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生产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受到了制造业企业的广泛青睐,因为它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缩短研发周期、降低存货量和资金投入,从而切实给企业带来利益,提高其竞争力。本文分析了精益生产方式的起源、特点和重要作用,分析了现有企业实施精益生产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就如何创新精益生产管理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仓库生产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仓库生产管理论文 篇1:

离合器制造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随着我国生产制造业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发展,信息技术逐渐融入到了各个行业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尤其是工业离合器的生产制造行业。基于信息技术的离合器制造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能够将新开发的生产制造技术进行全面的需求集成,还能与企业原有的离合器制造生产应用实现科学融合,从而有效降低离合器制造生产行业生产管理的难度,最终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离合器制造生产行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简单阐述了制造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内容,再探讨了离合器的制造生产模式,最后讨论了离合器制造,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以期为相关工作者的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离合器;制造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支柱之一,制造业直接是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一大体现,而有信息技术变革引领的科技和产业变革正在我国的生产和制造行业缓步进行,促使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这两种发展趋势的深度集成和融合,制造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应运而生。以下以离合器制造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为中心开展讨论与研究。

一、制造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其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可分为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高级计划和排程系统、制造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制造执行系统和仓库管理系统等,分别負责项目制造生产系统运行的方方面面,各个系统在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中相互集成、相互作用并相互结合,最终能够为企业的生产计划和生产管理工作提供决策的依据和保障。

其中,制造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数据系统呈中间对应关系,和其他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发生了数据交流和集成[1],其他系统的运作和操作都离不开制造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和资源整合,因而制造型企业制造生产管理的基础就是制造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制造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不仅仅是制造型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需求,同时也是企业设备管理和生产系统信息化的实践型选择。实际上,制造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制造物料、制造资源、制造计划、制造采购和制造订单的相互作用,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管理习惯的科学化和数据化,还能推动企业制造生产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

二、离合器制造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离合器的制造生产管理模式主要借助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制造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来真正实现[2],主要由主生产计划、数据输入、系统计算、数据输出和下达任务这5 个部分组成,其主要的运作流程是首先确定主生产计划,由系统依据市场的大部需要并结合企业的历史数据来进行信息系统的数据输入,经过系统的综合性分析整合与计算,最终能够生成一个具有一定指导性的企业内部生产任务,实时输出有关数据到相关部门的信息接收线,最终正式开始离合器的制造生产管理活动。

2.1主生产计划确定

生产计划通常需要明确最终生产产品的品种、数量和交货日期等指标,主要依据合同中确定的顾客订货数量和系统依照历史数据所预测的综合市场需求量来进行整体生产计划的规划,再由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进一步的操作确认。

2.2 基础数据输入

基础数据输入部分的数据分析来源分别为产品设计部门所提供的物料清单和产品结构、工艺设计部门所提供的产品工艺信息、后勤部门所提供的产品库存信息和零件库存信息、采购部门提供的供应商明细、维修部门所提供的装备保养信息以及生产部门提供的加工等待时间、加工不合格率和生产能力数据信息等。

与此同时,基础数据输入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也影响着主生产计划的确定结果,因此相关工作人员要将产品的设计改动、库存的实时变动和制造工艺的变更过程进行实时的数据库输入,以此来保障基础数据输入的质量和效率。

2.3  数据输出

在生产计划基本确定后,制造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就应根据生产计划和基础的数据输入部分进行数据的输出,输出的数据主要包括向人力资源部门输出人力资源的平衡工时核算信息、向财务部门输出成本核算信息、向后勤部门输出零件库存信息和产品库存信息、向维修部门输出工装设备复核信息、向生产部门输出生产反馈信息和生产能力信息。通过及时的生产计划输出反馈,离合器制造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就能够实现与其他部门的实时无缝连接,推动工时核算和人力资源的全面平衡,为财务部门的成本核算提供实时数据,并为下一生产计划的确定打好坚实的基础

