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违约金劳动合同法论文

2022-04-25

摘要:在《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之前,我国有关劳动合同违约金的制度处于相对空白的状态。劳动合同中的违约金条款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订立和履行合同中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依法签订违约金合同,明确违约金的适用范围,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企业违约金劳动合同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企业违约金劳动合同法论文 篇1:

浅析《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的理解和适用

[摘要]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是劳动者违反服务期协议应承担的违约责任限度的规定,而不能将其理解为是关于违约金限额的计算规定,在劳动者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情况下,不能同时要求劳动者返还培训费和支付违约金。

[关键词]飞行员;服务期;培训费;违约金

一、案情和判决焦点

案例一:2005年7月,刘某毕业以后入职新疆航空公司担任飞行工作。同年,新疆航空公司被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兼并,并更名为新疆分公司(下称新疆航空)。2006年9月30日,刘某与新疆航空签订了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从事飞行工作。2010年11月8日,刘某以新疆航空未按规定支付加班工资、节油奖等为由向新疆航空递交了解除劳动合同书,但新疆航空不同意解除劳动合同。2010年12月2日,刘某申请了劳动仲裁,该案历经劳动仲裁、一审和二审并最终尘埃落定。该案一审判决主要内容如下:一、新疆航空与刘某的劳动合同解除;二、刘某向新疆航空支付培训费861451.13元;三、刘某向新疆航空支付违约金240213元;四、新疆航空为刘某办理劳动人事档案、社会保险档案的转移手续;五、新疆航空将刘某的空勤人员体检档案、飞行技术履行等档案移交单位所在地的民航地区管理局保管;六、驳回刘某的其他诉讼请求;七、驳回新疆航空的其他诉讼请求。二审乌鲁木齐中级人民法院维持了该判决。

案例二:李某于2003年7月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同年8月与汕头航空有限公司(前身为南航(集团)汕头航空有限公司,下称“汕头航空”)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担任飞行工作。2010年9月7日,李某以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压力较大以及夫妻分居两地为由,提前三十日书面向汕头航空提出辞职。由于汕头航空公司不同意解除劳动合同,双方随后进入仲裁和诉讼程序。该案一审法院的主要判决内容如下:一、李某应向汕头航空支付培训费1680000元;二、李某应向汕头航空支付违约金537773.04元;三、驳回汕头航空的其他诉讼请求。

以上两个飞行员辞职案件共同之处在于,飞行员都是在《劳动合同法》施行前与航空公司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辞职都是发生在《劳动合同法》施行之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个法院都判决飞行员在返还航空公司培训费之外,同时必须支付额外的违约金。案例一中法院对违约金判决的依据是,刘某与新疆航空的劳动合同书中约定,在刘某在服务年限内要求解除本合同的,应向新疆航空赔偿培训费和招接收费用,任何一方未遵守本合同的约定履行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及支付违约金。同时,作为劳动合同附件的《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劳动用工管理规定》规定了违约金的计算办法,即(劳动合同期限一合同已履行期限)×赔偿基数,赔偿基数为刘某解除劳动合同前十二月的月平均工资,但该违约金最多不超过本人解除劳动合同前十二个月的工资总额。按照《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因此,刘某与新疆航空签订的劳动合同书对违约金的约定与《劳动合同法》并不相悖,可以作为案件的处理依据。案例二中法院对违约金的判决理由是,李某的服务期限自劳动合同签订之日起至法定退休年龄时止,李某服务期未满而解除劳动合同,违反了服务期约定,应依据汕头航空的规章制度支付违约金。

案例一中,法院指出要求刘某另外承担违约金的理由在于新疆航空关于违约金的规定与劳动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不悖,但为何不悖,法院没有进一步说明。从该判决书的各项判决之间的关系以及判决理由可以看出,法院认为刘某的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违约方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及支付违约金,而《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是对违反服务期违约金数额计算方法的规定,由于新疆航空关于违约金的规定没有超过该条所规定的限额,因而是合法有效的,故在判决刘某返还培训费之后,必须再另行支付额外的违约金。而上述案例二中,法院对违约金的判决理由的阐述就略显简单,仅仅是指出李某存在违反服务期的事实,但其判决思路与案例一应当是大同小异。

