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语言教学论文

2022-04-17

《珍珠鸟》一文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作品,文字生动有趣,细腻传神,反映了作者爱生活、爱鸟儿的极富情趣的一面,同时文章末尾的一笔流泻,也表现出作者思辨的一面。此文经编者稍作修改后,编人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材中,对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我认为更应侧重感受作者细腻的爱心,学习他细致的表达,把学习语言作为本课重要的教学目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学习语言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学习语言教学论文 篇1:

浅谈小学语文应围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来制订教学目标

2014年11月,我有幸在上海参加了国培,在活动中聆听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讲座。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吴忠豪教授和沈大安教授的讲座。吴教授和沈教授从课标的解读谈到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改变等方面进行了独到的讲解,使参加培训的老师受益匪浅。

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对语文课程的定位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那也就是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但是我国多年来的语文课的教学形态就是讲读课文,通过课文来达到理解思想内容、理解表达形式,教师把感悟思想内容、分析理解作为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叶圣陶先生曾说课文只是个“例子”,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教学生如何阅读,如何写作,而我们这样教学分明是将学习课文内容当作语文课的主要目标,“教语文”就成了“教课文”。这样的语文课就缺少了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文技能。吴教授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是认知—实践—迁移的过程。语文教学要侧重于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读学写。

回忆自己的语文教学不也是没有把握课标的理念吗?以我设计的《傲霜篇》第二课时目标为例。以前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菊花不畏强暴的高尚情操。2.了解作者的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3.激励学生向菊花学习,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改后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课文内容,抓住“热烈、茂盛、争妍斗艳”等重点词语体会菊花不畏强暴的高尚情操。2.了解作者的表达特点,学习对比的写法及作者选择落叶植物时的选材严谨。3.模仿课文最后一段,用“我爱它们——我爱它们——我爱它们——我更爱它们——”的句式写一段话。通过对比,很容易发现,前面的教学目标过多侧重于教学内容,并且笼统。改后的目标比较明确,详细地说明要完成的任务。

再如:《永不放弃》一文,我把第一課时的目标定为:1.学习本课生字,会读“迪、详”等6个生字,会写“篇、详”等6个生字,重点指导“激”“篇”“资”的书写。2.按课后习题2的提示,按“描述梦想”“坚持梦想”“实现梦想”分出段落。3.引导学生通过题目概括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抓住“详尽描述、慎重、原封不动”等词语复述课文内容。感受概括和复述的区别。

只有认真把握课标的理念,才能走出语文课堂的误区,阅读教学才能告别内容分析。

?誗编辑 赵飞飞

作者:王志红

语文学习语言教学论文 篇2:

学习语言——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珍珠鸟》一文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作品,文字生动有趣,细腻传神,反映了作者爱生活、爱鸟儿的极富情趣的一面,同时文章末尾的一笔流泻,也表现出作者思辨的一面。此文经编者稍作修改后,编人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材中,对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我认为更应侧重感受作者细腻的爱心,学习他细致的表达,把学习语言作为本课重要的教学目标。

一、学习语言的内容

(一)抓朗读,感受语言内容的生动形象

片段一:

你们看,这小家伙在屋里是怎么活动的?

▲指名读第一句。

▲指导朗读,随机板书。

见过小鸟落下吗?(轻轻地收起小翅膀,悄悄地落下),还有些胆怯呢。读这一句。

“神气十足地站”怎么站?(演一演)你看,挺直身子,抬起头,还东张张西望望,神气十足!读好这句话。

“撞”是怎么回事?(不是不小心碰到,是故意地撞)灯绳摇晃起来,见我没反应,它又使劲撞过去,灯绳摇晃得更厉害了。这小家伙在逗我玩呢,真调皮!读好这句话。  齐读这个句子。  片段二:  1 出示下面一组句子,自由轻声地读。  2 谁来告诉我。小家伙在桌上干了些什么?老师有个要求:要把你自己当成那个小家伙来说呦。

师生共同进入角色,趣味朗读。

▲我一点点挨近。(你这是在试探我吗?我可不会去惊扰你。)

▲蹦到杯子上,俯下头喝茶,偏过脸看看我的反应。(你也会看人的脸色呀!喝就喝一口吧,我不在乎,咱俩谁跟谁呀!)

