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治建设进程

2022-07-27

第一篇:中国法治建设进程

依法行政与中国法治建设进程(共)

要谈中国法治建设,首先不得不谈谈依法行政。

我国推进依法行政的历史沿革和进程

宋代开国宰相赴普曾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里讲的是以德治国。但是,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古今中外普遍走的是依法治国之路。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撰写准备这篇文字时,我无法掩饰自己对韩非这句名言的偏爱。唯有崇尚和信奉集人民之智慧、聚民族之精神、合一国之力量的良法,才能万众一心,所向披靡,推动国家走向强盛。

建国于公元1776年的美国,之所以能在短短的100多年后即成为世界首强,首功当归因于美国的开国精英们制定了一部顺应法治规律、适合美国国情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以及在此宪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民主制度、法律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

中国有史以来真正开始从‘人治’向‘法治’迈进,是“盛世”的表现。“法治”已不再是仁人志士的梦想,而是全体中国人民的高度共识,是中国21世纪唯一正确的政治选择。法治,由于我们各级政府和公民的不懈努力,而变为可触可摸的实实在在的具体制度乃至生活方式。“奉法者强,则国强”。两千多年前,韩非子揭示的这一深刻道理,正在21世纪的中国再次成为现实。

依法行政的内涵。

依法行政,是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有效管理的活动。它要求一切国家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充分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行政职能,做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更不能非法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

我国依法行政的历程:新中国成立时,制定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之路。随后,依法行政的沿革也经历了数个阶段,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条法治之路,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正式开始的。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发展。第二阶段:以1989年《行政诉讼法》的颁布为标志。《行政诉讼法》的颁布,表明了我国对依法行政的重视,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合法权益的重视,对行政机关正确合理行使职权的重视。

第三阶段:从1996年至今,我国的依法行政开始注重建立、健全依法行政机制,依法行政越来越被视为依法治国的重点、核心和关键。

在飞速发展的当代中国,依法行政与法治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进展不平衡,工作力度自上而下有逐级递减的趋势。部分领导干部法律素养不高,法律思维能力不强,遵守行政规则和程序的意识不够,还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是部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市县政府的招商引资、资源管理中,不遵守诚信原则和法律程序,习惯于“长官意志”,随心所欲,影响了群众利益和发展环境,损害了政府形象。

三是依法行政的基础性工作不够完善。

四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到位。各级行政机关在履行法定职责过程中,既存在越位、错位

的问题,也存在缺位、慢到位、不到位的问题。

五是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的素质有待加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存在,执法乱作为和不作为问题比较突出,滥用自由裁量权、相互推诿、以罚代管等问题还时有发生。部分行政执法人员服务意识淡薄,解决行政争议、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不强,难以适应依法行政新形势的要求。

六是依法行政监督制约机制功能发挥不够。部分行政机关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护短遮丑”的倾向,内部监督不力,接受外部监督主动性不够。

七是作为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机关的政府法制部门和部门法制机构力量薄弱。县市法制办机构的地位有待提高。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妨碍了依法行政工作的推进,影响了法治政府建设的进程,削弱了行政机关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在我看来,对于推进依法行政、法治建设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以提高认识为前提,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

2、以提高干部法律意识为重点,深入持久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3、以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为关键,全面强化行政执法队伍建设。

4、营造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我们欣喜地看到政府行政理念发生深刻转变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政府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与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有党的坚强领导,法治政府的目标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第二篇: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3单元推进政治文明第6课建设法治中国第1框感受法治进程同步练习北师大版

感受法治进程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包括(

) A.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B.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C.周到的法律服务体系 D.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2.下列哪个原则不是我们在推进依法治国当中应当遵循的原则?(

) A.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B.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D.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3.宪法的作用不包括下列哪一项内容?(

) A.保障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C.促进了我国人权事业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D.详细规定了立法、执法、司法以及守法的具体行为模式 4.按照宪法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我国宪法属于(

)。 A.成文宪法 B.不成文宪法

C.部分成文、部分不成文宪法 D.无法判断

5.《依法治国决定》提出,坚持党的领导的地位不包括(

)。 A.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B.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 C.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D.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

