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后教美术教学论文

2022-04-20

我校于2003年8月单独建制,建制初我校就申报了“十五”课题,随后为使“十五”课题与“十一五”课题有效衔接,于2006年申报了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研学后教美术教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研学后教美术教学论文 篇1:

疫情防控背景下“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实践探索

摘   要:文章以疫情防控阶段“停课不停学”的在线教学为背景,通过对某个地区市级层面小学阶段实施在线教学整体情况的分析,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维度,梳理出基于在线同步教学一节课实施的课程模型,并从七个关注点对在线教学进行了实践操作和效果分析。文章作者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以期为一线教师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疫情防控;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实践探索

一、引言

2020年春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让全国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的防控阶段。教育部在1月29日发出了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出台了“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研”的临时应急措施,针对学生延期开学、教师在线教学、学校疫情防控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要求和指导意见。

在疫情防控阶段,为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影响,各地中小学校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意见,加强寒假期间对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按照不同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疫情防控阶段在线教学的特点,合理选择学习资源。在线教学只是“停课不停学”的一种方式,不能完全代替中小学开学之后的学校课堂教学。杜绝照搬套用正常课堂教学方式、时长和安排,加强学生居家学习指导,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学生。适量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长,规范的在线教学组织和适切的在线学习平台,是疫情防控阶段在线教学的重要保证。

疫情防控阶段,教师的在线教学能力、学生居家学习期间的自律和自主学习能力都发生了变化。各地(校)根据学生的學段、认知和学校、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符合本地区(学校)的“停课不停学、学习不延期”的实施办法,开通网上学习平台、提供丰富多样的优质在线教学资源,全力保障教师在线教学、学生居家学习。对因其他原因导致无法参加在线学习的学生,各校均采用“一人一策”的办法,保证每个孩子都不掉队。

二、疫情防控阶段小学在线教学的实践——以陕西省西安市实施情况为例

陕西省教育厅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延期开学所造成的影响,多次出台全省中小学校“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工作的部署意见,要求各地按照“一县一策”“一校一策”“一生一策”的原则,主动作为,多措并举,全面开展在线教育教学。

疫情防控阶段,西安市依托“西安市优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西安教育电视台、陕西广电网络,基于“停课不停学”应急直播教学,发布在线直播教学课表和链接,从2月10日起,全面开启在线直播教学。由西安市28所中小学校、270余名教学名师参与录制的“停课不停学——西安名校名师优课”每天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上免费定时推送,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多终端、免账号快速登录参加学习。

1.搭建“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云课堂

受疫情影响,春季开学延期,学生足不出户就能获取优质学习资源,西安市教育局制定了西安市2020年春季学期中小学幼儿园延期开学停课不停学工作方案,搭建了在线教学云课堂。2月6日发布在线直播教学课表和链接,2月10日开启在线直播教学。西安市针对停课不停学,利用“西安市优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西安市教育电视台”面向社会推出了小学至高中各学段、各年级涵盖大部分学科的课程直播。2月10日,西安市上线了“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面向全网用户都可以不注册访问,在非常时期做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为学校、教师、学生提供了同步教材的优质课程资源。西安市教育局要求同步直播教学,坚持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辅导答疑为辅。每个学校都指定班主任和学科教师承担学生在家学习期间的联系,通过班级家校群、电话、短信等多种方式做好学生学习安排、作业布置、答疑辅导等工作。

面对教师当“主播”、视频卡顿、学生视力等问题,在线教学出现了不少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出现的争议,西安市及时调整了直播平台各学段时间,对课程安排也做了详细的调整,各区县、学校可自主选择使用,因是免账号登录,外地学校、教师和学生也可以选择使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在线教学,教师的在线教学能力、学生居家学习期间的自律和自主学习能力都明显得到了提高。

2.录制、审核在线名师课堂

西安市“停课不停学”在线直播课程由西安市教育局统一组织,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负责课程安排、内容审核,西安教育电视台负责录制“停课不停学—西安名校名师优课”,根据安排向全市师生定时推送。西安市疫情期间在线同步直播课程模型如图1所示,通过西安教育电视台微信公众号“西安eTV”、西安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及其微信公众号进行直播。

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全市一批名校名师,录制了面向12个年级的在线直播、点播课程,组建了在线课程审核专家团队。在线名师录制同步教学课程根据各学科、各学段课表的安排设计,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最大限度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备课过程中,灵活设计、处理授课内容,经过授课教师备课、磨课的过程,录制优质的同步直播课程,便于一线学校、教师、学生选择使用。课程专家审核团队由西安市教学名师、教研员组成,负责对在线课程授课教师的每节课进行指导和审核,确保课程的质量。

在线同步直播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辅导答疑为辅。每个学校都指定班主任和专任教师承担学生在家学习期间的联系工作,通过各类在线网络学习平台等多种方式做好学生学习安排、作业布置、答疑辅导等工作。

