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3-05-02

第一篇:艺术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信息技术课教学案例与反思

雍安育才高级中学严丽

【摘要】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我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出发,积极探索,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演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词】新兴综合性实践性演练结合

1.引言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其实践性强,发展快。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做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师要以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方法培养、教育好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发觉学生们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初步掌握了计算机操作的基础知识,在挑战困难,增强自信心与创造能力等方面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欢乐。

【案例简介】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能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课堂导入部分起着提纲挚领的重要作用。好的“导入”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建立起良好的课堂秩序,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意识。学生的学习情绪既可因“导入”得当而高涨,也会因“导入”不当而低落。如果由于时间匆忙,考虑不周,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今度之,想当然耳”,结果都在“导入”这一环节出现了意外,导致创设的情境形同虚设,直奔主题,根本无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案例描述】

情境一:

课题:《电子表格的制作》

情景再现:

师:同学们,很高兴能和你们一起学习这堂课的知识。在这里,老师想先问一下,我们班的 1

同学当中,有没有学生会干部呢?

生:(没有人回答)

师:哦,我们班级没有同学担任学生会干部吗?

生:(小声议论:什么学生会干部啊?)

师:那么,你们班级的三项竞赛是谁检查的呢?

生:(什么三项竞赛啊?)

生:(我们哪知道是谁检查的啊„„)

师(很无奈地解释):是这样的,在老师所在的学校呢,是由学生会干部来检查每个班级的出勤、纪律 、卫生三项竞赛

„„

教学反思:

我创设的本意,是因为学生会干部通常只有少数同学有机会担任,所以想通过让每个学生都尝尝做学生会干部的滋味,引起学生处理表格数据的兴趣,以顺利引入课题。但在设计这个情境时,我没想到借班上课的学校根本不存在这一学生组织,因此创设的情境根本就不成立,所以这样的导入就显得非常唐突,而且即使在我解释了为什么要“借用”学生会干部这个“身份”时,因为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并未接触到这一事实,所以学生丝毫不感兴趣,也无法融入所创设的情境中,而这种情绪在后续教学环节中一直左右着学生,看着学生漠然的反应,我自己也失去了上课的激情。

情境二:

课题:《幻灯片模板、母版和版式》

情景再现:

师:在我们学习新的知识之前,我想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

(播放音乐:《谁不说俺家乡好》)

师:谁能告诉我,这首歌的歌名是什么?

生:(无人回答)

师:你们都不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

生:(有同学小声说:不知道,是什么歌啊?)

师(只好自问自答):这首歌的歌名就是——《谁不说俺家乡好》。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怀着深厚的感情。那么,同学们对自己的家乡——慈溪,有多少了解呢?

„„

课后反思:

我的印象里,《谁不说俺家乡好》应该是一首挺有名的歌,我以为学生即使不会唱,也应该听过,回答出歌名,是肯定没问题的。但我在创设情境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一首

六、七十年代走红的民歌,对于绝大多数九零后的初中生来讲是相当陌生的,何况现在的学生喜欢的都是流行歌曲,对这样民歌风味的歌曲根本没有多大的兴趣。

【案例反思】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教师如果能够设计出构思巧妙、想象奇特的导入方式,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情境,就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从而为课堂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通过反思,我意识到:

一、情境创设要有现实性、重组教材激发兴趣。在中学阶段,学生处于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初步状态,对于趣味性的知识较为敏感,所以根据这一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开设的计算机课就以指法练习、辅助教学软件的应用以及益智教学游戏这些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知识为主要内容。为此,我把教材中最容易的内容——《用计算机画图》提到最前面教授,新授之余也教学生玩玩“扫雷”、“纸牌”等益智教学游戏,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机操作课中,我通过学校的多媒体展示系统,将有一定电脑基础的学生的电脑作品制成幻灯片并配上优雅的音乐在教学楼一楼电视屏幕上播放,学生们顿时沸腾起来,纷纷举手询问,我都一一给他们解答,并鼓励他们只要努力学,就一定能成功。于是就开始手把手耐心给他们讲解画图的有关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们对电脑已不陌生了,我就带着他们进入Windows 的“画图”。在画图纸上进行画点、画线、画图形等操作,经过操作训练,学生们学会了许多工具和菜单的使用。通过复制、剪切、粘贴和移动,学会了画一些简单而美观的作品,互相欣赏,直到下课,同学们仍然余兴未尽,围着老师问这问那久久不愿离去。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我又指导学生构思新的作品,给自己的画起上名字,也把自己的大名写上。看着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同学们非常高兴。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找到了自我,提高了自信心。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二、针对学情化繁为简。上计算机程序设计课是件比较困难的事,学生刚刚认识简单程序段,却不熟练,更谈不上让他们去编程。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实践,我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效果比较好。