2.4  系统程序建模

离合器的制造生产管理信息系统首先通过营销部门提供的信息来得知订货信息及市场供求信息,首先将营销计划进行初步确定,再结合最终的产品库存信息和库存要求条件来确定主生产计划和净需求计划;净需求计划则是根据系统输入的物料清单进行全面分解,分解为各个零件的净需求计划;再根据各个零件的净需求计划和装备生产速度、装备保险指数和零件运输及到位时间来进行需求计划提前期和修正值的全面确认;再由系统程序来进行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的时间要求输出。

如若最终输出的制造生产管理信息与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其他项目相符合,证明计划可行,则可进行执行许可确认;否,则重新进行生产制造数据的输入、输出和生产计划的确认,并根据历史记录进行生产计划的均衡优化,重复上述步骤进行测算。

三、离合器制造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程序设计的实现

3.1  不同部门系统的数据交换

离合器制造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是连接整个企业所有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系统中涵盖了企业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详细信息,并且整个企业的范围内实现了生产经营活动信息的全面共享,但信息的更新和输入则有其专门的部门使用与更新权限,输入和更新权限项目主要包括销售信息、库存信息、工艺信息、设备保养信息、客户信息和产品结构信息等,都是通过各个部门有权限的计算机进行管理和实时更新。

3.2  系统运行向导

为了有效确保生产计划的完善性和可行性,借助计划生成向导来进行最新销售计划的快速导入,再由向导来执行产品及其相应零件库存信息、产品需求信息的抽调和导入。其后,系统运行向导可自行调入物料清单来进行离合器产品零件需求量的确认,并且根据装备的生产节拍来进行零件需求提钱范围的初步确认,最终可由相关操作人员来进行零件需求生成计划的浏览。

最后,系统运行向导再根据计算机输入的产品工艺信息来确认各个分部门的生产计划指标,主要包括零件生产日期要求和计划生产日期等信息。此时,各个部门就可进行生产计划的浏览和确认及执行。

3.3  信息系统的辅助功能

借助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辅助功能,离合器制造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对系统的自主维护,还可以进行历史与实时生产计划的统计,并且拥有任意历史生产计划相关信息的打印和浏览功能和多功能的信息查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生产计划适应性。

四、结語

综上所述,离合器制造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由信息技术和系统程序为主导的新型生产管理模式,能够从企业的经营和销售计划入手,确定科学合理的车间日常生产计划,最终确定的生产计划既考虑了企业管理经营和生产的规范性,也结合了企业各部门的运作和生产管理特点,尤其适用于离合器行业的生产制造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Dickinson Nathan.A comparison of manually populated 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 digital radiographic data with electronic dose management systems.[J].The British journal of radiology,2020,93(1111).

[2]   Anabi Hilary Kelechi,Mohammed,Junhee Hong.Artificial Intelligence:An Energy Efficiency Tool for Enhanced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J].Sym-metry,2020,12(6).

作者:李名柏 潘开林

仓库生产管理论文 篇2:

企业精益生产管理模式的创新

【摘要】 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受到了制造业企业的广泛青睐,因为它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缩短研发周期、降低存货量和资金投入,从而切实给企业带来利益,提高其竞争力。本文分析了精益生产方式的起源、特点和重要作用,分析了现有企业实施精益生产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就如何创新精益生产管理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精益生产 管理模式 创新 FRP

一、什么是精益生产管理

近年来,关于精益生产管理的研究越来越多,这既是管理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同时也是难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早已不同往日,因此企业必须及时转变观念,不再是“生产什么就卖什么”,而应该“及时制造出畅销的商品”。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制造企业都面临着一系列难题:如何控制库存水平,如何保证生产过程的延续性,如何改善生产体系,从而跟上客户的需求,抢占市场。这些难题困扰着诸多企业,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20世纪中叶,日本丰田汽车创造了以JIT(Just In Time,适时生产)为核心,旨在控制成本、消除浪费的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得益于这一全新的生产管理模式,日本汽车工业迅速崛起,一举改变不敌欧美国家的状况,甚至还超越了欧美汽车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精益生产方式认为,制造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是多方面的,从种类上说有资金、人力、物资、精力和时间方面,从分布来说存在于机床、工序、生产过程及其相互之间。精益生产管理模式主要是创新了工艺流程,放弃了大批量生产,代之以小批量生产,放弃了材料的批量流动,代之以生产过程的持续使用,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从而缓解资金压力。