3.在线直播课程的实施

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西安教育电视台分别负责课程资源的开发、录制、播放,利用全市名师资源录制在线课程资源,满足了各校在疫情期间,选择使用优质资源的途径,减少了额外增加一线教师录制课程资源的负担和课程质量的问题。各校也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校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实施方案。从目前实施情况来看,效果比预期好。疫情期间,西安市在线同步教学基于一节课实施的课程模型如图2所示,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维度达到对学生“停课不停学”的模型建构,基本形成了涵盖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书法等10个学科为主的直播课程,每周会提前发布课程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线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从以前课堂教学环境变为课程的设计、指导、互动、帮助、干预等多元化形式。课前,学生在平台上查看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异质分组名单和提供的电子课本、导学单等资源,学生间按照分组进行交流,异步开展活动;课中,教师组织学生同步观看西安市“停课不停学”直播课程;课后,教师利用直播教学,回顾直播教学内容,辅导解决学生在自主观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每个环节都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设定教学时长等内容。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以直播、语音留言、微视频解答等多种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精选相关知识内容、组合并布置有梯度的巩固练习,并对其进行批阅。小组成员之间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平台进行组内的交流和协作,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可以采用纸笔计算、音视频的方式完成梯度训练作业,在平台上发布自己的学习成果,师生进行点评。

疫情期间,除以西安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中“停课不停学”疫情防范直播平台为基础,互动直播答疑等为主的教学模型,各校也在在线课程实施中,将防疫教育、品德教育、课程学习、生命与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家庭教育、经典阅读、社团活动和特色活动等资源引入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根据小学三个学段(低段、中段、高段)年龄特点,分别制定了不同年级课程安排,让学生在疫情防控阶段,除现有的国家课程教学外,还关注到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

实施中,还有一些学校以同学科、同年级组的方式共同录制微课,形成集体备课制环境下的学习共同体,按照制定的课程表,进行微课点播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直播辅导答疑的方式进行。基于生活即课程的理念,项目式教学、主题式教学、跨学科教学等方式,开展以本校现有的课程教学体系为主的在线教學,丰富学生居家生活。

三、在线教学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

1.教师角色

在线学习环境中可选取的教学方法更具协作性、问题导向性、生成性、研究性和交互性。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在线学习环境更强调对学习的辅导、训练和指导。作为在线教学的教师,成为学习者学习资源的建设者、自主学习的辅导者和答疑者。

(1)学习者学习资源的建设者

授课教师根据学习者学习内容,结合自己所带学科的特点,有自己对在线教学内容的设计,给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的重组设计。在线教学有其特殊性,特别是在现阶段,学生通过网络在线学习的方式,在授课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

学科教师如果讲授新课,应结合学科特点,设计符合学习内容的资源,该资源应该包含教材电子版、新授课资源的导学单、微课、检测学生和反馈的习题、学习任务单、评价表等相关资源。

(2)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辅导者

学习者在线学习前、学习中和学习后,需要授课教师对在线教学重难点进行辅导。学习前,授课教师需要通过网络家校群或指定的学习平台,给学习者布置需要准备的学具、预习内容和导学单等。学习者通过教师的在线教学、教师辅导其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形成对讲授内容的内化学习。引导鼓励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进行网络在线的讨论,交流彼此间对学习内容的想法。在设计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中,授课教师的辅导、互动、反馈应贯彻整个过程,确保在线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施性。

(3)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答疑者

在线教学中,教师加强学习者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可利用相关合适学习者的网络平台,对学生每天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在线答疑。不具备基础条件的学校,结合本班学生实际,通过即时通讯软件开展家校沟通和集中答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答疑,结合教学时间安排,在当天通过在线平台功能和练习题、作业等反馈,集中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困惑,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答疑,尽量不要拖到第二天。

教师利用网络直播课程、网络微课等方式授课,角色将转变成针对学生在线课程学习后的答疑者辅导者。教师也是优质资源的分享者,可以选择整合现有的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含电子化教材,考虑家长打印资料不方便、学生家里信息化设备等因素),选取适切的优质资源推送给学习者进行学习。授课教师在教学和评价中,一定要将对学生“看似学习,实在玩电子设备”的情况纳入评价体系,不能将对学生的监管交由家长负责。对于个别学生因其他原因导致无法参与网络学习,学校、学科教师应给予一定的辅导,确保在疫情期间的网络学习,每个学生都不掉队。

2.学生学习

学习者每个课程的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是确保学生在线学习活动的前提。按照授课教师的要求,做好自主学习完成新授课的预习、强化学习者的注意力和学会提问题的能力。

(1)自主完成新授课的预习

在课前,完成授课教师针对在线教学预习和所需的准备工作。针对自己的新授课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预习,并记录预习中的问题和困惑。

(2)强化学习者的注意力

在线教学和日常的班级授课在空间、时间上不一样,学习者在完成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是需要学生训练的,也是需要授课教师通过教学策略和方式进行优化。

(3)学会提问题的学习者

在没有授课教师面对面的教学情况下,学习者面对不同的学科教师教学时,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善于提出自己学习中的困惑,将显得尤为重要。

在线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像在教室一样,如有困惑,选择使用在线平台相关功能,可进行留言区发送文字、音视频或图片等形式,可下载教师的课件、教学视频等,丰富学习资源;学生在网络学习中,也具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对于教师推送的各类资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课程学习。也可根据家里的实际条件和情况,开展有意义的亲子居家运动、爱国主义教育、劳动实践教育等活动。

3.家长陪伴

(1)亲子教育

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疫情期间,更是促进家长和学生亲子关系的有利时间。家长通过与孩子举办家庭运动会、读书演说家、亲子悄悄话、给你写封信等活动,增进与孩子的感情。给孩子讲一讲自己的成长故事,面对本次疫情谈一谈关于生命的话题,与孩子共同观看网络上有益的演讲、科技人文知识等内容,观看后,引导孩子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也会极大的增进亲子感情。

