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复习资料

2022-07-09

第一篇:旅游文化复习资料

旅游文化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是一种文明形式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体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通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碰撞产生的生活方式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文化关系的总和。

2、旅游物质文化:也能称旅游文化的物质层面,指蕴丰富的文化意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及其附加的必要的游乐设施,以及为旅游者服务的交通工具、饭店、餐馆和其他设施。

3、旅游精神文化:也称旅游文化的精神层面,指旅游活动以及旅游业经营管理中反映出的特定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观念形态。

4、旅游制度文化:也称旅游文化的制度层面,指旅游文化主体所处国家的管理部门或有影响的大旅游商所制订的各种法规、制度及相关的企业管理规则等。

5、民族: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6、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民族中的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7、政治型旅游文化:是说旅游文化极其重视伦理道德、政治事功并且形成了主观修养和外在客观政治相结合的旅游文化传统。

8、历史名人级差:是指按历史名人的知名度大小,也即对历史所起的作用大小,把历史名人分成若干个级别。而所谓历史名人级差效应,则是指利用历史名人的不同级别,获取不同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9、旅游主体文化:旅游主体文化是旅游主体在旅游过程中形成的共有文化现象的综合。

10、旅游消费文化:是指有关旅游消费的消费价值观念、信仰、判断、知识和思维方式,以及物化在旅游消费活动中的消费时尚、习惯和倾向。

11、旅游审美:旅游主体在旅游活动中,除了物质上的需求外,还有一种精神上追求享受的需求,我们称之为审美欲求,或称旅游审美。

12、艺术审美文化:是指旅游者与作为你旅游审美客体的各种艺术品发生“同

1 构”关系而产生的文化形态。

13、旅游客体文化:是指旅游文化系统中以旅游客体自身文化价值为基础,融合旅游客体的未经文化及来自旅游主体的文化审美投射等因素而形成的综合体。

14、旅游资源文化:是指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原因以及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文化特色、文化魅力、文化功能等。

15、旅游景观文化:应是探讨和研究旅游景观生成、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旅游景观的结构、特点与文化内涵,以及旅游景观观赏者和旅游景观之间的审美与被审美关系。

16、旅游地形象:就是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关于旅游地综合性、概括性的认识和印象,是旅游地内在的历史文化蕴含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

17、旅游介体文化:是指各类旅游介体在长期的旅游发展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共同的文化理念、价值取向、行业精神、行业规范、行业氛围等方面的总和。

18、旅游介体管理文化:就是在各类旅游介体管理过程中创造、积累的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方式方法、措施策略等成果。

二、简答题

(一)中国旅游文化的研究历程

我国旅游文化研究大致可以从1990年为界限分为两个阶段,即起始阶段和发展阶段。

1、起始阶段(1978~1990年)

国内绝大多数旅游理论著作都将第一次使用“旅游文化”这一概念作为我国旅游文化研究的开端。随着“旅游文化”在1984年作为一专业概念出现,学术界使用这一概念并对这一文化形态进行研究的日渐增多,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1) 关于“旅游文化”的界定 (2) 关于中国旅游文化传统的研究

(3) 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旅游文化的研究 纵观“起始阶段”的中国旅游文化的研究,有以下特点:

2 (1)理论研究迈向体系化、规范化。 (2)学术交流走向群体化。

(3)过多拘泥于对一些基本概念的梳理、定义,且个人自成一家,对许多基本问题存在分歧。

2、发展阶段(1991年至今)

进入90年代,我国旅游文化研究进入了发展阶段,其标志性事件是中国旅游文化学会的成立和首届中国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的胜利召开,我国第一次出现了全国性的旅游文化权威学术机构和交流会议。从此,中国旅游文化研究翻开了新篇章:

(1)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强进势头。 (2)旅游文化的应用研究取得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开始注意对其他旅游文化现象进行探索性研究。

(4)旅游文化逐步尝试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明确自己的学科定位。 从总体上判断,我国的旅游文化研究仍处在一个比较艰难的起步阶段。

(二)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旅游是人们求知的课堂:旅游作为一种异地性的活动,旅游者对于文化遗址,园林,庙宇,风土,艺术,制度等等,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2.旅游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自由的文化活动:人们在紧张的劳动和工作之余,迫切需要心理上的平衡和体力上的恢复。

3.旅游是个体审美和个体人格的升华:旅游是最直接,最大体量的综合审美活动。

4.旅游是文化交融的一种需要:科学考察,学术交流,文化往来与旅游活动的结合,是现代化社会水乳交融的现象。

(三)旅游文化的文化基础的表现

1、物质文化:在旅游文化中反映出的人类的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交通状况、接待设施、历史遗迹和文化器物等方面。

2、制度文化:这里说的制度主要是指以法律、法规、命令、契约或组织等形式存在的正式的制度,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军事制度、法律制度、婚姻制度等,这一系列制度就形成了旅游经济活动中的制度文化。

3、行为文化:行为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深层的精神文化的表现,可以把它分为技术和社会规范。作为行为文化的社会规范,主要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尤其是人际交往中以约定俗成方式构成的风俗习惯来体现的。

4、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表现为人们的要求、愿望、情绪、风尚等;社会意识形态又分为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基层意识形态表现为政治理论、法权观念、伦理学说,高层社会形态表现为科学、文学、艺术、美学、宗教、哲学等。

(四)旅游文化的民族基础的表现:

1、民族的差异性: (1)人种的差异:由于环境不同,遗传基因的变化,以及它们的共同影响,形成了不同的人种。

(2)语言的差异:语言是在一定民族和一定地域成员之间表达意思和交流思想的交通工具。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语言的差别是

不同民族间的重要区别之一。

(3)宗教的差异:这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在文化空间和自然环境上的差异影响着他们信仰的宗教。

2、民俗风情: (1)民俗规范文化行为:这主要是指在社会制度方面表现出来的民俗文化。 (2)民俗影响文化人格:表现在民俗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教化作用,民俗同时也是民族心理认同的重要标志。

(3)民俗传习文化成果并调节文化生活:民俗具有一种调节的功能,即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调适人类的生活和心理。

(五)政治型旅游文化传统的表现及功过利弊

1.表现: (1)政治旅游是旅游活动和旅游文化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2)具有政治身份或代表的旅行家是古代乃至近代旅游活动和旅游文化的主体。

(3)政治旅游形成一种制度。

4 (4)旅游(求仕)——政治(入仕)——旅游(归隐),成为政治家们理想的人生通途和政治模式。

(5)旅游与政治联姻,成为政治的内容。 2.功过利弊: (1)利:旅游与政治联姻并入政治的轨道,客观上使许多重大的旅游活动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在政府的统筹领导和规划下得以开展和进行。政治的规范和导向,伦理道德的制约和劝导,也能在总体上保证着旅游文化健康有序的演进方向。

(2)弊: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的文化,旅游活动也是一种有个性的活动,把旅游纳入于政治的轨道,客观上阻碍了旅游文化的自身建设和发展。

政治型旅游文化传统,虽然利弊互见,但从总体、主流而论,毕竟是利大于弊、功大于过,起到了推动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作用。

(六)旅游文化与民谐乐传统的表现

1.与民谐乐旅游思想的进一步完善和发扬:孟子提出的与民谐乐理论,究其实质还主要是一种政治理论和哲学理论,由政治理论和哲学理论向旅游理论的转化并最终定型成为旅游文化的一个优良传统,时间上大致在唐宋时期。与民谐乐的旅游思想由与民同乐演进到让民先乐,可谓发展到了理论高度的极致。

2.节日旅游发达:旅游文化千差万别,旅游活动多种多样,但是就旅游文化的实际而言,节日旅游最为发达,形式最为集中,旅游事象最为丰富。

3.观光旅游盛行,就是指通过观光这种旅游形式,去落实和展示旅游文化与民谐乐的重民传统。

4.旅游以近游为主,旅游资源以人造景观见长: 因与民谐乐这一重民旅游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旅游以近游为主,人们大多不敢肆意远游,探险旅游很少。

(七)旅游文化重文传统的意义

1.充实了文学内容:如果没有浩如烟海的旅游文学作品展示,文学史也许会显得平淡无奇,黯然失色。

2.拓展了旅游文学门类:旅游文化的重文传统,体现在旅游文学创作的各个方面,如诗、词、赋、曲、游记散文、对联等等。

5 3.造就了大批旅游文学作家:在文学史上,几乎所有的作家都程度不同地参与了旅游文学的创作。旅游文学作家数量之多,影响之大,创文学最高记录。

4.积累了浩如烟海的旅游文学作品:旅游文化的重文传统,其最直接的结果便是创作了大量的旅游文学作品。

5.旅游文学作品状景写物,景因文显,景以文传:滕子京这种“景以文传”、“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文”的认识,可以说是旅游文化重文传统最集中的体现。

(八)旅游主体文化的影响要素

1.内部要素:旅游主体的学习是影响旅游主体文化层次高低、水平深浅的主要内部要素,旅游主体主要学习三个方面的内容: (1)学习合理消费:即学会如何成为旅游市场中一个精明的购买者,还需要尽力避免一些不利于理性消费的心理,包括从众心理、贪图便宜心理、夸富心理等。

(2)学习相关规范:旅游者应多了解旅游行业和旅游企业的操作规范,熟悉旅游相关法规。

(3)学习旅游审美:旅游主体要在旅游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就必须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美学知识和审美技巧。

2.外部要素:主要包括传统文化、接待地文化和社会行业规范对旅游主体文化的影响。

(1)传统文化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对旅游者的影响主要包括:宗法伦理与道德的影响,地理环境文化生态的影响,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2)旅游接待地文化影响:旅游主体文化与接待地文化是互动的,所以,接待地文化也会辐射到旅游主体身上。

