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文化创新

2024-04-08

一轮复习文化创新(精选6篇)

篇1:一轮复习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途径

1.“笔墨当随时代”,绘画艺术要有时代精神,就要有创新。然而,不继承优秀的传统遗产,创新很难有稳固的根基。这表明绘画艺术的发展要()A.正本清源,独树一帜 C.薪火相传,推陈出新

B.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D.各美其美,和而不同

2.(2015·山东高考)下图中的“雷风侠”,是一个既有雷锋形象特征,又有雷锋精神内核的动漫形象,是作者为传播正能量、借鉴经典动漫形象元素进行的创新设计,赢得了青少年的喜爱。“雷风侠”动漫形象创作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文化创新的主体要有文化自觉和担当 ②体制机制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③文化创新要广泛地引进和吸收外国文化 ④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一百年来山东吕剧始终与民众民间和现实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李二嫂改嫁》曾风靡全国,现代的《百姓书记》因深受观众的喜爱而荣登全国十艺节开幕式舞台。这说明()A.人民群众的需求是文化创作的标准 B.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C.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的瑰宝 D.社会实践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4.近年来,浙江省通过实施《浙江省传统戏剧保护振兴计划》,寻求传统文艺与当下社会精神的契合。涌现出如越剧《山泉映月》《德清嫂》、话剧《凤凰》、昆剧《大将军韩信》等一批新创作品,营造了全省舞台艺术创作的新气象。这告诉我们,文化发展需要()A.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B.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D.排除陋习,移风易俗

5.作为儒家学说经典的《论语》《礼记》等传入西方,启示和鼓舞了西方启蒙思想家。中国儒家的自然观、道德观和政治思想,成为西方启蒙运动中“百科全书派”有力的思想武器。这给我们的启示是()A.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 B.中国传统文化得到西方的广泛认同 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D.文化创新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6.“没有底蕴的开放是瓦解,没有原则的包容是妥协,没有扬弃的继承是退化。”这要求我们在发展和创新文化的过程中()①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又反对封闭主义 ②学习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坚持与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交流、融合和同一 ④对待传统文化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优秀的文艺作品令人振奋,是时代的主旋律,给予我们无穷的动力。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应如何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答案精析

1.C [题干说的是绘画艺术既要不断创新,跟随时代的步伐,同时又要继承优秀的传统遗产,这表明绘画艺术的发展要薪火相传,推陈出新,故应选C。A、B、D三项均与题意无关,应排除。] 2.B [“作者为传播正能量”,体现了文化创新的主体必须要有责任和担当,①符合题意;“赢得了青少年的喜爱”,又反映了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④符合题意。“体制机制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本身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故②排除;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但不是说要广泛地引进和吸收外国文化,因为外国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所以③错误,排除。答案选B。] 3.B 4.C 5.C [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B错误;中国儒家思想传入西方启示和鼓舞了西方启蒙思想家,成为其有力的思想武器,启示我们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及古今文化的关系,A、D不符合题意。] 6.B [没有底蕴的开放是瓦解,没有原则的包容是妥协,可看出积极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又反对封闭主义,①②符合题意。没有扬弃的继承是退化可看出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④符合题意。③中的同一是错误的。] 7.(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深入基层,了解生活。

(2)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要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

(3)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要吸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同时要结合实际,体现时代精神。

(4)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要汲取世界各国的文化营养,同时要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5)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克服“封闭主义”“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篇2:一轮复习文化创新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计60分)2015年6月13日为我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今年文化遗产日活动的主题为“保护成果,全民共享”,旨在推动大众爱惜和保护文化遗产,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激励公众自觉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回答1~2题。

1.由中国文联、中国民协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首发式于2015年6月12日在北京举行,该书对目前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术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盘点梳理,其问世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成熟。我国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①文化遗产能从某方面反映当时整个时代的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 ②对待文化遗产应坚持以开发为主,以保护为辅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 ④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D 解析: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了解当时的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①④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应坚持以保护为主,以开发为辅, ②错误。③错在了“趋同”。

2.在我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期间,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为民众带来了“福利”,据统计,山东各地共开展了300多项、3 200多场次的庆祝活动,参与人数达700多万人。通过举办这一系列活动,广大群众近距离接触到了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体验到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这说明()①必须全盘接受中国的文化遗产 ②发掘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是重中之重 ③文化遗产能够体现时代精神 ④文化遗产能与现今人们的文化追求相适应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材料说明文化遗产受到了当代人的喜爱,说明③④正确。①②表述错误。

3.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中极重祭祀,祭祀死者,使生者的品德更高尚。《论语》里的一句经典即是此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启示我们()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C.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D.要全面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答案:B 解析:“祭祀死者,使生者的品德更高尚”说明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A在材料中未体现,C、D说法错误。

4.美国电影市场于2015 年11 月 6 日举行中国研讨会,这是美国电影市场希望能更深入了解中国市场的重要举措,来自中国电影业各部门的领袖人物将出席会议,会议将涵盖创作人才和剧组、平台和出口等各方面议题。美国电影市场举办中国研讨会()①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②说明中国电影文化得到国外观众的一致认同 ③反映中国的文化实力与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 ④说明电影文化决定了我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美国电影市场举办中国研讨会说明我国文化的实力进一步提高,该活动也有利于文化的交流,①③正确。②表述过于绝对。④表述错误。

5.2015年元旦,中央电视台开播的《记住乡愁》,通过梳理中国传统村落世代遵循的行为道德规范和传承千年的家风家规,讲述传统村落的文明故事,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这体现了()A.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在现代社会正发生改变 B.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是电视媒体的主要任务 C.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 D.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采众长的特点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通过电视这种文化传播的媒介进行文化传播,体现了大众传媒的功能。A、B表述不正确。D与材料无关。6.为过春节元宵节燃放烟花爆竹,是几千年留下来的习俗。在过去的岁月,似乎没有放鞭炮的春节,就没有了年味儿。但是2015年的春节和元宵节,当人们面对大气污染,雾霾来袭,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许多的居民自觉地不放烟花爆竹和少放烟花爆竹。这说明()①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传统文化应与时俱进 ④应该摒弃传统习俗,创造新文化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过节燃放烟花爆竹是千百年来人们的习俗,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今天人们出于环境保护,不放或少放烟花爆竹说明传统文化应与时俱进,②③正确。①与材料无关。④表述错误。

7.100年来,中华书局以出版古籍和经典为特色。如今他们把自身的定位从“传承者”扩展为“传播者”,既出版古籍学术著作,又出版面向大众的“解读经典”式图书,丰富了文化市场,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由此可见()A.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发展要兼收并蓄 C.文化融合离不开博采众长 D.文化繁荣需要锐意创新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文化传承方式的丰富和发展,带来了文化市场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文化繁荣需要创新,D应选。A、B、C观点正确,但均不符合题意。

