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工作压力研究

2023-01-25

第一篇:年轻干部工作压力研究

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问题研究

丁玉标

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希望,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全局、关乎未来的重要战略任务,是事关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根本大计。我们党始终把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作为事关前途命运的战略问题,想得很深、很远,抓得很紧、很细,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年轻干部。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反复告诫全党:“认真选好接班人,这是一个战略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问题。”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严肃指出,培养党和人民放心的接班人,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和庄严责任。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就难以向革命先辈们交代,难以向党和人民交代,就难以保证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江山不变色。党的十七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与时俱进地推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大规模地培训干部,大力提高年轻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建立来自基

- 1“选贤任能也是革命”。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要解放思想,拓宽渠道,不拘一格。我们要从党的事业的大局和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出发,大胆破除妨碍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思想束缚,坚决抛弃求全责备、论资排辈和凭个人好恶选人等种种陈旧观念和错误做法。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全面、客观地看待年轻干部。既要清醒地看到他们的不足和缺点,更要看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要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既要看年轻干部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更要看政治素质、品德修养;既要看工作实绩,更要看廉洁、团结和作风方面的情况;既要看平时的表现,更要看关键时刻能否经受住重大政治斗争的考验,做到讲台阶不抠台阶、论资历不唯资历、看学历更看能力。要把群众公认贯穿培养选拔的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把在群众中有没有较高威信,多数群众是不是认可和拥护,作为选拔任用年轻干部的重要依据。真正把那些群众公认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有实绩的优秀年轻干部大力选拔起来。

(三)加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一项长期任务,要适应新形势,把握新要求,根据年轻干部的特点,加强培养教育。年轻干部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但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同志缺少对党的历史和党的优良传统的真正了解。因此,要引导教育他们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展和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要完善和改进年轻干部实践锻炼的形式和方法,采取下派上挂、

- 3养其专业思维。二是“党校+基地”模式。在全疆内外建立八大教育培训基地,注重对年轻干部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培养。如:在山东潍坊党校建立培训基地,由当地专家教授讲授设施农业等特色产业;利用援疆资源在龙岩市古田县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和警示教育基地,加强对党员的党性教育;在县内大丰镇万亩机采棉合作社建立培训基地,帮助年轻干部熟悉和掌握新型土地流转形式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三是“党校+实践”模式。坚持把年轻干部培养与岗位实践锻炼结合起来,将下派挂职锻炼作为历练干部的一个重要措施,在基层一线岗位上锻炼提升年轻干部能力素质。近三年,已选派64名县直机关、部门年轻干部到乡镇、村(场)、社区挂职锻炼,选派4名副科级后备干部到县信访局挂职,筛选19名高校未就业毕业生到援疆省市培养。坚持“挂用结合”,即对到乡镇、社区挂职锻炼的年轻干部,成熟一批,提拔一批。

(二)强化竞争“储”。注重引入竞争的机制,开辟多种渠道,发现、储备更多的优秀年轻干部。一是公推公选优秀年轻干部。打破身份、资历、学历等界限,通过广泛推荐、科学比较、综合评价等步骤,每年选拔一批优秀年轻干部进入后备干部。对入库年轻干部实行重点培养、跟踪考察,扩大年轻干部选拔基数。二是梯次管理分类培养后备干部。按照后备干部综合素质、个人能力、岗位需求、结构要求等将后备干部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梯次,实行梯次管理,形成既有近期可提拔使用的“应用型”人才,又有面向中远期的“储备型”人才。按照党群、经济、科教文卫、政法、农林牧等类别,实行分类培养。同时,强化动态管理和跟踪考核,对培养效果不明显、年

- 5求全责备的思想,形成了择优选才机制,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全面畅通选拔年轻干部的渠道。2010年以来,共公开选拔干部2次,公开选拔科级干部15人,其中年轻干部8人。

(五)严格要求“管”。针对年轻干部既处于干事创业的“黄金期”,也处于容易犯错的“危险期”,呼图壁县建立严格的教育、管理、约束和奖惩制度体系。一是定期汇报制度。年轻后备干部定期地向单位“一把手”和组织人事部门书面或口头汇报自己的思想状况、工作状况、学习状况,自觉接受组织的教育和监督。二是定期谈话制度。县委和组织人事部门认真落实谈心谈话制度,及时了解年轻干部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给予指导,及时“纠偏”。三是定期考核制度。推行年轻干部常态化考核,每年公开、民主地对年轻干部的德能勤绩廉进行综合评价,形成考核意见,存入干部成长档案,并在年轻干部中进行横向比较,为优秀年轻干部的及时发现、快速成长提供条件。

三、年轻干部培养和选拔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在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中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拔年轻干部的视野不宽,渠道不畅。闭关自守,画地为牢是影响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的主要障碍。过去在选拔干部上,习惯于在熟悉的人中选人,在领导身边选人,在本单位、本系统选人,选人的范围窄小,甚至有时觉得无人可选。

(二)用人观念陈旧,缺乏胆识和气魄。具体表现为:“不放心、不放手、不放宽”这三种心态。不放心,就是担心年轻干部缺少经验,怕一旦用人失误,会造成影响和损失;不放手,

- 7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牢固确立事业成败关键在人的观念。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在选人用人问题上,各级党委特别是主要领导同志的胸怀一定要宽广,牢固树立事业至上的观念,确立选人、用人、育人是领导者一种责任的观念,要敢于使用比自己年轻的干部、比自己能干的干部,甚至是反对过自己的干部,只要是有利于事业发展的,就可以选拔使用。

其次,要用时不我待的心态对待年轻干部。使用干部与高经济建设一样,也有个机遇的问题。用干部要用当其时。一个人的才能发展过程就像一条抛物线,处在上升阶段,特别是发展到“最佳时期”,他的精力最充沛,创造力最强。这时,领导者如果能及时重用就能产生较强的激励作用,获得较高的用人效益。如果错过时机,这个干部就可能会碌碌无为,平平凡凡地过一生,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我们一定要确立“选人用人失误是过错,埋没耽误人才也是过错的观念”,要有唯恐埋没和耽误人才的惜才、怜才之心。选拔干部要讲台阶、论资历,必要的台阶和资历是干部积累领导经验所必需的,但要讲台阶而不抠台阶,论奖历而不唯资历。如果台阶过细过繁,太看重资历,人才就难以脱颖而出。对看准了的苗子,要加大培养力度,要实行小步快跑的形式,对特别优秀的干部要敢于破格提拔。

再次,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年轻干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不可能没有缺点,一个干工作的干部也不可能没有失误,用干部要看本质、看主流、看发展。当前,要特别注意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牢固确立“领导经验来自实践,早压担子,

- 9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出题目、组织专题调研以及每年一次的虚拟性全县工作思路务虚会,帮助年轻干部想大局、议大事、出思路。把课堂教学和调查研究结合起来。也要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学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另一方面,培养学员对理论的运用和对实际问题理论思考的能力,通过经常举办诸如知识经济、社会管理知识、招商引资以及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一系列双休日专题知识讲座,组织学员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进行深入研讨,拓宽年轻干部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眼界。既加深对理论本身的理解,又提高学员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每年分期分批安排一定数量的年轻干部到高等院校接受培训。