精益生产管理模式的基础在于持续不断地改善,这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生产过程中的不断改善,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有改进和提高的空间,在产品质量、生产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都需要不断完善;二是杜绝浪费,任何工作只要对提高价值没有帮助,都应该视为浪费,应该通过全体员工的努力来不断消除,最终杜绝;三是持续改善,对于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先易后难,逐步改善和提高,不懈努力进行长期积累,从而获取最后的胜利。

二、我国企业如何实施精益生产管理

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如何推进精益生产管理,是一个现实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整体规划,逐步改善

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对于我国企业而言是一种新概念、新方法,因此应该整体规划,在小范围内进行试点,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企业整体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深入考虑如何规范企业行为,从市场需求出发,应用“并行工程”的原理来组织新产品的研发,从而提高产品的模块化生产水平。根据“价值工程”的要求和目标,应该明确各个产品和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这可以依据消费者认定的目标成本。在此基础上,企业要进行全方位的协调,从而控制成本、杜绝浪费,努力实现设定的整体目标。与此同时,企业必须明确精益生产管理模式是一个不断创新和改善的过程,在现有目标达成后,应该开始新一轮的分析和整合,确认浪费的程度和水平,并据此设定新目标。

2、改变观念,提高效益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并且实践证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此,我国企业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摆脱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抛弃旧有的思维观念和管理模式。创新首先体现在管理思想上,这是其他创新活动开展的基础和保障。必须明确的是,精益生产管理是对于企业整体的管理思想、组织、制度、标准、方法乃至行为方面的全方位、系统性的变革,而不只是习惯意义上的“补阙补漏”,因此要树立起“不断改善”的理念,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使企业充满活力和竞争力。具体而言,企业要重点关注的方面有:第一,库存。必须在企业上下贯彻“以产品积压为耻”的思想,因为精益生产管理所追求的是“准时化生产”,它的目标是全力追求“零库存”。第二,突出销售的重要地位。精益生产管理认为,销售具有联结产品和客户的中介和桥梁作用,可以及时反馈客户需求,因此企业的产品R&D和生产都要基于销售来进行。第三,适量生产。企业应该转变超前生产和超量生产的传统观念,因为这不仅占用了生产过程和仓库,而且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务,不利于企业的精益生产。

3、人才激励,势在必行

精益生产要顺利推进,离不开“人”的支持,因为它强调的是“人本”,要不断“简化”生产流程,对企业各种职能进行整体优化和改革。在这种情况下,精益生产要取得实效,就必须要有员工的精诚团结、群策群力,“人”是比机器设备更加重要的生产资源。精益生产管理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因此这也是管理思想史上的进步和飞跃。它强调“企业为人”,一方面应该为客户提供高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对于企业员工的关心爱护,要从思想认识、环境改善等方面入手,强调全员参与,从而营造和谐相处的环境氛围。可以说,精益生产管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人”的管理和创新。

三、精益生产管理模式的创新

必须看到,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20世纪末期,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各种全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涌现出来,比如将精益生产和大规模定制结合起来,单元生产的演变和发展等等。许多大型公司纷纷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创造出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比如UTC公司的ACE管理、摩托罗拉的六西格玛管理、GE公司的群策群力等,都是对于精益生产管理模式的“本企业化”。本文以FRP系统与精益生产的结合为例,阐述精益生产管理模式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传统企业的创新。

FRP(Flow Resource Planning)的中文名称是“流程资源计划”。FRP,是动线工程应用于生产流程管理的一项策略:Flow:(流程)——生产、加工、服务流程;Resource:(资源)——物质、劳动、时间、品质、需求;Planning:(计划)——计划、反馈、控制、统计、核算。

FRP策略基于动线工程原理,在用数据逻辑解析产品生产动线的基础上,承载适用的现代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不同对象的管理风格,以计划为主线,建立生产过程各项动线的动态反馈和控制,实现计划、成本、工艺和劳动的高效管理。基于FRP系统的精益生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1、优化流程控制

