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信息化构建论文

2022-07-03

摘要:在科技发展迅猛的大环境下,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改变。计算机、互联网、移动设备智能手机成为校园重要的学习途径与手段,使学生、老师、教室构成了一个新的学习磁场。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建筑设计信息化构建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建筑设计信息化构建论文 篇1:

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的方法及创新探究

【摘要】建筑设计单位在开展档案管理时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应按照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方法以及各项工作现实开展,要求对原有方法进行创新处理,及时解决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面临的实际问题,突出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的创新效果和现实作用,继而为建筑设计单位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标准化的档案资料支持。同时还应保证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的创新趋于合理状态,为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顺利开展提供创新手段支持。

【关键词】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方法;创新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28.045

由于建筑设计单位中的档案资料比较多,这就应在全面掌握各项档案资料的作用和综合管理模式的条件下创新固有模式,保证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方法和创新手段的合理性,方便建筑设计单位及时解决档案资料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挥档案资料在建筑设计以及各项工作优化调整中的应有作用,避免建筑设计出现问题。同时还需要保证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各个环节的关联性,推进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1、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的作用

1.1原始记录

建筑设计过程中涉及的图纸、文件资料和技术说明比较多,各类档案资料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难度比较大。这就应结合建筑设计单位实际工作要求对各类档案资料进行原始记录,发挥各项原始档案在建筑设计单位实际工作中的作用,确保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符合工程项目规划设计和实际建设要求[1]。同时建筑工程每个设计阶段涉及的资料项目都比较复杂,而通过档案管理则可以将建筑工程每个设计环节涉及的各项信息和原始记录表现出来,以此满足档案管理以及建筑设计单位工作现实开展要求,保证建筑设计单位中档案管理达到合理状态,维持原始记录的全面性和合理性,为建筑设计单位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1.2使用功能

建筑设计单位工作项目错综复杂,在开展各项工作时需要考虑的基础要求比较多,这就应保证建筑设计单位中各类档案资料管理效果,突出各类档案资料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效果,这就需要将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的功能表现出来,突出档案管理的使用功能,继而为建筑设计单位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合理资料支持。比如在进行建筑设计选择材料时,就应根据相关的档案资料信息确定建筑设计过程中各类材料占比(见表1),保证各类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效果,并在合理档案资料支持下确定材料采购途径和经济管控效果。发挥档案管理在建筑设计单位各项工作中的作用,继而为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稳步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还需要保证建筑设计中各项档案资料的合理性和完善性,彰显建筑设计档案的使用功能,突出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的作用,为建筑设计单位开展各项工作和建筑工程规划设计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2、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的方法

2.1接收方法

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档案资料比较多,比如建筑场地规划方案、具体设计方案、材料购买计划单、预算汇总等档案资料[2]。这就需要结合建筑设计单位工作实际开展情况和相关要求从建筑设计中收集各项档案资料,保证各项档案资料与建筑设计之间关联性和契合度,避免建筑设计单位中各项档案资料在接收过程中出现问题,这对于保障建筑设计单位各个时期档案资料管理效果和基础工作开展水平显得至关重要。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强化现代化手段在档案资料收集中的作用效果,将各项档案资料的内容和现实作用表现出来,确保建筑设计单位中各类档案资料接收效果和综合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2.2处理方法

应用在建筑设计中的档案资料比较多,这就需要保证各项档案资料的完善性和基础信息的充足性,确保有关部门可以灵活应用各项档案资料确定建筑设计方案,保证建筑设计单位各项工作开展效果。而在进行档案资料处理时,应结合建筑设计要求和各项工作现实开展情况对各项档案资料的處理方法和存储途径进行优化调整,强化各类档案资料实际处理效果,确保处理后的档案资料可以直接满足建筑设计单位各项工作开展要求。保证档案资料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联性,控制建筑设计单位各项工作在现实开展时受到限制。同时还需要结合建筑设计单位现代化发展趋势对档案资料处理方法进行创新处理,确保档案资料综合处理结果符合建筑设计要求[3]。