6.2004年3月5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等许多与人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内容;200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10部法律和有关决定,其中《居民身份证法》、《行政许可法》等,处处体现了为民、 1

便民、利民,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本精神。上述材料表明(

)

A.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

B.我国的人民民主有制度保障 C.我国的人民民主有法律保障

D.我国开始重视、尊重和保障人权 7.法律渊源即法律的表现形式,(

)是制定法的首要渊源,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要严格。 A. 立法法 B. 宪法 C. 经济法 D. 行政法

8.《依法治国决定》中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新举措,其中对完善立法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提出(

)是提高立法质量的根本途径。 A. 推进制度立法 B. 推进广泛立法 C. 推进法官立法 D. 推进科学立法

9. 政府是法治建设、法律实施的重要主体,加强法治建设,(

)是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的关键和重点。 A.全面建设法治中国 B.全面建设法治政府 C.全面建设法治社会 D.全面建设法制政府

10.新中国建国之初颁布的第一部法律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1.2015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在立法法总则中增加了坚持立法公开原则,将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的时间由“二十日”延长到“三十日”。这一修改旨在(

)

①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 ②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③坚持立法先行,引领社会发展 ④规范立法活动,提高立法质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清末

主导修律运动, 随着清王朝覆灭无疾而终。民国初年,

领导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北洋军阀的连年混战中形同具文。(

)

A. 康有为;黄兴

B.沈家本;孙中山

C.梁启超;宋教仁

D.谭嗣同;宋庆龄

材料新法律法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以及新修订的《邮政普遍服务》自2017年3月1日起,一批新的法律法规开始实施。

13.新法律法规的实施说明了什么

14. 新法新规的出分和实施行何积极影响? 15.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经济界别的政协委员张某,提交了一份提案——《关于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的建议》,请结合材料三,帮助他完成这份提案。

参考答案

【答案】

1.C

2. C

3. D

4. A

5.A 6.C

7. B

8. D

9. B

10.A 11.D

12. B 13. (1)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

14. (1)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保障国家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2)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3)有利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4)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15. 关于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的建议 案由:关于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的建议 主要存在的问题:

中国已初步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主体不断丰富、市场规则日益完善,价格、竞争、供求等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充分体现。但各种弊端也开始凸显:

1、国家层面:法律规范尚不完善;市场监管方面过多采取行政强制和行政处罚手段;对市场主体的行政干预多;市场准入和竞争方面,还存在对方保护、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现象,各类市场主体的实际法律地位不平等。

2、市场主体层面:通过民事或行政诉讼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还不强;一些市场主体唯利是图、缺乏诚信,市场主体遵守和维护法律权威的意识不强,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面临考验。 建议:

1、国家层面:

(1)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2)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坚持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科学地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3)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和统一的市场监管,反对对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2、市场主体层面:

(1)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依法维护合法权益(2)企业要遵守社会公德,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3)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要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提案小组或提案人(签名):张某

【解析】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五大体系: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C项表述不正确,当选。 2.效率是实现法律公正的基础,公正是评价法律效率的尺度。效率和公正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矛盾统一体。效率并不享有优先地位。C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3.宪法规定了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但并未对D项的内容进行规定,它只是给国家和人民的行为方式等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和规范。D项为本题的正确答案。

4.成文宪法是指具有统一法典形式的宪法,有时也叫文书宪法或制定宪法。不成文宪法则是不具有统一法典的形式,而且散见于多种法律文书、宪法判例和宪法惯例的宪法。我国的宪法属于成文宪法。答案为A。

5.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6.材料中每句话都与法律有关,“宪法”,《居民身份证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极大地体现了法律保障社会民主的观点,故选C。

7.本题考了宪法和其他法律地位的区别,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理国家的总章程,适用于国家领土的全境及国家全体公民,是特定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综合作用的产物。它集中反映了一国之内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了革命胜利的成果,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根本保障。题干描述的是宪法的地位。故选B。

