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爱莲说》+白居易《养竹记》比较阅读

2024-04-29

周敦颐《爱莲说》+白居易《养竹记》比较阅读(精选5篇)

篇1:周敦颐《爱莲说》+白居易《养竹记》比较阅读

参考答案

1.C(履:踩;踏。这里指“走”)

2.C(之: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A以:介词,“因为”。B于:介词,“在”。D乃:副词,“于是”)

3.B(省略句,省略介词“于”;A、D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C为判断句)

4.C(“体现出了一种诗情画意的散文美”错)

5.(1)君子看到它的节,就会想到那些磨砺名节、无论穷富祸福始终如一的人。

(2)既然这样,那么竹子对于草木,就像贤者对于普通人。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竹心空,空以体道 体:实践

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 假:借

C.刑余之材,长无寻焉 寻:寻找

D.书子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 贻:留

5.C/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由是筐篚者斩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赵岂敢留壁而得罪于大王乎

6.A/则:均为连词,表承接,就。B焉:上句,代词,它们;下句,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不译。C其:均为代词。上句。指物,它、竹子;下句,指人,他们。D.于:均为介词,上句,表比较,比;下句,表对象引进,可不译。

阅读题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A.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B.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C.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D.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7.D/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8.文章写竹如君子,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样写目的是什么?(4分)

(1)表现在:

(2)目的是:

8.(1)本固、性直、心空、节贞。(1分)(2)托物寄意,希望当朝用人者能发现贤才的独特美质,进而选拔重用。(3分)

9.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3分)

译文:

(2)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4分)

译文:

(3)见贱俗人之口,剪弃若是,本性犹存。(3分)

译文:

9.(1)君子看到竹节,就会想到磨砺名节品行、通达困顿都一致的人。(节、砥砺、夷险)(2)第二天,行走到亭的东南角,在这里看到一丛竹子。(明日、履、隅、于斯)(3)(竹子)被俗人看得低贱,砍削弃置到这等模样,但它的本性还在。(见贱、若是、犹存)《养竹记》

篇2:周敦颐《爱莲说》+白居易《养竹记》比较阅读

周敦颐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字、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时数: 一课时、思考下列问题(1)、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具体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莲花的?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作者通过外形的描写,用一句话概括了莲的内在气质,请同学们找出。

莲,花之君子者也。

五、探究莲之魂:(内在美)

1、作者借花喻人,揭示了花中蕴涵的君子品质,请把描写莲花的句子与揭示君子品质的句子连线。

君子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

不攀附权贵

中通外直

独立高洁 不蔓不枝

美名远扬

香远益清

纯真自然不显媚态

亭亭净植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尊敬

2、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提到其他两种花呢?作者对这几种花持什么态度?有何用意?(学生分组讨论)

象征

感情

作用

莲花

花之君子者

赞美

主旨

(周敦颐)

菊花

花之隐逸者

惋惜

正衬(陶渊明)

牡丹

花之富贵者

讽刺

反衬

(世人)

托物

言志

高洁志趣

小结:

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追求名利。他要在当时浑浊的世间, 特立独行,洁身自好,永保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这样的追求,今天对我们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3、学了本文后,你愿做以上哪一类人呢?、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明确: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板书)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师明确:

· 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 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 归纳主题:作者以莲自况,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明确: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爱莲说》是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周敦颐的传世之作。这篇咏物抒情、托莲寄意的散文虽只119个字,但文字干练,语言优美,结构严谨,言简意赅,清雅脱俗,立意高远,琅琅上口。文章借莲花的美好品格,以菊花为正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以及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

爱莲说

菊(正衬)

不慕名利

牡丹(反衬)

洁身自好

以花喻人

托物言志

导入语:莲,又名莲花、芙蕖、水芙蓉、荷花等,它被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广为称颂。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莲的世界,赏一赏美丽的莲花,读一读写莲的诗句。(欣赏莲花的图片,并为每幅图画配上诗句。)李白赞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板书课题、作者)《爱莲说》是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美文。它语言优美,状物抒情、意蕴深远。通过对莲花的赞美,旨在托“莲”以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作者追求如莲花般品行高尚的君子志向。是作者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坚守,也讽喻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

这篇百字短文,在写法上,文章首先以菊花和牡丹为陪衬,表明自己对莲的情有独钟。并通过对莲的形象的描写,赞美了莲的品格。然后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为比较对象,运用衬托的手法,在菊花的正衬和牡丹的反衬中,赋予莲花独特的意义,表明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对君子高洁品质的向往之情。其次,文章借花喻人、托物言志。通过赞誉莲花,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现了作者欲做如莲花般谦谦君子的志向,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风的鄙弃与厌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明确规定:初中阶段“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文文质兼美,是培养学生文言语感、提高语文素养的经典范文。学习本文,意在使学生了解并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体会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学取向】:

篇3:周敦颐《爱莲说》+白居易《养竹记》比较阅读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爱莲说》周敦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作品简介《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作品原文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1爱者甚蕃2。晋陶渊明独爱菊3;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4;予5独爱莲之6出淤泥7而不染8,濯9清涟10而不妖11,中通外直12,不蔓不枝13,香远益清14,亭亭净植15,可16远观而不可亵17玩18焉19。

