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文英报告会有感

2022-08-27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通过报告的方式,用于记录工作内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质的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听王文英报告会有感》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听王文英报告会有感

听王文英笔记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需要智慧---记全国优秀班主任王

文英老师的讲座

她是全国优秀教师,她是全国明星班主任,她是学校的教研主任兼一个毕业班的语文老师,她是班主任名师工作室的首席名师,她还是自己学生的专职婚礼司仪。

她多才多艺,学过钢琴,练过体操,擅长指挥,设计发型、设计服装更是她的拿手好戏。在她丰富多彩的生活面前,你会由衷的赞叹:“王文英老师是人吗?她简直是神啊!”没错,就是这位像神一般的普通人,正在演绎着她班主任事业上的辉煌,这般灿烂,如此耀眼。

活动伴随着王老师的一曲《相逢是首歌》拉开帷幕,她那动听的歌声和激情的演绎,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老师。整整一个下午,我们都沉浸在王老师的班级管理故事之中,感受着一位智慧教师的阳光心态,欣赏着一位智慧教师的人格魅力,分享着一位智慧教师的阳光幸福。

智慧初体验——幽默

一个人在兴奋的状态下听课是最有效率的。王老师的幽默智慧随处可见:“面对巨大的工作量,要智慧工作。若不智慧工作,你将昏倒在讲台上,换一张含金量很重的证书,但,要它何用?”、“老师痛苦的根源是:我把一群畜生改造成人后,他们要走了。而又一群小畜生又来了。”、“怀才和怀孕是一样的,只有大了才会被人看得见。”

王老师的幽默不仅仅表现在语言上,更重要的是她将幽默用到了工作中每一个合适的支点上。或力挽狂澜或激起涟漪或大开眼界或小试牛刀,总而言之,幽默被她玩弄于股掌之中,成为她手中一把利剑,为她智慧地工作披荆斩棘。

智慧再认识——执着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我答应了我就要尽最大的努力做好。”每当新生走进她的班级里时,每人都有会收到一个带有她肖像的信封,里面有她真诚的寄语:你的过去不必提起,你的梦会在在这里实现。她把学生的名字编成一首小诗,用最华美的语言做最经典的诠释。每当大家离开校园时,她都会开一个送别会,饱含深情,凝满祝福。

“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才能将素质教育弄得星光灿烂。因此,业绩真的很重要!”从王老师朴实的话语里,能读出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老师。在她安排得不能再满的行程中,她仍能保持教学质量的第一,源自于,他有着可靠的班干部队伍。她的干部会组织同学自学课文,并组织同学上课,自发出题自测成绩,班主任平日里的培训功夫可见一斑。这样的学习氛围,这样的学习自主性,学生成绩不好才会让人奇怪。

“当教育不到学生心上时,教育只是徒劳。”王老师坚持不在学生有准备时跟学生谈话;她坚持不拿一个孩子的错误耽误大家;她坚持认为有责任心的人,做什么事情都能成功;她坚持认为一个人想站起来,实力很重要;她坚持认为一个老师应该努力赢得学生的喜欢,但是要给别人喜欢你的理由;她坚持认为人长得漂亮是优势,活得漂亮是本事。

她的执着成就了她的智慧,他的执着衬托了她的智慧,就这样她在执着的道路上智慧前行!

她就是这样一位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优秀班主任,她就是这样一位用思想征服学生的普通人民教师,她从我们的群体中脱颖而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她和我们一样做着我们每天都在做的普通事,只要我们用心一点,执着一点,智慧一点,也许也会在未来的哪一天书写着我们类似于她却不同于她的辉煌。其实,明星离我们并不遥远,其实,明星就在我们身边„„

第二篇:听王崧舟报告有感

诗意让语文如此美丽

2011年3月13日,在郑州市女子中学的礼堂里,我又一次见到了王崧舟老师。上午,他给我们上了一节观摩课——《普罗米修斯》并对这节课进行了设计意图说明和教学反思——《神话文本的美学解读与文化想象》。下午,王娜老师的三年级教材分析之后,王老师给我们做了报告——《诗意让语文如此美丽》。

在《普罗米修斯》一课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王老师通过文字流露出的几组不同画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力培养的同时又指引学生情感的深入,让学生自己通过想象、朗读感受出神话故事的魅力。最后王老师又把这一课从对英雄的赞美上升到博爱,讲出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赢得了在场老师的阵阵掌声。

下午,王老师做了专题报告,主题是《诗意让语文如此美丽》。他从四个方面作了阐述:

