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

2022-10-29

第一篇: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

《不屈的中国人》单元分析

单元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养成敬佩、爱戴革命先辈的情感,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能力:学会了解历史、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关注历史的兴趣,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

知识:了解和探究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屈辱、苦难和危害;了解近代史上中华儿女为拯救中国而不断抗争、不断探索的重大历史事件;知道中国人民,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精神。

设计构想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反映了我国近代遭受列强侵略,特别是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屈辱史,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史以及为祖国强盛所走的探索历程,其中重点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爱国精神和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1.本单元的编写重点不是让学生学习系统的历史知识,而是重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近代中国曾经经历过的屈辱和苦难,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

2.本单元在编排的思路上,没有沿用以往以时间为线索的逻辑思路,而是按照“遭受欺辱—奋起反抗—寻求救国之路—最后取得成功”这样的设计路线。其意图:

一、更突出了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索和体验,而不只是了解和认识历史事件;

二、更有助于学生感受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奋起抗争的民族精神,尤其体会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解放事业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第一课首先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凌辱,致使山河破碎、国宝被掠、人民遭受屠杀的血腥事实,让学生通过对这些残酷的历史事实的了解,体验和感受中国曾经遭受过的那段屈辱历史。第二课反映了中国人民面对外来的侵略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第三课以中国人民的救亡探索和奋起革命为主线,突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表现出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为了新中国的建立,无数革命先辈进行了英勇的斗争,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终于使五星红旗升起在天安门广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3.本单元涉及到的历史知识较多,但是在编写时注重克服单纯叙述历史事实的方式,而是将探究、调查访问、活动体验等多种学习方法蕴含其中,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解和评价历史事实,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的学习方式。教材力求引导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并将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获得体验,并引导学生对其相关内容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

主题活动指引

主题一“不能忘记的屈辱”,是让学生知道近代以来中国曾经遭受到列强的侵略和凌辱,知道外国列强曾在中国烧杀掠抢,残害生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引导学生体验祖国曾经山河破碎、家园被毁、人民受辱的悲惨历史,并帮助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历史资料,学会从生活中去学习和了解历史的方法。

1.通过对清朝时期的祖国版图的三次勾画,从变化中发现问题,引发学生认识了解中国曾遭受列强侵略的那段难忘的苦难史,充分体验一个独立自主、领土完整的国家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被外国列强侵占瓜分、践踏蹂躏,变得满目沧桑、支离破碎的屈辱。

2.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从电影、电视和书籍中了解到的情况进行交流:在那样的年代,老百姓过的是什么生活?同时,教师提供素材,创设情境:《发生在租界的故事》,帮助学生体验在外国列强的压迫下中国人的生活情景。

3.播放“七子之歌”的片断,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七子之歌”,了解中国曾经大片国土被列强瓜分和掠夺,体验那时民众心中的悲愤心情。

4.对比圆明园被烧前后的图片,让学生对侵略者肆无忌惮地烧杀掳抢产生痛恨的情感。参看2000年我们用重金从外国赎回的圆明园珍宝的图片,让学生体验我们国家自己的珍宝,反而还要我们自己用重金赎回的感受。进而产生追问历史、探究历史的问题意识。

主题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是让学生知道中国人民面对外来侵略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从中体会中华民族顽强的抗争精神。通过了解林则徐、邓世昌等民族英雄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故事,探究并了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欺凌的原因,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基本道理。

1.通过阅读鸦片的危害和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对比“鸦片输入中国数量统计图”与“白银流失统计图”,了解鸦片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2.了解广州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国侵略军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和了解中华民族反抗列强入侵的斗争精神。了解清军将领邓世昌所领导的黄海海战的经过,读邓世昌的豪言壮语,从

中感受邓世昌为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斗争精神。通过读诗,感受人们对邓世昌为国捐躯的英雄精神的赞颂。

3.调动学习经验了解国共两党军队痛击日本侵略者的几次重大战役。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

主题三“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是让学生了解许多革命先辈不断探索拯救祖国的革命道路,知道一些影响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体会中国的爱国志士为了拯救祖国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付出的巨大代价,产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帮助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越的斗争,取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伟大胜利,培养热爱共产党,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情感与民族责任感。