三、教学方法生动灵活。学生们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如果仅仅口头讲授计算机知识,显得比较枯燥,学生会没有兴趣,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必须要采取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不是单纯讲解,而是侧重于画各种各样有趣的图形。这种由静变动的教学手段直观、形象、清楚,易于控制进度、重点的地方可以反复演示方法,极大的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之中,完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排除了心理障碍,大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上机时,我又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求知的欲望,多一些学习的兴趣,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由于我这种新理念、新意识,学生们对电脑的学习兴趣逐日增强。

四、精讲多练加深印象。精讲多练就是多一些上机操作的时间。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多练习,学生自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我在做“文字编辑”练习时,采用了使用多种文字编辑练习软件的功能对比,使学生对word2000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为了增强课堂效果,在教学中,先熟悉word工具,再熟悉软件。接着就进行文字录入比赛,使他们在玩中练,练中学。我还及时总结他们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准确性和速度不够,不能盲打等是他们失败的主要原因。进入指法综合练习后,我提出了操作要求和技巧,许多同学接受了挑战,课堂学习氛围即活跃又充满竞争性。

每节课的开始,我都会让学生讲讲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操作技巧。逐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同时也给别的同学树立了学习电脑的好榜样。对操作不理想的人,我解决的办法因人而异,有时我个别指导,有时让小老师指导,还有时让他观看其他同学的精彩表演,他们在一点点进步,当听到老师鼓励赞扬的话语他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经过实践,这些同学都有了一定的进步,有的还提出要参加电脑兴趣小组来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

总之,教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境,都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自己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真正扣住学生的心弦,使每堂课都变成一次愉快的学习旅程,让学生在玩中练,乐中学。希望通过我们的挖崛和探索,能让情境化教学设计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散发出幽幽的芬芳!4

第二篇:初中美术教案《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型:欣赏课

一、教材分析:

目前,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为艺术应该反映生活的朴素的理解。然而,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又与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不一样,对此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尤其是对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们不能理解且疑惑甚多,既不可能"欣赏"也不会评述了。学习此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即"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二、教学思路: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是现实主义油画的经典之作。学生都称赞这幅画画的好,但好在哪里,画面的艺术处理如何高于生活的,只要将"生活中的原型"与作品加以对照,再运用提供的相关艺术处理技巧的资料加以分析,学生就可以领会。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2、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教学难点: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五、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学生:教材,查找和搜集相关资料,如各类艺术作品(实物、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等)

六、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安定课堂。

(二)导入。

1、影视欣赏:动画片《奔尼兔》片段

2、思考比较:动画片中的兔子形象与生活中的兔子的异同

3、点出本课重点,并板书"艺术生活 "

(三)美术作品赏析。

1、国画作品《虾》(齐白石)

①映示国画作品《虾》 (教材P4)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齐白石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

就拿他画的虾来说吧:人们都觉得画的像极了,虾体透明,会游、会跳动。不过当我们拿画中的虾与生活中的真虾相比,它们又有很多不同。

②《虾》的艺术处理:

齐白石依据真虾总结出极为简练的画法,使其所画之虾又不同于真虾。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所以他画的虾,既让人感到是充满生命力的在觅食游动的活虾,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

③《虾》的艺术特色及其艺术魅力。

齐白石所画之虾的头与尾是俯视效果,腰身是侧视效果,是由两处最具虾的形象特点构成的。正是由于画家集中和强化了虾的典型特征,所以他画的虾比真虾更具典型性,也更高于生活。画家根据长期的观察,按照美的要求,把生活中的虾变成了艺术的形象,它离不开对象的特征,但由于画家的夸张和取舍,使观者对虾的生动活泼的印象更强烈了,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美的享受。

齐白石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更在于寓于形象之中的情--充溢的诗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诱导、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爱。