8.中、日、韩虽然都使用筷子,但材质和形状却有差异。中国筷子多为平头竹筷子,韩国为空心不锈钢筷子,日本则为尖头竹筷子。目前全世界至少有18亿以上的人使用筷子,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的用筷习俗皆由我国传入,在东亚影响十分广泛,被形象地称为“筷子文化圈”。这体现了()①传统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 ②不同国家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③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途径和媒介 ④文化遗产是文化一脉相承的见证和文化成就的标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18亿以上的人使用筷子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但不同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筷子不同,说明文化具有个性和差异,①②正确。9.剪纸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围绕“国是家、勤为本、俭养德、孝为先”等主题创作的剪纸画(如下图),是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有机融合的生动体现,剪纸这一艺术创作形式()

A.决定着中华文化发展方向 B.扩大了中华文化国际影响 C.打破了传统文化的稳定性 D.推动了文化在实践中变迁 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剪纸这门古老的艺术与现今的时代精神相融合,说明了文化在实践中变迁,D正确。A、C表述错误。B并不是材料的主旨。

10.《唐代诗词108部系列微电影》用讲故事的方式重新解读、建构唐诗精华和精神本质,更适应了当今人们的欣赏和观影需求。用微电影来演绎唐诗故事,这意味着()A.新兴媒体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B.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D.新传媒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文化创新。材料中用微电影来演绎唐诗故事是文化创新的体现,因此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C符合题意;A与题意无关;B说法错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应该是经济的发展;D说法错误。故选C。

11.“活”文化,在历史中如同一方泉眼,不停地喷涌出新鲜的清泉,这一观点启示我们在文化发展中()①对于传统文化要不断革故鼎新,推陈出新 ②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必然要求 ③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 ④要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外来文化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答案:C 解析:“喷涌出新鲜的清泉”体现了对于传统文化要勇于创新,要对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内容,体现时代精神,选C。②错误,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④错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要反对守旧主义,也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12.下列关于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①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创新 ②只有抛弃传统的东西,才能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③要实现文化创新关键是要摆脱落后思想和文化的束缚 ④社会实践的需要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A.②④ B.①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B 解析:对于传统的东西要“扬弃”,实现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①④正确。②③表述错误,也没有体现二者的关系,故应排除。

13.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中华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完美结合的典范,既展现了中华文化鲜明的风格特点,又让外国人欣赏和领悟了中国古老而美丽的传说。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①繁荣我国文化的关键是继承传统文化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③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文化融合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①不符合题意。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②符合题意,应选。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④符合题意,应选。③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14.总书记说过,他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中小学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西方的东西,这样做容易导致“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去中国化”之所以很悲哀,是因为它()①忽视对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学习借鉴,缺乏海纳百川的胸怀 ②不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容易忽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③容易导致中国优秀传 统文化的丧失,抹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④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辩证认识,容易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反对“去中国化”实际上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③④正确。

15.国学中的传统民本思想如“民贵君轻”、“仁政惠民”、“民水君舟”等,为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提供了思想素材。这表明()①中华传统文化推动我国社会发展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 ③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④文化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优秀的传统文化能推动社会发展,①说法错误。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④说法错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吸取了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②③说法正确。该题选B。

二、非选择题(2个大题,共40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门前的小河里有鱼,山上的林子里有鸟,青瓦白墙的祖屋冒着炊烟,邻家大伯的笑脸透着和善„„”这是文人笔下对故乡的思念和儿时美好的回忆。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回不去的故乡”成为很多人的共同“乡愁”。山东省某地充分借鉴首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的成功经验,把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并派专人深挖历史古韵,延续古风民俗,保持住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乡村风貌。同时,依托已有的旧祠堂、古书院、大会堂建设村级文化综合阵地,打造农民精神家园,在身有所栖的同时心有所寄,做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该地是怎样做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8分)

(2)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请你为动员人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拟一条宣传标语,并简要说明其《文化生活》依据。(8分)

解析:第(1)问解答要注意限制要求,“文化传承与创新”,依据材料中“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深挖”“延续”“打造农民精神家园”等信息,从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创新等方面阐释措施。第(2)问为开放型试题,拟定标语要紧扣“人人参与”, 符合美丽乡村建设内容。

答案:(1)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设有历史记忆和富有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②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建设富有时代气息的美丽乡村。

(2)标语示例:美丽乡村大舞台,有你参与更精彩;美丽乡村大家创,文明成果大家享;美丽乡村你我共创,和谐家园人人共享;我以我心爱乡村,我以我行创文明。依据: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或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用者)。

(宣传标语要符合“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人人参与”这一主题,文化生活依据要与所拟标语相对应)

17.2013年8月6日至14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进行公示,共915个村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

材料二:乡土中国的蜕变并非牧歌,而是艰难重重。在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如果大面积陨落,城镇的繁荣也将失去根基。我们不能看到乡村文明的衰落无力,看到宁静生活的破灭,看到“寻根文化”无处寄托。历史的保护与现代化的发展本不矛盾,只有让乡村仍可触摸,文化可以感知,才算得上是真正具备了现代文明的气质,也只有尊重历史的现代化,才不会自毁根基、自废武功。(1)结合材料一说明保护传统村落的意义。(12分)(2)结合材料二说明我们注重乡村文明发展的原因。(12分)

解析:本题以传统村落的保护为背景考查保护传统村落的意义以及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的有关知识。第(1)问属于意义类试题,可以结合材料中“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等关键句,联系教材中传统文化的作用、文化遗产的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等知识,分析保护传统村落的意义。第(2)问是原因类试题。乡村文明是城镇繁荣的根基,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结合传统文化的特点及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有关知识展开分析。答案:(1)①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保护传统村落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②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有利于保持中华文化的完整多样,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③传统 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保护传统村落,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篇3:《文化传承与创新》专题复习

命题趋势:从内容上看, 本专题考查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保护文化遗产、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传播的手段、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文化创新的意义等知识点上。在近三年的高考命题中,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继承与发展、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一直作为重点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构建和谐文化结合起来考查。高考命题多以社会文化生活热点为背景, 取材广泛, 如影视、戏剧、动漫等文艺创作以及中医药传统文化等, 突出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应对策略:在备考中, 应以“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为主线, 既要从横向理解文化多样性的特征, 加强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 从而加深对交流和创新关系的认识;又要从纵向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方向, 把握继承与创 新的关系。注意结合每年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情况;我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具体事例;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中国与其他国家互办的“文化年”及文化交流活动;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我国建筑、服装等风格的变迁和至今仍频繁使用的传统道德格言或经典传统故事;当代优秀影视作品的热播等事例, 尤其要关注南京青奥会开、闭幕式中呈现的文化多样性, 以及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因素, 联系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重难点突破】

1.文化多样性

(1) 表现: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世界各种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也都要通过民族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能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2) 原因: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 有普遍的规律, 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但各民族间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 作用:文化是民族的,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 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4) 尊重文化多样性:1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 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 化, 相互借鉴, 求同存异。2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 重文化多 样性, 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 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 要动力。3原则———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2.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元化的区别与联系

