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围岩分类概述

2022-08-11

第一篇:国内外围岩分类概述

国内外养老院状况的研究概述

【摘 要】中国养老体制运行十多年来,对深化改革,维持社会稳定,实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养老制度时间不长,本身还不是很成熟,而快速的老龄化又给我国的养老体制带来了新的问题。而一些发达国家的养老制度以及相对成熟,在他们的养老体系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更加注重于对老人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国内的养老院参考借鉴其他国家的运行模式。以促使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养老制度;国内外;比较;精神文化

一、概述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自古就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在旧社会甚至在新中国成立最初的几十年里,中国人的观念中都是生得越多越好。然而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这种古老的观念也渐渐淡化。从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开始,中国大都是独生子女,这是中国特有的国情。这种情况导致的一个后果是,中国过早地迈入了老龄化社会。大约在2020左右,当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中年,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时,他们的担子将会比之前的中国子女们更重,因为大多数的80后需要赡养的是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这样的结果,无疑增加了社会负担,给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渐与世界接轨,经济与社会发展迅速,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也逐渐增加和完善。自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后,党的养老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并且逐渐扩散到广大的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养老院被建立起来。而国外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比中国要早的多,制度也要相对完善的多,养老院的情况也相对我国有较大的出入。我们将从国内外养老院状况的比较中尝试提出对中国养老院状况的提高和改进的办法。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法国早在1965年成为第一个老年型国家,瑞典紧随其后。进入20世纪后,欧美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步入此行列。由于有经济实力的支撑和西方居家形态诸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国家养老对策的共同之处是依赖“社会养老”功能:在社会保障体制中,老年人被赋予了独立生活的经济能力;在福利设施、服务体系以及居住环境等方面,针对老年人的生理情况,采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设计。

二、比较发达国家与中国的养老模式

1.发达国家的先进养老模式

美国的疗养院不完全是给老人养老的老人院,它还包括短暂性的老人休养服务,和给车祸或其他伤患的疗养场所。它提供的服务范围很广,包括一般护理、物理治疗和其他复健服务,以及个人照料和居住。近年来美国的医院数目减少了,然而疗养院却增加。为了提高疗养院入住者的生活质量,从1998年起,美国政府先在纽约市试行让义工到疗养院查访的方案,后来则规定所有疗养院都得接受义工查访。其宗旨是保障养老院入住者的健康、安全、福利及权利。

被称为“养老天堂”的瑞士是一个人口老龄化的国家,养老体系比较完善。瑞士有组织的养老系统约为四大块:即老年公寓,养老院,养老护理院和在家养老。瑞士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建立在由国家、工作单位和个人共同分担、互为补充的三大支柱模式上,它以其健全、完善以及覆盖面广的特点成为瑞士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大多数养老院很多都是实行的是“一站式养老”,养老院内设施齐全,老人生活在充满温馨和快乐的环境中,身心健康,其乐融融。

在亚洲,日本的养老制度应该可以与欧美发达国家媲美的。养老院的主要目的是开发老年人的潜能,根据老人的意愿,不强制,提供老年痴呆症及周边症状的康复护理。在日本养老院里,很多都是要求工作人员通过心理护理来帮助老年人。他们尽量要求老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尽力维护老人的尊严,让他们感觉自己与年轻人无异,并给他们战胜死亡的决心,重建对生活的希望。

2. 中国式养老模式分析以及如何改进

与以上这些国家情况相比,中国的养老院的各个方面的水平就要低很多。首先,当代中国与美国一样,正在承受着许多相同的人口和社会经济压力。据全国老龄办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1.49亿,占总人口的11%以上。其中85%以上的老年人愿意居家养老。而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的养老机构床位数只有11.6张左右。虽然中国养老院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私营占绝大多数。一方面,存在一床难求现象;另一方面,设施较好,价格相对高端的私营养老院却入住率低。两种现象同时存在在当今中国社会。 “住不进,住不起”却已经成了很多老人的心头痛。

其次,中国的养老院各方面硬件条件还和国外存在很大差距。第一,中国养老院的工作人员专业性都不够强,绝大数中国的养老院工作者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的训练,而且并没有配相对应的护士和医生;第二,国内的养老院设备不够完善和先进。老年人居住的地方条件差、房间较小,配置简单。放眼国外,养老院中很多细小的设计都能提现出他们对老人的关爱。在澳大利亚的养老院中,你不仅可以在床头旁找到“一键通”,马桶、淋浴龙头旁也有“一键通”——为了让老人在大便用力发生心脑血管意外时及时求救。按照老人们的生活习惯与活动,来安排“一键通”的设置,让他们随时、随地只要有需要就能叫到人的“一键通”,体现了中国一直在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

另外,国内养老院对老人精神方面的照顾更是缺乏,与国外相比落了一大截。国内的养老院内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供老年人消遣的娱乐设施和项目。大部分老年人都只是打麻将,下棋或者聊天中度过一天,生活相对比较无聊和单一。而在国外,很多养老院都有自己的电影院和运动场。在日本的一些养老院,还出现了游戏机,专家解释说游戏机可以让老年人增强体质,预防老年痴呆。在瑞士很多养老院里还制定了一整套让老人们“延缓衰老”,保持“年轻”的课程,老有所乐。

在十八大中已有明确提高养老福利的措施,但养老不仅仅是有钱生活看病,还应该享受高质量的养老服务。通过对国内外养老院的比较,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各种好的制度我们都可以参考借鉴。中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我们只有在不断地比较和被比较中吸取经验,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积极响应十八大的号召,促使养老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更早实现。

参考文献:

[1] 李莉.老龄蓝皮书:今年中国老年人口将突破两亿大关.北京晚报[N].2013-02-27.[2] 肖美莲.澳大利亚养老院护理工作见闻及借鉴.护理学报[J].2011.