二是强化实践锻炼,提高工作水平。下基层锻炼和多岗位锻炼是培养年轻干部的有效途径。因此,为使年轻干部的加速成长,在实践锻炼上应加大力度。要积极鼓励和有计划地安排年轻干部,到基层特别是环境艰苦、困难较多的地方去锻炼。越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越要放到艰苦环境中去,推到重大任务第一线去,让他们在现实的风浪中经受考验、磨炼意志、增长才干。把年轻干部选送到基层去锻炼。坚持每年从县直机关选派一批基本素质好,有培养前途,但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或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帮助他们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增长才干。适时选派一些优秀年轻干部上挂锻炼。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政策水平和宏观思维、决策能力。有计划地选派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外省、市和援疆省市锻炼。培养他们高层次交流能力及把外地的先进技术、经验和管理方式与县域实际相结合能力。抽

- 11得失,不顾党和人民利益,甚至以权谋私的人;那些只说不做,弄虚作假,热衷于搞形式主义、花架子的人;那些拉拉扯扯,热衷于跑官要官的人;那些无中生有、制造矛盾、吹嘘自己、打击别人的人,决不能选拔到领导岗位,已经在领导岗位上的,要坚决调整下来。二是要重视对年轻干部的全面考察。要看他们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否知人善任,作风民主;是否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处理复杂矛盾、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否具有担任更高层次领导职务的发展潜力。特别要更加注重对年轻干部德的考察。三是要注重工作实绩。要看他们是否具有强烈的工作事业心和责任感,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办事,既重视当前,又考虑长远,勤奋工作,注重实效,不急功近利,不做表面文章,不虚报浮夸,在本职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四是要坚持群众公认。要看他们能否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是否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在个别谈话和民主推荐、民主评议、民意测验中得到多数群众的认可和拥护。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过硬措施。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任务要落到实处,在一定时间内必须有一点硬性要求,要有过硬的措施作保证。一是定方案,列名单。即建立健全后备干部名单,特别是适合担任乡镇党政一把手的干部名。二是铺台阶、搭梯子。要切实解决目前领导班子中正职年轻干部少的问题,重视党政正职领导干部的选拔。对于新进班子的优秀年轻干部,特别是作为一把手人选培养的,应当适当往前排,也可以直接放到副职岗位上。调整领导班子成员一般实行进出同步,也可先

- 13要探索建立直接选用优秀年轻人才的“绿色通道”,让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要实行目标管理,把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作为长效机制来抓。各级党委要按照上级有关领导班子建设规划和培养选拔年轻干部规划要求,定期研究制定本地区、本单位的工作规划。要根据不同类型班子的特点,着眼优化年龄、文化、专业、气质、智能等方面结构,增强班子整体功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要抓住各种契机,通过各种途径,及时把优秀年轻干部推上领导岗位,做好年轻干部的选拔使用工作。班子换届时,优先选配年轻干部;职位空缺时,优先充实年轻干部;班子调整时,优先配备年轻干部;机构改革时,优先安排年轻干部。推荐的任用意向也不要很明确,大范围的无明确目标推荐,力争把优秀人才都网罗进来,成熟的马上可以提拔使用,目前还不适应进班子,但有培养前途的可以列入后备干部队伍。推荐的范围可以一个地方、一个部门、团体(妇女干部、党外干部)、一个群体(80后干部),也可以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二是要加大公开选拔干部的力度。公开选拔干部是促使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有效形式,公开选拔干部工作要制度化,常态化;选拔的对象和范围可以是一个单位的副职领导干部,也可以对一些部门正职领导干部的公开选拔。对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部门可以面向更大范围进行公开选拔。三是要加大竞争上岗的力度。通过竞争上岗,可以使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干部走上中层领导岗位,为年轻干部建功立业提供了机遇。要逐步形成机关内设机构负责人职位竞争上岗制度化。

三是要激活干部队伍,促使干部始终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经济工作要不断攀登新台阶,干部队伍必须始

- 15到基层锻炼,这是培养高素质年轻干部的“源头工程”。我们要加大对选调生进行跟踪了解,对表现优秀的要及时培养使用,争取他们早出成绩。三要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来源于高质量的后备干部队伍。在培养选拔后备干部工作中,可采取依靠各级党组织推荐一批、发动群众举荐一批、组织部门深入基层发现一批的办法,将80后优秀年轻干部作为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二是对后备干部实行动态管理。既注意防止“备而不用”,又不搞“备而必上”,坚持每年定期调整和适时补充,在滚动发展中逐步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素质优良的后备干部队伍。要积极推行后备干部公开选拔。县委组织部可以按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程序,按笔试、面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确定考察对象。综合笔试、面试成绩和全面考察结果筛选出若干名素质优秀的年轻后备干部人选。只有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符合科学跨越和长治久安建设的要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级领导干部队伍才有希望。

- 17 -

第二篇:加强基层一线年轻干部培养的研究

加强基层年轻干部一线培养的研究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这是党中央针对当前党政领导干部队伍结构和素质存在明显缺陷,着眼于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提出的新要求、新举措。今后选拔领导干部很大一部分要有基层工作经验,所以加强年轻干部基层一线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这将关系到年轻干部能否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为基层办实事、谋福祉。那么为什么要加强年轻干部基层一线的培养呢?

基层一线是最底层或各个组织中最靠下的一层,表示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紧密相关的一层基础。基层一线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在基层挂职,在一线磨练,做群众工作,对于我们的年轻干部而言,既是锻炼,也是考验。锻炼的是才干,考验的是意志,培养的是品德。

把基层一线作为历练年轻干部素质的大舞台。当前,大多数机关干部整天蹲在办公室里,说起理论来慷慨激昂,一遇到实际问题就一筹莫展,特别是对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无计可施,对如何解决农村矛盾纠纷无能为力,对如何理顺群众情绪无从下手。这样的干部如果被提拔到领导岗位上,往往力不从心,经不起实践的考验。只有把他们放到基层一线工作,让他们直接与群众打交道,通过亲力亲为,摸爬滚打,直接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和突发事件,才能学到书本上无法得到的实践知识,有效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和统筹协调的能力。

把基层一线作为检验年轻干部德才的试金石。当前,大多数年轻干部虽然具备了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条件, 1

但在德才、能力方面到底如何,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艰巨的工作任务,能不能与基层群众同甘苦、共患难,能不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能不能迎难而上、化解矛盾,能不能促进发展、为民谋利,只有经过农村社会的大浪淘沙,经过基层一线的实践洗礼,才能鉴别出是“真金”还是“镀金”。

把基层一线作为转变干部作风的催化剂。目前,部分年轻干部习惯于呆在空调间、温室中,宗旨意识弱化,群众观念淡漠。倘若这些干部被选拔到领导岗位,很难与群众打成一片,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只有让年轻干部走到基层一线去,走到老百姓家里去,走到田间地头去,与普通群众一起生活和工作,一起感受幸福与快乐、困难与艰辛,才能“触景生情”,生出对群众的怜爱、关爱之情,才能“日久生情”,生出对群众的朋友之情、兄妹之情。

把基层一线作为选拔干部的主渠道。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实践,人才的发现离不开实践,人才的选拔同样离不开实践。只有盯住基层一线,把经受住基层实践检验、能够迅速打开局面、具有较强基层工作能力的年轻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才能让群众满意、让群众服气,选拔干部才具有公信力、说服力;只有树立“干部在一线提拔”的用人导向,才能形成干部扎根基层、崇尚实干、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为充实和加强基层干部队伍的战斗力,组织人事部门招录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大学毕业生到乡镇街道基层工作。这些年轻干部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为队伍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随之而来,如何培养好这些年轻干部,如何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成长的环境,使他们逐步成为基层工作的中流砥柱和接班人,便成了组织部门面临的