(1) 区别:第一, 基本内涵不同。文化的多样性, 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即人类文化表现形式的丰富多彩。文化的多元化则主要从文化的性质来说的, 性质上泛指各种文化中既有优秀文化又有落后、腐朽文化。第二, 社会作用不同。对人类社会来说, 正是有了文化的多样性, 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 充满生机与活力。而文化多元化的存在对社会的作用是不同的, 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第三, 对待态度不同。对待文化多样性, 就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 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对待文化多元化, 既要大力维护和发展先进、健康的文化, 又要坚决克服和抵制落后、腐朽文化。

(2) 联系:多元化是文化多样 性的一种 表现, 但不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向。

3.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1)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而不是绝对稳定。所谓相对稳定性有两方面的理解, 一是它的不变性, 二是它的应变性。即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原有的基本特征, 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从形成过程看,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 是特定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从功能效用上看,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 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 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传统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对现实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所以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政治的变化, 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能够而且必须因时而变, 与时俱进。

4.文化的传播

(1) 途径:商贸活动、人口迁徙、教育等都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另外, 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 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 都可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 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能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 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 意义:对内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 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 增强我国的 综合国力;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对外有利于吸收和借鉴, 取长补短, 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有利于加强各国之间人们的友谊和相互了解, 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促进世界 和平发展, 建设和谐世界。

5.正确区分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文化传播的手段

(1) 文化传播的途径是指与人们进行文化传播相关联的社会交往活动。如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此外还有留学、访问、聚会、旅游等。主要强调文化怎么传播的问题。

(2) 传播的手段是指文化传播所借助的物质技术手段, 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主要强调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

(3) 无论文化传播的途径还是文化传播的手段, 都直接影 响文化传 播的速度、广 度和深度。

6.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1) 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2) 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注意的问题。

1文化传承不等于文化继承: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可见, 文化传承包括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两个方面。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不是在继承之后才发展。

2正确把握“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的关系。

7.文化创新

(1) 是什么:文化发展的实质, 就在于文化创新。

(2) 为什么: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 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 怎么样 (途径) :1根本途径, 即立足于社会实践。2基本途径, 即继承传 统、推陈出新, 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3坚持正确方向, 克服错误倾向, 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4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应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理解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5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8.准确理解对待外来文化的基本原则

(1) “以我为主”, 就是在对世界文化精华的汲取中, 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

(2) “为我所用”, 就是辩证取舍、择善而从, 批判地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并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改造、整合和创新。

(3) 同时应高度警惕文化殖民主义, 防止西方国家用文化手段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 输入他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

【典型例题】

1. (2014·浙江) 徽派古村落, 依山造屋, 傍水结村, 推窗见河, 开门走桥, 顺自然显 人文。类似这样特色鲜明的古村落各地都有。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古村落, 因为

1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2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3古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4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A.12B.23

C.34 D.14

解析:本题考查 文化多样 性的有关 知识。古村落属于文化遗产, 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古村落, 23符合题意。1不是保护好古村落的原因, 也不符合现实, 故排除。对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批判地继承, 4说法错误。

答案:B

2. (2014·江苏) 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 我们要展示具有民族和地域色彩浓厚的东西, 去讲真实的中国故事;同时, 也要寻求与世界的共鸣, 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这体现了

A.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C.不同民族文化的逐渐融合

D.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解析:本题考查 文化多样 性的有关 知识。既重视民族和地域色彩, 又寻求世界共鸣, 体现了A。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化包容外来文化的信息, 排除B、C。D强调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要求, 与题意无关。

答案:A

3. (2014·福建) 精湛绝伦、底蕴深厚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琴瑟齐鸣、管弦和谐的南音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世人的青睐。不过有人认为, 一些面临失传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对此, 正确的态度是

A.反对,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

B.赞同,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定的阶级和阶层服务

C.反对,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D.赞同,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遗产的有关知识。对待一些面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应该反对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的观点, 因为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保护文化遗产对展现文化的多样性、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C符合题意。A中“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说法错误, 违背了文化多样性的观点。B、D持赞同观点, 显然错误。

答案:C

4. (2014·新课标全国Ⅱ)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 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舌尖上的中国》, 人们感受到的, 不仅有美食的味道, 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 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引起高度关注并产生广泛影响, 是因为

1中华餐饮文化蕴含着浓郁的人文情怀2中华餐饮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3现代传媒极大地提升了中华餐饮文化的魅力4现代传媒丰富和扩展了中华餐饮文化的内涵

A.12 B.13

C.24 D.34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不仅有美食的味道, 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 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中华餐饮文化蕴含着浓郁的人文情怀, 1符合题意。该纪录片通过介绍我国的饮食文化, 引起极大关注并产生广泛影响, 体现了3。2说法错误,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现代传媒促进了中华餐饮文化的传播, 但并没有丰富和扩展中华餐饮文化的内涵, 4说法错误。

答案:B

5. (2014·新课标全国Ⅰ) 2014年3月27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历史上, 中华文化曾经成为法国社会的时尚, 在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和凡尔赛宫的装饰中都能找到中华文化元素。同样, 法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深深吸引着广大中国读者。建交50年来, 中法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 促进了各自文化的繁荣, 因为两国文化

1在长期交流中达到了相互融合2都体现着人类进步的价值追求3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独特的个性4都源远流长, 具有相似的历史传统

A.12 B.14

C.23 D.34

解析:本题考查中外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题干要求回答中法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 促进了各自文化的繁荣的原因。审题时关键要抓住“各自”一词, 两国文化都体现着人类进步的价值追求, 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独特的个性, 这是两国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23符合题意。1中的“相互融合”和4中的“都源远流长”表述错误。故答案选C。

答案:C

6. (2014·江苏) “沙画瓶”是一种源自中东地区的艺术品。它是将死海海底的彩矿石磨制成的沙子填入玻璃瓶中, 组成沙漠、骆驼 等形状。一位中国女孩受此启发, 用来自海南的岩石磨制成粉末, 替代原来的稀有材料, 并将五彩斑斓的沙漠奇景和古老的中国文字相结合, 打造出“中国文化遗产系列”“古诗词系列”等“沙画瓶”, 受到极大的欢迎。材料表明

1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2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有助于文化创新3在实践中可以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4文化创新是“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过程

A.13 B.14

C.23 D.24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交流、联系的客观性的相关知识。1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排除。中国女孩借鉴中东文化, 打造出颇受欢迎的中国文化产品, 体现了2。中国女孩用来自海南的岩石磨制成粉末, 并将沙漠奇景和中国文字相结合, 体现了3。材料没有涉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排除4。

答案:C

7. (2014·福建) 图1是关于我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图, 从图中可推出

