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雾霾治理对策

2022-07-18

第一篇:我国雾霾治理对策

雾霾天气的影响及治理对策

摘要: 近年来,雾霾天气频繁出现,人们越来越关注这一话题,几乎谈霾色变。文章对雾霾天气的成分成因,对环境对人群健康造成的危害,以及如何减少雾霾天的形成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改善空气环境有所助益。

关键词: 雾霾天气;环境;人群健康

中图分类号:P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近几年,每到秋冬特别是入冬以后,我国很多地区都会有雾霾天出现。表面上看,雾霾形成有其气象性因素,从深层次来看,污染物排放加剧才是大范围雾霾天越演越烈的根本原因。

2雾霾天气的成因

雾霾,雾和霾的统称。雾霾主要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组成,可吸入颗粒物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霾的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化学颗粒物质,主要有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盐、硝酸盐、有机碳氢化合物等。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监测室高级工程师孙冷指出,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2.1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

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

2.2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

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

2.3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污染物排放和颗粒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

3雾霾天气带来的危害

据悉,2012年入冬以来,河北南部、北京、山西东部、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江西大部、广东西部、广西东部及四川和云南局部等地有10~20个雾霾天[1]。雾霾天气对人群健康、环境及城市交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3.1对人群健康造成的影响。

雾霾天气压低,空气中污染物多,水汽含量高,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容易造成胸闷、血压升高,诱发心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雾霾天气还可以导致近地层紫外线的减弱,使空气中的传染性病菌的活性增强,传染病增多。由于雾天日照减少,儿童紫外线照射不足,体内维生素D生成不足,对钙的吸收大大减少,严重的会引起婴儿佝偻病、儿童生长减慢。另外阴沉的雾霾天气容易让人产生精神懒散、情绪低落及悲观情绪,影响心理健康[2]。

3.2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雾霾天里,空气质量明显下降,有害物质随霾沉降,对树木、建筑、土壤、地表水乃至地下水都会造成侵蚀和污染。

3.3对交通安全造成影响。

雾霾天时,能见度低,空气质量差,路面湿滑,容易引起交通阻塞,发生交通事故。

4如何减少雾霾天的形成

4.1提倡使用清洁能源,控制煤烟型污染。

锅炉燃烧产生二氧化硫和颗粒物,是形成雾霾的主要源头。目前我国已有很多城市完成或正在进行煤改气工程,告别燃煤、浓烟和呛人的二氧化硫,进入清洁能源供热时代。

4.2治理汽车拥堵,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数量迅速增长,科学分析表明,汽车尾气中含有上百种不同的化合物,其中的污染物有固体悬浮微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铅及硫氧化合物等。一辆轿车一年排出的有害废气比自身重量大3倍。英国空气洁净和环境保护协会曾发表研究报告称,与交通事故遇难者相比,英国每年死于空气污染的人要多出10倍。要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就要从源头做起,一是控制城市人口过快增长,人口规模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二是使用清洁能源型交通工具进行替代,普及电动车和电力汽车,积极推进电动公交车和电动出租车的使用,在大城市人口稠密的地区开辟地铁,施行电力牵引行驶;三是提高燃油质量,燃油质量是影响汽车尾气污染的关键因素,应尽快建立清洁油品质量标准和有效监管体系。四是安装机动车尾气净化装置,发动机尾气净化装置可以将汽车尾气由原来有毒气体变成为无毒气体,再排放到大气中,从而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4.3合理规划城市布局,控制建筑施工扬尘污染。

城市里高楼林立,减弱风力,颗粒物不易扩散,合理布局也是控制空气污染,减少雾霾天的根本措施。同时,多部门齐抓共管加大建筑施工扬尘污染治理力度,减少扬尘污染,也能有效防治空气污染。

5小结:

大范围的雾霾污染空气,显然已不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困扰。雾霾笼罩,背后正是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的环境欠账。期待早日迎来雾霾消散,也早日迎来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1]人民网2013-2-14;