2、油画作品《开国大典》(董希文)

①播放《开国大典》影片片段。

②映示关于《开国大典》的油画作品和摄影作品各一张。 (教材P4)

这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1952年至1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③学生看教材P6,分小组讨论两者的差别。

④学生发表讨论结果。

⑤教师分析总结油画《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

油画《开国大典》艺术处理方法:

A运用了油画表现手法,强调了空间感;

B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人群、扶栏的透视线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突出了毛主席的中心位置;

C减少了近处的廊柱,抬高了灯笼,看到广场上的群众、红旗,烘托出隆重热烈的庆典气氛;

D蓝天、白云、红灯、红柱,色彩鲜艳明快;

E主席台上的菊花表现出"十一"正直金秋丰收季节。

F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如果你到过天安门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G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背向观众。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正南方。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非如此不可。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原型,那么艺术则是生活的升华。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3、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

齐白石的国画作品《虾》的传神美;凡高的油画作品的色彩美;列宾的油画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悲壮美

4、美术作品创作的表现形式。

再现性:以真实地表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逼真写实的。

图例:油画《父亲》(罗中立)、油画《泉》(俄)(普拉斯托夫)

表现性:以客观对象为媒介,重在表达作者的精神和内心情感,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或以夸张、变形处理,或以荒诞的组合,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图例:油画《开花的苹果树》《灰色的树》《红树》(荷兰)(蒙得里安)、中国画《松魂》(吴冠中)

(四)其他艺术作品赏析。学生展示和分析生活中能反映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

第三篇:教育反思-表扬与批评的艺术

表扬与批语是好比一对孪生姐妹,表扬使人振奋,批评使顿悟,没有批评就没有是非,没有表扬就失去榜样,二者合理配合,才能相得益彰,才能使学生思想不断进入更高的境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表扬与批评贯穿其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巧妙地运用表扬与批评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基本功。

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孩子更聪明。”

一 教师要抓住表扬的机会及时表扬

作为班主任应以敏锐的目光,带着爱心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表扬,便可达到鼓励学生上进的目的。反之,事过境迁,即使再表扬,学生也会产生“陈芝麻烂谷子”之感,效果就会差多了,同时应给每个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尤其是后进生,往往由于学习上或其他方面的失败而产生自卑感。如果班主任对这些学生不断确定一些能够达到的进步目标,或给一些能够完成的任务,这样就为他们创造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如目标达到或任务完成,就要及时给予表扬,这样便可使后进学生获得表扬机会了,并使后进学生振作起来。我班一位平时上课说话较多,自制力差的池同学,经常影响同学学习,但是经过我的仔细观察和其他同学的反映,他在几次班级活动中,如打扫卫生、校运会等事情上积极认真,我就及时表扬其讲卫生、关心班集体的优秀品质,从而引导学生对整个班级学习气氛的维护上,使其自制力得以加强。

二 表扬要准确有针对性

表扬要恰当。一个好的表扬首先应使受表扬者本人受到教育,然后才可达到教育其他人的目地的,好的表扬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促使其产生自强不息精神,反之不恰当的表扬则会引起学生反感,甚至孤立被表扬的学生,表扬要有依据和具体,也就是不能盲目和随意。例如,是学生学习上取得进步,就应就其学习上大力表扬;是纪律上改正了迟到、上课说话的缺点,就应对其自律性上进行表扬,如此就能起到强化优秀的作用。否则,该表扬的不表扬,不该表扬的说好话,或表扬起来笼统概括,学生往往摸不着头脑,反而会冲淡转化的效果。因此,班主任在实施表扬之前,应首先把准集体的脉搏了解他们的接受能力,清楚受表扬学生与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假如表扬的条件还没成熟,大多数学生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则不如暂不表扬。 三 表扬要注意方式和选择合适的强化物。