一个新课题。对此,我个人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促使年轻干部成熟和进步 良好的工作氛围对于一个干部群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单位内部勾心斗角、分派现象严重,年轻干部就会无所适从,做工作畏首畏尾,进而影响年轻干部树立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阻碍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民主的、正确的方法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干部职工之间特别是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努力做到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营造出团结、和谐、民主、进取的干事创业的政治氛围、催人奋进的舆论氛围、与人为善的人际氛围,以此促使年轻干部安心基层、开心工作,在良好工作氛围的熏陶下逐步成熟和进步。

二、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年轻干部走出逆境 年轻干部一般都是直接从学校走到工作岗位上的,社会阅历较浅,工作经验不足,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产生种种不适应心理。作为基层组织部门,要主动担负起组织关怀的责任,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年轻干部正视困难和挫折,走出逆境,积极投身到基层实践锻炼中去。要深入了解掌握年轻干部的思想动态和实际困难,注重思想情感的交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帮助措施。对年轻干部存在的浮躁心态、怀才不遇的失落感等心理上的问题,要帮助他们仔细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他人,引导他们调整心态,及时化解不良情绪,在逆境中奋发有为,自强不息,形成脚踏实地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对于他们在生活上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尽可能的提供关心和帮助。对待年轻干部要做到亲而不昵,近而有节。对于那些工作能力相对较差的

年轻干部,不能歧视,更不能漠视,要指派专人进行传、帮、带,使他们尽快成长。

三、充分信任和任用年轻干部,为年轻干部提供平台 年轻干部一般都具有工作热情高、思维敏捷、适应新形势能力强的特点。在培养和使用年轻干部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他们各自的特点,做到知人善任,适才适用。作为领导班子成员,要给予年轻干部充分的信任。年轻干部有了足够的被信任感,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从而大胆地独立开展工作;有了足够的被信任感,才能对组织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自觉地与组织内其他人保持一致,自觉维护组织的利益;有了足够的被信任感,才能产生责任感,激发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相反,如果领导与年轻干部之间互相猜疑,必然导致年轻干部的工作情绪不稳定,或使领导顾虑重重,事事不放心,或使年轻干部处处小心,如履薄冰。这样既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年轻干部的成长。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要坚决杜绝在用人上排资论辈等不良风气,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使那些扎扎实实为群众干实事、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优秀年轻干部能够进入选拔的视野,让想干事的有机会,会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对那些政治靠得住、工作有本事、作风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年轻干部,要敢于大胆提拔使用,为他们锻炼成长提供平台,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加强对年轻干部的教育,引导年轻干部端正思想观念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学习和教育。年轻干部由于社会经

验相对贫乏等各种原因,往往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还不够成熟,辨别是非曲直、抵御各种不良思想的能力也相对较弱。当前有少数年轻干部在理想信念和自身利益、道德品位和政治地位之间存在迷茫和困惑,在追求名利上迷失了自我,脱离了本性。要本着对年轻干部负责的态度,加强对年轻干部的教育,引导他们在名与利、权与责、做人和做官等方面提高思想认识,保持清醒头脑,分清孰轻孰重。党委班子要带头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在实际行动中身先士卒,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年轻干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乡镇党委也要利用各种途径督促年轻干部加强学习,自觉增强党性意识,强化自身修养,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做一名党性强、作风正、有能力、肯干事的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

各级政府部门对基层年轻干部的培养都很重视,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基层年轻干部工资待遇偏低、政治进步相对缓慢问题。由于国家机构改革,部分年轻干部虽有素质和能力优势却无年龄和经历优势加上个别基层领导职位空缺后一般从上级机关或部门下派年轻干部补缺致使基层一线干部提拔的机会不多工作热情不高。

第二基层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制度不健全、缺乏长效机制问题。目前从中央到各地都没有就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问题作出制度规范基层干部选拔任用与后备干部管理工作不衔接或多或少存备用脱节问题。干部选拔任用虽然对基层一线有所倾斜但发现优秀基层干部的视野还不够宽广渠道还不够顺畅干部上下交流的力度还不够大没有真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干部动态管理机制缺乏引导“干部往基

层走”的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

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途径和办法加以解决。要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关于“推进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和“应当注重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的规定,认真分析目前影响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因素,积极探寻培养选拔适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年轻干部的途径和方法,“激活”党的干部队伍,推进党的事业发展。

第三篇:年轻干部成长规律和培养选拔问题研究

市委组织部课题组

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一个富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怀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高瞻远瞩的政党,总是把培养青年看作义不容辞的责任。21世纪,我们的国家在未来激烈的较量与角逐中何以取胜,我们的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何以立足,关键在人。干部,尤其年轻领导干部,是所有宝贵资本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资本。因此,探索和认识年轻干部成长规律,抓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造就一批能够在新世纪担当重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要求的年轻领导干部,是我们党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近年来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的基本实践

近年来,四平市把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在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坚持“早发现、早培养、早选拔、早修正”的思路,在“备、育、管、用”四个环节下功夫,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年轻干部队伍。目前,全市共有县处级领导干部592人,干部平均年龄49.8岁,其中45岁以下领导干部148人,占25%, 40岁以下领导干部51人,占总数的8.6%。

1、加强后续力量储备,确保年轻干部来源充足。一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将选拔年轻干部纳入全市各级党委重要工作日程。市委多次研究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先后制定了《四平市2001--2003年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规划》、《四平市2004--2006年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规划》和《关于2007年调整充实副县级后备干部队伍的意见》等,任务逐年分解,措施具体,要求明确,使这项工作趋向规范化、制度化。二是扩大视野、广开渠道,公开选拔了副县级年轻后备干部。2004年,组织了一次全市性大规模推荐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经过各地、各部门的两轮组织推荐和群众举荐,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确定567名年轻后备干部。2007年,结合县级班子考核,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推荐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使近216名40岁左右的优秀年轻干部新纳入市管班子的后备队伍。

2、完善教育培训机制,促进年轻干部能力提升。在对年轻干部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自然情况、社会经历、培养目标和方向等,按照“做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培养教育,使年轻干部的综合素质逐步得到提高。一是强化政治理论培训。根据四平市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对年轻干部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的计划,按计划组织年轻干部分期分批进行理论学习,努力提高年轻干部运用科学理论、基本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2003年以来在市委党校共举办6期年轻干部培训班,培训年轻干部362名;积极选派年轻干部到省委党校培训,五年来全市共有30多名年轻干部到省委党校进行深造培训。二是在年轻干部中大力开展自学活动,根据形势和任务的不同,有针对性地为年轻干部指定学习内容,以考试、检查读书笔记、召开理论研讨会等方式进行督促检查,促使年轻干部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三是强化职业技能教育,以各级干校为依托,每年有计划地选派一部分年轻干部离岗进修,提高年轻干部领导项目建设和农业经济的能力。2003年以来,在苏州和山东寿光建立四平市域外干部培训基地,先后举办现代农业、外向型经济等专题培训班15期,其中培训年轻县处级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303人。四是采取多种途径培养锻炼年轻干部。(1)下派锻炼。2003年下派30名年轻干部到企业锻炼;2007年结合实施百名大学生培养工程,先后下派了120名县、乡级年轻后备干部到乡镇、村任科技副职。(2)上挂学习。2003年以来从年轻干部中精心选调了20名长期在基层工作的乡镇班子中的年轻干部到市直机关挂职锻炼。(3)外派锻炼。2003年以来先后选派了10名年轻干部到山东、广东、云南等地任职,进一步提高了年轻干部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4)抽调搞中心。先后抽调了近百名县处级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参与 “先进性教育”组织指导协调工作。抽调了126名年轻干部参加四平市区棚户区改造工作。抽调了26名年轻县(处)级干部和后备干部参加了企业整顿工作。抽调了19名年轻后备干部参加了全市治理经济软环境工作。(5)组织开展专项调查。有计划地组织年轻干部,分批分期深入到农村、企事业单位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撰写的一批有价值、有建设性意见的调研报告,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提供了参考。(6)情景模拟。把县处级领导干部经常遇到的问题归纳为案例情景体系,让年轻干部模拟处置,通过这种方式弥补了年轻干部经历有限、直接锻练的机会少、领导岗位知识与能力不足的缺陷。

