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员工对公司的认识

2022-09-02

第一篇:新员工对公司的认识

对员工角色的认识

工作认真上班不拖拖拉拉,守时,布置的任务多留心,把任务搞坏了,说是自己的责任,对同事不要置之不理,为别人着想,要以才服人,德才兼备。

工作中要端正自己的工作心态。有一颗感恩的心,弄清楚自己为谁工作,为什么而工作,要加强团队精神,充分认识团队精神,努力向优秀员工的标准靠近。

各个员工之间的压力大小,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公司之间的平衡关系,要处理好。

如果我们天真地认为制度就代表老板,我们都是打工的,管理人员与员工站在一起,那任何制度都只是形同虚设,没有管理和正常发展的企业可不是每个人都想浪费时间在那里的。

你的职权基础是来自于上司的委托或任命,你是上司的代表,你的言行是一种职务行为,服从并坚决地执行上司的决定(不论对与错),在职权范围内做事(不要错位)。

第二篇:对经济新常态的认识

中国经济新常态,简单可理解为:这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实质上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 中国经济新常态有其现实背景,即中国经济正从中等人均收入水平国家向中高收入国家迈进、同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转折时期,旧常态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旧常态的高增长,是不平衡式的增长,是以GDP为中心、以投资为主导、对技术进步重视不足的粗放式增长。所谓以投资为主导,实则是通过人为政策刺激而实现的增长,因而,在旧常态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违背经济规律和资源环境约束的、不可持续的增长,也就不足为怪了。旧常态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必然促使经济转向新的增长模式并且实现与之对应的新常态。

在旧常态日渐暴露其不可持续的结构性矛盾之时,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开始出现了下降。从2012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了重大转变,增长速度下降至7%~8%之间,明显下了一个台阶。当时中国政策研究人士内部发生过激烈的争论,经过两年来反复辨析,基本形成了两点共识:一是,经济增速回落,不仅是国内外短期因素冲击所致,而且是中国经济基本面发生变化,传统增长动力减弱、潜在增长率下降的结果。因此,我国正面临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增速不可能也不应当再回到过去接近两位数的高增长。二是,虽然我国的潜在增长率已经不能支撑接近两位数的高增长,但潜在增长率不会一下子滑落到发达国家2%~3%的低速水平,而是具有一定时期内实现中高速增长的潜力。

不得不说的是,2012年11月,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掌舵中国经济发展“巨轮”后,就敏锐注意到中国经济这一重大变化和可能潜在的深刻影响。经过一年的研究观察和听取多方意见,2013年年末,中央对经济形势做出了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第一次统一决策认识:中国经济已处于从高速换挡到中高速的发展时期。2014年年中,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总书记在对“三期叠加”进一步分析中,强调“经济工作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随后,在北京APEC峰会上,他概括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三大特点。在年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细致入微地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九个趋势性变化。“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按照最高决策者的判断,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那么什么是经济新常态,它的特征是什么呢?通过学习,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高速。从发展速度层面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不少国家的经济增速都是从8%以上的‘高速挡’直接切换到4%左右的‘中速挡’,而中国经济有望在7%—8%的‘中高速挡’运行一段时间。环顾世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挡”现象:1950年—1972年,日本GDP年均增速为9.7%,1973年—1990年期间回落至4.26%,1991年—2012年期间更是降至0.86%;1961年—1996年期间,韩国GDP年均增速为8.02%,1997年—2012年期间仅为4.07%;1952年—1994年期间,我国台湾地区GDP年均增长8.62%,1995年—2013年期间下调至4.15%。不少国家的经济增速都是从8%以上的‘高速挡’直接切换到4%左右的‘中速挡’,而中国经济有望在7%—8%的‘中高速挡’运行一段时间,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各个经济单元能接续发力、绵延不绝,导致发展能量巨大而持久。“比如,当服务业在东部地区崛起时,退出的制造业不会消失,而是转移到西部地区,推动西部经济快速增长。 二是优结构。结构层面,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攀升至46.6%。“美国等发达国家服务业已占GDP的80%以上,新常态下,我国服务业比重上升将是长期趋势。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201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自2006年以来首次超过投资。从今年上半年数据看,最终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54.4%,投资为48.5%,出口则是负2.9%。城乡区域结构方面,城乡区域差距将逐步缩小。2011年末,我国城镇人口比重达51.27%,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镇化速度将不断加快,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打破。区域差距也将逐渐拉近。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居民收入占比上升,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长9.8%,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6%,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仅为7.4%和7.5%。在新常态下,这种情况将发生改变。瑞士信贷2011年发布的报告预测,未来5年内,中国的工资收入年均增速将达19%,超过GDP增速。在这些结构变迁中,先进生产力不断产生、扩张,落后生产力不断萎缩、退出,既涌现一系列新的增长点,也使一些行业付出产能过剩等沉重代价。