[2] 《雾霾天气成因、对人的影响及预防》 百度文库-预防医学。

第二篇:英国雾霾治理策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英国雾霾产生以及治理过程可以分为好几个阶段。中世纪至19世纪,英国城市无序扩张导致雾霾频发 ,伦敦年均雾霾天数也由18世纪的约20天迅速增至19世纪末的60天左右 。面对日渐严重的城市雾霾现象,伦敦政府开始逐步强化环境立法。 中世纪至19世纪伦敦的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法规,然而,由于该时期系统化城乡规划的缺失,市区内以煤炭为依托的工业布局混乱,城市空间无序,污染源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城市雾霾现象日趋严重。 进入20世纪后,科学系统的城市规划开始逐步展开,城市环境立法也不断完善,伦敦空气质量较19世纪有一定程度好转,城市雾霾现象逐步缓解。 20世纪60、70年代,伦敦城市产业发生剧变,第三产业逐步取代工业成为城市中心区经济支柱。同时,新一轮大伦敦规划进一步疏解城市中心环境压力;伴随市内工业污染源大规模向外围转移,伦敦政府加强对内城的保护更新,改善内城环境:并结合城市形态及能源结构,进一步加强环境立法对伦敦大气污染源的控制。虽然在1960年代,伦敦再次发生了严重雾霾天气。但总体上,伦敦的空气质量已有明显提高——城市空气中SO2浓度迅速下降,煤烟浓度也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城市雾霾现象开始出现根本好转。 1980年代至今,“绿色城市”建设,宣告伦敦“雾都”不再 。1980年代后,随着私人汽车的普及,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大气污染的首要因素。此时,曾作为伦敦主要污染物的SO

2、煤烟浓度已降至较低水平。取而代之的是氮氧化物和O3。从1980年代开始,伦敦以建设可持续的“绿色城市”为目标进行了一系列城市规划,包括绿色交通体系、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等,并进行相关环境立法。从此,伦敦空气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彻底走出了雾霾阴影。

和英国相比,我国雾霾有所不同,中国雾霾的特点为①雾霾日数多: 2013年我国雾霾日数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其中1月和10月的月平均雾霾日数均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1月,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4.4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4天;10月达4.7天,偏多2.3天 。与往年比,在雾霾日数中霾的增加尤为明显。我国年均霾日数为9天,呈逐渐增加的趋势。②覆盖范围广 :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显示,2013年1-10月,全国有20个省(区、市)出现持续性雾霾。1月份平均每天雾霾覆盖范围有71.6万平方公里,其中1月22日达222万平方公里,几乎覆盖了整个中东部地区;10月20-22日,北方地区出现严重雾霾天气过程,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影响范围约40.8万平方公里,大部地区都为雾霾所覆盖。③影响程度重 :雾霾天气导致的空气质量和能见度下降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交通出行和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医院就诊人数明显增加,其中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偏多,且表现出明显的过敏症状,比如流鼻涕、打喷嚏、眼睛痒、干咳、痰多、憋气、气短等。雾霾天气还给航空、道路交通带来严重影响,1月17日济南机场因雾霾取消航班近70架次,1月29日北京首都机场因雾霾取消航班49架次;1月13日雾霾天气造成沪昆高速16辆车连环相撞,2人死亡。10月20—22日东北地区出现严重雾霾天气时,哈尔滨宣布全市中小学停课两天,这是国内城市首次因雾霾天气发布停课的强制性行政命令;哈尔滨机场400余架次航班取消,近5万人出行受影响;吉林长春部分中小学、职业学校取消课间操;辽宁省内京哈、丹阜、沈海等多条高速部分路段封闭。 我国雾霾成因分析有三点 :.①大气环流异常导致静稳天气多,有利于形成雾霾; ②.我国大气气溶胶浓度高有利于形成雾霾 。 ③.雾霾天气使近地层大气更加稳定,加剧雾霾发展

对应特点与成因,加上参考英国雾霾治理的过程启示,我国应采取的治理措施 有: ⑴.落实环保政策,完善法律制度 。我国大气污染立法方面尚不完善。已实施12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亟待修订,尤其需要加强违法处罚力度,真正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为企业,尤其是守法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的法治环境。同时,对于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从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内在动力,将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行动上。完善大气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强制执行,依法处置重度污染企业是治理雾霾天气的首要措施和手段。

⑵优化城市规划及产业布局 :优化城市规划,科学布设推进城区绿化,提升环境品质;管理部门需要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采取激励与约束并举的经济调节手段,加快推进车用燃油品质与机动车排放标准,提升车用燃油清洁化水平,要加快落后车辆的淘汰工作,对机动车进行总量控制,提高尾气排放标准,推进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查与强制维护制度。 优化产业布局,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加大产业调整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能源结构低碳化、清洁化,以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开发重点,加速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从源头上降低煤炭、石油的消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⑶公开监控信息,贯彻理念宣传: 各地气象部门构造完整的软件、硬件平台,大力培养环保相关专业人才,加强对大气成分分析、监测和研究,针对雾霾天气做全天跟踪监控。并通过官方网站、微博、短信平台等社交媒体公布雾霾天气预警及发展演变信息。加强环境的科普教育,作为气象工作者,可以定期在社区举办一些讲座,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要通过调查,结合当地发生的雾霾灾害,为学生做好环保的科普教育,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带动家长,普及大气环境保护的知识,提高人民群众对雾霾天气的认识和防护能力。

