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节日先学后教教学设计

2024-04-13

快乐的节日先学后教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快乐的节日先学后教教学设计

篇一:快乐的节日先学后教教案

篇二:快乐的节日第一课时先学后教教案

时备课

篇三: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

《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吹、祝”等14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板书课题,配乐歌曲,生字卡片等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歌名就叫《快乐的节日》,现在就让我们美美地听吧!师:歌曲中这快乐的节日指的是小朋友自己的节日,知道是什么节日吗?(六一儿童节)听了这首歌,有什么感受?(很快乐)那就让我们怀着快乐的心情走进课堂,度过这快乐的四十分钟吧!《快乐的节日》不仅是一首好听的歌曲,还是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课文呢!

师: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写一写课题吧!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三)检查生字,识字方法。

3、说识字方法:

加一加:贺=加+贝、国=口+玉、羽=习+习

5、出示词语,读词语:祝贺、祖国、勇敢、丰满、理想、度过、希望、羽毛

2、像春天一样的你们快乐吗?(师指板书)这真是一个(快乐的节日),那就快乐地读吧!

(一)学习第一小节(出示)

2、观察插图,图里画了什么?

3、引读

4、齐读

像春天一样的你们快乐吗?(师指板书)这真是一个(快乐的节日),那就快乐地读吧!

(二)学习第二小节

过渡:小朋友们,在这快乐的节日里,还有谁在向我们祝贺呢?(出示)

4.齐读:多么快乐和自豪啊!这真是一个(快乐的节日),就让我们快乐而自豪地来读吧!

(三)学习第三小节

1、指名读:谁愿意读第三小节?

3、拓展:小朋友们,你们的理想是什么?

4、齐读: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想快乐地读出对祖国的感谢吧!

(四)学习第四小节

(五)合作读全文

孩子们,让我们再一次快乐地朗读吧!

四、指导写字

(一)指导写“快、乐”

五、学歌结束

七、板书设计

25、快乐的节日

我们像春天充满希望

快乐的时光 感谢祖国

我们像小鸟自由成长

《快乐的节日》教学反思

汾阳小学何蓉蓉

一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第25课《快乐的节日》是一篇以歌曲《快乐的节日》的歌词为内容的诗歌,歌词生动活泼,韵律欢快优美,充满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在唱读中,眼前仿佛看见一群活泼可爱的少先队员在尽情的歌唱、欢跳。他们向春天的花朵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花儿、小溪向他们点头、祝贺、歌唱,他们在祖国的培养下快乐成长。儿歌中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反映了少年儿童欢庆节日时快乐、幸福和自豪的心情,表达了他们长大以后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我是这样导入新课:通过快乐歌曲,节日的快乐洋溢在他们的脸上,为课文的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接着,我直接揭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快乐的节日》,自然性的导入,激发了学生愉悦的心情。因为低年级孩子们的模仿能力比较强,所以我先进行教师范读,教师范读不仅能让学生在老师丰富的情感朗读中初步感受课文主要内容,同时通过情感渲染,拉近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三者间的距离。第二次范读的时候,我让学生轻闭双眼,然后我再深情并茂地把课文朗读一遍,学生仿佛一下子被吸引了,感受到快乐的“气味”,同时唤醒了他们表现的渴望,学生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后,让他们自己再去品读课文。

我有别于以往按顺序讲读课文,这次我尊重孩子们的选择,让他们挑选自己认为让他觉得快乐的小节来感情地朗读,初步感受节日的快乐。

篇2:快乐的节日先学后教教学设计

先学后教:尝试教学的智慧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改变这种僵化死板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然而,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如何改变?习惯了被动接受的学生如何才能主动起来?我国教育家邱学华创立的尝试教学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尝试教学法”最大的贡献在于,它不仅提出了“学生尝试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而且还进一步指出了其实现的途径,即变“先教”为“先学”,并建构了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模式,由此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教学体系。从“先讲后练”到“先练后讲”,看似简单,却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课堂,其背后是两种不同的哲学观、教育观,本文拟对此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尝试教学的精髓和实质。

一、顺序变换造就新型课堂

从“先讲”到“先练”、“先导”到“先试”,这种顺序变换使教学过程中三个基本要素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学内容”取代了“教师”成为课堂的中心,“学生”自己取代了“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角,而“教师”则由课堂中的“绝对权威”变成了“平等中的首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