(3)社会规范与行业规范影响:社会规范和行业规范对旅游主体来说有一个内在化的过程,当这些规范内在化以后,才可能由旅游主体在旅游过程在反映出来,从而转化为旅游主体文化的一部分。

(九)当代旅游主体文化的文化走向

除了传统的游览、观光、团体旅游等消费方式外,旅游者更多地追求自我发展和实现的需要,在旅游消费行为中出现了更多的文化趋势及走向。

1、旅游方式多样化:主要表现在自驾游和户外运动等的兴起。

2、旅游需求细分化:需求的多样化带来市场的细分,小规模的专门市场更注重旅游的质量和享受度。旅游需求细分化的另一鲜明特征是更加崇尚回归自然。

3、旅游意识积极化:旅游者在其旅游过程中积极参与的愿望正变得越来越强烈。

(十)旅游消费文化的内涵

旅游消费文化作为人们在旅游消费方面内在和外在的行为规则,其内涵主要有: 1.旅游消费文化是一种工业化文化:通过一定的旅游消费文化把大众“培养”成为旅游消费者,成了极为必要的社会工作,也就是说,旅游消费文化就是培养旅游消费者的文化。

2.旅游消费文化是一种世俗文化:它是一种重视现世的文化,认为旅游消费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是自由开放的,是顺应时尚的。

3.旅游消费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旅游消费文化是商业制作的文化,再高雅的旅游文化产品也得接受商业文化的过滤和炒作。

4.旅游消费是一种感性文化,是后现代文化的产物:旅游消费文化所追求的是消费的激情和体验,它有一种无限深度性和无拘束性。

5.旅游消费文化是一种闲暇生活方式的消费文化:旅游消费文化其本质特征在于,它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而且主要是关于闲暇生活方式的文化。

(十一)文化对旅游主体消费行为的影响

文化因素制约旅游者的某些心理欲求,禁止和限制那些本民族和社会不允许或不赞同的旅游消费行为。

1、文化决定人的行为标准,使人们进行旅游时,对符合自己文化要求的则趋之,不符合者则避之,这反映了文化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2、文化因素决定旅游主体的旅游消费观念和行为标准。不同地区的旅游者由于受各自文化因素的影响,旅游消费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

3、文化因素影响旅游者的消费习惯和具体的消费行为。由于人们在文化上的差异,不同阶层在价值观、消费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4、文化因素通过社会风气、参照群体影响旅游消费行为的发展方向。文化因素对一定时代和地域的社会风气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任何一个相关群体的旅游消费趋向和潮流都与当时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十二)未来中国旅游消费文化的趋势是怎样的

在新时期经济全球化消费文化的背景下,我国旅游消费文化的新趋势,将主要表现为: 1.由传统旅游消费文化向现代旅游现代文化演变:一是实现从物质消费到精神消费的转变,休闲、娱乐、享受等精神消费得到更多的关注。二是传统消费观念向现代消费、另类消费观念的转变。三是由温饱消费向小康消费转化。

2.由中国旅游消费文化向中西合璧旅游消费文化演变:一是异域旅游消费文化在我国登陆,并被追求时尚和新潮的一代所追捧。二是中外合璧的旅游消费文化氛围逐步形成。

3.由地域旅游消费文化向区域旅游消费文化融合演变:伴随旅游者的流动,其相关的消费习惯、消费方式、风俗、审美等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4.由大众文化向个性文化演变:旅游消费文化未来个性化的需求更趋突出,旅游消费日益成为一种享受和情调,成为自我实现的需要。

(十三)旅游审美主体的文化内涵

旅游主体审美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者具有一般审美主体的规定性:首先,旅游审美主体是精神活动的主体;其次,旅游审美主体是情感活动的主体;再次,旅游审美主体是自由的生命活动的主体。

2、旅游文化活动能够提高旅游主体的审美素质:它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提高旅游主体的审美素质:第一,审美鉴别和欣赏能力的提高;第二,审美感受能力的培育;第三,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3、文化是旅游主体获得审美愉悦的契机:文化、知识的丰富,能广泛地为旅游主体获得审美愉悦,提供更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契机。

4、文化是旅游主体获得审美情感升华的依托。

(十四)旅游主体审美感受的层次特征

旅游审美心理活动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这三个 8 层次特点。

1、悦耳悦目:是指以耳、目为主的全部审美感官所经验的愉快感受。一般来说,悦耳悦目是广大旅游者最普遍的审美感受状态。

2、悦心悦意:是指通过眼前或耳边具有审美价值的感性形象,在无目的中直观地领悟到对方某些较为深刻的意蕴,获得审美享受和情感升华,进入一种“对心思意向的某种培育”的欢喜状态。

3、悦志悦神:泛指主体在观照秀美或崇高、动态或静态的审美对象时,经由感知、想象、情感,尤其是理解等心理功能交互作用,从而唤起的那种精神意志上的奋昂或愉悦状态和伦理道德上的超越或完善动力。

(十五)旅游客体文化的特点

1.内容丰富性:旅游客体文化涵盖的面、涉及的点都极其广泛,它由不同性质、不同表现形式的文化因素所构成。

2.范围渐增性:旅游客体文化的范围会随着旅游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和程度的加深、随着旅游主体旅游审美与消费的价值观及趣味的变化而不断扩大、扩张。

3.美学价值:旅游客体文化最根本的特质在于其具有突出的美学价值,它是旅游主体旅游审美的最重要的对象,是旅游审美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载体。

4.知识含量大:旅游客体文化涉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造化物,更包括人类在长期的生存历程中各种独特的创造物,还关系到当代人的各种新创造。

5.利用手段、方式的多样性:由旅游客体文化的丰富性及旅游主体审美消费趣味的多样性所决定。

(十六)从园林和建筑角度阐明旅游景观的背景文化

1、园林:它的亭台楼阁、山石草木等物质形态,凝聚着园林创造者与欣赏者及其时代留下的观念与情趣、文化与思想,从中国古典园林中,我们可以窥测到中国知识分子独特的心灵,寻找到中国文化血液中禅的因素。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兴起本身就与士大夫以心性为立足点的中隐意识紧密联系。其次,中国的园林追求静境。再次,中国的古典园林,遵循一种寂照的方式审视世界和自然。

2、建筑:中国传统建筑因为古代专制思想的束缚,建筑以追求共同的形式,崇尚共性为主流。如民居建筑直接受制于封建伦理宗法思想,宫殿建筑同样与封建时代的绝对忠君思想不无联系。西方的宗教对西方建筑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各个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与哲学观也对建筑景观产生影响。建筑景观艺术,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人类文化最典型、最集中的体现。景观背景文化有时还会直接影响景观本身。

(十七)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影响

1.旅游产业直接增加了旅游接待地人们的经济收入,提升了当地民众的生活质量。

2.旅游业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展。

3.发展旅游业在心理和文化方面结束了民族地区的边缘化状态,使当地社区的文化自豪感、地域意识、民族意识空前高涨价值。

4.发展旅游业可极大促进旅游接待地尤其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 5.旅游业促使旅游接待地社会发生了很多结构性的变动及必要的制度性创新。

6.旅游业的发展也可能意味着对旅游地文化的剥夺、风情民俗的被同化、文化仪式的贬值和地方特色的消解,导致旅游接待地旅游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出现流失或变异的问题。

旅游业在为接待地社会带来许多方面积极影响的同时,也潜藏着加速民俗文化商品化进程、消解地方特色文化、损害民族社区认同和民族文化完整性等消极效应。

(十八)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变迁中的文化和谐的含义

1.保持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的“传统”与“当代发展”之间纵向的文化和谐:其核心在于对旅游地民俗、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 、开发与利用,不管是采取何种方式和形式,都应该符合特定地区区域文化的特质和地区文化当代发展的方向。

2.保持旅游者的文化消费权与民族地区居民文化发展权之间的和谐:不能在满足旅游者文化消费需求的旗号下,侵犯或剥夺接待地居民的文化主权,必须切实保障当地居民的应得利益。

10 3.保持旅游地居民的旅游谋利冲动与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当代发展之间的和谐:当地居民自发的旅游谋利冲动若得不到科学引导与调控,往往会跟地方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当代发展发生冲突。 (十九)旅游目的地文化与旅游地形象之间的关系

1、旅游目的地文化是塑造旅游地形象的重要基础和主要依托。

形象敏感因素对旅游地形象的形成及其质量优劣起着决定作用。旅游目的地拥有高品质的文化资源及其所体现出的文化个性与特色,就是最重要的形象敏感因素。

2、旅游目的地文化是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形成关于旅游地的“文化意象”——想象的形象或本底形象的基本材料。旅游地流传久远、声名远播的各类传统文化遗产、当代举办的各种大型文体节事活动是旅游者形成本底形象的主要依凭材料。

3、旅游目的地文化还是旅游者获得实际感知形象的基本材料。旅游者在旅游地首先感觉到的就是当地独特的文化氛围和风土人情,而形成这种氛围与风俗的因素当然来自于旅游地的区域文化背景和社会文化环境,这两者正式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全部展现。

(二十)旅游服务者文化人格塑造的重要性和途径

1.重要性:(1)旅游服务者文化人格素养直接关系着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影响着旅游消费者的满意度。(2)旅游服务者的文化人格素养直接关系着旅游企业的形象甚至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3)旅游服务者的文化人格素养跟旅游服务者本人的职业发展潜力与前景有密切关系。

2.途径:旅游服务者文化人格的塑造尤其要注重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文化审美素养的教育。二是形象意识及形象提升技能的教育。 三是自信、热情、开放的心理素质的培育。四是亲和力的养成教育。 不同的旅游企业针对不同的旅游服务者往往会有不同的具体做法。如有的旅游企业针对导游服务人员进行的“三爱教育”——珍爱景区、关爱游客、自重自爱,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四、论述题