第三篇:浅谈雾霾天气形成原因及治理对策

许春凤

(天津农学院农学系)

雾和霾都是指在视觉上的障碍物,但雾与霾的形成原因和条件却有很大的差别。雾是浮游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屏,形成条件要具备较高的水汽饱和因素。出现雾时空气相对湿度常达100%或接近100%。雾可以随着空气湿度的变化而出现减弱或加浓的现象,例如在白天相对减轻甚至消失的现象。出现雾时有时能见度小于1km。

雾的颗粒比霾大,一般地霾的主要成分是PM2.5,指的是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PM2.5是导致雾霾天气的根本原因。之所以说雾霾是有毒的,是因为PM2.5本身已经吸附并带着很多有毒物质和有害物质,一旦被吸入就可以通过人的呼吸道直接到达肺部进入肺泡,这样就造成了对人体的极大危害。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现在一般地,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1 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

1.1 从空气中的悬浮颗粒与风向的关系来看

城市里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使得风流经市区时有明显的阻挡作用并产生了摩擦从而使风力减弱,这种风力较弱或者静风现象太多就不利于悬浮微粒在大气中的扩散直至稀释,最终使悬浮颗粒在城区和近郊区周围长期的沉积;其次,逆温层现象使得大气层中低空的空气的垂直运动受到了限制,因为逆温层就像覆盖在天空中的一个锅盖一样,主要表现为高空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不利于空气中悬浮微粒垂直向高空飘散,从而使得悬浮颗粒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而的区间内。

1.2 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为的角度来看

随着工业技术水平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长,而且伴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私家车,直接导致污染物排放的增加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视觉能见度的降低。

以上这些条件使得灰霾出现后,同时也会导致大量尘埃、烟粒等凝结核在空气中存在,遇到水滴时容易在上而凝结起来从而起了一层雾,而且风不容易把它吹散,因此,雾和霾往往相伴出现。

汽车尾气以及燃烧煤和农作物秸秆等所产生的废气、化工厂和电厂排放的废气等

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都能够在大气中产生PM2.5 ,当下的城市施工建设容易忽视的扬尘漫天的现象也能产生PM2.5。一些城市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除了自身所排放的废气以外,还有一些污染气体会随着气流从周围的其他区域飘来,造成浓度更高的PM2.5。虽然在灰霾天气的废气来源上已经产生了共识,但是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孰轻孰重却一直没有科学的实验能证明。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PM2.5总是可以容易的吸附在砷、铅等有害物质上而,人们长久的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就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较大的危害。

2 雾霾现象引发的环境与经济关系的探索

2.1 当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现状

2.1.1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够协调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域生态破坏现象比较严重;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太大且产生二次污染;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大气环境、水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环境质量低劣。但区域经济总量不强,持续发展能力差,2002年单位面积GDP产出仅为0.029亿元/平方公里,属于极低的水平

2.1.2 经济增长方式仍旧属于粗放型增长

经济增长主要靠传统的产品和传统的生产方式来增长,属于粗放式增长。表现为:产品质量比较差,技术水平比较低,产品附加值低下;石灰石资源比较丰富,但开采、加工技术比较落后,环境污染严重并存在严重的隐患;企业规模比较小,竞争力不强。

2.1.3 资源型工业经济带来严重的环境压力

随着石灰石开发强度不断加大,水泥、轻质碳酸钙、石灰等产业不断扩大,特别经济强镇战略不断推进,资源型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机会,同时,资源型工业经济结构对环境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水泥的粉尘、噪声污染,碳酸钙的尘、污水的污染,石灰的二氧化硫、固废污染,石灰石、石煤等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等。

