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太极图说》之分析

2023-02-08

一、《太极图说》的内容

(一) 《太极图说》

原文如下:“自无极而为太极。太极动而生阳, 动极而静, 静而生阴, 静极复动。一动一静, 互为其根。分阴分阳, 两仪立焉。阳变阴合, 而生水, 火, 木, 金, 土。五气顺布, 四时行焉。五行, 一阴阳也。阴阳, 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 各一其性。无极之真, 二五之精, 妙合而凝。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二气交感, 化生万物。万物生生, 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 神发知矣, 五性感动而善恶分, 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 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 日月合其明, 四时合其序, 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 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 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 曰柔与刚, 立人之道, 曰仁与义。又曰, 原始反终, 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 斯其至矣。”

全文讲了两部分的内容, 从开始至“万物生生, 而变化无穷焉“一句所讲的是”宇宙生成论“, 其后半部分讲的则是道德伦理思想。

有《太极图说》则必然先有《太极图》, 《太极图说》是为了解图, 周敦颐在构筑其哲学思辩结构时, 是沿着“出入于释老“而”反求诸六经“这样的三教合一路数来的。追溯《太极图》的渊源, 也并非是他自己独作, 而是以《道藏。太极先天之图》为蓝本, 吸收佛教禅师的《阿赖耶识图》, 并依照陈抟的《无极图》而制造出来的, 这也反映了宋代时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趋势和周敦颐出入释老的实际情况。

(二) 《太极图》的宇宙生成模式

周敦颐宇宙万物的生成论模式如下:“无极’—‘太极”—“阴阳”—“五行”, 或“五行”—“阴阳“—”太极“—“无极”。在这个宇宙生成的结构中, “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万物”是其哲学逻辑的基本范畴。“无极”是周敦颐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自身寂然不动, 鉵一无二, 但是它派生太极, 太极则具有动静的性质, 由于太极的不断“动”与“静”, 便产生阴与阳, 这便是“两仪’, 阳的变化与阴的合一, 就派生水火金木土五行, 五行顺布, 而四时行。阴阳为两仪, 为二, 五行为五气, 为五。”二五之精, 妙合而凝, 而产生男女, 同时“二气五行”, 化生万物。这样便构成了一幅世界图式。

在这个结构中, 可以看出;

第一, “无极“是周敦颐哲学逻辑结构的最高范畴, 它既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而且是人类社会最高的道德伦理原则。“无极”作为“无人身的理性”, 它必须自己安置自已自己, 这个“安置”便是自无极而为太极, 犹如老子的道生一, 此“一”既非道, 又非二, 它是“道”生“二”的一个中介。“太极”也具有与“一”相类似的性质, 它既非“无极”因为“无极”是“太极”之本, 又非“阴阳”之“两仪”, 它是介于“无极”与“阴阳”之间的一个环节。

第二, 由于“太极”的“动静”, 使得“无极”与“阴阳”联结起来。“太极”动而生“阳”, 静而生“阴”, 动静相互对立, 而又相互转化, 不仅“阳动”, “阴静”得以确定, 而且“阴阳”两仪也得以成立。同时, “阴阳”自身也具有变化合一的特性, 便产生自然界中最基本的物质元素—水, 火, 木, 金, 土以及宇宙间四时的运行。“阴阳”与“五行”的凝合交感而成男女和万物, 这样便构成了周敦颐的宇宙论, 由于人为万物之灵, 五性感动而善恶分, 圣人定”中正仁义“, 而立”人极“, 这便构成了他的人性论和道德修养论。这两方面构成其哲学结构的主要内容。

第三, 周敦颐不是从接触自然现象中去认识宇宙的本来面貌, 从观察现实的社会现象中去探索社会的本质, 而是从道教的神秘图式中来构筑宇宙生成和万物化生论, 从既定的, 先验的精神本体中推演出现实的, 活生生的自然和社会。颠倒思维和存在,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便是周敦颐哲学逻辑结构的实质。揭示这个逻辑结构的秘密及其内部各范畴间的联系, 是解开其哲学体系的关键。

(三) “立人极’的道德伦理思想

如果《太极图说》上部份为宇宙生成论, 那么当宇宙间产生了人类男女以后, 便提出了一个如何做人和治理人的问题。《太极图说》的后半部分便讲为圣的标准, 内容, 功夫等问题。他这样说:“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 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 日月合其明, 四时合其序, 鬼神合其吉凶。”

所谓“立人极”的“极”, 此处恐非“中”之意。而有“至极”的意思。由此, 立人极就是指做人的最高准则, 符合这最高准则的便是圣人, 其内容是中, 正, 仁, 义, 方法是“无欲”“主静”, “迁善改过”等等。

1. 为圣的标准

在《太极图说》和《通书》中, “圣”字共出现三十次。所及章数之广, 所见字数之多, 为无极, 太极, 阴阳, 五行, 动静等范畴所不及, 是其社会道德伦理思想的核心。

周敦颐以为圣的主要标准, 为“诚”。他说:“圣, 诚而已矣”。诚为“五常之本, 百行之源”“诚, 纯粹至善者也”。诚是圣之本, 五常之本, 百行之源, 和纯粹至善的最高道德伦理境界, 便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标准。

2. 为“圣”的内容

周敦颐说“圣人之道, 仁义中正而已矣。”又说“圣人之道”便是仁, 义, 中, 正, 公。

何为“仁“?

