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机关依法行政对策分析论文

2022-04-29

摘要: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们党在新的形势下,站在全局高度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要实现这个重要目标和任务,必须进一步深化对服务型政府内涵的认识。本文首先阐述了服务型政府的本质,然后分析了建设服务型政府与依法行政的必然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依法行政过程中的缺陷,并针对这一问题从依法行政的几点基本要求和完善措施提出依法行政的思路。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政府机关依法行政对策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政府机关依法行政对策分析论文 篇1:

浅谈增强政府公信力

[摘 要]政府公信力的增强,对于团结人民群众、实现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改进公共服务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要增强政府公信力,政府机关及公务员就要诚信负责、注重公平、强化服务、追求绩效、依法行政,并加强自身建设,规范行政行为,取信于民,立信于社会。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公共责任;社会公平;依法行政

[中围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

政府是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行政活动的公正、诚实、廉洁、负责精神和在国民中、国际上所享有的公众信任度,它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政府行为的公正、公平、公开性和守诺、践约、信誉度,另一方面是指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认同、信赖、拥戴感或政府对公众的感召力、影响力和凝聚力。政府公信力高低,主要取决于政府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以及提供公共物品、维护公共利益的能力和水平。政府是以整个社会为驾驭和管理对象的国家权力执行机关,行政文化直接影响和辐射社会各领域,政府公信是商务诚信、市场诚信、公众诚信和整个社会诚信的基石。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增强政府公信力,不仅是我们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提出的新的要求,而且是实现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增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和提高全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增强政府公信力,关键是政府机关要练好内功、强化自身,使公信精神内化为政府机关及公务员的一种态度和行为习惯,并坚持以公信价值理念为指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规范行政行为:

一要承担公共责任。公共责任是社会公共利益所在,有公信力的政府必然是能担当起公共责任的政府。按照社会契约理论,政府机关及公务员掌握并行使公共权力,其一切行政行为都必须符合和有利于公民的意志、利益和需求,都必须对公民承担责任;而不能把行政职业、公共权力作为个人资本和特权,以权谋私、与民争利,侵害群众利益,甚至中饱私囊。要增强政府公信力,政府机关及公务员就要担当起公共责任:要对人民负责,对属于政府职能、事关国计民生的公共领域,政府应切实负起责任,不能简单地推向市场,要特别关注和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积极回应社会公众的基本要求;要对人民选举的代议机构即人民代表大会负责,把他们的意志作为公共政策的具体表现来贯彻,并主动向他们汇报工作,接受他们的监督;要对上级行政组织负责,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认真贯彻上级指示精神,服从命令听指挥,以确保政府系统政令畅通、运行高效。同时要增强公共权力观念,规范行使公共行政权和自由裁量权,做到不滥用职权;要坚持诚实信用,落实责任承诺制,增加工作透明度,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努力在履行公共责任中建立公民与政府的信任关系。

二要注重社会公平。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特征,有公信力的政府必然是注重社会公平正义,维护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的政府。社会公平主要指社会分配差距和社会公平感,它与效率是对立统一关系:没有效率就没有经济的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不考虑公平则可能导致收入悬殊、两极分化,造成社会不稳。要实现二者的适度平衡,只能在一定情景中适当牺牲一方的某些方面,让位于另一方;待另一方达到一定水平时,再弥补该方所做的牺牲。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和矛盾凸显期,收入分配悬殊、贫富差距拉大,造成了一些群众的心理失衡,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已成为促进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要增强政府公信力,政府机关及公务员就要强化公平意识、促进社会公平:要通过税收、转移支付、资源配置等公共政策和行政手段,加强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促进就业机会公平、分配过程公平和社会公平正义;要强化分配结果监管,规范分配秩序,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低保”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时要以公平、和谐理念制定各项社会管理的公共政策、制度和措施,努力塑造公平正义的良好政府形象。

三要强化服务观点。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有公信力的政府应是忠实服务于社会公众的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和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但在行政管理中,有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宗旨观念淡漠、官本位思想严重,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对群众的安危冷暖漠不关心,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甚至肆意欺压群众,大大伤害了群众感情,影响了政府威信。要增强政府公信力,政府机关及公务员就要强化服务意识和“顾客至上”思想:要坚持情为民所系,深怀爱民之心,做到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坚持利为民所谋,力行亲民之举,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着力解决群众最需要、最关心的问题,以真诚负责的精神,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让人民满意;要坚持权为民所用,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标准和行为准则,加强廉洁自律和职业道德修养,不以权谋私、不贪污腐败,做到廉洁从政、无私奉献,当好人民公仆;要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同时正确处理为公众服务和为社会各类组织服务的关系,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努力使政府成为以民为本、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以取信于民,立信于社会。