1.从假设的角度入手,将学生带入历史情景中,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那个年代爱国志士的爱国主张,以此来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紧接着,以“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为窗口,了解当时人们为寻求救国之路而进行的两项改革,借助真实的图片和当时人们说的话,让学生认识那个年代的人和事以及他们崇高的内心境界。

2.了解孙中山和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历史,让学生知道为了人民的解放和祖国的富强,许多革命先辈不断探索拯救中国的革命道路,体会中国的爱国志士为了拯救祖国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付出的巨大代价。

3.收集秋瑾等革命者的故事,激发对英雄的敬佩之情。

4.呈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二万五千里长征两个典型事例,并采用体验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斗争的残酷和胜利的来之不易。

5.交流一些优秀共产党人的事迹,进一步启示学生: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优秀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不怕牺牲,才有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才有了我们美好的今天。

6.观看北京和上海人民欢庆胜利的场面的视频,感受人民的喜悦之情以及海外华人和其他国家对新中国成立的祝福。让学生认识经过艰苦的探索和英勇的斗争,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迎来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解放。由此让学生更深刻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含义。同时让学生感悟自己作为祖国未来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7.交流更多的关于领袖的故事,延展课堂,让学生在调查了解的过程中产生对领袖的敬佩之情。

第二篇:看,那不屈的中国魂

冰心老人曾说,眼因多流泪而愈见清明,心因饱经忧伤而愈加温厚。而我说,中华民族因3磨难而愈加坚强。

地震,不仅震动着大地,还震撼着一颗颗中国人的心。可是再大的地震也震不倒中华民族强健的脊梁。中华民族像一座大山,再大的困难也不能将他压弯,反而彰显那不屈的中国魂。

五年前,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在那一刻,多少人在瞬间被埋入废墟,多少幸福美满家庭在瞬间支离破碎。西南处。国有殇。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浩劫,中国人没有退缩,也没有畏惧,他们从容地去面对。

看,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在灾难的黑色背景下,那绿色的军装是那最亮的光。他们在雨夜急速前行,他们在残垣断壁里挖掘,只为争分夺秒的寻找幸存者,为此,他们眼里布满血丝,双手鲜血淋漓。也许你记不清他们的名字,但他们有个共同的称号——人民子弟兵。

看,总理和总书记放下手头的工作,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我从他们的眼中看到了焦急,看到了心痛。“我只关心我的十万人民”,这是他们的呼喊。我看见他们不顾余震的危险,站在废墟上,给灾区的百姓带来信念与希望。

看,数以万计的志愿者,喊着“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去哪里”的豪言壮语赶往灾区,给那里的人们送去温暖,给予帮助。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出钱出力,灾区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面对灾难,我们没有屈服,我们用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行动,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风采,展现中华民族震不垮的脊梁。看,那不屈的中国魂。

往事随风,而今的汶川,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已经恢复往日的平静,已经找不到地震肆虐的痕迹,人们心中伤口正在逐渐愈合。

然而,大地再次颤栗,地震无情地袭击四川。那破碎的山川、满眼的废墟、淋漓的鲜血再次濡湿了我们的双眼。雅安的夜未眠,大地还在痉挛,大难当前,伟大的中国人民又一次向世界证明,证明那不屈的中国魂。

灾难来临,60岁的老大娘没有去抢救家里的钱财,而是架起大锅为无处可食的灾民煮上一锅热粥,温暖着大家的心;雅安医院的医生护士,没来得及看看家中的情况,就投身到抢救病人的行列里,与死神争分夺秒;披着婚纱的女记者,跳下婚车,及时为关心雅安的全国人民报道那里的情况;谁都没有怨言,谁都没有流泪,有的,就是伸出援助之手,助雅安一臂之力,让那里尽快站立起来。

是什么让我们无所畏惧?是什么在支撑着我们让我们勇往直前?是那份坚强,是那无私的爱,是那源自血脉中的骨肉相连,是对生命的执着,是那不屈的中国魂。

太阳照常升起,普照在遍布废墟的雅安,人们脸上虽然充满疲惫,但却丝毫不见绝望的神情,我们相信,明天的雅安会更加美丽。加油!雅安。

第三篇:第二单元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考点阐讲】

1、《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主要是从《马关条约》同前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影响进行分析和比较: ①《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而《马关条约》割走台湾、澎湖列岛这些具有目的的大片领土给日本,并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②《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总共赔款是1800万两白银,而《马关条约》赔款给日本达2亿两白银,加上赎辽费,这样的巨额赔款是空前的,清政府为偿付巨额赔款,大借外债,列强进一步控制清政府财政和经济。

