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大经典讲解

2022-07-29

第一篇:中医四大经典讲解

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

精华版

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

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自己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认真研读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深远的促进作用,在本次学经典活动中,我认真的温习了中医四部经典著作,在运用临床方面有了新的领悟与提高。

首先我学习了四大经典的内容概括如下:

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四大名著。还有学者认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四大名著。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的内经,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黄帝内经》 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内经中非常重要的思想—— “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 试想,大略700年前,欧洲鼠疫暴发, 有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瘟疫流行, 但从未有过象欧洲一样惨痛的记录,中医药及《内经》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 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

精华版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年。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该书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张仲景运用《素问•热论》的理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外感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治疗等进行了精辟的阐发,将外感疾病具有规律性的各种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证,每经结合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进行辨证论治,既有“同病异治”,亦有“异病同治”,确立了严谨的治疗规范,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理法方药齐备的临床医学巨着,书中按伤寒传变规律,以条文的形式逐一辨治,言简间赅,辨证严谨,治法灵活多变,制方药少而精,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践证明,该书辨证论治的原则不仅适用于伤寒病的治疗,而且是指导其他临床各科治疗的准则;其所运用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基本治法,被后世广泛应用;其所创制的113个基本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承气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理中汤、四逆汤、五苓散、泻心汤、乌梅丸等,成为临床广为应用的有效方剂。可见。《伤寒论》对祖国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温病条辨》为吴瑭多年温病学术研究和临床总结的力作。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前后贯穿,释解温病全过程辨治,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温疫论》等诸说,析理至微,病机甚明,而治之有方。例如书中归纳温病清络、清营、育阴等治法,实是叶天士散存于医案中之清热养阴诸法的总结提高。而分银翘散作辛凉平剂、桑菊钦作辛凉轻剂、白虎汤为辛凉重剂,使气分病变遣方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

精华版

用药层次清晰、条理井然。叶天士之验方,在吴瑭手中一经化裁,便成桑菊饮、清宫汤、连梅汤等诸名方。足知吴瑭此书,不是仅仅为纂集而撰,实是经心用意,为学术理论升华之作。

其次,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把握理论联系实际,有目的的学习:

在发展中医学事业中,把握中医经典著作是学好中医的关键,因为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的源头,医家的阐述发明均离不开经典著作。要精研《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从研究文言文开始,再参阅各家注解,通过对经典著作的熟读与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反复体验,甚至精研一生,最终达到得其精要,为临床工作奠定了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诚如周凤梧教授指出:“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使学者有阶可升,至出乎规矩之外,而仍不离规矩之中。”,“规矩”就是经典著作中基础理论,从而明确指出,只有掌握好经典著作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中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离开实践就失去了活力。中医理论的发展正是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的结果,而中医理论的掌握亦在于临床实践中的总结和提高。着名医家无不是在临证中成长,并在临证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结累经验,更好地提高了疗效。通过临证来验证理论,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医理论,也得到了患者和社会的支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中医学的发展正是在临床实践基础上实现继承与创新的过程。随着时代的不一,疾病谱的更换,中医临床水平的提升,需要不断的继承与创新。医家在临床中多能融会古今,学贯中西等等。岳美中根据《类聚方广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疥癣内陷的一身搔痒、发热、咳喘、肿满的记载,运用该方治疗肾炎合并皮肤湿疹的患者,并将此方合甘麦大枣汤加生地、紫草等治疗过敏紫癜性肾炎,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这些都体现了着名医家在临床中善于融会古今,不断创新的特点。

中医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有关社会人文的科学,其内容博大精深,富涵文、史、哲、天文、地理、四时、物候等人文知识,仅本专业现存书目就有19000余卷宝籍,欲成为大医,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内经》中就要求习医者“上穷天纪,下及地理”。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更明确指出学医者当“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所有医家大都有渊博的学识,而知识的积累绝非朝夕之功,往往倾注了一生的精力。 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

精华版

第二篇: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精华版

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

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自己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认真研读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深远的促进作用,在本次学经典活动中,我认真的温习了中医四部经典著作,在运用临床方面有了新的领悟与提高。

首先我学习了四大经典的内容概括如下:

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四大名著。还有学者认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四大名著。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的内经,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黄帝内经》 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内经中非常重要的思想—— “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 试想,大略700年前,欧洲鼠疫暴发, 有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瘟疫流行, 但从未有过象欧洲一样惨痛的记录,中医药及《内经》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年。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该书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张仲景运用《素问•热论》的理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外感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治疗等进行了精辟的阐发,将外感疾病具有规律性的各种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证,每经结合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进行辨证论治,既有“同病异治”,亦有“异病同治”,确立了严谨的治疗规范,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理法方药齐备的临床医学巨着,书中按伤寒传变规律,以条文的形式逐一辨治,言简间赅,辨证严谨,治法灵活多变,制方药少而精,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践证明,该书辨证论治的原则不仅适用于伤寒病的治疗,而且是指导其他临床各科治疗的准则;其所运用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基本治法,被后世广泛应用;其所创制的113个基本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承气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理中汤、四逆汤、五苓散、泻心汤、乌梅丸等,成为临床广为应用的有效方剂。可见。《伤寒论》对祖国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温病条辨》为吴瑭多年温病学术研究和临床总结的力作。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前后贯穿,释解温病全过程辨治,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温疫论》等诸说,析理至微,病机甚明,而治之有方。例如书中归纳温病清络、清营、育阴等治法,实是叶天士散存于医案中之清热养阴诸法的总结提高。而分银翘散作辛凉平剂、桑菊钦作辛凉轻剂、白虎汤为辛凉重剂,使气分病变遣方

用药层次清晰、条理井然。叶天士之验方,在吴瑭手中一经化裁,便成桑菊饮、清宫汤、连梅汤等诸名方。足知吴瑭此书,不是仅仅为纂集而撰,实是经心用意,为学术理论升华之作。

其次,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把握理论联系实际,有目的的学习:

在发展中医学事业中,把握中医经典著作是学好中医的关键,因为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的源头,医家的阐述发明均离不开经典著作。要精研《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从研究文言文开始,再参阅各家注解,通过对经典著作的熟读与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反复体验,甚至精研一生,最终达到得其精要,为临床工作奠定了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诚如周凤梧教授指出:“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使学者有阶可升,至出乎规矩之外,而仍不离规矩之中。”,“规矩”就是经典著作中基础理论,从而明确指出,只有掌握好经典著作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中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离开实践就失去了活力。中医理论的发展正是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的结果,而中医理论的掌握亦在于临床实践中的总结和提高。着名医家无不是在临证中成长,并在临证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结累经验,更好地提高了疗效。通过临证来验证理论,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医理论,也得到了患者和社会的支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中医学的发展正是在临床实践基础上实现继承与创新的过程。随着时代的不一,疾病谱的更换,中医临床水平的提升,需要不断的继承与创新。医家在临床中多能融会古今,学贯中西等等。岳美中根据《类聚方广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疥癣内陷的一身搔痒、发热、咳喘、肿满的记载,运用该方治疗肾炎合并皮肤湿疹的患者,并将此方合甘麦大枣汤加生地、紫草等治疗过敏紫癜性肾炎,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这些都体现了着名医家在临床中善于融会古今,不断创新的特点。

中医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有关社会人文的科学,其内容博大精深,富涵文、史、哲、天文、地理、四时、物候等人文知识,仅本专业现存书目就有19000余卷宝籍,欲成为大医,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内经》中就要求习医者“上穷天纪,下及地理”。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更明确指出学医者当“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所有医家大都有渊博的学识,而知识的积累绝非朝夕之功,往往倾注了一生的精力。

第三篇: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

中国中医科学院 季巍巍

一、概要

(一)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包括 《 黄帝内经 》 、 《 伤寒论 》 、 《 金匮要略 》 、 《 温病条辨 》。

(二)学习经典著作的意义

为什么要学古代的著作 ?

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中医学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而产生的。因此,中医的理论知识是日久民心。相对而言,西医是日新月异的。中医历经几千年的医学理论,仍然积极地指导着临床诊疗,此为中医之妙。中医学和西医学也因此而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医学体系。在中医学几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医家和著作,只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才能在今天仍被称作经典。因此,学习中医的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认真的研讨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学习,能够对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有更全面的认识,在临床运用方面能有新的领悟和提高。总之,学习古人的著作的意义在于,在古代著作的指导下,使中医学呈现出如今日渐辉煌的发展。

二、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中医的四大经典指的是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和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的著作,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有着巨大指导作用和研究价值。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同时,有学者认为,除了以上四大名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以及《神农本草经》亦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并无冲突。本节课以目前高等教育教材推荐的四部书作为经典著作进行讲解。

(一)《黄帝内经》 1. 《黄帝内经》概述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中医界中尊奉的基础理论主要从《黄帝内经》中提炼发展而成。而且当代医学科学的某些研究课题,比如生命科学、气功理论、经络的实质、医学心理学、气象学等,也或多或少得从《黄帝内经》的论述中获得新的发现和启发。