(一)“教学内容”成为课堂的中心

“先教后学”是传统教学的特征,上课先由教师讲解,学生只需要背诵记忆教师所讲的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在这个过程中,知识是自上而下流动的,教师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跟随在教师的后面,只需要接受和记忆。作为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代替了知识,成为学生注意力的唯一焦点。尝试教学的“先学后教”巧妙地打破了这种“教师中心”模式,将学生推到了前面,学生未经中介直接接触“知识(教学内容)”,大家围绕着“学习内容”展开各种复杂形式的对话和沟通,分享观察和释义,互相纠正和补充,“正如原始人曾经聚集在火堆周围,通过聚集在它们周围并尝试理解它们”[1]一样。这种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出现了一种群体共享、亦教亦学的脉络情景,“教师与个别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变成了能在房间内到处反弹的复杂的公共对话,学生的眼睛从只看着教师,转向彼此相互注视”[2],师生间、生生间的分离和对立被打破,从而形成了一个真正的教学共同体。

(二)“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而学生只是配角和观众。教师常常一讲到底,而学生只是默默地听讲和记笔记,教师将知识嚼烂后喂给学生,而学生只需背诵和记忆现成的结论,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受到严重压抑,课堂也因此失去了生命活力,变得沉闷死板。在这种课堂中,学生好比航船,教师好比舵手,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完全仰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3]。“先学后教”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自己,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索。当遇到阻碍时,学生的好胜心理被唤起,自然地想要解决它,于是绞尽脑汁地思考,积极地动用各种资源,如:在课本上寻找范例、在网上查找相关知识、和同学讨论等等,学生自身的力量被释放了出来,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得以发生,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简要地点拨和总结。整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我想学”,从依赖教师讲解变成了自己主动地探索。

(三)“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我国自古就有“师道尊严”的传统,教师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生必须绝对服从教师。教师讲授,学生收授,不得提出任何质疑。在这种课堂中,好教师只需要对知识有良好的理解和解读能力就足够了。“先学后教”极大地改变了这种师生关系,教师不是在前面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时而在前,时而在后,时而在其左右,但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走。在前,是指由教师出示新课前的准备练习或提出课堂目标;在后,是指在学生自己探索、相互讨论之后再进行简要的点拨和总结;在其左右,是指在学生独立探索和相互讨论时,教师只是陪伴、倾听、反馈和协调,促进个体的探索和群体间的讨论。在这种课堂中,师生是平等的,教室不再是一言堂,学生得以发出自己不同的声音,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而只是平等中的首席。美国学者帕克帕尔默把这种教师角色生动地比喻为“牧羊犬”:把学生带到一个可以得到食物的地方:一本好的课本,一个预先计划好的练习,一个启发性的问题;把这个群体聚集在这个空间之中,不停地找回迷路或逃走的个人;保护空间的边界并把危险的掠夺者阻拦在外;当这里的“食物”被吃光时,再和学生一起转移到另外一个可以得到他们需要的“食物”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喂饱”自己[4]。这样,教师更重要的是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是“与学生共舞的能力。

二、顺序变换背后的理论基础

由“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这不是随意的顺序转换,它的基础和前提是对学生自身力量的充分信任,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对个体发展的本质和途径的正确认识。

(一)文化学:从后喻文化到前喻文化

传统教学中“先教后学”模式背后的假设是教师无所不知,而学生则一无所知,教师不教,学生则无法学习,不相信学生自身的力量。这种信念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我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长者文化”或者说“后喻文化”,所谓后喻文化,是指文化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向和方式传递,即前辈向后辈传授、后辈主要向前辈学习的文化。其典型特征是“未来重复过去”,后辈承袭前辈的发展之路,通过模仿和记忆获得长辈的经验,前辈对生活的理解、公认的生活方式以及是非观念等就是年轻一代学习的楷模,因而长者拥有着至高无上的、绝对的权威[5]。与此相应的教育是一种“复制—传递”取向的教育。与此相反,“先学后教”背后的假设是学生自身是有力量的,这也具有一定的文化渊源。随着工业化社会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社会的急剧变化,令前辈过去的生活和经验难以适应今天日新月异的环境,年轻一代将根据自己切身的经历摸索新的行为方式,并以走在行列前面的同伴作为自己仿效的楷模,这就产生了文化传递的“并喻”方式。环境的飞速变化、知识的不断更新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打破了老一代的知识权威地位,将他们与后辈放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前辈甚至需要反过来向晚辈学习,以跟上时代,这种文化传递方式被称为“前喻文化”。前喻文化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创新型的文化,在这种文化背景中,教师对知识的垄断和权威地位被消解了,教师的使命不再是传递和复制知识,而应是促进学生的自我探索和相互间的分享,由此,“先学后教”变得必要而可能。