3、完善监督管理制度,确保年轻干部健康成长。主要完善了七项管理制度。(1)日常管理责任制度。把培养年轻干部工作切实列入各部门领导班子的议事日程,每位班子成员都要与年轻干部结成对子,切实担负起日常培养、管理和教育的责任,并将这项工作作为班子考核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之一。(2)学习检查制度。由市委组织部规定学习内容,列出必读书目,提出要求,采取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调阅学习笔记、考试、举办读书报告会或理论研讨会等方式进行督促检查。(3)跟踪考核制度。深入到后备干部所在单位对其德、能、勤、绩、廉表现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考察。对下派到乡镇、企业挂职锻炼的年轻干部进行半年考察,到年底进行全面考察,考察结果装入本人档案,作为今后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4)思想工作汇报制度。年轻后备干部每半年要形成一份书面思想和工作情况汇报,分别报送本单位党组织和市委组织部,以便党组织部门随时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帮助和教育。(5)谈话制度。每年市委和组织部门的领导与优秀年轻干部进行工作谈话。对有问题的年轻干部进行组织诫勉谈话。(6)专题党课制度。根据中央和省委的重大部署以及社会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后备干部上专题党课,由市委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及专家学者进行宣讲,促进后备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7)动态管理制度。及时把新成长起来的素质比较好、群众公认的后备干部补充进各级后备干部队伍中来;把不思进取、自身形象不好、群众意见比较大的坚决调整出去,以此保证队伍整体质量。

4、创新干部选拔方式,确保年轻干部脱颖而出。一是对采取公开选拔方式,为优秀年轻干部提供“上岗平台”。在2000、200

1、2005年先后3次开展了公开选拔副县处级年轻干部工作,有53名优秀年轻干部走上了副县级领导岗位。这三次公开选拔副县级年轻领导干部工作,组织严密,程序规范,透明度高,切实体现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把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落到了实处,体现了市委凭真才实学选人、凭政绩用人的正确用人导向,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年轻干部努力学习、勤奋工作的热情。二是对有潜力的年轻领导干部重点培养,优先任用。2003年以来,市委利用市县领导班子换届的有利契机,重点选拔了一批45岁左右的优秀年轻干部先后担任县级领导班子党政正职共有19人,其中担任县(市)区党政班子正职的4人(公主岭市委书记、市长,双辽市市长、铁东区区长),占县(市)区党政班子正职的三分之一;市直部门(单位)任正职的15人。在乡(镇)换届时,县(市)区党委选拔了7名40岁以下的年轻干部担任了乡(镇)党政正职,占同级干部总数的10%。

虽然在近些年的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工作成效,但在工作中和抓年轻干部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问题,主要是:一是在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方面还存在渠道不宽、对年轻干部的培养规划的研究制定还不够科学完善等问题。二是配备任用力度不够的问题,在年轻干部配备上,除了换届时省委硬性要求配备年轻干部,可以集中配备外,平时选拔配备年轻干部,由于受领导职数的限制等因素,难以在更多的领导岗位进行配备,造成一些优秀年轻干部耽误了上岗担当重任的最佳时机,客观上也造成了各级班子年龄结构的进一步老化。三是对年轻干部成长规律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研究。就年轻干部本身来看:年轻干部年富力强,大多数文化程度较高,眼界比较开阔,思想比较活跃,开拓进取精神较强,但也存在值得重视的缺点和不足。主要是:一是理论功底不够扎实。缺乏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和群众工作经验,党性观念弱一些。在运用理论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弱,缺少驾驭全局、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二是部分年轻干部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较大,吃苦奉献精神不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发扬还显不够。三是部分年轻干部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和意志。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个人英雄主义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二、年轻干部成长规律的初步探索与总结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规律,年轻干部的成长也不例外。年轻干部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年轻干部自身的内因基础条件;二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外部客观环境。两者的有机结合和交互作用,决定着年轻干部的成长成才过程。

(一)内因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基础因素

一个优秀年轻干部的成长成才必须具有良好的内因基础条件。智能、品行、学识、动机、阅历等,都是年轻干部应该具备的内在基础素质。这些基础因素,决定着年轻干部的成长成才方向。

智能是年轻干部成才的前提条件。智能是一个人智力和能力的通称,它决定一个人的反应能力、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高低。年轻干部能否站在一定的高度,及时合理地解决处理好各种矛盾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智能条件。可以说,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的过程,同时也是年轻干部不断运用自己的智力和能力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过程。因此,年轻干部要想尽快地成长成才,必须具有良好的智能条件。

学识是年轻干部成才的基础。一般来讲,现在的年轻干部都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都具有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现有的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其中既有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还有不断汲取新知识、提高理论水平的问题。因而,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与学识的不断丰富和提高息息相关。

品行是年轻干部成才的重要保证。宋朝司马光说:“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一个年轻干部要想健康成长,必须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坚持做官先做人,努力塑造高尚的人格。当前,少数年轻干部受一些错误思想的影响,道德水准下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思想严重,有的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有的为达到个人目的,做事不计后果、不择手段;还有的利用手中的职权,搞权钱交易,贪污腐化,以致跌进犯罪的深渊,断送了自己的前程。所有这些,都应当引起我们的深思。

成长动机是年轻干部成才的原动力。一个年轻干部的成长,与自身是否具有强烈的动机有着重要的关系。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在大体相近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干部,成长的速度却大不一样,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各自成长的动机不同。纵观优秀年轻干部成长的过程,他们无不具有远大的人生目标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正是因为具有强烈的成长动机,他们才会在平时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改造自我。如果一个年轻干部没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没有努力的方向,自学成长的意识较差,即使外部环境再好,他取得成功可能性也不大。

阅历是年轻干部成才的现实条件。任何人才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俗话说:“经历就是财富”,“经一事长一智”,指的就是人生经历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年轻干部,只有多经历一些困难,多处理一些复杂的问题,才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积累经验,提高素质。一方面,丰富的人生经历是提高年轻干部工作能力的主要渠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个人工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坚实的学识功底,更离不开靠自身经历获得的直接经验。另一方面,丰富的人生经历可以磨练年轻干部的意志,砥砺其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无数事实证明,年轻干部要想早日成长成才,没有坚强意志和进取精神是不可能的。

(二)外因是年轻干部成才的必要条件

年轻干部的成长和发展,其自身内因基础因素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外部的客观环境。有时在一定的条件下,外部客观环境所起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影响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的客观条件很多,主要包括任职环境、组织培养、工作经历、成长机遇、社会关系等。

任职环境的影响。工作实践表明,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更依赖于任职环境的支持力度。在所有的人才成长环境中,对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影响最大的是任职环境。与一般领导干部成长道路不同的是,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受制外部环境因素干扰较多,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受干部政策是否有利、组织要素是否良好、领导群体结构是否优化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它们决定着年轻干部能否脱颖而出。其中,政策的起伏直接影响着年轻干部成长的数量、速度和质量;不同的组织要素决定着年轻干部成长的方向和成长的类型;优化的领导群体结构对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起到催化作用;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支持。