四要追求卓越绩效。绩效是指行为主体的工作能力、状态和成绩、成果的总和,它反映个体或组织在社会活动中所做出的成绩和贡献;行政绩效,既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价值追求,也是增进公共服务、满足社会需求的客观需要;有公信力的政府必然是绩效卓越的政府。要增强政府公信力,政府机关及公务员就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努力提高行政绩效:要反对搞华而不实和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克服重投入不重产出、重过程不重结果的官僚作风和不讲实际效果、实际效率的形式主义。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要追求行政效率,行政效率关注的是手段和途径,是指行政管理活动所获得的成果同进行这项活动所承担的物质、非物质消耗的比率,政府工作应追求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消耗获得尽可能多的行政成果;要注重行政效果,行政效果关心的是目标和方向,是指行政管理活动的客观结果,只有目标方向正确,追求效率对效果才有意义,政府工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使各项工作符合客观实际和群众要求,保持正确方向,以求最佳效果;要重视行政效益,行政效益是指行政管理活动所产生的积极有益的效果及所达到的程度,它包括行政行为效果、价值取向和价值实现,政府工作应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要求,正确处理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显性效益与隐性效益的关系,以求行政管理综合效益最大化;要提高行政效能,行政效能是对行为主体功能的评价,是指政府机关及公务员实现预期目标的能力和适应性,是实现行政效率、效果、效益和行政职能的基础,政府机关及公务员应在行政工作中努力提高领导、决策和施政能力,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水平,以取得卓越行政绩效。

五要坚持依法行政。法律制度是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依法行政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有公信力的政府必然是法治政府。法律制度,既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和根本利益的保障,又是规范行政行为和管理社会事务的准绳。要增强政府公信力,政府机关及公务员就要树立“法律至上”观念,忠实执行法律:要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行政管理中要向公民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及法律意图,保护和维持公民的合法权益,制裁和处罚违法违规行为。并依法仲裁和处理利益纠纷,以缓和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安定有序;要依法规范行政行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精神,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来管理国家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有效履行职责,做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深化政务公开,畅通人民群众参与和监督行政管理渠道,并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Ⅲ要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克服以权代法、以人代法的“人治”行政陋习,促进公共行政步入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法治行政轨道。

总之,政府公信力重在培育和塑造。各级政府及公务员应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增强公信意识、规范公信行为,坚持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共同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塑造政府良好的公信形象。

[责任编辑:王润秋]

作者:张子建

政府机关依法行政对策分析论文 篇2:

设服务型政府背景下的依法行政问题研究

摘要: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们党在新的形势下,站在全局高度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要实现这个重要目标和任务,必须进一步深化对服务型政府内涵的认识。本文首先阐述了服务型政府的本质,然后分析了建设服务型政府与依法行政的必然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依法行政过程中的缺陷,并针对这一问题从依法行政的几点基本要求和完善措施提出依法行政的思路。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依法行政;法制政府

一、服务型政府的含义和本质

建设服务型政府,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性质决定的。近年来,“政务超市”、“一站式服务”等便民行动给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这些也被认为是服务型政府的标志。虽然这是建设服务政府的重要表现,但它还包括了许多其他的重要内容。这包括建设:以人为本的政府、透明的政府、法制的政府和责任的政府。在这其中,建设法制政府即依法行政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与依法行政的关系

建设法治政府,主要是指政府根据人民意志依法组建而成;必须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必须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利和自由;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行政违法必须承担责任。而这些恰恰是一个政府成为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条件。

依法行政是建设法制政府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政府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建立合理的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人民关系的前提。主要是指政府是根据人民意志依法组建而成;必须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必须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利和自由;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行政违法必须承担责任。

三、我国政府在依法行政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先后推出了《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工作规则》、《公务员法》等一批法律法规,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但一些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在依法行政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问题。

(一)法律的权威还未树立起来。某些地方政府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这同领导干部的法律观念不强,不依法行政有直接的联系,在工作中重行政手段轻法律手段。

(二)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高。这对严格执法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某些地方政府的部分执法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在行政过程中仍然习惯于权力大于一切的想法。这些旧的观念也是某些执法人员滥用职权的思想源泉。同时,少数行政执法人员没有严格的岗位培训,缺乏责任心,再加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的泛滥,给依法行政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三)行政权力的行使缺乏透明度,缺乏公民监督。依法行政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政务公开。应该把行政操作的程序,规则等公之于众。让群众知道如何监督行政。虽然现在行政程序法颁布实施了,但因宣传力度小,仍然无法让公民方便的进行监督。