2.1.4 政府有关部门管理不力和执法不力

作为一个工业企业众多、污染严重、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经济重区,没有相应的环保管理机构,缺少相应的专职环保人员,政府多年的环保工作更多的是协调处理群众环境污染、纠纷和协助环保局开展收缴排污费等工作;环保部门的监察执法力量也较为薄弱,缺少有专业知识的环保工作人员和工作车辆,难以应付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现状,同时,执法和管理力度不够,对环境污染行为较为宽容,造成企业存在“违法成本较低、守法成本较高”的不良思想,缺少较好的措施以推进环境污染整治工作。

2.2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对策

2.2.1 强化环境意识,树立生态理念

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价值理念,实现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向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转变。绿水青山意味着优美的人居环境、清洁的水源和清新的空气,可以大大减少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大大减轻因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所需付出的巨大代价,大大缓解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要充分认识环境保护与科学发展的高度一致性,正确处理环境与建设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环境保护,教育为本”,要大力普及环保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环境意识,把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念同中华民族关爱自然、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通过多种途径,普及科学知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大力倡导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以及生态环境、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建设,摒弃盲目追求过度消费,倡导正确的生活方式。

2.2.2 把环境保护作为决策的重要环节,从源头落实环保基本国策

环保从源头抓起,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各级领导要依法承担起改善环境质量和环境管理的责任,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念,转变把环境因素置于决策之外的决策模式,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同时,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用绿色GDP核算体系代替传统的GDP核算体系,把环境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教育干部树立长远的、可持续的政绩观,改变以牺牲长远利益换来短期效益的政绩观。要树立结构决定功效的宏观调控理念,着力在调整经济结构上下功夫。当前,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进一步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区域定位,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区域开发新格局。要着力合理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尽快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2.2.3 把环境保护作为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一矛盾,根本出路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用“绿色核算体系”来重新审视和把握经济发展途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建立“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新模式,彻底改变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末端治理模式。推行清洁生

产,不断运用综合性的预防战略,努力改进产品设计,改变生产工艺,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污染。要从企业内部循环的角度,大力发展生态工艺,推行清洁生产;从企业之间的循环角度,大力发展生态工业链园区;从社会整体循环的角度,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有部分行政区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污染,如:北京、珠江三角洲等。如果这些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不好,势必影响全国环境这盘大棋。因此,必须痛下决心及时清除现有的污染源的同时,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从根本上改变其环境现状。

2.2.4 把环境保护作为城市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坚决落实环境保护的责任制度

一是建立协调有效的环境管理机制。打破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环境管理综合决策机制。依法明确各职能部门在环境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增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商与合作,建立起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和反馈机制。二是强化各项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的落实,包括环境保护规划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现场检查制度、排污许可证和总量控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等。三是强化环境监督管理。环保部门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法律,加强监督管理,严格环保执法。同时,保障公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监督,让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到环境活动、环境决策、监督中来。依法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更高的问题。

2.2.5 把环境保护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环节,集中精力解决环境问题

改善人居环境,不仅仅是改善市民的住房条件。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文明发展与协调稳定功能,以人为本,下决心解决市民广泛关注,影响环境质量和日常环境生活质量的突出环境问题。强化饮用水源的环保严管措施,保证饮用水安全。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灵湖溪资源,确保生态环境改善。继续整治水泥、碳酸钙、石灰煤烟污染。大力改善新区环境,创建绿色环保文明社区,提高市民生活环境质量。同时,要着力加强环保工作,重点抓好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和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地,确保农产品基地环境安全。

3 防治雾霾天气形成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雾霾天气的元凶是人为的,因此,要想从根本上防治雾霾天气的形成,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1 做好防护工作

加强对交通运输场所的监控,包括公路和机场的安全监控,根据相关的规定,当雾天的能见度小于50米的时候,高速公路、机场等重要交通场所应立刻采取封路指令和封闭指示的安全措施,这样的举措可能会导致大量的车辆和航班滞留,随后造成拥堵现象,但是却能够避免造成更大的安全隐患,从而使代价缩小到可控制的最小范围之内。同时行车司机应该积极配合,做好平时学习大雾天的应对措施,雾霾天气尽量减少出行。在农作物的保护方而,一般是由于温度较低而产生的雾霾天气,因此应该人为的增加农作物的热度,增强其抗寒能力。而且由于雾天空气本身的湿度很大,所以如果农作物不是特别干燥的情况下就不用浇水,为了避兔因空气湿度过大而诱发农作物的病害。