③《马关条约》之前中国开放了十六个通商口岸,《马关条约》新辟的4个通商口岸和内河航线,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最远处达西南重庆。

④《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是前所未有的,帝国主义大肆向中国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⑤《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反映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瓜分世界新的侵略要求,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2、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分析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又一重大转折点,它表现在: (1)列强侵华的加剧

战前,列强侵华以商品输出为主;战后,在经济上疯狂地资本输出的同时,政治上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狂朝。 (2)民族危机加剧

战前,列强侵华,或亲邻国,或割边疆;战后,甲午战争中清廷的腐败暴露无遗,极大地刺激了列强的贪欲,他们蜂拥而来掀起瓜分狂朝,中华民族危机加剧。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纷纷掀起爱国救亡运动。

(3)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他们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为亟待的救亡运动注入了新的内容,演出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戊戌变法运动。 (4)中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由战前的东亚强国沦落为人人宰割的弱国 (5)列强侵华过程中的关系发生变化

(6)战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层面深入了。

由学习坚船利炮到学习先进的经济政治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这就出现了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3、《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条约规定的巨额赔款,是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一次极大勒索,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关于各国在北京至山海关驻兵的规定,使帝国主义侵略军完全控制了京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完整和国防安全;关于在北京划定“使馆界”和派兵的规定,使以武力为后盾的帝国主义公使团成了清政府的太上皇;关于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的规定,其目的是要摧毁中国人民要求独立的民族民主运动,以实现其永远奴役中国人民的罪恶企图;关于把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的规定,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目的是使之更适合帝国主义侵华的需要。总之,《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4、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中国之所以能取得这场规模空前的全民族抗战的胜利,

第一,由于百余年间帝国主义压迫和反对帝国主义斗争造成的民族觉醒和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而这种民族觉醒和凝聚力的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形成了有史以来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抗战。

第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倡导、促成、建立、坚持和发展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国各族人民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基本保证。在这个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第三,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的方针,这是大而弱的中国打败小而强的日本的成功的军事战略。

最后,世界反法西斯各国人民的广泛同情和支援,尤其是苏联的支援以及英美等盟国的支援,是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外部条件。

5、百余年闻中华民族抗争史的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同中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国际背景和敌情等条件密切相关。现将基本特点分析概括如下:

(1)反帝反封建相结合。有时以反侵略为主,有时以反封建为主,但这“两反”总是相结合的。

(2)中国人民的敌人内外勾结,异常强大、凶残,尤其是日本法西斯主义。故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有五性:长期性、复杂性、艰苦性、曲折性和连续性。 (3)反抗斗争的潜能巨大,爱国的凝聚力强,革命动力深广。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团结一切进步力量的核心,坚持三大法宝。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农民是主力军。

(4)抗争的方式多种多样,人民武装的革命战争起决定性作用的。

(5)是相关历史时期的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最典型。

(6)前赴后继,百折不挠,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创建了人民的新中国,清除了列强的侵华势力。

历史证明:中华民族能够自立自强;救亡图存,能够打败任何一个妄想灭亡中国的帝国主义者。

6、中国的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及对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影响。

中国的抗日战场是亚洲最大的陆地战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之一。中国始终如一地承担了自己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义务,在战争的第一线,从未停止过战斗。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使当时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头受到遏制,苦难的中国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同情和尊重,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在二战中,德意日轴心国的战略意图是:或者对苏联进行东西夹击,或者通过东南亚湖南亚使三国的战线联成一片,从而把盟军分割开。对日本来说,或者是北上进攻苏联,与德军会合;或者是南进,从东南亚攻入印度,与德军会师于中东。

日本无论是北上还是南进,都要越过中国这一障碍,日本始终梦想建立以“日满华”为基础的战争体系。然而,却深陷于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汪洋大海。中国的抗战,极大地减轻了世界上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压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

2 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日本首先选择了“南进”的方案,但由于陆军主力图在中国,其南方战场投入的兵力明显不足。因此说中国的抗战为太平洋战场的抗日战争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对于欧洲战场来讲,由于中国的牵制,日军始终无法实现其北上进攻苏联的计划。