这一点要求老师表扬有严格的分别。即是口头表扬还是以光荣榜的形式写出来;是当众表扬还是单独谈话时称赞;是精神表扬还是物质奖励。不同的学生对表扬与奖励的反应不同,故应因人因时因地采取不同的表扬与奖励方式。对经常调皮捣乱、破坏纪律、人缘不好的学生,当众表扬可以帮其恢复声誉,创造利于学生树立优秀品质和行为的环境;对性格内向、成绩落后的学生,可单独谈心,表扬其遵守纪律的优点,鼓励其大胆发言,积极参与活动,改进方法,提高效率;对考试进步大的学生,可以发笔记本或钢笔以示奖励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指出:“教育者的任务是既要激发儿童的信心和自尊心,也要对学生心灵里滋长的一切错误的东西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爱学生,就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对于有碍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不良习惯、错误言行、甚或有悖于社会公德乃至触及刑律的恶劣行为,学校和教师有义务更有责任对其进行适当的批评和惩戒。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表扬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

1、表扬的先导性。榜样是班集体中同学们学习、赶超的对象,这就决定了表扬所必须具有的先导性。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要做善于从多角度透视的有心人,务必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表扬的先导性作用,同学们才学有目标,赶有方向。

2、表扬的含蓄性。表扬在很多场合应该大张旗鼓,才可以发挥出表扬的功效;但有些时候,注重表扬的含蓄性不失为一种积极的策略。比如,教师要求的某种事,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很好,只有少部分做得较差时,我的选择是请做得好的人站立一下。这样做,对受表扬的人来说,一切尽在不言中;让做的差的人“心有所动”而又不过分难堪。

3、表扬的层面性。表扬的“多层性”是从一个角度反映表扬对象从较好走向更好、很好的成长历程;表扬的“多面性”是从多个角度反映表扬对象的闪光点。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起教育技巧时说“教育者与自己对象的每次接触,归根到底是为了激励对方的内心活动。”

基于表扬具有的以上特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的差异,事情的类别而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表扬这个武器需要注意以下情况:

一、要善于表扬。

老师应深入了解待优生内心深处犯错误的动机和目的,不要老是盯在其犯的错误上,要注意批评的应是学生错误的行为,而不是针对人,否则,一味的批评、指责、训斥,学生容易自我否定,自卑,甚至学会撒谎、出现逆反的敌对与反抗行为。作为老师应注意从正面、积极的角度去审视学生,要善于发现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巧妙地在表扬中少加批评,可能效果更好。

三、要乐于表扬。

对学生的表扬应是老师发自内心爱护学生的体现, 要注意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不能老以成年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行为,认为“待优生”一点的好的表现是微不足道的,不轻易表扬学生。须知良好的品质与大的成绩是由许多细小的行为与环节组成的,要求学生一下子由“差”变优是不现实的,只要有助于学生改正缺点,祢补不足,顺利转优,老师就应乐于表扬学生

四、表扬要持续。

任何成绩的取得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孩子的进步也有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只有积聚了一定的量变才会发生质变。因此,教学中我们发现孩子的优点、长处,要不断鼓励、表扬,使孩子有成功、喜悦感,并且自信心逐步增强,不断挑战自我,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我班的一位同学起初不但做事的速度极慢,不按时完成作业,而且常常因受到同学的欺凌而淌眼泪,后来在我的不断鼓励、表扬声中奋发图强,终于有了长足的进步。在给老师的信中曾写下了“老师,其实我已经在心中默默在喊过你很多次姐姐,但我真想当着全体同学的面大声喊你一声„姐姐‟,因为你比我姐姐对我还好。”的句子。

五、表扬要真诚。

虚伪的表扬,不但起不到树立孩子自信心的作用,有时孩子还以为这是老师、家长对他的嘲弄,讥讽。因此,表扬孩子应持真诚的态度,使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劳动是尊重、赏视的,愿意欣赏他的劳动成果。这样可以激励孩子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六、目标不宜太远。

许多老师、家长设立了非常优厚的大奖,等待孩子去拿,但目标太过遥远,孩子不宜得到,使这种奖励成为孩子不能实现的梦想,久而久之,孩子的进取心在无望的情况下也会减弱。因此,这种设奖的方式也不足取。我在班级内开展的各项活动中,设立的各类奖项目标从来不高,都是使孩子伸伸手就能得到。(如我在期末发放的各种奖状中,总得到率达到了全班学生80%)这样,孩子的进取心自然会越来越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批评教育学生更是教育者的责任。当然批评也得讲究艺术。