一、栖身秘妙:在不朽的文字中发现诗意。

他用《慈母情深》一个文段具体生动地教导我们如何通过文字表面体会文字背后的深层意思,体会人物的感情,在“不朽的文字”中发现诗意。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8课《慈母情怀》)

王老师指出,这段话藏着两个秘妙:

秘妙一:“我的母亲”出现了三次;

秘妙二:“我的母亲”后置了。

这样处理的效果是:

1、“味儿”不一样了,比“前置”写法放慢了节

奏,如同电影了的慢镜头了;

2、写出了作者的惊讶:“背直起来了”——母亲的背是佝偻的;“转过身来”——看到了母亲布满邹纹、沧桑、粗糙、黝黑的脸;“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母亲的眼睛怎么变成这样了呢?

经他这么一说,我如醍醐灌顶:原来诗意就藏在这“不朽的文字中”,只是自己不能发现罢了。王老师解读文本功底真是深厚啊,那么普通的一段文字,他却感受到了那么多的“诗意”。就这文学功底,又有几人能及?

二、营造气场:诗意的濡染与教化。

王老师以《长相思》(清•纳兰性德)为例对此作了阐述。他说,他在教这首词时,主要抓住三个字营造气场引导学生品读感悟。

(一)抓“身”字。“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王老师引导学生从字面展开想象,想象山上的险恶,想象水中的凶险,想象诗人身在在险山恶水中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诗人身处的环境中,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

(二)抓“心”字。“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王老师让学生思考“诗人的心在哪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自己随诗人的“心”回到诗人的家乡,想象诗人一家温馨和谐其乐融融的“故园”生活,然后再与诗人现在的征战生活作对比,感受诗人的伤感、无奈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抓“碎”字。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诗人的“身碎”和“心碎”(在“身”和“心”两字之间板上一个大大的“碎”字)。

三、抵达心灵:滋养学生的诗意生命。

王老师以两位老师对《江雪》(唐•柳宗元)的不同的教学处理作了阐述。

【教师一的教学处理】:

在教学末段,教师引导学生质疑,两位学生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学生甲:天真么冷,这老头为什么还去钓鱼?

学生乙:老师,我觉得这首诗是假的,(老师问:为啥?)因为天这么冷江面肯定结冰了,江面结了冰怎么钓鱼?

老师一听,蒙了。是呀,江面结了冰怎么钓鱼呢?老师事前没想过这个问题,心急得直冒汗。但说出嘴的话,泼出去的水,自己让学生提问,现在学生提出问题了,总得要解决啊。于是,他让学生互相讨论这两个问题,祈求学生能解答这两个问题,而他则在课室里踱来踱去,思考着学生乙的问题,但百思不得其解。

一会儿,他让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问题一顺利解决了。但问题二久久没人举手解答,老师心里更焦急了,不停地追问学生谁思考了这个问题。良久,一只小手举起来。老师如抓到了救命稻草般松了一口气,赶快请他回答。学生说,江面结了冰有什么关系?老人只要带个铲子去,掘个窟窿不就可以钓鱼了吗?老师听了,心里暗想:对呀,我怎么就没有想到了?这回,老师终于如释重负了,用责怪的语气对那位提问的学生说:“你知道了吗?这首诗是假的吗?”那学生红着脸说:“知道了,不是假的。”

正如王老师说的,这样的教学,如果作者柳宗元看到,非被气死不可。我们再看——

【教师二的教学处理】:

当学生问到“天真么冷,这老头为什么还去钓鱼?”时,老师略一思考,反问学生说:“这老人真的在钓鱼吗?”一锤激起千层浪,这一问就引导学生进入了深层次的思考。接着,老师把一份简介诗人生平的资料发给

学生阅读。读着,读着,一只手举起来了,两只手举起了,三只手举起来了„„

生一:诗人不是在钓鱼,他是在欣赏风景;

生二:„„(漏记)

生三:诗人是在向世人诉说他的孤独,你看,四句诗的首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啊。

生四:诗人不是在钓鱼,他是在“钓”一个“春天”。你想,冬天来了,春天还远吗?