正因为中国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特殊地位和中国人民对反法西斯战争所作的巨大献,才使中目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i战前,中国是一个饱受侵略压迫,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破坏的半殖民地国家,在国际上几乎没有什么地位。在整个抗战期间,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行动向全世界表明,中华民族在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中,具有无比巨大的作用,对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二战中,中国以大国地位参加国际会议或发表直言、公告。二战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7、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比较

近代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基本形势都是敌强我弱,但结局却完全不同: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中国取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主要有:

(1)战争领导:甲午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置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于不顾;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

(2)民众动员: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压制民众的抗日热情;抗战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3)战略战术;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两大战场互相配合,中共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最后赢得了胜利。

(4)国际环境:甲午战争时,西方列强偏袒日本,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了苏、美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有力支持与援助。

【经典例题】 【例题1】.(2001上海)阅读下列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运用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给日本中学生写一封公开信:明辨事实真相。昭示产生“新教科书”逆流的原因。

材料一

引自日本文部科学省2001年审定“合格”的初中历史教科书 ◎满洲国以五族(指日、汉、满、蒙、朝)协和、建设王道乐土为口号,由于日本重工业的迁入,促进了经济发展,中国人大量涌入。

◎东京审判认定日军在1937年占领南京时,杀害了许多中国民众(南京事件)。关于该事件,资料上有许多疑点,见解也各种各样,目前有关争论也还在进行。 ◎日本军队向南方的推进还成为加速亚洲各国独立的契机之一。

材料二

引自有关报道

1948年后,日本实行教科书审定制。50年代,有人发表《令人担忧的教科书问题》,认为教科书“贬低祖国日本,”欲掩盖二战罪行。80年代后,由文部省一再通过的与复活军国主义相呼应的教科书,篡改和美化二战中许多重大侵略行径。今年4月初,日本文部省又通过了“新教科书编撰会”主编的歪曲历史的教科书。“编纂会” 几乎网罗了所有右翼学者,在三菱、马自达、日野、富士通等百余家企业和财团的捐助下,其每年的活动经费多达4.2亿日元。

3 “新教科书”出笼和审定“合格”前后,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各国许多史学工作者和民间团体举行了各种抗议活动,指出:二战中的日本侵略者,不仅对亚洲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也将日本人民推进了火海。肆意篡改历史是一股反动逆流,虽然由来已久,有其深刻的国内、国际原因,得到了日本上层和大发战争财的某些人的支持,但是最终必将被追求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人民所唾弃。 【题解】写信应按如下步骤进行。

(一)揭露事实真相:

1、“满洲国问题”:“满洲国”的地域是我国的东北三省,居住的民族不包括日本民族;“满洲国”是一切受日本支配的汉奸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为此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日军在东北进行了血腥的屠杀和疯狂掠夺;

2、“南京事件”问题:“南京事件”其实是日军在占领区的暴行之一,是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3.“独立契机”问题: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是为了争夺亚洲起到世界霸权;其殖民统治使亚洲人民陷入了战争的灾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鼓舞了亚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二)点明原因:

1、由来已久:可引用材料二中50年代以来的信息;

2、国内原因:应指出其“封建”、“军事”的历史原因和战后改革的不彻底;

3、国际原因:应指出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扶持;4某些人的支持:应引用材料二中的信息或其他课外信息,指出政府和大企业中少数人的这种做法是要复活军国主义。

(三)应符合写信格式且文字通顺。也可加上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灾难或呼吁和平与发展。 【能力训练】

第二单元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一英国殖民者说:“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此观点的本质,是通过战争使英国

A.对华贸易合法化

B.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C.打开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大门

D.获得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2.林则徐在广东查禁鸦片时,乡间流行着一句话:“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得而有余;今天卖米六斗,输一亩之得而不足。”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增加了赋税 B.商人、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C.白银外流银价上涨

D.粮食丰收,粮价下跌 3.下列不属于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的一项是 A.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

B.东南数省手工棉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 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中国出现第一批新式船坞和工厂