在《劳动合同法》颁布之前,处理劳动者单方解除合同承担法律责任的依据,是《劳动法》第102条的规定:“劳动者解除勞动合同对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以及劳动部1994年颁布的《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第4条和《劳动部办公厅关于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处理依据问题的复函》中有关培训费争议处理的规定。由于此前绝大多数用人单位都在劳动合同中另外设置了违约金条款,因而劳动者一般会被同时判决支付培训费和违约金。在上述两个法院基本沿袭了这种思路,并将《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理解为仅仅是对其中违约金数额的限制规定,即违约金只要不超过劳动者应当分摊的培训费就是合法的,而不管劳动者是否已经支付了培训费。也就是说,如果劳动者返还了培训费用后,另外约定了没有超过培训费用的违约金的,劳动者就应当再额外支付违约金。这意味着,《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作用仅仅是对服务期违约金条款数额的一种约束,而不否定用人单位可以再同时主张劳动者返还培训费,故返还培训费和承担违约金是可以并用的。按照上述两个判决,今后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签订服务期协议时,完全可以要求劳动者返还培训费用及其他费用,同时再另外约定不超过未超过履行期限应分摊培训费数额的违约金。但是,上述两个法院对《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这种理解是否妥当是值得推敲的,如何理解和适用该规定,需要重新予以梳理。

二、返还培训费责任性质的厘清

从字面上看,前述两个法院对《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的理解似乎也说得过去:第一,这种违约金是针对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的违约金,因而没有违反《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第二,《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使用了“违约金”的字眼,只是要求违约金的数额不能超过劳动者应分摊培训费的限额,而《劳动合同法》并没有在限制违约金数额之外,明确规定劳动者不能同时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故判决劳动者支付培训费之后再额外承担违约金似乎是于法有据的。

对此,笔者认为应当先厘清劳动者支付培训费是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和还是违约责任。首先是,劳动者违反服务期有无可能会涉及同时承担赔偿责任?笔者认为这倒是没有疑问的。因为劳动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竟合其处理原则是与一般民事合同的责任竞合处理原则是不同的,将劳动侵权责任与劳动违约责任分别予以明确规定,并设置不同的救济方式和途径,在立法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所以,在劳动合同关系中应当肯定侵权人可以同时承担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限于以下四种情形:一是劳动合同依照本法第二十六条规定被确认无效,给对方造成损害的且劳动者存在过错的;二是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三是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四是用人单位招用与其他用人单位尚未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给其他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如果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同时存在以上侵害事实,特别是在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害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当然可以要求劳动者在赔偿经济损害的同时,另外承担违反服务期的违约责任。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劳动者合法解除劳动合同且不存在其他损害事实的情况下,劳动者能否同时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和违反服务期的违约责任。笔者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一方面,《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作了明确的规定,在不存在法定损害事实的情形下,就不应当要求劳动者就解除合同和违反服务期约定承担赔偿责任;另一方面,即便是劳动者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但只要履行了提前三十天书面通知的法定义务,依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八条的规定,劳动者就可以包括无固定期限在内的一切劳动合同,这是法律赋予劳动者的法定解除权,由于服务期协议是以双方当事人存在劳动关系为前提和基础的,服务期期限与劳动合同期限的约定并无本质不同,故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服务期约定也应随着解除,这是劳动者法定解除权应有之义,所以,劳动者不可能因其合法解除行为而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据此,劳动者合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即便违反了服务期约定,劳动者只可能承担违约责任,而不可能同时承担承担赔偿责任和违约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要求劳动“支付”、“返还”还是“赔偿”用人单位的培训费用,本质上都是要求劳动者承担违反服务期的违约责任,而不是损害赔偿责任。换言之,在劳动者单方合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劳动者支付培训费,实质上就是其对违约责任的承担。

三、《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是对服务期违约责任的限定

在排除了判决劳动者返还培训费是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前提下,能否同时适用返还培训费和支付违约金,所剩下的的问题就应是分析劳动者应承担什么样的违约责任了。由于违约责任包括违约金和违约赔偿责任(即赔偿金),而《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仅仅使用了“违约金”的用语,那么,劳动者违反服务期时须承担的赔偿金和违约金之间的关系应当进一步理顺。详而言之,该规定究竟是对劳动者应承担的违约责任整体的限制,还是如前述两个法院所理解的那样仅仅是对违约金数额的限制,而不妨碍劳动者在另外承担支付培训费的违约赔偿责任?