A.图书阅读水平大大提升

B.数字媒介阅读增长较快

C.人均阅读图书量增长迅速

D.数字媒介阅读比图书阅读重要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传播及发展的相关知识, 考查学生读取坐标图信息的能力。坐标图内有两条曲线, 上方带三角形的实线, 体现的是2009年到2013年我国国民图书阅读数据的变化情况, 从曲线走势看, 变化不大;下方带正方形的虚线表示的是数字媒介阅读变化情况, 从虚线走势看, 呈逐渐上升状态, 说明我国国民对数字媒介的阅读量呈不断增加趋势, B符合题意。A、C、D三项都与材料不符合。

答案:B

8. (2014·海南) 饱经沧桑的海口骑楼镌刻着历史的印记。随着商业开发的扩大, 骑楼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保护好骑楼, 正确的做法是

1修旧如旧、禁止利用2保护为主、合理利用3政府主导、社会参与4社会主导、市场运作

A.12 B.14

C.23 D.34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知识。骑楼遭到破坏主要原因是商业开发过度, 为此, 政府必须加强调控, 社会各方广泛参与, 做到以保护为主, 合理开发 利用, 2 3符合题意。1“禁止利用”说法过于绝对。4中“社会主导、市场运作”的做法可 能使破坏 更加严重, 说法错误。

答案:C

9. (2014·北京) 地铁作为流动的博物馆, 被称为城市“最有价值的隐藏”。

北京地铁宛若一条条彩带串连起北京不同区域的“文化珍珠”:颐和园、天坛、鸟巢、什 刹海、南锣鼓巷、王府井、中关村科技园等等。一座座地铁站造型别致, 站内设计装饰与地面文化景观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仿佛在讲述着北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北京地铁还举办了“祖国你好”大型公益广告活动、“民俗风、中国年”迎新春活动、儿童文学专列、诗歌坊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结合材料, 说明地铁在推动北京文化创新过程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地铁串连“文化珍珠”, 体现了地铁对文化交流的作用;地铁讲述着昨天、今天和明天, 体现了地铁在文化继承和发展中的作用;北京地铁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 丰富了文化创新的实践基础。

答案: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北京地铁挖掘和展示了北京丰富多彩的文化。北京地铁成为继承和传播北京文化的载体。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北京地铁开展多种文化活动, 有利于推动北京文化创新发展。

【创新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14年5月15日晚举行的温州市第二届市民文化节暨温州医科大学第三届国际文化节文艺演出, 来自51个国家的150多位留学生共同奉献了一场异彩纷呈的文艺盛宴。留学生们不仅表演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独唱《望月》、歌舞《绣香袋》等节目, 还献上了轻快优美的泰国舞蹈《天使之舞》、巴林歌舞《幸福时光》等富有各国民族风情的歌舞表演, 来自印度、美国、不丹、南非、索马里等各国留学生联合带来的时装表演更是掀起了晚会的高潮, 掌声、欢呼声、相机的“咔嚓”声此起彼伏。回答1~2题。

1.来自51个国家的150多位留学生共同奉献了一场异彩纷呈的文艺盛宴

1展现了文化既是民族的, 又是世界的2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3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4表明文化活动也是文化传播的途径

A.13 B.14

C.24 D.23

2.中国特色的节目, 富有各国民族风情的歌舞表演, 各国留学生联合带来的时装表演等, 形态各异, 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流融汇, 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异彩纷呈的文艺盛宴。这表明

1不同的文化在交流中趋同2文化多样性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3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相互交流借鉴4文化交流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

A.12 B.13

C.23 D.34

3.每年6月28日的斡包节是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达斡尔族的民族传统节日。2014年6月28日, 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达斡尔族民众从四面八方欢聚在一起, 庆祝最隆重的民族节日———斡包节。由此可见, 民族节日

1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2蕴含着一个民族文化的全部内容3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4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12 B.34

C.13 D.24

4.2014年8月15日, 金沙讲坛邀请著 名世界遗产保护专家、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旃作了题为《世界遗产的现状和 思考》的讲座。近2个小时的讲座里, 郭旃带领听众感知了世界遗产的魅力, 并针对世界遗产保护进行反思。之所以要 反思对世 界遗产的 保护, 是因为

1它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2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源泉3它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4它对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有独特作用

A.123 B.124

C.134 D.234

5.纪录片《人参》于2014年8月11日登陆央视科教频道, 这部纪录片从历史、人文、社会、民俗、科技等角度解读这味神秘而古老的药草, 第一次全面展示“百草之王”———人参。这说明

A.电视已成为最重要的文化传播手段

B.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共享的强大功能

C.现代媒体已发展成为文 化传播的唯一手段

D.电视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全球同时、双向互动的特点

6.2014年9月27日—10月7日, 以“两岸情相连、宝岛灯 荟萃”为主 题的首届 “两岸情———宝岛台湾民俗文化灯会”活动在北京朝阳公园万人广场举行。中华两岸产业联盟发展促进会理事长陈光华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台湾与大陆血脉相连, 同根同源, 是中华民族一脉之延续……”这句话告诉我们

A.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一成不变

C.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主要标志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7.“2014泰国·中国河南文化年”系列活动于2014年7月2日在曼谷拉开序幕。该活动由中国文化部主办、河南省文化厅与曼谷中国文化中心承办, 一直持续到7月7日。在泰国曼谷举办中国河南文化年的意义在于

A.求同存异, 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B.兼收并蓄, 促进不同文化融为一体

C.相互借鉴, 促进各国文化的繁荣发展

D.相互交流, 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8.由山西省民俗博物馆、泰和礼乐文化推广中心主办山西省孔子文化研究会、山西省文瀛书院、山西省唐风琴协办的“成长的美丽和责任———2014年山西省文庙集体成人礼”活动, 于2014年8月17日在山西文庙举行。本次活动旨在继承传统美德, 弘扬民族文化。下列对“成人礼”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1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2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3求同存异, 兼收并蓄4立足实践, 推陈出新

A.123 B.124

C.134 D.234

9.“弟子规, 圣人训;首孝悌, 次谨信。泛爱众, 而亲仁;有余力, 则学文……”来自南宁剧场内的1000多名观众齐声朗读《弟子规》。2014年8月16日上午, 《德行天下·幸福中华》公益大讲堂在南宁剧场举行, 它的主旨在于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传递出去, 让国学滋润日益浮躁的现代人的心, 该活动同时还是一次爱心的宣传。这些活动的举办启示我们

A.传统文化都可为我所用, 要全部继承

B.传统文化都 不符合时 代特点, 要全部抛弃

C.否定旧的文化传统, 代之以全新的文化形态

D.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

10.大部分人都认为腾讯是抄袭起家, 可如果腾讯真的只是一味地抄袭, 如何能够成就今天企鹅帝国的伟业。马化腾告诉我们他成功的秘诀:“如果只是抄袭和模仿别人, 没有自己的创新, 一定是战胜不了竞争对手的, 而QQ和微信都是其中的典范。”这一秘诀深刻地告诉我们

A.文化的自 我淘汰是 文化发展 的根本动力

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 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D.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11.2014年7月6日, 《中国成语大会》总决赛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黄金时段播出, 成为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之后又一档语言文字类的电视节目新品牌, 再掀传统文化热潮。其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的挖掘, 对自身传统经验优势的有效利用, 顺乎时代潮流。《中国成语大会》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说明文化发展

