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是地方高校发展之本

2022-09-11

1 问题的提出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以及地方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地方高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教学和科研, 培养地方社会所需的人才,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科建设是地方高校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结合点, 是地方高校的“基本元素”, 是实现地方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基础和支撑, 因此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发展中具有战略性的基础建设, 大学的学科和专业设置及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的办学特色和水平, 加强学科建设既是高等院校发展的一个基础又是一个根本性的环节。

与国家部委所属重点高校相比, 地方高校在学校基础、办学条件、办学环境、教育资源、学校实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对地方高校而言, 学科建设如何抓住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良好机遇, 克服种种困难和不利因素, 实现持续快速发展, 是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课题。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实力和水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但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学科建设存在重申报、求大求全的现象

目前, 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中求新、求热、求大、求全的现象十分严重, 缺乏对自身需求和自身品质的深入研究, 不考虑社会实际需要和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 看重学科点的数量, 重视申报, 而忽视了学科内涵的丰富和学科质量的提高, 忽视了学科结构、规模、效益的协调发展。在学位点的建设中, 也是如此, 重申报, 不重建设。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对大学办学水平的科学的评价标准, 这导致社会上存在这样一种片面的认识, 即把高校是否有培养研究生的能力, 有多少研究生学位点作为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评判标准。受此影响, 很多地方高校纷纷把学位点的建设、增设、升级当成了工作的重心和核心, 一旦申报下来, 就万事大吉了, 忽视建设, 其结果导致学科结构严重失衡、资源浪费和学科水平的降低。

1.2 学科方向落后, 内容陈旧和趋同

学科研究方向是学科发展的指针, 正确凝练研究方向, 是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在地方高校中, 研究方向落后, 缺乏长远目标, 学科没有稳定的研究方向等问题较为突出。例如有的研究方向带有较大的随意性, 没有科学的规划, 研究人员跟着课题走, 研究方向缺乏相对稳定性, 难以形成优势和特色。目前尽管地方院校都将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 但对特色学科如何更加紧密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发挥地方优势, 办出高校特色还存在较大问题。

1.3 忽视学科群的建设, 研究力量分散

学科建设应按照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学科的具体情况, 在抓好自身建设的基础上, 大力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联合, 形成学科的群体优势和集群效应,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学科综合的优势, 不断提高创新的综合实力。但目前地方院校普遍存在着学科方向偏多、无重点, 一个课题一个研究方向, 甚至一个人一个方向的问题, 最后导致科研力量分散, 不能形成合力和整体优势。并且有些研究方向没有与学科的其他研究方向形成合力, 难以承担重大科研项目。

1.4 没有凝聚成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

由于许多地方院校办学时间不长、知名度不高、硕士学位点没有或不多等原因, 使这些地方院校难以吸引高水平的人才, 尤其是学科带头人缺乏。并且引进人才时往往只看重职称、学历等表层比例, 忽视学科梯队建设的内在结构需要, 造成学科研究方向过于分散, 学科队伍整合十分困难, 不能形成层次和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如有的教授个人科研水平较高, 但由于孤军奋战, 形不成团队, 因此难于承担大的科研项目。还有的学科, 博士比例虽高, 但许多教师缺乏协同合作的意识, 喜欢各自搞一些短、平、快的科研项目, 制约了学科整体力量和水平的提升。

1.5 学科建设和地方实际需求相脱节

学科建设是高校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基本平台。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 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社会需求原则。地方高校承担着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和责任, 带有浓厚的区域色彩。但有些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上脱离社会需求, 没有形成适应区域产业经济的特色优势, 地方性、区域性不强, 人才培养适应性差, 成果转化率低, 高校为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严重不足。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 一方面使得地方高校的办学方向迷失, 办学特色失去, 服务地方经济的使命难以完成。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中盲目攀比、不切实际, 造成大量资源被浪费, 不仅严重制约了地方高校的发展, 而且也给地方经济带来较大的负累。因此,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 地方高校面对招生、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 最为迫切的问题就是突破原有的办学模式, 结合本校的客观实际, 立足于地方优势, 在学科建设上寻求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最优方式和最佳途径。