组织培养的影响。一个年轻干部的成长成才,除靠自身努力外,组织的培养非常重要。从组织的角度看,一个年轻干部的成长成才,从发现苗子,到适时放到一定的岗位平台锻炼,到及时的教育、鼓励和给予严格的管理、监督、严格要求,使其思想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对年轻干部的成长成才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组织的教育培养和适时使用是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外因。作为一名年轻干部,只有在充分利用组织提供的良好外部环境、公平竞争环境、监督约束环境等,他的成长才会如虎添翼。

工作经历的影响。丰富的岗位经历是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必备要素。调查显示,有80%的被调查者认为工作经历是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其中,工作起点、工作岗位对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工作的起点、工作的岗位往往与工作的范围、工作标准、工作环境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而言,工作起点高,工作岗位较为关键的年轻干部,成长得就快一些;工作起点低、工作岗位较一般化的年轻干部,成长得就慢一些。但这种影响不是绝对的,要辩证地看这个问题。一方面,工作起点高、工作岗位好,对年轻干部个人素质、工作能力、领导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容易使年轻干部产生优越感,滋长骄傲情绪;另一方面,工作起点低、工作岗位差,对年轻干部的成长虽有不利因素,但同时却能使年轻干部经受磨练,激发进取心,不利因素又可能变成有利因素。因此,工作起点、工作岗位究竟对年轻干部的成长成才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关健要看年轻干部自身如何对待。

成长机遇的影响。所谓成长机遇就是一种良好的时机和境遇,是人的才能得以显示和发挥的机会。如同其它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一样,机遇也具有蕴藏期、显现表露期和消失转化期。因此,每个人都有发现机遇的可能,人们只有及时抓住它,才能借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同时机遇的出现又具有偶然性,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把握住,它只偏爱有准备的人。年轻干部在成长过程中,要想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必须培养一个“有准备的头脑”,即锻炼自身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科学的预见性。在肯定青年干部成长成才过程中机遇所起的重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机遇仅仅是一个外部条件,能否抓住机遇的关键,还是取决于年轻干部的自身素质。如果一个年轻干部不具有良好的自身素质,机遇再多,也是难以抓住的。

社会关系的影响。从积极的方面讲,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使年轻干部在社会交往中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社会知识,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从消极的方面讲,如果一个年轻干部把社会关系的作用庸俗化,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完全寄托在社会关系上,并以此作为个人成长成才的“捷径”,这对于年轻干部的成长不仅不利,而且十分有害。现实生活中少数人利用社会关系到处跑官要官,不仅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形象,同时也败坏了社会风气,为党纪国法所不容。因此,年轻干部对社会关系所起的作用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只有在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各项素质,把有利的外部环境与自己的努力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自己尽快成长成才。

(三)内外因的交互作用决定年轻干部成长结果

年轻干部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综合化、系统化的过程,它既包括内化过程,也包括外塑过程,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过程。尽管内外因在年轻干部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但对年轻干部成长成才而言,二者都是应该重视的。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两方面,摆正内外因二者之间的关系,既要防止将内因的决定作用绝对化,否认外因所起作用,又要防止片面夸大外因所起的作用,否认内因的决定作用,才能使年轻干部成长的速度和质量得到保证。因此,年轻干部要想健康成长,必须在充分运用外部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各项基本素质,缩小自身素质同社会现实需要之间的差距,通过实践,把自身成长成才的可能性变成现实。

三、加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思路和建议 培养和选拔适应新世纪要求的优秀年轻干部,加强年轻干部队伍建设,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把握年轻干部的成长规律,坚持以实践为本位,进行科学的培养锻炼,切实转变选人用人观念,加快选任工作步伐。

(一) 转变选人用人观念

事实表明: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做得怎么样,关键取决于党委及组织部门特别是党委主要领导同志的决心,而领导者的决心来自于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高度。因此,要使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在选人用人的观念上必须有一个大的转变。最主要的是要确立和强化“三种意识”。

1、责任意识。第一,要牢固确立事业成败关键在人的观念。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八十年代,我们国家之所以能提前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战略目标,一个十分重要原因就是早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们遵循了邓小平同志关于领导干部“四化”的要求,及时地抓了各级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提拔了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当前,我市正处在加快地方发展的历史关键期,迫切需要造就一大批能够担当重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要求的优秀年轻干部。而我市领导干部队伍又处在整体性的新老交替的重要时期,一批七十年代参加工作的领导干部在未来二三年内将相继退出领导岗位。因此,我们必须站在政治、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第二,要确立选人、用人、育人是领导者一种责任的观念。毛泽东同志说过,领导者的责任,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邓小平指出,善于发现、团结、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各级党委特别是主要领导同志,一定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来抓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尤其是下大力气做好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工作。要把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纳入党委特别“一把手”的任期目标,考核一个党委特别是“一把手”的政绩不仅要看其是否有“造福一方”的工作成绩,还要看其是否有“育人一批”的用人业绩。如果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党委主要领导调离后,留下一大批优秀的干部,留下一个团结协作的领导班子,要比盖几幢高楼,修几条马路,出几个数字宝贵得多,只有培养出优秀的年轻人才,事业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第三,领导者要用宽广的胸怀来处理选人用人问题。在选人用人的问题上,各级党委特别是主要领导同志的胸怀一定要宽广,要有政治家的风度,要抛弃一切成见选人,要超脱自我选人,要摒弃个人恩怨选人,要敢于使用比自己年轻的干部、比自己能干的干部,甚至是要用反对过自己的干部。

2、机遇意识。首先,应认识到使用干部与搞经济建设一样,也有机遇的问题。当前,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正面临着十分难得的机遇。一是中央和省委高度重视,对年轻干部的配备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应该在调整干部时,多考虑县(局)级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梯次配备,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二是在干部考核和调研过程中,各地各部门干部群众就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提了不少意见建议,大家对做好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思想更加统一。三是县(市) 区领导班子在2010年面临换届,这正是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进班子的极好时机。我们一定要像抓改革、抓发展一样,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力求经过

二、三年的努力,使我市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其次,用干部要用当其时。一个人的才能发展过程就像一条抛物线,可以分为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处在上升,特别是发展到“最佳时期”,他的精力最充沛,创造力最强。如果能及时起用就能产生较强的激励作用,获得较高的用人效益。因此,我们一定要确立“选人用人失误是过错,埋没耽误人才也是过错”的观念,要有唯恐埋没和耽误人才的惜才、怜才之心。必要的台阶和资历是干部积累领导经验所必需的,但选拔年轻干部应该做到讲台阶而不抠台阶,论资历而不唯资历。对看准了的苗子,要加大培养力度,要实行小步快跑的形式,对特别优秀的干部要敢于破格和越级提拔。

3、发展意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不可能没有缺点,用干部要看本质、看主流、看发展。一个干部只要基本素质好,本质好,就可以大胆地使用,不要求全责备。当前,要特别注意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牢固确立领导经验来自实践,早压担子,早成长的观念。对此,邓小平同志已作过精辟的分析和论述。他说,“有些同志担心年轻人经验不够,不能胜任。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经验够不够,只是比较而言„„。应该承认,现在一些中青年同志的知识,比我们那个时候并不少。经过的斗争考验少一点,领导经验少一点,这是客观条件造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嘛。放在那个位置上,他们就会逐步得到提高。”二是要注意防止把那些有知识,有才能,有见地,勇于发表意见,富有创新精神的干部说成“骄傲”。邓小平曾经说过,“骄傲”两个字我有点怀疑,凡是有点干劲的,有点能力的,他总是相信自己,这个并不坏。三是要注意保护工作有闯劲,有改革开放精神,能把工作搞上去,但因经验不足有过某些失误或在小节、支流上有些缺点、毛病的干部。对他们的缺点、毛病要作具体分析,只要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就要大胆地把他们放到恰当的岗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要敢于为他们说公道话。当然,对他们的缺点、毛病也不能迁就,要满腔热情地给予帮助,在使用当中帮助。听到一些反映,要及时地给他们指出来,帮助他们改进。