(二)教心学:外铄论到建构论

篇3:快乐的节日先学后教教学设计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的环节主要有三步。

第一步是“先学”, 即上课把自学目标 (学习内容、重点、难点) 明确告诉学生, 让学生有目的地看书、学习、活动, 以便围绕本节课目标,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第二步是“后教”, 就是老师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点拨, 使得教的过程有的放矢, 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 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第三步“当堂训练”, 就是当堂完成学习反馈, 通过强化训练去完成知识巩固, 这样才能把本课知识点及时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内化生成学生的能力。

刘良华老师的《教师的专业成长》一书中, 关于“游戏里有学习的秘密”这部分内容, 核心的观点就是:游戏吸引人, 就在于当你介入游戏中时, 能够及时地反馈、奖赏、矫正。即使失败了, 它也会给你另一次机会, 下一次就可能成功;再一次失败时, 还会给你另一种可能, 不断让你拥有希望, 不断地及时反馈。

如果“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融入“打游戏”效应, 课堂教学会更高效。即把该模式的三步划分为二至三个完整的环节, 即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结构、知识点间的联系、重难点分别运用“打游戏”效应:及时反馈, 及时评价, 及时形成学习能力, 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成就感, 以增加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避免学生做了一道题后不知道对还是不对。教师不能对他及时评价, 学生对这道题的探求欲会随时间逐渐消退。等评价出来以后, 学生强烈被评价的欲望没有了, 求知欲也下降了。久而久之, 该教学模式的程序化课堂会使学生失去激情, 学习的效果就会下降。

就像骑自行车, 该往左拐时, 如果用力不对, 立刻给予你反馈———差点摔倒, 就能及时纠正, 慢慢地骑自行车的技能就有了。

知识技能的掌握和骑自行车的技能掌握相同。

篇4:浅议“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即课前预习,课堂导学,反馈评价三个阶段。

1. 课前预习

每节课前教师首先分发预习学案,学案的内容包括:预习重难点、预习方法、预习提纲、预习反馈、预习小节等,给学生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尝试的任务,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明确学生通过自学解决哪些问题(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是自己预习时无法解决的,做好标记,以便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的预习实际上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或组内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式方法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且做好预习笔记。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挖掘,思想内涵的体验,形成自己的作品;一题多解,不同角度 ,不同侧面观察分析问题;感悟情思,形成自己的观点;写诗作词,用歌声、相声、小品、舞蹈、图画等表达自己的学习收获。只有先学,有一定基础,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有话可说,有据可论,只有充分预习,才会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 课堂导学

这个阶段是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个阶段,学生不是只带着耳朵来听课,而是需要带着问题,带着思想,带着对新学知识或深或浅的理解来听课。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的“领地转让”。也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作为,而是向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在各方面还显得稚嫩,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绝对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所教内容必须是学生自学讨论后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核心特征是启发性,循循善诱;学生要真正体现主体地位,核心特征是独立性。教师探讨的不是教法,而是学生的学法。注意掌握教育时机,即所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

3. 反馈评价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前面的课进行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检测本环节尤其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进一步检查落实情况,能否达到三维目标。当堂对所学内容进行检测,训练题是同组教师集体备课精选出来打印好的,题型多样,有选择、连线、填空和问答,内容不仅有基础知识,也有运用和拓展性的,如语文课《苏州园林》运用了作比较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训练题就有运用所学到的说明方法向同学介绍一种文具或自己熟悉的一座建筑物。历史课上有一道“实践探究拓展思考题”“相对论推动了核能的开发和利用,但核能用于战争,却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灾难。”爱因斯坦在去世前提出令人深思的话题:“我们将结束人的生存,还是结束战争?”今天科技迅猛发展,由科技引发的问题越来越多,请你就人类如利用科技,谈谈你的看法。可以看出当堂检测可以不仅让学生达到知识的强化,而且达到运用知识的目的。当堂检测像考试一样,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当堂批改,下课立即收交。整个课堂像考试一样紧张,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因而换来的是学习的高效。这个过程中还伴随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弱势群体”的点滴进步,要给予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经常鼓励学生互相评价,这样做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一、学生们互相评价时往往是站在同一个高度来看问题,这样更直接,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二、学生们在评价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加深认识,甚至是对问题的理解上升一个层次,从而提高学生的比较和分析能力。三、这样做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四、在学生进行评价的同时,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当然,在教学中学生之间的评价只能是评价的一种,而且有时学生的评价会比较费时,或者有的时候学生往往说不到“点”上,这时候教师就要把握一个“度”,合理地运用这种评价方式,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他所倡导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在广阔无垠的知识空间自由翱翔。

