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炮制的中药学论文

2022-04-18

摘要:未来我们将远离抗病毒、抗肿瘤、抗细菌和抗寄生虫的研究,而将趋向于改变机体、促进机体防御能力的研究,对疾病采取“亲宿主(ProPost)的治疗”。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把现代医药学称为分析时代的科学,21世纪将是系统科学时代,亦即中医时代,并将引起整个科学界面貌的改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加工炮制的中药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加工炮制的中药学论文 篇1:

“中药质量课程群”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摘要:立足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的优势和特色,针对学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专业思想不稳定、中医药思维和实践传承不够等问题,将涉及中药材真伪优劣、生长发育、栽培管理、加工炮制、质量分析、开发利用等内容的课程,以中药质量为主线构建“中药质量课程群”,围绕课程建设目标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精心打磨思政元素映射点,将“思政教育”隐性融入到课程理论、实验、实习、实践、专业技能竞赛等各个环节,设计丰富的“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案例,形成具有农业院校中药学相关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

关键词:中药学专业;中药质量课程群;农业院校;教学设计;课程思政

农业院校中药学相关专业既有传统中药学专业的特点,又有农学专业的优势,着重为中药行业培养药材栽培育种方面的优秀人才。现如今,大学生普遍轻看大田的实践,叫苦叫累,认为实验室工作才是学习和科研。在学习有关涉农课程时,如药用植物栽培学、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兴趣不高,“学农不爱农”现象较为常见,缺乏专业认同。如何帮助学生增强专业认同感,提高学习热情,培养中医药思维,加强文化自信,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成为当前立德树人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他提出高等学校所有学科的任课教师都要与思政课教师保持同一步伐,共同做好思政育人事业。通过学习自2016年以来党中央下发的有关“课程思政”的文件,讨论教学实践中学生存在的问题,积极参加各类“课程思政”培训及学习,对“课程思政”的内涵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更为透彻的理解,也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栽培学、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分析等课程是河南农业大学中药学相关专业中与中药质量和品质形成有关的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可将其命名为“中药质量课程群”。通过对河南农业大学“中药质量课程群”有关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进行总结,目的是以此课程群为载体,旨在充分挖掘思政元素,积极弘扬“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精神;隐性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思维的渗透教育;注重培养工匠精神和学农爱农思想;培养学生扛起未来中药质量大旗的责任和担当,使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和专业自信,让中医药走向世界。

一、“中药质量课程群”思政元素总结与凝炼

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及可预见性的问题,课题组定期进行讨论,集思广益,充分挖掘“中药质量课程群”理论、实验、实习、实践、技能竞赛等各个环节中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医药思维、文化自信、工匠精神、耕读文化、创新意识等方面的思政元素,在重点突出农业院校中药学相关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基础上,确定“中药质量课程群”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和切入方法,提出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法,总结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

在“中药质量课程群”课内外教学活动中,课程群常以药材质量比拟人的素质等类似教学理念贯穿各个教学环节。由于药材种类较多,每一味药材都有其外在、内在的质量特征,通过各种管理栽培措施可提高其品质。因此,可让学生总结自己,使学生以人为镜、以药为样,寓教于物,博采众长,举一反三,既培养责任,又丰富自己,提高修养。

二、思政元素融入理论课堂

围绕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学情分析和教学方法为抓手,根据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在“中药质量课程群”课堂教学中,可运用基于大宗常用中药材及河南道地药材,如,丹参、地黄、连翘、山药、金银花、牛膝、红花、菊花、山茱萸、猫爪草、艾等,以中药质量为主线,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医药思维、文化自信、工匠精神、耕读文化、创新意识等思政元素,课程群教师进行头脑风暴、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1-6],不断修正与完善理论内容可隐性融入的思政映射点,形成丰富的思政元素隐性融入专业课程案例。

如,在黄精、山药等药食同源中药讲授时,可强調中药与食疗文化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艾、菊花讲授时,可突出中药在民俗文化中的寓意;在板蓝根、苍术等讲授时,可融入中药和我国历史重大疫情的情节。通过典型案例的筛选和讲解,能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中药文化视听课堂。

三、思政元素融入实验课堂

以中药质量为主线,可构建“中药质量课程群”趣味实验课堂。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以增强课程实验技能为目标,通过掌握做饭火候了解中药炮制火制方法,通过切菜的刀法了解中药饮片的切制规格,寓教于“生活”。

以疫情期间的教学为例,因疫情学生在家上网课,实验课无法跟上理论课,教师可鼓励学生在家用不同材质的菜切不同规格的片、丝、段、块,从中充分认识到中药饮片切制的各种规格,饮片类型的选择原则。在炒菜过程还能提高学生管控火的能力,为下一步中药炮制炒法打下基础,也让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增强与父母之间的感情。通过做饭,还能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和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提高自身价值感和认同感,增强对生活的热爱度。

