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建设论文

2022-04-28

甘肃省景泰县人大常委会组织检查组深入县交警大队和部分乡镇,通过多种方式,详细检查了人民调解法的贯彻实施情况。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建设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建设论文 篇1: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

新华社北京11月9日讯,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全文如下:

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自2000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下发以来,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在服务居民群众、搞好城市管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起点,城市基层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革,社区居民委员会承担的社会管理任务更加繁重、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更加突出,居民群众对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服务需求更加迫切,但不少社区居民委员会还存在着组织不健全、工作关系不顺、工作人员素质偏低、服务设施薄弱、工作经费难以落实等问题,影响了社区居民委员会功能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城市社区建设的整体推进。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进一步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城市基层管理和服务体制,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就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正确把握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服务居民群众为宗旨,以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区和谐为目标,着力加强和改进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设施建设,努力把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成为功能完善、充满活力、作用明显、群众满意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进一步健全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城市社区组织体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组织基础。

(二)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基本原则是:

——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方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社区居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群众。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居民的服务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把居民满意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真正把加强和改进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变成服务居民、造福居民的民心工程。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设施建设、财力投入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尊重社区居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共驻共建、资源共享,形成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的合力。

——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工作实效。紧密联系各地实际,区分不同情况,加强分类指导,创新工作载体,切实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和阻碍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的突出问题,力戒形式主义,使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三)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努力使全国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组织体系更加健全,社区居民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社区居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社区居民自治范围进一步扩大,社区民主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社区管理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群众的基本服务需求;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内外关系更加协调,全社会尊重、关心和支持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形成。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加强和改进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的关键时期。要着力理顺社区工作关系,强化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充实壮大社区工作力量,建立健全社区保障机制,为实现到2020年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的各项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进一步明确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主要职责

(四)依法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活动。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社区居民自治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宣传憲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教育居民遵守社会公德和居民公约、依法履行应尽义务,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召集社区居民会议,办理本社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兴办有关服务事业,推动社区互助服务和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居民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群防群治,调解民间纠纷,及时化解社区居民群众间的矛盾,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管理本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财产,推行居务公开;及时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反映社区居民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五)依法协助城市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开展工作。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党和政府联系社区居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协助城市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社会治安、社区矫正、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社区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住房保障、文化体育、消费维权以及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等工作,推动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覆盖到全社区。

(六)依法依规组织开展有关监督活动。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社区居民利益的重要维护者,要组织居民有序参与涉及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听证活动,组织居民群众参与对城市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驻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情况进行民主评议,对供水、供电、供气、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市政服务单位在社区的服务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和监督社区内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业主大会、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工作,维护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

三、不断健全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体系

(七)加快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全覆盖。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和人口规模、管理幅度等因素,按照便于管理、便于服务、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确定管辖范围,一个社区原则上设置一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加快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工矿企业所在地、新建住宅区、流动人口聚居地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组建工作。新建住宅区居民入住率达到50%的,应及时成立社区居民委员会,在此之前应成立居民小组或由相邻的社区居民委员会代管,实现对社区居民的全员管理和无缝隙管理。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筹建工作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开展。

(八)健全社区居民委员会下属的委员会。调整充实社区居民委员会下属的委员会设置,建立有效承接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群众文化等各类下属的委员会,切实增强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活动和协助城市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选齐配强居民小组长、楼院门栋长,积极开展楼院门栋居民自治,推动形成社区居民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委员会、居民小组、楼院门栋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体系新格局。

(九)规范社区居民委员会专业服务机构。为更好地完成社区管理和服务任务,辖区人口较多、社区管理和服务任务较重的社区居民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可建立社区服务站(或称社区工作站、社会工作站)等专业服务机构。按照专干不单干、分工不分家的原则,社区专业服务机构在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统一领导和管理下开展工作,以形成工作合力。社区居民委员会有足够能力承担应尽职责的社区,可以不另设专业服务机构。

