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说唱艺术探究

2023-02-23

说唱艺术现又被称曲艺艺术, 它是吸收中国民歌、民族器乐等其他民族音乐形式的营养而发展起来的、说唱结合的综合性音乐艺术形式。中国的说唱艺术历史悠久, 丰富多彩, 历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在我国的明清时期, 是我国说唱艺术蓬勃发展的兴盛时期。在明清时期产生了许多新兴的说唱曲种。随着明清俗曲的广泛传播, 各地的本土小曲类曲种亦在广大农村及城镇纷纷应运而生。明清两代南北曲种呈现出大交流、大传播、大发展的局面。从现存的典籍, 如在明代冯梦龙编述的《挂枝儿》、《山歌》、《夹竹桃》, 清代王廷昭编述的《霓裳续谱》, 华广生编述的《白雪遗音》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可以看出, 明清民间俗曲向叙事说唱发展的面貌, 极大地丰富了各地的说唱曲种。今天已发现的民间曲艺中, 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明、清两代中间发展起来的。

1 弹词

弹词是明、清时期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的一种说唱音乐形式, 它约源于宋、元时期的陶真和诸宫调等以唱为主的说唱音乐。由于南方地域方言十分复杂, 且曲腔差异较大, 因此弹词又分苏州弹词、扬州弹词、长沙弹词和绍兴平湖调等, 其中苏州弹词最具影响。虽曲调和方言有所差异但在艺术结构和形式特点上基本相同。

弹词早期还有“弹唱词话”、“文书”、“说小书”、“评弹”等名称, 有时用“陶真”的名称。在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说:“杭州男女瞽者, 多学琵琶, 唱古今小说、平话, 以觅衣食, 为之《陶真》。”但流行最普遍且愈来愈得到肯定的是“弹词”这一名称。“弹词”的名称既早见于这类明嘉庆年间 (1523-1566) 文人的作品, 则其在民间的普遍沿用, 应该推到这时以前。弹词在明、清时期的发展中并非仅仅停留在南方, 而是逐步向中原和北方发展。在所用语言上, 弹词又分为“土音”和“国音”两大类。“土音”以吴音者为最多, 如《义妖传》、《珍珠塔》等:“国音”以北京的语言为基础, 如《安邦志》、《天雨花》等。土音弹词的唱本几乎全是以爱情为题材, 通常真正以说唱形式表现的, 以这类唱本为最多:国音弹词的唱本, 注重对历史题材的挖掘, 反映政治斗争, 一般仅被用作案头读物, 很少有被表演的机会。弹词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了南北两大流派, 这种南北两派的格局, 也是当时说唱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弹词以伴奏用弹弦乐器而得名。《清稗类钞》中讲到:“弹词家铺通所用乐器, 为琵琶与三弦二事。”清明时期弹词的伴奏除了以琵琶以外, 还有三弦, 有时又有洋琴, 所以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一套三弦琵琶紧密结合的伴奏手法。

2 鼓词

鼓词约源于宋代的鼓子词、话本和元、明的词话。是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种说唱艺术, 其特点是演员在演唱时自己击鼓, 掌握节奏。除了鼓以外, 所用伴奏乐器, 起初只有小鼓和拍板, 后来加用了三弦、琵琶、四胡等弦乐器和别的一些打击乐器, 因不同的曲种而有所不同。

鼓词后来一般称为“大鼓”。大鼓有大书和小段之分。大书在早期比较流行, 常表现一些大型历史故事:但到了清代中叶以后, 由于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变, 小段更加盛行起来。小段是清代说唱艺术的代表, 它对后来形成的各类大鼓起到了直接影响。

在全国不同地区流行的大鼓又几十种, 其唱腔结合着各地方言语音和音乐艺术传统而各有特点。其中乐亭大鼓与西河大鼓出现较早。乐亭大鼓又称“乐亭调”, 形成于清代中叶乾隆和嘉庆时期前后, 因流行于今河北东部的乐亭一带而得名。其表演形式为演唱者左手击板, 右手击鼓, 再加一人用三弦来伴奏。在唱词上为七言和十字句, 以唱为主, 其间杂以说白, 多以演唱短篇故事或段儿书为主。