四、思政元素融入实习

以中药质量为主线,可构建“中药质量课程群”实习小剧场。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行确定主题,并基于当前中药质量研究热点,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实习场景、实习课程相结合,运用创作和想象,自主设计与创作剧本进行舞台呈现,寓教于“剧”。

以药用植物学课的野外实习为例,实习不仅可以与学党史相结合,让学生在实习中知党、爱党、跟党走,体会党的伟大光荣,也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精神。在实习中,学生可把实习内容编排成小品进行演绎,使其在实习过程中不仅修思政,还修美德、修劳动、修素质,并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思政元素融入实践

以中药质量为主线,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南省中药材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项目、河南省科技特派员项目等,让学生参与到科研、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工作中,使学生在实践中传承中医药思维,在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中融会贯通,体会“逆境出品质”的天人合一的道理。此外,通过参与国家级、省级专业技能竞赛,如,举办菊花节活动、开展中药饮片“四六级”等级考试等第二课堂,全方位隐性融入思政元素。

六、取得的成效

成果实施以来,课程群教师利用创设“中药质量课程群”的思政元素库,按照探索的农业院校中药学相关专业课程思政路径, 从2017 年开始, 在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2016-2020 级中药学专业和应用科技学院2016 级中药学(药用植物) 专业等600余名本科生的“中药质量课程群”教学中进行应用并不断完善。学生先后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河南赛区选拔赛一等奖、河南省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中药学赛道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荣誉38项,师生共同参与传承创新了九制黄精、九制芝麻丸、防蚊虫防疫香囊等多个中药产品的加工工艺,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受到实习基地负责人普遍好评。

近5年来,中药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总体较高,平均就业率达95%。其中,85%左右的毕业生在中药学专业相关行业就业,90%以上的毕业生对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毕业生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水平、教学条件、社团活动和文化建设等方面评价较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93%以上。省内行业企业普遍反映河南农业大学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吃苦耐劳,具有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就业稳定性较高。

课题组成员多次参加“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等课程思政培训,与国内同行交流课程建设经验,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课程群教师在社会服务过程中,不仅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中药材生产者和经营者,为河南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和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做出巨大贡献,而且带领本科生和研究生深入中药农业生产第一线,将科研成果写在大地上,这个过程也让学生体会到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保障中药质量,人民早日脱贫致富贡献力量的使命担当。

参考文献:

[1]张红瑞,张云霞,高致明.药用植物栽培学之金银花栽培教学设计案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12):46-49.

[2]张红瑞,黄勇,夏至,高致明.药用植物栽培学课程中的丹参栽培教学设计案例[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28):101-104.

[3]张红瑞,周艳,杨静,高致明.红花和西红花栽培教学过程设计探讨[J].河南农业,2021(30):30-31.

[4]张红瑞,李贺敏,杨静,高致明.根和根茎类怀药栽培学课程教学过程设计[J].河南农业,2020(30):38-39.

[5]张红瑞,张云霞,高致明.药用植物栽培学课程连翘栽培教学设计案例[J].教育现代化,2020,7(61):129-132.

[6]张红瑞,李志敏,高致明.药用植物栽培学课程菊花栽培教学设计案例[J].中国医药科学,2020,10(14):57-60.

基金项目:2019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 药菊功效组分变异的解析及生态学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2018GGJS030;2020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思政教育隱性融入中药质量课程群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SJGLX219;2021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新时代双创背景下专创深度融合的植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1YB0052;2021年度河南农业大学一流课程建设项目“中药鉴定学”,项目编号:农大教〔2021〕34号;2021年度河南农业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中药鉴定学”,项目编号:农大教〔2021〕49号。

作者简介:张红瑞(1978-),女,河南鄢陵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药资源与栽培;李贺敏(1974-),女,河南上蔡人,通讯作者,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药用植物。

(责任编辑 朱妍)

作者:张红瑞 夏至 杨静 李贺敏

加工炮制的中药学论文 篇2:

未来中药发展分析

摘要:未来我们将远离抗病毒、抗肿瘤、抗细菌和抗寄生虫的研究,而将趋向于改变机体、促进机体防御能力的研究,对疾病采取“亲宿主(ProPost)的治疗”。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把现代医药学称为分析时代的科学,21世纪将是系统科学时代,亦即中医时代,并将引起整个科学界面貌的改观。未来的中药学也将是中药系统工程学,对药材的栽培(养殖)-采收-加工炮制-制剂-成分-药理-疗效实行最佳线形控制和网络控制。