3.2 节能减排措施

这需要政府和公民的共同参与来有效的控制PM2.5。在多种生产生活活动中控制PM2.5是一项系统的综合的工程。从国家的政府的角度来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工业发展中坚持做到节能减排非常重要。减少工业废气的排放量和污染物进入空气中,这不仅能够减少PM2.5,而且能够减少PM2.5的前体物质。汽车尾气是PM2.5的主要来源,过多的加油门和踩刹车就容易产生更多的PM2. 5,因此政府应该倡导司机在驱车时候保持三四十公里以上的匀速行驶,就能够收到省油和减少排放污染物的双重效果。可以看出,交通的畅通性与节排成正相关。

3.3 减排PM2.5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为汽车、冰箱等物件喷涂所用的油漆,家庭装修中所使用勤合物,都会产生挥发性有机物。挥发性有机物会增加大气反应的活跃程度,增加大气氧化性,使二次颗粒物的生成更多;另外,挥发性有机物本身会形成二次有机颗粒物的前体物。因此,公民自身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为PM2.5减排的做贡献:合理使用机动车,多乘用公共交通工具,避免过度装修等。

要想从根本上防治雾霾天气的形成,就必须控制PM2.5的排放,不只是一个地区自己的事,而且需要周边地区相互配合;也不单单是政府的事情,而且需要全体公民的共同参与。

【参 考 文 献】

[1] 李万彪.大气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吴兑.霾与雾的区别和灰霾天气预警建议[J].广东气象,2004(4).

[3] 晓风.雾的成因及其危害[J].湖北气象,2010(3).

[4]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5] 段再明.解析山西雾霾天气的成因[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1,42

[6] 郝明辉.浅谈雾霾天气形成的前期原因与防治对策[J].能源与环境科学,2013(4).

[7] 周涛.北京市雾霾天气成因及质量措施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5).

[8] 渠雪.浅谈雾霾天气成因及治理措施[J].科技资讯,2013(11).

[9] 靳芳亮,宋二潭.雾霾的成因、危害和防护[J].能源与环境科学,2013(9).

第四篇:我国贫困问题及治理对策

摘要:贫困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各国政党、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贫困问题一直相当重视消除贫困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政府的奋斗目标。但是中国目前的农村贫困问题与城镇贫困问题呈现此消彼长的发展趋势。因此,必须要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贫困现状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

关键词:贫困;农村贫困;城镇贫困;治理对策;制度保障

一、中国贫困问题的现状

贫困线的标准因各个国家发展水平、社会文化和制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而绝不能用别国的贫困线标准作为我国的衡量标准。中国国家统计局对贫困线下的定义是:所谓贫困线,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条件下,维持人们的基本生存所必需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贫困线又叫贫困标准。现阶段我国把把每人每年收入低于2300元的低收入人群定为贫困人群,2017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统计资料:2016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4335万人,比上年减少1240万人。我国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毋庸置疑,中国扶贫开发工作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不仅为13亿中国人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推动全球反贫困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中国贫困人口还很多,而且这些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特定区域国务院扶贫办表示,在14.8万个贫困村当中,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33%;在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和地方病高发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以及42个沿边境的扶贫重点县,这个数字超过40%。在贫困人口总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这些地区需要移民的农户比例明显提高。此外,革命老区发展相对滞后,全国237个革命老区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7%。

目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城市岗位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城镇失业率也处在较高的水平,经济结构改革和转型使部分城镇职工失去了工作岗位。,在农村贫困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的同时,城镇贫困问题又出现了,而且城镇贫困群体规模越来越大,从而使中国目前的农村贫困问题与城镇贫困问题呈现此消彼长的发展趋势。另外,原先的脱贫人口在旧有的生产、生存条件下,遇到自然灾害或疾病等情况,极易重新返回贫困状态。因而,如何减少返贫现象的发生,巩固扶贫成果,继续消除贫困,成为我国政府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二、我国贫困问题的原因

贫困形成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既有历史的又有现实的原因,既有内部的又有外部的原因,既有经济的又有非经济的原因,既有人文资源的又有社会环境的原因。下面我们从农村和城镇两个视域来分析我国贫困问题的原因。

(一)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原因分析

1.贫困地区贫困主体素质的不发育。劳动主体的素质高低,不仅决定什么是所谓的“资源”,而且决定用什么手段去开发“资源”。许多农村科技扶贫政策之所以没能达到预期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村的教育年限短,质量低。大多数农民只有简单、朴素的耕作和饲养经验,不掌握更深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对先进的技术认同、理解、学习、掌握能力十分有限。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山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投入产出不高,难以留住高层次人才。从农村出来的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和研究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选择留在城市就业。另外,贫困地区人们普遍缺乏进取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而且很大一部分人惰性较强,缺乏自觉改变落后、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由于生活水平低下,医疗卫生状况落后,地方病多,加上自然气候等方面影响,很多贫困地区的人身体素质差,有的地方甚至疾病流行严重。这些都是致贫的原因。