笔者认为,对此应先从《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规定的立法原意进行探讨。“任何法律的制定都有一定的立法目的,根据立法意图,解答法律疑问,是法律解释应有之意。且目的解释中的目的有整个法律的目的,而且也包括各种法律规范的目的。”在《劳动合同法》颁布之前,由于《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违约金的适用范围和数额没有明确规定,许多用人单位往往利用其自身优势地位,滥用违约金条款对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设置高额违约金,严重侵犯劳动者的择业自主权。“无论是从基本人权角度,还是从促使劳动力资源效用最大化角度,通过立法保障劳动自由权是必要的。民法上违约金制度因其具有担保债权履行而会产生强制劳务给付的可能,所以,现代劳动法一般禁止劳动合同约定由劳动者承担的违约金。”因此,《劳动合同法》更强调向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倾斜,对劳动者承担违约金的范围和数额采取了有例外的禁止态度。《劳动合同法》二十二条所规定的服务期违约金制度,就是劳动者违约金禁止的一种例外,其立法思想就在于平衡劳动者择业自主权、生存权与用人单位营业自由权、财产权,一方面保护用人单位人力资本投资的流失,防止受专项培训的员工不受约束地任意单方解除合同,使企业遭受经济损失并面临招收新员、重新培训的用工成本,但另一方面又尊重劳动者的择业自主权,防止劳动者因被用人单位设置了过重的违约责任而丧失了辞职权,从而妨碍优秀人才的合理流动。

那么,如何保证劳动者违反服务期既要承担违约责任又不至于承担过重的违约责任呢?《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采取了一种折中的态度,即以未履行期限应分摊的培训费为限,所以,即便《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只是使用了“违约金”的字眼,但也应当依据当时的立法原意解释为是對劳动者违约责任整体限度的限制。如果按照前述两个法院的理解,《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只是对违约金数额的限制,劳动者违反服务期,可以同时适用返还培训费的赔偿金和违约金,只要违约金不超过法定的限额就是合法的,那么,就完全有可能导致劳动者承担双倍的培训费。假如这样理解的话,立法者当初通过限制用人单位滥用违约金条款来保护劳动者择业自主权的立法原意又如何能够实现?

其次,从劳动关系上的违约金性质看,《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也是对劳动者应承担的违约责任整体限度的规定,返还培训费的赔偿金和违约金不存在同时适用的余地。我国学界一般认为,违约金具有赔偿性和惩罚性双重性质。违约金的赔偿性,是指违约金在功能上主要是为了弥补一方违约后另一方所遭受的损失;违约金的惩罚性,是指违约金在功能上主要是对债务人的违约行为实行惩罚,以确保合同债务得以履行。但是在《劳动合同法》起草过程中,“违约金只有赔偿性,没有惩罚性”的观点占据了上风,只不过是有人认为可以按实际损失来确认,而有人认为当违约方所支付的违约金低实际损失时,法院可以依当事人的请求调高违约金数额,还有认为违约金应是有封顶保护的赔偿责任。但是无论何种观点,都一致肯定《劳动合同法》的违约金只具有赔偿性,其主要目的是补偿用人单位的经济损失。违约金的补偿性本质上是交换关系的反映,“从等价交换的原则出发,任何民事主体一旦造成他人损害,都必须以等量的财产予以补偿。反过来说,一旦对实际的损害作出了赔偿,则受害人的损失也会因此得到完全弥补”。《劳动合同法》立法最终接受了这种观点,其二十二条规定为:“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其体现的思想是,当违约金约定低于经济损失的,支持违约金;当违约金约定高于经济损失的,支持经济损失,但必须以用人单位未能回收效益的培训投入为限。可见,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的违约责任,被统一在《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的违约金规定之中,而且违约金数额的大小,始终是以用人单位培训投入的经济损失为限度,这就决定了劳动者被判决足额返还培训费之后,就不可能有承担了额外违约金的余地。