4.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五处通商口岸,这些通商口岸都分布于

A.长江流域下游地区

B.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C.广东和福建沿海地区

D.长江口以南沿海地区

5.中英《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的规定主要反映了列强的哪一要求 A.鸦片贸易

B.掠夺金银

C.商品输出

D.资本输出 6.有一个不平等条约规定:“„„国民人准听持照前往内地各处游历通商,执照由领事官发给,由地方官盖印。地方如饬交出执照,应可随时呈验,无讹放行„„如其无照,其中或有讹误,以及不法事情,就近送领事官惩办,沿途只可拘禁,不可凌虐”。这个条约是

4 A.《南京条约》附件 B.中英《天津条约》 C.中英《北京条约》 D.中俄《瑷珲条约》

7.近代历史时期中国和外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我们通常称为不平等条约,这种不平等性主要表现在

A.签订方式

B.条约内容 C.缔约双方地位

D.造成的危害

8.最能说明甲午战争之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标志着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是

A.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B.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

C.意味着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 D.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

9.19世纪八九十年代签订的条约与19世纪四五十年代签订的相比,最根本的不同是

A.割占中国领土的面积较大 B.索取的赔款数额不断增加 C.规定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D.列强获得在华投资的特权

10.下列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重大战役,请你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起来 ①平壤战役

②黄海大战

③旅顺、大连战役

④威海卫战役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③①④

D.①③②④

11下列条约涉及香港问题的有

①《南京条约》 ②《天津条约》 ③《北京条约》 ④《马关条约》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 12.《马关条约》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阻碍最为严重的是

A.开辟内河新航线 B.增加四处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D.赔款白银二亿两 13.《马关条约》不同于《南京条约》的突出特点是

①签订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

②便利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

③反映了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侵略要求

④通商口岸已深入中国内地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4.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他们对义和团乃至平民百姓进行了疯狂屠杀,大批官署、寺庙、民屋被付之一炬,紫禁城、三海颐园、坛庙陵寝、官署民屋等处大量珍宝财富、文物古玩遭到了空前的浩劫。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北京第二次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洗劫,第一次惨遭到浩劫是在下面哪次战争中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15.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开始于

A.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的召开 B.1931年“九·一八事变”

C.1935年华北事变 D.1937年“七七事变” 16.百团大战最重要的战略意义是 A.消灭了华北的全部日军 B.收复了华北的失地

C.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D.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17.抗日战争时期,属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役中没有

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武汉会战

D.徐州会战

5 18.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能说明这一个观点的表述是

A.中国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B.中国战场对其他战场作了战略配合

C.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经历的时间最长 D.中国进行的抗战最为艰苦

19.下列对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组织会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B.说明国民党初期抗战态度比较积极 C.会战迫使日本停止了进攻

D.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日本的侵略气焰 20.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①全民族共同抗战 ②国际上的援助 ③国共两党的合作 ④我大敌小、我强敌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事万邦共荣之乐——亦为朕所拳拳服膺者。前者,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真未可预料。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令导致我民族之灭亡,亦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之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公告者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二:

对于日本真正战败的原因,当事者和历史学家意见不一。 负责进行(一般性)战略轰炸的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在1945年年底也就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出人意料地得到负责中国境内的空中作战的陈纳德将军的支持。他认为红军的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但是有两个不变的和压倒一切的因素早已注定了日本的命运:首先是日本经济的弱点——它的经济潜力只有美国的15%,但是美国——这个第二个决定的因素——出色地动员和发挥了自己的力量。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请回答:

(1)日本天皇关于战争的目的和停战的理由是什么?结合史实对这种观点进行剖析。

(2)概括材料中关于日本战败原因的几种观点,你认为这些观点正确吗?

6 22.以下是《马关条约》签定之前伊藤博文和李鸿章在马关的一段对话: 伊藤:“停战多日,期限甚足,和款应从速定夺,我已备有改订条款节略„„

中堂(指李鸿章)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 李鸿章:“难道不准分辩?”