四、努力壮大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队伍

(十)扩大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来源渠道。社区居民委员会一般配置5至9人,辖区人口较多、社区管理和服务任务较重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可适当增加若干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先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其配备比例、招聘办法及专业服务机构的设置标准由市(地)级人民政府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提倡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与业主委员会成员交叉任职,社区居民委员会下属的委员会和居民小组的负责人可以由社区居民推选产生,也可以由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或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经过民主程序兼任。鼓励社区民警、群团组织负责人通过民主选举程序担任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研究建立新录用公务员到社区锻炼制度。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社区居民委员会帮助工作或建立经常性联系制度,鼓励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等社会优秀人才到社区担任专职工作人员,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或退休党员干部、社会知名人士以及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参与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经过民主选举担任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

(十一)加强对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社区工作的需要,制定培训规划,丰富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城市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每年至少对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培训一次,其他成员每2年至少接受培训一次。要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和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社会工作知识,增强他们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牢固树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一心为民的精神,努力掌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本领,不断提高服务群众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鼓励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和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立足岗位,自学成才,支持他们参加社会工作等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学历教育考试,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十二)关心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的成长进步。积极把优秀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培养发展成为党员,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优秀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担任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加大从优秀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中考录公务员和选任街道(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力度。对工作成绩突出、居民群众满意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应及时给予宣传、表彰和奖励。

五、积极完善城市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

(十三)坚持以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带动社区居民民主。推广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全面推进社区党务公开,健全社区党员代表议事制度,引导党员参与民主实践,积极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带动和促进社区居民民主健康发展。

(十四)坚持和发展社区民主选举制度。进一步规范社区民主选举程序,稳步扩大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覆盖面。社区党组织要加强对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提倡按照民主程序将不参与选举的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推选为居民选举委员会主任,主持居民选举委员会工作。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由居民推选产生的居民选举委员会主持。居民選举委员会成员依法被确定为居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的,应当退出居民选举委员会,所缺名额从原推选结果中依次递补。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前提下,各地要对居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的资格条件作出规定,引导居民把办事公道、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热心为居民服务的人提名为候选人。探索社区流动人口在居住地参加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的方式方法,保障其民主政治权利。

(十五)完善社区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推广社区党员或党员代表议事制度,深入开展以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的民主管理实践,以居务公开、民主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全面推进居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积极探索网上论坛、民情恳谈、社区对话等有效形式,鼓励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广泛参与,切实保障社区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

(十六)健全社区居民委员会日常工作制度。社区居民委员会要把工作重点进一步转移到社区管理和服务上来,按照居民活动空间最大化、服务设施效益最优化的要求,改进社区居民委员会服务场所管理,方便居民群众使用。建立健全社区居民委员会与驻区单位协商议事制度,推行分片包块、上门走访、服务承诺、结对帮扶等做法,密切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与社区居民的关系。实行错时上下班、全日值班、节假日轮休等工作制度,方便群众办事。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民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规范社区居民委员会财产、档案、公章管理,确保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有效运转。

六、切实改善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服务设施

(十七)加强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要将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社区发展相关专项规划,并与社区卫生、警务、文化、体育、养老等服务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地方政府应对建设资金来源、产权归属和使用管理方式等作出明确规定。新建住宅小区和旧城区连片改造居民区的建设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要求,将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纳入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规定的配套建设指标对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审查,对不符合规定配置标准和要求的不予批准。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使用,应广泛征求社区居民及所在地街道办事处的意见。未按规划要求建设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的,不能通过验收。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要根据规定将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交给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使用管理。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没有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的或者不能满足需要的,由区(县、市)人民政府负责建设,也可以从其他社区设施中调剂置换,或者以购买、租借等方式解决,所需资金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筹解决。积极推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倡“一室多用”,提高使用效益。服务设施的供暖、水电、煤气、电信等费用应按照当地居民使用价格标准收取。