《内经》共包括《素问》九卷和《灵枢》九卷。此两部分分别包含 81 篇专题,内容非常广泛,这些内容逐步形成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且以此渗透贯穿到中医领域的各个方面。其内容涉及到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内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体观察以及古代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上,讨论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和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通过经络沟通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内经》成书并非某个时期或某个人的作品,它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秦汉时期几百年间由许多医书汇集并不断增补而成。《内经》起源于轩辕黄帝,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反映秦汉时期之前的医学成就,而且它的成书也确定了我国医学的独特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起到奠基作用。历代医学的著作很多取材或取法均来自《内经》,历史上大家熟知的各种医学流派的形成和崛起所采用的学术理论也大多源于《内经》,因此称《黄帝内经》为医学之宗。《内经》不但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医教学的必读教材,在如今的高等中医院校也是一门必修的主课。

2. 《黄帝内经》内容

①论病学说:包括邪正理论、病因、病基、疾病传辩、病症五方面的内容。其中邪正理论指的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若人体的正气充足,不论外面是否有邪气,人都不会发病。并指出病因包括六淫、七情、饮食及劳伤治病等方面。病机,具体提出病机十九条,对临床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②疾病传变:从阴阳、内外、寒热、虚实进行归纳,侧重对 200 多种病症的病因、病基、症状、治疗、愈后以及预防做出具体的论述,为后世临床各科的发展奠定基础。 ③诊法学说:《黄帝内经》的诊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而且关于脉诊描述地非常详实,包括 20 多种脉相的具体表现,并且强调四诊合餐,此乃中医诊法的起源。关于治则、治法的学说,提出了治未病、治病求本、标本兼治、扶正袪邪、补虚泄实、调整阴阳等一套具体的治疗理论,而且总结了许多治疗的方法,如针灸、按摩、导引、外敷、蒸浴、放血等,特别是描述了很多针灸手法,至今临床中仍在运用。

④运气学说:运气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在《素问》的七篇大论中,着重探讨了自然界气候的长变对人体生理、病理影响的变化规律,并且试图按照这些规律指导人们驱利避害,防病治病。

⑤养生学说:在天然相应、形成合一的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内经》提出了协调阴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等一系列的防病益寿的养生方法,其中防重于治的思想尤为可贵。

总之,《内经》在中国传统医学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因其内容丰富异常,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并越来越被世界各国重视。

3. 《黄帝内经》的三个“第一” ①《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说《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的讲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及方法,对人类的健康做出巨大的贡献。

②《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中不仅涉及到如何治病的方面,还论述了如何预防得病的内容,即如何在不吃药的情况下能够健康长寿。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称为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为《黄帝内经》中涉及的一部分养生内容。

③《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的描写是以生命为中心,涉及到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和历史等多方面。《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思想的基础和精髓,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其医疗主导作用功不可没。在 700 多年前,欧洲出现鼠疫爆发,大约四分之一欧洲人丧命,而在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然也记载过瘟疫的流行,但是从没有像欧洲一样,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由此充分展现了《内经》的医学作用。

(二) 《伤寒论》

1. 《伤寒论》概述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于公元 200 年至 205 年写成。全书共十二卷二十二篇,包括 397 法。除去重复的药方,共包含药方 112 个,本书重点论述的内容是人体感受风寒之邪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以及如何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

《伤寒论》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系统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与《黄帝内经》偏重于理论不同,《伤寒论》更注重临床经验,因此理法方药非常齐全。所以本著作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还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中国医学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2. 《伤寒论》内容

作者张仲景运用《素问》、《热论》中的理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对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愈后、治疗进行了精辟的阐发,他将外感疾病具有规律性的各种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辨证。其中又将每经结合阴阳、表里、痰热、虚实进行了辨证论治,因此本著作中即体现了同病异治,也有异病同治两方面内容,确立了严谨的治疗规范,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中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在中医诊疗过程中强调的辨证论治实际上是从《伤寒杂病论》开始的。

《伤寒论》是第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理法方药齐备的临床医学巨著。本书按照伤寒传变的规律,以条文的形式进行逐一的辩质,内容言简意赅,但辨证严谨,治疗方法灵活多便,用药方面药少而精,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本书的用药特点,后世逐渐形成“仲景的经方学派”。如今临床上包括经方派和时方派两大派别。通过实践证明,本书的辨证论治原则不仅适用于伤寒病的治疗,而且也指导着其它临床各科治疗的准则。《伤寒论》中所运用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基本治法,对后世有非常广泛的指导作用。在《伤寒论》中,共创制了 113 个基本的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承气汤、白虎汤、小柴胡汤、里中汤、四磨汤、五苓散、泻心汤及乌梅丸等,这些方剂不仅为人熟知,而且被现代临床广为应用。由此可见,《伤寒论》对中国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现代学习中本书必不可少。