2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需要遵循高等教育和学科自身发展规律, 依据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市场需求变化和国家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布局, 扬长避短, 培育特色, 合理进行学科建设规划。在规划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方面应把握好以下几点基本原则。

2.1 适应学科自身发展趋势

20世纪中叶以来, 在学科门类逐渐增多, 学科覆盖面不断扩大的基础上, 学科间的关联即学科交叉、渗透日益增强, 使得原有学科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 并且产生出一些新的边缘性、交叉性、综合性学科。同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和交叉化, 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加。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具有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建设学科大类平台, 已经成为各高校学科建设的一种发展趋势。通过建立跨学科、跨学院和跨系的研究中心构建学科平台, 不仅能促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发挥学科的综合优势, 拓展学科发展空间, 而且还能大大提高高校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 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2.2 适应地方社会需求

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中既需要瞄准国际前沿, 努力为推进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做出贡献, 又要从地方实际出发, 最大限度地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着眼于地方的社会发育水平与自然资源状况、人文历史状况、经济发展状况, 使学科方向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一致, 才能能更好地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既突出了学校的特色, 又突出了区域社会、经济特色, 才能使学科具有广阔的社会适应力和持久的发展动力。

2.3 适应地方高校的发展实际

地方高校进行学科建设, 重要的是要从本校的实际出发, 找到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确定学科发展重点, 办出特色和水平。世界各国大学的学科建设都是基于其自身的历史文化、学术传统和学校实际的基础而进行的。地方高校不应从重点大学的学科方向中不加分析地选择照搬学科方向, 也不能参照重点大学的学科方向来确定自己的学科方向。学校的实际包括学校已有学科的学术积累、现有的人力资源基础、实验设备和条件等, 在学科建设时不仅要了解、分析本学科领域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走势, 更重要的是实事求是地评价本校该学科的学术地位和学术水平, 找出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认真分析所选学科的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及相关学科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成果, 以使得能最大限度的获取学术梯队的支撑和相关学科的支持。

3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对策

3.1 抓特色

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和资源特点, 地方特色是学科建设的桥头堡。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要依托地区的各种区域资源优势, 结合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重点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构建特色。要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在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时, 充分论证学科设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把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目标与地方发展目标统一起来, 使学校学科建设与地方社会需要紧密结合, 人才培养与地方就业市场有效对接, 形成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的良性互动关系。在学科专业建设上, 要善于把握区域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进程, 把握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把握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了解地方社会的宏观规划、产业结构和区域特色, 了解行业特点与发展走向, 了解企业对人才结构与素质的具体要求。在学科建设上, 如果能坚持把面向地方依托地方作为学科建设的依据, 必然能使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办出活力。

3.2 重科研

学科是高水平科研的基础, 而科学研究则是学科发展的载体和抓手, 二者相互促进、互为前提。开展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培养高质量、高层次人才的必由之路。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表明, 科研在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注重科学研究使教师能将技术前沿及时反映教学内容之中, 以及将科研中运用的科学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地方高校要采集积极措施, 把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提高科研水平作为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如, 可通过建立各种激励和约束机制, 调动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积极性;选择一些科研能力强的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帮助和带动广大教师确立科研的主攻方向, 根据学科发展规划, 制定科研规划, 引导教师围绕学科建设需要形成科研主攻方向;鼓励教师积极申报上级部门的纵向和横向课题, 加强产学研结合, 特别是积极与企业联合, 开展多方位、多层面的产学研合作;通过学术交流、举办学术会议、聘请外校知名专家教授来校讲学等形式, 大力营造学术氛围, 建设优良的学术环境, 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等等。