(十八)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整合社区现有信息网络资源,鼓励建立覆盖区(县、市)或更大范围的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一次收集、资源多方共享。整合区、街道、社区面向居民群众、驻区单位服务的内容和流程,建设集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为一体的社区信息服务网络,逐步改善社区居民委员会信息技术装备条件,提高社区居民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全面支撑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积极推进社区居民委员会内部管理电子化,减轻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七、逐步理顺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相关组织的工作关系

(十九)自觉接受社区党组织的领导。社区党组织是党在社区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社区居民委员会要自觉接受社区党组织的领导,社区党组织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改进工作方式,切实领导和指导好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以“三有一化”(即有人有钱有场所、构建城市区域化党建格局)为重点,积极推进社区党组织建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支持和保障社区居民委员会充分行使职权,及时帮助解决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倡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与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交叉任职,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居民委员会开展工作的相关制度,确保社区党建与和谐社区建设紧密结合,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得到贯彻落实。切实加强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坚持和完善党员设岗定责、依岗承诺、志愿服务和帮扶结对等制度,进一步落实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的要求,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渠道,充分发挥党员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十)支持社会组织和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社区居民委员会要积极培育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对不具备登记条件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要主动帮助办理备案手续,并在组织运作、活动场地等方面为其提供帮助。社区党组织要加强对社区各类社会组织的政治领导,注意培养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队伍。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立项目资金等途径,积极引导各种社会组织和各类志愿者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开展互助服务,使之成为推进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制度,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网络,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实现社区志愿者注册率占居民人口10%以上的目标。

(二十一)发挥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在社区管理和服务中的积极作用。社区居民委员会要积极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要主动接受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物业服务纠纷,维护各方合法权益。召开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会议应当告知所在社区居民委员会,并听取其意见。

(二十二)强化驻区单位的社区建设责任。建立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驻区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资源共享、社区共建事项。积极推动驻区单位将文化、教育、体育等活动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推动驻区单位将服务性、公益性、社会性事业逐步向社区开放,为社区居民委员会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探索建立驻区单位社区建设责任评价体系,推动共驻共建、资源共享。要把驻区单位履行社区建设责任的情况纳入和谐社区示范单位创建内容,有关部门在评先表优时要主动听取社区居民委员会对驻区单位的意见。

八、大力加强对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领导

(二十三)城市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对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城市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要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切实转变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履行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要在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一站式”服务大厅,为社区及居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普遍推行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凡属于基层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不得转嫁给社区居民委员会;凡依法应由社区居民委员会协助的事项,应当为社区居民委员会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凡委托给社区居民委员会办理的有关服务事项,应当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逐步清理和整合在社区设立的各种工作机构,规范政府部门面向社区居民委员会开展的检查评比达标活动,大力压缩针对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各类会议、台账和材料报表。加快街道办事处法制建设步伐,省级人民政府要积极研究制定城市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指导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规则。

(二十四)落实领导责任制。要把加强和改进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要定期研究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区(县、市)委书记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要履行好直接责任人的职责,市、区(县、市)领导干部和街道(镇)领导干部要建立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联系点,要将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成效作为市、区(县、市)党委和政府工作目标管理和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十五)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在当地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党委组织部门在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中要发挥抓总引领作用,民政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指导作用,搞好协调服务。依托社区居民委员会开展公共服务的教育、科技、公安、司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城乡建设、文化、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环保、体育等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把支持和帮助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予以落实。各级发展改革、财政、金融、税务、工商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和权限,采取有效政策措施,积极支持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会、共青团、妇联及残联、老龄协会、计划生育协会、慈善协会等群众组织要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

(二十六)切实加大经费保障力度。要将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经费、人员报酬以及服务设施和社区信息化建设等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社区居民委员会兴办公益事业所需费用,经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讨论,按照自愿原则,可以向社区居民或受益单位筹集。街道办事处要将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经费纳入街道办事处银行账户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分账核算,不得挪用、挤占、截留,并定期向社区居民委员会及居民公开使用情况,接受居民监督。加大对财政困难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其做好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保障能力。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报酬问题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筹解决,其标准原则上不低于上年度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和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生育、工伤保险,有条件的地方逐步落实住房公积金政策。