(二)加快选任工作步伐

1、要进一步明确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目标要求。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应该努力达到以下三个目标:一是改善年龄结构。县(市) 区党委、政府领导班子,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至少各有1名,要有一定数量40岁左右的正职;市直局级领导班子中要有一定数量40岁以下的正职。街道、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凡没有30岁左右的干部要抓紧配备,在县(市) 区直单位,要有一定数量的30岁左右的党政正职。二是改善“三方面”( 女干部、党外干部、少数民族)结构。在选拔年轻干部时,要注意选拔一定数量的女干部和党外干部、少数民族干部,以保证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合理结构。县(市) 区党委、政府领导班子要各配1名女干部,市直部门中有一半以上的领导班子至少选配1名女干部;县(市) 区政府班子要有一名党外干部,市直有关部门也要配有党外干部;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和有关市直部门要配齐少数民族年轻干部。三是完善专业结构。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部门领导班子,应配备具有较强专业造诣的年轻领导人才。针对我市大发展快发展的目标要求,要特别注意培养选拔熟悉财政金融、外经外贸、资本运作、信息网络、城建城管、宣传文化、政治法律等专业知识的年轻领导干部,使县级领导班子干部专业配置多元化。

2、严格按照标准选拔年轻干部。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必须坚持高标准,把那些思想政治素质好、科学文化水平高、组织领导能力强、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年轻干部选拔进各级领导班子。一是要坚持把革命化放在首位。重点看他们是否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是否忠诚于马克思主义,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是否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否具有强烈的工作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否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否具有改革创新精神;是否具有健康的思想意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受住名、利、权、色的考验。二是要重视对领导才能的全面考察。要看他们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否知人善任,作风民主;是否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处理复杂矛盾、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否具有担任更高层次领导职务的发展潜力。三是要注重工作实绩。要看他们是否既重视当前,又考虑长远,勤奋工作,注重实效,不急功近利,不做表面文章,不虚报浮夸,在本职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四是要坚持群众公认。要看他们能否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是否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在个别谈话和民主推荐、民主评议、民意测验中得到多数群众的认可和拥护。

3、制定切实可行的保证措施。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任务要落到实处,在一定时间内必须有一点硬性要求,要有过硬的措施作保证。一是定方案、列名单。党委组织部门应在推荐考察的基础上,尽快形成三份名单。一是近期可进班子的后备干部名单;二是79式(70年代出生、90年代大学毕业)适合担任区、县(市)党政一把手的干部名单;三是到2010年县(市) 区换届时,年龄尚未超过35周岁的干部名单。在此基础上,尽快形成一个届中调整的方案,提交市委讨论决定。二是铺台阶、搭梯子。要切实解决目前领导班子中正职年轻干部少的问题,重视党政正职年轻领导干部的选拔。对于新进班子的优秀年轻干部,特别是作为一把手人选培养的,应当适当往前排,也可以直接放到常务副职岗位上。对少数在下一级正职岗位上,尤其是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正职岗位上工作了几年,政绩突出、发展潜力比较大的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可以直接放在上一级党政常务副职岗位上。调整领导班子成员一般实行进出同步,也可先进后出,待班子成员任职年龄到限或换届时再恢复到领导班子原职数。比较成熟的在届中调整时可以先进班子,尚不成熟,可以先安排县(市) 区长助理职位,锻炼二年后,待换届时再安排进班子。三是加大干部交流的力度。继续组织好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重要岗位领导干部的跨地区交流。要加强市直机关和县(市) 区干部的交流。当前,结合届中调整,可以从市直单位挑选一批35岁左右,素质好,学历高,有较大潜力的处级干部到县(市) 区党政班子任职,担任副县(市) 区长或常委。四是加大公开选拔干部的力度。公开选拔干部是促使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有效形式,我市三次公开选拔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使公开选拔干部工作该制度化;选拔的对象和范围可以是一个单位的副职领导干部,也可以尝试对一些部门正职领导干部的公开选拔;对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部门可以面向全省甚至全国进行公开选拔。还可以面向一些特殊群体,如高校、企业,选拔一些急需的外经外贸、财政金融和企业管理方面的人才。另外可以结合机构改革,推出整个班子的公开选拔,一些市直部门的领导班子特别是合并或新组建的也应该探索采取公开选拔的形式组建班子。

(三)改进教育管理方式

1、提高培训实效。一是进行比较系统理论培训。对年轻干部加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教育。要以各级党校为依托,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把年轻后备干部普遍轮训一遍,时间不少于3个月。二是办好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党校教学要紧密联系本地区改革发展的实际和学员的思想、工作实际,着力提高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培养学员对理论的运用和对实际问题理论思考的能力,每期培训班都要确定一些专题,组织学员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进行深入研讨,既加深对理论本身的理解,又提高学员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把课堂教学和调查研究结合起来。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员回到工作岗位,边工作,边调研,边思考,撰写体会文章,然后再进行研讨,以提高学习效果。三是要举办知识拓展班。要鼓励年轻干部通过自学提高学历层次,举办双休日各类讲座等形式,加强对年轻领导干部的知识更新教育。要有计划选送40岁以下,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有较好外语基础的中青年干部到境外、国外进行培训,掌握现代经济和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技能,熟悉国际运作规则和方式,为参与国际经济贸易准备一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四是要严格考学考纪。把学习知识与加强党性锻炼结合起来,党校考核可实行双百分考核(即学习考试考核成绩100分和党性党风考核100分)。要把考核结果的前几名和后几名报市委组织部门备案,以增加学员学习的动力和压力。

2、强化实践锻炼。下基层锻炼和多岗位锻炼是培养年轻干部的有效途径。因此,为使年轻干部的加速成长,在实践锻炼上应加大力度。一是选送到复杂环境锻炼。坚持每两年从市级机关选派一批基本素质好,有培养前途,但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进行挂职锻炼,有的可以采取点名下派的形式,帮助他们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增长才干。把大批优秀年轻干部选送到企业,使他们在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经济活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素质。二是到市直综合部门进行上挂锻炼。坚持从县(市) 区直机关、乡镇、街道和市直各专门部门选调年轻干部到市直综合部门挂职的做法,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政策水平和宏观思维、决策能力。这项工作可每两年进行一次。三是选派到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开发区和外省、市锻炼。经济发达地区集聚着大量的外商投资、外商独资和个体私营企业,集聚着为数众多的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集聚着大量的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应坚持有计划从市级一些经济综合部门选派优秀的年轻干部到发达省区、市进行挂职锻炼。市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实习和调研的时间也可以放到省级以上开发区,及时选送优秀年轻干部到那里学习甚至挂职锻炼。四是抽调优秀年轻干部参加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通过这些工作,帮助他们熟悉、了解党的基本知识和党内生活的基本规则,提高从政治、全局高度分析、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党性修养。