2.3归纳方法

建筑设计单位涉及的档案资料错综复杂,不同档案资料管理的模式和实际开展情况存在一定差异。这就应在考虑建筑设计单位各项工作现实开展要求条件下对不同的档案资料进行精准地归纳整理,方便建筑设计单位工作人员可以按照不同档案资料的特点分别针对性地开展管理工作,避免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受到限制,以便将各类档案资料在建筑设计以及工程项目设计问题优化处理中的作用全面表现出来。而且建筑设计单位中档案资料归纳整理难度比较大,这就应在建筑设计人员与档案管理人员在相互配合条件下对各项资料进行有效整理,确保档案资料归纳整理形式可以满足建筑设计要求和单位实际管理要求。彰显各项档案资料应用价值,确保建筑设计单位工作人员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所需要的档案资料。

2.4审核方法

在建筑设计之前需要对单位现存的档案资料进行有效审核,及时调整各项档案资料在现实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依照档案资料的内容和应用途径确定标准化审核方法,从建筑设计实际情况入手确定切实可行的审核方法,了解建筑设计档案资料的内容和相关参数信息。此外,还需要从建筑工程建设要求入手确定对比分析审核方法,通过对比档案资料与建筑工程真实情况来对不合理的参数信息进行优化调整,保证档案资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使得建筑设计中各项档案资料不合理的地方得以优化处理,扩展各类档案资料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范围,促使建筑设计单位各项工作良性开展。

3、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的创新

3.1创新档案管理观念

档案管理作为建筑设计单位中一项基础工作,这项工作不仅可以为建筑设计提供精准的档案资料,还能调整建筑设计过程中因档案资料不合理而出现问题。而在建筑設计单位不断发展条件下,必须结合建筑设计工作开展情况对其中各项档案资料的管理观念进行优化创新,彰显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观念的创新效果,避免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因基础观念过于老旧而出现问题[4]。一般来说,建筑设计单位在进行档案资料管理时,需要结合单位实际工作要求树立无私奉献观念,确保建筑设计单位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强烈责任感的前提下开展档案资料管理工作。此外,还需要保证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过程中各个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力度,保证建筑设计档案管理五个中心(见图1)关联性,妥善处理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部门和基础工作部门之间的关系,引导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部门及时收集到各项资料信息。加上建筑设计周期比较长,这就需要在建筑设计单位各个部门协调过程中对各项档案资料进行及时收集,保证档案资料的完善性和准确性,并为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3.2创新管理人员思维

尽管档案管理可以为建筑设计单位各项工作提供精准资料支持,但是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也可能会因为工作人员自身专业素质和实际管理意识不够强化而出现问题,这就影响档案资料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效果。这就需要在建筑设计档案资料管理前期对相关人员展开有效培训,借助有效培训提高管理人员自身专业素质,确保相关人员可以依照创新思维对建筑设计中涉及的档案资料进行有效管理,严防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因为人为因素干扰而出现问题。同时还需要对建筑设计单位工作人员展开有效培训,确保相关人员可以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可以向档案管理部门提供精准的资料信息,保证建筑设计单位各个时期档案资料的完善性和合理性,继而为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提供有效参考依据[9]。当然还需要对建筑设计单位中参与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技术培训,确保相关人员可以灵活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各类档案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综合管理,降低相关人员在建筑设计档案资料管理过程中出现思维混乱现象的可能性,保障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创新效果,有效解决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3.3创新档案管理程序

为保证建筑设计单位各项档案资料实际管理效果,不仅需要保证档案资料的完整和准确,还应对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程序进行创新处理,促使建筑设计单位各部门可以在相互配合条件下对档案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类编号、保管、档案鉴定和销毁等工作(见图2),避免建筑设计单位各个时期档案资料管理在现实开展过程中因创新手段不合理而出现问题,满足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要求,推进建筑设计工作稳步开展。加之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应用的档案资料比较多,这就应遵循标准流程采取适当方法进行档案资料收集和管理工作,保证建筑设计单位档案收集的及时性和条理性,之后遵循具体要求开展档案资料管理和应用工作。不仅如此,还需要应用标准完善的档案资料编制与建筑设计相关的方案和合同,并按照建筑设计单位实际工作要求做好各类档案资料归档和精准管理,实时更新各项档案资料,这就可以保证各项档案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突出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创新内涵,使得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过程中各项问题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得到优化调整[5]。