2.贫困地区外部不利的经济社会环境。从外部环境看,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诸多不利因素,比如资金短缺、交通运输条件极不便利、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等,但最主要的还是制度的缺陷。据世界银行2005年全球企业经营环境报告,越是贫困的地方,发展经济的制度空间越是狭隘,经济活动也越不自由。“制度贫困”说到底是公民的权利贫困,它是不合理的制度导致贫困。导致我国农村贫困的制度根源主要表现在:一是扶贫政策存在一定缺陷。比如脱贫的标准或贫困线定得过低,从而返贫的可能性较大。二是衡量贫困的指标体系不完善,它只是反映扶贫对象物质上的状况,不能全面反映精神、文化、卫生等方面的状况。三是政策性扶贫的效应减弱。由于税费改革缓慢,农民负担较重,人口流动频繁,一些农村土地抛荒现象严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给扶贫带来压力。开发性扶贫由于缺乏刚性制度的束缚,扶贫专款在某些地区不能到位。四是其他制度建设滞后,为贫困农民进入劳务市场提供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的组织制度尚未建立,农村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制度建设滞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民普遍存在。

3.贫困地区内部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有的贫困地区地理位置偏僻,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生态失调,自然灾害频繁;有的贫困地区土质和水质差,地方病多发;有的贫困地区交通困难,信息闭塞。在西部贫困人口中,1000多万人口分布在西北的干旱缺水地区,2000多万人口分布在西南的石山地区,1000多万人口分布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深山区。据测算,贫困地区人口人均耕地面积是非贫困地区的1/3~1/2,而且耕地质量差,贫困地区的粮食单产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4.5%。当前致贫的原因较之过去进一步复杂化。如部分农户传统生计受到冲击,市场波动引发的贫困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问题,水库移民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问题等。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边民不能通过移民方式摆脱贫困的问题。由于边民承担着守土固边的责任,即使边境很大一部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也无法移民。

4农村地区因病返贫、教育返贫以及彩礼返贫。近年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力度及覆盖面不断扩大,但农民在遇到大病时,仍不能承受报销后所剩余费用。农村家庭由于历史原因子女较多,有的家庭甚至有三个甚至三个以上家庭成员同时接受教育,虽然我国早已经普及义务教育但是作为农村家庭仍然难以承受高昂的教育费用。彩礼返贫是近年比较突出的现象,许多农村家庭为了筹集彩礼在脱贫已久又突然返贫。

(二)中国城镇贫困问题原因分析

1.失业或就业困难。从我国目前城镇贫困的状况看,失业或就业困难是导致城镇贫困的原因之一。劳动是人们基本的生存手段,就业是避免贫困和摆脱依赖性的最有效途径。失业除了浪费人力资源以外,还使失业者处于被剥夺的边缘状态,从而扩大社会分配上的差距,加剧两极分化,使贫困问题凸现出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城市化过程的加速,城镇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竞争必然加剧,职业分化速度必然加快,这就致使一部分人在有限的职业岗位竞争中处于失业或就业困难状态。各种数据表明,城镇贫困户主要集中于家庭就业人口少、就业者工资收入低的家庭。

2.企业转轨和企业破产。随着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产业结构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速度型向效率型、由分散型向规模型发展,在经济结构升级和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中,许多企业破产、停产、半停产、转产或被兼并收购。这些企业多数是机械、纺织、采矿等行业,其倒闭致使长期工作在该行业的职工下岗,甚至有些企业的职工被整体地抛到下岗、失业群体之中。有些家庭中的就业者都集中在这类行业中,这就致使整个家庭陷入困境,促使城镇贫困群体的形成。与传统的贫困群体相比,这些新的贫困者并不是由于个人的某些弱势特征而沦落到贫困群体中去,而是由于他们所在行业和单位的原因被淘汰掉了。贫困主体不是因为缺乏劳动能力,而是因为社会就业存在困难或缺乏新的就业机会。加之,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出台,如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住房管理制度、教育经费制度等各项改革,都加重了这些下岗职工尤其是低收入者的支出和各项费用上的负担。

