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课程感想

2022-06-25

第一篇:创新设计课程感想

创新课程感想

慧鱼创新课程感想

这次的慧鱼课程,我们完成的略显仓促,成果完成的并不完全满足我们的想法。我们的作品是太阳能电,能够智能地管理仓库货物,通过程序自动选择货物送到管理员的身边,实现仓库的智能化管理。我们的装置主要是一个可以实现四个方向运动的类似于塔吊的机构,遗憾的是我们的机构在稳定性方面还是有些不足,我们缺少可以稳定机构在半空中稳定,不发生明显震动的机构类型,在半空中机构会发生明显的晃动,我们大家商量了好会时间,都没有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法,只好加了两个底盘,把机构卡在了主轴上,这样虽然会强烈磨损机械机构,减少机构的寿命,但好歹让机构稳定住了。整个装置最重要的控制部分,虽然有了前面的一些基础,知道仿造三轴机器人的运动,就可以实现我们装置的夹装,但因为大家都没什么信心,最后选择控制部分就不做了。 通过这一次的创新课程,我初步了解了机械结构的运动方式,知道了慧鱼的机械机构怎么安装,更了解到机械并不是单独存在的的学科,纯机械是没有前途的。机械必须与控制结合在一起才有他的意义,就像我们搭的机械结构,缺乏必要的控制部件,就是一堆废品。机械要结合机、电、传感技术、计算机才能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巨大的作用。另外几周的慧鱼让我们对自己编程有了初步的概念,锻炼了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此外,大家在一起动手,讨论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每人的分工合作提高了我们效率,确保我们每个人都能参与到创新的过程中,不会出现一个大腿忙不过来,而其他人跟着混混的情况。参加创新课程,让我深刻的认识到我们的生活经验是多么的匮乏。我们的作品,在现实中都已经是成熟的产品,广泛的运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创新如果依托于这些产品经行联想,就不会像现在这样难产,这些经验告诉我们,以后在生活中要多留心,多总结,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第二篇:课程设计感想

两周的课程设计结束了,在这次的课程设计中不仅检验了我所学习的知识,也培养了我如何去把握一件事情,如何去做一件事情,又如何完成一件事情。在设计过程中,与同学分工设计,和同学们相互探讨,相互学习,相互监督。学会了合作,学会了运筹帷幄,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理解,也学会了做人与处世。

此次课程设计,在短短一个星期时间内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不仅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还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次的课程设计还让我学会了如何去培养我们的创新精神,从而不断地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更重要的是,我在这一设计过程中,学会了坚持不懈,不轻言放弃。

设计过程,好比是我们人类成长的历程,常有一些不如意,但毕竟这是第一次做,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刻,掌握得不够牢固。我们通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并在小组中互相讨论,交流经验和自学,若遇到实在搞不明白的问题就会及时请教老师,使自己学到了不少知识,也经历了不少艰辛,但收获同样巨大。

在整个设计中我懂得了许多东西,也培养了我独立工作的能力,树立了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相信会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大大提高了动手的能力,使我充分体会到了在创造过程中探索的艰难和成功时的喜悦。虽然这个设计做的也不太好,但是在设计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是这次课程设计的最大收获和财富。

通过设计所学到的东西将长久存在。相信这次设计带给我们的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将会给我们未来的工作和学习打下一个更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课程设计感想

篇一:课程设计感想

经过十余天的奋战,终于完成了一个还算可以的设计,这几天我过的很充实,是我大学生活里继两次实习后又一次最充实的生活,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毕竟自己的努力还算有所回报,我为自己的努力感到自豪,当然我也认识到了自己学习中的不足,看到了自己在运用知识方面欠缺,化工CAD的运用方面是不怎么熟练的,估计图也就刚刚达到标准。

我想说:为完成这次课程设计我们确实很辛苦,但苦中仍有乐。我们一边忙着复习备考,一边还要做课程设计,时间对我们来说一下子变得很宝贵,真是恨不得睡觉的时间也拿来用了。当自己越过一个又一个难题时,笑容在脸上绽放。当我看到设计终于完成的时候,我乐了。对我而言,知识上的收获重要,精神上的丰收更加可喜。从这次的课程设计中,我不仅巩固了课本的知识,还学到了许许多多其他的知识。我知道了每一个课程之间是融会贯通的,在化工原理的课程设计中也用到了机械基础的知识,可是自己的机械基础没有学好,于是就要重新翻书来确定自己的一些设计是否正确。

其次了解到团队合作很重要,每个人都有分工,但是又不能完全分开来,还要合作,所以设计的成败因素中还有团队的合作好坏。

这次设计让我知道了学无止境的道理。我们每一个人永远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成就,人生就像在爬山,一座山峰的后面还有更高的山峰在等着你。挫折是一份财富,经历是一份拥有。这次课程设计必将成为我人生旅途上一个非常美好的回忆!