(三)《金匮要略》 1. 《金匮要略》概述

《金匮要略》作者张仲景,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全书共 25 篇 , 方剂 205 首 , 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 , 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治疗杂病的专著,也是张仲景所创制的辨证论治的代表作之一,古今医家称本书为“方书之祖”。其一方之精,是治疗杂病的典范。最初,张仲景撰写的只有《伤寒杂病论》一书,随着战争、战乱,原书亡失,后人人为的将《伤寒杂病论》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金匮要略》书名中的“金匮”指的是本书的重要和珍贵,“要略”指的是简明扼要,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慎重保藏和应用。

2. 《金匮要略》内容

《金匮要略》是治疗杂病的典范,它涉及了内科、外科、妇科以及儿科的内容,对后世的分科治疗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本书共 25 篇,方剂有 262 首 , 病症 60 余种,其所论述的病症是以内科杂病为主 , 同时兼顾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内容。

《金匮要略》的 25 篇中的内容为,第一篇是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属于总论的性质,对疾病、病因、病基、预防、诊断及治疗等各方面做出原则性的提示,在全书中具有纲领性的意义。第二篇到第十七篇属于内科范围的疾病。第十八篇涉及到外科疾病。第十九篇将不便于归类的几种疾病合为一篇。第二十到二十二篇属于妇产科疾病。最后三篇涉及杂疗方及食物禁忌等。在疾病的治法方面除药物治疗之外,还选用针灸、饮食调养,而且重视护理的作用。药剂包括汤剂、丸剂、散剂、酒剂等。药剂又可分为内服的药剂,和熏、洗、坐、敷等外置的药剂。

值得一提的是,《 金匮要略 》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其内容是《伤寒论》后半部分介绍的杂病。其重要性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 金匮要略 》首创了以病为纲、病症结合、辨证施治的诊疗体系。张仲景以病分篇进行编写,确立了病因诊断在杂病中的纲领地位,原书各篇的篇名中出现“病、脉、症、治”几个字,它将病和症相结合,脉和症相结合,辨证和施治紧密结合。病症结合是在明确病因诊断的基础上将脏腑病症作为杂病病症的核心,提出了脏腑经络病机及四症大纲进行病和症相结合的诊疗的方法。病脉结合指的是,原书认为脉象可以反映脏腑和经脉的变化,及疾病的吉凶顺逆,因此据脉论是原书的一个特色,据脉论主要体现在根据脉象诊断疾病、推测病因、确定病位、阐述病机、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各方面。辨证和施治结合形成了理法方药和脉因证治为一体的杂病诊疗思路,在杂病防治方面本书根据天人相应以及根据人体经络之间的整体性提出了“无病防病,有病早治,以防传遍”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学观念。另一方面,本书被尊称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原书根据内经立法处方的一般原则创制了经方 205 首,其中处方配伍是非常严谨的,用药精当、药材灵活、功效卓著,并且其所载的方剂治疗范围非常广,按照方剂学的分类,包括解表剂、催吐剂、泻下剂、和解剂、表里双解剂、温里回阳剂、清热泻火剂、消痰化积剂、补益剂、安神剂、固涩剂、理气剂、理血剂、去湿剂、润燥剂、祛痰剂、疮痈剂等,由此可见,方剂的归类已初具规模并且内容丰富,原书在方剂的使用中充分体现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思想。所以,《 金匮要略 》的临床指导意义非常强,应认真学习。

(四)《温病条辨》 1. 《温病条辨》概述

《温病条辨》为吴瑭多年温病学术研究和临床总结的力作。温病学派成熟在清代。吴瑭所处时代,已逐渐脱离了《伤寒论》的束缚向前发展,但当时并没有一部系统的研究温病学的专著,温病学说也未被广大的医家所接受,而且叶天士在温病学方面的胃气凝血辨证理论虽然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但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当时的医学界还是沿袭《伤寒论》治疗温病的居多,当时经常出现失治、误治现象,并且因用药比较杂乱,其收效甚微。由此吴瑭经过十多年努力,潜心研究,着重强调温病和伤寒两大学派应互相的取长补短,写成《温病条辨》一书,该书是一本关于温病的集大成之作,为温病学派的成熟贡献很大力量,其理法方药是温病学的指导。