日本人绘制的《马关条约》签字伊藤:“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

李鸿章:“既知我国为难情形,则所求者,必量我力所图,图中有意贬低李鸿章。 为。” 伊藤:“日限既促,故将我所能做到者,直言无隐,以免多方辩论。”

读了这段对话,请你想像一下谈判时双方的态度,再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23.清代民间歌谣云:“鸦片烟,真狡狯„„这是西洋要将中国害。远从印度运将来„„将一座好神州化作烟世界。一方好田地,尽把罂粟栽。一个好人家,尽将烟器摆。一条好花街,尽把烟馆排。女子变妖怪,男子变痴呆。未老身先死,已死身不埋。”鸦片曾经给近代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而当今毒品泛滥仍然非常严重,已成为人类的一大公害。每年的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应当怎样加强对毒品危害的了解,做到“远离毒品,珍惜生命”,并为禁毒运动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4.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抗战十个月以来,一切经验都证明下述两种观点的不对: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请用“抗战十个月以来”的史实证明“亡国论”和“速胜论”是错误的,并分析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

【参考答案】

第二单元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综合训练

1.D 2.C 3.A 4.D

5.C 6.A 7.C 8.D 9.D 10.A 11.A 12.C 13.A 14.B 15.D

16.C 17.B 18.B 19.C 20.A 21. 参考答案:(1)战争的目的是为自己的生存和东亚的安定。停战的理由是为了保全日本人民的生命安全。明治维新后,日本就制定了对外侵略的政策,所以天皇的这种关于战争的目的的认识是虚伪的,是在美化战争。日本天皇宣称停

7 战的目的是为保全日本人民的生命,同样是虚伪的。日本发动的这场战争不仅剥夺了千万被侵略国人民的生命,同样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战局不利于日本,加上美国投放原子弹;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日本经济的弱点、美国力量的强大等。这些观点都没有揭示日本战败的根源,即日本发动战争的非正义性和中国人民全民族的长期抗战。

22.伊藤博文咄咄逼人,蛮横强硬;李鸿章无可奈何,步步退让。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了中国,急于攫取侵略权益;清政府软弱无能,对列强的侵略要求只能俯首帖耳,逆来顺受。

23.参加当地开展的“远离毒品,关爱未来”主题活动。通过参加毒品预防教育讲座、培训班,参观禁毒案例图片展等活动,认清冰毒、摇头丸等新型毒品对人类的危害。不仅要做到自己远离毒品,远离歌舞厅、游戏厅等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娱乐场所,同时要注意学习,历练品格,强健体魄,立志做一名有益于人民的人。主动宣传国家禁毒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普及拒毒、防毒知识。 24.史实:(1)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抗战前期的会战中,中国军队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中共建立了晋察冀等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进攻日军。上述事实证明中国不会亡国。(2)中国军队组织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四次大规模会战,但结局都是失败,表明敌我强我弱,不可以速胜。

原因:抗日战争中日本是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不能迅速战胜日本。但日本国小,地小,兵少;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多,人多,兵多,能支持长期战争;且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进行的是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因此,中国既不能速胜,也为会亡国。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第四篇:专题八戮力抗灾不屈中国

2011年思想品德专题八: 戮力抗灾不屈中国

(一)热点回放

1.玉树地震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为做好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工作,国务院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回良玉副总理任总指挥,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任副总指挥,下设抢险救灾、群众生活、卫生防疫、基础设施保障和生产恢复、地震监测、社会治安、宣传、综合等8个工作组。

2.舟曲泥石流

2010年8月8日凌晨,甘肃省舟曲县因强降雨引发滑坡泥石流,堵塞嘉陵江上游支流白龙江,形成堰塞湖,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电力、交通、通讯中断。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作出明确指示:要求甘肃省和有关部门当前要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救人,组织群众避险,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妥善安排灾区群众的生活;同时要兼顾上下游、左右岸,科学处置堰塞湖,迅速抢修重要基础设施,特别要尽快抢通道路、电力、通信等,保证抢险人员和救灾物资的运送;解放军、武警部队要全力支持抢险救灾。

(二)知识连线

1.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近几年来,每当自然灾害发生,人民群众的生命受到危害时,党和国家领导人总是指示先救人,要求不抛弃任何一个生命,不放弃任何一次救生的机会,这充分体现了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尊重与善待,有利于切实维护人民的生命健康权。

2.负起我们的社会责任。不同的社会身份意味着不同的社会责任。负责任是一个人的立身之道,只有在承担社会责任中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面对灾情,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人员不言代价和回报,积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投入到抗灾斗争中去。正是因为这许许多多人不:言代价与回报.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责任,才使得灾区各项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3.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灾情发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明确指示,要把确保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救人。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4.体现伟大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面对灾情,广大干部群众不畏惧、不退缩,顽强自救,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崇高品质;全国各地人民积极行动为灾区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体现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