3.4创新档案管理技术

由于建筑设计单位涉及的档案资料错综复杂,各类档案资料在实际管理时也需要现代化技术的支持。这就应针对现代化建筑行业发展趋势以及相关要求对应用在档案资料管理中的技术进行优化调整[6]。首先,应对建筑设计单位现存的档案资料进行信息化处理,将档案资料存储在适当的信息化系统当中,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建筑设计档案资料进行加工处理,保证档案资料随时随地检索的优势,在提升建筑设计单位档案资料检索效率的同时,扩展各类档案资料的应用范围,这对于保障建筑设计单位各项工作实际开展效果和综合管理水平显得至关重要。如果建筑设计单位的档案资料比较多,还需要对建筑设计单位现存的纸质档案进行电子化处理,这就可以避免建筑设计单位档案资料因保存年限过长而出现损坏和字迹不清晰等问题。当然还可以要求建筑设计单位通过构建互联网平台来强化各项档案资料的共享效果,确保建筑设计人员可以结合工程项目实际需求查询各项档案资料,提高档案资料的利用效率,使得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水平和档案资料实际作用真正提高。

3.5创新档案服务模式

档案管理的作用在于为建筑设计单位各项工作和建筑规划布置提供有效服务,借此保证建筑设计单位与建设施工单位可以利用各项档案资料展开有效合作,确保建筑施工单位可以根据各项档案资料和前期设计方案进行工程项目建设,保证建筑工程设计效果和整体建设质量,继而为推进我国建筑行业向着合理方向发展提供有力支持[7]。当然还需要结合建筑设计单位发展情况和信息化手段应用模式对档案管理服务进行创新处理,利用各项档案资料对建筑设计单位工作人员和业主提供精准服务,确保建筑设计人员在全面掌握业主真实需求的条件下开展相应工作。同时还需要借助信息化平台对档案资料服务途径和基础工作开展形式进行全面调控,通过知识树的形式将档案资料管理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信息清晰地表现出来,必要时还需要创设与建筑设计相关的档案资料数据库,彰显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精准服务效果和现实作用,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在改善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服务缺陷的同时,为建筑设计以及相关工作稳步开展提供促进作用[8]。

结论:

为保证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效果和各项设计工作顺利开展,就需要遵循标准程序开展档案管理工作,使得各类档案资料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最大作用。同时还需要保证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创新力度,为改善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有力支持。同时还需要借助各项创新手段对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优化处理,在推进我国建筑行业稳步发展的条件下,将各类档案资料综合管理水平和创新效果提升到一定高度。

参考文献:

[1]徐岚.对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J].陕西档案,2018(06):42.

[2]张海燕.工程设计档案信息化管理之我见[J].四川档案,2019(02):35-36.

[3]邹秀琼.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9(10):91

[4]李珍.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的方法及创新研究[J].兰台内外,2019(30):62-63+61.

[5]李珍.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若干问题研究[J].兰台内外,2020(06):47-48.

[6]罗富敬.谈数字档案系统对设计单位档案利用需求的满足[J].城建档案,2020(03):39-40.

[7]钟欣秀.建筑设计单位档案管理若干问题研究[J].智能城市,2020,6(17):81-82.

[8]戴文清.房地产建筑设计管理要点探析[J].住宅与房地产,2021(02):99-100.

[9]王成文.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管理探究[J].建筑技术开发,2021,48(04):53-54.

