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厚古薄今的书论

2023-02-17

若说秦汉时期是帝国文化形成期或者早期, 明清时期是帝国文化的晚期。明清时期的书家有像祝允明、文徵明标举“逸趣”, 也有也有董其昌巧妙与古淡的书家, 傅山的“宁拙毋巧, 宁丑毋媚”的书学思想, 陶宗仪的《书史会要》, 解缙的《春雨杂述》明清时期的书论可谓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一、明初崇古的书家

祝枝山学古而不泥, 用今而不俗, 变化出入, 自成面目。著有《祝枝山全集》主张不失古人绳墨又能变化创新, 令书有逸趣。明初的文坛与书坛上都出现了一成不变的台阁体, 祝枝山其《论书帖》中说:“有功无性, 神采不生;有性无功, 神采不实。”祝允明以为要令神采焕发, 须有学古的深厚功力与自我个性发挥相结合, 两者不可缺一。

文徵明主张主要有根柢古人的基础, 然也不能泥古不化, 故其《跋李少卿帖》中云:“自书学不讲, 流习成弊, 聪达者病于新巧, 笃古者泥于规模。”他的《跋米临禊帖》云:“元黄文献公云:‘《禊帖》, 得其貌者似优孟之仿孙叔敖;得其意者, 似鲁男子之学柳下惠。米元章所作, 貌不必同, 意无少异, 此其妙也。’右米公真迹, 谛玩之, 真有合于文献之论。”文徵明主张学古不以形似为胜, 而欲得前人意味精神。

何良俊所攥《四友斋丛说》是一部有较高价值的明代史料笔记文章内曾有所记载:“余小时即好书画, 以为此皆古高人韵士, 其风神之所寓, 使我日得与之接。”他的书论主要是对历代书家的评骘, “自卫伯玉父子擅行草之妙, 王右军得法于卫夫人, 遂集书家之大成。”明显以晋人书法为重, 尤看重王羲之书法。

明初王世贞的诗文注重复古模拟, 《明史》本中传说:“其持论, 文必西汉, 诗必盛唐, 大历以后书勿读, 而藻饰太甚。”与其文论相同, 书论也有较强的复古倾向, 他说:“书法至魏、晋极矣, 纵复赝者, 临摹者, 三四割石, 犹足压倒馀子。诗一涉建安, 文一涉西京, 便是无尘世风, 吾于书亦云。” (《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三《淳化阁帖十跋》) 从他崇古的论书方向出发, 他提出了“古雅”的论书标准, 他所谓的“古”是一种古拙, 质朴无华的祁向。王世贞论书注重以古法规矩论书, 直追二王, 推重晋人, 反映了明代盛行的帖学的风气。

孙鑛所谓的复古在于脱去近人的藩篱而形成自己的书法面目“今人若舍三派, 必须力仿古先, 方能绝类不染, 不然, 忽不知已入窠臼矣。”以此解释学古更是为练习书法少行弯路而有深远意义。

二、晚明尚古的书家

董其昌的书论中明显地带有反传统、反模拟的祁向, 他主张改变自元代以来崇尚规矩格法的书法风尚, 以为自己所以能高出赵孟頫者即在能得“生”之妙, 故他提倡学古而能遗貌取神。他提到:“余尝谓右军父子之书, 至齐梁而风流顿尽, 自唐初虞、褚辈变其法, 乃不合而合, 右军父子殆似复生。此言大可意会, 盖临摹最易, 神气难传故也。”可见董氏临习古人的原则是求其精神并不注重面貌的肖似。

赵宦光在《寒山帚谈》主张察今知古, 在比较中有所取舍。论书的尊古祁向是极为明显的, 他主张学书应取法乎上, 求其本源:“学书须彻上彻下, 上谓知其本源来历, 下谓采其末流孙枝, 知本则意思通而易为力, 求原则笔势顺而易为功。”如果只学不变, 法将成为死法, 赵氏主张在坚实学古基础上能神明变化。

赵崡《石墨镌华》与郭宗昌《金石史》都是介绍金石碑刻的著述, 赵、郭二人多见古代碑刻, 二人都极重汉、唐之书。《石墨镌华》中论汉隶甚多, 其《汉郃阳令曹全碑》中曰:“吾辈幸生此时, 犹得见汉、唐人书, 恐后世无复存者。”郭宗昌也极重汉隶, 他评《孔宙碑》说:“结体古逸, 殊不易造, 元美少之, 是胸中为曹氏诸碑所据。汉魏咫尺, 便堕千里。”赵、郭二人都极力推崇汉隶, 表现了尊古尚碑的祈尚。

三、清朝的崇古书法理论

清初书法家也不愿囿于古人成法, 主张学古而遗貌取神, 由此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

冯班论书间架首标学古, 他在《钝吟书要》中说:“结字晋人用理, 唐人用法, 宋人用意。用理则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晋人之理而立法, 法定则字有常格, 不及晋人矣。宋人用意, 意在学晋人也。意不周匝则病生, 此时代所压。赵松雪更用法, 而参以宋人之意, 上追二王, 后人不及矣。”这也说明他重在向古人书中求间架。他甚至以为:“贫人不能学书, 家无古迹也。然真迹只须数行, 便可悟用笔, 间架规模只看石刻亦可。”认为学习书法须从古人真迹中寻味。

清初文人注重实际, 钻研经史, 始开朴学之风, 与之相应, 在书法上趋古求实的风气表现为对隶书, 尤其是对汉隶的重新认识。书论上的代表人物有顾炎武、王宏撰、朱彝尊等人。杨守敬说:“若人谓汉隶不皆佳, 而一种古厚之气不可及。” (《平碑记》) 其朱彝尊的《书张子宜墨迹册》中:“古人诗文, 不欲自露其才, 恒以淡泊见滋味, 于书法亦然, 第审楷则, 弗逞姿媚, 故晋、唐墨迹, 勒诸石而弥工, 若赵吴兴、董华亭手书, 藏者争诩为墨宝, 一摩勒上石, 乃削色矣, 无他, 过于逞姿媚也。”

王澍主张学古能创, 其论颜书云:“颜书尽绝变化, 然比于右军犹觉有意, 所以不及右军。然不始于有意, 安能至于无迹, 故知龙跳虎卧, 正是规矩之至。” (《虚州题跋》卷六《唐颜真卿送刘太冲叙》) 说明他要求变化而不失规矩的辩证的思想。

梁同书虽然也以为古人不可企及, 似有厚古薄今的倾向, 他于《复孔谷园论书》中论之最详:“古今人不相及, 自晋、唐、宋、元以来便历历如是, 非人不相及, 乃古今不相及也, 必欲尽以古人衡之, 则无完肤矣。即如南宫之妙, 若云古穆二字, 便以隔尘。盖运会为之, 性情为之, 不可强也。设使强而至于古穆, 则墨猪木算子等流弊百出, 又孰得孰失耶?”

摘要:历代书法家中对书法的评论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至隋唐宋元时期后至明清以来, 隋唐时期李世民与虞世南对王羲之的的推崇与继承, 宋元时期有学书为乐与与嗜古尚法的欧阳修与尚古守法的黄伯思元代赵孟頫崇尚魏晋等等不少书家有厚古薄今的言论, 此论文着重对明清时期在书论中厚古薄今的言论着重做出阐释。

关键词:明清时期,厚古薄今,书法

参考文献

[1] 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明) 何良俊.四友斋从说[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 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一篇:暑期农村支教实践之所感下一篇:对日语广告中的修辞表达与语境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