5.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灾情发生后,全国各地、各族人民采取各种行动和不同方式支援灾区人民,全社会的力量和关爱都向灾区汇聚,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三)角度探析

由于人类的活动影响到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很大影响,因此近几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我们抵御和应对自然灾害的任务很大。无论是地震、旱灾、水灾还是泥石流都使我们面临严峻考验,所以这一热点是近几年的长效热点,但我们复习时要抓住当年的新灾害,在抗灾斗争中的新事例新情境去分析,做到老热点新内容。

(四)跟踪训练

2010年8月8日凌晨,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情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务院抗灾总指挥部的指挥协调下,中央有关部门和军队等纷纷启动应急机制,支援灾区。回答l~2题。

1.上述材料说明 ()

①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生问题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④抗震救灾是当前工作的中心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舟曲灾难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捐款捐物,帮助灾区人民共渡难关。这() ①表明全国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

②表明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制度

③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④体现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④

3.2010年8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召开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全面部署甘

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抢险救援工作。会议强调,现在正处在抢险救援的重要时刻,一定要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以更加顽强的精神,更加科学的安排,更加有力的措施,争分夺秒抢救被困人员,千方百计做好抢险救援各项工作。这表明 () ①我国政府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②抗击山洪泥石流是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③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④中国共产党关注民生、情系民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2010年8月15日,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我国举行了全国哀悼活动。这()

①彰显了国家对普通民众生命的尊重②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③意味着抢险救灾已成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④表明我国人民具有强大的团结精神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舟曲救灾一线的1500多名青年志愿者分为抗洪抢险、物资搬运、后勤保障、心理抚慰等七个志愿者服务大队,全方位开展抗洪救灾志愿服务。对此,下列不正确的是()

A.志愿者工作体现了关爱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

B.开展抗洪救灾志愿者服务需要发扬团队精神

C.志愿者是舟曲抗灾和重建的关键力量

D.我们的社会是互帮互助的社会,是人人互相关爱的社会

6.舟曲的灾后重建工作,牵动着党和政府的心,也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有“藏乡江南”美誉的舟曲取得重建工作的全面胜利,需要()

①灾区人民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 ②当地政府积极履行职责,全面部署③汇聚全国人民的力量④国家暂时转移工作重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灾害面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地方政府坚强领导、科学决策,抽调精兵强将,集中优势力量,火速支援灾区,创造了一次次救援奇迹。这充分说明()①社会主义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②人人都能自觉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③中华民族具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④团结就是力量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8.灾情发生后,许多爱心市民、慈善之星和爱心企业家慷慨解囊,自发向灾区人民奉献爱心,有关部门、新闻媒体给予高度关注。他们积极奉献爱心()

①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②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③表明互爱互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④是每个公民应履行的法定义务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9.阅读材料,简要回答。

青海玉树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展开以后,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员来到美丽的玉树支援重建,为营造民族团结、和睦相处、安定有序、万众一心的良好环境,2010年8月12日,玉树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拉开序幕。当天在玉树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座谈会上,来自部队、学校、寺院、机关的代表在发言中纷纷表示,要用实际行动宣传和诠释“民族团结、和睦共处、万众一心、恢复重建”的活动主题,增进玉树重建中各民族的团结。

(1)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开展玉树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的现实意义。

(2)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作为一名青少年,我们要为灾区做些什么?

参考答案

八、戮力抗灾,不屈中国

1.B2.D3.D4.B5.C6.A7.C 8.A

9.(1)有利于灾区的重建和社会秩序的恢复,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有利于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2)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第五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测试卷

【说明】本测试卷100分,考试时间45分钟。

一、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24分,每小题2分)

水澹澹兮生烟___________________ 栗深林兮惊层巅___________________ ... 凭轩涕泗流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向来之烟霞____________________ ... 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人只合江南好____________________ .. 风景旧曾谙____________________ 月照花林皆似霰____________________ .. 汀上白沙看不见_________________ 滟滟随波千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 ... 愿逐月华流照君_________________ 迷花倚石忽已暝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填空(10分,每小格1分)

1、词是在________时期产生,从中唐后流行起来的一种新诗歌体。词是________的简称,就是歌词的意思。

2、韦庄是“ ”中的代表作家。虽然他与温庭筠同为花间词派代表作家,词中常常注入平生漂泊、思乡怀旧之感,感情真挚,笔调清新,能运密入疏,寓浓于淡,多用白描手法,形成 、明白晓畅的风格。