(2)有效监管

在停课不停学环境下,学习者通过在线教学进行学习。授课教师和学习者无法面对面进行交流,随着各学科教师按照教学进度和安排,都进行网络授课、辅导和答疑,对于屏幕另一端的监管,靠授课教师通过平台技术手段和有效的网络教学策略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家长的陪伴就显得尤为重要。

授课教师采用的各类在线教学平台和优质教育资源,家长也应该通过技术和有效的监管下,确保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尽量避免学生使用小屏幕设备观看学习。在小屏幕设备下学习,有一定的监管机制和与孩子的约定,避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从而影响学生视力。

4.学习时长

考虑到在线授课中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不同和对学生视力的影响,一个微视频应该在设定教学内容完成的基础上,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习者完成。笔者认为,学习者每天一节课的授课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每天在线学习总时长不超过一个小时。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应逐步减少电子设备对视力的影响。

在设计全天的教学安排时,按照日常在校学习的课程安排进行,在疫情期间,学生没有太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应结合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布置学习任务,确保教学内容授课和学习者居家学习的时长,给学习者一定的陪伴家人、劳动教育和学生本身学习兴趣、习惯的自主学习时间,同时给学生更多对知识自我内化和自主学习时间。

国家高度重视学生视力的保护,在线教学中,应适当结合学习内容,让学习者做眼保健操、手指关节操或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运动。

5.授课方式

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和常态化的在线教学区别还是很大的。笔者认为,疫情期间的授课方式大致可以有以下三種。

一是在线教学授课过程中,让学生每天在适当的时间统一上课,增加在线教学的“仪式感”,促进学习者体会到和学校上课的相同性,让孩子有在校上课一样的归属感,也可以培养他们网络学习的意识。

二是教师根据学生学情的不同,布置针对性的微课、学习任务单、评价单等教学资源,让学生进行学习,利用网络平台可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指定一个时间段,统一进行辅导和答疑。

三是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展跨学科下基于项目的研究学习。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为教学依据,以跨学科内容学习为切入点,基于一个研究性主题的学习,开展以学生居家环境下的学习指导为主题的活动。学习者在教师的引领下,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异步开展以小组网络社群学习、交流、分享和展示方式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在授课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者都带着学习问题,通过书籍、网络、家里的成员等,以家庭为单位,完成个人的研究性学习;按照小组分工,开展网络社交下小组内的学习、交流和分享;最后对各小组的学习成果在网络平台中进行分享交流。这种方式,需要学习者所在学校教师集中开展跨学科、学段的研讨、备课,梳理出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下的学习资源、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的任务单和评价反馈等内容,也需要学校整体调动教师,按照学段、学科相互间备课,在完成国家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国家课程中的教学内容,需要在研究性学习中予以整合),开展项目式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养。

疫情期间的教学可通过纸媒、小组学习和家庭成员交流分享等形式进行,避免电子产品和信息化设备平台过度使用。不能将多年实施的减负,变成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增负。

6.平台选择

春季学期延期开学期间,有很多企业的平台可供选择,疫情期间,均免费提供使用,需要学校、教师关注疫情结束后该平台是否适合继续使用和不要增加家长负担,同时保护学生和家长的个人信息安全等。要考虑大规模在线授课时,平台的延迟性、易用性,总体考虑平台在使用中的流畅性、稳定性,以及支持网络教学和学习者学习中在线教学工具的教学反馈。

全国性的大量学生开展网络在线学习,各相关在线教学平台企业,都会即时上线新的功能和变更操作流程,需要授课教师熟练掌握平台的使用。

各学校、授课教师需设计和考虑遇到不能及时收看、参与互动答疑、回放授课过程,以及学习平台出现问题无法学习等情况的预案。特别是没有上网条件或网络质量不好的家庭,可以选择当地教育电视台播出教学内容,采取学生观看电视教学内容的形式开展,确保疫情期间教学的有序性。

7.资源选取

针对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教育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社会机构都构建了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学习通道,确保本次在线教学不打折。目前,可供使用的资源基本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国家资源

教育部对如何开展在线教学,已做了明确的部署。国家网络云课堂(www.eduyun.cn)以部编版教材及各地区使用较多的教材版本为基础,已经配套了涵盖小学一年级至普通高中三年级的相关课程,以教学周为单元,建立符合教学进度安排的统一课程表,提供网络点播课程。

(2)区域资源

各省、市都针对本次疫情,建设了相关的在线教学平台和本地化优质教育资源“银行”。个别地区还组织本区域的名师开展直播教学,开通了各级优质学校的直播授课学习通道,方便各学校、授课教师和家长进行选择。

(3)校本资源

一线学科教师只需要按照学校制定的课表,结合每一个学生居家自主学习的实际,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授课教师利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的优质在线教学资源,选取适合自己所带班级学生适切的学习资源,进行重组或自己按照学习者的学情,构建基于本班学生在线教学资源,推送给学生进行自主点播学习和在线互动教学,不断掌握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关注学习者的个性化、差异性,尤其注重学困生的学习。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内容,在网络在线学习中应根据情况设计出教学策略。

“停课不停学”阶段的在线教学,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开展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利用在线网络平台集体备课,分班级由日常授课班级的教师给本班学生进行在线教学。在教师熟悉学生学情和特征的情况下,进行在线教学的效果会比其他方式好。如不具备条件,或有其他原因的学校和教师,可采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使用的在线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观看,本班教师进行辅导和答疑的方式进行。