(一)论述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及其表现

1、旅游文化的延续性

(1)旅游文化进程的延续性:从上古关于旅游的神话传说,到春秋战国的商旅文化、秦汉的官旅文化、魏晋的玄游文化及唐宋的山水诗词文化,一直到今天更为丰富的大众旅游文化,中国旅游文化可谓源远流长、绵延不绝、耀眼夺目。(2)旅游活动的延续性;(3)旅游资源的延续性

2、旅游文化的多样性

(1)旅游动机的多样化;(2)旅游需求的多样化;(3)旅游活动的多样化;(4)旅游资源多样化;(5)旅游文化作品多样化:既有旅游哲学,如孔子所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也有旅游艺术,如王希孟的山水画,旅游文学作品等。

3、旅游文化的地域性 (1)旅游资源分布的地域性

1)自然旅游资源:我国自然旅游资源的布局具有经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三个特点。2)人文旅游资源:以建筑为例,我国东北、北京、河北、山东一带,因适应北方干燥寒冷的气候,民居多为“四合院”式;3)都市旅游文化与乡村旅游文化的地域差异;

(2)旅游业发展的地域性

1)旅游市场分布的地域性;2)旅游客流分布的地域性: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客源就主要集中在日本市场、港澳台市场、韩国市场、东盟五国市场和澳大利亚市场;3)旅游活动的地域性

(3)区域旅游文化现象:以中国的旅游文化二论,就有齐鲁文化、关陇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和岭南文化等区域旅游文化。

4、旅游文化的民族性

(1)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旅游文化资源:中国的旅游资源主要是以山水、宫殿和城楼等为主体的民族文化景观。

(2)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旅游文化特点

1)旅游动机:中华民族一贯的圣贤教导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内倾型民族性格特征对中国人旅游动机的阻抑;2)旅游动机类型:中华民族对于单一性的需求,即寻求平衡、和谐、相同、没有冲突和可预 12 见性的倾向较为明显;3)目的地选择;4)旅游组织形式;5)旅游习俗:中国人对数字很讲究,他们往往选择带

3、

6、9这些数字的日子出游。

5、旅游文化的实用性 (1)旅游者方面

1)刺激旅游动机;2)丰富旅游活动;3)产生教育功能

(2)旅游业方面:旅游文化具有强大的宣传作用,如四川丰都的“鬼文化”;其次,旅游文化对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在旅游文化开发过程中,旅游文化起指导作用;旅游文化也为旅游线路的设计提供了有实用价值的参考。 (3)旅游产品方面:旅游产品中的旅游景点宣传、介绍、地图等在旅游活动中为旅游者童工的各种服务正是旅游文化实用性的又一体现。

6、旅游文化的创造性

(1)没有创造就没有旅游文化:旅游能集中体现一个民族文化素质和创造能力,旅游与宗教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旅游文学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史上重要旅游文学样式与体裁,无一不是旅游文化创造的产物,如汉赋、游记、山水诗、山水文等。

(2)没有创造就没有旅游文化特色

1)没有创造,就没有旅游文化的地方气息:如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大年初一各地的饮食习俗体现了浓郁的地方气息;2)没有创造就没有旅游文化的差异性;3)没有创造就没有旅游文化的民族特点。

(二)我国旅游消费文化的现状解读(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1.现状:(1)我国旅游业和旅游消费迅速发展,使得旅游消费文化随之快速升温。(2)旅游消费文化层次不断提高。(3)旅游消费文化的个性化色彩逐渐浓厚。(4)假日型旅游消费文化特征鲜明。(5)跨代型旅游消费文化成为旅游消费文化主流。

2.存在问题:(1)炫耀性旅游消费文化倾向:指的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追求奢侈、豪华,把旅游消费当作一种标志与象征,炫耀自己的富有、身份与地位。(2)迷信性旅游消费文化倾向,又称为愚昧型旅游消费:迷信是一种传统的病态文化,往往会完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3)恶习性旅游消费文化倾向:指的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将钱财用于那些完全无益于身心健康的、直接产生社会公 13 害的活动中去。

3.对策:(1)大力开展旅游消费者教育,树立正确的旅游消费文化观。(2)加强传播媒介管理,正确引导旅游消费文化。(3)完善旅游立法,强化旅游管理,改善旅游消费环境。(4)选择健康的旅游消费方式。(5)推进旅游消费主体的社会化。

(三)旅游目的地文化形象策划的重要性、内容及基本程序

1、重要性

(1)就旅游地形象建设工作的角度而言,旅游地形象策划的质量和品位,直接决定着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工作的最终结果。

(2)从旅游者的旅游消费行为角度而言,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形象策划为其进行旅游选择、做出旅游决策提供了有效地帮助。

(3)从旅游地旅游产品开发的角度来看,对旅游产品文化特色、文化内涵、文化风格、文化品位的打造恰恰是旅游目的地文化形象策划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4)从旅游目的地整体区域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旅游文化形象的策划起到先锋军与突破点的作用。

2、内容及基本程序

旅游地文化形象策划的内容与基本程序一般包括前期的形象测量与识别和后期的形象塑造与设计。形象的测量与识别又包括明确地格因素、形象测定、形象代替性分析等。旅游地形象塑造主要包括形象定位、形象设计(口号、标示物)、形象传播策略等。

(四)论述旅游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及其发展趋势

1.传承与弘扬:旅游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要立足本国,面向世界,把传统文化与民族的振兴结合起来,建设有新活力、新内容、新格局的世界旅游文化新体系,主要方式有: (1)建立商品经济基础上的旅游文化:中国传统旅游文化不可能脱离中国农业社会“农本商末”的经济结构,建设现代旅游文化,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2)发展大众的、全民的旅游文化:传统旅游文化是一种贵族旅游文化、少数人旅游文化,而当前的旅游也文化建设,要求我们着眼于国内市场,着重于大众旅游,将全民旅游建设在旅游发展任务的首位。

14 (3)树立旅游文化的新观念:传统旅游文化是被动消极的,而现代旅游文化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创新的。现代旅游文化建设,必须打破封闭的旅游观,树立新型的、开放的旅游观。

(4)变封闭的旅游文化为开放性的旅游文化:传统的旅游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旅游文化,我们今天要建设的,是一种开放的、面向世界的旅游文化,因此必须加强同世界旅游文化的交流,加强中国旅游文化的对外传播。

(5)变因循守旧的旅游文化为突破创新的旅游文化:要实现旅游文化的现代化,就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从总体上作好旅游规划,在旅游文化建设中创立“百花齐放”的局面。

(6)义利并重的旅游文化方向:传统的旅游文化重义轻利,当代的旅游文化应该义利并重。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发展旅游业所能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好地进行旅游文化建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旅游文化大环境。

2、发展趋势:

(1)未来的旅游文化将是“世界的”与“民族的”二者的统一:未来的旅游文化既不可能是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原型推进,也不可能是外来文化的整体移植,而只能是两者的融合,是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再创造。

(2)未来的旅游文化将是“现代的”与“传统的”二者的统一:继承和发展旅游文化,必须借鉴传统,改善、净化现代旅游文化,还必须以现代意识扬弃传统,发展传统中富有生命活力的那部分,创造传统所缺乏而又为现代生活所必需的新成分。

(3)未来的旅游文化将在迎接生态环境挑战中前进:在规划旅游文化发展的蓝图时,必需正视环境所造成的巨大制约,制定相关法律并依法保护和治理环境;合理制定旅游规划,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控制旅游规模,控制发展速度。

(4)未来的旅游文化将由冷变热,充满生机和活力:随着旅游事业的进一步深入,旅游文化的春天一定光辉灿烂,旅游文化研究也一定由冷变热。

第二篇:旅游管理-旅游学概论复习资料

思考题

1. 名词解释:国家旅游组织

国家旅游组织是指一个国家中为中央政府所承认,负责管理全国旅游行政事务的组织机构.

2. 政府干预旅游发展的必要性何在

旅游业的综合性意味着不同供给部门或行业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也暗示了一个旅游目的地中个旅游行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0基础设施以及其他公共产品性质的社会服务是一个旅游目的地整体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0一个国家或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在市场上以何种形象出现,并非某一旅游行业或企业力所能及,因而需要该国或该地政府的参与和决策0在保护消费者利益和防止不公平竞争等方面,政府有责任对旅游业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管理0为了防止或抑制旅游发展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促成可持续旅游的实现,政府必须要对旅游业的发展进行干预.

3. 在干预旅游发展方面,政府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一) 需求管理

(1) 旅游目的地的对外促销和宣传(2)控制游客进入量(3)通过控制价格去影响需求(4)通过为

到访旅客提供信息服务行使需求管理

(二) 供给管理

01控制土地的用途02行使建筑物管制03市场管制04实行特别征税05实行投资鼓励政策

4. 在推动发展旅游业和招商引资方面,政府又饿能采取的投资鼓励政策通常包括哪些? 01与减小项目投资额有关的优惠政策02与减小项目经营成本有关的优惠政策

5. 国家旅游组织的基本职能包括哪些方面?