篇5:“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思考

布鲁纳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还清晰的记得第一次接触“先学后教”这种教学模式,是在2012年大学即将毕业的实习期,我在白城实验高中(原名:白城铁路一中)实习,带我的教师是数学教研组组长和一名非常优秀的数学教师,虽然现在已经记不清他们的名字,但当年听过的几节课至今历历在目。之所以这样刻骨铭心是因为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模式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他们采用“导学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首先,对学生的座位进行调整,班级的学生每6人一个小组,这6名同学把桌子拼在一起,每组中选派一名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采用轮班制度。第二,课堂上直接老师组织上课,由学生当老师,讲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最后,由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内容进行点评,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现代教育提倡由“学会”到“会学”,提倡”终生教育”。随着教本课堂向学本课堂的转型,课堂理念也在发生演变,由“以教师为本”理念向“以学生为本”理念演变;再由“以学生为本”理念走向“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理念。学本课堂倡导“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的核心理念,追求“一切为了促进学习者和谐成长、全面发展”的学本教育目标。为了适应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教师应不断探索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认真思考并选择适合学生的有效学习方式。我想“先学后教”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不仅在高中数学课堂上适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也同样适用。以下是我对数学课堂教学“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一、“先学定教”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需要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并且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导学案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导学案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设计,将学生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主要依据五大环节: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当堂检测评估—课后拓展延伸。导学案是“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操作材料,学生就是在导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明确教学目标,带着预习的成果和预习的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去听课,导学案的设计要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满足学困生的成功体验,也要激发优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一)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学会预习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针对小学生知识面窄,理解能力弱的状况,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简明易懂的内容让他们学习。教师要把好这个关,切记千篇一律。主要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正确处理好不同内容的关系,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关系。教师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学习的任务。没有问题的学生可直接写出解题过程,而不会解的学生必会提出问题,导学提纲的题目都属于中档难度,有一定的梯度和递进关系,并且都与实际结合,大部分学生都会有思路而且也很感兴趣,这些同样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这种做法与常规的课前练习不同,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层次不同,一定有不会解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更需要我们积极引导,那教师就可以通过“质疑”这种方式来促进这部分学生思考,这样我们不仅解决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差异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资源也得到了充分利用。

(二)用导学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学生通过“先学”产生疑问后,必定急于得到问题答案,这就促进了课堂上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质疑的环节很精彩,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容易引起其他同学的兴趣、共鸣和思考,他们愿意在课堂上听到自己的声音,不喜欢老师不符合他们想法的讲解。因此,学生“先学”后的有准备课堂,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导学案导学,自始至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拿到导学案后,自己开始了主动学习,这时导学案是学生很好的指导教师,通过导学案学生可以明确了解学习目标,掌握学习的重点,并自觉地进入预习状态,80%的学生能解决80%的基础知识,并重新发现和确认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自觉地做好了课前准备。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动态点拨和导学案的书面指导下,或自学或互学,或自我钻研,或小组讨论,或研讨或探究。学生自觉地参与群体中,融入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这里没有教师陈述式的讲解完全成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生真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先学后教”让课堂走向高效

传统的教学几乎都是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的,它追求计划性和完整性,这有利于使我们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然而,这种教学太过平淡,长此以往,很容易使教师和学生失去新鲜感,课堂也容易失去生命活力,师生对课堂不再有期待,那就不会有所创新。导学案导学,将教学的重心前移,工作做在了课前,主要精力集中在了课上。导学案导学实施堂堂清,严格控制课后作业量,学生再也不用为加班加点犯愁作难。导学案是根据课程标准和具体的学习目标设计,已涵盖了“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学生通过导学案进行必要的学习、探究、训练、检测和拓展,真正跳出了题海。导学案既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方案,又是期中期末的复习材料,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导学案导学学生有备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有方向、有目的、有策略、有方法、操作性极强的有效学习,学习完全自主,完全参与其中,学生完全主宰着学习,效率自然很高。导学案的设计遵循了人的认知规律,由预习准备开始,到提出问题、研讨学习、释疑解难、训练巩固、监测评估,再到拓展训练,环环相扣,知识生成、能力提升自然蕴含其中。而这种“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会为我们的课堂带来精彩的生成,有时还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我们重视预设,我们更憧憬生成。