作者:王跃恩

建筑设计信息化构建论文 篇2:

建筑设计专业徒手表现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应用与研究

摘 要:在科技发展迅猛的大环境下,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改变。计算机、互联网、移动设备智能手机成为校园重要的学习途径与手段,使学生、老师、教室构成了一个新的学习磁场。针对建筑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就如何利用教学信息化手段,进行建筑设计类徒手表现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依托“云空间”+“大学城互动空间”双平台,展开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建设的研讨,从而提高徒手表现课程系统化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信息化;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微课程资源库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已经在发生改观。计算机、互联网、移动设备智能手机成为校园重要的学习途径与手段。如何利用教学信息化手段,进行建筑设计类徒手表现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展开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建设的研讨,从而提高徒手表现课程系统化学习的效率是本文的研究目的。结合建筑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在设计基础教育中“突出以基础课程系统化教学为主体,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徒手表现课程系统化学习的效率”的总体定位,作为教学改革的关键和特色所在。

目前,关于徒手表现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呈现单一化、常态化,主要是关于建筑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如建筑美术、手绘表现技法、建筑设计基础等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对于课程系统化教学研究案例不多,与“大学城互动空间”+“云空间”双平台的紧密联系研究领域暂时空白。因此,徒手表现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应用与研究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高职建筑设计类学生招生来源是高考普招文理兼收,大部分学生艺术基础薄弱。通过低年级基础学习后,在二年级的建筑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一直存在一个难题,即学生空间转换能力薄弱,建筑表现效果差强人意,进而造成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减退。从症结上说就是形象思维、色彩表现、空间转换思维培养欠缺。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解决办法就是提高徒手表现类课程的学习效率,在教学中始终保持与专业课程的连贯与联系。根据人才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置,徒手表现类课程为艺术基础核心课程,包括素描与色彩、建筑初步、阴影透视、建筑钢笔画与马克笔表现课程,这些课程都属于表现技法类却又各有特点与偏重。将上述课程进行重组划分,有机组合成新的课程体系,使得各课程之间不再单一独立,而是组成循序渐进、融汇穿插的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依托“大学城互动空间”与“云空间”双平台,采取理实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学习途径等适应新的教学形势。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终身学习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徒手表现类课程为建筑设计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基础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效率与长远发展。本文主要研究徒手表现类课程的系统化教学内容、模式与信息化手段,依托“大学城互动空间” + “云空间”双平台,进行系统化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课程资源库开发的研究。

一、徒手表现类系统化课程体系教学研究

徒手表现类系统化课程体系由素描与色彩、建筑初步、阴影透视、建筑钢笔画与马克笔表现四门课程组成。

基于徒手表现类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优化与重组,强化内容的科学性、连贯性与系统性。

采取理实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单元化模块设置,各单元环环相扣,完成徒手表现类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

徒手表现类系统化课程内容,以信息化教学手段建设徒手表现类系统化课程体系。

二、徒手表现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

课堂实行信息化教学与传统课题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采取理实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注重信息化教学与课程体系的贯穿性。每个课程由各教学单元形成一个体系,通过多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导、学、练、查、探、提、评”等步骤完成每个教学单元,从而形成课程系统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者,与学习难题在课堂展开进行师生、生生交流探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促进专业学习的良性循环。

利用互联网平台——“大学城互动空间”,进行教学内容视频的收集、设计制作与上传,引导学生在课前自觉进行理论学习,在课中实践学习,在课后拓展巩固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依托“云空间”+“大学城互动空间”双平台增加学习途径。

以手绘表现课程课堂实践教学为例,学生课前通过“大学城互动空间”的网络微课资源库进行知识点的系统学习,课堂实践操作中通过手机微信扫描作品图片的二维码,获取作图详细步骤教学视频。这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增加了新型快捷的学习途径。

三、徒手表现类课程信息化资源库开发研究

目前微课资源库的建设现状存在对课程知识点过分分解与碎片化,没有形成整体、系统的知识体系。因此,徒手表现类课程微课资源库的建设要实行“点、线、面、体”的研究法则,进行新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建设。

基于徒手表现类微课程资源库的校本教研。建立徒手表现类微课资源库可以系统性选择和集中资源,构建学习平台,便于学习与教学。

区域间或跨区域的互助式教研。微课作为数字信息,通过流媒体的有效传送,可为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教师提供诸多便捷。

契合新时期的学生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便捷的自主学习途径,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

四、研究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一)徒手表现类系统化课程体系系统性教学研究

徒手表现类课程包括素描与色彩、建筑初步、阴影透视、建筑钢笔画与马克笔表现四门课程。针对各课程的特点与偏重,对各课程进行分解、优化与整合,确保各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合理安排,既要明确学习目标又要保持知识连贯,最终进行课程系统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徒手表现类课程体系信息化资源库开发研究