2. 内容 ①三焦辨证

本书共七卷,卷一为上焦篇,卷二为中焦篇,卷三为下焦篇,卷四为杂说,卷五为解产难,卷六为解儿难及卷七的总论部分。全书是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其中上焦指的是心、肺病变,中焦指的是脾、胃、大肠病变,下焦指的是肝、肾病变。在治疗原则上吴鞠通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降不安;治下焦如沤,非重不沉”,此为三焦的辨证理论,也是本书的核心,是学习《温病条辩》必须掌握的重点。

②温热病、湿热病

根据病因不同,治法不同,吴鞠通将温热分成温热病和湿热病两大类,此两大类实际上是这类疾病的共性。由湿热邪气所引起的疾病称为湿热病;由温热邪气所引起的疾病称为温热病。具体包括风温、温热、瘟疫、温毒、冬温、暑湿、伏暑、湿温、温燥、温疟和秋燥等几大类,根据具体的致病邪气确立病名。

吴瑭在解释温病全过程辨证时,同时参照了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刘伯鉴的《温热病机》、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的《瘟疫论》等诸家的学说,病机明了并列出许多有效的方剂。例如,该书中归纳了温病的清络、清营、育阴的治法,实际是叶天士散存在医案里的清热养阴诸法的总结和提高。再例如,吴鞠通将银翘散称为清凉平剂,桑菊饮称为辛凉清剂,白虎汤称为辛凉重剂,他使遣方用药的层次清晰、条理井然有序。由此可见,该书不仅仅是用心之作,同时也是学术理论的升华作品。

三、学习经典著作的意义

(一)中医经典著作是学好中医的关键

把握好中医的经典著作是学好中医的关键,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的源头。医家的阐述发明离不开这些经验著作,必须精细得研究《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等经典的著作。通过对经验著作的熟读及深入的研究,在实践中反复的体验,最终能够得到其精要,为临床工作奠定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二)中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

中医学是一门应用的科学,离开实践中医就失去活力。中医理论的发展正是医学家不断的在实践中总结和创新,中医理论的掌握实际上也是在临床实践的总结和提高,并且在临症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总结积累经验,更好的提高疗效,通过临症来验证理论并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医的理论。中医学的发展正是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继承和创新。随着时代的不同,疾病谱虽有所更换,但中医临床水平有所提高,医学家在临床中融会贯通,使疾病的疗效不断提高。

(三)欲成为大医,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

欲成为大医,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中医学即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有关社会人文的科学,它是把人看成一个整体,治病是应天人合一,中医内容博大精深,不仅包含丰富的医学知识,还包含了文、史、哲,天文、地理、四时、物候等各方面的人文知识。就现存的专业书目,大概有 19000 余种,所以说欲成为大医,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这是对现在中医从业者的很高的要求。在《黄帝内经》中,就要求习医者上从天际,下及地理。孙思邈在《大医精成》中也明确的指出学医者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渊博的知识对医者的临床实践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作用。

四、总结

(一)简介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者、成书、成就。

(二)学习经典著作的意义

第四篇:**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四大经典”学习竞赛活动工作方案(范文模版)

在我市医疗机构中掀起开展中医“四大经典”学习活动的热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和全省中医药大会以及中医管理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加强中医内涵建设、夯实中医基本功底,提高中医诊疗水平,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医院管理年”活动,强力推进基层

建设、基础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加强中医药人才建设,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的客观要求。为此,我局计划用两年时间对我市从事中医医疗、中医护理(含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同志进行全面轮训,组织中医人员深入学习中医经典著作,特别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四部著作。各区卫生局、市直属各医疗单位、民营医院要按照市卫生局的决策部署,认真贯彻《深圳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四大经典”学习竞赛活动工作方案》,扎实做好建设中医药强市的各项工作,加快建设中医药强市的步伐。

一、指导思想

中医“四大经典”学习竞赛活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习传统中医药理论精髓为重点,以夯实中医理论功底和提高临床诊疗能力水平为目标,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明确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政策措施,调整推动中医发展的思路,转变推动中医发展的方式,提升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着力解决中医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中存在的“中不如西、以西管中,以西评中”等突出矛盾和问题,立足中医学术之本,提升理论涵养;立足临床需求,提高专业能力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中医药发展,为加快中医药强省建设步伐提供坚强的思想、组织、制度保证。