1离不开社会实践2不能失去文化的民族根基3是继承和创新的统一4离不开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

A.12 B.13

C.23 D.34

12.2014年7月2日, 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 新疆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 大力扶持、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创新、发展时尚文化, 打造开放、包容、多元的文化氛围, 提升社会精神文明水平, 丰富群众文 化生活。新疆创新、发展时尚文化, 需要

1在社会实践 基础上, 坚持文化 创新2继承传统, 保持地方特色3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4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A.123 B.134

C.124 D.234

二、非选择题

13.邹城市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故里, 是我国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近年来, 邹城市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优势, 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宗旨, 积极开展儒家文化“修学游”活动, 受到广大中小学生的欢迎, “修学游”已成为展示该市素质教育的崭新名片。2014年上半年, 邹城市致力于打造“孟子修学游”品牌。针对“修学游”市场, 整合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产业要素, 精心设计了“教子有方”亲子游、儒家文化体验游和国际修学游三大产品, 推出了“我的成人礼”观赏版、体验版、私人定制版, 努力打造具有孟子故里特色的经典“修学游”活动。

(1) 结合传统文化的特点, 分析说明“修学游”活动的意义。

(2)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文化。

14.在2014年8月16日的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 郑和宝船、南京云锦、紫金山天文望远镜这三大南京元素让观众叹为观止。三大元素地融入, 将南京的历史文化, 民族工艺和科技水平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开幕式表演中, 超大面积 投影、120人威亚表演, 以及紫金山天文台与天文望远镜、浑天仪、青铜器、丝绸之路等极具中国历史与古典韵味、带有南京特色的意象, 将梦想贯穿历史、现在与未来。先进科技与表演创意设计, 让现场地面、空间与上空相互呼应, 这种多空间流动性连接的形式, 让数虎视觉创意专业人员赞叹。在这场青年人的盛会中, 历史与现代相会, 文明与友谊交融, 东方与西方握手, 青春的气息与活力处处洋溢。

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结束后, 总导演陈维亚给出了如下的自我评价:“开幕式所有仪式和文艺表演的要素都完美地呈现了, 从奥运五环的展开到火炬点燃, 从郑和的大船起航到‘筑梦之塔’在空中盘旋, 我们把应有的艺术效果都奉献给了南京人和全世界青少年。南京和北京一样精彩!”

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 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南京青奥会开幕式和北京一样精彩。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留学生们不仅表 演了中国的节目, 还献上了富有各国民族风情的歌舞表演、时装表演, 表明文化是民族的, 也是世界的, 故1符合题意;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2与题意无关;材料中未涉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问题, 故3排除;通过观看留学生们的表演可以让温州市民了解各国的文化, 说明通过文化活动也可以传播文化, 故4正确。

2.C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 既渐趋融合, 又保持着各自的民族特色, 而不是“趋同”, 1说法错误;中国特色的节目, 富有各国民族风情的歌舞表演, 各国留学生联合带来的时装表演等, 形态各异, 体现了文化具有多样性, 故2正确;各国留学生联合带来的表演是在进行文化交流, 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 故3正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 4错误。

3.C1 3是对民族 节日的正 确认识;2说法错误, 夸大了民 族节日的 重要性, 不是“全部”;4阐述的是文化遗产的地位。

4.C1 3 4都是对文 化遗产的 正确认识;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2表述有误。

5.B电视属于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但不是唯一的手段, 也不是最重要的文化传播手段, 故A、C错误;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全球同时、双向互动的特点, 故D错误;材料反映了通过电视这一媒介向人们介绍“百草之王”———人参, 使传媒发挥了其文化传递、共享的功能, 故B正确。

6.D通过举办民俗文化灯会, 有利于 传承传统习俗, 传统习俗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故D正确;A与题意不符;B中“一成不变”说法错误;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C表述错误。

7.D在泰国曼谷举办中国河南文化年, 使两国文化相互交流, 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故D正确;B错误, 不同文化不能融为一体;A、C与题意不符。

8.B“成人礼”文 化属于我 国的传统 文化, 124都是我国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故选B;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特点, 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3与题意无关。

9.D《弟子规》是我国的传统文化, 对待传统文化, 要发挥其积极作用, 还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新 的内涵, 故选D;A、B、C说法错误。

10.BA错误, 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腾讯通过创新可以战胜竞争对手, 说明创新可以推动企业的发展, 故B符合题意;C、D表述与题意无关。

11.C1 4说法与题意无关;“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的挖掘”, 说明文化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 2正确;“对自身传统经验优势的有效利用, 顺乎时代潮流”, 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3正确。

12.C题干强调文化创新、发展需要采取的措施, 即文化创新的途径, 124都是文化发展所要采取的措施;3说法错误, 经济建设是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

13. (1)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同时, 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修学游”活动的开展, 有利于弘扬儒家文化中的精华, 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对提升中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具有积极作用。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修学游”活动有利于激发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奋发图强的学习热情, 增强中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 1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 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待儒家文化应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2要辩证地认识儒家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儒家文化中符合社会 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 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儒家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 必须“移风易俗”, 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3要正确处理儒家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要在继承儒家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儒家文化, 在发展儒家文化的过程中继承儒家文化, 不断“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

14. (1)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先进科技与表演创意设计, 让现场地面、空间与上空相互呼应, 这种多空间流动性连接的形式, 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 播、继承与发展。

(2) 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南京青奥会开幕式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是其和北京一样精彩的重要原因。

(3) 南京青奥会开幕式做到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体现在利用郑和宝船、南京云锦、紫金山天文望远镜展现三大南京元素, 将南京的历史文化, 民族工艺和科技水平表现得淋漓尽致。

(4) 南京青奥会开幕式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 “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超大面积投影、120人威亚表演, 带有南京特色的意象和独特的文化创意都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篇4:一轮复习文化创新

导学案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通过对教学目标和特定学情的研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材料依据。实施导学案,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倡导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科学设计和有效实施导学案以提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堂效率呢?下面笔者就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为例浅谈几点思考。

一、基础复习前置,提高课堂效率

高考一轮复习是在考纲和课标基础上,按照模块和单元顺序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是对旧课的简单重复。教师要突出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复习课要注意精讲、多练。精讲即讲得必要、讲得明白、讲得精彩;多练则强调用问题来驱动学生学习,使课堂充满探究的氛围。为此,笔者设计了基础复习前置的模式,即在导学案中设计“课前准备”版块,在版块中编制“考点梳理”和“自主复习检测”栏目。

前置基础考点知识的复习,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二、精选例题,以题带点

突破重难点、提升解题能力是高考一轮复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呈现典型例题,既可以紧扣和突破重难点,又可以训练解题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所以,笔者在设计本课导学案时,在“考点梳理”版块对应位置穿插设置了一道例题,如下。