▲索性用小红嘴啄我的笔尖。(你这小家伙,也想帮我写字吗?别瞎闹,一边去!)

▲我见它着实可爱,忍不住摸摸它细腻的绒毛,它一点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啄我的手指。(你是在帮我按摩还是挠瘁痒呢?你这个小淘气!)

3.同学们,你们见到的还是一只鸟儿在活动吗?它完全是个调皮、可爱的小宝贝在玩耍、游戏、撒娇呢!齐读这一组句子。

学生对语言内容的理解,往往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理解出什么味,就会读出什么味。片段一中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理懈“落”的轻巧与胆怯,“站”的胆大与放松,“撞”的放肆与挑逗之后,再来读读这句话,语言的趣味性更浓。而片段二中,教师通过与学生共同走进角色,感受角色,尤其是角色空白处的心理表现得以演绎,师生共读之后,文本内容更加丰满,充满情趣。

(二)抓感悟,理解语言内容背后作者的细腻爱心

片段三:作者的爱可不止这些,如果你细细读读课文的1—3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好好体会体会,一定会发现许多的爱,不要忘记用笔在你的发现下面画记号。

1 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然后交流,教师即时评点。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开篇真好,喜悦之情溢于言袁)

▲“笼子里放些干草”(为它安排一个温暖舒适的家)

▲“吊兰垂蔓蒙盖着鸟笼”(一个极具安全感的家)

▲“猜到有雏儿出生”(不去查看惊扰它)

▲“模样可爱,娇小玲珑。它好肥,它很肥”(一字之差,渗透情感)

▲“父母再三呼唤”(不愿回去,在主人家里享受自由的气息)

▲“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绿叶钻进去!”(可爱)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的一词一句都渗透自己的感情,教师为了让学生体悟语言背后作者的爱心,通过读、画、悟、说,将带着情感的字字句句品味一番,着实让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内容进行了扎实的训练。

(三)抓背诵,积累丰富的语言内容

在读、悟、诵之后,及时让学生对片段进行背诵。不仅强化了语言内容的理解,而且对语言内容进行了积累,使得学生个体的语言更加丰富。

二、学习语言的表达

(一)形式多样,感受语言表达的准确、有序。

片段四:▲齐读这个句子。你们看,“落”“站”“撞”这三个动词用得多准确呀!

▲你们看,这样写行吗?(出示调换顺序的句子)为什么?(不行。这样不能表现鸟儿的胆子越来越大)

▲师生引读。“起先……一会儿——会儿——会儿——”

▲这只鸟真调皮,真胆大,真放肆,也真自由!像这样三个相同的句式连在一起,我们叫它——排比句。(板书:一会儿……会儿……一会儿……)作者用了一个排比句几个词语就把这只鸟写得活灵活现,作者的文字真细腻。

片段五:(1)轻声读,看看这个小家伙是怎样一步步与“我”接近的?

(2)交流:笼子四周——屋里—桌子上(发现了吗?它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与“我”的距离越来越近!)

(3)你们看,这小家伙在屋里是怎么活动的?

过渡:无论在柜顶上、书架上,还是肆无忌惮地冲撞灯绳,“我”都不去惊扰它。一直用怜爱的目光关注着它。这小家伙可机灵着呢,它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胆子也越来越大,竟落到“我”的小桌上,你们看它在“我”的小桌上做了些啥?