在既定的产品市场和技术装备前提下,产品的加工顺序和技术要求有其固有的规律。动线工程研究和FRP工艺解析的对象,就是用数据逻辑重新认识产品生产流程,并从有效控制计划、消耗、物流、品质的目的出发,按最小生产批次进行工艺顺序、工序节拍、劳动定额、消耗定额、工艺参数的数据挖掘和格式化规范,进而优化产品生产流程的管理控制行为。

在染色加工中,因其染化料批次差异和染缸中浴比的不同,即使是重复生产的订单,也会产生不同的染色结果。传统的做法是由试验室主管根据自己对染色难易度的判断,决定是否通过试验小样的方式取得染化料配方。鉴于实际生产必须按加工数量和浴比对等放大染化料配方,FRP对其进行了配方的计算机自动计算、染化料秤量通过计算机进行配方数据控制,每批次生产(以缸为单位)必须经过小样试验的规范,改变了配方管理的流程。

2、规范操作行为

单机、单工序组合而成的多工序生产,在不同产品的生产流程中均有对产能、品质、交期、成本产生主要影响的关键工艺路线、关键工序,并由此形成关键指标。在工艺解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关键工艺路线、关键工序,用现代技术构造数据逻辑对员工操作行为的控制,用形式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和抓主要矛盾的事物辩证方法,强化主要工序的工艺执行,是FRP规范员工操作行为的核心策略。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企业精细化管理不可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影响染色生产的关键指标是染色的一次成功率,即投料后经过染缸一次完整的工艺过程即能完成,而不是因再次调整配方、再次添加染料助剂,让染缸额外地多次排水、进水、升温、保温、降温,导致染缸占用时间延长、能耗加大、染化料增加、品质下降。而影响染色一次成功率的关键工序,是小样试验的重现性(与实际生产的工艺参数的一致性)、染化料秤量和染缸运行过程的准确操作,而这些环节往往人为的影响比较多,FRP系统就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人为操作的影响通过计算机标准进行制约,从而达到精细化控制的目的。

3、建立关联标准

后道工序的质量、消耗、产量和产出节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上道工序的影响。根据这种生产加工的基本特征对生产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管控,在单机、单工序组成的多工序生产中尤为重要,加之多品种、变批量的生产,使得这种管控成为传统制造业每每必须面对的难题。各工序根据以往的常规经验,由生产主管“拍脑袋”决定操作要求和工作标准的现象,在传统企业中屡见不鲜。FRP在工艺解析基础上,根据产品生产流程动线的数据结构,构造品质、消耗和产出节拍的数据链,并落实到每一道工序中,让各工序“怎么做”、“做到什么标准”建立在不同产品、不同要求的数据关联上,进而实现有效控制。

4、以在制品为主线建立转道即时反馈机制——动态计划调度

FRP认为,生产管理以工艺解析为基础,以计划调度为核心。从一般意义上看,生产过程在多工序的生产中是连续不断地进行的,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实际生产中,产品生产过程往往因技术、装备、能源、人事、品质、管理等等因素发生难以预测的变化。FRP根据作为产品信息载体的在制品动线的运动特征,将工序间在制品的转道状态作为生产进程的相对静止状态,进行反馈、统计、分析和控制,实现高效率的动态计划调度管理。

综上所述,FRP系统和精益生产管理的许多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它的推广为企业开展精益生产提供了宽广的平台,有效地推进了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在企业中的应用。可以预期,随着企业持续推进FRP系统,业务流程将越来越畅通,信息反馈越来越迅捷,部门合作将越来越密切,员工操作将越来越规范,这些将有效地节约成本、减少浪费、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并最终为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张世和、黄建华:精益生产管理探讨[J].经济师,2009(10).

[2] 张煜:精益生产模式及其应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3).

[3] 汪宏武、牛晓玲、李惠成、矛金:精益生产模式的理论渊源研究[J].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08(3).

