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实现需要沟通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货币政策框架转型期的中央银行沟通有效性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提高和货币政策框架的不断完善,各国央行对中央银行沟通的重视程度明显加强,中央银行沟通从以往的“隐秘、含糊其辞”到透明度明显增强,目前已成为西方主要国家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对外开放的走向深入,我国货币政策也得到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国外的学者、投资者和政府官员在不同场合都表达了希望获得更多的中国人民银行政策沟通信息的愿望。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货币政策框架正处于从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的转型过程中,预期管理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做好与市场的适度沟通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央行也逐渐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发布《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行领导发表讲话等多种形式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引导市场预期。2019年1月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加强市场预期引导,”“加强政策沟通协调,平衡好总量指标和结构指标,切实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此背景下,研究货币政策框架转型背景下的中央银行沟通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遵循“理论框架——现实基础——实证分析——政策建议”的研究思路,综合运用宏观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和数量经济学等学科知识和方法,从我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背景出发,以中央银行沟通的有效性为重点,具体回答了以下问题:一是理论上,中央银行沟通有效性的内涵和衡量标准是什么?央行沟通有效性的传导机制是什么?央行沟通在货币政策框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二是实践中,西方主要国家央行的沟通实践对我国有何借鉴意义?货币政策框架转型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有何特征?人民银行采取的沟通实践有何具体做法?存在什么问题?三是人民银行的沟通有效性如何?从国际上看,央行沟通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对金融市场和通胀预期的影响上,那么,人民银行的沟通能否影响金融市场,引导利率、汇率、债券收益率等金融资产价格向央行预期的方向发展?人民银行的沟通能否引导通胀预期?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采取何种措施加强央行沟通,提高沟通有效性的政策建议。从目前看,这些问题已引起了学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但现有文献尚未对其给予充分明确的回答。本文共分为八章。首先,本文分析了中央银行沟通发挥有效性的理论基础和内在机理。概念界定上,本文研究的中央银行沟通,指的是中央银行向公众披露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策略、经济前景及未来货币政策意向等相关信息,寻求沟通对象对信息的理解认同,进而引导沟通对象的预期和行为,获得公众对信息的反馈,并据此对沟通行为进一步修正的过程。那么,如何衡量中央银行沟通的有效性呢?本文通过认真梳理前人关于沟通有效性的文献,创新性地总结归纳出评价央行沟通有效性的三大支柱,即:一是通过央行沟通,是否能使金融市场向央行预期的方向发展,减少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二是中央银行能否通过加强沟通,引导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从而促进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三是通过央行沟通,公众能否增加对整体经济金融运行和货币政策走势的理解和认同,更好地预测未来货币政策走向,提高货币政策的可预测性?同时,本文从理论上界定了中央银行沟通的传导机制,以及在货币政策框架中的作用。中央银行沟通传导机制,指的是中央银行向公众发出信号,公众接收信号后,经过信息协同,做出投资和消费的行为决策,继而影响到经济总产出;同时,公众的相关决策信息反馈到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据此对沟通行为进行修正。这是一个信息发送——协同——反馈的过程。从理论模型可以看出,在一国货币政策框架中,中央银行沟通的作用不可或缺。特别是,当货币政策框架转向以价格型调控为主时,引导短期利率预期向央行的预期方向发展成为货币政策调控的核心环节。而这一核心环节的达成,需要中央银行沟通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次,本文研究了中央银行沟通的实践经验。一方面,在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主要西方国家央行沟通的最新实践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本文发现,尽管不同国家或地区货币当局采取的货币政策框架并不尽相同,但各国货币当局都十分重视对外加强沟通,引导公众预期,沟通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金融市场资产价格走势和通胀预期。中央银行的沟通内容更加丰富,沟通频率明显增加,沟通形式多种多样,沟通制度建立健全,中央银行沟通已成为货币政策工具箱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另一方面,本文系统考察了我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期货币政策的有关特征,分析了人民银行的沟通现状和存在问题。本文指出,在人民银行具有有限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情况下,人民银行对沟通时机的把握和沟通内容的选择面临多重困境。尽管人民银行已经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沟通,但在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增加沟通内容、发挥分支行作用、提升大国金融话语权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第三,在对人民银行沟通的具体实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人民银行的沟通效果开展两方面的实证研究。一方面,本文研究了人民银行沟通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一是金融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听到”了人民银行的声音,沟通对短期利率的波动性具有显著影响,对中长期利率波动和汇率具有一定影响,对债券收益率和股市的影响并不显著。二是金融市场基本“听懂”了人民银行的声音,当人民银行发出紧缩信号时,市场利率总体上行;当人民银行发出宽松信号时,市场利率总体下行。但是,少数利率的波动也出现了不符合政策沟通意图的情况。三是人民银行沟通能够配合货币政策工具在结构调整中发挥一定作用。四是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对不同金融市场的影响有所不同。另一方面,本文实证分析了人民银行沟通对通胀预期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人民银行沟通对通胀预期、实际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影响力仍较低,实际干预仍是我国引导通胀预期、调控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主要手段,央行在预期管理上仍然任重道远。最后,综合上述理论分析、经验研究和实证检验,并充分结合货币政策框架转型期的特点,本文从短期、中期、长期三个维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短期,宜重点考虑增加货币政策透明度,可增加货币政策沟通内容,适时公布人民银行对主要经济金融指标的预测,发挥分支行在信息收集和舆论引导方面的作用、加强与国际金融界的沟通合作。中期,需改善央行沟通的制度环境,逐步构建以价格型调控为主的货币政策框架,将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集中到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上,明确取消M2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长期,需夯实央行沟通的制度基础,提高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独立性,从法律层面将货币政策决策权赋予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本文创新性地以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为背景对中央银行沟通有效性开展研究,提出了央行沟通在向价格型调控转变过程中对金融市场和通胀预期发挥何种作用的新问题。目前,我国货币政策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并存,市场利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两轨”并存。考虑到DR007(银行间市场存款类金融机构质押式回购7天期利率)是央行着力培育的市场基准利率,本文在分析人民银行沟通对金融市场影响的EGARCH模型中,创新性地研究了人民银行沟通对DR007的影响。同时,在分析人民银行沟通对通胀预期影响的SVAR模型中,在以往文献采用存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作为政策变量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将公开市场操作7天逆回购利率作为价格型政策代表变量,并引入汇率变量来控制国际经济金融因素的影响,从而使本文的实证检验结果更接近当前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实际情况。二是理论上,本文创新性地将信息协同纳入中央银行沟通的传导机制。前期研究认为,中央银行沟通主要有信息发送和信息反馈两个阶段,本文在已有文献基础上,特别强调了信息协同在传导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构建对中央银行沟通有效性和传导机制的分析框架。同时,通过认真梳理前人关于沟通有效性的文献,创新性地提出评价沟通有效性的三大支柱,即中央银行沟通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对通胀预期的影响和提高货币政策可预测性的作用。三是观点上,从短期、中期、长期三个维度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我国中央银行沟通的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其中,考虑到当前货币政策工具创新性较强、复杂性较高,提出要及时辅之以必要的沟通手段,增加沟通内容,引导预期;同时,要注重发挥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在引导预期方面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中央银行沟通;货币政策框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预期管理