(二十七)提高指導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的工作水平。要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改进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的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机制。针对不同地区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的实际加强分类指导,不断总结和探索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经验和规律。要把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与党的建设紧密结合,与社区建设紧密结合,加大宣传力度,大力表彰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为推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氛围。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11月10日《人民日报》)

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建设论文 篇2:

景泰县人大常委会检查人民调解法贯彻实施情况

甘肃省景泰县人大常委会组织检查组深入县交警大队和部分乡镇,通过多种方式,详细检查了人民调解法的贯彻实施情况。检查组针对人民调解运行机制有待完善、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工作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建议:一要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领导;二要健全完善人民調解组织网络;三要加强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四要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五要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六要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工作保障机制;七要探索建立多元化调解机制。

作者:田野

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建设论文 篇3:

推进平安河北建设,加强社会综合治理的对策研究

摘要:目前,河北省正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能否保证平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直接关系到今后各个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就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情况,如何实现建设平安河北的目标,确定切实有效的对策,就成了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为此,针对河北省在综合治理工作中的特点和经验,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平安建设;社会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纠纷解决机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河北省在社会的生产、生活,政治、经济方方面面都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尤其是近十年来,在城乡的全面均衡发展中,更是出现了很多令人欣喜的变化。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好,城市和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在社会的经济、生活中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隐含着许多不稳定因素。这不仅会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构成了障碍。对此,河北省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是推进河北全省可持续发展,构建平安河北,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多年以来,河北省各个地市、各个部门对此均高度重视,从河北的实际出发,立足于全省现状,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把社会的综合治理工作,尤其是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时刻不敢松懈。由此,河北省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2009年综合治理工作获得了中央综治委的充分肯定。廊坊市、秦皇岛市、承德市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香河县、阳原县、乐亭县、定兴县、肃宁县、冀州市、沙河市、大名县等几个县市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面对成绩,我们的平安建设、综合治理工作却不能松懈。经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河北省省委及各级地市政府针对河北省的现实状况制定了2010年建设平安河北、推进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的整体规划。并已在实际的平安建设,综合治理工作中进行了全面的落实。

一、正确认识河北省平安建设和综合治理的特点

平安建设和综合治理工作是全国性的工作,它关系到我国社会的整体稳定和经济的全面持续发展,因而也是各个省、市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点工作之一。要做好此项工作,必须认清本省份的现状,才能有的放矢,确保目标的完成。河北省地处京畿之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综合治理工作上必然的特殊地位。具体表现为:

1.综合治理工作在特定阶段表现为大事牵动型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点,决定了河北在安保和综合治理中必须要全方位打造环京安全屏障。如2009年河北省各级各部门围绕“平安国庆”目标,坚持大事牵动战略,圆满完成了国庆的安保工作。打造环京的护城河也就成为了河北省的一项重要的综合治理工作。

2.平安建设和综合治理的常态化

大事牵动只是基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特定的时候河北省必须要完成的综合治理工作,而作为一个正在全方位发展中的大省来讲,确保本身的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则是一个一时一刻都不可忘却的工作。因此,认真抓好日常的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是我们的常态、长期的目标。

二、推进平安河北建设中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及对策

在圆满完成2009年综合治理工作的基础上,2010年以及今后全省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全国、全省政法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继续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为重点,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努力创新社会服务和管理,有效整治社会治安重点地区,不断完善群防群治工作,大力提升综治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进一步落实党政领导责任制,全面推进“平安河北”建设,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实现河北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因此,我们必须对该任务进行深刻理解,并制定有效实现策略,以保证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以基层基础建设为重点,增强基层综合治理组织的力量,进一步完善基层组织机构建设,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