予谓20菊,花之隐逸者21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22者也。噫23!菊之爱24,陶后鲜25有闻2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8。

词句注释

1、可:值得。

2、蕃:通“繁”,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是著名的隐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独,只,唯独。

4、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自,(自)从。盛,很,十分,一作“甚”。

5、予(yú):我。

6、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7、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8、染:沾染(污秽)。

9、濯(zhuó):洗涤。

10、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11、妖:妖艳。美丽而不端庄。

12、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通,空。直,挺立。

13、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14、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远,形容词作动词,遥远,空间距离大。益,更,更加。

15、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植”通“直”,立。

16、可:可以。

17、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18、玩:玩弄。

19、焉:助词。

20、谓:认为。

21、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22、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23、噫:感叹词,相当于“啊”。

24、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下文“莲之爱”、“牡丹之爱”同。

25、鲜(xiǎn):少。

26、闻:听说。

27、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喜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28、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宜,当,这里与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众,多。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爱 一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白话译文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写作背景

据清邓显鹤《周子全书》《年谱》记载:“八年癸卯。先生四十七,正月七日,行县至于都,邀余杭钱建侯(拓)、四明沈希颜游岩题石,并有诗刻石。五月,作《爱莲说》,沈希颜书,五抟篆额。钱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先生四十七,即嘉祐八年(1063)。

《赣州府志》记有爱莲书院,云:“爱莲书院在城北,其地原为督学试院,有周茂叔莲池遗迹。”又有爱莲亭条目:“濂溪书院旧在东北玉虚观左······”这些记载充分证明,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时,已建莲池,并于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挥笔题写《爱莲说》。

作品鉴赏

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作者起笔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然后作者撇开一笔说,让那班人爱其所爱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作了有力的渲染。这几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他为官正直,数洗冤狱,为民作主;晚年定居庐山,著书明道,洁身自爱,颐养天年,便是身体力行,澹泊明志的体现。这正是这篇小品能给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着力之处。

接下来,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本来,花是不具备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另外,莲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来、观音均以莲花为座。唐释道世《三宝敬佛》云:“故十方诸佛,同出于淤泥之浊;三身正觉,俱坐于莲台之上。”作者《题莲》诗也云:“佛爱我亦爱,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头。”与这篇小品参照,情趣相得益彰。

最后,作者评花进而对“爱”也作出评价:“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深深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这里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然后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言下虽不免流露出一种孤掌难鸣的哀怨,但意味深长,无情地鞭挞了那些寡廉鲜耻之徒。这里,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艺术特点

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这使文章更具思想特色。

简要直切。全文不到一百五十字,所表现的内容却是丰富的。这里有爱花史的概述,有对莲花的描绘,有对诸花的品评,有自己感情的抒发。而这一切,无不是为了突出“爱莲”的主旨,宜接写莲,约占了篇幅的三分之一。真是既惜墨如金,又详略得当,而无文意不足。

手法多样。作者娴熟地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了花儿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和品德情操。菊花,是隐逸者的形象;牡丹,是富贵者的形象;而莲花则是美的理想的化身。它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娴静多姿;又像高洁不凡的雅士,风度翩翩;还象洁身自好的君子,高标傲世。

对比的手法,此文也运用得很好。作者在文中要赞烦的是莲,但他不是作孤立静止的描写,而是在对比描写中显示它的高超不凡。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一花之君子者也。”把莲花的高洁从牡丹的反衬中突现了出来。而对壮丹的追慕者甚多,爱莲者甚少,则又在对比中显示出不良风尚之盛。菊花和莲花虽然都不满现实,但前者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生活中保持它高洁的情操。因此,莲花比菊花显得更加可贵,作者通过对菊、牡丹、莲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就自然而然树立了莲花的美好形象。此外,作者还善于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使之相得益彰。

作者介绍

篇4:《陋室铭》《爱莲说》比较阅读

[甲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斯.是陋室()

2、惟.吾德馨.(惟:)(馨:)

3、鸿儒..()(鸿:)(儒:)

4、金经()

5、白丁..()

6、丝竹..()

7、调素琴...(调:)(素琴:)

8、案牍..()

9、劳形..()(形:)

10、甚蕃.()

11、淤泥..()

12、不染.()

13、濯.(14、清涟..()

15、妖.()

16、亭亭..()

17、植.()

18、亵玩..()(亵:)

19、隐逸..()

20、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二、一词多义:

1、水陆草木之花()

2、问今是何世()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斯是陋室()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是进亦忧()

孔子云:何陋之有()是马也()

之无丝竹之乱耳()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无案牍之劳形()

花之隐逸者也()

3、无丝竹之乱耳()花之富贵者也()丝竹

花之君子者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4、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香远益清()而濯清涟而不妖()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濯清涟而不妖()

6、可以调素琴()

7、何陋之有()

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何

可爱甚蕃()同予者何人()

8、香远益清()