关键词:中药 未来 分析

一、中药研究的思想史概述

为了说明未来中药学的发展道路,首先有必要回顾既往在研究思想上的历程。

从“医药俱度论”和“废医存药论”(或美其名为“中药科学化”)得到证明。产生的思想根源是完全迷信合成药物的作用,连植物药都否定了,何况中药。试图脱离中医来研究中药的疗效和有效物质,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因为仅有少数中药能找出“有效成分”,其归宿也不再为中医所用,而是增加新的西药。现代医学的辉煌成就是在不断发现和纠正自身体系的谬误中取得的。就在盲目否定中医药的年代,西医“自身中毒论”和“病灶感染论”等理论上的错误造成滥施手术,危害甚广;西药氨基比林、非那西汀等因毒副作用严重而停用,以致我国取缔这些药品退了20~50年;利血平由于引起严重忧郁症、甚至自杀而在某些国家停用,我们却还未采取措施。这提示我们,分子药物不论是合成药还是天然产物所潜在的局限性。中药研究必须遵循中医药理论,扩展自己的学术发展途径。

二、中药学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中药学的发展趋势可归纳如下:

1、中药理论研究系统化没有理论,中医药学不可能存在到今天;没有理论,中医药科研教学等学术机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中药理论除了中医的阴阳、脏象等基本理论外,还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反畏、配伍禁忌以及采制加工经验所包含的理论知识。现在已进行了文献方面的初步整理。

2、研究思路多样化在药材研究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从亲缘关系和生物学研究人手,解决中药资源短缺问题;以传统用药经验和药性归类方面研究,产生二十世纪新中药材,如太子参、菊叶三七、景天三七、猫爪草、白花蛇舌草、川牛膝等的临床疗效得以确认,成为中医所用的新药材;从保证中药质量出发,研究地道、加工、贮存、制剂的系统质量控制;从中医治则和临床经验入手,对攻下药物和活血化淤等药物的共性研究。

3、中药疗效评价客观化这种趋势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形成了一套根据中医理论辨证分型,并采用现代科学指标总结中药疗效的方法;二是复方研究成果逐年增多,统计和疗效分析规范化。

4、中药生产工业化饮片和成药生产的企业化为机械化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洗药机、切药机、碾压机、粉碎机、蜜九机、蜡壳机、泛九机、冲剂机、干燥机、包装机日益推广,并开始和计算机结合,由电脑自动控制。另一方面,中药材收购、生产、销售实行“三证”以后,管理和流通方面一体化加强,对保证和提高中药质量有利。

5、中药质量标准化传统的方法是以地道、采收期、炮制制剂技术来对药材整体有效性加以控制,而不是针对其中某一成分。“望(形、色)、问(产地、加工方法等)、闻(气、味)、切(质地)”的特点是快速,而且不需要对样品作任何特殊处理,但量的标准不明确,需要人脑贮存大量特征信息。色谱和光谱技术以及生物测定引入中药质量控制中,将使中药标准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6、中药学教材规范化已有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和中药制剂学等五门专业课程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基础、药用植物学等全国统编教材,有利于人才培养。

7、药典内容现代化我国从63年版开始,药典分一、二两部,一部收载中药。从下表比较中可看出药典在突出中药特色和吸收现代科技方面的明显变化。

8、中医中药研究同步化中医和中药研究相脱节,医不知药,药不为医用都将导致中医整体的消亡。把二者结合起来的途径是加强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把提高疗效和提高药材质量统一起来。

9、中药科研国际化一中药独特疗效和从中药中发现新药的成功例子(如麻黄素、青蒿素等)吸引着国际学者对中药研究的兴趣。

三、未来中药学的基本特征

未来中药学无疑要吸收现代科技来武装自己,但在下述三大特征上必须一脉相承,按照固有的体系来发展。

1、以“气味论”为基础的中药理论不变。中药的形色气味是中医几千年来用以解释药性的依据,并受阴阳五行学说的支配,形成特有的理论体系,今后中药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取决于对人嗅味觉生理和药物气味本质的研究。“神农尝百草”的分子机理在21世纪可望阐明,与此相关的品质评价,药性解释必定有所突破。

2、用于防治疾病的物质形式不变,即使用药材和中成药的方式不变。这是区别于“天然药物”或“植物药”研究的显著标志。“天然药物”是国外针对“合成药物”而提出的,其实二者本质都是分子药物。中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丢掉麻黄、青蒿去利用麻黄素、青蒿素。因此,中药学物质基础的研究是提供安全、有效、精良的药材和成药。在此前提之下,借鉴一切现代化技术来确保“整体药物”疗效的发挥。

3、辨证论治,采用饮片一汤剂的形式不变。辨证论治是中医精髓所在,与之相适应的是能随证加减的饮片一汤剂形式。既然如此,汤剂的药效研究和改进这一难题就是不可回避的。尽管在技术上还存在很多困难,但是到2000年,汤剂的化学成分谱和主要药效指标可能快速解决;医院用和家用煎药电器将普及;服用量也会大大减少;必要的矫味剂亦将研制成功;制备汤剂所需的饮片,即适于炮制和煎煮、能达到最佳煎出效果的片型和厚度的标准将要确定。目前全国有44家重点饮片厂,年产饮片达几万吨,这是一种不同于西药粉体工程的应用形式,而我们要保持和发扬这一特色,而不是抛弃它来另搞一套。