本次全国教育系统的大规模在线教学促进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加快构建本地化优质教育资源学习中心,为学习者的终生学习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也加快了教育信息化2.0在学校的整体推进。

四、在线教学效果分析

教学形式在改变,但教育的形式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线教学、网络课堂、直播(点播)教学、互动教学答疑等,它们始终不变的前提是教育,然后才是网络。

学习者课前学习、课堂教学的评价反馈可以根据在线学习平台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学习者进行课前预习情况、课中教学内容是否达成和课后适当作业的检测得出详细数据。授课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网络平台的数据,对学习者学习效果进行分析,也可通过学生在整个网络教学中的参与度、在线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其他学习者学习和学习后的反馈情况等内容进行效果分析,观察学习者学习的具体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修改,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评价后,教师可以采用激励性评价机制,利用网络平台或第三方评价工具,对学生进行奖惩,可以是虚拟化、可视化的奖励机制,但与之前班级授课环境下的评价机制一致。

教师对学习者在家学习的整体评价,要联合家长制定一个评价实施细则,确保学习者在没有家长监督下,也能顺利完成在线学习任务。

本次“停课不停学”和学校在线教学安排,各地和学校根据疫情形势和发展变化,按照上级要求及时进行完善。在实际的在线教学阶段,学校教师在线教学的教研活动常态化开展,甚至比正常学校授课的教研活动都要多。教师间应发挥年级、学科、班级教师的优势,灵活采用网络通讯工具等形式开展在线教学,及时引导学习者开展有效的网络学习、辅导和答疑,让学习更加高效、更加个性化、更加普遍,确保教师的教学和学习者的学习在效率和质量上得到保证。

五、结束语

在疫情防控阶段,各类在线教学平台和即时通讯软件都进入了技术的迅猛迭代期。这些技术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习者的学习方式,还为学校的教育提供了更加扁平、更加多元的管理体系结构,在这种“倒逼”成长的学习阶段,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投入、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都会在教育信息化2.0的初期,实现跨越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肺炎机制发[2020]9号.关于印发近期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工作方案的通知[Z].

[2]教党[2020]16号.中共教育部黨组关于统筹做好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的通知[Z].

[3]教育部.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01/t20200129_416993.html.

[4]陕西省教育厅.陕西中小学“停课不停学“有序推进[EB/OL].http://jyt.shaanxi.gov.cn/jynews/rdjj/202002/24/97867.html.

[5]农思思.西安市教科所全力以赴,助力“停课不停学”“名师同步在线课堂”[N].三秦都市报,2020-02-05.

[6]朱磊.基于微视频资源的无缝学习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8):1-5.

[7]卜彩丽,杨帆.YY教育:一种在线教育新形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9):94-100.

[8]李灿军.网络直播课堂在互联网教学中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2):1-3.

[9]张静,王欢.基于ISM的在线教学平台学习者持续学习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8(10):1-8.

(编辑:王晓明)

作者:朱磊 韩润社 陈洁媛

研学后教美术教学论文 篇2:

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一五”立项课题《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结题总结

我校于2003年8月单独建制,建制初我校就申报了“十五”课题,随后为使“十五”课题与“十一五”课题有效衔接,于2006年申报了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自申报立项以来,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在总课题组专家的指导帮助下,我校实验教师以现代教育为基础,明确实验目标,确定实验战略,在课题研究工作中获得了一些经验。现将我校课题组研究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界定及支撑的理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现代教育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与更新,并为师生提供了更好的教学环境和空间。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即要求教师在各自的课程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所教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为学生创设自主求知、愉快的学习氛围,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原有的知识已很难适应信息技术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抓紧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尽快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奠定基础。

2.课题的界定

(1)信息技术

主要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与通讯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

(2)整合

①指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

②指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课程教学过程优化的整合。

③指在完善信息技术应用层面的基础上,教师、学生与教学过程的深度整合。

“信息技术与具体教学内容的整合”,我们认为就是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效果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把新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与学科“整合”即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即以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过程,以优化的学科教学过程推动信息技术的开展。

3.支撑的理论

(1)素质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与学生平等的合作中的首席。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尽力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世纪人才。

(2)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①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②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的,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下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的知识,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重组原有知识结构。

③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起关键作用,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的作用。

④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上述理论表明多媒体技术提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知识的建构。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指导我们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3)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和追求目标。当个体达到“自我实现”需要的高峰,也就进入了自由创造的境地,出现“高峰体验”——创造潜能的发挥或自我实现,给人以最高的喜悦,这种主观上的感受是最高的奖赏和奖励。教育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性味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固有的优异潜能自动地得以实现。人本主义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思想和主体发展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明确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个体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将为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信息资源提供可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创新的信息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所以,本课题研究借鉴建构主义原理和人本主义理论,打破以教师为中心,努力贯穿开放的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寻求信息技术与课程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从而实现人与机、人与人、课程与信息的高度交互,并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现,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式地学习,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中自由发展。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策略