二、目的和意义

中医前贤说“不读《灵》《素》,则不明经络,无以知致病之由;不读《伤寒》《金匮》无以知立方之法,而无从施治。”此实属至理名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四部中医著作,是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检验的经验结晶,为历代中医奉为经典。它们确立了我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起了奠基和导向作用。自古以来,学中医必学“四大经典”。学不好“四大经典”,就不能掌握中医对病症辨治的认识规律、不能熟练应用方剂于临床并取得切实疗效。更重要的是只有熟读经典才能够建立中医的思维方法和思路。学好中医经典是成为“良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通过本次学习竞赛活动,在全市中医行业内掀起“读经典,做临床”的热潮,鼓励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学习和钻研中医经典,夯实中医理论基础知识,促进临床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地发挥中青年中医等在临床上的骨干作用,进一步提高本市中医药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学习竞赛的内容

以高等医药院校第五版教材《内经讲义》、《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温病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熊曼琪、陈纪藩、彭胜权等主编丛书)为主,涵盖上述四部中医经典著作原著中相关内容。

四、学习竞赛方法和步骤

各区卫生局和各级医疗单位领导要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专题研究,精心部署,切实加强领导,抓好落实。各单位领导,特别是科主任以上领导,要带头学习,带头做辅导报告,带头谈学习体会,带头解疑释惑,并抓紧制定学习活动方案,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学习竞赛活动的时间是2006年5月-2007年11月,为期2年。整个学习竞赛活动分四个阶段。

(一)准备部署阶段(2006年5月)在5月中旬召开的2006年深圳市中医工作会议上启动本方案,对我市中医“四大经典”学习竞赛活动进行动员部署。各区卫生局、市属各医疗卫生单位、民营医院要精心组织,统一安排,周密部署,做好动员。具体步骤方法是:

1、做好思想动员。区属单位,由各区卫生局组织有关人员召开思想宣传动员大会;市直属单位,由本单位组织有关人员召开思想宣传动员大会。

2、制定学习计划。根据《深圳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四大经典”学习竞赛活动工作方案》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

3、确定承担中医“四大经典”教学解疑工作的指导老师,各单位要给予一定的备课时间,认真做好备课和教学工作。

(二)深入学习阶段(2006年6月-2007年6月)深入学习阶段分为2轮,第1轮2006年6月-2006年9月,第2轮2007年3月-2006年6月。由各单位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分类指导,可采取以自学为主,集中学习为辅的学习方法。具体学习形式有:

1、我局委托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市中医药学会、市中医院组织有关专家分期开办“四大经典”学习辅导班,每期开办《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4个学习班。对参加学习者授予市级继续教育学分,并作为今、明两年中医师(含中西医结合医师)必修继续教育学分。

2、举办中医“四大经典”论坛及学习心得报告会。

3、开展中医“四大经

典”方剂临床应用病例讨论活动。

4、邀请广州中医药大学有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及其它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

(三)知识竞赛阶段(2006年9月-2007年10月)为检验学习效果,将学习活动推向高潮,每一轮学习活动结束后将举行知识竞赛。对应深入学习阶段,知识竞赛阶段亦分为2轮,第1轮2006年9月-2006年11月,第2轮2007年

7月-2007年10月。第1轮知识竞赛安排如下:

1、初赛:区属医疗机构及民营医疗机构,以各区卫生局为单位,由区卫生局组织辖区内医疗机构,进行笔试或面试选取本单位优秀选手组队参赛;市属医疗机构以本单位为参赛单位,进行笔试或面试选取优秀选手组队参赛。其中,六个区及市中医院、市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至少各组成一个代表队,市属其他医疗单位、民营医疗机构各组成一个代表队。以上代表队均应各包括A、B两组参赛队员(每组3人),其中A组为基础组,B组为提高组。时间拟定于2006年9月中旬-2006年10月中旬。

2、复赛:经初赛选拔出的代表队参加市卫生局竞赛组委会统一命题的书面知识竞赛。取书面知识竞赛前6名进入决赛。时间拟定于2006年10月下旬。3、决赛:由深圳市卫生局和竞赛组委会组织,在书面知识竞赛的基础上,被选拔出的6个优秀代表队参加现场知识擂台赛。时间拟定于2006年11月中旬。竞赛规则附后。2007年7月-2007年10月再进行第2轮知识竞赛活动,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四)总结评比阶段(2006年11月-2007年11月)1、各单位进行学习竞赛活动阶段总结。2、组织召开中医“四大经典”总结表彰大会。3、制定完善中医“四大经典”学习长效机制。