组织和促进国家旅游战略的实施0海外市场促销,包括在主要国际客源地区设立旅游办事处0确定需要由国家重点支持的旅游开发地区,并负责由国家财政资助的旅游开发项目的审批及其开发工作的监督和控制0就推进旅游业发展方面的有关配合问题,同其他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协调0旅游调研与统计,特别是分析和预测未来的市场需求0在与旅游相关的外交事务中代表本国政府0支持和参与旅游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即,支持和组织旅游教育和培训,以满足旅游业对不同层次专业人才的需要

6. 简述我国旅游行政组织的设置状况

时至今日,不仅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已经普遍设置了旅游局或旅游管理委员会,其行政辖区内的很多地区,市,县也都根据当地发展旅游业的需要设立了相应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我国的旅游行政管理体系也因此而主要有这三个层次组成

国家旅游局0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旅游局0省级以下的地方旅游行政机构

7. 简述我国旅游行业组织的目前状况

(1)全国性的旅游行业协会

目前全国性的旅游行业协会主要包括中国旅游协会,中国旅行社协会,中国旅游饭店协会,中国旅游车船协会,等等,但由于后三者的业务工作开展都要接受中国旅游协会的指导,所以也可以说目前我国全国性的旅游行业协会主要是中国旅游协会CTA

(1) 地方性的旅游行业协会

在地方层次上,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大都成立有各种名称不一的旅游协会,这些系会在性质上也都属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或民间团体,但在工作开展上接受当地旅游行政组织的指导.

8. 你对WTO PATA WTTC有哪些了解?

(1) WTO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全面设计国际间旅游事务的全球性政府间机构,同时也是当今旅

游领域中最具知名度并且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组织/宗旨是:通过推动和发展旅游,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与繁荣,增进国际间的相互了解,维护世界和平,在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

中,世界旅游组织特别关注发展中国家在旅游领域中的利益

(2) WTTC是一全球性非政府间组织,是全球旅游业中唯一代表私营力量的团体.成立于1990

年,由世界上逾百家著名企业的总裁董事长或首席执行官所组成,使命:一是促使人们深入认识旅游业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二是与各国政府展开合作,一边通过制定相应的额=政策去发掘旅游业的潜力,从而实现增加就业和创造财富的目的他的活动可以归纳为:1.全球性活动2.地区性活动3.经济研究

(3) PATA是一个地区性的非政府间组织,宗旨是发展促进和便利世界其他地区的游客前来太

平洋周边地区各国旅游,以及发展促进和便利该地区内各国居民在该地区内发展国际旅游

第七章

1.解释下列概念:旅游市场,市场细分

旅游市场:通常是用于指旅游产品的经常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即旅游需求市场或旅游消费者市场市场细分:旅游市场划分也称之为旅游市场细分化,所谓市场细分化,是指将一个整体市场按照消费者的某种或某些特点,将其分解货划分为不同的消费者群的过程.

2.为什么要对旅游市场进行细分?其意义何在?

必要性;01对于大多数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来说,一般都难以有足够的实力吸引和满足所有各类旅游消费者的需要,因而他们有必要从整体旅游市场中,选择某些适合自己经营的旅游消费者人群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02对于有些旅游目的地或旅游企业来说,尽管他们客观上,可能会有足够的实力去满足多种不同类型旅游消费者的需要,但出于优化经营的考虑,主观上也无意向国有类型的旅游消费者人群提供服务

意义:有助于选择和确定理想的目标客源市场0有利于有针对性的开发产品0有利于有针对性的开展促销

1.简述划分旅游市场的常用标准

地理因素 旅游消费者特征,需求或购买行为特点,旅游消费者的心理特点旅游供给形象

2.选择重点国际旅游客源市场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需求量收入水平价格同类商品的价格消费者兴趣和偏好

1. 你如何认识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客源市场竞争中存在的问题?为什么?

01距离欧美重要客源地较远02.周边国家激烈竞争03.开发旅游产品和产品质量方面存在问题04.目的地营销和海外促销工作仍有待改进

2. 简述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的特点

01.市场规模大,发展潜力足02.短程旅游所占比例大03.旅游活动开展形式以散客为主04.消费总额增长快人均低

3. 简述我国出境旅游市场的特点

增长速度快出境旅游目的地选择范围拓宽客流流向以亚太地区为主港澳游份额最大

4. 简述并解释我国目前对出境旅游类别的划分

出国旅游(公民自费旅行团形式前往经国家批准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开展旅游活动)边境旅游(从指定的边境口岸出境到邻国指定的边境区域旅行团形式)港澳台旅游(港澳自由行 组团形式)

1. 解释下列概念:国际收支平衡,旅游出口,旅游乘数,可持续发展,旅游承载力

国际收支平衡: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同其他国家发生经济往来的全部收入和支出平衡 旅游出口:接待国际入境旅游也是一种出口

旅游乘数:使用一测定来访旅游者的单位消费额对旅游目的地经济影响程度的系数 可持续发展: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

旅游承载力:在不至于导致当地的环境质量和来访游客的旅游经历质量出现不可接受程度的

下降这一前提之下,一个旅游目的地所能接受的最大游客活动量

2. 试归纳旅游的发展对目的地经济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正面:01有助于增加外汇收入和平衡国际收支02有助于增加内需和回笼货币03.增加目的地经济收入04.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05增加政府税收06.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别07.增加就业机会000000消极:01.有可能引起物价上涨02有可能影响产业结构发生不利变化03过度依赖旅游也会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

3. 是否对一个大国经济不应过度依赖旅游业

01.有可能会出现劳动力和生产自恋限制或者严重失业的问题,从而带来严重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02.如果客源地出现经济不景气。接待地很难保住扩大市场0.旅游需求还收到接待地区各种政治经济社会乃至某些自然因素的影响

4. 解释旅游城乘数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基本公式

乘数=1/s+m或者乘数=(1-L)/(1-c+m)

5. 是观察和归纳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

积极:01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02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03.有助于促进横祸环境的改善04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05有助于增进国际间的相互了解和促进世界和平0000消极:01不良的示范效应02.干扰东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03.当地文化的过度商品化

6. 旅游对目的地环境的影响

积极:01是历史建筑和古迹得到维护回复和休整02.是休闲和娱乐场所以及相关设施的数量得以增加03是道路交通运输服务等基础设施得以改善04是旅游接待区的环境卫生得以重视 消极:01只是水体和空气质量的下降以及噪声增加02.只是人口密度变大交通阻塞03是当地历史古迹的原始风貌甚至存在寿命受到威胁04.加剧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损害05是当地原有景观遭到破坏

7. 在预防和控制旅游的消极影响方面,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

01端正认识02加强旅游规划防止超负荷发展03.及安全法制加强管理04加强宣传教育进行旅游伦理建设

第三篇:企业文化复习资料

1、企业标准色的设计原则是什么?

企业把某一特定的色彩或一组色彩系列,统一运用在所有传达信息的媒体上,通过色彩的知觉刺激与心理反应,来表现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产品的内容特质,我们把这样一种或几种色彩称为企业标准色。

企业标准色的设计原则是:① 突出企业风格,体现企业理念。② 制造鲜明差别,展示独特个性。③ 与消费者心理相吻合。④ 迎合国际化潮流。

2、企业标准色有什么作用?

企业把某一特定的色彩或一组色彩系列,统一运用在所有传达信息的媒体上,通过色彩的知觉刺激与心理反应,来表现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产品的内容特质,我们把这样一种或几种色彩称为企业标准色。

企业标准色的作用是:

① 它是识别和传播企业形象的重要手段。

② ② 它是市场竞争中制胜的企业战略。

3、企业在确定标准色时应考虑发挥色彩的哪些功能?

企业把某一特定的色彩或一组色彩系列,统一运用在所有传达信息的媒体上,通过色彩的知觉刺激与心理反应,来表现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产品的内容特质,我们把这样一种或几种色彩称为企业标准色。企业在确立标准色时,应注意考虑发挥色彩的以下功能:① 视觉功能。色彩在视觉上最易发挥冲击作用,因此,它能在瞬间使企业形象增加感染力。② 联想功能。色彩能引起人的情感反映,是因为某种色彩与自然界某些事物的特征有一定的相似性,于是就会产生某种近视联想。③ 渲染功能。大面积的、同一的色彩,能强烈地营造一种氛围和渲染整个环境。

4、企业形象的作用:

第一,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使企业得到社会公众的信赖和支持。这是企业开展一切经营活动的基础,是企业建立与其公众各种关系的基础。企业的信誉形象能树立公众的精神信仰,使企业能够获得公众的长久支持。

第二,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企业产品占领市场。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得到公众的信赖,为企业的商品和服务创造出一种消费信心.

第三,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增强企业的筹资能力,提高经济效益。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企业股票的出售,吸收资金,获得贷款等,这使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积聚大量资本,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增强发展后劲。

第四,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企业广招人才,增强企业发展的实力。

第五,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企业形象好了,职工心情舒畅,加之配套系统的相辅相成,能够创造出一种朝气蓬勃的气氛,使他们的工作热情日趋高涨,工作效率不断提高。

第六,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创造名牌产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企业形象是产品成为名牌产品的基础,名牌之争的背后实际上是企业整体形象之争,因此要创立名牌产品必须先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第七,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通过高质量的设计、塑造和展示企业形象,就可以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和社会公众心目中的知名度,给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第四篇:企业文化复习资料

题型:

1、单选10*2分=20

2、多选5*2分=10

3、名词解释4*5分=20

4、简答5*6分=30

5、案例分析1*20分=20

企业文化含义: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影响下,经过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全体员工的积极认同、实践与创造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

强人文化是一种高风险、快反馈的文化。具有这种文化的企业在建筑业、风险投资业及娱乐业等行业较为普遍,具有孤注一掷的特性,试图赢得巨大成功,追求最优、最大、最好的价值。员工工作紧张、压力大,工作绩效的反馈及时。强人文化是倾向于年轻人的文化,虽有活力但缺乏持久力。

冰山理论揭示出企业文化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系统中处于根基地位,不仅所占比重大,而且决定着企业整体管理的特色及效率。

冰山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正确认识文化管理对企业整体管理的决定性意义,处理好局部与全局、有形与无形的关系,才能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效率。