作者:许尔明

仓库生产管理论文 篇3:

浅谈企业生产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益式管理的转变

摘要:针对生产管理模式的现状和市场挑战,分析生产管理模式由“推动式”向“拉动式”转变的必然性,并提出准时制生产、零缺陷质量管理、零库存和标准作业等四点精益生产管理在制造企业的应用。

关键词:管理模式;粗放式管理;精益管理;推动式;拉动式

我国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是在学习前苏联生产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历经50余年,虽然很多企业也在不断的学习、探讨一些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但是,总的来讲并没有太大实质性变化,缺乏创新思维、商业意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生产管理观念、生产方式、管理方式还是相对落后的,还没有完全走出从“单一品种大批量”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的转变,对市场、成本、客户、供应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生产管理模式还处在粗放型管理阶段,无法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相适应。

一、现阶段我国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的表现

传统的生产管理的任务是指运用计划、组织、控制的职能,把投入生产过程的各种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有机整体,按照经济的方式生产出某种社会需要的质优价廉的产品。其生产管理的组织机构是金字塔型的多级管理,一般都是直线职能制和事业部制形式;产品设计主要靠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通过手工进行;企业主要采用标准化、专业化、大批量流水线的生产方式;生产过程允许仓库内有一定的库存量,制造过程中允许有一定的废品,从而提高生产成本。但是存在着以下弊端:

(一)生产计划与作业计划相脱节

在生产计划的编制过程中,企业是以产品为单位进行的,而企业内部各生产阶段的“物流”和“信息流”是以零件为单位的。企业的生产计划按产品为单位下达到各生产工序,即有关车间。生产车间则根据企业生产计划,以零件为单位自行编制本车间的生产作业计划,由于各生产车间的生产工艺和生产作业计划的特殊性和独立性,致使各生产车间产量进度不尽相同,其结果是工序间生产量的不平衡。这样协调各车间生产,组织零部件配套工作便落在了生产调度部门身上,因此,生产调度对于全厂的生产组织和控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生产调度的工作多数是建立在零部件配套“救火式”工作,全凭现场管理人员用非正规的方法来进行调度,这种模式属于“推动式”计划管理模式。

(二)“推动式”计划管理模式使生产环节周转库存大量增加

以企业主体产品计划为推动,各零部件生部门都以自己的生产能力、生产速度生产零部件,缺少有效的计划控制和生产协同,各生产工序的零件产出必然会形成“快”和“慢”。产出快的零部件进入库存,形成在制;产出慢的零部件形成短缺件、影响配套装配。周转库存在大量增加,给产品的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劳动生产率、对市场的反应能力等方面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

(三)“推动式”计划管理模式缺乏弹性。市场反应能力低

由于传统生产管理模式是以产品为单位,按合份编制生产计划的。投入一个产品与调整一个产品对整个计划影响较大,再加上生产系统周转速度慢,调整费用高等原因,给计划的修改和调整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为适应市场需求。频繁调整生产计划,其后果更不堪设想,往往会使整个生产陷入混乱状态,使本来计划控制力就很弱的缺陷更加暴露无遗。

二、市场变化对企业传统生产管理提出新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市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市场需求日趋多变,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一方面,产品设计活动不断向市场调查、技术预测、生产系统集成设计、用户需求分析的方向延伸、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生产管理的职能范畴已不局限于生产系统的内部运行管理,而必须紧密与市场、利润、顾客相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部分商品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商品已从计划经济时期的供不应求转变成了今天供大于求,形成了全方位的买方市场,甚至过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突飞猛进,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出现了前所未有变化,尤其是IC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了IT产品、数码类产品的飞速发展。

(二)客户对产品需求的个性多变,使得企业的生产批量越来越小

随着社会进步、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的价值观不断变化,追求个性化已经逐渐成为潮流。这种对产品需求的多样化,使得企业从“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转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即:由存货销售转变成订单生产。

(三)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企业由原来的封闭系统转变为开发系统

企业间的竞争前期主要集中在价格和质量上,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将更加严峻,企业将全方位参与产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原料市场和人才市场的竞争。