(2009高考·浙江·文综·18)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选择这道例题,是基于以下思考:1.紧扣重难点,以题带点。根据考纲和学情确定重难点是提高一轮复习效率的前提。而通过题目的形式带出重难点可以避免出现教师单纯的讲解、学生单纯的记忆,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2.呈现真题,控制难度。学生进入复习阶段,可能会因直接面对高考而产生对高考的神秘感和惧怕感,在编制导学案例题呈现往年高考真题,能让学生更多地理解、适应高考题,让学生保持对高考的正常心理。在精选往年高考真题时,不宜选择过难的题目,让学生树立面对高考的信心。

三、架构纵横联系,提升学科能力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复习不是高一、高二讲新课时对每课知识的简单重复,应着重揭示单元历史的阶段特征,构建单元知识结构体系,探究单元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使单元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加之目前高考历史命题的特点和今后历史高考命题的一大趋势就是突出能力考查,尤其是综合分析能力、理论思维能力、比较归纳能力等的考查。要具备这些能力,就必须把历史理论与历史实际相结合,在复习中把握历史的纵横联系。

所谓纵向联系,就是把不同时期发生的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有机贯穿起来,从而找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所谓横向联系,就是把同一时期发生的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历史现象进行整理复习。其目的是截取历史的横截面,揭示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或通过联系、比较,找出不同历史现象的异同点。

纵横联系复习是对相关内容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整理,是教学的深化,是复习的提升。

篇5:一轮复习文化创新

(九)文化与生活

一、单项选择题

1.2017年4月23日是第22个世界阅读日,阅读使人的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拓展,阅读能净化心灵、修身养性。阅读离不开书籍,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说明()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④唯有读书才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活动 A.①③

C.②③

B.②④ D.①④

解析:选A 书籍是拓宽人的知识面、修身养性的阶梯,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①③当选;②与题意不符,④错在“唯有”“才能”上。

2.“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等观念是与我国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但在生产力已经很发达的今天,这样的观念在我国一些地方依然根深蒂固。这表明()A.文化不一定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 B.文化具有自身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C.文化发展总是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 D.文化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

解析:选B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等观念,在今天我国一些地方依然根深蒂固,说明文化具有自身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与经济、政治的发展不是完全同步的,B项正确;A、C两项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3.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书店在一定程度上对实体书店形成冲击。近年来,书店已不仅仅是卖书的地方,围绕实体书店打造的多样化业态使书店变得更加时尚。卖创意、卖服装、卖咖啡、办活动……实体书店带给读者的体验日益舒适和丰富,实体书店逐渐回暖。这体现了()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文化是一种社会物质力量 ③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④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A.②④

C.①③

B.②③ D.①④

解析:选D 在实体书店里卖创意、卖服装、卖咖啡、办活动等,吸引了顾客,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①符合题意;实体书店带给读者的体验日益舒适和丰富,说明人们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享用文化,④符合题意;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②错误;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经济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③错误。

4.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电视剧有26%的资金来源于植入式广告。植入式广告是通过文化传播的形式,在保障观众持续观看相关文艺作品的同时,让广大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耳濡目染,达到宣传企业品牌和产品的效果。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①广告文化对人们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决定

③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都是被动的、无目的的 ④广告文化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A.①②

C.①④

B.③④ D.②③

解析:选C “我国电视剧有26%的资金来源于植入式广告”说明广告文化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④正确;“让广大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耳濡目染,达到宣传企业品牌和产品的效果”说明广告文化对人们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①正确;②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而不是相互影响,排除;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熏陶的过程,③说法错误。

5.近年来,“中国元素”在好莱坞电影创作中已经成为一种风潮。“中国元素”成为好莱坞打开中国市场的一块“敲门砖”,但“不管一部好莱坞电影中有多少‘中国元素’,它所讲的永远是美国故事,体现的也永远是美国人的价值观”。这启示我们,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①要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 ②要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③必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抵制文化交流 ④必须增强以文化为基础的综合国力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解析:选A 本题考查文化与综合国力。题目旨在强调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①②当选;③错在“抵制文化交流”上;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但经济、科技等物质力量是综合国力的基础,④错误。

6.2017年8月17日,中国IP产业年会联合主办的中日韩动漫产业研讨会在深圳会展中心成功举办。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转型,动漫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有机构成,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从世界范围内看,动漫产业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产物,已成为世界各国争先恐后发展的文化支柱性产业。这说明()①文化决定经济社会发展

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各国政治分歧逐渐消失,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

④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以及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①错误;③中“各国政治分歧逐渐消失”说法错误;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C项。

7.2017年8月18日至20日,海峡两岸(漳州)文化创意节在漳州牛庄文化创意产业园举办。创意点亮生活,文化成就时尚。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因为()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给予经济发展以巨大的动力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对经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③文化创意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和谐

④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A.①②

C.③④

B.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的经济化、经济的文化化的体现,之所以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原因在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②④当选;文化反作用于经济,但只有先进健康的文化才能推动经济发展,①错误;只有科学的文化创意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③错误。

8.《论语·雍也》篇,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这句话表明()A.区域文化各具特色

B.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C.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解析:选D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正是智者和仁者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才有乐水与乐山、好动与好静等实践活动、思维方式的不同。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排除。

9.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时代楷模”张超和张楠的先进事迹后,引起强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要以他们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奋斗精神,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材料表明()①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③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文化能决定社会全面发展进步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选A 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时代楷模”张超和张楠的先进事迹后,引起强烈反响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排除②;④中“决定”的说法明显错误,排除;“广大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要以他们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奋斗精神,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①③正确。

10.《墨子·所染》中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下列句子与此句包含的文化生活道理相同的是()A.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不可夺其赤 B.以自身自强,则名配尧舜 C.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D.见贤则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解析:选D 墨子这句话的本意是说,素丝被青色沾染就变成青色,被黄色沾染就变成黄色。沾染的色彩变了,它的颜色也随着变化,经过五次之后,它也就变成了五色,所以说沾染不可以不谨慎。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引文强调文化对人的影响。D项强调要以人为镜,见人长者取之,见人短者反思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11.截至2017年8月,中国汽车保有量超过1亿辆,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消费大国,但人车争路的现象屡见不鲜。“行人第一,脚踏车第二,汽车最后”这一发达国家普遍遵循的道路原则,值得我们借鉴。汽车社会需要健康的汽车文化,这是因为()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②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③健康的文化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④健康文化是个人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A.①③

C.②④

B.②③ D.①④

解析:选A ②中的“决定”表述错误,排除;④错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个人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排除;①③正确,故选A项。

12.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心动,让人们的灵魂接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这说明()①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优秀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产生正确的价值引领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种形式的有益文化活动 A.①③

C.①④

B.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 材料中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②③符合题意;①本身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④说法片面,故本题答案选B项。