最后,退一步来讲,即便是从合同法的一般理论来看,如果合同对违约责任同时规定赔偿金和违约金的,只有在违约金不足以补偿守约方的经济损失时,才能适用赔偿金来补偿违约金的不足部分,故违反服务期的劳动者承担违约责任时,不可能既足额返还培训费又支付额外的违约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经济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就曾规定,在合同规定了违约金的情况下,赔偿金是用来补偿违约金的不足部分。如果违约金已能补偿经济损失,就不再支付赔偿金,但是如果合同没有违约金的规定,只是造成了损失,就应向对方支付赔偿金。尽管该意见已经失效,但是该意见体现了最高人民法院对违约责任中违约金和赔偿金关系的正确认识。据此,即便前述两个法院以《劳动合同法》没有明文限制在违约金条款之外不能另外约定赔偿金为由,判决劳动者同时支付违约金和培训费,那么,劳动者承担的实际数额也始终不能超过用人单位的实际经济损失——即未收回效益的培训费。如此,最终的判决结果也仍然只能落实到《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所规定的限额中,也就是说,绝不可能出现判决劳动者全额返还培训费后再承担额外的违约金的情况。

四、《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的溯及力问题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的理解和适用还涉及其溯及力问题。如前述两个案件,其服务期协议在《劳动合同法》生效之前就已经签订,且同时约定了劳动者须同时承担培训费和违约金,但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事实却发生在《劳动合同法》生效之后,那么,能否根据“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或者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七条关于施行前签订的劳动合同“继续履行”的规定,要求劳动者同时承担培训费和违约金?笔者认为,這种看法也是不能成立的。

首先法不溯及既往,是指法对生效前发生的法律事实不产生效力。《劳动合同法》法律事实包括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和解除。《劳动合同法》生效后,对之前已经履行完毕或者解除的劳动合同当然不具有溯及力,但对一切施行后仍在履行的劳动合同或者发生的劳动合同解除事实,当然具有效力。其次,《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七条所规定的“继续履行”的准确含义应当是“跟新法不相违背的”,“则可继续履行”,如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施行前签订的劳动合同与《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不一致的,或者说有与其不一致的地方就应予以修改,否则就属于违法无效。再次,《劳动合同法》的这种精神也体现在其他条款之中,如《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七条关于经济补偿的规定,要求在计算经济补偿时应分为两部分,即《劳动合同法》施行前的年限按照当时的有关规定执行,而施行后的年限则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处理。最后,在法理上,关于“法不溯及既往”原则是存在例外的,除了“从旧”之外还必须兼顾“从轻”,即还应当考虑法律对主体权益的保护。《劳动合同法》的立法重心在于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的权益,因而在其溯及力问题上还应当着重考虑的新旧法之间谁更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而不是对法不溯及既往原则进行僵硬的理解。何况,一旦认为《劳动合同法》对实行前已经签订的劳动合同没有适用效力,如果出现了类似于前述两个案件中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争议,就会意味着《劳动合同法》对这些劳动合同永远不会产生效力,这对劳动者以及用人单位都是不公平的。据此,对那些《劳动合同法》施行前已经存在且施行后仍然存续的劳动关系,其解除涉及服务期协议问题的,不管之前的劳动合同是做了何种约定,都应当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进行认定和处理。

五、结语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是关于劳动者违反服务期协议应承担的违约责任的规定,同时明确了劳动者应当承担的责任限度是未履行期限应当分摊的培训费用。在劳动者不存在损害赔偿责任的情况下,劳动者仅就该规定承担违约责任,不能将该规定单纯理解为是对服务期“违约金”限额计算方法的规定,对劳动者同时适用返还培训费和支付违约金。尽管在《劳动合同法》颁布后,理论上有学者认为在服务期违约金制度上存在问题,而主张扩大违约金的设置范围和加大惩罚力度,但是,“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要使法律受到信仰,就不应随意曲解法律,在《劳动合同法》没有修改之前,就应当严格遵循其规定对劳动争议案件进行审理和判决,像前述两个飞行员辞职案件的不妥判决,绝不应当再次出现。

[注释]

[1]高峰.论我国劳动合同违约责任制度的完善[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48.