8.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提高立法质量,必须坚持科学立法。

9. 建设法治政府是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的关键和重点,A,C,选项表述错误。从题干中也可推断是法治政府。

10.1950年5月1日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 11.选项 ①表述有误,人大在立法中不处于主导地位,在立法法总则中增加了坚持立法公开原则,将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的时间由“二十日”延长到“三十日”则体现了科学民主立法,以及提高立法质量,选项③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12.沈家本是著名的法学家,具有丰富的官场历练与谋略,在清末激烈的思想与权力交锋中,终于使得一系列与世界接轨的法律条文,得以问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由孙中山领导制定。故选B。

13. 本题考查我国的基本政策,结合材料可得:(1)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努力建设 5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 14. 本题考查依法治国的作用及现实意义:

(1)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保障国家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2)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3)有利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4)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14. 本题考查人民政协的职能,要求帮助这些委员完成一份提案。材料中涉及的行为主体是政协委员。提案明确从两个方面来提,一是国家层面,二是市场主体层面。本题属于探究性试题,撰写提案要站在政协委员的角度进行。

第三篇:改变中国法治进程的孙志刚案件

孙志刚,男,27岁,湖北武汉人,2001年在武汉科技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结业。2003年2月24日受聘于广州达奇服装有限公司。 2003年3月17日晚10时许,孙外出上网,途遇天河区黄村街派出所民警检查身份证,因未带身份证,被作为“三无人员”带回派出所。孙的同学成先生闻讯后赶到派出所并出示孙的身份证,当事警官仍拒绝放孙。3月18日,孙被作为三无人员送往收容遣送站。当晚,孙因“身体不适”被转往广州市收容人员救护站。20日凌晨1时多,孙遭同病房的8名被收治人员两度轮番殴打,于当日上午10时20分死亡。救护站死亡证明书上称其死因是“心脏病”。4月18日,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法医鉴定中心出具尸检检验鉴定书,结果表明,孙死前72小时曾遭毒打。

4月25日,《南方都市报》以《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为题,首次披露了孙志刚惨死事件。次日,全国各大媒体纷纷转载此文,并开始追踪报道。6月5日上午,孙案开庭。6月9日孙案一审判决:主犯乔燕琴被判死刑,李海婴被判死缓,钟辽国被判无期。其他9名被告人也分别被判处3年至15年有期徒刑。同日,孙案涉及的民警、救治站负责人、医生及护士一共6人,因玩忽职守罪,被分别判处2年至3年的有期徒刑。

2003年8月7日,公安部副部长白景富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孙志刚案件的处理,是迅速的,是坚决的,也是非常严肃的。公安部部长周永康曾先后作了7次重要批示。该案件之后,取消了收容遣送制度,变成了社会救助站。

8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行政许可法》,明确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从而制止行政部门滥用“国家”、“政府”的名义侵害公民权益。

(建议用于“依法治国”的教学)

第四篇:围绕深化改革中心任务 加快法治工会建设进程

——关于基层工会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思考

建平县总工会调研督查室

总书记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指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用法治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国家发展”、“要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这是总书记对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战略目标的再强调,深刻彰显了我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了依法治国的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角。这标志着依法治国成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成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中国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与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利益高度一致,是党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因此,各级工会应准确理解党的治国执政理念发展变化的深刻含义,积极开展建设法治工会实践,围绕深化改革中心任务,通过依法建会、依法管会、依法履职,依法维权,努力团结职工队伍,促进社会和谐,充分发挥出应有的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党治国理政的社会支柱