社会综合治理的具体工作庞大又烦琐,最终都需要由基层的组织机构去落实。这些基层的组织机构包括乡镇村及街道办事处、居委会。除此以外,还应当把各个工矿企业、事业单位包括进去。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乡镇、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综治委[2003]20号)精神,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狠抓乡镇(街道)综治委(办)建设,完善相关的组织结构。综治委主任由党(工)委书记担任,综治办主任由党(工)委副书记兼任,并设专职副主任,根据工作发展需要,配齐配强专职工作人员。在党委、政府领导下,依托乡镇(街道)“三位一体”调解中心,由乡镇(街道)综治委(办)牵头,整合基层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各类资源和力量,建立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在进一步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职能的同时,逐步发展成为维护基层社会稳定领导中心、社会治安防控指挥中心、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中心。

2.完善并强化基层综合治理相关组织建设。以党建推动村、社区治保会、调委会、治安巡防队建设,推广建立综合治理工作站,并配备专管人员。加强人民调解员协会建设,积极发展壮大调解员队伍。建立符合基层社会管理需要的社会管理人员队伍,全面加强社会服务管理组织创新。

3.强化工矿、企业、事业单位综治组织建设,推动综治组织向新社会组织和新经济组织延伸。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部门,比如学校、医院等社会公共单位加快建设综合治理的相关机构更为迫切。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和预防严重危害社会的事件发生。

(二)以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为重点,确保绝大多数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积极探索新的纠纷解决机制,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经济生活的转型中还存在不少矛盾问题。主要包括:一是涉及征地、拆迁,补偿等方面的问题;二是涉及农村各项政策的落实问题;三是刑事案件发案率仍高位徘徊,侵犯财产犯罪比较突出,恶性案件频发;四是青少年违法犯罪仍呈现上升趋势等等。这就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埋下了许多不稳定因素。

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关键是我们要正视矛盾,找到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形成妥善处理矛盾的体制机制,而不能让矛盾积累和发展起来、以致影响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此,进一步拓展矛盾纠纷排查手段和渠道,就成为了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首先,确立并落实逐级经常排查机制。实行市、县、乡、村(街道)逐级排查,实现日、周、月的排查汇总分析,加大矛盾纠纷突出的地区、部门和行业等专项排查化解的力度,促进全社会积极主动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

其次,完善深化调解的工作方式。调解的方式在我们的实践中被广泛的应用,是一种有效的解决纠纷的方法。因此,要发挥人民调解的简便、有效、非对抗的特性;加强对行政调解工作的指导、协调,各级行政部门积极发挥行政调解的主体作用;健全调解机构,推动行政调解工作合法、规范、有序开展;加强对容易引发行政争议领域的排查,把行政纠纷化解在本部门、本单位;进一步深化司法调解,探索建立把调解工作引入司法执法全过程,坚持能调不判、多调少判,建立全面提升执法质量的工作机制。

最后,加强各个部门在排查、化解矛盾问题过程中的联动,规范各种工作方式。

河北省实行的“三位一体”调解衔接配合机制,积极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优势,实现了三种调解手段的互补互动。充分发挥县、乡两级调解中心作用,逐步健全从排查、预防、受理、调解到整治、督办、通报、问责一整套长效工作机制。

(三)努力创新、深化社会服务和管理,以净化社会环境,提高服务品质,减少和预防社会矛盾纠纷的产生

社会服务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平安建设和综合治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并且能够从源头上杜绝新的社会矛盾的产生,做到防患于未然,从而实现效果与效率的并举。针对目前我省实际的状况,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切实提高社会服务和管理的水平。

1.从源头入手,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建设,整合基层力量和资源,不断完善综治工作中心建设。

2.做好社会服务和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执业能力和素质。

3.加强对特定人群的服务和管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首先,针对目前流动人口比较多,范围比较广的现状,重点加强对这类社会群体的服务和管理。对农民工应当以服务为本,管理为重。切实做到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子女义务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和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服务措施。其次,做好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的帮扶工作,使他们能够重新融入社会。再次,针对青少年犯罪不断攀升的现实,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排查摸底专项行动。加强对校园及其周边环境的治理,净化网络、净化校园。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和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做好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教育管理工作,加快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