[2]张文显.法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26.

[3]侯玲玲.劳动者违约金约定禁止之研究[J]当代法学,2008(4):116.

[4]董保华.论劳动合同中的服务期违约金[J]法律适用,2008(4):31.

[5]王利明.民商法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97.

[16]董保华.论劳动合同中的服务期违约金田.法律适用,2008(4):32-33

作者:林铤

企业违约金劳动合同法论文 篇2:

论我国劳动合同法中违约金的适用

摘  要:在《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之前,我国有关劳动合同违约金的制度处于相对空白的状态。劳动合同中的违约金条款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订立和履行合同中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依法签订违约金合同,明确违约金的适用范围,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劳动合同;違约金;服务期;竞业限制;适用范围

在《劳动合同法》尚未颁布之时,《劳动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有关劳动合同违约金的事项。仅在1996年劳动部发布的《关于企业职工流动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提到,未经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一方解除劳动合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承担赔偿责任。1据此规定,在实践中,许多劳动合同签订的同时都会约定数额大小不同的违约金。在不同地区,对劳动合同违约金的规定也各不相同。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在司法裁判中有明确可以使用的依据,《劳动合同法》对违约金的相关事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一、劳动合同违约金的定义及性质

(一)劳动合同违约金的定义

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究其本质,是从民法中合同违约金制度演变而来,是指劳动合同的一方当事人故意或过失违反劳动合同,致使劳动合同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时,需向另一方当事人支付一定数额的金钱。

(二)劳动合同违约金的法律性质

笔者认为劳动合同法中的违约金的性质以赔偿性为主,以惩罚性为辅。

就赔偿性而言,承担违约责任的前提是违约损失的实际发生。赔偿违约损失是对受损害者在经济方面的一种救济方式,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劳动者,双方的适用是平等的。但在实践中,违约损失可以分为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两种类型。直接损失是指因违约行为直接造成的损害后果。间接损失是指因违约行为介入了其他因素间接造成的损失。对劳资双方的赔偿范围应该加以区分,用人单位应该对劳动者造成的全部损失进行赔偿,即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既包括劳动者现有财产的减损灭失和费用的支出,也包括在劳动合同适当履行后可以实现和取得的财产利益。从对劳动者的倾斜性保护出发,对劳动者的损害赔偿可以适度的从宽掌握。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损害赔偿应以赔偿直接损失为原则。一方面,从《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的规定中可以得知,用人单位应以直接损失为依据,要求劳动者赔偿。另一方面,出于对劳动者的倾斜性保护,应保障劳动者基本的生活需求,充分保护劳动者的生存权。

就惩罚性而言,则要考虑实践中具体的实际情况。因用人单位的经济力量与市场中劳动力过剩的现状而形成的“资强劳弱”的关系,劳资双方的地位处于不平等的状态,用人单位可以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支付惩罚性违约金,但由于劳动者的经济实力有限,面对惩罚性违约金便显得苍白无力。故此,违约金不能以惩罚性为主,违约金的惩罚性更大的意义体现在对于劳动合同履行的保障作用,约束当事人遵守诚实信用原则。

二、现行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的不足之处

(一)对服务期的期限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未对服务期的期限进行说明,这样会导致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了不合理的服务期期限,服务期的存在便失去了本身的价值。服务期的长短,培训期的长短与服务期的长短是否存在一种比例关系,法律没有做出明确规定。服务期与培训期长短比例不协调的现象,不利于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二)对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条款的违约金金额没有限定

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协议,用人单位应按月支付经济补偿给劳动者,劳动者在违约时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在现实中,由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不享有平等的地位,所以约定竞业限制协议时,用人单位可以凭借自己的有利地位约定在向劳动者支付较少的经济补偿金条件下,要求劳动者在违反约定时支付高额的违约金。这样不仅劳动者对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造成了威胁,而且也不利于人才在市场经济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未赋予对违约金数额的调整请求权