当然,物价上涨过快、社会保障政策落实不够、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镇、自然和意外事故发生率高等因素,也不同程度地参与并加剧了我国城镇居民的贫困。

三、我国贫困问题治理对策

(一)我国农村贫困问题治理对策

1.实施政府救济、市场开发和异地移民并举的扶贫之路。要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的赤贫人口自己没有能力脱贫,只有通过救济。一些贫困者长年被疾病困扰、没有劳动能力、受教育水平极低,他们中很多人集老、病、残于一身,听不懂普通话,居住在多年少见雨水的地方。对于这类贫困人口,只能通过长年救济的办法,才能使他们享有最起码的、有尊严的生活,尤其是使他们的子女能接受正常的教育。但是,低保制度不能代替扶贫开发,农村扶贫开发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开发型扶贫才是脱贫的长远之策。扶贫开发目标应从重点解决温饱转到“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缩小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整体性差距上来”。在实施市场开发型的扶贫中,应该注意科学决策扶贫的项目,完善扶贫项目的管理制度,确保项目的受益者是农村贫困人口且项目的实施利于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帮助贫困地区建立比较健全的社会经济基础结构,改善投资环境;重视发展特色经济,调整优化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以区域特色资源为依托支撑贫困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发展农业的同时积极地发展非农业。对于生活在地理条件极差、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人口超载等生存空间恶化地区的贫困人口,与其不断“输血”,不如变改造困难为走出困难,实施移民让地工程。

2.创新农村扶贫的资金筹措制度和管理制度。改变过去那种过分依靠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资金筹措方式,动员社会资金、资源加入新阶段中国农村扶贫事业中来。同时国家应继续增加扶贫资金的投入,各级地方政府也应相应增加反贫困资金的投入力度,对贫困地区的小额信贷要积极引导、规范运作。把扶贫重点县的领导干部的政绩、升迁与扶贫工作成效挂钩,并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鼓励贫困县脱贫摘帽,实现扶贫资源整合,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扶贫资金分配激励机制。

3.要解决素质贫困问题。积极进行健康和教育方面人力资本的建设,以及医疗、教育方面的公共服务的建设。尽快解决如医疗负担费用过重等突出性矛盾。将开发式扶贫政策更多地从生产性开发转向人力资本开发,通过教育、就业培训、健康保障等措施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4.加强农村新农合保障,教育资金补助及文化宣传力度。可以继续适当提高新农合大病保障水平,提高报销比例;对多人同时接受教育的农村家庭可以给予相应的补助,同时提高教育补助资金;加强文化宣传,避免因攀比形成彩礼过高的不良风气。

(二)中国城市贫困问题治理对策

1.实行政府救济型扶贫、再就业型扶贫与宏观调控型扶贫并举。我国目前正在全国实施两条保障线制度,即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其中城市低保要做好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推进和完善“分类施保”,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资金管理,保证低保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各地的反贫困政策与救济政策不仅需要考虑本地居民,亦需要考虑流动人口中的贫困人口,并尊重人口流动的趋势,建立起有别于城镇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流动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除了政府提供必要的生活救助外,更主要的是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帮助贫困者提高职业技能,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使下岗失业人员多掌握一些谋生技能,增加就业机会和渠道,促进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从而使他们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此外,政府通过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总量、流向的宏观控制,变无序盲目流动为有序流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城镇农民工贫困人口。另外,还应大力发展职业介绍机构,加快市场信息网络建设,重视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2.相应的配套扶贫工作的保证。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建立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覆盖全社会劳动者的立体保障网络,增强劳动者的安全感,也有利于劳动者的合理流动;优化整合城市社会保障和福利项目,避免社会保障项目的交叉重叠所造成的资源浪费,适度控制城市社会保障水平增长的速度,使之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此外,还应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城镇贫困家庭解忧。可以发动慈善机构、社会团体、民主党派都参与进来,共同协调努力,最终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总之,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可能使贫困问题得到缓解,但经济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解决了贫困问题。在经济持续发展的条件下,未来中国的贫困问题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会存在,但我们相信贫困现象的消除是会实现的。目前我国正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新成果。

参考文献:

[1]《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2017-02-28. [2]黄忠晶.“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辨析[J].天府新论,2004(2). [3]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R].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4]熊长云.关于西部农村贫困地区的原因探析[J].农业经济,2001. [5]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R].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第五篇:论我国当前腐败现象及其治理对策