四、小结

总而言之,未来中药学的任务是探索人、药以及人药关系三方面的复杂性。我们现在正处在世界药学史的第三次浪潮中,现代医学的治疗战略正在从对抗疗法转向调节对策,而后者恰是中医药的优势和特点所在。免疫药理学家Hadder预言:未来我们将远离抗病毒、抗肿瘤、抗细菌和抗寄生虫的研究,而将趋向于改变机体、促进机体防御能力的研究,对疾病采取“亲宿主”(ProPost)的治疗。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把现代医药学称为分析时代的科学,21世纪将是系统科学时代,亦即中医时代,并将引起整个科学界面貌的改观。未来的中药学也将是中药系统工程学,对药材的栽培(养殖)-采收-加工炮制-制剂-成分-药理-疗效实行最佳线形控制和网络控制。

当代的药物有三大特点:专属性更强,更接近病灶,更多地采用天然物质作为药物。这里描绘的是西药的未来,与前述未来中药学三项基本特征的方向、目标全然不同。毫无疑问,中药学要尽可能采用分子药物的成就来丰富自己,但是如果以分子药物的途径来代替或掩盖中药学发展道路,那就没有中药学的未来可言。

作者:王萍萍

加工炮制的中药学论文 篇3:

承岐黄薪火,品本草之灵

“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连翘首,掠过半夏,涼透薄荷裳。”在这两句词中,中文系的学子或许会读出淡淡的忧伤之情,而我们中药学的人却会读出几味中药——“黄柏”“桂枝”“连翘”“半夏”“薄荷”。以药入诗,借药抒怀,哈哈,谁说只有中文系的人才能读懂诗人的小心思呢?我们中药学的学子也可以呀!

谁说我们是学种草药的?

中药学这门专业经常会被人们简单地理解为“种草药专业”,唉,其实这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主要包括中医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内容。要想学好中药学,基础的数理知识当然必不可少,但除此之外,更需要的是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和一份传承中国国粹文化的使命感。

认识中草药既是专业学习所需,又是责任所在,所以我们会去查看中药最初的模样,了解中药内在的药理知识。看着天然的中草药被加工炮制成饮片,或是与其他药材结合制成中成药,我深知每一味中药都来之不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不仅要通过书本了解每一味中药的名称、性能、功效,还得亲手触摸那些草药。在暑假期间,我们经常会得到一个与中草药零距离接触的机会——上山采药。我们身着军绿色的迷彩服,顶着炎炎烈日,在山中寻觅记忆中那些神秘的草本精灵,一起讨论它们的性能、功效。那些日子既忙碌又充满诗意,让我永远无法忘怀。

除了开设专业实践课,学校还成立了中药资源科考队。科考队员们探访名山胜迹,走进穷乡僻壤,将各种药材采集回来,然后进行分类汇总,制成标本,附上相关介绍,在图书馆里展出,让我们对祖国各地的中草药资源分布情况有更多的了解。

严谨与养生并存

看书识草药或爬山寻草药都是比较惬意的事情,但我们也有绷紧神经的时候,比如做实验。以分析化学课的实验为例吧,在滴加溶液时,随着实验要求的提高,我们要不断减少溶液的滴加量,从一开始的几滴、一滴到后来的二分之一滴、四分之一滴,剂量要求越少,我们越要屏息凝神,谨慎操作。因为看起来不起眼的半滴试剂就能影响整个实验的结果,所以容不得我们有半分马虎。而且实验现象稍纵即逝,实验数据在片刻间就会产生很大的差异,所以我们要时刻打起精神来仔细观察,做好记录。

至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嘛,当然离不开“养生”这两个字啦。比如,冬季草木凋零,动物蛰伏,万物趋于静止,中医理论中认为冬季宜滋补,所以大冷天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煮上一碗薏米粥,再辅以大枣、山药,这样吃既能益气补血,又能温脾养胃。学习中药学之后,我们会更加关注自身和家人的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缘起草木,探索药理

一点药石,在笔墨描绘间展现其蕴含的万千药理;一服汤剂,在文火慢熬中诉说其深藏的草木之心。学中药学,是一场缘起草木的自然之旅,更是一次探索药理的求真之程。我们在低吟“天南望,半夏微凉,期艾三千青木香”,表达对中药学的拳拳深情时,也感将来“医者仁心”的任重道远。

如今在北国领略中药学魅力的我,在这门专业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也学会严谨细致,凡事必躬亲求证,只为能够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化。我相信,中医药文化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倪蔚青

上一篇:网络营销量化管理论文下一篇:主题公园规划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