对违约金数额的调整请求权,是指特定情形下,违约金数额高于或低于造成损失,劳动合同当事人一方可以就违约金数额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调整的权利。2违约金是对未知损害的估计,实际损失的大小因不确定因素难以确定为准确的数额,事先的约定可能带来不适当的后果。为了平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的利益,应该赋予合同双方当事人违约金数额的调整请求权。

三、完善我国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的思考与建议

(一)完善对服务期违约金规定的建议

1.合理规定服务期期限

为防止用人单位以为劳动者提供专业技能培训为由,与劳动者约定时间较长的服务期,侵犯劳动者的自由择业权现象的发生,应根据培训期的长短决定服务期的长短,并且对服务期的最长年限加以规定。培训期的长短、内容与服务期的长短之间存在着正比的关系,培训期越长,服务期越长,反之亦然。对于服务期的最长年限而言,有学者认为,服务期的最长年限不应该超过5年。3有的学者认为,不应该规定服务期的最长年限。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七条,劳动合同的期限可因服务期未满而延长。倘若服务期时间过长,劳动者的自由选择权便受到限制;服务期过短,用人单位的投入大于回报,便不考虑对劳动者进行专业技能培训。4

2.扩大服务期违约金的适用范围

服务期违约金的适用范围限于接受了用人单位提供的专业技能培训,对于接受了特殊待遇,实力较强的“上层”劳动者却不能适用,这一点有失公平。笔者认为,应扩大服务期违约金的适用范围,即对享受了特殊待遇的劳动者也适用服务期违约金。这样,就要对特殊待遇进行严格界定,将这种扩大的适用限定在合理的范围内。

(二)完善对竞业限制违约金规定的建议

1.对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协议的违约金数额加以规定

从《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关于竞业限制违约金的规定中不难得知,法律对违反竞业限制协议的违约金数额并没有明确规定。由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地位悬殊,用人单位可能要求劳动者在违约时支付高额的违约金,侵犯劳动者的权益。在《劳动合同法(草案)》一审稿中,有提到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支付的违约金数额不得超过竞业限制经济补偿的三倍。5但最终在颁布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中却没有对违约金数额加以限定。

(三)完善劳动合同违约金数额规定的建议

1.对违约金规定体现合理的惩罚性

在现有法律规定中,劳动合同违约金没有惩罚性,对于赔偿性的体现也并不充分。在这种情况下,对劳动合同的履行的保障功能大大降低,与市场经济提倡的诚实信用原则相抵触。

笔者认为,劳动合同违约金的设立,应以赔偿性为主,以惩罚性为辅。考虑劳动者的经济能力与基本的生活保障,对于惩罚性违约金数额也不宜制定过高。可以根据实际支出的费用为惩罚性的依据。参考《合同法》解释的相关规定,惩罚性违约金的数额不应超过实际支出费用的30%,即对超出实际支出費用30%的部分应不予支持。

2.赋予劳动合同双方对违约金数额的调整请求权

劳动违约金的作用之一是违约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的实际损失的经济补偿。而事先约定的违约金数额不一样与实际损失的数额完全吻合,可能出现过高或过低的情况。所以,赋予当事人双方调整请求权是十分必要的。当违约金数额与实际损失相比过高或过低时,可以以所遭受的损失情况为根据,向劳动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请求调整数额。

四、结语

劳动合同是劳资双方劳动关系建立的依据,违约金制度对劳动合同的正常履行有着重要意义。完善的违约金法律制度,有利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互不侵犯彼此合法权益的情况下,更好地订立与履行劳动合同,同时,也有利于建立和谐健康的劳动关系,推动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廖井水:《论劳动合同中违约金条款之不足及完善》,载《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12期。

[2]  周敏:《试论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载《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2期。

[3]  姜颖:《劳动合同违约金存在的问题及立法构想》,载《法律适用》,2006年第6期。

[4]  郭喜平:《劳动合同违约金问题浅析》,载《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2期。

[5]  赵德淳:《劳动合同违约金问题研究》,载《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6]  郭捷:《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  《合同法》第114条第二款。