1.研究目标

通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三大主题整合,实现学习方式的全面变革;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教育资源的利用从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实现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整个资源对教学是开放的: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科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组织者;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资源环境,作为学生学习的协作工具和研发工具,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协作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2.研究策略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问题情境和虚拟实验环境,以培养学生观察及思维能力;利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扩展链接等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学习能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现代信息技术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或突破口,根据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无缝接合,对于整个教育的深化改革有着决定性的重要意义。其整合思路可从以下几方面切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交互性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认识主体的作用;利用计算机超文本特性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方便师生摄取信息;利用计算机网络特性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利用网络平台,架设学校课程整合资源和学科资源网站,进行网络社区的教育与辅导,开展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和活动。

1.语文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的丰富的多媒体形式的内容,必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起到深远的影响。当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被广泛地运用,学生的信息意识形成之后,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和提炼能力必将随之提高,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概括能力的提高。

(1)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探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及合作互助学习的新路子。

(2)利用校园网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深化学校已有的大量阅读与快速作文相结合的实验成果。

(3)购置与开发适合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软件,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水平,尽力提高教学质量。

2.数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近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教师应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进生活。

(1)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探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合作互助学习的新路子。

(2)加强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深化研究。

(3)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英语

小学英语教学要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乐于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小学英语句型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教学特点,以情境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以听说认读为主要目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在特定语境中领悟和使用语言,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培养学生交际的能力。

(1)利用网络资源,播放生动、有趣的卡通英语对话片段,加深学生对新学内容的理解,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相结合。

(2)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和丰富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增大了学生操练对话的密度和广度。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下自主学习。

(3)借助网络课件,创设语言情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对话能力,加强语法训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音乐

音乐是小学进行美育的一门基础学科。音乐是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的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等独特形式来表现艺术美的。旨在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实现审美教育的关键,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速教育现代化进程,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研究。

(1)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课堂教学相结合,创设音乐情境,启迪学生欣赏美。

(2)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的水平,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学生想象力。

(3)引导艺术创新,发展学生创造美,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协作交流式的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

5.美术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尤其是在探究式学习方面。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践、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的过程。

(1)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激发探究欲望,充分发挥学生作为主体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激发其探索精神、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水平,尽力提高教学质量。

(3)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尽力提高学生的电脑绘画水平。

6.其它

学校将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研究扩展到品德与社会等学科中,以培养学生快速搜集信息的能力。

总之,当今的教育教学正在向信息化迈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能力将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准,为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我们不能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应不断更新自己,充实自己,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工具,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轻松地学习、掌握知识。

四、研究的方法

1.文献学习法

学习与本实验有关先进的教学理论,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为本实验服务。

2.调查法

了解实验教师对实验的理解和操作情况,了解学生课堂参与状况,了解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变化,学生需求变化,研究制作与使用以便学生在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方面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法。

3.行动研究法

在理论的指导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前两步是实践阶段,与正常工作任务一致,后两步是反思阶段,对实践的结果进行观测,看任务完成得如何,然后寻找得失原因,制定出对策,以便指导下一阶段的实践。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4.研讨法

针对实验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加强对变量的研究,不断改进操作方法,提高实验质量。

5.个案研究

通过典型的课例作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炼相关结果。个案研究贯穿在其它的研究类型中,使研究成果更加具有说服力。

6.逻辑归纳法

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探讨该课题的一般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等。

五、研究的步骤

本项实验周期为4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06年4月—8月)

了解现状,制定计划,收集资料,开展系统的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理论学习。

(1)拟定课题实验方案、组织论证、申报立项。

(2)组织实验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培训采取集体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保证培训质量。

(3)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主要学习前沿的教育理念,新型的教育技术,以及新课程标准,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学会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素养与能力。

(4)完成实验前测与统计分析,形成实验资料。

2.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09年12月)

将研究内容化解,有针对性地研究。通过边研究,边试行,提高研究的效益。

(1)加强实验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进入实验阶段,为保证该项实验的顺利进行,每隔一周进行理论学习和课题实验的专题研究,组织实验教师定期参加课题组的实验研讨活动,学习国内外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指导自己的研究活动。

(2)根据实验目标分学科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方法、策略的具体研究实践。

(3)探讨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生间的互助合作学习方式与方法。

(4)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通过系列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

(5)研究教师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如何使用教学软件,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发现、思考的手段与方法。

(6)对实验过程中专题研究的各类数据、资料,及时进行统计分析,整理论证,以检测实验目标,调整实验手段,不断完善实验方案,验证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以利于实验的大面积推广实施。

3.总结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4月)

在过去总结成果的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做好成果的推广工作。

(1)根据对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对课题的实验进行及时的修正,然后将实验成果推广到下一轮的实验运行中进一步验证实验假设的正确性。实验教师写出阶段性实验研究报告,发表相关的教育教学论文。

(2)重复验证实验研究成果,收集所有实验研究资料,写出总过程的课题实验研究报告,写出和发表具有较高水平的实验论文,完成预定的研究任务,整理好实验研究档案,申请上级教科研部门的结题鉴定。

六、研究成果

1.研究带来的变化

随着实验的步步深入,我们欣喜地发现自开展课题实验以来,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积极的学习状态,相同的教学时间却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而且学得更加轻松。实验进程足以表明:本课题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和实效性。学习行为与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能力的提高,其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行为对这一过程发挥着重要影响。所以,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能力,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模式,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定能实现优质高效的教学目标。