3、实行动态管理。一是滚动调整。根据后备干部培养目标和成熟程度把后备干部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近期可进班子的人员;第二层次为经过几年培养可进班子的人员;第三层次为中长期培养的人员。结合干部考察工作,实施动态管理。把第一层次作为班子平时调整和换届的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将第二层次向第一层次、第三层次向第二层次根据成熟度的变化滚动调整及根据需要进行其他调整,形成新一轮的后备干部分层名单。二是备用结合。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要求,认真制定并执行“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一般应当从后备干部中选拔”的制度,根据后备干部的专业特点、发展方向和成熟程度,打破部门、系统和地区条块分割状况,实行全局统一调配,交流使用,使后备干部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找准位置,走上与自己德才素质相适应的领导岗位,最大限度地实现后备干部资源的优化配置。要建立与后备干部工作密切联系的领导班子合理配备的有关制度,明确规定中青年干部在各级领导班子中的合理比例,真正把备用结合工作落到实处。三是考核淘汰。对后备干部队伍原则上应每隔一年或两年进行一次考核调整,做到选优汰劣、优进劣出、好中选优、保持常数。实行最长备用期制度,对不同层次的后备干部分别规定最长备用期,在最长备用期内得不到提拔使用的,及时调整出后备干部队伍,不搞“终身制”,以保持后备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先进性。

(四)扩大后备干部来源

要确立大后备的思想。传统的后备干部队伍是以党政干部为主体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人才专业类别过少、专业面过窄的现象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拓宽思路,重新界定后备干部的范围,把后备干部的内涵拓展为包括传统专业在内的经济、法律、科技、外语、金融等各行各业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队伍,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需求多元化对各类人才的需要。

1、抓好公务员队伍建设。各级领导干部一般都是由普通公务员逐步成长起来的,因此,公务员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各级领导干部队伍的优劣。近几年来,因机构改革,公务员入口收紧,致使公务员队伍年龄呈老化趋势,素质提高不快。因此,要继续有计划地面向社会招考公务员,在录用上要从严,宁缺毋滥。要特别注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领导干部队伍紧缺专业公务员的录用。同时,注意发现他们中有潜质的优秀份子,做到早发现、早培养、早成才。

2、抓好选调生的培养选拔。选调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基层锻炼,这是培养高素质年轻干部的“源头工程”,是今后年轻干部的重要来源,抓好这部分干部的培养选拔意义十分深远。除省委组织部每年分配给我们的名额以外,市里可直接到省内外高等院校去物色优秀应届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作为人才引进,可先放到基层企事业单位工作,组织上进行跟踪了解,经过几年培养锻炼,对表现优秀的可以选拔到机关或直接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

3、抓好科级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建设。市、县机关科级干部是县级领导干部最主要的来源。当前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一些地方和部门中层干部的平均年龄比领导班子的平均年龄还大,出现倒挂现象,这种情况势必制约县级领导班子的年轻化进程。应当采取一些果断措施:一是应明确规定,市级机关中层干部和县(市) 区局(科)级干部中35岁左右的要占到30%。二是当前要特别注重培养选拔一批80年代出生,2000年代毕业,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优秀干部充实到县(市) 区和市直单位中层干部队伍中来。

4、抓好企业年轻人才的发现培养。把企业作为领导干部成长的重要源头来抓,大力实施人才库工程,应该结合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对企业人才库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要建立起由企业优秀年轻高级管理人才组成的市级企业年轻高级人才库,把大批年纪轻、学历层次高、有专业特长的人员纳入年轻领导干部选拔视野。应该认真研究解决企业与县以上党政机关之间干部相互流动的体制问题,从而打破年轻干部从“学校”到“机关”,又从“机关”到“机关”的单一成长模式。

第四篇:工作压力与工作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相关理论研究的不足,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作压力对员工工作幸福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为企业建立有利于增强员工幸福感的压力强度提供思路。

【关键词】工作压力 工作幸福感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成本的提高以及市场竞争带来的激烈的人才竞争,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紧张忙碌的生活迫使人们投入更多的精力,长期得不到缓解的情况下会对个人和企业带来负面的影响。但是适度的工作压力能够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员工的幸福感。因此研究工作压力对工作幸福感的影响,对企业在员工的工作压力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工作幸福感

本世纪初,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员工在工作中的幸福感。目前,工作幸福感存在两种取向,快乐论取向和整体论取向。快乐论取向将员工的工作幸福感界定为“个体对自己的工作满意, 并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更少的消极情绪”。整体论取向将员工的工作幸福感定义为“从低到高唤醒的高愉悦体验状态”, 包括工作满意、工作投入、工作卷入和积极情绪。这两种取向的研究都不够全面,本文同意国内学者邹琼提出的整合这两种取向的概念,将工作幸福感定义为“个体工作目标和潜能充分实现的心理感受及愉悦体验, 是一个需要组织和个人持久努力和投资的动态过程, 包括工作投入、心流体验、工作旺盛感、工作满意度、工作积极情感等宽泛的结构”。

(二)工作压力

关于工作压力的研究有三个角度,一个角度认为工作本身就是压力源,Caplan等(1975)认为某些工作特点就是工作压力,如工作的复杂性和工作负荷等;一个角度认为工作压力是员工对于外部刺激的一种反应;另一个角度认为工作压力是个体的需求和能力不匹配,个体期望太高,自己的能力又满足不了期望,因此产生了工作压力。综合这集中研究的优点,本文将采用我国学者许小东、孟晓斌给出的工作压力定义:在工作环境中,使工作行为受到逼迫与威胁的压力源长期持续地作用于个体,在个体的主体特征及应对行为的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的系统过程;工作压力导致工作者积极的或消极的不同工作状态,并最终影响组织绩效(许小东、孟晓斌,2004)。

工作压力源是工作压力问题最核心的内容,工作压力源来源是多方面的,不同的理论强调不同的因素,总体来说,可以将工作压力源概括为三方面,个体因素、组织和工作特点、家庭和社会因素。个体因素、家庭和社会因素都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工作方面的压力源更为重要,也更容易调节。工作压力源主要是指压力起因于与企业员工个人工作有关的因素。工作压力会对个体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工作压力的消极影响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情绪、行为和身体上的反映。工作压力对情绪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降低员工对组织的承诺、内在满意度以及工作动机,出现离职倾向和情感衰竭;对行为的影响表现在缺勤、离职以及工作绩效降低;工作压力在身体上的消极后果是身体上的不适,如抑郁症状、头疼、疲劳、炎症。工作压力的积极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工作压力中的良性压力可以激发工作激情,提升工作效率,另一个是适度的工作压力能够提升工作绩效。

(三)心理资本

来自外部的工作压力不一定对所有的工作者都会产生影响,某个压力源对一个人来说是有压力的,而对另一个人来说则可能构不成压力。因此应该关注个体因素在工作压力影响中的调节作用。根据资源保存理论,心理资本作为一种个人积极的心理资源,个体在面临工作压力时,如果具有可利用的个人资源,可以缓解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工作压力与工作幸福感的关系

虽然普遍的研究发现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明显的负相关。但是一些学者认为工作压力有双重作用,既有积极作用的一面,也有消极作用的一面。如金惠红等将工作压力分为良性压力和和负性压力,以311名高校科研人员为调研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良性压力与职业幸福感正相关,负性压力与职业幸福感负相关;许小东将工作压力分为内源性压力和外源性压力,以知识型员工为调查对象,发现内源性压力与工作满意度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外源性压力与工作满意度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

本文就上述三个概念进行回顾后,提取出“工作幸福感”、“工作压力”以及“心理资本”3个变量,依照Judd和Kenny(1984)提出的乘积项检验调节变量的方法,将其建立因果关并提出了2个假设,分别是:

适当的工作压力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和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幸福感;但是如果压力过大,则会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导致焦虑、职业倦怠等消极情绪,降低工作幸福感。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1:工作压力与工作幸福感之间呈倒U型关系;