西河大鼓前身为木板大鼓和另一些早期的说唱形式。这种说唱形式, 在早期并不叫西河大鼓, 一般称为“说书”或“梅花调”、“西河调”、“河间大鼓”等:定名为西河大鼓, 大概是在五六十年以前。道光年间河北高阳鼓书艺人马三峰突破了木板大鼓的旧形式, 进行大胆创新和改革, 为后来的西河大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西河大鼓表演形式为演唱者自己击鼓, 用铁板和大三弦伴奏。西河大鼓虽然起源于河北境内, 但后来却广泛流行于北方各地。西河大鼓早期只流行于农村, 后来也渐渐流行于都市:进入城市后, 经过不断加工, 又派生出“京调西河”在京调西河产生之后, 原来流行在农村的河间调就有了“怯调西河”的名称。

西河大鼓因所用地区方言不同, 有北口、南口之分。是以白洋淀为曲分疆界。一般说来, 属于白洋淀以东、以北地区的流派称为北口:属于白洋淀以南, 在高阳、蠡县、博野、束鹿一代地区的流派称为南口。

除以上两例鼓书外, 其它的鼓书基本都形成于清代晚期, 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京韵大鼓、京东大鼓、山东大鼓、梅花大鼓、湖北大鼓和东北大鼓等。这一时期众多的鼓书艺术在表演形式上其风格虽然基本一致, 但各路鼓书艺术均分别吸收了当地民间戏曲和民歌的音乐成分, 追求“音调上的特征”是各路鼓书艺术的一个重要标志, 如京韵大鼓的板式唱腔、山东大鼓的“南口’, 与“北口”音调、东北大鼓的“对唱”与“帮腔”等均表现出各地民间音乐的特点。

京韵大鼓是“怯大鼓”和“子弟书”的合流, 同时汲取京剧、梆子腔等发展而来。“怯大鼓”是西河大鼓早期在农村流行的形式, 距今二百余年以前, 早在冀中一带流行:“子弟书”在距今二百年前流行在北京的有闲阶级。大约在1900至1905年, 京韵大鼓逐渐成长起来, 得到京津市民的欢迎和公认。在早期专长京韵大鼓的主要是城市职业艺人。京韵大鼓的伴奏乐器有鼓、板、三弦和四胡等, 有时也加用二胡、琵琶等乐器。

3 牌子曲

牌子曲是明、清以来, 利用当时民间流行的小调, 以一定形式连接起来, 成为套曲, 用以演唱故事的一种说唱艺术。牌子曲的体裁与宋、元的诸宫调相仿, 差异是所用的曲牌有异:牌子曲用的是明、清小曲, 而诸宫调用的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古代和当时的曲牌。

牌子曲在我国的南、北方都有流行。流行于北方的有京、津的《单弦牌子曲》又称《八角鼓》, 山东的《聊城八角鼓》, 青海的《青海赋子》等等:流行于南方的有《扬州青曲》、《湖北小曲》、《四川清音》等等。各地牌子曲所用曲牌不同, 曲头和曲尾的曲调也各有不同。其结构一般都是曲头——连接若干曲牌——曲尾。

4 其他

说唱音乐在少数民族也有相当的流行。蒙古族有《好来宝》、傣族有《赞哈》等。各民族的说唱音乐, 因语言、曲调和伴奏乐器的不同, 在音乐上各自有其独特的风格:在内容上, 一方面各有其特殊的题材, 另一方面又吸收和运用了全国广泛流行的一些共通的题材。在我国明清时期已经形成的说唱艺术种类很多, 并不是只有以上说到的三类。如道情、琴书等等。每种说唱的曲调、伴奏乐器、曲式结构都有各自的特点, 具有极强的音乐表现力和生命力。

摘要:明清时期形成的说唱艺术占据我国现存说唱艺术的很大比例。该时期的说唱艺术种类繁多, 内容丰富, 艺术性强, 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对清明时期的弹词、鼓词和牌子曲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同时简单提及了在该时期的一些其他说唱艺术。

关键词:清明时期,弹词,鼓词,说唱艺术

参考文献

[1] 杨荫浏著.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2005, 1.

[2] 齐易.京华出版社出版, 民族音乐概论, 2001, 5 (1) .

[3] 刘再生.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 2005, 6.

上一篇: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下一篇:深基坑支护及预制桩基础工程质量控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