三、生产管理模式从推动式向拉动式的转变

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卖方市场的计划经济时期,社会需求量大,而生产的产品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推动式”管理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也发生了巨变:产品的生产周期越来越短,客户需求越来越多样性,产品更新加快,开发周期缩短,质量要求提高,产品成本不断降低,售后服务日趋完善。如何建立起高效、低成本的生产管理模式快速满足客户需求成为每个制造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必须更新观念,创新生产管理,管理模式需要由推动式向拉动式转变,即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牵引,以订单拉动企业内部生产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一)实现由计划管理向订单管理模式的转变

推动式管理是以企业计划为驱动,逐层自行分解作业计划推动企业的生产,而拉动式管理是以客户需求为目标、以订单为牵引拉动供应链协同生产,即各部门围绕客户订单开展生产管理,包括设计、采购、制造、包装、运输等。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供产销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以销售为中心,将工程设计、采购、生产、质量、调试等融为一体,组建快速反应、多变动态的管理组织或团队,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生产周期。

(二)借助信息化管理拉动协同、高效、低成本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技术在生产管理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资源管理系统(ERP)、预算管理系统等,CAD系统以其自动模拟、易修改、易控制、自动绘图、自动计算,并与生产设备直接联接以及直接控制生产加工过程等特点,实现设计与生产加工相同步,从而大大缩短了整个生产周期;ERP系统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客户订单对产品进行分解,列出物料清单和不同的需求时间,从而使生产计划更加准确、精确,降低存货成本,实现企业资源的高效协同。

四、精益生产管理在制造企业的运用

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LP),又称精良生产,其中“精”表示精良、精确、精美;“益”表示利益、效益等。精益生产就是以顾客为中心,以流程为导向,其核心是消除浪费,包括过量生产、等待、搬运、库存、动作等,它需要通过如下管理方式的运用实现:

(一)准时制(Just in Time,IIT)生产

准时制生产是一种全方位的系统管理工程。在需要的时间,按需要的数量生产所需要的产品(或零部件)的生产模式,其目的是加速半成品的流转,将存货积压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准时制生产可以归纳为六种管理方法即生产管理、质量控制、劳动组织、工具管理、设备管理和现场5S管理和一种管理体制即以生产现场为中心,以生产工人为主体和以车间主任为领导核心的现场生产组织管理模式的综合,从而实现生产体系的高效运转和现场问题的迅速解决。

(二)“零缺陷”质量管理

零缺陷管理的思想主张企业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经营管理,生产者、工作者要努力使自己的产品、业务没有缺点,向着高质量标准的目标而奋斗。它要求生产工作者从一开始就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把工作做得准确无误,在生产中从产品的质量、成本与消耗、交货期等方面的要求进行合理安排,而不是依靠事后的检验来纠正。零缺陷特别强调预防系统控制和过程控制,要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正确,使产品符合对顾客的承诺要求。

(三)零库存

零库存是以仓库储存形式的某种或某类物品的储存数量为“零”,即不保持库存。零库存可以免去因存货有可能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如仓库建设、管理、存货维护、保管、装卸、搬运等费用、存货占用资金及库存物的老化、变质、损失等。零库存的主要形式:供应商管理库存(VMI)、供应商托管、协作分包、准时供应等。

(四)标准作业

在循环的时间内以有效的操作顺序在同一条件F反复进行操作。以人的活动为中心,按没有浪费的顺序将人、机、物最有效地组合。标准作业不仅消除不必要、不合理的作业顺序和动作,同时能使员工克服已形成的不合理的习惯和操作上的缺点,增进人的作业可靠性,从而克服个体差别和非固定性对生产系统的影响。要实施标准作业首先是梳理管理流程,制定流程管理标准和各岗位作业标准,用标准制定下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怎么干。同时还要做好现场管理、看板管理工作。

总之,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由推动式向拉动式管理的转变是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在拉动式管理模式下,配以制定标准的管理流程、作业标准,推进零缺陷、JIT、5S等管理方法的运用,才能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效率,企业生产通过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益管理的转变,各种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佳,进而实现高效、低成本,快速满足客户需求。

作者:刘建国 范会君

上一篇:农村建筑研究论文下一篇:英语语法教学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