[8]  侯玲玲:《论我国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载《当代法学》,2008年第4期,第32页。

[9]  崔婷婷:《论我国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南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作者简介:岳雅頔,1996年,女,河北,研究生在读。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2018级研究生。

作者:岳雅頔

企业违约金劳动合同法论文 篇3:

劳动合同中用人单位违约金制度的建立

【摘要】在劳动合同中,存在着劳动者承担违约金的两种形式,一种是违反培训服务条款,一种是违反商业秘密与知识产权保护条款,且这两种违约的形式是法定的违约责任。但是与此不相匹配的是,在与劳动者相对应的企业单位却不存在违约金的情形,法律作为平衡法律关系双方的平衡器,同样的应该规定企业单位违约金制度,这样才能够实现公平。

【关键词】单位违约金;劳动合同;劳动者

违约金制度作为合同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被劳动合同法所借鉴成为其中的组成部分,但是关于违约金的性质与作用也有各种争论,而违约金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制度,有利于合同内容的履行与目的的实现。

一、违约金制度

所谓违约金,是指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或法律所规定的,一方违约时应支付给对方的一定数量的货币,可分为法定违约金、约定违约金和混合违约金三种,具有制裁性和惩罚性、补偿性和赔偿性、约束性和督促性三大特征。[1]违约金一般意在合同中的违约金制度,而根据《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违约金是指,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2]合同法中规定的违约金制度适用的前提条件,即只有在当事人在有约定违约金的条款,且在一方有违约的情况下,才能够适用违约金制度。[3]

与合同约定违约金制度不同,我国在违约金的形式中,也存在法定的违约金制度。法定违约金是法律预先规定的,不得由当事人协商而改变,也不管当事人是否把法定违约金条款写进合同,违约方都应支付违约金。从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来看,法定违约金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由法律、法规具体规定违约金的数额;由法律、法规直接规定违约金的固定比率。由法律、法规直接规定违约金的比率幅度,具体比率由当事人在此幅度内具体商定。《劳动合同法》中违约金即是这种形式的违约金。而《劳动法》作为社会法域中的部门法,因而具有公法与私法的双重性质,而其中的违约金制度同时也应该具有类似的性质。

二、劳动合同中劳动者的违约金责任

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同样是建立在合同法中违约金制度的基础之上,但是劳动合同法中的违约金制度又不同于一般合同中的违约金责任。劳动合同和一般民事合同不同,劳动合同是受雇人以劳动给付为目的,有偿的为雇佣人所使用的合同。[4]劳动合同中的违约金制度又自身的特点。根据我国《劳动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因此对于劳动者违反相应的培训条款设置违约金制度有利于帮助企业在培训员工,以解决企业对违反服务条款的劳动者顾虑,减少企业的损失与教育投资机会成本,同时也激励企业积极提高劳动者技能以便提高整体行业的竞争力,有利于社会技术的进步。

同时在《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这一条款规定了劳动者的保密义务,是法律的强制性义务,如果违反劳动者必须向企业支付赔偿金。因为企业的商业秘密与知识产权作为企业经济竞争中的重要方式或者企业争夺市场份额的实力基础,同时,商业秘密与知识产权在维持企业竞争力与实现经济利益及促进企业创新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这一项义务仅限于特定的劳动者,也就是仅有负有保密责任的劳动者违反时,才能向企业支付违约金,这在主体上限定了承担违约金范围。因为只有特定的主体才能够接触或者掌握着工业产权,于是对于合同的违约金也只有限定在特定的主体,这也是法定范围。当其他劳动者侵犯企业的工业产权时,可以按照其他的责任形式予以追究。在劳动合同法中,劳动者的违约金责任是法定的,仅限于第二十二与二十三这两个条款,第二十五条规定,除本法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除此之外,劳动合同法中没有其他的违约金条款。所以在劳动合同中,劳动者承担有限法定的违约金责任。