1 作用。

建设法治工会,就是要求工会组织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就是要求工会干部自觉遵循市场规律和市场规则,正确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实现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和依法维护职工权益相统一。这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工会组织必须以强化依法维权能力为重点,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目标,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工会法律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大局、保障职工群众合法权益落实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工会各项工作法治化、专业化、科学化发展。具体到基层工会组织,建设法治工会就是要求我们紧紧围绕本级中心工作,依法巩固和发展本地区、本系统、本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成果,为促进所属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深化改革发挥积极作用。从过去多年的实践来看,广大基层工会组织在履行维护职能中还存在着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有待破解。比如,一些非公企业负责人法律意识不强,对建会工作不重视,致使基层建会还存在一些盲区尚未有效消除;有的企业工会维权工作流于形式,致使职工的各项劳动权益保障工作在某些单位难以真正落实到位,等等。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更需要我们深刻认识推动基层工会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在工作实践中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2 第一,坚持依法建会,是推进基层工会法治化建设的基本要件。依法建会,是国家宪法赋予公民结社自由权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依据《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规定,组建基层工会组织,是落实和保障广大职工参与国家、社会、企业民主管理政治权益的重要形式,是推进基层工会法治化建设的基本要件。为此,各级工会应深入贯彻全总“哪里有职工,哪里就有工会组织”的建会工作方针,以“党工共建、强基固本”为载体,不断夯实基层依法建会的社会基础;以落实“两个普遍”要求为抓手,努力推动广大基层单位特别是非公企业依法建立工会组织;以“多措并举、二次覆盖”为途径,推动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向小微型企业及其他经济组织广大劳动者的广泛覆盖;以“三会”同建为标准,不断完善基层工会组织机构建设。要通过依法建会,强化基层工会组织体系建设,保障广大劳动者建会入会合法权益的更好落实。

第二,坚持依法管会,是实施基层工会法治化建设的重要原则。坚持依法管会,就是要求各级工会从机制建设到活力建设,从工作推进到活动开展,从日常管理到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必须严格遵循《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规定,不断依法强化自身建设和管理水平,确保政治立场始终正确坚定,组织活动体现服务宗旨,机构运行平稳有序高效,干部素质适应工作需要,行动成效符合职工心声。广大

3 基层工会组织在实行依法管会的具体实践中,应结合实际,抓住关键问题:一是坚持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这是依法管会的根本遵循,要自觉从本级党委工作大局出发,按照“为党政分忧、为职工解难”的思路,围绕党委中心工作来谋划和开展工会工作,做到从思想和行动上始终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积极把党委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工会事务管理和工会工作落实的实际成效。二是夯实依法管会的民主基础。以普遍实行基层单位特别是非公企业工会主席直选为重点,充分发挥出基层会员代表大会作用,推动基层依法建会、依法换届、依法选举,按照职工会员的多数民主意见产生本级工会领导机构,选出最受职工会员信赖的“娘家人”。三是抓好依法管会的机制建设。通过深入开展基层工会工作规范化建设和基层工会组织活力建设,促进基层工会依法健全和完善组织制度、工作制度、干部队伍建设制度、经费财务管理制度、经审工作制度等,切实形成符合相关法律法规、适应基层实际需要的长效化制度体系,做到依靠制度办会、依靠制度管人。四是强化依法管会的载体建设。以星级“职工之家”创建评比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基层职工会员监督评议基层工会自身建设情况的积极性,督促基层工会规范组织管理,提高服务效能,切实增强扎根基层、服务职工的本领,努力提升自身规范化建设水平。

第三,坚持依法履职,是促进基层工会法治化建设的关

4 键抓手。依法履职是贯彻党的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方针对广大基层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的具体要求,包括思想层面的标准和行动层面的规范。在思想层面,关键是培养基层干部的法治思维:一方面,要以提升干部队伍法律素养为重点,加大培训教育力度,引导基层工会干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时学会首先思考法律法规有哪些规定和要求、如何正确运用相关法律法规来开展工作、怎样依据法律法规采取规范程序处理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求基层工会干部自觉增强依法担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认真学习并熟练掌握劳动法律法规对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定标准,对用人单位出现的违法违规现象,要敢于指出和纠正,要把法律赋予工会干部的权利和责任转化为依法履行维护职工权益职能的思想动力和精神之盾,努力在实际工作中主动作为,大有作为。在行动层面,重点是改进工会工作的法治方式:一要坚持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依照法定职责和法定程序、旗帜鲜明地代表和维护广大职工合法权益,督促用人单位依法理性管理职工并自觉依法承担社会责任,促进劳动关系在合法的基础上,合理、和谐地有序发展;二要自觉当好职工守法的引导者,充分利用职工学校、培训班和工会文化宣传阵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宣传普及法律知识,特别是劳动法律知识,引导职工树立守法意识,依法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和主张权益,自觉维护社会法律秩序,争做全民守法的模范代表;三要坚持