„„

学生的发言一个比一个精彩,他们真正进入了诗的意境中了,他们真正体会到诗人的内心感情了。

这就是诗意的语文。

四、超越风格:诗意即本色。

王老师说,诗意的语文课堂应如大江东去般酣畅淋漓,如小桥流水般含蓄蕴藉,如庭院深深般曲径通幽,如清风朗月般晓畅明净。

最后,他向我们提出:

1、上最适合自己的语文课;

2、按美的规律上语文课;

3、本色的语文最富诗意;

4、人课合一是诗意语文的化境。

听着王老师的报告,我如沐春风,陶醉在那如诗如歌的充满哲理的话语中久久不愿醒来。

第三篇:听王崧舟讲课有感

听王崧舟讲课有感 ——育人必先育己

张琨

知道王崧舟,是在本学期参加大兴区民办教师进修学习,这是我在这次学习中最大的收获。

学习归来,我购买了王崧舟老师最具代表性的论著以及他的十年课谱,读完这几本书,就如同甘露滋润着我的心田,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让我重新评价自己的教学,让我重新定位语文老师的标准,同时也让我重新找到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骄傲和自豪。当然,也让我看到我未来职业生涯中要走的路之长,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真的应该“上下而求索”!

按照王老师的十年课谱,我找到了所有他的教学视频,看每一堂课都如同在品尝不同美味的大餐,值得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同时也让身为语文老师的我汗颜。我深深地体会到,做为语文老师,我还远远不够!王老师身上的那种书卷气,那种文人气质绝对不是表演出来的,而是由内到外,在他的一举一动之间,在他的一颦一笑之中散发出来的。这样的底蕴绝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在长期学习和自我提升中培养出来的。我想,作文语文老师,这样的气质是必要的。

王崧舟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教学语言、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课堂氛围的营造和把控、教学技巧、教学机智„„都是我要学习的。现在单说一点,王老师对文本的把握,他钻研和吃透文本的这种精神是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语文课不同于其他的科目,在于它是一门感性多余理性的学科,这意味着,做为语文老师,情商一定要达到一定的高度,而咱们的情商是通过上一篇篇的课文传递给学生的,如何传递积极美好而深刻的情感就在于老师对于文本的把握。在这一点上我很有幸与王老师不谋而合。看了王老师不下十节的教学视频,都是在不同省市的不同学校上的,然而,不管哪所学校的学生,都会在他的点拨引导中提问思考。王老师上课不拿语文书,然而,文章的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他都烂熟于心。刚开始没注意这一点,后来看多了,发现了这一特点。心里暗暗佩服他的记忆力,可是后来看了王老师《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学七讲》我才知道,不是他的记忆力好,而是他在上每堂课前要花相当大的精力和相当多的时间去研究文本吃透文本,他会为一篇短短的文章一首短短的诗去翻阅大量的资料。然后再从大量的信息中提取最适合教学的部分和最容易被学生理解的部分,做上记录,而提取信息这一步往往是最难且最关键的一步。他在《七讲》中提到一个例子,他在讲五年级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之前,好几天吃睡不香,因为这首短短的词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情感很复杂,他查阅了好多资料,他脑子里充塞着太多太多的信息,如何从这么多的信息中提取最重要的传达给学生呢?如果讲历史背景太多,就变成历史课了,不讲,学生就不能理解词中的情感,为此,王老师伤透脑筋。苦恼了好几天,王老师干脆放下这些驳杂的信息不管,他腾空脑子,索性大声朗读这首词无数遍,读着读着,他豁然开朗,一下子知道该选用哪些信息了。我看到他写到这里,心想,既然多读就能解决问题,那查阅那么多资料不是白费功夫吗?看到后面,我发现我错了,正是因为有前面大量资料的铺垫,对老师而言,文本已经吃透了,只是不知道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教授,而“读”这个环节恰恰是“理顺”的过程,差点忘了提一点,王老师读书还不只是“读”,而是圈圈点点地去读,就是说,他在读文本的时候,会适时旁批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我刚开始很不理解这一点,自己的理解也不能强加给学生呀,每个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看了他举的另一个例子后我理解了,他在讲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之前,做了大量的旁批工作,最后他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这篇课文,读完之后,他已经是泪流满面。他就是带着这样的感动和感悟走上讲坛,在教学的过程中,他的语言很少,而他的那份情感却在他精妙的引导词中和范读中以及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中传递给了学生,是的,教授一篇动情的文章,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学生。换句话说,只有自己吃透文本,理解文本,才能游刃有余地去教学。回到之前那个问题,旁批上自己的理解的重要性,前面已经说过,语文是一门感性多于理性的科目,在教学中,必然也是有感性的成分的,而一个语文老师要提高的不仅是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要提升学生的情商,培养他们崇高的情愫,只有我们具有了美好的情愫,我们才能有效地教学,所以,不用担心老师教学前最“自我”的解读会左右学生的理解。

总结一下,王老师的备课包含五个阶段:初读、查阅资料、筛选资料、再读、旁批。在完成了这五个阶段后,文本几乎烂熟于心,再走上讲坛,文本已经印在脑子里,如果允许,都可以不用带教本了。读了他的《七讲》,我更是汗颜,我是如何备课,而王老师又如何备课的。做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领军人物尚且如此,我又有何理由不踏踏实实地做足教前功夫呢?