三、劳动合同中单位违约金制度的建立设想

在劳动合同中,并没有关于企业单位的违约金责任,只有企业单位的补偿责任或者赔偿责任。这些责任的承担大部分是在劳动合同订立后,由于企业的自身原因、过错或者主动辞退劳动者等情况,在这些情况下企业单位给劳动者造成了人身与经济利益上的损失,而给予劳动者的赔偿。经济补偿金作为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被动解除劳动合同这一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的资助,这种资助并不是基于自愿而是基于强制,是国家分配给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5]基于这些企业单位本身的原因,而非劳动者的过错,对受到经济利益受到损害的劳动者予以补或赔偿等。

而在企业与劳动者订立合同后,正式工作不久后,劳动者发现企业没有按照劳动合同的内容提供相应的工作环境与条件,那么企业是否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违约责任,这在劳动合同法中并没有提到。而仅有在企业单位提供的劳动环境条件严重威胁到劳动者的安全时,劳动者才有立即解除合同的权利,而企业的一般的违约行为则成为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盲区。即便是按照普通的合同法原则,也是很难够全面有力的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因而为了尊重保护劳动者劳动力价值,体现法律对人的尊重与关怀,则需要通过法律的形式在劳动合同法中确立企业违约责任的制度以弥补具备雄厚实力的企业对劳动者的错误行为。

首先,对于企业的违约金制度的确立应该以基本的合同法原理为基础,确定企业合同中违反那些义务应该适用违约金制度。违约金制度是以合同的原理为基础建立的,以补偿受害者损失为标准,而企业违约金制度亦需要同样的基础。企业作为劳动合同的一方,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与资源优势,而劳动者个人则是弱势个体,无法与企业相抗衡。于是必须按照合同法的原理强制实施企业违约金制度。这样方可全面维护劳动者的利益,同时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建立适用企业违约金的严格标准,防止劳动者利用企业违约金制度侵害企业的利益。

其次,对于企业的违约金的适用情形的范围要宽于对劳动者的适用。在劳动合同法中,劳动者承违约金的形式分为违反服务期限条款与违反保密条款两种情况,且仅为两种法定的情形。于是按照权利义务相一致的法理,在对于企业的违约金制度的设置上,同样需要明确企业承担违约金的情形,以实现合同中权利义务相对等的公平原则。但是不仅如此,由于企业在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上明显高于劳动者个人,所以企业比个人更具有实质上的优势,为了达到实质公平,因而在设定企业违约金适用的情形时应该多于劳动者个人的适用违约金的情形。

最后,企业的违约金制度依然要适用于法定的形式,而不能约定,防止企业规避自己的责任。在《劳动合同法》中,劳动者的承担违约金的情形是法律明确规定的,这就防止了企业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强迫劳动者违反自己的意愿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各种适用违约金的形式。因此在企业违约金的制度设计中,同样必须把适用企业适用违约金的形式明确规定出来。一方面,在企业违反订立合同时的约定时,劳动者可以直接依据法规要求企业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减少劳动者的诉讼负担;另一方面,企业违约金的法定形式可以明确企业违约的责任情形,防止企业逃避自己的责任,而变相增加劳动者的负担。同时,法定违约金制度也可以防止劳动者对企业的过度的要求,减轻企业负担。于是法定违约金是一种既有利于企业亦有利于劳动者的制度形式。

四、结论

企业单位违约金制度是一种与劳动者违约金制度相对应的制度形式,法律的精神在于追求社会主体的之间在法律关系中的公平与正义,同时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手段目的是用来对社会主体之间分配风险与利益。于是在劳动合同中,合同的当事人双方作为合同利益的追求者都希望通过合同这种形式实现自己的目的与利益,但是社会资源总是一定的,并不能同时完全满足双方的利益,于是在双方之间分配风险与不利就成为法律的主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泽.劳动合同法中如何分摊违约金[J].人力资源管理,2008,(06).

[2]郭泽.劳动合同法中如何分摊违约金[J].人力资源管理,2008,(06).

[3]郭泽.劳动合同法中如何分摊违约金[J].人力资源管理,2008,(06).

[4]史尚宽.劳动法原论[M].台北:正大印书馆,1978.

[5]董保华.劳动合同法中经济补偿金的定性及其制度构建[J].河北法学,2008.05,26(5).

作者:曲娅丽

上一篇:实验动物化的生物医学论文下一篇:手机软件开发技术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