一、鼓励——巧妙的批评

中学生最突出的特点是自尊心强,爱面子,因此可以不从正面提出批评,而是从侧面绕一绕,巧妙地给予鼓励和提醒,即在批评中寓于鼓励和鞭策,在鼓励中饱含信任和期望,在信任中维护其自信和勇气,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又不丧失自尊,从而起到预期的批评效果。例如,针对少数学生轻视历史与社会课的现象,当发现某位学生上历史与社会课时总是看语文、数学,在找他谈话时可以说:“热爱专业钻研专业是很好的,要是对每门功课都这么用功就好了,相信你们是一定做得到的……”同时说明历史与社会课的重要性等。这样貌似鼓励实是批评的方法较之训斥和责备,其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二、商讨——热情的批评

面对认识及判断能力较强的学生,切忌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去训斥和指责,因为这是他们最反感的。应该以诚恳、平和的态度,热情的关怀去帮助和引导他们,适时地并用适当的语言指出其不足之处,言语要饱含深情,态度要蕴藏期望,表情要充满关心,心平气和地同他商讨不良行为的不良后果以及纠正的办法,使他感到教师的诚恳批评是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接受批评进而改正错误。

三、沉默——无声的批评

一般来说,批评都要诉诸声音、语调和动作。然而,在一定场合,教育者有意识地沉默也是一种有效的批评方法。实施这种无声的批评,首先要创造一种紧张、严肃的气氛,批评者表情要严肃,态度要冷漠,眼神要专注,使学生在沉静、严肃的气氛中感觉到教师的不满和责备,产生一种心理压力,并在自我反省及检查中领悟到自己的不足或过错,从而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当然,这种无声的批评方式要注意把握时间的长短,要适可而止。

四、谴责——严厉的批评

无庸讳言,在中学生中也有个别平时表现极差而又屡教不改的,或者所犯错误性质较严重、影响较坏的。对这些人则不能采取轻松、委婉的批评方法,更不能姑息迁就,而是要进行公开的严厉的批评。批评的态度要愤慨有力,表情要严肃认真,语言要激烈尖锐,批评时切忌含糊其辞、目标不明,也不宜威胁鄙夷、讽刺挖苦,更不能嬉皮笑脸、漫不经心,要让犯错误的学生及旁人都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理解和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

五、用好幽默式批评

幽默式批评就是在批评过程中,使用含有哲理的故事、双关语、形象的比喻等,缓解批评的紧张情绪,启发批评者思考,增进相互间的感情交流,使批评能有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幽默式批评在于启发、调动被批评对象积极思考。它以幽默的方式点到批评对象的要害之处,含而不露,令人回味无穷。但是,使用幽默式批评不要牵强附会,生拉硬扯,否则,将适得其反,给人一种画蛇添足之感。

总之,表扬和批评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具有其艺术性,在教育过程中应适时恰当地采用表扬和批评的方法,因人而异,因事而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使你的表扬和批评取得最佳的效果

第四篇:艺术课教学反思艺术论文

教学背景:

对学生来说,让他们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情,为他们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艺术教学情境,对学生既温和,又严格要求,让学生在一个充满关心、爱意、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这一点与现代教育观念是共同的。

创设轻松的艺术课,让学生在艺术课上感受到家的温暖和自由,让他们感受到艺术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手中。在艺术课上我经常精心安排一些有意义的、让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的环节。让老师成为学生的朋友,在参与学生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多接近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学生,也可借机会多与学生进行沟通,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促进学生艺术素质的全面提高,充分感受艺术的迷人魅力。

教学情景:

一、组织教学,师生礼仪

课前投影中国结图片(背景音乐:姑苏行)

(教学现场:学生听着悠扬的音乐,看着一幅幅精彩的图片,一个个都发啧啧赞叹之声,注意力也随之集中起来。)

(教学反思:由于学生对中国结比较亲切,所以由中国结导入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字幕中让学生了解到: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绳结装饰品。中国结的特点是,每一个结从头到尾用一根线编结而成,每个基本结又根据其形、意命名。把不同的结饰结合在一起,或用其它有吉祥图案的饰物搭配组合,就形成了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内涵丰富的传统吉祥饰物。其作用有:

1、把学生从上节课紧张学习气氛中释放出来;

2、为本课线的情感教学作铺垫;

3、通过美的形象,向学生介绍丰富的课外知识和艺术就在我们身边。)