4.加强相关机关部门的工作力度,规范工作执法程序,实现各机关部门的资源整合和工作上的联动。首先,公安机关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中坚力量,在建设平安河北的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公安机关的“三项建设”,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其次,加强和改进交通、消防安全管理和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安全及安全生产监管,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力度。对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和放射性物品及枪支弹药加大管理管理力度,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严防危害人民群众的群体性公共事件的发生。再次,积极推动驻冀部队、驻省内中央直属单位参加基层平安创建,深入开展平安建设先进单位、平安边界、平安营区、平安市场、平安家庭等系列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基层平安创建覆盖率。

(四)有效整治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的治安问题,因时、因地、因事制宜,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

1.城郊结合部、公共复杂场所、农村地区历来是矛盾纠纷,甚至是犯罪的高发区。因此,加强对以上部位的管理,就成为了平安建设,社会综合治理的重要任务。为此,我们必须把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融入到基层社会建设中,努力形成排查、打擊、整治、管理一体化、经常性工作机制。例如,石家庄市就针对此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机制的意见》,提出五项措施:建立排查整治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网格化排查工作体系、适时组织开展集中排查整治行动、发动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建立经常性督导检查制度等长效工作机制。

2.黑社会组织犯罪,其他严重暴力犯罪、财产犯罪,“黄、赌、毒”,群体性治安事件,城市道路交通秩序的综合整治是我们在综合治理中必须要解决的几项重点、突出的治安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会直接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序。因此,必须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严重暴力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及经济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坚持开展“扫黄打非”、禁毒、禁赌、禁娼等专项行动,以净化社会环境。再次,加强对城市道路交通的科学管理发展,保证道路交通的顺畅、安全,减少杜绝严重交通事故的发生。

(五)进一步加强、改进群防群治工作,坚持走群众路线

就综合治理的工作路线来说,要坚持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发动群众的群众路线。正如《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所指出的:“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必须发动和依靠群众。”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抓好落实工作:

1.要坚持专门机关和群众路线相结合,避免脱离群众,各自为政。平安建设和综合治理实质上就是一场人民战争,只有发动好群众,才能取得胜利。

2.紧紧依靠基层组织,探索群防群治的新途径。各个街道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其它治保调解组织,是综合治理工作中发动和组织群众关心、参加平安工作的中坚力量。缺少了他们的组织,广大的人民群众将很难自发参与综合治理,也就难以实现群防群治的任务。从途径上看,继续发展保安、治安巡防队、人民调解员、治安信息员、综治协管员、社会治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队伍。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志愿者协会、行业协会建设。特别要注意加强商务楼、社团、私营企业等治安薄弱单位群防群治组织建设,不断拓展群防群治工作领域。

3.优化群防群治队伍,加快建立培训和选拔机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促进群防群治的规范化。提高参与群防群治人员的防范素质和能力,才能在综合治理中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建立群防群治队伍教育培训机制,使这样的培训制度化规、范化。从培训的内容看,增强成员的法律意识、调解能力和治安防范技能,提高专业化水平则是必须的。因此,可以与相关的管理机构和教育机构建立长期的联系,聘请专业人士给予专业的培训。

4.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宣传工作,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群防群治当中来。

(六)进一步提升综合治理信息化管理水平,全面完成科技防范目标,实现防范手段的科技化、网络化、智能化

面对日益复杂的综合治理工作,以往的简单方式和手段不再能够满足防控的需要。加大科技防范的投入力度和范围,将能够让综合治理工作有个全方位的提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010年是全面落实《河北省社会治安科技防范五年规划(2005—2010年)》的最后一年,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全省城镇建设“三年大变样”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切实抓好技防设施标准化建设与公共技防设施的建设,确保任务完成。