五、加强组织领导

(一)切实加强领导。市卫生局成立中医“四大经典”学习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局党委书记、局长江捍平担任,副组长由许四虎副局长和局党委委员、中医处处长廖利平担任,成员:中医处副处长张慧敏、南山区卫生局局长曾忠铭、罗湖区卫生局副局长蔡小华、福田区卫生局副局长朱裕华、宝安区卫生局副局长胡晓霞、龙岗区卫生局副局长张培钦、盐田区卫生局副局长郭奕明;市中医院院长杨卓欣、福田区中医院院长马光、宝安区中医院院长廖欣、罗湖区中医院副院长黄福先、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院长黄明臣、市继续教育中心主任夏俊杰。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制定竞赛方案、组织协调等筹备和实施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廖利平兼任,副主任由张慧敏、夏俊杰、李顺民担任,成员:黄立新、王国洪、王三杰、邱松葵、阳建民、周建忠、朱炎、武肇玲、李惠林、胡世平、周晓、王祚邦、史临平、孙文民。办公地点设在中医处(联系人:武肇玲,联系电话:25609307)。各区、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具体负责学习和竞赛活动的组织实施,以保证学习竞赛能扎扎实实的进行。

(二)成立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学习竞赛评审委员会我局成立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学习竞赛评审委员会,负责审定竞赛方案,对竞赛进行专业技术指导和教学工作,以保证知识竞赛的学术质量,并现场监督决赛过程,仲裁疑问等。该委员会由曾经担任过高校中医“四大经典”著作教学工作的知名专家教授、广东省名中医以及研究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学术造诣较高的专家和老、中、青中医骨干组成,分为四个教学指导组:黄帝内经组(由广东省名中医黄海龙先生担任组长)、伤寒论组(由国家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夏洪生先生担任组长)、金匮要略组(由广东省名中医陈福如先生担任组长)、温病学组(由深圳市名中医朱锦善先生担任组长)。组成人员:黄海龙、姚梅龄、万兰清、夏洪生、骆继杰、肖劲夫、李志铭、王孟庸、陈福如、王启梁、罗陆

一、朱锦善、柯新桥、周大桥、蒋红玉、曾庆明、陈德宁、杜少辉、郑晓瑛、鞠琰莉、熊国强等。

(三)加强督促指导。市卫生局中医“四大经典”学习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竞赛评审委会的专家组成督察组进行督促指导。通过召开学习活动情况通报会,组织检查编印药报等多种形式,对全市中医药人员学习活动情况进行交流、指导和督促。各单位要加强对活动的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单位、部门的特点和不同层次人员的情况,本着因院制宜、因科制宜、因岗制宜的精神,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灵活安排,使学习活动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临床,切实得到落实。对学习活动搞的好的地方和单位要及时总结推广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对学习活动比较薄弱的地方和单位,予以批评,责成补课。中医“四大经典”学习竞赛活动的各项工作要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列入今、明两年医疗机构综合目标管理的考核中,按评比标准进行总体测评。

(四)加强新闻舆论宣传。要充分发挥新闻部门的宣传教育作用,大造声势。各单位可加强同新闻媒体的联系与合作,及时报道学习竞赛活动的情况、做法和经验。充分利用本单位相关的网站、板报等宣传阵地,开辟中医“四大经典”学习专栏,扩大学习活动的影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要以学习推动工作,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医务人员参加学习,协调安排好工作。开展学习活动,不能为学习而学习,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要以学习为动力,全面推进各项工作。通过学习和竞赛活动,强化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中医思维方法,不断提高中医药医疗服务水平,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工作者的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岭南中医药文化发展和中医药强市的进程。

六、参加竞赛对象及报名要求

1.报名范围:市、区各级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均可组队报名参加。2.参赛人员条件:中医、中西医结合从业人员均可报名参加。其中A组为基础组,职称主治医师及以下者可报名参加;B组为提高组,职称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者可报名参加。

3、申报程序:本人申请报名,单位遴选后,推荐组团参赛。

七、

1、各单位组织参赛队员以集体形式参赛。比赛设A、B两组。两组出题侧重点有所不同,A组出题重在基础,着重考察经典原文背诵功力和理解能力组出题灵活多变,以测试阐发能力、应用能力为主。

2、比赛分为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经决赛产生团体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赛后由市卫生局领导进行现场颁奖。

3、对组织知识竞赛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奖励,设立优秀组织奖2名,精神文明奖2名。(其中优秀组织奖以参加“四大经典”学习班的人数占本单位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生数量的30%以上为重要指标。)