首先, 仁是“立人之道“, 是较高的道德境界和道德伦理规范, 既居于义, 中, 正, 公等”圣人之道“的首位, 也居于义, 礼, 智, 信等“五常”之首。其次。仁是人心之爱, 其三, “仁”是天地生物之心。

何谓“义”?

其一, 义是“立人之道”“立人之道, 曰仁与义”。如果说“仁”是较高的道德伦理境界的话, 那么义则居第二位。因此人无仁义则人道不立, 具备了仁与义的道德伦理规范, 其他道德规范也可包括了。其二, 义是“宜”和“刚善”。所谓“宜”有适理的意思。同时义又是刚善, 圣人以宜和刚善为必备。其三, 义是成万物的。如果说仁是生万物, 那么义便是成万物, 也就是天以阴气成万物。圣人以得天地成物之心而为“义”, 而正万民, 使之无不得其正。

何谓中和正?

所谓中, 就是“和也”“中节也”。既有中和的意思也有“允执厥中”的意思。所谓“正”就是中正而无邪的意思, 当然, “正”也可作端正讲。如“以义正万民”

何谓“公”?

周敦颐回答说:“天地至公而已矣。”公无所不在, 它表现在人们的行动, 感情, 言语等各个方面。那么, “圣人之至公”和“天地之至公”有什么区别?他认为, 因圣人可与天地合其德, 所以两者是统一的。人们如何达到公的境界呢?他说“公于已者公于人, 未有不公于已而能公于人也”。

仁义中正公这五者, 是为圣的内容, 即“圣人之道”。具此五者便为圣人, 五者之间虽有主次之分但却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第三, 为圣的功夫诚是为圣的标准, 仁义中正公是为圣的内容, 这种最高精神境界和道德伦理准则是需要经过不懈的修炼功夫才能达到的。周较孟子还要彻底, 他是要通过养心的功夫达到无欲。这种禁欲主义经过理学家的发挥, 在封建社会后期曾产生极坏的影响。二是迁善改过。人生在世, 皆可为善, 可为尧舜。然而人由其物欲所诱, 习俗之染, 不能无过。因此必须通过修炼功夫以改过。善与不善, 不在于有过或无过, 而在于改或不改。如果知过而改, 改而为善便为君子, 知过不改, 则悖理, 便为恶。所以对一个人来说闻过则是件幸事。如子路一样闻过而改, 这种勇于自己修身的精神和不断修炼的功夫, 是为圣的必不可少的途径。通过“窒欲”和“迁善改过”的修炼功夫, 使人们通往为圣道路。周敦颐的这种功夫被后来道学家发挥为存天理, 灭人欲的学说, 成为长期套在人们头上的精神枷锁。

二、《太极图说》在周敦颐思想中的重要性及影响

周敦颐为道学的开创者, 他的《太极图说》为其哲学思想的纲领, 体现了其哲学的逻辑结构, 别具特点:

首先, 他构造了一个纳自然, 社会, 人生为统一体系的图式, 而且形式简明合理, 内容言简意赅。其次, 他为揉合儒释道三教思想开拓了道路。他把极高远的, 儒释道均使用的“无极”“太极”范畴同“日用”相统一, 把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儒家仁义礼智等相结合中。这种儒释道三教归一, 而又不外乎儒家的经典, 体现了宋明理学的一般特点。

摘要:周敦颐, 宋明理学之开端者, 其学术被称为“濂学”。著有《太极图》, 《太极图说》, 《易说》, 《通书》等。《太极图说》一文乃其思想的纲领, 共249字, 是为其《太极图》所写的一篇说明。全文讲了大致两部分的内容, 从开始至“万物生生, 而变化无穷焉“一句所讲的是”宇宙生成论“, 其后半部分讲的则是道德伦理思想。

关键词:太极图说,核心思想,儒家

参考文献

[1] 杨柱才.周敦颐易学解析[J].江西社会科学, 1998 (10) .

[2] 邱玉贵.浅谈周敦颐《太极图说》[J].魅力中国, 2009 (21) .

[3] 姜国柱.周敦颐思想的当代价值[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 (5) .

[4] 孙映球.辩太极——兼论周敦颐理论的历史地位[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5 (1) .

[5] 梁绍辉.论周敦颐学术思想的基本特点[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 (1) .

上一篇:结合MOOC环境做好铜仁广播电视大学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下一篇:对娄底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考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