当然我的设计肯定有不足之处,希望老师批评指正,下次一定会做得更好。

篇二:课程设计感想

三周半的机械课程设计结束了,说是三周半,实则两周半,第一周因连续有三门课程要考试,因而无暇搞设计,两周半的时间紧迫,于是不得不晚上和周末抽时间来继续搞设计,时间抓的紧也很充实。

作为一名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大三的学生,我觉得能做这样的课程设计是十分有意义。在已度过的两年半大学生活里我们大多数接触的是专业基础课。我们在课堂上掌握的仅仅是专业基础课的理论面,如何去面对现实中的各种机械设计?如何把我们所学到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去呢?我想做类似的大作业就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在做本次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感触最深的当属查阅了很多次设计书和指导书。为了让自己的设计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工程标准,一次次翻阅机械设计书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做的是课程设计,而不是艺术家的设计。艺术家可以抛开实际,尽情在幻想的世界里翱翔,我们是工程师,一切都要有据可依。有理可寻,不切实际的构想永远只能是构想,永远无法升级为设计。记得我曾经设计了一个很“艺术化”的减速器箱盖吊钩,然后找老师询问,结果马上被老师否定了,因为这样的设计,理论上可用,实际上加工困难,增加产品成本。所以我们工程师搞设计不要认为自己是艺术家,除非是外形包装设计。

作为一名专业学生掌握一门或几门制图软件同样是必不可少的,虽然本次课程设计没有要求用 auto CAD制图,但我却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都用到了它。用cad制图方便简洁,易修改,速度快,我的设计,大部分尺寸都是在cad上设计出来的,然后按这尺寸画在图纸上。这样,有了尺寸就能很好的控制图纸的布局。

另外,课堂上也有部分知识不太清楚,于是我又不得不边学边用,时刻巩固所学知识,这也是我作本次课程设计的第二大收获。整个设计我基本上还满意,由于水平有限,难免会有错误,还望老师批评指正。希望答辩时,老师多提些问题,由此我可用更好地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以便课后加以弥补。

篇三:课程设计感想

短短15天的课程设计已告一段落,在紧张过后留给了我很大的收获。这不仅是由于较好的完成了任务,而是获得了团队工作的经验。

首先,此次团队的建设完全是我亲手组建,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团队成员各有所长,保证了团队的质量。各成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吴莹莹的认真负责、注重细节;袁艳秀的工作积极、追求速度;黄家玉的做事主动、思维敏捷;李忠佑的勤奋、认真、尽职尽责,所有这些是保证此次课程设计成功的基础。至少我认为,我们的这次课程设计取得了令人满意地成果,尤其是学习之外的收获,远远大于课程设计本身。

其次,团队建设。通过此次小组合作,取得了团队建设方面的极大成果。我所掌握的理论第一次真正得以实施,并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就开会而言,养成了准时到会的良好习惯,不管是在几点几分,所有成员都能准时参加;动手方面,由于此次采取的是分阶段负责的方式,极大的调动了成员的积极性,真正达到了全名参与,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保证了此次课程设计的质量,达到了老师对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从另一方面说,由于采取了这种方式,组长得以从负责全部所有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能够把大量的时间运用于对全局的监控,调整,对最后的结果负责,真正做到了对全局负责,对结果负责。

再次,有了这次收获,就可以根据这次的经验,以及问题,开始着手进行下一次的试验,以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个别成员由于身担多职,心有余而力不足。凡事要么不做,要么做好,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一次只作一件或两件,这样效果也许会更好。

总结,作为管理者,或者说, 作为领导,一项神圣的使命就是培养下属,教育下属,一个强大的团队是教育出来的,一个强大的国家同样也是教育出来的。

最后,我希望这次参加课程设计的几位能够保持在此期间养成的良好习惯,继续培养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位优秀的人才,我相信你们,一起努力,共同出发!