二、简析题

13.2017年,反腐题材剧《人民的名义》赢得了中国社会各阶层观众的喜爱,播出期间其收视率、点击率占据各大排行榜首位,该剧取材于现实,把党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的反腐败斗争呈现在公众面前。通过生动的艺术形式、巧妙的剧情构思和演员高超的表演技能,诠释了人民检察官的光辉形象。该剧反腐高度、社会深度,较以往作品有大的突破,自始至终贯穿着深沉的人民情结,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温暖、正义的力量。

结合材料,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说明《人民的名义》的社会价值。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人民的名义》的社会价值,考生可从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认识活动。《人民的名义》在无形中让观众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形成思想共鸣;文化塑造人生,《人民的名义》弘扬正气,对党政官员和人民群众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等角度进行说明。

答案:①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认识活动。《人民的名义》以电视艺术的形式在无形中让观众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形成思想共鸣。

②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的名义》弘扬正气、扶正祛邪,对党政官员和人民 群众具有警示教育意义。

14.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周易》中这样定义文化:“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在汉语中是“人化”的简称。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马克思也曾说过,帝国总是要衰败的,没有永恒的帝国,但有永恒的文化。所以说,文化的征服才是真正的征服。

材料二 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指出,中国文化国际竞争力提升已经到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要让中国文化具有世界影响力,做好国内就是走向世界。要学习美国的文化发展战略,美国是20世纪20年代在本土把欧洲电影彻底打垮,然后美国电影才风靡全球。我们现在需要耐下心来把本土文化产业做踏实。”

(1)结合材料一,谈谈“文化的征服才是真正的征服”这一观点的合理性。(2)结合材料,说明应如何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解析:第(1)问,设问指向“文化的征服才是真正的征服”这一观点的合理性,结合材料分析理由,可以从文化的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以及文化对人的影响等角度组织答案。第(2)问,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可以从加强文化建设、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等方面思考。

答案:(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所以,文化的征服才是真正的征服。②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能塑造人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所以,文化的征服才是真正的征服。

篇6:一轮复习文化创新

第五课 文化创新

高考典题回顾

例(2010·广东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扫墓、踏青、折柳、沐浴、吟咏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

答案:①立足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清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发扬传统清明文化中健康有益的内容,去除封建落后的成分;采用节约环保的绿色过节方式,注入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内容。③博采众长,以我为主。既吸取外来优秀文化,又保持我国清明文化的民族特色。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解析:本题只是结合材料,因此用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的继承等知识。思维互动启迪

第一框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考点归纳

考点

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文化创新属于理论创新,任何理论创新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考点

二、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文化创新的作用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创建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实http:// 第一备课网 教案 试题 课件 大全

http:// 第一备课网 教案 试题 课件 大全

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不断繁荣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旅。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考点

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就应该自觉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

2.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重点分析

1.正确理解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①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因此,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③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2)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有着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特别提醒] 注意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基本途径不同。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只能是社会实践,这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而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从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角度讲,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二是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角度讲,要吸收、借鉴其他各民族文化优秀成果,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http:// 第一备课网 教案 试题 课件 大全

http:// 第一备课网 教案 试题 课件 大全

(1)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创建新文化,发展新文化,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不断繁荣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旅。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造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2)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①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生活资料,为人们从事一切文化创造提供了物质前提,如果没有物质生活资料,文化产品的创造活动就无法进行。②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由于实践是文化创造的基础,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构成了人类精神财富的原料和半成品,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对此再进行加工、整理,才形成了精神财富。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任何人都无法创造出精神财富。③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这是指两种情况:一是劳动群众创造的物质成果总是凝结着人们的各种智慧,因此,这些物质成果也是一种精神财富;二是指某些精神财富就是一些劳动群众在实践中直接创造出来的。

易错明辨

1.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明辨] 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不是作者的灵感;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2.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是单向制约关系。(×)[明辨] 二者是双向制约的。

一方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基础和根本途径;另一方面,文化创新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是基础性、决定性的;而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

3.文化创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离开社会实践。(×)

[明辨] 人类在改选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失去源泉,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所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http:// 第一备课网 教案 试题 课件 大全

http:// 第一备课网 教案 试题 课件 大全

新的源泉。

4.文化创新的积极作用就是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明辨] 此观点是不科学的。文化创新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观点看到这一点是正确的,但是文化创新还有另一个积极作用,即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5.文化创新的渊源与源泉是一回事。(×)

[明辨] 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且又是唯一来源,亦称为新文化的本源。

6.发展先进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明辨] 推动社会实践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考点训练

1.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原生性信息资源大量涌现,出现大量的“虚拟文化资源”,如网络动漫、网络游戏、虚拟艺术创作等,以网络化为形式的当代信息革命,为人类丰富的社会实践成果带来了全面创新的形态——网络文化。这说明()A.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D.文化创作的灵感来自于社会实践 答案:C 解析:网络的迅速发展属于社会实践,网络文化是一种创新的形态,故材料指向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选C项。其他选项观点都没有正确反映题意。

2.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积累。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天下妙士,必有妙眼,渠见妙景,便会妙手写出来„„无他,只因他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若眼未有见,他决不肯放手便写,此良工之所永异于俗工也。”这段话表明()A.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B.艺术创作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社会实践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来源 D.艺术创新要通过偶然把握必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艺术创新的源泉和途径,“真正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积累”,金圣叹的评论说明社会实践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来源。故答案选C。

http:// 第一备课网 教案 试题 课件 大全

http:// 第一备课网 教案 试题 课件 大全

3.欧洲文化经历了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神学垄断时期。人跪拜于上帝面前,不能有任何的创新思想,文化发展极其缓慢。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大师们不满于中世纪的沉闷、枯燥,转向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寻找艺术创作的灵感,以无比的创新激情创造出人类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文化时期。以上历史史实充分说明()①文化创新对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至关重要 ②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创新 ③失去创新能力的文化,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④文化创新的过程也是文化交流的过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③分别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文化创新的意义。④强调的是文化创新与文化交流的关系,与题意不符,排除。

第二框 文化创新的途径 考点归纳

考点

四、文化创新的途径是什么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创新的过程。具体说来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第二,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有自身的长处。不同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中,经过综合创新,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创新史,就是不同民族文化交互融合、不断创新的历史。

(2)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这是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因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错误倾向,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

http:// 第一备课网 教案 试题 课件 大全

http:// 第一备课网 教案 试题 课件 大全

(2)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即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创新,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大胆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重点分析

1.正确认识文化创新的原因与途径

(1)原因: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途径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着眼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能离开传统而空谈文化创新,又要体现时代精神,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③进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要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

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2.正确理解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创新需要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2)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借鉴、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文化交流,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文化借鉴,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文化融合,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3)在文化交流、借鉴、融合中,要处理好不同文化间的差异、竞争和合作的关系。要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