5 会务公开、规范履职,以“双亮双履、双述双评”活动为载体,推动基层工会干部规范忠诚履职,以工会干部选拔推荐、经费管理使用、困难职工救助等重大事项公开公示制度为平台,自觉接受职工群众监督,促进基层工会职权公开透明运行。

第四,坚持依法维权,是开展基层工会法治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工会法》明确规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这是《工会法》的核心,也是《工会法》的灵魂。依法维权就是要求各级工会牢牢抓住维权这条工作主线,依法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的各方面权益,从而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的不断深化。广大基层工会应以实施法治工会建设为契机,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力争实现依法维权的新常态:一是坚持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职工维权工作动态,如实反映职工的意愿和诉求,不断完善工会与本级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和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使其成为基层工会源头参与的重要渠道,促进本级党政部门的政策制定更科学,决策部署更民主,从源头上保障维护职工权益的各项法律法规执行到位、落实有效。二是认真督促用人单位依法召开职代会,依法执行厂务公开,夯实基层工会依法维权的基础;同时,坚持把加强集体协商机制建设作为基层维权工作的重中之重,督促指导企业依法签约、依法履约,以工资专项集体合同为核心,切实维护好职工的劳动经济权

6 益,为基层工会依法维权争取最广泛的群众支持。三是从严向实抓好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工作,以《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安全生产法》为依据、以《劳动法律监督意见书》和《劳动法律监督建议书》为抓手,督促基层单位规范用工行为,确保法定劳动标准条件实现和依照法定规则争取合理利益发展;积极配合地方人大、行政执法机关、司法审判机关形成监管合力,保障广大职工和农民工的各项劳动权益的真正落实。四是努力发挥基层工会深入职工、靠近一线的优势,依法健全基层预防和化解劳动纠纷机制,畅通职工合法合理利益表达渠道,做到矛盾问题早发现、早调处,将争议纠纷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以更高的效率解决好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注重吸引优秀法律专业人才加入工会法律援助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加强对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法律援助服务,让广大会员遇到问题能够及时感受到工会组织的温暖。五是依法完善和加强基层职工服务帮扶体系建设,尤其对困难职工的生存权、健康权和就业权加以重点维护,形成特困职工帮扶救助的长效机制,让改革开放的红利惠及到这些弱势群体;同时,积极开展劳动技能和就业培训服务,充分保障职工的发展权,更好体现出工会维权工作的全面性和与时俱进性。

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建设法治工会的目标就是建设和谐劳动关系,服务

7 经济社会大局需要。这是党对工会工作的重托,也是职工群众对工会工作的企盼。建设法治工会,落实的重点在于基层,实现的关键在基层。为此,我们广大基层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应按照上级的工作要求,在建设法治工会的实践中不断深入探索、勇于创新、抓出特色、干出实效,为基层广大职工群众带来更多分享法治社会建设成果的机会和喜悦。

第五篇:理论研究 浅议法治建设进程中普法队伍建设的作用

(周文武)

所谓法冶,即“法律的统治”,它强调法律在实现社会治理和国家管理中的权威性。法冶作为社会关系的调整器,以实现社会正义为价值追求,通过法律的具体实施,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秩序,从而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而要真正实现普法规划所确定的目标任务,真正实现提高全体公民法律素质和全社会的法治水平,形成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协调发展的“大普法”格局,归根到底靠人、靠队伍,因为人的因素是一切工作成败的关键。因此,充分认识和发挥普法队伍的作用是一个地区法治建设进程的关键。