三是新动力:从动力层面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1998年至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速高达35.6%,而到2013年降至12.2%,今年1至5月仅为5.8%。制造业的持续艰难表明,随着劳动力、资源、土地等价格上扬,过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上来。

四是多挑战:从风险层面看,新常态下,面临新的挑战,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2014年初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但楼市风险、地方债风险、金融风险等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这些风险因素相互关联,有时一个点的爆发也可能引起连锁反应。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新常态的目标是经济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适应新常态,是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必须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落实经济新常态要求,追求经济新常态目标,必将有利于地方政府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中解放出来,使中国经济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转向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轨道上来,实现经济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新常态的背后是执政思维理念的重大转变。新常态的提出,预示着长期以来 GDP增长马首是瞻的政绩考核指挥棒将会逐步淡化使用。新常态的核心是资源配置方式的理性回归。新常态,意味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新时期,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统筹发挥“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的职能作用,确保政府既不缺位放纵市场,又不越位干预市场,也不错位扰乱市场,从而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要求落到实处才能最终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第三篇:对服务工商的新认识

浅议服务型工商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政府改革的必然趋势,是民主进程的必然要求,工商部门做为政府的一个重要的经济行政监管部门,更应该积极顺应这一潮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度为标准,全面建设服务型工商!

一、什么是服务型工商?

我们要建设的服务型工商,是有着丰富内涵的一个系统工程。服务型工商的服务指的是目的性的大服务。包含以下几层涵义:一是以服务为出发点,把服务贯穿于市场监管,行政执法和履行工商行政管理各项职能的全过程,执法与监管是最大,最根本的服务;二是在监管和执法中,做到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相结合,杜绝不公平执法,粗暴执法和行政不作为行为;三是明确监管和执法的最终目的是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绝不能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四是坚持服务型工商的最根本标准是以老百姓认可度为中心,不断拓宽服务领域。

二、建设服务型工商的误区。

不少地方在建设服务型工商的过程中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就笔者看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流于形势,只是为了应敷上级检查,用会议落实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就是没有把服务型工商落到实处。1

2、摆花架子,喊破嗓子,做足样子,大搞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盲目跟风,既劳民伤财,又丧失民心,与服务型工商的目的背首而驰。

3、将服务型工商片面化,狭隘化。有些地方的领导片面的认为建设服务型工商就是对老百姓点头哈腰态度热情,丧失了执法机关应有的尊严。

三、建设服务型工商的辨析。

1、正确处理好执法与服务,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工商部门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部门,在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中有一部分是带有很强的服务色彩的比如企业注册登记,处理消费者投诉等,在这些方面我们应该提高服务的水平。但在打击经济违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体现出国家执法部门的权威与强制力,所以对我们的各项职能应该区别对待,不应盲目的都打上服务的烙印。毕竟职能分工不同,就有如,我们的军队,法庭,监狱要如果都云搞什么服务去了,那社会岂不乱套了,毕竟社会分工不同。

2、正确把握好服务的度。全面建设服务型工商并不是让我们以服务为纲,凡事以服务当头,把一些只有在社交场所才有的繁文缛节运用到工作中。比如有些地方搞了个什么八个一,就很不现实。什么一个笑脸相迎,一句您好问候,一个立正敬礼,一次起身相迎,一杯热水相待......我并不反对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这样做,但要时时这样做,而且八个

一都做到,我看太不现实了,且不说,把我们每个工作人员的个性都扼杀了,更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直接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效率。

3、正确处理好热情为人民服务与依法办事之间的关系。自从各地开展建设服务型工商以来,出台了不少优质服务的承诺,其中有不少在办事程序中都规定了比法定期限更短的时间,这就很不科学,笔者认为有法律规定的应从其规定,这样可以给承担繁重的基层工作的一线工作人员以更大的自主性,进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应由基层工作人员自己视每件工作的具体情况分出轻重缓急,毕竟他们是具体干工作的人,我们的每个领导只有充分信任他们,也只有信任他们,才能完成我们的整体工作任务。

第四篇: 我对酒店的新认识

在进行酒店培训之前,一直认为酒店无非就是端茶倒水,打扫房间卫生,都是一些很容易做的事,哪有什么太多太大的讲究。可这几天的培训改变了我的看法,让我从心底对这一行有了个自己的看法,而非外界看到的那种简简单单。

经过短短几天的培训后,我学会了服务宾客的原则;服务宾客的程序;服务中工作细则;宴会出菜程序;托盘的技巧及端托行走的步伐;铺台、摆台的注意事项;换烟灰缸的重点;点菜、写菜单、取消菜式的注意事项及推销菜品的技巧;斟酒水的基本方法、程序和酒水的一般知识。我对酒店有了新的看法,酒店是一个高雅的地方,它是企业的一部分,是集团公司的形象窗口,有正规的规章制度。表面看起来,酒店确实是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作为星级酒店,优秀的员工才是酒店的精髓所在。这是我的切身感受,我重新审视了酒店,认识到酒店这个服务性行业,对个人的素质、修养要求比较高。