(4)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以我为主”,就是在对世界文化精华的汲取中,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相对独立性。“为我所用”,就是辩证取舍、择善而从,批判地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并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改造、整合和创新。应高度警惕文化殖民主义,防止西方国家以文化为手段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输入他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3.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http:// 第一备课网 教案 试题 课件 大全

http:// 第一备课网 教案 试题 课件 大全

(1)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2)要对传统文化超越创新,就意味着突破,意味着创造一种既适应时代要求又不失民族文化特质和民族精神的新文化、新文明。在这里,超越创新和批判继承是相辅相成的,批判继承是超越创新的基础。没有批判继承,所谓超越创新就是一句空话。反过来,超越创新是批判继承的必然要求,没有超越创新,所谓批判继承就毫无意义。

(3)必须既坚决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倾向的民族虚无主义、“全盘西化”论,又高度警惕和防止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传统保守主义、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4)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既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使之内化为我们民族的主体意识,又从时代的要求出发,赋予它以崭新的时代意义,同时还要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辉煌。

易错明辨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明辨] 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2.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二者之间是矛盾的。(×)

[明辨] 不矛盾。不能离开传统而空谈文化创新,否则文化创新就失去了根基。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要求文化创新体现新的时代精神。

3.文化创新的根基和文化创新的基础是一回事。(×)

[明辨] 二者不是一回事。文化创新的根基是传统文化;文化创新的基础是社会实践。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必须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

4.在社会交流中“以我为主”与“海纳百川”是矛盾的。(×)

[明辨] 在社会交流中“以我为主”与“海纳百川”是不矛盾的。“以我为主”有利于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有利于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而文化交流中“海纳百川”则表明文化竞争中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借鉴、融合、合作、共处。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

5.文化创新注意的问题主要是交流、融合。(×)

[明辨] 文化创新注意的问题主要是继承传统,又体现时代精神。6.文化创新表现为时代精神注入传统文化的努力之中。(×)[明辨] 文化创新表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7.混淆文化创新的主体、源泉、根本途径、基本途径、根本目的与作用(×)

http:// 第一备课网 教案 试题 课件 大全

http:// 第一备课网 教案 试题 课件 大全

[明辨] 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根本目的、检验标准;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基本途径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繁荣。

考点训练

2010年是虎年,为筹备“虎跃龙腾闹新春”为主题的春晚节目,总导演金越和策划人员曾考察了民权县王公庄“画虎村”,挖掘虎文化,并有意邀请“民权虎”上春晚舞台。王公庄的“虎”产业随着虎年的到来更加“虎虎生风”。据此回答1~2题。

1.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要突出2010年春晚主题,推动中国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总导演金越及策划人员应做到()①立足实践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奏响主旋律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实质上是考查对文化创新措施的理解。要推动中国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既需要立足实践,又需要推陈出新和博采众长,故①②③正确;④中的奏响主旋律,不是文化创新的措施,故排除。

2.王公庄“虎”产业的发展告诉我们()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要大力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 ③要把促进文化的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④文化竞争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经济和科技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故③④错误;王公庄“虎”产业,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又将虎文化与经济发展融合,故①②正确,选A项。

3.2010年10月17日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在杭州召开,生活品质之城,是杭州城市的发展目标,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有力保障。要想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必须()①立足实践,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http:// 第一备课网 教案 试题 课件 大全

http:// 第一备课网 教案 试题 课件 大全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要想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长,做到取长补短,故排除④。

4.我国不仅有以京剧、昆曲等为代表的各种传统的戏曲、曲艺、民族音乐等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也有交响乐、芭蕾舞、歌剧、话剧等来自西洋的艺术,而且这些艺术品种都在中国扎根生长并已经形成了中国风格、中国流派。这启示我们()A.实现文化创新,必须坚持以外来文化彻底改造民族文化 B.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文化交流的必然趋势 C.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D.文化交流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创新与文化的借鉴、融合的关系。文化创新必须要保持民族文化特色,故排除A。文化交流的趋势在于发展民族文化的个性,而不是实现融合,排除B。C与题意无关,通过材料中“中国风格、中国流派”可知,文化交流与创新必须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故选D。

时政热点链接

【新闻现场】

中国美术30年 继承、吸收借鉴与创新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美术走过了激情澎湃的30年。

中外艺术交流和对外国美术的吸收借鉴促进了新时期美术的空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频繁而开阔,中国美术家接触到外国文化、哲学、美术的方方面面。外来艺术的影响,促进了来自中国现实的创作冲动向各方迸发,从而形成中国美术创作多元发展的基本态势;中国画开始了“现代性”转型,油画等原有外国美术样式开始求新求变,波普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影像艺术等西方现当代美术样式开始进步,中国美术真正摆脱了原来较为单一的创作模式,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局面。

对中国文化艺术传统的研究和传承成就了新时期美术的稳健发展。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和社会的进一步转型,在躁动一时的新潮美术沉寂后,美术界进入了贴近中国文化艺术传统和现实生存体验的自主探索阶段。美术创作开始了相对稳定的调整与回归,各类画种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研究传统,寻找“中国语言”。此时的传统已不仅仅局限于旧时的中国书画传统,而是囊括了壁画、雕刻、年画、剪纸等民间文化艺术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

中国美术30年,活力四射,市场繁荣。【创新设计】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美术等文化艺术有了很大发展。据此回答1~3题。

http:// 第一备课网 教案 试题 课件 大全

http:// 第一备课网 教案 试题 课件 大全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①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④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2.中国美术30年的发展启示我们,进行文化创新要()①立足于社会实践 ②对传统文化批判的继承 ③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④博采众长,全盘吸收外来文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但对外来文化不能全盘吸收,故④错误,①②③均符合题干要求。故B项正确。

3.中外艺术交流和对外国美术的吸收借鉴促进了新时期美术的空前发展。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①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②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 ③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否定

④是推出融会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并非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否定,故③错误。①②④均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走进社会生活

http:// 第一备课网 教案 试题 课件 大全

http:// 第一备课网 教案 试题 课件 大全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进步,其中文化发展是重要的内涵。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以文化的内在张力为基础,外拓农村文化的承载力,形成可持续的农村文化动力,并逐步构建先进文化与支流文化相融合的“一体多元”文化体系。我国农村文化积淀长久,其封闭和滞后等特性,致使农村文化创新动力不足。农村文化要发展、要创新,光靠政府的力量显然不够,因此,如何创新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的价值理念和运行机制,促进农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

【高考视点】

材料可以链接的知识点有: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关系;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意义等。

【创新试题】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以文化的内在张力为基础,外拓农村文化的承载力,形成可持续的农村文化动力。在此所指的文化应是指()A.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B.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C.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 D.中国传统的农村文化 答案:A 2.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进步,其中文化发展是重要的内涵。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A.文化建设决定了经济和政治建设

B.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C.人类发展到今天,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 D.文化创新发展比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更重要 答案:C 3.简要说明创新农村文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答案: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②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农村文化的创新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农村文化产业的调整,从而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③农村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创新农村文化是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村http:// 第一备课网 教案 试题 课件 大全

http:// 第一备课网 教案 试题 课件 大全

文化创新又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上一篇:卖场薪酬管理制度下一篇:态度收获成功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