三、“先学后教”变演员型教师为导演型教师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一定要转变,首先,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的还给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其次,老师应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我经过尝试和实践后才知道,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不提高,就无法真正实现这一转变,当然就得不到课堂的高效。教师如果不懂“先学后教”学案的设计、找不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会引导学生掌握学法、抓不到课堂生成的精彩瞬间、没有形成个性的教学风格等,都会制约和阻碍一位好教师的出现。“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实践,是锻炼教师的好途径、好方法,它会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全新挑战,也会为教学带来新的乐趣和生机。

篇6:“先学后教”教学模式

第一环节“出示学习目标”

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和方面: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目标的主体都是教师,是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使学生在这三个方面要达到的某个标准。这个标准其实也是最低标准。其中“

1、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有形的,可以直接评价的,很便以操作的。而“

2、过程与方法”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则是无形的,很难以进行直接评价。对教师来说如此,对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因此,只需要把“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作为“学习目标”,这样非常便于学生检验看自己是否达到或完成的“学习目标”。

第二环节“指导学生自学”

“自学指导”的内容要具体,自学方法要明确,除了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地方以外,教师设置的检测题也非常具体。因为这是让学生看的,所以措辞非常适合学生阅读,也非常便于学生跟着去操作。

第三环节“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此环节的学习有三种形式:一是个人独立自学;二是采用“兵教兵”,对于独立自学有一定困难的可以和同桌或前后的同学进行讨论解疑;三是对于前面两种形式仍然解决不了问题的学生或不愿意请教其他同学的学生可以举手请教老师以解决疑难问题。

第四环节“检查学生自学效果”

演板或回答问题主要针对中差生,以便最大限度的暴露问题 第五环节“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

此环节是整节课的重点环节,从学生自由更正,各抒己见到他们互相讨论到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归纳应用都留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在“后教”这个环节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哪些需要教师点拨?二是教师都讲些什么?

其实前面的环节进行的都是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而这个环节则是“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实现。特别是数学课,教师一定要在此环节突出数学课本身的特点,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否则,本节数学课就失去了数学课的精髓,这也是区别应试教育的显著的特征。

第六环节“当堂训练”

作业的布置要紧扣上课新学习的内容,难度不能太大,一般课后的习题就可以了。此环节的时间应该留10分钟左右。具体根据内容的难易灵活掌握。

总体来说,永威中学教学模式中,课堂是非常高效的。

首先,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从“先学”到“当堂训练”贯穿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学生一直在学、在讨论、在练习„„。

其次,教师的教只在第五环节的后一部分体现,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显得重点非常突出,学生注意力很集中,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再次,在同样的一节课的时间内,这种教学模式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还留了一部分时间完成课后的习题。

篇7:先学后教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课题:解决问题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页例1 学习目标:

1、能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用加法、减法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具:

小黑板、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解决问题。(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能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用加法、减法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小黑板出示,师指一名学生读)

师:要达到学习目标,离不开同学们认真看书自学,同学们有信心达到学习目标吗?(有)

三、口述自学指导(教师边口述,学生边自学)师:把书翻到4页例1

看情境图和下面的计算方法,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应怎样列式计算?重点看下面的三种计算方法:

1、先看小男孩的计算方法 22+13=35(人)求出的是什么? 35—6=29(人)求出的是什么?

2、再看小女孩的计算方法 22—6=16(人)求出的是什么? 16+13=29(人)求出的是什么?

3、最后再看绿衣服小男孩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四、先学(看一看)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学。师巡视,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看书自学。

2、“做一做”(第6页第1题)

师:下面老师来考考同学们,看谁做题最认真。①指2名学生到黑板上做,其他同学做在书上。②师巡视,发现其他学生的错误。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

师:发现错误的来黑板上改正。(提示:把错误的或不同的答案用红粉笔圈起来,在旁边改正)

2、讨论(议一议)

(1)认为22+21-16=27(人)这个算式列正确的举手?

认为22+21=43(人)

43-16=27(人)这个算式正确的举手?(2)认为22+21=43(人)求出的是什么? 43-16=27(人)求出的是什么?

认为22+21—16=27(人)这个算式正确的举手?与第一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3)认为得数正确的举手?

认为单位名称正确的举手?

3、评议板书、正确率。

4、同桌对改,生更正错误。

六、练习

师:刚才同学们计算的都很正确,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男女生比赛,看谁能快速、正确地列式计算,比谁小旗得的最多!