冰山理论还告诉我们,企业文化管理具有无形性,其管理难度更大,需要管理者利用更高的智慧,付出更大的精力,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

企业文化管理的特点:共同价值、自律机制、持续稳定、独特风格。

学习型组织理论(“五项修炼”--圣吉模型)包括以下内容

1、自我超越,核心是实现心灵深处的渴望。

2、改善心智模式,核心是用新眼睛看世界。

3、建立共同愿景,核心是打造生命共同体。

4、团体学习,核心是激发群体智慧。

5、系统思考,核心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企业价值观含义:就是指导企业有意识、有目的的选择某种行为去实现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满足,去判定某种行为的好坏、对错以及是否具有价值或价值大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企业精神的含义:是一个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为谋求生存与发展而于长期生产经营实践基础上,经精心培育而逐步形成并为员工群体认同的正向心理定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

企业伦理道德含义:指调整股东、管理者、普通员工相互之间,企业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企业文化传播的规律:同构易播规律、异体或异构抗播规律、优胜劣汰规律、整合增值规律。

企业文化冲突含义: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特质的文化在相互接触、交流时产生的撞击、对抗和竞争。

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目标原则、共识原则、一体化原则、卓越原则、绩效原则、亲密原则。

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程序:

1、对企业文化现状的“盘点”与分析

2、企业文化建设规划的制定

3、企业文化理念的定格设计

4、企业文化的传播、推展与实践巩固

5、企业文化的完善与创新。

CI(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即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它是一种形象传播,一种可视的文化,也是一种经营战略。其内容包括理念识别系统(Mind Identity System,简称MI)、行为识别系统(Behavior Identity System,简称BI)和视觉识别系统(Visual Identity System,简称VI)三方面。

CI的基本内容:

1、MI处在CI中处于核心地位,是CI的基础精神所在,也是CI运作的原动力。MI的内容包括企业使命、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目标等。

2、BI是以MI为核心,表现为企业的各种活动识别。BI的主要内容包括内外两方面:对内包括生产经营环境、组织机构、员工教育、工资福利、生产流程、制度规范、研究发展和公害对策等活动识别。功能在于它是CI的动态表现。

3、VI是CI的静态识别符号,是具体化、视觉化的传达形式。是MI和BI的表现形式,是企业物质、精神文化的统一。VI包括基础要素和应用要素两大部分。基础要素:企业标志、企业标准字、企业标准色及企业象征造型与图案、企业宣传标语等。应用要素:建筑外观与环境、内部装饰、事务用品、办公设备及器具、招牌、旗帜、服装服饰、交通工具、包装用品、广告和传播展示等。

日本企业文化特质:

1、为社会经营的理念

2、家族主义经营意识(重大制度: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企业工会)

3、团队主义精神(表现为集体主义管理、着眼于人的管理方式、团队激励制度)

4、“综合即创造”的经营哲学

具体来说,日本企业文化主要表现在重视经营理念和发挥团队精神上

美国企业文化特质:

1、个人能力主义的管理哲学(个人价值与个人成就、个人决策与个人负责、针对个人的奖励制度)

2、理性主义的行为方式(求实精神、科学与法制传统、契约关系)

3、质量第

一、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严格的质量保证、顾客的优先地位)

企业文化的精神层面、企业文化关键层包括哪些因素、核心价值观的设计原则、企业一般制度没有找到!!!

第五篇:旅游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古代的旅游

一、原始社会的迁徙活动 迁徙与旅游的区别:

(1)目的是为求生存而不是消遣游玩。(2)离开原来居住地永久而不是暂时的。

旅行,是人们出于迁徙以外的任何目的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异地作短暂停留并按原计划返回的行为。

旅行与迁徙的区别:(1)目的不同;(2)离开后一般还要返回原来住地。旅行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是伴随商业活动即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兴起而产生的。 商业的发展,促使商人到处奔走,旅行活动由此而开始。

二、旅游的产生

三、封建社会的旅游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旅游

1、条件:(1)良好的社会环境;政治上的大一统,经济上的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上领先水平,一脉相承的灿烂文化,与各国保持友好的传统(2)相对完善的交通体系水路,陆路

2、常见的旅游类型:

1)帝王巡游。帝王巡游的目的,一是览风景名胜;二是显示帝王权威,震慑人民,了解民情,有利于巩固统治;三是封禅。

2)朝聘与出使之游。3)买卖商游。4)文人漫游。(游学、游说、宦游、科考) 5)宗教云游。6 )佳节庆游。

(二)欧洲的旅游活动

古代社会旅游活动的特点:

1、参加者多为帝王、官僚、贵族等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级。

2、贸易经商旅行仍然占居主导地位。

第二节 近代旅游

一、工业革命对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1)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导致居民产生返回大自然去的需要,外出旅游的人数增多。2)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多样性农业劳动为单一性大机器工业劳动所取代,促使人们强烈需要改变工作环境。3)带来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资产阶级的出现,扩大了外出旅游的队伍。 4)科技的进步,交通工具的改善,使大规模的人群流动成为可能。(火车,火轮)

二、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近代旅游业的产生

1、1841年禁酒大会:近代旅游业的开端。(公众性,规模大,全程陪同)

2、1845年莱斯特—利物浦消遣旅游活动:开创了旅游业务开展的基本模式。

3、1855年莱斯特—巴黎参观世博会旅游活动:世界上出国包价旅游开端 。

4、1865年,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正式成立

5、1872年组织了世界上第一次环球旅游。 托马斯〃库克组织旅游活动的开展标志了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第三节 现代旅游

现代旅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大众旅游。

现代旅游产生的标志——喷气式推进技术在民航中的运用。

一、现代旅游发展迅速的原因

1、战后世界人口迅速增加

2、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

3、交通运输条件显著改善

4、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闲暇时间增多

5、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

6、政府的鼓励与扶持 第四节 现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解放前的中国旅游业规模小、地位低。

(一)新中国建国至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

(1)两大旅行社系统成立:一是1954年成立的中国国际旅行社

二是1957年由各地的华侨服务社组建而成的华侨旅行社(1974年改名为中国旅行社) (2)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成立(1964年)

(二)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振兴时期 第二章

第一节 旅游的概念

一、旅游的定义:指人们因消遣性原因或目的而离家外出旅行的活动。

“艾斯特”定义的由来: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会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 1942 年由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提出后被旅游专家国际联合会采用)

综合定义: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常住地前往异地的旅行和暂时逗留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二、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

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空间的异地性,时间的暂时性,影响的综合性,目的的非移民就业特性

三、旅游的本质和属性

1、本质:审美本质,社会本质,生理本质,审美本质。

2、属性:

社会属性。旅游是一种社会现象,在不同社会时期,旅游现象具有不同的特点。

经济属性。旅游尤其是现代旅游与经济的关系十分密切。表现为: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旅游的规模、内容、方式和范围;旅游的发展又促进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

文化属性。旅游是人类在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精神文化追求,包括休闲、追求体验、新知等,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

政治属性。旅游与政治关系十分密切。表现为:稳定的政治环境才会有旅游的发展。旅游能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性质国家之间的交往。有利于加强国家民族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有利于改善国际关系和促进世界和平。

从旅游活动产生的原因看,旅游活动是人类在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精神文化需求,本质属性是文化属性。(旅游者角度)从旅游业兴起的原因看,是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旅游可以产生巨大经济效益,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旅游是一种经济现象,本质属性是经济性。(旅游经营者角度)结论:现代旅游活动是一种以不同地域间的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经济和政治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

四、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

1、旅游活动的普及性(参与的广泛性、内容的普及性、形式的大众性)

2、规模发展的持续性

3、空间分布上的地理集中性

4、时间分布上的季节性 第二节 旅游的基本类型

一、按旅游目的划分:三分法:

1. 消遣旅游:以娱乐休闲为主要目的的旅游。

(2)度假旅游:以度假和休闲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旅游消费活动。 2. 事务旅游: (1)商务旅游:以经商为目的、将商业经营与旅行游览结合起来的旅游活动。 (2)公务旅游:政府人员因公出访在公务之余进行的参观游览活动。

(3)会议旅游:以组织、参加会议为主要目的,并提供参观游览服务的一种旅游活动。 3.个人或家庭事务旅游:(1)探亲旅游(2)修学旅游 二分法:

1.单纯的旅游:以娱乐休闲为主要目的的旅游,即消遣旅游,包括观光、度假、探险等。 2.联带的旅游:以公务、商务等为主要目的联带的旅游,即事务旅游,包括商务、公务、会议、探亲、宗教朝拜、体育、修学等。

二、按地理范围划分: 1.国内旅游: ①公民在本国国境范围内的旅游活动。

②不属于所在国居民的长驻(1年以上)外国人在所在国进行的旅游活动。 细分: (1)过夜国内旅游(2)不过夜的一日游

2.国际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另一个或几个国家去访问的旅游活动。包括国际来访的入境旅游和本国居民出境旅游两种情况。

入境旅游:①一般指外国公民到本国的旅游活动。②特殊情况:迄今为止,港澳台同胞来大陆地区的旅游访问活动。

出境旅游:①一般指本国公民到他国的旅游活动。②特殊情况:大陆居民前往港澳台地区的旅游活动。

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差别:根本差别:是否跨越国界其他差别:消费、时间、便利程度、经济作用等。

三、其他划分:

(一)按组织形式:团体旅游、散客旅游

1.团体旅游:由一定数量的人们组织起来以团体方式进行的旅游活动。

优点:方便、经济、顺利、安全。缺点:不自由(行程、线路、观光停留时间等)。

2.散客旅游:旅游者根据个人兴趣自行设计旅游路线和活动项目,以个人、家庭或朋友结伴而行的旅游方式。

优点:自由灵活(行程、线路、观光停留时间、费用等)。缺点:麻烦、难以预料。 (二)按计价方式:包价、非包价

1.包价旅游:旅行社以一定价格向市场推销的成批量组合的旅行路线产品。

(1)全包价:包括一次旅游活动的全部旅游服务。(2)小包价:只包括其中主要的几项服务。 2.非包价旅游:指旅行社根据旅游者需要按单项计价的旅游活动。主要对象是散客,所以非包价旅游又称散客旅游。