2012级

临床药学专业二班

祝明月

125010201 何谓腐败?就语义而言,是谓腐烂。“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中的腐败即为此义。腐败就是公共权力被滥用,而且社会利益受到损害。 其实质是某种公共权力的蜕化和变质。其主要表现是权力官僚化、权力商品化和权力特殊化。腐败现象给一个社会所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不仅浪费了社会财富,造成经济秩序的紊乱,破坏了经济建设,阻碍了经济发展,而且严重地影响了政府形象,败坏了政治的清正廉明;更有甚者,它导致了社会风气的恶化,以致社会呈病态化,道德水准下降,是非正义感丧失。社会为腐败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目前,腐败问题是各国都存在的通病,而我国腐败现象发展迅猛的势头,既危及和破坏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实施,又破坏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动摇着我国社会的政治基础。据国有资产管理局的统计材料显示,从1982年到1992年间,国有资产流失大约5000亿。其中大约3300亿是官僚主义失职、贪赃枉法、管理混乱等造成的。腐败分子侵吞的国家资产和社会财富,相当于每年GDP的3%--5%被吞食。2005年9月28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北京举行的“亚太反贪腐倡议”研讨会上发表报告指出,随经济改革,中国的贪污问题日益猖獗。近几年来,情况更为严重。我国的腐败事件不仅越来越多,而且金额越来越大,腐败现象非常严重。腐败不仅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危害着人民的利益。腐败分子不仅自己通过贪污受贿侵占国家资金,而且通过其他不正当手段,使国家巨额资金和大量财产流入不法分子手中。更为严重的是,腐败分子以权谋私,权力进入市场,直接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破坏国家经济建设。倘若任其滋生蔓延,泛滥成灾,必将严重扰乱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导致国家经济的崩溃。腐败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腐败压制群众的民主权利,腐败挫伤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监督世界各国腐败行为的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2012年12月5日公布2012年全球廉洁指数,涉及176个国家或地区,中国大陆仅得39分,位列第80。腐败对于一个正在变革中的社会具有极大的危害性。能否抑制腐败,消除腐败现象,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的健康发展,因而成了发展中国家走上现代化之路的关键。对于今天的中国,尤为重要。邓小平同志的话可谓一针见血:“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高层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

因此,中国开始竭力展开反腐行动,秉承着“老虎苍蝇一起打”的新理念,反腐新序幕从此揭开。打虎拍蝇”,剜除毒瘤。从李春城、刘志军,徐才厚,再到周永康,一个个彪形“老虎”被揪出来,查处级别越来越高,落马速度越来越快;,一只只群众身边的苍蝇被拍扁,只要违犯党纪国法,一样严惩不贷。力度空前的“反腐风暴”横扫全国,铁腕反腐赢得深得民心。这是习近平上任以来赢得民心的一大政绩。而中国的反腐行动也同时吸引了全球媒体的关注,虽然有“反腐是否会进行到底”的质疑,但是外媒的报及评论更全面地总结了我国多项反腐举措与成效。

从历史上看,美国在西部开发过程中和19世纪末20世纪早期,是腐败的高发期,特点是贪污受贿数量多,以权谋私现象严重。美国用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逐步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反腐败体系。与其比较,我们中国的也需要方向性理念。腐败现象既有历史文化的因素、新旧体制交替特殊时期的因素、体制和法制建设的因素,又有社会成员本身各方面素质的因素,是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不仅要注重治标,从制度层面上去遏制腐败现象,更要从道德文化建设、弘扬社会成员的民主法治意识等方面去清除腐败得以滋生的土壤,彻底根除腐败之本,做到“标本兼治”:

首先,深化改革,尽快完成由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建立一个完善的、规范化的市场体系。其次,完善监督体制。腐败是权力的异化,绝对的、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第三,加强法制建设。必须制定各种反腐败的法律,建立和完善立体的、多方位的反腐败的法律体系,不给有贪欲者留有模糊、疏漏等可趁之机。第四,道德自律和政治责任感的建立。第五,弘扬以“公正理性”为核心的民主价值观念,建设一个良好的法治社会。

总之,对腐败现象的蔓延,我们要正确认识其复杂根源,并对症下药,不仅治标,健全各项制度,更要治本,提高民众民主意识,真正做到“标本兼治”。当然,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个任务尽管很艰巨,但可以相信,违背历史发展和基本人性的腐败是必然可以得到彻底根治的。不久的将来,清正廉明、风气纯正必将成为我们社会风气的主流。

上一篇: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下一篇:我害怕害怕失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