能性,然后判断是否确认负债。再如,在涉及未决诉讼的情况下,如果披露信息可能对企业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的,企业无须披露这些信息。企业明知已经严重污染环境,如果没人起诉,或者有人起诉但尚未得到受理,就完全可以既不确认负债,也不披露信息。这样一来,企业可能对污染环境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中国会计准则客观上体现了对企业污染环境的一种保护。

2.相关法规不利于雾霾治理

近年来我国虽然修订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给环境执法赋予了一定权限,但与雾霾治理成效相比,法律法规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支持依然不够有力。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按照以上规定,一位北京市民即使对雾霾义愤填膺,但他不太可能就河北某工厂排放废气提起诉讼,因为他很难证明伤害他的雾霾就是该工厂排放废气所造成的。

《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该规定对防治雾霾不够友好:社会组织可以对排放废气的工厂提起诉讼,但门槛却非常高。假设某北京市民或社会组织在雾霾严重的时候,发现北京周边河北某工厂仍在大量排放废气,虽然十分气愤,但他无权提起诉讼,因为他没有在五年前到北京市民政局登记,也没有连续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五年以上。

四、雾霾治理机制设计

1.完善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

借鉴美国会计准则,优化我国会计准则:只要是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并且损失额可以合理估计的可能发生事项,就可以定性为或有负债。如果该事项发生的可能性是“很可能”,则确认为负债;如果发生的可能性是“合理可能”,则必须披露。如果企业很可能出现损失,但还没有人提出诉讼或赔偿要求,如果损失出现的可能性为“很可能”或“合理可能”,企业应确认负债或做出披露。

完善法规配套,降低公民和社会组织提起空气污染诉讼的门槛。例如,法律可以规定,一定数量以上公民可以集体签名和众筹出资,就空气污染行为委托律师进行调查并提起诉讼;对《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进行修订,降低有权提起公益诉讼的社会组织的门槛,将登记机关从“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降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将“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的要求,改为“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二年以上”,等等。

2.互联网+公众监督的雾霾治理机制设计

现有雾霾治理机制存在的问题,造成雾霾治理效果与民众预期之间差距巨大。雾霾污染的特点是影响人数众多,污染源和受害者之间是间接的多对多的关系,污染排放很难查证,当污染源与受害者物理距离较远时,很难证明污染排放与受害者所受伤害之间的关系。基于以上特点,加之当前诉讼程序和门槛方面的要求,个人和多数公益组织对异地废气排放企业发起并赢得诉讼的可能性很低。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设计了如下互联网+雾霾治理公益诉讼的机制,做为全社会雾霾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雾霾受害者通过互联网(如微博或微信等形式),发起公益诉讼签名并众筹诉讼资金,委托律师事务所或公益组织发起诉讼;或者直接众筹发起设立雾霾诉讼基金,由现有环保公益机构管理,或者新设基金管理机构进行管理,资金托管在合格银行。以上机构一方面购买相应环保监测设备,雇佣专业人员,寻找并确定废气排放工厂,优先选择废气排放猖獗、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的典型企业,进行专业监测,搜集废气排放证据;另一方面寻找雾霾受害者,委托专业机构证明受害人所受伤害和雾霾之间的因果关系。之后由这些机构向法院提起诉讼,并广泛宣传,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对废气排放企业进行持续曝光和关注,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之势。例如,可对被诉废气排放企业及当地政府的情况进行持续报道,对废气排放口进行视频直播,如果废气排放企业是公众公司,还可以对该公司或有负债的确认和披露情况进行分析和宣传等。通过鼓励人民群众合法有序参与,对典型企业进行深度调查、法律诉讼和持续曝光,惩罚少数废气排放企业,震慑多数废气排放企业,对地方政府“护犊子”的行为形成制约,突破现有雾霾治理机制的缺陷,从根本上较快遏制雾霾的施虐,还民众蓝天白云的宜居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奕论与信息经济学, 1996,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中美会计准则或有负债会计处理对比研究,财会学习,2011年第2期.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2006),2006年2月.

[4]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13 号—或有事项》解释,2006年7月.

[5]百度百科.

[6]环球网,脑子不会进水但会进霾!老年痴呆症跟这个有关,2017年2月6日.

[7]新京报,为了何事 北京代市长蔡奇与9位副市长全出动?2016年12月20日.

[8]中华网,我去“北京雾霾源头”呆了三天,2016年12月21日.

[9]凤凰网,环保达人问蔡奇:京津冀协同治霾,想对河北人民说啥,2017年01月07日.

[10]中国法院网,最高人民法院发布10起环境侵权典型案例,2015年12月29日.

[11]腾讯网,一位环保部门普通公务员的呐喊:这才是雾霾的真相,2016年12月20日.

作者简介:

卢佩琳(2000—),女,汉族,籍贯:河南省确山县,研究方向:生命科学、环境保护、经济、财务、金融,单位:北京市第八中学高二(3)班,学生。

作者:卢佩琳

上一篇:对外文化贸易发展论文下一篇:医院内部审计试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