二、讲授新课

师:中国结是我国传统的一种绳结艺术,一根普通的线(中国结)可以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

(教学反思:这里突出强调一根线并不是只能用来捆绑东西或毫无情感的事物,实际上是“绳结”在人类发展史上曾有过的另一重要作用,在远古的华夏土地,“结”被先民们赋予了“契”和“约”的法律表意功能,同时还有记载历史事件的作用,“结”因此备受人们的尊重。斗转星移,数千年弹指一挥间,人类的记事方式已经历了绳与甲骨、笔与纸、铅与火、光与电的洗礼。小小彩绳早已不是人们记事的工具,但当它被打成各式结绳时,却复活了一个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每个结都体现着我们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每根线都蕴藏深厚的文化内涵,导出课题——线的情感。这时学生的注意力也从欣赏中国结转到线条上,进一步了解了线的概念,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线,了解线。)

1、生活中的线:

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的线:硬朗的建筑线条、明亮的光线、毛衣上的绒线,衣服上的花纹线条等。

2、感受线的情感:(用图片体会线的情感) 水平线:能产生开阔感、宁静感。 垂直线:能产生高耸感、庄严感。 曲 线:能产生运动感、旋转感。 斜 线:能产生向上感、飞跃感。 射 线:能产生方向感、前进感。

(通过直观的图片举例分析线的各种表现形态,以及使人产生的感觉。不同的线条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感觉,能启发人的联想。)

3、艺术作品中的线:

在艺术作品中,线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在塑造形象和表达情感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使艺术的表现效果更为生动、丰富。

*彩陶中的曲线,表现的是我们人类赖于生存的生命之源——水。 *毛泽东同志的书法,显示的是一位伟大领袖开阔的胸襟和豪情壮志,字如其人。

*凡高的《星月夜》把我们看来平静的夜空,画得汹涌澎湃,无数个大的小的漩涡仿佛要把我们吞噬。思考:这是怎样的线条,表现出怎样的情感?(动荡、激动)。

*欣赏《红绸舞》,引导学生体会舞蹈者所要表现的是怎样的心情,从什么地方可以体会到?(喜悦、兴高采烈)(情绪激昂的音乐,欢快、跳跃的动

作,漫天舞动的绸带)

(出示各类艺术作品,分析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线能使艺术的表现效果更生动、更丰富,线在艺术作品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构成元素。)

4、体会音乐与线的情感

之前这些线条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称之为——视觉线;还有一种看不到,但可以用耳朵听到的线——听觉线。

线的分类:有形的线——视觉线

无形的线——听觉线

*听觉线——音乐的旋律线。 旋律线是旋律进行中,由于音高低变化而形成上下起伏的线条。 (教学现场:有的学生能够理解听觉线的意义,闭上眼睛体会音乐中的旋律线;有的学生脸上一脸疑惑,不知所以然。这时教师打开音乐媒体,借助windows media player 中的可视音效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听觉与视觉的联系。)

(教学反思:本课重点是认识线的不同形态,视觉线可以通过让学生寻找身边线条的过程来解决,而听觉线是一种抽象的线条,有些学生很难把听觉和线条联系在一起,我在教学过程中也试过很多方法,如我让学生体会老虎的叫声和小猫的叫声之间的线条形象,老虎的声音粗大,小猫的声音细小;让学生对比小提琴和大提琴之间的音色,小提琴轻盈,大提琴深沉等等,来体会听觉的线。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发现,在windows media player中正好有一种功能可视音效,把声音和一些波形线或线柱等视觉形象联系在一起,非常直观的显示出听觉线,平缓的音乐和激烈的音乐线形对比是非常清晰的,看到这种可视的听觉线后,那些一脸疑惑的学生才茅塞顿开。学生们比较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而且对于新鲜的事物好奇心强、积极性高。教师应根据这个特点抓住学生的心理进行教学,会收到好的效果。)

旋律线:

平行线——坚定、召唤的感觉

上行线——激昂、开朗、不断高涨的情绪 下行线——柔和、宁静、哀怨、悲伤 波浪线——舒缓、委婉

A. 仔细聆听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楼台会”的段落。

分析探讨:你觉得这段音乐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吗?你可以边听音乐边用两种不同的彩色(粗细)笔把这两条旋律线勾勒出来吗?如果你能多听几次,就会感觉到,这是梁山伯和祝英台在互诉衷肠,他们时而“有问有答”,时而“一同感叹”,他们难舍难分。这段音乐就是依靠旋律线的表现力进行着艺术的表达。