据资源保存理论,心理资本作为一种个人积极的心理资源,个体在面临工作压力时,如果具有可利用的个人资源,可以缓解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较高心理资本的员工,通常对工作中的事件进行积极的归因,这些积极的归因和情感能够帮助他们应对工作压力,从而获得积极的情绪。

H2:员工的心理资本对工作压力和工作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有调节作用。

四、研究结论

工作压力与工作幸福感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说明压力并不只是带来负面的作用,适当的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员工在工作中体会到乐趣,有利于提升员工的工作幸福感,也有利于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但是过度的工作压力会摧毁员工的情感构造,增加员工的负面情绪和离职率,因此不利于提升工作业绩,因此企业在为员工设置目标时应把握压力的度。此外,工作压力与工作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受到心理资本的调节,心理资本能减弱工作压力对情绪的负面作用,因此一些工作压力较大的工作岗位在招聘时应考虑考察候选人的心理资本。

第五篇:乡镇公务员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的研究

摘要:乡镇公务员作为公务员特殊群体,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较为特殊,存在着工作任务重、职业前景渺茫、人际关系紧张等工作压力,分析工作压力源,有利于寻找乡镇公务员心理健康干预的措施,提升乡镇公务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乡镇公务员 工作压力 心理健康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全面转型时期,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化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节奏普遍较快,各种压力逐渐加大,但国家公务员队伍因其工作环境、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其压力问题一直受到重视。当前,其他人群的工作压力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公务员压力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公务员作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一个群体,同样面临着如何调整心理平衡、心理卫生的事实。公务员心理健康是公务员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公务员履行职责、有效工作的内在品质要求,因此,对公务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公务员的心理素质与水平,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而乡镇公务员这一公务员队伍中的特殊群体,工作压力的研究基本是空白,研究乡镇公务员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减轻乡镇公务员工作压力源,提升乡镇公务员心理健康水平。

一、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联

工作压力对生理具有消极影响,具体表现为头疼、疲劳、胸闷等生理特征,在行为上表现为滥用药物、过度劳累、酗酒或过度抽烟,还会出现强迫性行为。在组织上就是会议缺席、人际关系紧张、工作效率较低、工作消极、职业倦怠等行为现象,情绪出现紧张、忧郁、焦虑、苦恼等不良反应,工作压力所带来的这些后果,于是将心理健康作为衡量工作压的标准,对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进行大量研究,找出工作压力管理的科学办法,减缓工作压力对工作者的心理上的不良影响,有利于促进乡镇公务员心理健康水平。

二、乡镇公务员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研究的意义

首先,研究公务员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为乡镇公务员本土化的研究提供更为科学的研究思路,增强乡镇公务员心理健康理论研究的应用性。第二,对乡镇公务员进行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在国内外属于研究较少,虽然一些研究有所涉及,但是较少将个体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进行比较研究,本研究试图从二者的关系及相互作用入手进行研究,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有较大价值。第三,我国关于工作压力的研究并未深入,未能形成独有的理论体系。虽然各个行业关于压力的研究有所呈现,但对乡镇公务员的工作压力目前还未有所涉及。

本研究把不同类别的个体对工作压力源体验进行差异性比较,进而分析各种压力来源与心理健康的关联,为组织管理者进行有效压力管理,降低乡镇公务员压力水平。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正处于逐步完善的阶段,部分政策和制度在实践中需要不断完善,研究乡镇公务员的工作压力来源,并提出改进的方式,对乡镇公务员制度的改革、深化、完善具有较好的指导价值和促进作用。其次,探究影响公务员工作压力源及特点,对其心理健康进行有效干预,科学并有效的排解工作压力,防范公务员心理亚健康,提升工作成效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乡镇公务员工作压力状况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网络化程度提高,政府部门对乡镇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乡镇公务员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工作效率逐步下降,各种与工作压力相关的生理和心理问题逐步凸显出来。乡镇公务员心理健康的水平整体较低,具有如下特征:

1.工作任务是乡镇公务员压力的最主要来源。在调查中,有36%左右的乡镇公务员觉得完成现在的工作任务繁重,20%左右的乡镇公务员表示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乡镇公务员的工作琐碎而繁杂,每天工作都有可能碰到新问题,由于人员少,任务重,他们之间分工并不十分明确,有人找来就要处理,容易出现互相推脱的现象,这就增加了工作的难度,降低了工作的有效性。工作的对象大多数是广大农民群众,他们较为敏感,在工作时更要注重方式与方法,尽量不造成误会和矛盾。55%的乡镇公务员认为的办公环境需要改善,尤其是较为偏远的乡镇,办公条件较为落后,甚至连基本的电脑都不能配备,迫切渴望办公环境与办公设施能进一步改善。

2.乡镇公务员职业前景较为渺茫。乡镇公务员处于政府工作的基层,往上晋升空间较为狭窄,付出的努力要比城区公务员更多。由于身处的环境与工作性质,乡镇公务员很难做出较为显著的政绩,努力工作的成果也很少被领导看到,向上一层次升迁机会就相对较小。乡镇公务员职级起点比城区公务员低,行政级别为镇长的乡镇公务员,其职级也只相当于县级公务员中的正科级。有些乡镇公务员在乡镇工作了一辈子职级还只是一般科员。

四、乡镇公务员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乡镇公务员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正相关。工作压力作为心理健康及其他各因素的基本指标,上级领导、工作责任、人际关系、工作性质、完美倾向影响着乡镇公务员心理健康。上级领导安排工作没有计划性、不切实际、领导水平不高、任务繁重、会议繁多、环境较差、人际关系紧张、同事的不理解和不支持、工作中要说违心的话及担心工作做不好等等因素的影响作用越高,乡镇公务员心理健康的水平越低。

2.工作压力的职业前景影响着乡镇公务员心理健康。乡镇公务员对职业前景越是否定,则强迫症状和抑郁水平就越严重,乡镇公务员强迫症状和抑郁水平越严重,则对工作效率和工作精神就受较大影响,这与目前乡镇公务员的升迁机会较少,工作中被领导或同事有误解有关,规划好乡镇公务员职业前景能够有效减少工作压力源,促进乡镇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3.工作压力的人际关系和完美倾向影响乡镇公务员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紧张是工作压力的重要来源,作为乡镇公务员,大多数还具有完美倾向。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主要在于乡镇公务员职级晋升渠道较为狭窄,相互间有竞争,人际关系比较紧张。甚至部分竞争存在恶意倾向,乡镇公务员渴望工作中能做出显著成绩,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工作中的成绩被领导认可,受到同事的肯定,大多数公务员很怕工作出错,从而影响到职级的晋升,迫切渴望受到领导的重用。而这些方面越是迫切,就越是工作中呈现人际关系不和谐,工作中追求完美而造成了紧张和焦虑,这就影响了乡镇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乡镇公务员进行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分析其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联性,有利于探究工作压力源,解决乡镇公务员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问题。需要逐步完善乡镇公务员激励机制,找到工作压力源并尽量减少乡镇公务员工作压力,领导重视乡镇公务员心理健康,邀请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干预,提升乡镇领导干部的决策水平和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建青.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8

[2]吴建刚.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教程[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7

[3]杰勒德.哈格里夫斯.压力管理(第一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高飞,陈龙.企业员工应激源的因素结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1)

[5]姜文锐,马剑虹.公务员和企业员工工作生活压力研究[J].人类工效学,2003(3)

作者简介:黄淑颖,1981-,女,浙江慈溪人,心理咨询师,管理学硕士,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保健及干预。

上一篇:年轻干部的使命与担当下一篇:内蒙古鄂尔多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