9、晋陶渊明独爱菊()远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独

处江湖之远()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10、西蜀子云亭()

11、有仙则名()

云有说笑有鸿儒()

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句子翻译: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孔子云:“何陋之有?”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晋陶渊明独爱菊。

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0、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1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15、莲,花之君子者也。

1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内容理解:

1、甲乙两文都运用了的写法,通过陋室铭和莲的形象表达作者的志向与抱负,但也有所不同,《陋室铭》开头运用 类比 立论,引出全文主旨;《爱莲说》从始至终以“”“”来 衬托 “莲之爱”,引出文章主旨。

2、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情趣和的情操。

乙文表达了作者

3、甲乙两文所谈的都是人的品德修养,其中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答:

4、两篇文章中都存在有言外之意的句子,如《陋室铭》中;《爱莲说》中,试分析他们的言外之意:

答:

5、《陋室铭》谈到“山”“水”,《爱莲说》提到“晋陶渊明独爱菊”与“世人甚爱牡丹”作用相同吗?为什么?

五、内容拓展:

1、你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2、积累表现淡泊明志,不慕富贵品质的事例、名言名句。

答:事例:

名言:

答案

一、略二、一词多义

1、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2、问今是何世(判断动词,是)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舒缓语气,不译)斯是陋室(判断动词,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助词,的)是是进亦忧(指代词,这)

孔子云:何陋之有(表强烈反问)是马也(指代词,这)

之无丝竹之乱耳(舒缓语气,不译)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指代词,这)

无案牍之劳形(舒缓语气,不译)

花之隐逸者也(助词,的)

3、奏乐的声音)花之富贵者也(助词,的)丝竹

花之君子者也(助词,的)非丝非竹(奏乐的声音)

4、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表转折,却)

5、香远益清(清芬)

而濯清涟而不妖(表转折,却)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转折,却)濯清涟而不妖(清澈)

6、可以调素琴(可以)

7、何陋之有(什么)

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何

可爱甚蕃(值得)同予者何人(什么)

8、香远益清(远播)

9、晋陶渊明独爱菊(只,惟独)远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远处)独

处江湖之远(僻远)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只惟独

10、西蜀子云亭(人名)

11、有仙则名(表存在)

云有说笑有鸿儒(表存在)

孔子云(说)何陋之有(表存在三、句子翻译:

1、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2、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3、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房的人)的品德好(就不会感到简陋了)

4、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5、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6、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7、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

8、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9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10(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

11、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12、水上地上各种花草的花,可爱的很多。

13、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14、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15、莲是花中的君子。

16、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17、对于菊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18、对于牡丹的爱,那应当是有很多人了!

四、内容理解:

1、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托物言志 的写法,通过陋室铭和莲的形象表达作者的志向与抱负,但也有所不同,《陋室铭》开头运用 类比 立论,引出全文主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爱莲说》从始至终以“ 菊之爱 ”“ 牡丹之爱 ”来 衬托 “莲之爱”,引出文章主旨 莲,花之君子者也。

2、甲文表达了作者 安贫乐道 的情趣和 高洁傲岸 的情操。

乙文表达了作者 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洁白的操守和正直品德的 生活态度。

3、甲乙两文所谈的都是人的品德修养,其中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答: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志趣。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依然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更应注重品德修养,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4、两篇文章中都存在有言外之意的句子,如《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爱莲说》中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和牡丹之爱,宜乎从矣,试分析他们的言外之意:

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达了作者对那些庸俗的官僚们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和“牡丹之爱,宜乎从矣”表达作者对追逐功名富贵世风的鄙视。

5、《陋室铭》谈到“山”“水”,《爱莲说》提到“晋陶渊明独爱菊”与“世人甚爱牡丹”作用相同吗?为什么?

答:不相同。《陋室铭》开篇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是运用类比立论,引出本文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爱莲说》以“晋陶渊明独爱菊”与“世人甚爱牡丹”作衬托,含蓄表明自己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突出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洁白的操守和正直品德,层层深入,意蕴无穷。

五、内容拓展:

1、你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答:我喜欢梅花。因为它绽放在百花凋谢的寒冬,让我明白了做人应不怕困难,坚韧顽强的精神。

篇5:周敦颐《爱莲说》+白居易《养竹记》比较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别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镉《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运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玢)

(1)淡笑有鸿儒 (2)花之隐逸者也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何陋之有 水陆草木之花

B.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

C.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5.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甲、乙两文都采用了 的写法,甲文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乙文则通过 表达自已的节操,两文都写得较含蓄。(2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周敦颐《爱莲说》+白居易《养竹记》比较阅读】相关文章:

周敦颐《爱莲说》教学设计04-19

《陋室铭》《爱莲说》比较阅读04-22

周敦颐题奉晚阅读答案04-11

周敦颐的哲学思想04-08

周敦颐《太极图说》之分析02-08

爱莲说随想05-02

《爱莲说》教案05-04

《爱莲说》讲稿05-05

爱莲说试讲稿04-20

爱莲说名师教案04-29

上一篇:湖南理工学院简介及官网下一篇:泊里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