3、李白的诗歌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创作风格,奇特的想像,大胆的夸张,瑰丽的意境,形成了 的诗人风。

4、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 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 的艺术境界。

5、第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用“ ,知人论世”的方法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主旨,第二单元则是怎样以“置身诗境, ”的方法来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和品味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三、默写(32分)

1、春江潮水连海平,________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江畔何人初见月?________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____________________,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____________________,可怜春半不还家。(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5、____________________,忽到庞公栖隐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6、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7、世间行乐亦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8、__________________ 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9、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岳阳楼》)

10、________________,浩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其二)》)

11、________________,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其一)》) 日出江花红胜火

12、山寺月中寻桂子,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忆江南(其二)》)

13、____________________,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14、忽魂悸以魄动,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5、____________________,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16、______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四、问答题(34分)

1、阅读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回答问题。(10分)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戎昱,唐代诗人。荆南人,登进士第。卫伯玉镇荆南,辟为从事。建中中,为辰、虔二州刺史。集五卷,今编诗一卷。

①这首诗的体裁属于近体诗中的 ,题目中能涵盖全诗内容的词语是 。(2分) ②作者是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分)

答:

③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5分)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春日偶成 【宋】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①这首诗开头两句描画了一幅春景图。“图”中描画的景物(意象)有 (每一种景物必须用两个字短语描述)(4分) ②试结合诗句,从内容主旨的角度评析这首诗。(6分)

评析: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赏析题。(14分)

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翰林修编杨慎(升庵)在《升庵诗话》(卷八)里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清朝人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察》中,对杨慎的意见作了反驳:“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

请结合这两则评论对《江南春绝句》的

一、二两句意象及意境进行合理的赏析,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24分,每小题2分) 澹澹:波浪起伏,波光闪动 栗:使„„战栗 轩:窗户 向来:原先,原来 坼: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合:应,应该 谙:熟悉,熟稔 霰:雪珠

汀:沙滩 滟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逐:跟随,追随 暝:夜晚,天黑

二、填空(10分,每格1分)

1、隋唐 曲子词

2、花间词派(人) 疏朗秀美

3、浪漫主义 豪放飘逸

4、客观景物 浑然一体

5、以意逆志 缘景明情

三、默写(32分,每格2分)

1、海上明月共潮生

2、江月何年初照人

3、人生代代无穷已

4、昨夜闲潭梦落花

5、鹿门月照开烟树

6、渌水荡漾清猿啼

7、古来万事东流水

8、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9、乾坤日月浮

10、垆边人似月

11、日出江花红胜火

12、郡亭枕上看潮头

13、岩扉松径长寂寥

14、恍惊起而长嗟

15、戎马关山北

16、气蒸云梦泽

四、问答题(34分)

1、(10分)①七言绝句(七绝) 别(2分) ②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3分) ③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5分)

2、(10分)①淡云、轻风、丽日、红花、绿柳、碧水(写出4个即给满分)。(4分)②这首诗描绘了风和日丽的春天景色。

一、二句写景:天空淡淡的白云、柔和的春风、和煦的阳光;地上红花、绿柳、碧水。上下辉映,生机盎然。

三、四句抒发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闲学少年”,平淡之中寓深意,表达了诗人怡然自得之情。(6分)

3、(14分)何文焕的话说得有道理。“千里”改作“十里”,似乎更切合实际,但诗境全失。

因为所谓“千里”,正极言江南地广,是指整个江南春色说的,而不是实指某处景色。诗人描写景物,不必拘泥于见闻,可以写意中的虚景,也可以把眼前的实景和意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写。杜牧就是把自己的实感和想象揉合在一起,给我们绘出了一幅地域广袤、气象万千的江南春景图。如果像杨慎说的不用“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

这两句诗写了七种意象。莺啼是从听觉上感受的。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景物,逼真,有立体感,容易把读者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静景动景构成对比,画面更加生动。红绿相衬,色彩十分鲜明。所有景物都和“江南春”这个规定情境相适应,统一构成意趣盎然的江南春图景。

上一篇:第二章宗教的历史发展下一篇:对当下诗歌的几点思考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