第四篇:创新中国课程感想

上 海 大 学 继续教育学院 试 卷

课程名称: 创新中国(A卷) 适用专业: 全校选修 2017年—2018年学年度

第 春 季 学期

任课教师:顾骏

姓名:_ 学号: 成绩:

一. “创新中国”课程内容是基于五个问题而确定的,即“世界等待着什么、国家需要什么、上海承担什么、上大能做什么、上大学生可以学什么”。通过一学期课程学习,这五大问题给了你怎样的创新启示?(100分)

1. 要求:字数不少于1000字

题目自拟

杜绝抄袭

生于创新,死于守旧

通过这几周《创新中国》课程的学习,让我深刻理解了“生于创新,死于守旧”这条亘古不变的真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从强大的高铁网络到我国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战斗机——歼十战斗机,从“天眼”探空到“蛟龙”探海,从量子卫星到“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以及由上海大学研发的用于海洋测量的“精海一号”。这些都是我国勇于创新的成果,每一件都凝聚着磅礴的中国力量,令世人震撼!

回顾中国近代史,由于唐宋伊始的长久封建积弊,当西方科技发展时,我国固步自封、闭关锁国,不接受新生事物,导致近代中国经历了一段痛彻心扉的屈辱历史。两次鸦片战争,俄国侵吞国土,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进京,日本全面侵华,在短短的100年内,中国屡屡挨打。没有创新,科技不能发展,致使中国近代渐渐衰落。

如今,互联网时代,技术上的自主性、领先性和市场上的需求导向将是科研创新的主要方向,谁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这些方面产生大的提升空间。

柯达公司,成立于1881年,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的发明者。一百多年来在影响拍摄、分享、输出和显示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多年来帮助人们留住了许多美好的影像,柯达胶片一直是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在胶卷时代,柯达曾占据全球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巅峰市值达到310亿美元,全球拥有员工14.5万人,拥有一万多项专利,是感光界当之无愧的霸主。但随着数码技术的崛起,柯达公司的决策层由于不希望新兴的数码技术过快地影响现有的胶片业务,因此柯达迟迟未能坚定地向数码业务转型,这就导致了柯达公司数字化率还达不到竞争对手富士公司的一半,只能靠不断裁员来为继,这和100年前的公司创始人伊士曼果断抛弃旧技术转向胶片技术形成了巨大反差。“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等到后来柯达如梦初醒推出数码相机产品时,已经很难追上对手了。

同样令人唏嘘的还有手机界巨头诺基亚。在诺基亚的巅峰时代,全球手机市场份额占有率在50%以上,可以说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但当安卓手机、苹果手机等推出站在科技与艺术交叉点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深得消费者喜爱和认可的产品的时候,诺基亚独霸天下的局面不得不黯然谢幕,就像Windous XP系统的退役,再次提醒我们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没有终点,永远是进行时!

总而言之,科技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没有创新就只会走向灭亡。

在学习完《创新中国》的课程后,在我的学习和工作上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努力做到推进工作有新思路,解决问题有新办法,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

第五篇:道路勘测课程设计感想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历时两个星期,通过实地测量、亲手实践,将理论的道路勘测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这样的经历,不仅让我们巩固了理论知识,而且还让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充分了解道路勘测和设计的整体过程。

上学期虽然我们通过对定线、横纵断面设计的设计概算,已经很充分的理解了勘测设计概算时的注意要点和基本设计思路,但是这和实践操作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在纸上定线过程中,我们的设计比较粗略,但是在勘测实践中,我们需要精确的计算出每一个桩号的坐标,然后通过钢尺进行准确的定位,尤其是在圆曲线上的桩,定位的方法相对复杂一些,但是通过刘老师的细心指导,我们也认真完成了每一个桩的定位。以前在纸上进行纵断面设计的过程中,每一个桩的高程都是当做已知的,不过实践中,这都是需要自己去测量,先测量路线上的水准点,再通过水准点与各个桩的高差进行计算得出各个桩的高程,王老师不仅在测量方法上给我们耐心的指导,而且还全程陪同我们测量,让我们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除了测量期间的操作方法外,测量前期的交点选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虽然很可惜我没有参与这个过程,但是在测量期间,我明白了每个交点之间需要有合理的距离和通透的视野。

另外,在勘测实验过程中,团队的协作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由于我们采取的模式是将路线分成三段,由三个组分别轮流进行三方面的测算,不仅需要组内成员的积极配合,更需要组与组之间的合理衔接。正是因为这样一次实验的过程,让我们加强了团队之间的协作配合,期间,我们在组与组之间的衔接出现了问题,不过我们也积极交流、互相帮助,一起解决了问题,提高了整体的工作效率。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的时间很短,完成的任务也相对比较容易,不过对于我们这个专业的人来说,致力于巩固专业技能、加强实践设计能力还有非常漫长的道路需要自己的努力探索钻研,这次的实践虽然结束了,但是这次实践为我们将来的职业道路引领了方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创业创新工作汇报下一篇:创新项目项目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