我按照王老师备课的方式备了一节四年级的古诗《游山西村》,上完课,我觉得我和此前完全是两位不同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的把控我从容多了也自信多了,我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了诗歌饱满的内涵和美好的情感,一堂课下来,全班学生已经能完全流利地有感情背诵这首诗了。

通过学习王崧舟老师,我深深受到了启发,我从内心里体会到,育人者必先育己。

第四篇:听王崧舟《望月》有感(评课)

望月

难忘记,在深圳第十四届“经典与诵读”的会场,王崧舟老师带着《望月》款款地走来,如一首清新的诗,一幅淡雅的画,一股潺潺流淌的清泉,我们聆听着,沉醉着,仿佛经历了一种心灵的洗礼。

课堂紧紧围绕“读月”而展开,读出的三层次不同的月:“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既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也是文本解读的过程。在“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的教学中,又聚集在“千江有水千江月”这一终极指向,让学生在“江中月”品味“千江有水千江月”的风景,在“诗中月”体验“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妙处,在“心中月”感受“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神奇。借着美妙的背景音乐《秋月夜》,循着老师煽情的语调,在回环复沓、

1 余音绕梁的诵读中,带人玩赏了一回眼前这月光如水、江月交融的“江中月”;紧接着抓动词,说理解,叫人品评了一回那记忆深处中的“诗中月”。读课文,找句子,“月亮像天的眼睛……”带孩子们一道去找寻了一回那带着童话般梦幻的“心中月”。

课后,王老师又做了讲座,进一步让我们领悟到了王老师文本解读功力,这体现着王教师深厚的语文素养、鉴赏水平和知识能力,体现着精深的学识修养和独有的个性风格。的确是“人如其课、课如其人”。

曾有人问王老师为什么要上《望月》?王老师说,在这个朝圣者陨落的年代,他想和孩子们一起走进那文化的圣殿,来一次久违的心灵洗涤。王老师诗意着的语言,诗意着的解读,对学

2 生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也会因此爱上,甚至迷恋上语文,因为热爱,所以陶醉,因为陶醉,越发热爱……

千江有水千江月——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愿和大家一起静下心来举头望月。

我3

第五篇:听王春明老师讲座有感

吴西茜

王老师此次讲座的主题是《课标与教材,教材与教法》,刚听到这次讲座的名字我就很想参与了,因为工作的时候知道课标很重要,但自己并读不出其中的精华,缺少把课标借助教材表达的技巧。教材与教法更是我要学习的内容。因此对此次讲座冲忙了期待。

首先,王老师强调要弄清本学段的任务,相邻学段的目标也要关注。我觉得自己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他们已有知识的了解。假设在他们都较好的掌握了学段任务的基础上,我也可以知道如何教学完之后,做出的预设也就会合理一点。不会像现在这么盲目。

其次,王老师讲到要盯着习题写目标,尤其是语文的课后习题。其实自己备课也有感觉,那些习题不仅是本课的主要训练点,而且还是文章的一种线索和思路,也是它存在于本书的意义之一。教学目标的三维性一定要关注,讲生字要注意音、形、意、用,我在上课的时候,常常忽略字的意和用。这是很好的提示,我以后会注意的。

同时王老师还指出,课后习题、教学目标应该是在课上完成的,同时训练学生说完整话和倾听的习惯。教学过程要设计每个学生都参与的环节。我班学生的听课习惯较差,但我发现他们都喜欢回答问题,很积极,即使有时候是乱说的,我觉得作为老师应该引导他们,保持他们的积极性同时,让他们知道如何正确回答问题,根据学生不同,请他们回答难易有别的问题,也许是个途径。

最后,此次讲座最深刻的印象是王老师引导教师们朗读的场景。那时候我觉得仿佛自己是学生,在上一堂语文课,对陌生的课文理解不深刻的情况下,王老师通过简单的提示,所有老师都能及时调整读书的语气和感情,氛围自然亲切。我想,语文教学中指导朗读,并不是完全一致,必须什么语气的,应该有学生自己的理解,那老师就只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经历,知识水平去读书,才能读出他的理解,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上一篇:同心共筑中国梦征文下一篇:体育部足球赛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