课程体系资源库开发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都是教学与学习的助力剂。老师在课堂进行微课视频辅助教学是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教研、区域网络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微课展现个性化学习的特点,学生可以按需自主学习,无时间、地点、进程的局限性,可以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对课堂学习起到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的作用。

(三)徒手表现类课程信息化学习途径研究

依托“云空间”+“大学城互动空间”双平台增加学习途径。以几何体结构素描教学单元二为例:  单元二——圆柱体结构素描。提前布置课前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大学城互动空间”的网络微课资源库对基础理论知识、形体结构讲解、透视原理等知识点进行系统学习;在课堂学习中遇到实际操作的难题,除了老师课堂示范讲解,学生还可以通過手机微信扫描作品图片的二维码,获取作图详细步骤教学视频,可以反复观摩学习;后续还可以在微课资源库进行拓展训练。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云空间”+“大学城互动空间”双平台进行便捷且系统化的课程学习。

本文主要是从徒手表现类课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研究、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微课教学信息化资源库建设三个方面进行研讨。目前,已对徒手表现类课程进行新的课程标准编写,对各课程的教学内容、目标、计划进行了优化整合,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仍在探索中,希望通过教学改革研究丰富自身教学经验,促进自身专业学习,望对建筑设计专业徒手表现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炼,陈志东.信息化背景下手绘表现技法研究[J].中国信息化,2018(2).

[2]谢辉,张嘉伟.马克笔手绘表现技法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思路浅谈[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4).

[3]王蕾.对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思考[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12).

[4]周红,于斌,郭俊明.“生成教学”在《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的运用[J].高等学刊,2016(17).

作者单位:

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洪青

建筑设计信息化构建论文 篇3:

数字化校园信息服务建设研究

摘要:文章以东北师范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为例,介绍信息服务的基础构件和信息构建,对信息化服务在校园网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信息服务;基础构建;信息构建

1 基础构建

数字化校园自从出现,就一直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其建设还处于初探及摸索阶段。对于数字化校园的界定,各高校说法不一,从字面上理解,数字化校园带有一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含义,它是架构于网络之上,以信息为基础,以现代化技术为载体的一种形式。随着网络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校园也成为各高校信息建设中的重点议题。我国的数字化校园发展尚属初级阶段。本文从数字化校园的信息服务建设侧面着手,认为数字化校园信息服务建设应从基础构建与信息构建两方面入手。基础构建是信息构建的前提,主要解决系统中的问题,信息构建是基础构建的延伸和应用。这是数字化校园自动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它为数字化信息的转化与交流提供了平台。

1.1 建设目标

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在制定基础构建目标时应考虑学校自身的特点、专业设置和教学、科研的需求及现代校园的发展趋势,兼顾学校网络建设的现状、可扩充性、可持续性等特点。东北师范大学构建信息化校园过程中制定了基础构建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具备高稳定的认证系统、高性能管理系统、详尽的教工信息储备服务、高效的信息服务能力的自动化校园,从而为数字化校园的实施做好充足的物理准备和数据准备。

1.2 设计原则

(1)安全性和可靠性原则

网络信息中心作为学校信息资源存储中心和承载点。基础构建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关系到信息服务的质量。然而,设计时我们不能将可靠性与安全性完全独立,而要将二者综合起来考虑,不但要使信息存储环境安全可靠,还要使网络传输中提供的信息服务可靠。

(2)先进性和实用性原则

信息服务基础建设是一个逐步积累、循序渐进的工作,不可能一次完成,这就要求具体实施时避免盲目采用最新技术而造成成本过高,同时又要避免忽视技术更新而造成过早淘汰的现象。设计方案应将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使得能够用较低的成本采用新时代的若干年内不被废弃的主流技术。