一、领导和普法专职队伍在法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经验告诉我们,法治建设要想抓出特色,抓出成效,就离不开党委的领导,离不开各级人大的监督,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政协的支持。领导的指挥、协调、激励和自身影响力是法治建设工作开展有力的组织保障。法治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考核内容,统一进行部署,也需要人大、政协监督、评议机制得到有效落实。领导的决策、部署更体现了一个地区依法行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而依法行政、依法执政是法治建设的基础。

普法专职队伍直接行使法律的指导、督促职能。现阶段,在

1 理论研究 建立健全法治建设运行机制的同时,充分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规范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运作程序,及时掌握各部门的普法和依法治理动向,协调工作开展,确保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落到实处正是普法专职队伍面临的具体工作。这些工作是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普法专职队伍建设在法治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

二、普法联络员队伍在法治建设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普法联络员是普法依法治理实践中形成的一支重要普法骨干队伍,是全面完成普法规划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提高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整体水平的中坚力量,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一是普法联络员可以及时把上级部门指示精神和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向本单位领导汇报,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工作。二是普法联络员可以按照单位的职责,结合实际,协调涉及与本单位科室之间、成员单位之间、其它相关部门的普法工作事项,组织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三是普法联络员可以牵头落实本单位法律知识学习、法制培训等工作,积极协调开展相关法制宣传活动,认识总结调研普法工作好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积极为领导出谋划策并做好单位普法台帐的收集整理工作。单位是社会的细胞,一个部门或单位的法治建设工作牵动着全社会的法治建设,普法联络员在全社会法治建设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普法讲师团队伍在全民普法中主力军作用

“古之学者必有师”。普法讲师团队伍的建立,对于法律专业知识的普及有着重要意义。普法讲师团是普法的重要力量,承

2 理论研究 担着提高领导干部法律素质、推动全民普法教育的重要职责。他们活跃在普法的第一线,开展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教育,进行民主法制理论调查研究,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为领导干部学法开展各种专题讲座和法律服务,承担普法骨干培训、普法教材编写等工作。同时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用他们专有的法律知识去有效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法治建设是一个动态的治理过程,必须通过法律的具体实施,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秩序,从而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普法讲师团在法律的具体实施中起着传播者作用,是全民普法的主力军。

四、普法志愿者队伍在法治建设中的骨干作用

随着制度的完善,普法志愿者为我们开启了法治建设的一扇门,尤其是在居民素质差异化、法律需求多元化、个性化以及人们观念重大转变等全新挑战面前,普法志愿者渐渐显示了它的优势和价值。一方面,普法志愿者响应政府号召,以个人身份深入社区、深入基层开展普法工作,为居民群众提供法律帮助和法制宣传,更能赢得居民群众的信任,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另一方面,由于每个志愿者的擅长方向都不尽相同,从而带来了他们多元化、个性化的法律服务,正好满足不同素质居民的不同法律需求,普法志愿者已成为政府与居民之间的重要联系纽带。同时,志愿者自身率先学法用法,可以带动周围的更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法律,营造崇尚法律自觉学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法制副校长、法律顾问团队伍在全民学法中的特殊作用。

3 理论研究 法制副校长起到了将学校法制教育延伸向社会,与课堂教育有机互补的作用。一方面针对学校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宣传法律法规,帮助学校完善法制教育各项工作制度,另一方面积极教育、引导和规范青少年学生的行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第三,积极配合社区、学校及有关部门加强对违法违纪学生和青少年的教育管理,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协助学校做好结对帮教工作。

法律顾问团是一支特殊的队伍,既为政府出谋策划,做好参谋助手作用,又为企业发展做好法律保障作用,更为广大的社区居民、农民做好维权、维稳作用。依法行政、依法执政是法治建设的保障,法律顾问团为领导干部讲解法律法规、提出法律建议、严把政策法律关,为依法行政、依法执政起到关键性作用。同时法律顾问团对基层建设及企业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他们可以协助村委会进行农村治理,协助开展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工作、修订村规民约。可以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为企业的重大经济活动提供法律意见,参与重大合同的谈判与审查降低经营风险,帮助企业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最大限度的减小经营风险,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司法局)

上一篇:中国纺织行业现状下一篇:整改处理结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