投影出示:(1)商店有30台微波炉,卖出18台,又运来28台,现在有多少台?

(2)二(1)班男生有38人,女生有21人,其中30人参加歌唱比赛,有多少人没有参加歌唱比赛?

(3)同学们做黄花35朵,红花20朵,送给二(2)班28朵,还剩多少朵?

1、师出示投影,男女生比赛、开火车比赛。

2、形式分必答、抢答······

七、全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住你们!

2、评比本节课比赛情况,获胜的表扬,失败的鼓励。

八、检测作业(练一练)

师:下面就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吧!比谁字体端正,并能做全对。作业:

1、小红家有公鸡25只,母鸡17只,卖了20只,还剩几只鸡?

2、男生有24人,女生有14人,其中29人是少先队员,有多少人不是少先队员?

篇8:快乐的节日先学后教教学设计

一、确立教学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观念。

叶圣陶先生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师要确立以学为主、教为学服务的教学理念, 只有当教师内心真正确立学生第一、学习第一的观点后, 教才能真正为学服务。 例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 学习新知识一环节, 我没有采用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的教学方法, 而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 实践总结验证完成知识认识过程, 同时悟出学习知识的方法。 我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 分别拿出事先剪好的六个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各两个) , 让学生拼一拼, 想一想, 但并没有提醒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 有的学生用割补平移法, 发现有很大的难度, 能拼成已学过的图形, 也有部分学生能根据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的经验, 选择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有的拼成了长方形或正方形, 教师及时点拨: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这时, 我让学生在组内讨论, 为什么这么拼, 说给组内其他学生听听, 让学生教学生, 进行互动学习。 接下来我出示几个思考题让学生小组讨论研究, 通过讨论交流, 学生很快明白了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并熟练应用公式计算。

二、备学生, 了解解学情。

老师备课习惯于备教案、备教材、备教法, 但常常不备学生。 因此, 我建议老师们在备课栏中增设“学情”一栏。 “学情”如何备? 可找好中差几位学生了解, 可在班上普遍问询。 其实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 就是凭经验也该知晓学生的大致情况。只有把准真实的学情, 才能恰当地确立教学起点。 这叫“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己”为教情, “彼”为学情。 老子曰:“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我们应做个知己更知人的智慧高明的老师。

三、精心设计练习, 检测自学效果。

“ 先学后教” 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自主学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课堂始终的主线是紧扣教材内容的习题, 即自学思考题、巩固练习题、课堂检测题。 教师在这些习题的依托下指导学生自学教材, 通过学生回答问题, 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对学生不能理解的疑难问题及时点拨指导。学生在这些题目的引导下, 读懂教材的知识结构层次, 理解所学内容, 掌握运用所学知识, 并找出自己自学的疏漏之处, 及时补缺。

四、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帮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数学课本中的习题有“练习题”、“习题”、“复习题”不同层次的三类, 其中“练习题”大多只要运用一次“公式”、“法则”、“定理”即可做出。 我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把练习题当成 “预习作业”主动完成, 这样做可以防止有些学生预习时不求甚解, 单纯模仿例题依样画葫芦。 第二天上课, 主要内容均由学生自己讲, 这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预习意识。 在讨论阶段, 或由学生质疑问难, 或由师生提问、大家讨论。 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透彻理解预习时没有真正弄懂的内容, 教师则经常提醒学生:你在预习时, 有没有想到这些问题的存在? 你是否当时就已经能够自己解决?现在想一下自己当时为什么解决不了?多次反复强调之后, 学生就会意识到如果预习时不用心, 在学习上就很难有突破, 这样坚持一段时间, 学生就可以逐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五、合作分享, 实现优势互补。

“先学后教”强调学生个体先学, 但重视群体共学, 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交流, 一种互动, 一种共享。 为了让合作交流更有效, 首先要精心组建合作小组, 按学习层次的差异互补搭配, 再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等因素, 兼顾学生的意愿, 以三四人为一组;其次, 对小组合作方法进行指导, 包括组员如何介绍自己的特长, 如何进行组内合理分工, 如何有序发言等。 如写字快又好的负责记录本组的研究成果, 声音最响亮的负责介绍同组学习情况, 组长组织组员交流顺序, 交流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 认真倾听, 不重复说别人说过的话, 等等。 “先学后教”的课堂中, 应注重为学生的合作创造机会, 要注意指导合作方法, 使学生都能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 既展现个性智慧, 又凝聚集体力量。

上一篇:区信访局党建自查报告下一篇:七宗罪经典影评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