(3)开放性和标准化原则

任何系统无论当时采用多么先进的技术,都不可避免地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如果在保证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基础上。将系统全面更新的过程延长,则需要使用标准化技术和设备,保持系统的开放。开放性和标准化原则可以作为基础构建水平的衡量标准,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4)经济性和可扩充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应该贯穿整个基础构建的始终,这实际上是一个投资效益问题,要充分考虑资金投入和运行收益的比率,孤立起来注重某一个方面的投入都是不科学、不可取的。但是,经济性必须以可扩充性为前提。可扩充性原则是校园网络系统升级的必要条件,采用此原则也是数字化校园发展的必要措施,不考虑可扩充性,那经济性原则也是空谈。

(5)稳定性和顺畅性原则

稳定性原则是系统稳定和信息的存储稳定两方面的统一,只有稳定才能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只有稳定才能保证持续性服务;顺畅性原则则是保证信息传输链路的顺利和畅通,保证访问和使用的不间断性,既可以满足信息的快速性,也可以满足信息时间性的特点。

1.3 东北师范大学基础构建的实施

东北师范大学校园网络基础构建开始于1995年,当初采用业界先进的FDDI技术,网络规模很小,用户分散,应用极少,整个网络拓扑中仅有几台PC机作为服务器,提供电子邮件、DNS及信息发布的服务,这就是基础建设的雏形。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校规模的扩大,用户对于网络信息服务的需求呈指数增长,由此极大地推进了校园网络基础架构的发展,经过几年的建设,校园网络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以万兆交换机为核心,以光纤传输为主要载体,以双绞线为终端用户接入介质的网络拓扑,对外访问有Cernet提供的教育链路和网通提供的商业链路两部分,保证了网络的时时畅通和稳定,同时也满足了对于不同需求的访问速度和质量。信息应用性服务也从最初的电子邮件发展到现在的LDAP服务、认证服务、代理服务、网关服务、VPN服务等多种个性化、人文化服务项目。

为了补充有线网络布线的局限性和不可达性,东北师范大学于2006年9月建设了校园无线网络,作为对有线网络的补充和完善,使校园网络基本上覆盖了校内有线网络的盲点,覆盖率达到了95%,这也极大加快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伐。东北师范大学无线校园网络建设在长春乃至东北都是领先于同类学校的。

我校刚刚开始的全网认证措施,更为信息化服务打了一针强心剂。在学校领导和中心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全网认证取得了初步成绩。有效杜绝了病毒对网络运行的整体干扰,主要的是落实了国家关于实名制上网的基本要求。基于LDAP的应用性服务正在逐步展开。校园网络已经成为了集教学、科研、信息传输、沟通、管理、服务等多种任务于一身的多功能平台。在近几年的基础构建运行过程中,东北师范大学紧跟信息服务的特点,着眼于前沿科技,探索适合于我校的网络运行模式和方法,努力将校园网络建设得更加“实用化”、“人文化”、“多元化”,虽然其规模还有待完善,管理有待提高,但已经可以满足我校教职员工对于网络的使用要求。

2 信息构建

信息构建(information architecture,IA)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Richard Saul Wurman于1976年在美国建筑师大会上提出的,其核心内容包括:组织系统(Organization Sys-terns)、导航系统(Navigation Systems)、标引系统(Labeling Systems)和检索系统(SearchSystems)。这些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关联、影响,受到元数据、控制词表和词库等看不见的结构部件支撑。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信息构建的含义和内容获得了极大的扩展和充实,今天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定义:①信息系统内组织、标引、导航和检索体系设计的总和;②为帮助用户访问信息内容并完成任务而进行的信息空间结构设计;③为帮助人们查找、管理信息而对网站进行构造与分类的艺术和科学;④将建筑设计原理引入数字领域的新兴学科和行业。IA的出现表达了人们对复杂信息有效性和有序性的向往,人们希望信息充分、清晰地被表达和被用户便利地获取。

2.1 信息构建目标

数字化校园信息构建的目标就是通过利用网络提供的平台来反映学校所包涵的大量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有效促进信息资源的有序化。大大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及用户的检索

效率,真正体现数字化校园建设由实体转向数字。当前数字化校园 IA研究的目标是:①信息清晰化;②信息通俗化;③信息可用化;④信息有序化:信息构建的核心理念是关注用户,以人为本。信息构建是信息用户、信息内容与信息组织三者的交集。用户(users)、内容(content)和组织(context)构成了信息构建的三个生态环。