小结:同学们,你们看,这鸟儿的活动由笼子四周到屋子里,作者用“起先……随后……”这两个词连接,由屋子里到小桌上,用“渐渐地……”这一句话来连接过渡,把小鸟的活动描述得生动有趣,清晰有序。真不愧是大手笔呀!齐读这一段。  文本语言特色不尽相同。本文语言表达准确、有序,这也是符合小学中年级学生特点的。如片段四中,“落”“站”“撞”三个动词不仅用得准,而且用得妙,妙在这三个词之间存在细微的差别,这差别恰好能体现鸟儿逐渐胆大的过程,不可以颠倒。当教师捕捉到这一信息时,通过对比朗读来加强学生的体验,加强学生对作者准确、有序的表达的感悟训练。而片段五中,抓住一个过渡句,“渐渐地,它的胆子越来越大,竟然落到我的小桌上。”通过这一句子,作者将鸟儿活动的范围由小到大,与“我”的距离由远到近清晰地表现出来。凸显这一句后,学生对作者语言表达的有序性的感悟更加强化。

(二)从学到仿,领会语言表达的方法、技巧。

片段六:你会骑车或轮滑吗?是不是也是一点点慢慢掌握了技巧?用上“起先……然后……后来……”说说你学习的过程。一定要说明白呦!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内化成学生自身的技能与素养。针对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教师安排了一个写话练习。让学生从学到仿,实现由外至内的学习转化,真正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完成了语文学习任务。

作者:张发琴

语文学习语言教学论文 篇3:

正本清源,“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摘 要:“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这是因为中小学设置语文课程旨在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素养。语言运用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对象。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把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习语言;根本

吕叔湘曾批评语文教学效果“少慢差费”,除了语言文字的掌握本身需要长期的磨砺和历练等客观因素之外,语文教学观念、语文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出现偏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从教学观念来讲,教师过于注重对文本的分析,以对文本内容的静态分析和机械理解代替了学生的深刻理解和独特体验,有意或无意地淡化、忽略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低估了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潜能,从而使学生游离于语文学习之外,成为语文学习中无聊的看客。既然教学成了教师一厢情愿的事情,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从教学策略来讲,很多教师在启发、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陷入两个致命的误区:要么从课文的言语形式讲到课文的言语内容,要么从课文的言语内容讲到课文的言语形式,不能带领学生“在文章里走个来回”,致使学生对言语形式的学习和对言语内容的学习相脱离。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就变成了一个半途而废、浅尝辄止的过程。很自然地,语文教学出现低效乃至无效的尴尬局面,这是必然的。

其实,语文教学应从“学习语言”入手,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为归宿。所谓教学生“学习语言”,就是指导学生从对大量言语作品的听取或阅读中含英咀华,钟灵毓秀,感悟出语言规则,然后运用这些语言规则去指导说话或写作以创造生成新的言语作品,简言之,即教学生如何正确地理解与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1]

第一,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中小学设置语文课程,旨在通过大量的言语实践,让学生准确理解地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以此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和语文素养。学生的语言现象分为语言、言语和言语活动三个层面。语言和言语的关系为:语言是社会化的一种规范的符号信息系统,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各种语言要素的总合;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的行为和结果,是个人的心理现象。语言为人们的言语行为提供一种规范和引导,言语是个体对语言理解、应用和内化的结果。语言既可以通过对这种语言的言语实践来掌握,也可以通过语言理论的学习来掌握,而言语只能通过相应的言语实践来掌握。语文课堂应以培育和开发学生的言语能力为基点,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言语实践技能训练,将优化学生言语品质、提升学生言语技能作为语文教学的突破口,而不是以研究语言的构成和规律为重点。

第二,属于心理语言学研究对象的语言运用才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对象,掌握语言规则只是学习语文的前提和基础,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才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与归宿。作为学习者的听者、读者是通过语言在言语作品中寻求说者、作者所表达的对于世界的认识、态度和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听者、读者又借助语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说者、作者,在新的言语作品中表达对于世界的认识、态度。[2]因此,学生的语言学习也理应遵循“言语——语言——言语”这种基于个体语言学习过程的语文教学规律。