(三)按费用来源:自费、公费、奖励

奖励旅游:由企业或社会团体提供费用,以奖励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活动。 与公费旅游相同的是费用均来自公家。

与公费旅游不同的是参加人员有资格限定(如成绩突出者或资力长久者等)。 (四)按旅游距离:远程、中程、近程旅游

(五)按旅行方式:航空、铁路、汽车、海上、徒步、骑车 (六)按活动内容:观光、考古、探险等

(七)按旅游资源特征:风景名胜、城市旅游、海滩、山地、温泉 (八)按享受程度:豪华、标准、经济 附:国家旅游局对旅游类型的划分

观光旅游、 度假旅游、 专项旅游 、 会议旅游、 奖励旅游、 特种旅游 奖励旅游 :由企业或社会团体提供费用,以奖励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活动。

特种旅游 :具有竞技性和强烈个人体验的旅游活动。如探险、狩猎、潜水、登山、汽车及自行车拉力赛等。

第三节 衡量旅游活动发展状况的指标

一、旅游人数

(一)入境旅游人(次)数统计 1.根据边防入境登记(中国)。

缺点:包含了日常往来的边境居民,他们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入境旅游者。 2.根据酒店住宿登记。

缺点:遗漏了边境一日游游客和在亲友家中住宿过夜的入境旅游者。

(二)出境旅游人(次)数统计

国际上通常做法是:出境旅游者回国入境时,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统计。

(三)国内旅游人(次)数统计 :国际上通常做法是:定期的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进行统计测算。 中国:由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和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分别对城市居民和农村农民开展国内旅游抽样调查。

二、旅游收入和旅游支出

旅游收入:通常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因接待来访的国内外游客,向其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而获取的直接收入。分为国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收入。

国内旅游收入统计方法:抽样调查法。国际旅游收入和支出的统计方法:银行报告法;抽样调查法;混合法。

第三章 旅游者第一节 旅游者的基本概念

一、旅游者的概念性定义

(1)离开常住地到异地旅行和访问的人,其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其外出目的可以是消遣性旅游,(2)为满足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进行旅游消费活动的主体,是旅游服务活动的需求者和服务对象。

二、旅游者的技术性定义

(一)国际旅游者

1.国际联盟定义: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另一个国家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 2.罗马会议定义;除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不是自己通常居住的国家访问的人。 特点:(1)将所有纳入旅游统计的人员通称为游客。(2)根据来访者通常居住国(而不是根据国籍)来界定其是否属于国际旅游者。(3)将国际游客分为(过夜)旅游者和(不停留过夜的)一日游游客(或短程旅游者)(4)根据来访者的目的来界定其是否应该纳入旅游统计。 第二节 旅游者的形成条件

一、客观条件

(一)收入水平

可支配收入: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全部应交纳所得税之后的剩余部分。

可自由支配收入: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所得税、社会保障性消费(养老金、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日常生活必须消费部分(衣、食、住、行等)之后所余下的部分。

(二)闲暇时间就是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及其他必须的时间之外,可以自由支配,从事消遣娱乐或自己乐于从事的其他任何事情的时间。

(三)其他因素

社会因素:科技水平、政治经济制度以及社会治安

制约可进入性(时空距离、交通状况、入关签证、旅游环境)。 个人因素:旅游者身体状况和家庭结构 主观条件(旅游动机)

一、旅游动机与个人需要

旅游动机就是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而决定外出旅游的内在驱动力,即促使以个人有意于旅游以及到何处去、做何种旅游的心理动因。旅游动机主要来源于人精神上的需要。 A马斯洛理论受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为了生存而对必不可少的基本生活条件产生需要。如由于饥渴冷暖而对吃、穿、住产生需要。

(2)安全需要。指维护人身安全与健康的需要。

(3)爱的需要或社交需要。参与社会交往,取得社会承认和归属感的需要。

(4)受尊重需要。指在社交活动中受人尊敬,取得一定社会地位、荣誉和权力的需要。 (5)自我实现需要。发挥个人最大潜力,实现理想与抱负的需要。 (1)探新求异的需要。(2)逃避紧张现实,调节身心节律的需要。 旅游动机产生可能源于某一种需要,也可能出于多种需要。

二、旅游动机的类型

旅游需要的多层次性表现为旅游动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而很难对旅游动机进行准确的分类。目前,代表性的有以下一些:

6、麦金托什分类:身体健康的动机;文化动机;交际动机;地位和声望的动机。

三、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

(1)个性心理因素:在影响旅游动机的个人方面的因素中,个性心理特征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个性心理特征的人有着不同的旅游动机,进而产生不同的旅游行为。(2)文化水平与受教育程度(3)年龄(4)性别(5)微社会环境(6)其他因素 第三节 旅游者的类型和特点

一、不同购买目的旅游者及其特点

1、消遣型旅游者:无任何负担、任务和压力,以游乐为主要目的,包括度假旅游者、观光旅游者、文化旅游者、探险旅游者等。1)数量大。2)季节性强。3)自由度高。4)停留时间较长。5)对价格比较敏感。

2、差旅型旅游者:以业务为主要目的,兼顾观光旅游的人,包括公务旅游者、商务旅游者、学术教育旅游者等。1)需求内容上选择轻松愉快的旅游活动。2)出行次数频繁。3)消费较高,对服务质量要求高。4)不受季节气候影响。5)选择自由度小。

3、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探亲访友、求学、疗养治病、购物及其他家庭事务和个人事务而外出旅行的人。特点:1)具有合家消遣的特点。2)对出游时间、旅游目的地缺少选择的自由。3)对旅游价格比较敏感。

二、不同心理类型旅游者及其特点

1、理智型

2、冲动型

3、选价型

三、旅游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

1、感知环境(1)旅游者对距离的感知(2)旅游者对旅游地形象的感知

2、旅游偏好是指人们趋向于某一旅游目标的心理倾向

四、旅游者行为的空间特征:旅游目的地内部空间行为特征 国际旅游客流分布规律

从北美流向世界各地,第二,从欧洲流向世界各地,第三,从其他发达国家流向世界各地 旅游者的共同特点:异地性、享受性、消费性、业余性、地域性 第六章 旅游组织

第一节 政府对旅游发展的干预

五、 政府支持发展旅游和旅游业的动机

1、 政治动机国际旅游:了解别人,宣传自己

2、社会动机 :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民生活质量

3、 经济动机:创汇(国际旅游),增加就业机会,解决就业问题,缩小地区经济差别

二、政府干预旅游发展的必要性:矛盾协调:行业之间、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形象塑造:地区形象、国家形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产品,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环境保护、旅游资源保护

三、政府干预旅游发展的手段

1、需求管理手段:目的地的宣传与促销。为来访游客提供 信息服务。通过控制价格去影响需求。 控制游客进入量。

2、供给管理手段:控制土地的用途。对建筑物行使管制。市场管制。实行特别征税。投资鼓励政策。

四、旅游行政管理组织模式

1、非中央机构模式

2、旅游部模式

3、混合职能模式

4、旅游委员会模式

5、旅游局模式 第二节 国内外重要旅游组织介绍 国际旅游组织

一、联合国

1、性质:由主权国家组成的规模最大的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2、成立时间:1945年10月24日。总部:纽约。到2003年9月为止,共有191个成员国。

3、机构组成: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联合国托管理事会、联合国秘书处、联合国国际法院 。

二、世界旅游组织

1、性质:目前世界上唯一全面涉及国际旅游事务的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2、成立时间:1975年 。总部马德里。前身:官方旅游宣传组织国际联盟(1925年,海牙)、国际官方旅游联盟(1947年,巴黎)截至2005年11月,共有正式成员144个。1983年10月,中国加入世界旅游组织。

3、宗旨:推动和发展旅游,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和繁荣,增进国际间相互了解,维护世界和平。

4、职责:主要负责收集和分析旅游数据,定期向成员国提供统计资料、研究报告,制定国际性旅游公约、宣言、规则,研究全球旅游政策。

5、其它情况:世界旅游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体大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审议该组织重大问题。2003年10月,世界旅游组织确定每年的9月27日为世界旅游日。世界旅游组织全体大会下设6个地区性委员会。它们是非洲、美洲、欧洲、中东、东亚与太平洋和南亚等6个地区分会。

三、太平洋亚洲旅游协会

(

1、性质:亚太地区的民间国际旅游组织。

2、成立时间:1952年1月成立于夏威夷檀香山。总部:旧金山。

3、宗旨:促进亚太地区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

4、成员:西经110度至东经75度区域内所有国家、地区。在新加坡、悉尼、旧金山和摩纳哥设有亚洲、太平洋、美洲和欧洲分部办事机构。

四、世界旅行社协会联合会(UFTAA)

1966年11月22日罗马会议上成立,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每年召开一次世界旅游业代理人大会,讨论如何改善旅行社企业经营管理,研究旅行社业同航空公司、铁路、旅馆业的关系与合作问题。同时召开全体大会,决定总方针和政策,选举领导机构。1995年,中国旅游协会正式加入该组织。

五、国际饭店协会(IHA )

1947年成立,总部设在巴黎,每两年举行一次会员大会,商讨饭店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修改和制定有关政策和行业规范,选举协会下一届领导成员。

六、国际民航组织(ICAO)

该组织是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它 成立于1947年,总部设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