4、比赛同时设立“优秀个人奖”12名(A组、B组各6名)。

八、竞赛地点

地点:深圳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教室

九、鼓励措施:

各区卫生局由局长带队及市属医疗机构由院长带队的代表队,均可加分100分;各区卫生局由分管副局长带队及市属医疗机构由分管副院长带队的代表队,均可加分50分,该分数直接记入比赛总成绩。附件:

1、**市举办中医“四大经典”学习班的有关事宜

2、2006年深圳市医疗机构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学习班教学计划表

3、2006年深圳市医疗机构中医“四大经典”学习班报名表

4、书面知识竞赛规则

5、现场知识擂台赛规则

6、深圳市中医“四大经典”竞赛活动报名表附件1-6.doc***市卫生局二○○六年五月十七日

第五篇:中医祛斑四大秘方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完美是人的天性,怎能允许碍眼的斑点存在呢?在诸多美容护肤工作中,祛斑占据着半壁江山。如何和顽固的斑点say goodbye?怎样祛斑最有效?掌握科学的祛斑方法,让你的肌肤再现活力,美丽无瑕不再是遥远的梦。

《普济方》中药祛斑:

用栗子薄皮,捣为末,蜜和涂面。有活血、润肤、展皱之功。本方是专治面上皱纹的经验方。《医部全录》称其可“令皮肉急皱可展,又治老人面皱。”中药祛斑方中“栗子薄皮”指的是栗子内果皮,又叫栗,能活血、行血、荣润皮肤;又具收敛作用,可绷紧皮肤,和以润肤的白蜜可以使皮肤细腻、皱纹舒展。

《百病丹方大全》:三花除皱液

春取桃花,夏取荷花,秋取芙蓉花,至冬取雪水(或用冰水)煎三花为汤,频洗面部。此中药祛斑方能活血、润肤、去皱。方中的“三花”均能活血散瘀,使经脉通畅,血荣肌肤而除皱。

《鲁府禁方》:孙仙少女膏

黄柏脾9克,土瓜根9克,大枣21枚,一起研细为膏。每日早起化汤洗面,可祛皱。大枣能和阴阳、调营卫、调经液、补气血,为古代养生家服食的驻颜佳品。 本中药祛斑方三药配伍,具有较好的营养滋润肌肤、延缓皮肤衰老、防治皮肤病的作用。本方不仅可以洗面,保持容颜不老,还可以用来洗澡,同样有减肥护肤效果。

《外治秘药》:白芷香肤保健液液

白芨、白附子、白芍、白术、三七等具有美白的中药材各等份。具有美白祛斑,燥湿利水,生肌散寒作用的中药材为原料,经提取、浓缩等工艺制成。用于脸上长色斑人群(妊娠斑、蝴蝶斑、肝斑、日晒斑)等。取本品适量于手心,对准长斑部位按摩至皮肤吸收,每日数次。 涂后不要马上洗去,尽量使液体长时间保存在涂抹处,利于皮肤吸收。

下面为祛斑的MM推荐几款美白祛斑汤:

莲子龙眼汤

原料:莲子、芡实各30g,薏苡仁50g,龙眼肉8g,蜂蜜适量。

制法:以上五味择净,加水500mL,置武火上煮开,再用文火煮熬1小时,待软烂后,略凉,取蜂蜜放入,搅匀,待温后即可,盛入容器,饮汤吃莲子,1次服完。

运用:本品能补脾助运化,刺激皮肤细胞生长、促进新陈代谢,可使粗糙、黝黑的皮肤逐步变得美白、细腻,是堪称效佳的美容药膳,可以经常服用。

苹果鸡蛋羹祛斑

原料:苹果150g,鸡蛋2个。白糖25g,香莱10g 制法:将苹果削去皮,剜去果核。切成小方丁;鸡蛋磕入碗中,搅散;香菜洗净,切细末。净锅放清水750g上火,放入苹果丁、白糖,开锅后勾入水淀粉,淋入鸡蛋液烧沸,出锅盛汤盆内即成。

运用:本品可利尿减肥,滋润肌肤,对防止皮肤干燥、干裂有很好作用。

百合猪蹄 汤

原料:猪蹄1只,百合150g,葱段15g,姜片100g,精盐、味精、料酒、香莱段适量。 制法:将猪蹄洗净,斩成小块。净锅上火。掺入适量水,放入猪蹄、葱段、姜片、料酒,开锅后至半熟时,放入百合,调入精盐,用小火炖烂时,调入味精,出锅盛汤盆内,撒入香菜段即成。

上一篇:中央统战会议精神下一篇:主要领导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