2.2 信息构建原则

(1)接近性原则

数字时代的重要特征就是信息的急剧增加,但是“不确定性”信息的比重却占大半,如何帮助用户从信息堆中找出最接近需求的信息成为IA的主要功能之一,接近性原则由此诞生。接近性原则要求信息服务提供方善于利用用户已熟悉的信息内容去创制新的信息产品,提供新的服务手段和技术,用科学方法序列化、表述信息。

(2)明晰性原则

信息的清晰化是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只有清晰的信息资源才能被用户接受,才能为用户节省分辨信息内容及是否有用的时间,因此无论是组织、标识、导航哪一种处理方式,都应该起到如道路标志牌或者书本的目录一样的功效。能够使纷繁复杂的各类信息形成一个清晰的结构,能够清晰指引用户到达所需信息的路径。

(3)可用性原则

只有有用并且可用的信息才能为用户所使用。才能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和方法增强信息的有用性和可用性是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关键。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9214的定义,有用性是指:“特定用户对所有产品在某一特定使用范畴内有效、高效和满意地实现预期目标的程度”。可用性专家Nielsen认为信息的可用性由五个因素决定的:可学习性、可记忆性、使用时的效率、使用时的可靠程度和用户的满意程度。

(4)发展性原则

IA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挖掘、拓宽信息的深度与广度,为用户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由于从信息表达上看存在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而隐性未编码却占有很大范围,使得IA有充足的拓展和延伸余地。

2.3 信息构建实施方案

数字化校园应采用基于信息服务模式的信息构建。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信息要集中,信息集中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信息的整合,信息整合应以数据整合为前提,基于数据的资源整合实现了异构资源系统的“互联互通”和统一检索。解决了分布在异构系统中相关信息实体逻辑或物理的集中,但是没有体现信息实体间的有机关联。信息整合是数据整合的深化,是以数据整合为前提,对蕴涵在数据或者信息集合中信息实体间的关联再进一步予以揭示和整合。目标就是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高效、无缝的信息查询和利用平台。将不同途径收集来的信息经过加工后统一到一个检索查询界面上。这就可以将各类高质量的数据有机串联起来,提供给用户最可靠、最直接的数据信息。

作为师范院校,面对用户繁杂多样,教工、学生、社会人员等,应该针对不同用户作出不同的反映,根据用户需求,从实际出发提供合适的信息和服务,内容上体现出可用性、及时性、多样性以及方便性。用户(users)就是网络资源的使用者,明确用户的类型以及用户分别需要的信息,在确定用户群的时候,可以系统全面地确定用户比较关心的信息。根据用户群,则可以确定信息内容(content),信息内容应体现及时性、可靠性等特点,满足人们认知和寻找的需求,网络资源的组织可以采用文件方式、数据库方式、多媒体方式等多种形式。组织(context)在信息构建中来讲,则不仅仅意味着对信息内容的组织,它是网络信息组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组织还应该包括软硬件建设以及人员组织等方面,最显要的作用就是在资源整合中,明确用户在哪里,用户需求什么,信息在哪里,信息焦点是什么等问题。通过合理有效的组织,在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下。时刻关注用户需求,严格控制信息内容的增删修订等,定期检查信息访问情况,跟踪用户群的变化,以此指导用户群的更改和内容的继续完善。用户、内容和组织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完善的用户体验可以加强网络信息组织的准确性、需求度以及浏览访问强度等。

随着Internet的迅猛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信息构建也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而基于信息构建的信息服务也逐渐成为数字时代的热点,其理论和技术都还不甚成熟,发展之路漫长而曲折,需要我们在建设与实施中探索和挖掘更深层次的意义与内涵,作为高校,我们更应该为数字化校园中的信息服务建设指引方向,探索出一条适合大众化的信息服务的捷径,推进我国数字化建设的步伐。

作者简介:李向龙(1976—),男,东北师范大学网络信息中心工程师。

作者:李向龙

上一篇:色彩心理学招贴设计论文下一篇:环境监测物联网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