(1)学生素质得到快速发展

①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实现怡静与活跃的统一,紧张与愉快的和谐。学习方式由同一被动变为主动多样,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学习”和“发现学习”。让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品尝到“发现”的欢乐和求知欲的满足。我们看到,学生借助网络资源扩展了认知领域,同时,从学科特点来看,借助各种资料,将图文加以综合并发挥想象,适度借鉴并创新课文的表达方法,把网络信息内化成了自己的语言。2006—2007年度我校学生作品在《关心下一代周报》中发表文章8篇;在《校园文学》中发表文章9篇;在《当代教育教学》中发表文章达40篇。在各类征文比赛中,共有50多人次获奖。2008—2009年度我校顾酞正同学在昆山首届“新人新作杯”中小学生书法大赛中荣获金奖;张芸等3名同学在省“书香网吧网上主题读书”活动评比读《丑小鸭》有感中获省级二、三等奖;冯怡冉在市小学生演讲赛《航天英雄伴我成长》中获一等奖。2009—2010年度我校学生在江苏省教育学会第三届中小学生硬笔书法比赛中共获金奖3名、银奖15名、铜奖42名;汪姝琳、薛可心同学在“清风拂校园”廉洁故事征文、演讲比赛获昆山市一等奖。在各类知识竞赛、才艺比赛、演讲比赛、科技论文中,我校学生也均有出色的表现。

②学习主动性的增强加快了学生素质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使学生同伴之间的交流大大增多,他们在彼此平等的接触与竞争中,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灵活性大大增强,同伴间相互学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真正实现了主动学习、自主发展。与此同时,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实践探究。多数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其创新精神和交流与合作能力也跃上了新的台阶。2006—2007年度毛弈等12名同学获第十一届智力七巧板竞赛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刘博文等四名同学在第三届科技实践操作赛(火箭制作)大赛中分获特、一、二、三等奖。2008—2009年度我校沙宇亮等5名同学在“声光杯”全国模拟遥控飞行挑战赛小学男子组获国家级二、三等奖;戴若木、刘力方获苏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VEX杯”机器人比赛一等奖;张启航等9名同学在十六届青少年科技模型“朱棣文杯”舰船模型拼装竞赛获省级一、二、三等奖。2009—2010年度我校杜蔚文等6名同学获十九届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纸模型飞机比赛中省级二、三等奖;王诗瀚等7名同学获昆山市中小学生航空模型比赛个人项目二、三等奖;梅健瑄等13名同学在橡筋动力杆身飞机分获省级一、二、三等奖;王佳琪等三位同学参加第二十一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全国中小生“昆山地区”金钥匙科技竞赛,获省级特等奖;刘力方等三位同学在“博实杯”青少年机器人比赛中获苏州市一等奖。在其余各类科技竞赛、知识竞赛中,我校学生都斩获了不错的成绩。

③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信息素养是获得终身教育的基础。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的确定、信息的获取、信息的整理、信息的集成将为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即熟练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的能力,利用计算机及相关应用软件完成实际学习任务的能力)夯实根基。实验表明,多数学生能够在网上搜寻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进行自学,并能熟练运用标题搜索、主题搜索和关键词搜索技术,具备确定、提取、评价和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能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进行学习的自我管理和评价。2006—2007年度中,我校王博等4名学生在江苏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应用竞赛、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操作赛中均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2008—2009年度周文强等15名同学在江苏省第八届青少年技师认定比赛中获省级一、二、三等奖,并获团体一等奖;苏州市中小学航空航模比赛小学团体第六名;昆山市中小学生航空模型比赛团体二等奖;昆山市中小学生航空模型比赛综合团体二等奖。

④学生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心理学家关于记忆持久性的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我校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进行整合,通过视听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边听边看,或是自己选择视听内容。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将涉及边缘知识或其它学科知识,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信息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进了学生对周围世界的了解。它打破了学科界限,增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强化记忆,融会贯通。

(2)教师素质得到快速提升

①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教师利用多媒体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图像给予学生鲜明的表象,使学生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进入活动状态,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这种欲望一旦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教师的角色就从“权威”角色向“伙伴”角色转化,变“讲师”为“导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教学效果也就特别理想。2005—2006年度黄敏霞老师获昆山市语文教师评优课二等奖;沈萍老师获昆山百节优秀课评比三等奖。2007—2008年度杜鹃老师获昆山市2004届数学教师会教一等奖、“十一五”课题研究双优评比二等奖;陈丽娜老师获昆山市品德与生活(社会)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009—2010年度蒋琴老师在昆山市小学教育科学“十一五”课题研究“双优”评比活动中获一等奖;朱绮纹老师获昆山市第四届“百节优秀课”评比活动三等奖、开发区工会“青年教师风采展示”选拔活动三等奖;陆真珍老师在昆山市小学音乐学科优秀课评比获三等奖;沙亮亮老师在中小学教师综合实践活动基本功比赛中获三等奖。近50位老师参与了市级公开、评优课的展示。