B.仔细欣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选自《幻想2000》),了解乐曲所表达的主题: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

分析探讨:曲中有两种对抗的力量,一种是顽强的生命,一种是黑暗的势力。对两种力量你会用怎样的线条,什么色彩来表现。

5、学生创作,根据自己的感受用线条创作一幅音感画,表现主题——人与命运的抗争

(教学反思:《命运》幻想2000将古典音乐与动画结合,使得古典音乐变得直观、通俗易懂,表现影像与音乐的巧妙配合,用色彩和线条暗喻某些概念,可以讲本片是一部可以“听动画”并且“看古典音乐”的作品,本片在1998年被美国电影协会选为本世纪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之所以选择这部影片,是因为片中的色彩、线条、形象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创作资源。在刚才对《命运》交响分析探讨之后,很多学生有了深刻体会,加上学生最爱的动画,我想即使是绘画功底很差的学生也可以用线条和色彩来表现音乐。经过学生对交响曲的分析探讨和教师提供的音乐动画,本课的难点就不攻自破了。)

6、展示学生作品,自我讲解创作思路和表现内涵。 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三、总结。

无论是有形的线还是无形的线,它们都有着丰富的内涵,人们可以通过它来表情达意,表现生活的多姿多彩。艺术是相通的,希望同学们能通过不断提高

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更好的来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

教学反思:

多媒体中流出时而激越时而低沉的乐曲,学生们的心绪也随之起起伏伏,用力地在白纸上涂出色彩忽明忽暗的线条,全身心的投入中,音感作画成为学生们放松心灵的方式。绘画和音乐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内容和本质是相似的。音乐的旋律、和声、节奏与绘画的形状、色彩可以互相表现。在这种艺术的通感过程中,学生们享受到了美感,紧张的心情得到了释放,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我想:艺术课的任务,不是培养艺术的专门人才,而是使每个学生的艺术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让学生感受到——艺术因你而存在。 德国著名诗人席勒曾感叹道:“论勤奋你不及蜜蜂,论敏捷你更像一个虫,论智慧你又低于高级的生物,可是人类啊!你却独占艺术!” 是啊,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是人类智慧之花,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为人而存在的,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篇:美术课教学反思

——美术课上的自主学习 音美组张通环

美术知识种类繁多,如果想全面的了解这些美术知识并不是仅靠教师在课上传授就可以的,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自学的方式获取一些美术知识,是增长美术知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他们的自主学习,让他们热爱美术,感受美术学习的乐趣。

本学期在我的美术课堂上,有一个环节,叫做“每堂自主学习”,即每个班级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一周的时间准备,在美术课上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为班级中的同学介绍一位与美术相关的艺术家,或是一种美术形式。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一方面锻炼自己探究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锻炼了自己的口才。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实践我有以下感受:

首先,学生能够养成自主探究问题的习惯。每组由组长负责,其他组员协作配合,最终完成对一个艺术门类或艺术家的介绍。这种方式要求该组的学生要先掌握这些美术知识,才有可能讲述给全班的同学听,这样准备每堂自主学习的同学对知识的掌握会更加牢固。

其次,众所周知,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学到的知识,这本身就是对他们的口才、语言表达能力、胆量的锻炼,使学生在当今这个语言表达十分重要的社会中有立足之地。

再次,打破传统的“教书匠”模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以往的美术课上,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在讲台下倾听的模式,久而久之没有一点学习的积极性,经常出现走神、玩笔等不好的习惯。自主学习让学生有动起来的机会,有上台表现自己的机会,站在讲台上讲课的不再是教师,而是自己身边的同学,每组之间的评比、竞争机制的开展,为大家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最后,以小组为单位一方面减轻了学生因为准备“每堂自主学习”而产生的负担,另一方面人多力量大,学生们集思广益最终完成展示。这样的小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为以后步入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本学期即将结束,“每堂自主学习”这一课堂活动总体来说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不足之处还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逐一改进。希望通过各种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的开展,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美术知识,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

上一篇:医师定期考核个人总结下一篇:医师定期考核人文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