第三,语文学习必须密切联系使用语言进行言语交际活动的语言环境、文化背景及言语活动者个人的心理来进行。“语文生活的本质是以言语能力为表征的精神存在”,“语文生活的本质内涵不外乎是在大量的言语实践活动中,以听说读写等言语能力的习得为表征,深刻地关涉着主体精神生活。”说读写既是语文技能的重要因素,又是言语能力培育的方式方法。由技能转化为具备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语言能力,唯一的渠道就是言语实践。言语的形式,就是人的言语的声音系统和形态结构。言语的内容,即言语的人文内涵,即言语所包含的智育、德育、美育等内容,涉及人的思想感情、精神品格和文化修养。语言文字的教学与语文智育、德育、美育的内容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语文教学是母语、民族通用语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言语训练的过程,既是对言语形式的学习过程,又是借助教材进行语文智育、德育、美育等教书育人的过程,是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统一整合的过程,应避免人为地割裂。只有经历从形式到内容,从内容到形式的反复,学生才能真正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与语言运用的技巧。

同时,以言语形式的学习为主,是语文学科的特质。语文之所以是语文,就是因为它不仅学习课文的内容,也学习课文的形式,学习这篇文章题材、构思、立意、布局和表达上的特点。而且,对形式的学习是语文学习的重点。这是因为:

第一,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这一对矛盾中,言语形式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学习语文,主要是从语言文字这一形式入手,从对词语篇章的阅读理解中领会课文的思想主旨和内在情意。反之,只有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对课文语言文字表达上的精细微妙和独特魅力有深刻的理解。语文学习是从对言语形式的品味入手,又回归到用自己内化的言语形式来表达自己深广的思想,抒写自己丰富的感情。

第二,离开了对语言文字本身的揣摩、品味和应用,就不是语文课了,就失去了语文课的本真和韵味。“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语言教学,抓住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揣摩达到对课本内容的理解的目的,通过对语言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 [3]语文课之所以吸引学生,首先在于它语言上的魅力;学生之所以愿意上语文课,是因为在语文课上他们能学到表述他们的思想、抒发他们情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技能。学习语文的过程,首先是感知课文语言美的过程,在对语言的触摸、品评、咀嚼和回味中,我们才能一步步领会课文的意境美、情意美和思想美。然后,将这种表现美的方式转化为自己的“血”和“肉”。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学习语文呢?

第一,要把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当作语文教学的永恒重点,任何时候不动摇、偏废,从教师到学生始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坚持把重知识内容、轻语言文字这种本末倒置的的错误做法矫正过来。[4]

第二,要把引导学生读课文当作语文教学最主要的方法。只有把每篇经典课文读到“文若己出”的程度,才能让学生把课文的语言纳入到自己的语言储备之中,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能力,才能体悟到语言表达的内在规律,真正形成自己的表达能力。其实,文章的思想感情、布局、写法,一切都只能从读中感知,放弃对课文的熟读,语文教学必将变得毫无意义和作用。[5]

第三,要重视写的训练。以读促写,在阅读中积累丰富的言语材料;读写结合,把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离开了言语训练,语文教学就会被架空。可以说,注重语用,带领学生“在文章里走个来回”,是被语文实践所证明了的规律。

因此,语文课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更多的是一种能力构建,一种学生言语能力逐步提升的基础应用课程。语文课旨在使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能够熟练、准确地运用母语或中华民族通用语,形成基本的言语技能,为他们语文素养的养成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感悟语言、揣摩语言,进而构建、习得言语能力的过程,是学生借助于语言知识切身感悟语言意蕴,在读写听说等言语实践中逐步掌握语言运用规律的过程。如果不讲究语用,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语法规律和表现技巧是僵化的。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心灵活化的过程,也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准确把握词语的真正内涵。

学习课文,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带领学生“在文章里走个来回”。从课文的言语形式入手,讲规律,讲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读解一篇课文的方法;以课文的言语内容为基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体验生活,学会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只有注重语用,才能真正地将二者联系起来,这才是一个学习语文的全程。

参考文献:

[1][2]熊成钢,梁歆.语文学科性质与高中语文课程建设[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第130页.

[3]陈智.当前语文教学的困惑和反思[J].中学语文教学,2006,(4),第18页.

[4][5]宣建定.关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4),第57页.

作者:张小忠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论文下一篇:朗读教学小学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