首先,多主体、多渠道拓宽并加大资金投入,结合社会资源的整合,弥补资金缺口。技防设施的建设是目前综合整治中我们必须要重视的任务,从已经取得的经验来看,科技防范做得好的地区和部门在综合治理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将城镇主要道路及出入口、公共复杂场所、学校、医院、居民聚居地的科技防范设施建设列入地方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所需资金列入财政专项预算是很有必要的。但各级政府的投入只能是解决资金来源的一种方式。我们也可以发动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在进行本部门、本单位的综合治理工作中自筹资金,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积极推进科技防范资金的社会化运作。

其次,扩大科技防范的覆盖面,努力对广大农村、城镇结合部、小街小巷、老旧小区推广普及各种形式的技防措施。不断提高技防设施的覆盖面,努力排除科技防范的死角。

最后,加强平安互助网络建设,在重要地区和部门争取实现综合治理的网络化管理和实时监控,如即将开通的全省政法网就可以成为这样的工作平台。网络化管理将会实现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网络化监控将会实现从事后的查处向实时监管的转变。

(七)必须树立维护社会稳定的强烈责任意识,进一步推动平安建设和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的落实

没有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首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牢固树立维护社会稳定的强烈的责任意识。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应该把平安建设、综合治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扎实的工作,把它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

其次,要充分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的作用,强化和落实包括领导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单位和法人责任制及一票否决权制等在内的多重责任制。落实责任制,必须严格兑现奖惩,该表彰奖励的表彰奖励,该追究责任的严格追究责任。要进一步完善签订责任状、检查考评、兑现奖惩三个环节相配套的责任制考评措施,使社会综合治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认真总结平安建设和社会综合治理的工作经验,查漏补缺

(一)总结经验,查找不足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的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基层组织力量还较为薄弱,工作多处于被动状态。基层综治工作人员素质能力还不是很高,思想保守僵化,业务技能不强,难以适应新形势任务的要求。大多数基层综治工作制度都不太健全,机制不太规范,导致以创建为载体的严打整治、治安防范、糾纷排查、信访稳控、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在基层落实不到位;辖区内的机关单位配合也不是很到位,未完全形成联动协调机制,综治工作经常与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脱节。

2.部分基层工作经费难以保障。由于基层综合治理工作经费不能落实到位,综治工作基本上靠基层政府财政艰难支撑。

3.专业防范队伍力量严重不足。在综合治理的重点地区和部门,比如居民小区、学校、医院等企事业单位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保安人员和门卫,而实际状况是这方面的人员数量配备不足,而且素质较低。

4.技防设施未做到全覆盖,已覆盖的欠缺维护和管理,从而导致部分技防设施形同虚设。

5.个别单位重视不够,责任不明确,齐抓共管意识不强。部门之间,乡镇之间缺乏协作意识,不能形成合力,因而影响了平安建设工作的整体成效。

(二)完善相关制度、措施,推广先进的工作经验

综上所述,我们的工作富有成效,存在的问题也不能掉以轻心,为此,我们要下功夫做好查漏补缺,深入认识平安建设的重要性,把相关策略落到实处。

1.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平安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加强乡镇(街道)综治委、综治办建设,形成“有组织、有人员、能干事”的良好局面。

2.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多渠道解决资金的缺口。

3.健全专业防范队伍的建设,加强重点单位、重点部门的专业防范人员的配备。

4.进一步推进技防设施建设,尤其是强化对技防设施的维护和监管。

5.做好先进经验的推广工作。廊坊、秦皇岛、承德等地市在综合治理工作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们的经验有必要在全省加以推广。

6.认真做好试点工作,在实践中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

总之,深化平安河北创建活动,把社会综合治理建设推向纵深,是实现河北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证。这是一项重要、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必须常抓不懈,争取为河北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吴伟华, 蔡军花

上一篇:关系营销与交易营销分析论文下一篇:酒店服务与传统礼仪文化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