其宗旨是:推进国际间航空运输安全与合作。 该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体大会,每三年举行一次。我国于1974年正式加入该组织,并 在同年的大会上被选为理事。

七、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

该协会成立于1945年,是一以全世界国际航空公司为会员的全球性民间组织。

该协会的宗旨是:促进安全、正规和经济的航空运输:促进航空运输业的发展;促进同联合国国际民航组织(ICAO)的合作,该组织的主要工作是规范行业行为,提出客货运率、服务条款和安全标准等,使全球的客运业务制度走向统一;确定国际航空运输标准价格和排定国际航线航空时刻表等。 中国的旅游组织

六、中国旅游组织的三大类:

七、

1、旅游行政组织:主要指各级旅游局

2、旅游行业组织:

3、旅游教育与学术组织: 国家旅游局

1、 历史:1964年,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直属国务院,1978年,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直属国务院,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直属国务院 中国旅行社协会

1、性质:行业自律的半官方组织。

2、成立时间:1997年10月。

3、宗旨:为政府主管部门服务、为企业服务。

协会的作用:第一,企业和政府之间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第二,政府助手的作用;第三,企业朋友的作用。 中国饭店协会

1、成立时间:1986年2月25日

2、性质和职能:挂靠国家旅游局,协助检查旅游涉外饭店星级评定工作。 第七章 旅游市场 第一节 旅游市场概述

1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2市场指某一特定产品的经常购买者或潜在购买者;

3市场指具有某些相同特点、被认为是某些特定产品的潜在购买者的人群或企业。 几个市场概念的差异

经济学家视野中的“市场”概念包含了买卖双方——市场是由买卖双方构成的;

营销学家则是站在企业的角度(即卖方市场)看待市场——市场就是买方,而卖方构成行业。 市场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

1、消费主体

2、购买能力

3、购买欲望 用公式表示就是: 市场=消费主体+购买力+ 购买欲望

一、旅游市场的概念

在旅游业和旅游研究中,人们通常将市场一词用来指上述

3、4种定义,即旅游产品的经常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在这个意义上,旅游市场指的就是旅游需求市场或旅游客源市场。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市场一词有时也指旅游供给市场,但这种用法并不普遍。

旅游市场是指旅游区内某一特定旅游产品的现实购买者与潜在购买者。Marketing营销

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业或旅游企业为使自己的产品获得和保持市场,并确保将自己的全部产品推向这些市场的全部活动,包括市场调研、产品设计与开发、推销宣传、销售、营销工作的检查与评价等一系列周期性活动内容。

二、旅游客源市场的重要性

1、旅游市场的整体性。

2、旅游市场的高弹性。

3、旅游市场的指向性。

4、旅游市场的季节性。

四、旅游市场的构成

从本质上讲,旅游是一个整体市场。它反映了消费者对种类繁多的旅游产品的需求。

根据该市场近年的发展规模和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以及它在投资、就业和收支平衡方面的经济贡献,对接待地社会的影响,对旅游目的地自然环境的影响等,该市场在大多数国家都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整体旅游市场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1.入境旅游:到一个国家旅行的其他国家的居民。2.出境旅游:一国的居民,作为游客到其他国家旅行。3.国内旅游:到本国疆域内的目的地游览的居民。

(一)国际旅游

离开居住国到其他国家旅行和逗留不足1年的人通常被描述为国际旅游者,这些人常常被视为旅游业最重要的市场构成。因为与国内旅游者相比,他们在目的地消费更多,逗留时间长.使用的交通工具和住宿设施更昂贵,而且还带来外汇,这有助于目的地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

(二)国内旅游

在本国疆界内旅行和逗留的人归入国内旅游者一类。因为目前许多国家对国内旅游的统计尚欠充分,所以人们对这个市场的规模各有不同的估计。

五、旅游客流规律

1、含义:旅游客流指旅游者在一定旅游目的地构成的流向和流量,简称旅游流。

2、旅游客流的一般规律或特征

1)流向规律一:近距离多,远距离少;邻国旅游比重大。

原因:费用较少,有支付能力的人数量较大;所需旅行时间较短;手续较简便;民族习惯、文化传统比较接近。

2)流向规律二:旅游的流量,主要源于经济发达和和文化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就远程国际旅游而言,其主要客流发生于欧洲(特别是西欧)、美洲(特别是北美)、东亚太地区这三者之间。 3)流向规律三:远程旅游将有更大的发展前景。随着东亚太地区经济的相对快速发展,该地区在国际旅游中的地位(无论是从客源产生量还是从接待来访人次上看)迅速提高。 第二节 旅游市场的划分 市场划分(市场细分)的概念,是美国的市场学家温德尔斯密在5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他认为,市场划分就是根据消费者之间需求的差异性,把一个整体市场划分为两个或更多的消费群体,从而确定企业目标市场的活动过程。

一、市场细分的意义 (1)有助于选定目标市场。(2)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3)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促销。

二、旅游市场划分的方法

1、按地域特征划分

世界旅游组织(WTO)对世界旅游市场的划分:

欧洲、美洲、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南亚、非洲、中东。

2、按人口特征划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职业等。

3按心理特征(主要是购买目的)划分:观光、商务会议、度假、探亲访友等。

4、按购买方式划分:团队、散客

三、世界各旅游市场概况 按世界旅游组织划分

欧洲市场

1、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区 。

2、世界最大旅游客源区。 美洲市场

1、世界第二大旅游接待区。

2、世界第二大旅游客源区。

东亚及太平洋市场:

1、世界第三大旅游区。

2、近20年来世界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地区。

3、未来七八年后将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旅游区。 第三节 我国的旅游市场

旅游需求不断增长,三大市场日益扩大

二、我国旅游业在国际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客观问题:第一,距离问题。与世界两大客源地距离均较远。第二,竞争问题。与周边国家存在激烈竞争。

主观问题:第一,旅游产品开发和质量问题。产品类型单一,主要为团体观光旅游产品。产品质量较突出的是服务和管理水平方面。第二,市场沟通和海外促销问题。

三、中国国内旅游市场概况

四、近年来国内旅游市场的特点

1、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旅游行为的差异。城镇居民出游率高。城镇居民消费水平高。

2、“黄金周”旅游的“井喷”现象。

流向重点城市。短途一日游占较大比重。消费额增速高于游客量增长。

五、我国出境旅游市场 第八章旅游业的影响 第一节 旅游的经济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国际旅游) 旅游创汇的优势:

(1)无形贸易,汇率高,成本低。提供的是服务产品,不必付出很多的物质产品,不需要消耗很多能源即可以创汇。就地创汇,旅游产品不必包装、保险和储运。

(2)现汇收入,创汇便利。不必长期等待对方付款和办理繁杂的进出口手续,有利于接待国资金周转和安全。(3)免受进口关税壁垒的影响,不受对方国家或地区贸易保护的限制。

2、加快货币回笼。(国内旅游)作用:避免出现通货膨胀,货币贬值。

途径:财政回笼,即通过征税回笼;信用回笼,即吸收存款、收回贷款、发放国债等方式;商务回笼,即销售商品回笼货币;服务回笼,即服务收费回笼货币。旅游消费是高消费,是回笼货币较好的办法。

3、带动相关行业发展。包括建筑工程及相关行业、航空运输业、轻工业、商业、工艺美术和农副业的发展。

4、增加政府税收。从国际旅游者获取的税收;来自旅游也的各有关营业部门,包括各旅游企业的营业税和所得税等等;旅游业涉及许多其他有关产业部门的发展,当所有这些部门的生产和经营因旅游业的发展和带动而扩大业务量时,国家也可以从这些部门得到更多的税收。

5、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增加目的地经济收入。旅游业的发展,会带来国内财产的地区间转移和再分配。收入高地区的居民通过旅游把钱流向收入低的地区。

6、扩大就业机会。

旅游业在提供就业方面的优势在于:(1)旅游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2)旅游业中就业的再一特点是就业岗位层次众多。

二、消极影响

1. 游客大量涌入引起物价上涨2.影响产业结构发生不利变化3.过分依赖旅游业会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1)旅游活动有季节性。(2)旅游活动受制于市场。(3)脆弱的产业。 第二节 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

2、有助于增进国际间的相互理解

旅游对国际交往的作用:促进友好交往:了解别人、宣传自己。推动世界和平:民间交流的最好途径。扩大国际合作。安定社会环境。

3、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4、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

5、有助于促进目的地生活环境的改善

二、消极影响

1、不良的“示范效应” :“文化涵化”的影响,导致接待地文化丧失本义。

2、干扰目的地居民的生活:社会内聚力减弱;外来者与当地居民的矛盾。

3、传统文化被不正当地商品化、舞台化、庸俗化。

三、正确认识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1. 旅游的文化影响是自然而有限的2.旅游对文化的消极影响并非必然结果3.旅游规划是减少旅游消极影响的有效途径

四、文化旅游与文化调适

一、接待地旅游开发的文化匀衡

1、传统性和现代化的均衡

在接待地旅游发展的实践中,要均衡传统性和现代化的矛盾,首先需要树立这样一种指导思想:要保护和弘扬实质性的传统,在推崇设施设备现代化、思想观念现代化、管理手段现代化的同时,不忘以传统文化作为底蕴;另一方面,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过程中,必须结合现代化中的合理性内涵,作为传统的发展和创新。

2、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均衡

接待地可以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等诸环节合理利用外来文化的某些形式和内容嫁接和改造民族文化,或者赋予外来文化以民族性特色,这既能促进旅游者对接待地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又为文化再创造提供了新的动力。

3、本真性和商品化的均衡 首先,不能把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解为经济型永续发展,从而将旅游的经济效益摆在过高的地位,为过度的商业化提供便捷。其次,旅游产品或商品的开发设计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照文化法则。再次,在旅游活动的组织形式上,接待地既有必要设计和推出专门为游客展示的“表演文化”,