四、解决依法行政缺陷的思路及对策

当前,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已经提上了党和国家重要的议事日程。依法行政中现实存在的问题不仅严重损害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而且阻碍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需从根本上解决现实中依法行政普遍存在的问题,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一)加强行政立法工作,完善行政法律体系。具体要做到:

1.依法立法、加快立法步伐,提高立法质量。2.提高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3.加强法律的可操作性。4.健全各种制度,防止和克服行政立法中“部门利益”倾向。

(二)严格行政执法,是依法行政的关键。立法不易,执法更难。法律不只是起象征和观赏作用,它必须对社会关系起到调整作用,法律贵在执行。在执法方面应该做到:

第一,提高执法者素质,建设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努力提高执法水平。行政执法部门,必须加强执法队伍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统一思想认识,进行执法人员的思想、法律政策和职业道德教育,有严重违法乱纪行为的执法人员,一律调离原岗位。

第二,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将行政执法部门直接经营管理的企业从政府分离出去,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定位,深化机构改革,划清部门之间的职能权限。同时还要调整行政执法机构及其职能,逐步解决执法职责不清,职能交叉等问题。

第三,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强化行政行为监督。确立国家权力机关在法律监督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将行政内部监督机关改为直接向国家权力机关负责。拓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行为实施监督的渠道,完善监督机制,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施监督创造条件。

(三)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是切实推进依法行政的保障。实行依法行政必须大力培养和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做好各级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建设。首先,强化法律知识学习。法律在不断发展与完善,我们要有做到老学到老的思想。若不学法,不懂法,就容易造成执法滞后于立法,更谈不上依法行政了。其次,加强道德教育。法律是靠人来执行的,法律秩序也是靠人来维持的,法治解决不了信仰、价值观问题,而道德教育主要通过内心的义务感、责任感、荣誉感来实现法律规范行为,所以只有加强道德教育才能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信仰、价值观、人生观,并以其作为自己的行为指南。

参考文献:

[1]曹康泰.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辅导读本[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2]傅思明.中国依法行政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3]刘瀚.依法行政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4]姚锐敏.依法行政的理论与实践[M].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5]华建敏.认真贯彻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06):5-11.

[6]《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4第16号第24-30页.

作者:张灵

政府机关依法行政对策分析论文 篇3:

浅谈审计规范与审计创新

摘 要 审计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工作,需要通过审计的规范程序或制度规范来加强对审计工作的指导,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水平。本文对审计中如何加强规范性工作进行了探讨,并以此为基础对如何进行审计工作的创新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审计规范 审计创新 审计技术

审计是对经济工作中进行审核分析,并提出评价结果的一种专门的工作方法。而审计规范就是为了达到审计工作的目标,在遵循计准则的前提下,发现财务系统存在违规的可能性。这一可能性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和在审计方面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同时还和审计工作是否规范密切相关。审计的规范性工作具有全局性、经济性的特点。全局性就是审计的规范性优劣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而不是某一个具体工作,所以整个审计过程都应该按照规范性要求来进行;经济性就是审计的规范性也受到审计成本的制约,某些有利于提高审计的规范性的审计程序经常由于审计成本的制约而不得不放弃执行,所以,审计的规范性是确保审计风险可控情况下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基于此,本文对如何加强审计中的规范性要求进行了探讨,并对如何进行审计创新进行了思考。

一、如何加强审计规范性工作

审计工作需要贯彻客观、公正和独立的职责,低下的审计质量给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严重削弱了社会公众对审计行业的信赖感。质量是生存之本,质量低下的审计服务换回的可能是惨重代价;从长远看,审计质量既是财富,又是财源,如何充分实现审计工作的诚信以及不断提高审计质量,是实现行业良性循环发展以及提高参与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规范的审计工作来实现,所以说,为了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就必须要通过严格的审计规范程序来,不断的强化审计质量工作,提高审计的效果和效率。

1.审计项目要坚持操作规范

审计是一种行政行为,必须严格按照行政程序进行。就某个审计项目而言,要做到操作规范,应当把握好四个环节。一是把握好审计立项环节。审计立项就是确定具体审计项目,要做到三个围绕,即:围绕当地经济工作中心;围绕领导关心的难点和重点;围绕群众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审计立项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审计基本准则》,项目一旦确定并上报,不得随意更改。二是把握好审计方案环节。审计方案一般包括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两种。其中实施方案尤为重要。按照《审计机关审计方案准则》的要求,制定方案必须着重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方案内容要有针对性。要认真做好审前调查,摸清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二是方案内容要有操作性。要针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认真起草方案,明确审计目标、重点和具体操作步骤、方法;三是方案内容要有实用性。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制定的方案要尽量贴近实际。经领导审批、确定的审计方案,要严格遵照执行,如遇特殊情况,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案,但必须报领导审批。三是把握好审计实施环节。根据《审计机关审计证据准则》和《审计机关审计工作底稿准则》规定,既要精心组织审计力量,明确目标任务;又要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在审计中善于发现疑点,查深查透,搜集好证据,并编制好工作底稿;也要处理好依法审计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审计工作更好地为改革和经济发展服务;更要严格审计程序,规范操作,切实防范审计风险。