②教师教学手段变得新颖而多样。利用网络备课,能大大丰富教师获取的信息。网络资源经过教师的收集、分析、处理,可以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获取本学科、本次教学内容的最新知识,最新信息,使得课堂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多种媒体,以生动、形象、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加入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网络能更好地帮助教师实现施教和个别化教学,使得学生的个性和学习风格得到更好的关注,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和发展的个性化。通过课题实验研究,我们逐步走出计算机运用的低水平、操作化的倾向,从单纯利用计算机学习逐步迈向多元学科整合的全方位智力发展,构筑知识、情感、技能相融合的高智慧教与学体系,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使教与学变得简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变成自身素养的积淀。随着实验的深入开展,我们发现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会给教育功能、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者及教育对象的定位带来巨大变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能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媒体由辅助教师演示、讲解的工具转变为学生手中的认知工具。2006—2007年度黄敏霞等4位老师获昆山优秀教案评比二、三等奖。2008—2009年度我校居敏芳老师获英语教师技能比赛二等奖;黄敏霞老师获苏州市思品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一等奖;邬国华等15位老师获昆山市优秀教学课件评比省级一、二、三等奖;陈丽娜等25位老师获江苏省“蓝天杯”小学优秀教学设计评选二、三等奖。2009—2010年度陶燕等23位老师在省优秀教案设计评比中获奖;秦月芬等25位老师在2009优秀教学课件中获省教育学会二、三等奖。总计获奖90人次。

③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增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特别是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和知识、思想的共享,使得教师在备课、学习中能充分地进行相互间的合作,可以集众人的智慧和长处为我所用,从而大大提高备课、研究的效率,促进教师个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课题的不断深入为教师创造了更多校内外交流互学的机会。通过教学观摩、课件制作展示、个案剖析、论文交流等形式,我们发现教科研人员运用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功能进行教育信息的收集、处理、检索、统计和分析等处理,大大提高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和效率。我校青年老师先后在《苏州教育研究与实践》、《教育系统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读书心得汇编》、《小学校长》、《希望月报》、《苏州特教研究》、《昆山教育研究》、《新教育实验信息》、《特色教育探索》、《教育科研论坛》、《好教师、好家长》等教育刊物上发表文章35篇。教师乐于教研、敢于教研的科研之风正在我校形成。

④教师与课题共同成长。有了高素质的教师是实验顺利进行的保障,而在课题的不断深化研究中,教师的自身素质也有不断提高,一批业务精干、科研能力强、教学理念先进的实验教师同课题一起脱颖而出。2006—2007年度,我校老师获奖论文124篇;2007—2008年度我校教师获奖论文88篇;2008—2009年度我校教师论文获奖共计68篇;2009—2010年度我校老师有42篇论文获奖,总计322篇。2008年校刊《顺帆》获昆山市教育科研刊物评比一等奖。

(3)学校的信息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和利用

在实验过程中,我校结合本校校情,着力抓好资源库建设。2011年,我校引进电子白板达33块,同时组织发动教师积极建设本校的资源库。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搜集、整理、研制教学资源:互联网上下载;数字媒体资源中获取;把传统方式保存的资源数字化;自主开发文本素材及媒体素材;资源交流。建立涵盖各学科的教学设计、教学参考、教改体会、学法指导、音像素材等子库,内设精品试卷、优质教案、优秀课例、精彩课件、优秀论文、教学素材等子库。目前,学校资源库里的课件、试卷、论文、教学素材等资源达30G以上,为广大师生的学习、交流创造了高效、及时、便利的条件。

(4)对学校的影响

学校2004年被授予苏州市常规管理示范小学称号;2007年通过了苏州市现代化教育学校的研验收;2008年度被授予江苏省青少年电子技师认定活动先进单位、中小学生书法(写字)展示赛优秀组织奖、读用《关心下一代周报》先进学校、社区教育活动先进集体、苏州市体育传统学校等;2009年被授予昆山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

2.研究后存在的问题

我们通过开展课题实验研究,促进了学校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带动了全校教师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们通过实验主要发现以下问题。

(1)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信息技术的设计与运用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景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或是花俏的课件演示,避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简单“凑合”。

(2)网络上的学习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和学习的需要,专家设计开发的教学和学习的资源与一线教师、学生的实际需求存在距离,而大多数教师自身又缺乏开发资源的条件。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待于提高,特别是同教育教学相关的软件应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3)学生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如何全面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搜集、甄别、提取学习资源的问题已成为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4)无法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适合网络教学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评价落后于课堂教学改革,也制约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5)探索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待于进一步验证、修改和完善。

作者:周永元 黄敏霞

研学后教美术教学论文 篇3:

应用信息化技术推进中职学校教学创新

[摘 要] 通过对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现状的调研分析,信息化教学是中职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技术手段。就“互联网+”时代应用信息化技术推进中职学校教学创新的新举措、新做法和新途径阐述观点,以期抛砖引玉,供中职学校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 键 词] 中职学校;信息化技术;教学创新

近年来,许多中职学校依托数字化校园、信息化校园、智慧化校园等项目建设,有效提升了校园软硬件基础设施。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师生共建等模式建立和完善各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包含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互动微课以及习题库等,为教师的教学创新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了较好的平台。随着“互联网+”成为生活常态,中职学校的教学活动也离不开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它赋予教学一双徜徉云端的翅膀。

一、信息化校园建设新举措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教育部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陆续发布了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文件,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在这股浪潮中,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稳步推进信息化校园建设,为教学创新奠定基础。

(一)加强信息化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化校园包含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终端设备等信息化设备。为此,学校应进一步改善校园信息化环境,重点在局域网的优化配置和数据平台建设。有条件的学校在校园网基础设施上可以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利用无线局域网具有高带宽、灵活布设和无线接入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在校师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同时,采用适用的网络管理软硬件,提高学校网络安全和管理效率,提高内网运行速度,确保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能满足支撑应用不断升级的要求。而数据平台建设是信息化校园建设的核心,只有建设一个统一的、完善的、共享的、标准的数据平台才可能构建成功的信息化校园。