4.开放性和限制性的均衡

接待地要发展旅游,就必须开放自己的社会文化门户,接受外来文化的渗透和冲击。为了使主客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能够在互不伤害的前提下稳步进行,在有些情况下,有必要对以旅游者为媒介的外来文化的进入和扩散给予适当限制。通常所采用的办法是:错开旅游区和居民区,使主客之间保持一定距离。

二、接待地居民文化心态的调整

在接待地演进周期过程中,当地居民的态度总体上会发生如下变化:

探索期和起步期:主动积极,热情待客,主客彼此都十分满意。发展期:把旅游业当作创收的目的,对游客的态度趋于冷漠,主客间的接触带有了例行公事的味道。巩固期:开始抱怨旅游带来人满为患及原有生活质量的下降,态度转向恼怒。巩固期和停滞期:出现对抗态度,把旅游视为一切弊端的渊薮。衰退期:保持或者恢复前面某一时期的心态。

从总体上来看,接待地居民的文化心态不外呈现为五种基本类型:抵触、回避、保持距离、选择接受和全盘接受。其中,抵触和全盘接受会导致排外和媚外这两种危险的思潮,是不可取的,而从回避、保持距离到选择接受,态度渐趋积极和主动。

居民文化心态的调整,目的在于防止出现抵触和全盘接受这两种极端,引导居民向积极的一面靠拢。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第一,加强旅游业的宏观管理。政府部门在规划旅游业的发展时,不能把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的目的,而应当把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长远奋斗目标,把旅游业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作为一个整体,制定科学、系统的政策和行动准则,促进旅游与社会文化共同发展;同时还要健全旅游管理体制,制订全面系统的与旅游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对各种不良行为及时予以取缔和打击,控制旅游污染的发生。

第二,尊重接待地居民的主人地位,吸收他们参与旅游决策。东道居民的态度直接决定旅游业能否长期稳定繁荣。因此,为推动旅游可持续发展,在制定旅游规划时,必须树立“居民第一,游客第二”的思想,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各种期望,为他们提供一个对其所期盼未来社区类型发表意见的机会。在旅游决策时还应注意当地居民参与的广泛性,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作出权衡。

第三,强化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首先,要引导接待地人民克服认识上的局限性,树立正确的旅游态度,培养世界公民意识,提倡居民与旅游者相互尊重和理解,避免相互歧视和指责,使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加深了解,建立友谊。其次,加强文化传统教育,强化本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防止出现“客尊主卑”的思想和行为。再次,引导接待地居民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文化鉴别能力,自觉地吸收外来文化中先进的东西,抵制腐朽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 第四节 旅游的环境影响

一、旅游与环境的关系

旅游目的地的环境是构成当地总体旅游资源最基本的要素。它不仅是吸引旅游者来访的重要决定因素,而且其质量还将影响来访游客的访问经历和满意程度。 旅游业生产出了诸多“副产品”——垃圾、废气、废水等。

二、积极方面的直接影响 :第一,有利于历史建筑、古迹遗址得到维护、恢复和修整。第二,有利于休闲和娱乐场所以及相关设施的生存与发展。第三,有利于使道路、交通运输服务等基础设施的改善。第四,有利于对旅游接待区的环境保护和绿化工作的重视和维持。

三、消极方面的影响

1.增加污染来源,降低环境质量2.人口密度增大,生活空间缩小3.危及历史古迹,破坏原始风貌4.损害自然环境,破坏生态环境5.盲目开发和过度开发破坏自然景观

补充:生态旅游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展的一种以生态景观欣赏和体验为内容的自然旅游活动。作为一种专项旅游,生态旅游所选择的生态景观一般是原始的未开发的原生态环境。 参加者必须是有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人。

在规划方面,为了体现对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必须对两个方面进行严格限制:一是对游客数量的严格限制;二是对接待建筑设施的严格限制。 第九章 旅游发展的模式和战略 第一节 旅游发展趋势

三、

一、旅游业将成为世界重要产业

(1) 世界上最大的创汇产业。(2) 最大的就业部门。(3) 对其他产业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

二、国际旅游区域的重心向东转移:全球经济重心正从大西洋地区向太平洋地区转移。

三、国际旅游客源市场趋向分散化

世界经济正在迅速分化和重新改组,初步形成北美、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东盟、非洲等多个经济力量相抗衡的态势。 旅游客源市场分布格局必将由目前的集中逐渐走向分散。

四、国际旅游方式趋向多样化

五、中、远程旅游渐趋兴旺

六、国际旅游对旅游安全更为重视 影响国际旅游安全六大因素:

1、局部战争和冲突或恐怖主义活动;

2、重大地质或气象灾害;

3、旅游目的地政局不稳定;

4、传染性疾病流行;

5、恶性交通事故的发生;

6、社会治安状况恶化。 第二节 旅游发展模式

一、从旅游与经济发展水平看旅游发展模式

1、 世界各国旅游发展模式

1、超前型发展模式:旅游经济超越了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阶段,通过率先发展旅游业来引起国民经济的相关行业的发展。

2、 滞后型发展模式:旅游经济发展滞后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的水平,即在国民经济发展达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基础设施已形成较强体系后,自行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旅游发展模式 超前型发展模式

原因分析:1:改革开放的需要。旅游业是外向型国际产业。世界各国游客可以通过旅游这一窗口,了解中国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以及投资的各种有利环境,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落实。 原因2:创汇的需要:中国改革开放后,急需外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与设备。旅游业创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原因3:加快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特点。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一定范围内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从国内与国际旅游发展次序看旅游发展模式

(一)世界各国旅游业发展模式

1、国内旅游向国际旅游延伸方式:先发展国内旅游,以国内旅游发展为基础向出国旅游、国际接待旅游延伸的方式。

2、国际旅游向国内旅游推进方式:先发展入境接待国际旅游,再发展国内旅游,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后再发展出国旅游,最终形成以国内旅游为主、国内与国际旅游协调发展的方式。(非常规型发展)

(二)中国的旅游发展方式

中国:国际旅游向国内旅游推进方式

基本特点:1)发展次序:以城市为中心,由旅游城市向其它地区推进。2)资源开发:以现存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为基础,由观光型旅游资源为主向混合型旅游资源推进。3)产品结构:以路线型产品为基础,主题型产品与特种型产品为主体的旅游产品体系。4)设施档次:以中档旅游设施为主体,高、中、低相结合的旅游设施体系。 第三节 旅游发展战略

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指满足当代人旅游需求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为满足其旅游需求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

旅游发展的跳跃式非均衡战略:跳跃式发展是指旅游业发展在历史阶段上的超越性,在较短的时间内走完常规发展历程,这是在时间意义上的发展;非均衡发展:是指旅游业发展在地区分布上的不均匀状态,使旅游业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地位与作用不同,这是在空间意义上的发展。 我国的旅游发展战略

1、旅游管理适度超前战略

2、旅游政府主导战略

3、旅游经济增长点战略

4、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

政府主导型战略就是按照旅游业自身的特点,在以市场为主体配臵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争取旅游业更大的发展。

一、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1、旅游业自身的特点,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对政府主导有天然的要求

2、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了政府主导型战略的有效性

3、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要求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

二、政府主导型战略的实施要点

对国际旅游而言,应当是中央政府主导型,以保证发展的重点,形成创汇基地。对国内旅游而言,应当是地方政府主导型,以形成均衡发展和协调发展的格局。

三、政府主导型战略的主要内容

1、观念主导

2、政策主导

3、管理主导

4、资金导向

四、参照国际经验,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战略的重要措施

1、建立和完善旅游法制体系

2、旅游管理部门升格,以适应大产业的规 模和大发展的前景

3、开征旅游税

4、加大宣传促销投入 旅游发展的经济增长点战略

选择和确定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把握五个基本原则:一是要符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有利于经济增长的集约化;二是市场需求量大,有利于增加有效供给;三是产业关联度高,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结构升级;四是国际竞争力强,有利于扩大出口创汇;五是投资回收快,有利于形成经济的良性循环。

一、确定旅游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1、旅游业在推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上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2、旅游业的优势是通过行业之间的比较形成的

3、旅游消费可以多次重复

4、观光性旅游产品一般是一次性消费,但这类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

二、如何推行经济增长点战略

1、发展目标

2、战略重点

要进一步扩大规模,而扩大规模的重中之重,就是大力培育国内旅游市场,积极发展国内旅游。 为了促进国内旅游的发展,国家旅游局已经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促进措施: (1)突出加强国内旅游的产品体系建设。(2)继续加强国内旅游的市场体系建设。(3)大力加强国内旅游的经营体系建设。(4)进一步加强国内旅游的管理体系的建设。

3、经济增长点战略与政府主导型战略密不可分,是政府主导型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

4、旅游业确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关注点,推行经济增长点战略则是各级旅游局的战略任务 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历史进程

1大家普遍认可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个定义的要点:一是要达到当代人的需求,即无论富国、穷国、富人、穷人都有生存权和发展权;二是要考虑后人的满足,即达到代际之间的公平;三是要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受限度。

二、资源永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旅游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看,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通常所说的旅游资源,即可以形成旅游吸引物的资源;一类是发展中所需的各类经济资源,主要是旅游设施和经营中的所需资源。

三、经济效益、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①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环境影响与经济影响的理解,加强人们的生态意识,推行绿色经营,开发和推广绿色旅游产品。②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③加强规划,防止超负荷发展,改善旅游接待地区的生活质量。④健全法制,加强管理,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⑤加强宣传教育,注重环境保护与环境创造。

上一篇:林语堂与文学翻译下一篇:落叶归根的读后感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