3.3 建梯队

学科队伍是学科建设的主体, 是学科建设的根本前提。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 就不可能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学科队伍建设是地方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体现。好的学科梯队是培养和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平台, 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保障, 是科技创新和学术攻关更好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客观需要。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要把组建一支结构合理、学风端正、团结合作、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高素质、高水平学科队伍作为重要目标之一, 要做到:“学科梯队中要确定一位在本学科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每个学科方向, 要有一至两位在本学科方向上学术地位比较高的教授、副教授为学术带头人;每个学术带头人下面, 还须配备职务、学历、年龄等结构合理的若干名助手。”要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要大力培养引进学科带头人, 建立健全有效的学科带头人培养引进机制和激励机制, 积极为高层次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为其提供学科建设的便利条件, 帮助其争取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 为其搭建工作的平台。地方高校从总体角度来说, 学术环境欠佳, 财力有限, 难以引进高层次人才, 那么可以采取弹性引进的方法, 聘请其他高校或研究机构高层次人才做客座教授、顾问等, 定期来校讲学、指导青年教师、开设课程、吸收本校教师参与重大项目研究。实践证明, 这种“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的策略, 可以带动一个学科, 培养一支梯队。其次要选拔和培养中青年优秀拔尖人才, 为学科的发展增加后劲, 对思想观念新、科研起点高、学术领域广、吸收高新技术快的人才要重点扶持、大胆投入, 积极扶持他们创新业, 为早日成为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作准备。

3.4 搭平台

学科基地是人才培养、科技经济服务和教育文化服务的主要场所, 是学科建设的依托, 是学科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平台, 它可以为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实验、研究环境和条件。我国在一些重点大学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国家级的学科中心和学科基地。这些基地和中心, 有一流的学科队伍、一流的实验设备、一流的学科管理经验, 有着大型的合作型的国家级项目, 代表着国家在学科方面的最高水平。这些基础和中心的建立, 对学科建设起着巨大的推动和示范作用。地方高校要在学科建设中走向高水平, 就必须依靠这些基础和中心, 加强与他们的交流和合作, 以此为依托, 来促进自身学科建设。首先, 要积极利用国家学科基地作依托, 一方面可选派综合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教师到基地和中心进修和学习, 参与基地和中心的项目攻关, 学习先进的学科理念和研究的方法, 另一方面也可聘请国家学科基地和中心的专家为本校学科建设的顾问, 帮助指导学科建设。其次, 加强自己的基地建设, 根据国家学科建设的理念、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情况组建本校的学科基地, 建立实习基地、生产基地、教学基地以及高水平、有特色的实验室。在基地建设上, 要密切与地方经济社会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联系, 为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自己建设的基地既可加强和加速本校学科建设, 还可以向外开放, 吸引校外智力资源, 使其达到较高水平, 并通过基地直接为地方服务。

3.5 促合作

学科建设必须要有项目为依托, 有项目才能有成果, 项目合作是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争取和设立学科项目是学科建设的突破口, 项目不仅指科研项目, 重点课程、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精品课程、教学名师等都可以看作学科建设的项目。地方高校是以培养地方经济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的, 地方高校应该紧密联系地方实际, 瞄准地方经济发展的区域需要, 拓展项目研究领域。首先, 要根据本校学科的现状、学科的方向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及战略, 找出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问题作为学校项目的重要内容, 并以此形成学校的项目库和项目指南, 在此基础上引导本校教师以此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项目选择, 特别是把学校的科研、项目与学科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 互相带动、互相促进。其次, 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需要, 依托校外大型企业集团和校内专业办产业, 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以及校外企业的技术优势, 联合申报一些重大项目。只有重大的项目, 才能出现重大成果, 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 也才能不断提高学科的水平。

摘要:学科建设是地方高校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结合点, 是实现地方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基础和支撑, 加强学科建设既是高等院校发展的一个基础又是一个根本性的环节。本文结合目前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实际, 在面向地方构建特色的基础上, 提出了加强学科梯队、学科基地建设, 注重项目合作和科学研究等学科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地方,高校,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大中.大学学科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的实践和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 2002 (11) .

[2] 王大中.学科建设史研究型大学创新的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 2002 (21) .

[3] 欧以克.民族高等教育学概论[M].民族出版社, 2005, 9, 1.

上一篇:科研事业单位税务风险管理探讨下一篇:解剖实验教学创新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