首先,要学会微笑。微笑是一种愉快的心情放映,也是一种礼貌和涵养的表现。要以真诚的微笑来迎接宾客,让宾客看到你的诚意,这是赢得宾客好感的“魔杖”。

其次,是优质的服务。坚持始终如一的待客态度。宾客消费后,不论满意与否,都要微笑热情;及时询问宾客在酒店消费是否心情舒畅,既能及时发现问题,同时也能挽救下定决心的回头客人。身为酒店的一员,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发现客人的需求。及时提供,别等客人开后才着手做。

仪容、仪表,顾名思义就是说表现在外表上的。一贯整洁、服饰发型,外表要给宾客庄重、大方、亲切的感觉。同时,也要精神抖擞,忌穿奇装异服、浓妆艳抹;走、站、坐都要有正确的姿势。礼仪、礼貌是酒店服务工作中的最重要的职业技能之一。不仅体现酒店对宾客的态度,也反映了从事本行业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修养。语言方面讲究谈吐文雅、谦虚委婉、自然得体,不得与宾客斗嘴顶撞,行动要文明、彬彬有礼。工作中不可有应付、敷衍的态度,等等。这些在学校里没有接触和学到的东西,在酒店培训中得到了提升。

还要学会从不同的顾客身上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学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既要服务周到,自信大方,还要不卑不亢。做为一名员工,要得到的不仅是顾客的认可,还有其他员工以及你的上司的认可。这就要求必须时刻保持开朗愉悦的心情,情绪是可以传染的,让别人感到你的开心你的快乐,你的乐观也会将他们折服;在酒店工作不能太懒,自己分内的事情干完了,看见别人忙的焦头烂额的时候,要主动给予一定的帮助,自然别人对你的好感就提升一个层次。酒店就相当于一个浓缩的社会,你可以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我们喜欢的、讨厌的甚至不耻的,这时心态就要调整好。

作为一名服务人员,我们和顾客的关系是主人与客人的关系。当客人进入酒店,我们要尽到地主之宜,尽我们的热情和认真向他们提供服务。饭店里无所不在的是服务文化、礼仪文化、地域文化、饮食文化、解困文化等等,在饭店里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主人,所有的宾客来到饭店都会对饭店和饭店人产生或多或少的依赖,除了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接收文化或知识,他们还在遇到困难时向饭店人寻求帮助。因此,我们可以说,饭店是一个到处充斥着文化和知识的场所。于是,在这里工作的人们必须更有知识、文化和涵养。

通过这次培训,我重新认识了酒店服务业,他是一个脑体高度结合的服务行业,既要勤劳能干还要学会读懂顾客的心理,收集顾客信息。这次培训也使我树立了正确的从业观念,改变我认为干餐饮服务是没有前途的消极想法;树立了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知道了一个人是否有所作为,不在于他从事何种职业,而在于他是否尽心尽力把所从事的工作做好,端正了我的工作态度。

第五篇:再谈对生物新课改的认识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生物探究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

探究 教学过程 认识误区

新课改早已深入,生物课堂的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不同的教师对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理解有所不同,使生物课堂教学陷入了一些认识误区,给生物新课改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应引起大家的注意。所以,结合我16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其他生物教师教学过程的观摩,我觉得有必要大家再探讨一番。比如:

问题一:模糊不清的角色定位

现在的新课改倡导探究性学习,尤其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对此,一些教师产生了误解,觉得教师的主导性不重要了,所以课堂上宁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也不想大包大揽。最后反而找不到自己的位臵,其主导作用大大降低。主要表现为:第一是讲课时间少。一位教师在讲“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一课时,讲课仅用12分钟,其余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己去理解。结果要讲的没讲,而学生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效果甚微。第二是没讲不透。比如一位教师在讲“血液循环的过程”时,对心脏和血液的变化这两个关键提得少,致使部分学生对此的理解模糊不清。结果是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难点没有得到很好的突破。第三更多的练习。有些教师认为多多的练习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紧张讲完后就给出大量的习题,结果学生在对基本概念尚未理解透,习题做不对,或者不会做,效果差强人意。

其实,现在的新课改课堂教学并没削减教师的讲解,反而是重视教师的讲解,关键是怎麽讲,讲什麽。我们倡导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不是要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一些的要求,也就是熟悉教材,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突出,还要注意讲解的方式,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启发,讲解和练习相结合,做到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互动等。由此可见教师的重要性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是更加强化了。