(二)全面推进信息化系统建设与应用

引进OA系统、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教学平台、电子图书管理平台等,并打通了各个系统的端口,实现了各系统的兼容性,为实现校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手段在学校管理、教学科研、校园生活等领域的应用,实现信息化技术对学校业务的全覆盖。

(三)建立学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平台

大力推进数字课程资源、数字图书资源和数字档案资源等信息化资源建设,把现有教育、教学、科研等资源重建整合,逐步充实教学资源,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资源网站。在现有电子图书馆的基础上发展图书馆信息化资源库藏,优化组合学校现有的多媒体、音频、视频等资源信息储存,为师生提供快速查询下载的服务。

(四)完善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

加快完成校园网络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基础支撑,切实建立结构科学、资源共享、运转高效的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确保所有的信息系统、信息基础架构、信息化团队能够为学校发展、为师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新做法

当代中职学校实行自主学习,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如果通过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知識传授,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一)加强信息化师资培训

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首先得让教师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据学校的一份内部问卷调查显示,有六成以上的教师面对“互联网+”带给教育的革新望“术”兴叹。为此,多渠道多方位对教师队伍进行分批次分层次的信息化技术培训是教学创新的首要任务。我校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举办了一系列信息化教学技能提升的校本培训。不管是外派培训还是校内培训,有效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开展信息化教学。以我校德育教师为例,从新毕业的年轻教师到老教师,全员参与了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培训、优芽互动电影制作培训、蓝墨云班课APP的应用培训等,通过一系列培训,老带新,新帮老,互助学习,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推进混合式课堂教学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方式用好优质教学资源。为此,我校通过课题立项,积极探索中职O2O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取得良好成效。以我校德育课堂为例,借助蓝墨云班课APP,课前,教师发布学习任务单,推送微课和学习资源,学生通过手机端,开展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在线完成相关讨论或测试;课中,教师通过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并设计线上线下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课后,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在线答疑解惑。这种混合式教学有效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三)以赛促教,以赛促研,推进教学创新

近年来,信息化教学大赛开展得如火如荼,各中等职业学校以信息化教学大赛为抓手,通过各教研组的积极组织、层层选拔,推荐优秀的教学作品参加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大赛和信息化教师说课比赛。在比赛的历练中,参赛选手如凤凰涅槃,成长突飞猛进。每年赛事结束,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组织获奖选手举办经验分享会,以点带面,掀起信息化教学的新高潮。以我校德育学科信息化大赛为例,为推进以赛促教、以赛促研的良好教科研氛围,教研组实行一人参赛全组参与的比赛模式,从参赛选题到教学设计到课堂实施,全组教师在思维碰撞中不断产生智慧的火花,而每年的获奖选手将成为下一年度的参赛选手的最主要指导教师,通过以老带新,良性循环,推动整个教研组的教学创新。

三、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新途径

众所周知,信息化教学需要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需要信息化资源的建设,否则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综观当前中职学校信息化资源建设,无论是数字课程资源、数字图书资源,还是数字档案资源等,很多是依托企业开发来实现资源的建设。这往往导致资源与教学环境不匹配和后期维护成本高等问题。同时,由于过分依赖企业开发资源,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受到限制,止步不前。如何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笔者通过近年来的建设摸索,提出以下新途径:

(一)合理规划,培养资源建设技术骨干

数字教学资源不能一味地“为建资源而建资源”,这样做出来的资源无法系统地应用到教学当中去,而是应该以专业课程体系为中心,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以服务当地经济结构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从课程标准、课程设计、PPT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互动微课、习题库等方面进行建设,这就必须培养一批专门的技术骨干,为数字资源建设提供后盾。例如,针对德育学科特性,引入优芽互动电影制作软件,通过便捷高效的数字资源制作工具与海量专业素材资源,解决教师制作难、创新难等问题,轻松实现个性化课件制作,满足教师个性化教学需求,提升教师对资源的应用能力及对资源加工创造能力。然后,学校通过遴选,推荐青年骨干教师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技术骨干,使之成为信息化资源建设的种子。

(二)多元合作,成立数字资源制作中心

在全校普及培训信息化应用教学技术的前提下,通过学科带头人牵头,青年骨干教师共同参与,成立“数字资源制作中心”,开展资源建设研究和实践。充分发挥老带新的作用,将老教师优秀教学经验与青年教师信息化能力充分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达到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三)结合专业特点,探索师生共建资源新模式

当前,学校专业课程信息化资源制作大多依托于教师,但因教师教学任务重,制作缓慢,创作力不强,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学生群体具备较强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况且中职学生课余时间较为充裕,专业特点显著,比如,美术专业擅长画面设计,学前专业学生擅长故事脚本编写,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擅长计算机硬件技术,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擅长软件技术……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优势,由学科教师牵头成立学生微课制作兴趣小组,通过这种师生共建的新型模式,解决资源库建设难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的教学参与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信息化教学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在信息化教学的道路上,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加强培训学习、不断付诸教学实践、不断反思教学成败,才能为实现真正的教学创新而迈步前进。

参考文献:

[1]薛东亮.中职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及推进策略的思考[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7(1).

[2]徐蒙蒙.信息化手段在职校德育课中的常态化研究[J].當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1).

[3]周春晖.中职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3).

作者:王小峰

上一篇:公立医院财务分析论文下一篇:见证取样建筑工程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