学科专业:金融学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中央银行沟通的内涵

1.2.2 中央银行沟通和相关概念的关系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分析框架

1.4 创新和不足

2.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中央银行沟通有效性的相关理论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1.2 委托代理理论

2.1.3 时间不一致理论

2.1.4 异质预期和适应性学习理论

2.2 中央银行沟通有效性相关文献综述

2.2.1 中央银行沟通策略研究

2.2.2 中央银行沟通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2.2.3 中央银行沟通对通胀预期的影响

2.2.4 中央银行沟通对货币政策可预测性的作用

2.3 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相关文献综述

2.4 研究述评

3.中央银行沟通有效性的机理分析

3.1 中央银行沟通有效性的界定

3.1.1 中央银行沟通的目标

3.1.2 中央银行沟通有效性的内涵和衡量

3.2 中央银行沟通传导机制及其特点

3.2.1 传统意义上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3.2.2 中央银行沟通的传导机制

3.2.3 中央银行沟通传导机制的特点

3.3 中央银行沟通在货币政策框架中的作用

3.3.1 理论模型

3.3.2 中央银行沟通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作用

3.3.3 中央银行沟通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作用

3.3.4 中央银行沟通对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

3.4 中央银行沟通有效性的制约因素

3.4.1 中央银行可信性

3.4.2 信息的精准度

3.4.3 公众能否准确理解央行的意图

4.主要西方国家中央银行沟通的最新实践和有效性分析

4.1 201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主要西方国家中央银行沟通面临的新挑战

4.2 西方主要国家中央银行沟通实践的最新发展

4.2.1 沟通内容更加丰富

4.2.2 沟通频率明显增加

4.2.3 沟通形式多种多样

4.2.4 对宏观经济金融主要指标的预测更加详尽

4.2.5 前瞻性指引开始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使用

4.2.6 从法律制度、机构设置等方面强化中央银行沟通

4.3 对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中央银行沟通效果的分析

4.3.1 中央银行沟通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4.3.2 中央银行沟通对通胀预期的影响

4.3.3 中央银行沟通对货币政策可预测性的作用

4.4 结论和启示

5.货币政策框架转型期的中国货币政策特征和中国人民银行沟通现状分析

5.1 货币政策框架转型期的中国货币政策特征

5.1.1 货币政策具有有限独立性

5.1.2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较为多元化

5.1.3 货币供应量(M2)作为中介目标的局限性日益显现

5.1.4 市场化的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逐步构建

5.1.5 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性和复杂性明显增加

5.2 中国人民银行的沟通现状

5.2.1 沟通内容

5.2.2 沟通渠道

5.2.3 沟通对象

5.3 货币政策框架转型期人民银行沟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6.货币政策框架转型期中央银行沟通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研究

6.1 中央银行沟通对金融市场影响的理论分析

6.2 模型构建与数据选取

6.2.1 模型构建

6.2.2 数据选取

6.3 实证分析

6.3.1 中央银行沟通对金融市场波动性的影响

6.3.2 中央银行沟通对金融资产价格的作用

6.3.3 中央银行沟通对不同类型企业股票收益率的影响

6.3.4 不同沟通渠道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6.4 结论

7.货币政策框架转型期中央银行沟通对通胀预期的影响研究

7.1 中央银行沟通对通胀预期影响的理论分析

7.1.1 通胀预期、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7.1.2 中央银行沟通影响通胀预期的路径

7.1.3 我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和通货膨胀预期引导

7.1.4 中央银行沟通影响通胀预期的数理模型

7.2 模型构建与数据选取

7.2.1 计量模型设定

7.2.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7.3 实证分析

7.3.1 单位根检验

7.3.2 最佳滞后期与模型参数设定

7.3.3 脉冲响应分析

7.3.4 方差分解分析

7.3.5 稳健性检验

7.4 结论

8.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短期:强化中央银行沟通,增加货币政策透明度

8.2.2 中期:改善央行沟通的制度环境,推进货币政策框架转型

8.2.3 长期:夯实央行沟通的制度基础,提高货币政策独立性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破产指数的计算

致谢

上一篇:我国现代文学教学论文提纲下一篇:化学教学关键管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