问题二:过多的探究形式

新课改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作为重要手段,其目的是想从很大程度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但是不少的教师对此产生了误解,好像是每课都要探究探究,结果事与愿违。如:一是形式化的探究活动。一位教师在进行“探究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学时,把学生分成两组,让学生先看课本自己探究,然后由一组提出问题,另一组作出假设,教师来举例,学生去分析,然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中,学生进行得非常热烈。这样的探究学习,其实有些过于形式化,并未能解决实质问题,学生也不能真正学到东西。二是不合适的探究学习内容。如在对“神经调节”和“神经反射”等抽象概念的教学中,一开始就让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学习,结果当然是收效甚微,最后教师还得重新讲解。对这种在无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探究,实属浪费时间,并且还让学生产生了一些模糊认识,造成教师讲解时更加耗时费力。三是觉得在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就是探究学习。如“消化”这一节的教学中,先提出问题:(1)根据结构模式图,消化系统有几部分组成?各有什麽功能?(2)比较肠和胃的形态结构。(3)小肠有什麽功能?然后根据问题去探究学习。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肯定是忙于在课本中寻找问题答案,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进行讲解,最后是把探究学习演变成了先学后教的结果。其实,探究就是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它与解答问题不同,教师在让学生获得正确结论的同时,体验到探究问题的过程。如果从提高学生能力上来说,探究的过程比获得结论更重要。第四是采取了完全放任式的探究,或者是只“放”不“收”。有些教师缺乏正确认识新课改中的探究学习,以为学生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把很多的教学内容,甚至是重点和难点都交由学生去探究,认为这样即可减轻教师对课堂内容的填鸭式教学,又体现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另外,还有的教师在探究学习过程组织得力,但对探究的最终结果总结性不到位,没有得出一个完整的结论,使探究功亏一篑。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并不是要求所有内容都让学生去探究,也不是完全的放任自由,反而要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下进行探究。也就是说,让学生探究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和意义有所降低,相反,对教师要求更高了。

问题三:过于追求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新课改实施后,教师们积极探索新的教法,也取得很好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过于追求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课堂教学表面华而不实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一是提问上。比如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齐声回答“好不好”、 “对不对”、“是不是”等。或者认为多提问就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于是一节课提问N次;还有就是提问时教师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等等。所以觉得,这样的提问,不但无法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会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降低教学效率。二是过于重视小组讨论。有教师认为,多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就可以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不管有无必要都让学生讨论一番,以此显示所谓的课堂活动形式多样化。其是结果不但浪费了教学时间,更耽误了本次课重难点内容的讲解。第三是各种教法大杂烩。这是很多新课改中课堂教学的通病,都想在一堂课上就把新课改精神诸多方面都体现出来。如“血液循环”教学中,其重点内容是“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的过程”。但有的教师随意性大,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如安排小组讨论:血液循环系统有哪几部分组成?血液是怎样形成的?等等;然后安排习题让学生练习;再接着进行主动探究:大胆猜想心脏的功能与血液循环之间的关系;然后多媒体课件投影:心脏的结构模式图、血液循环的过程…….这堂课的教学活动确实很丰富,但仔细分析后,就难免觉得其中有的不需要,有的跨度太大,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探究难度较大,甚至淡化了课堂重难点内容的教学,结果是不但教学任务完成不好,而且学生的能力也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 所以说,新课程课堂教学不单单是活动形式的多元化,更关键是要重实效,有实效。

问题四:过多依赖多媒体教学

大多数的优质课、公开课评讲,无一例外都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确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直观、形象地展现抽象难懂的知识内容;能丰富信息内容,扩展课堂容量,大大提升教学效果。但不当使用,则是恰得其反。比如用课件主导课堂教学,从始到终,几乎没有板书,其内容几乎都在课件上,教师只需按照课件程序播放,一节课下来,学生们犹如看了一场“电影”。这样一来,教学课件由辅助性质变为主宰,喧宾夺主。还有是了生物实验。生物教学中的实验是必要的,但有些教师图省事,把一些实验操作也用课件取代。如“显微镜的使用”,实验的确“完成”得很好, 条理清晰,操作正确, 省时省力。但学生只看而没有接触实物,没通过实际操作的感受,实验能力无法提高。再者是课件代替了师生的互动,教师用课件代替了讲解,没有提问,没有讨论,缺乏启发和引导,现成的习题答案,无需交流反馈,教和学基本上由课件来替代。还有就是滥用视听效果。有些教师在课件中采用了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动画、音乐、影像,导致学生无法专心教学内容,根本无法达到我们想要的教学效果。

种种看来,我们在新课改的实施中一定要注重实质,注重其内涵, 教学实情与学生相结合,灵活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对具有可实际操作性和高效性的教学方法加以使用,从而避免生物课堂教学陷入认识的误区。

上一篇:校园伙伴手拉手教案下一篇:新员工职业素养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