四是把握好审计报告环节。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必须遵照《审计机关审计报告编审准则》关于“内容完整、结构合理、观点明确、用词恰当、格式规范”的要求,关键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报告内容要翔实,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二是报告要突出重点,要抓住主要问题;三是报告的语言要朴实,要以非专业人员看得懂为标准,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2.审计人员要自觉执行规范

审计人员执行规范性工作的好坏,是控制审计质量的根本保证,。一般认为,审计人员要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就必须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规范性水平和工作的规范性习惯。由于企业的经营的复杂和新会计准则颁布实施使会计核算越来越复杂,审计人员发现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导致审计发展会计报表存在错弊或重大错弊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同时,由于经济事项的复杂性,导致审计人员不一定在所有领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或具备胜任的专业胜任能力。同时,随着各种新经济现象的不断涌现,审计中出现了大量不确定因素,审计风险日益增多、无处不在,这就需要审计人员从单一的知识面转变为复合型人才。而由于审计人员日常工作较繁忙,学习时间难以保证,影响到了其专业胜任能力的持续提高。以上方面贯彻的程度极大的影响着中国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水平。

二、审计工作如何进行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开创新局面。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进行,基层党组织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步伐的加快,作为经济监督的审计工作应该在坚持规范操作的同时,如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呢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当前,审计创新是审计发展的推动力,需要我们要把审计创新摆在战略的高度。以质量求创新,不断推进审计事业发展。

1.审计理念、方式要创新

审计人员要树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构建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要求的新审计理念。近年来,我局按照提出的“三个解放出来”的要求,用发展的思路,提出了“监督有力、管理严格、服务周到”的审计工作新理念。即:审计监督要围绕“有力”两字下功夫,力求监督有力,体现监督成果;审计管理要围绕“严格”两字做文章,力求管理严格,体现管理效率;审计服务要围绕“周到”两字动脑筋,力求服务周到,体现服务水平。并将审计监督寓于管理和服务之中,在管理中强化监督,在服务中深化监督。审计方式要坚持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相结合、事前审计与事后审计相结合、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的现代审计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评价和鉴证的职能作用。

2.审计方法、技术、内容要创新

保持和提高审计质量的前提,必须对审计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如不控制,审计质量就根本没法达到要求。首先,要对审计环境进行控制。要从接受审计委托开始,到审计计划、审计方案的制定、实施,直到出具审计报告和管理意见书整个过程要按照风险导向评估建立可靠、有效的审计方法。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必然会引起审计技术和方法发生重大变化。审计方法要由对会计资料的详细检查转变为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抽样方法;审计技术要由手工操作对会计凭证、账簿、报表进行的审查,发展到对数据系统计算机辅助审计;审计内容要改变由单一的、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向绩效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环境审计等多种相互结合的审计方式转变。要在全面提升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同时,积极探索对行政事业单位全过程的监督,促进政府机关依法行政,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经济腐败。

3.审计人员、人才要创新

我们要加强审计管理,强化服务意识,树立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严格执法,热情服务;还要立足长远,创造条件,努力培养精业务、懂法律、会管理的审计复合型人才,以全面适应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严格控制人员选拔,选择热心审计事业、业务技术精的人员为审计的中坚力量,并进行行业诚信联网,在录用选拔时,通过信息查询可以了解被录用人基本情况,进而将诚信度高、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员优先进行录用选拔。要对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加速知识更新,不断提高其专业胜任能力。要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建立起与时俱进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拓展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并将审计人员工作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和规范之下,以强化职业道德的法律性。必须强化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社会性和非强制性,职业道德的制定不宜借助行政的力量来进行,而应采取行业自律的形式,由专业性的协会或机构来制定,颁布与监督会计道德规范的实施。要将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检查与奖惩同执业资格证书年检及评优表彰活动结合起来,对于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定的要树立榜样,通过对优秀审计人员进行表彰,营造抑恶扬善的环境,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全体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时代在进步,形势在不断发生变化,要让我们的审计理念和审计工作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在强化审计规范化建设的同时,大胆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审计事业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方军雄,洪剑崤,李若山.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研究审计.2009(6).

[2]孙国明.当前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审计理论与实践.2010(2).

[3] 张界新.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现状及趋势.财会通讯.2010(25).

作者:林文君

上一篇:现职干部案例编写继续教育论文下一篇:测绘技术中土地信息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