[3] 高中林.先进的国外养老模式.2009-05-18.

[4] 吕诺、卫敏丽、杨荣荣.专家谈十八大报告中的民生论述.新华网.2012-11-10.

第二篇:国内外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述

1.1生活垃圾产生量

目前全球每年排放各类垃圾近1.0×1010t。产垃圾最多的国家是美国,每年已超过2.5×108t;德国人均年产垃圾541~609kg,年产垃圾5000万t;2006年,日本生活垃圾总产生量为5202万t,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115kg/d,日本东京日产垃圾已达1.2×104t。

1.2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前,美国、英国、德国、荷兰、西班牙和法国等一些国家的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为填埋法。此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焚烧法处理生活垃圾。现今,日本、丹麦、法国和新加坡等国采用焚烧法处理生垃圾的比例接近或已经超过了填埋法,国外已经很少使用堆肥法处理生活垃圾。发达国家对于生活垃圾中可利用物的回收再利用率较高,平均在20%~30%之间。

目前国内垃圾处理行业整体仍处于无害化处理的初级阶段。到2010年底我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达63.5%,其中进行集中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的比例分别为77%、18%和5%(注:占无害化处理总量的百分比)。为了实现“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目标,我国城市垃圾主要通过填埋、堆肥和焚烧进行处理。

1.2.1填埋技术现状

英国最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于20世纪40年代开始采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有控制的生活垃圾填埋技术)。一些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采用合成材料(通常为1.5~2mm的高密度聚乙烯材料)作为垃圾填埋场的衬底,防止垃圾填埋场的有害物质向地下渗透,以保证填埋场的使用寿命超过200年。

1.2.2堆肥技术现状

20世纪70至80年代,许多发达国家建立了大量的、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堆肥场,与此同时不少国家还制定了相关的垃圾堆肥技术指标。80年代后期,这些堆肥场相继关闭,生活垃圾堆肥技术的发展陷入了低谷。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国家仍在坚持不懈地改进垃圾堆肥技术,以提高垃圾堆肥产品的质量,稳步推动着生活垃圾堆肥技术的发展。如今,国外垃圾堆肥场的数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这并没有抑制垃圾堆肥技术的发展,制造有机复合肥技术此时发展较快。

1.2.3焚烧技术现状

国外垃圾焚烧技术发展最快的时期为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这20多年间,几乎所有的中等发达国家、发达国家都建立了不同规模的垃圾焚烧厂。垃圾焚烧法的减量化、资源化及无害化效果都很理想,垃圾焚烧技术蓬勃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机械炉排及流化床焚烧炉的类型基本定型,二次污染物防治技术已经成熟。

1.3垃圾处理发展趋势

(1)提倡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实施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以尽可能地对生活垃圾进行回收和循环资源化利用。

(2)鼓励有机垃圾堆肥处理。今后,国外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体系中堆肥技术仍将占有重要位置。

(3)稳步发展垃圾焚烧技术。与垃圾填埋技术相比,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具有占地面积小、选址容易、处理速度快、减量化显著、无害化彻底以及可回收焚烧余热等优点,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技术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预计将来仍会继续得到发展。

(4)完善垃圾填埋处理技术。尽管填埋技术的处理率有所下降,但该技术仍是垃圾处理的最终方式。预计垃圾填埋场的污染控制措施会不断完善,将向大型化发展,并将限制最终进入垃圾填埋场的有机物含量。

第三篇:、国内外垃圾分类的经验

国际上通常把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分为粗分类和细分类。粗分类以美国和德国为代表,主要是大类粗分,路边回收。即将生活垃圾简单的分类为办公垃圾(纸张废品比较多),餐饮垃圾(有机垃圾比较多)、居民垃圾等,由居民分类收集送至路边分类投放。专业公司从路边收集点统一收集后,集中采用机械化再次分拣。细分类以日本为代表,推崇循环经济和源头减量理念,依靠立法强制推动,制定实施了完备的垃圾分类法规体系。日本的垃圾分类从回收到最终处理几乎完全由政府负责,垃圾细分类多达几十种,而且要求全民参与,居民按标准细分,采用定时、定点和定类的方式由专业公司分类收集利用。

各国垃圾分类大多具有以下特点:(1)法制健全,管理科学。各国重视垃圾分类立法。基本上做到了对各种垃圾分类具有严格明晰的规定和指引,同时对违反垃圾分类的行为处罚相当严格。政府在垃圾分类中的主导作用十分明显,社会参与程度非常高。(2)设施完善,投放方便。发达国家的垃圾分类设施比较完备,而且布点合理,具备人性化的特点。如在日本,垃圾分类设施配备到各个小区,种类达几十种,同时严格要求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在超市等大型公共场所专门设立废弃物等回收点。(3)垃圾资源化产业成熟完备。在发达国家,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在国家政策的刺激下形成企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垃圾产业体系,有的城市甚至已实现了垃圾的零排放。(4)重视宣传教育。国外大多数国家把垃圾分类处理的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从小学开始就开展全民普及教育。垃圾分类手册发放到户,各种宣传资料在公众场所随处可见。

两市基本是按照源头粗分原则分“可回收物”“餐厨垃圾”“其它垃圾”三类。两市都在大力推广居住小区的垃圾分类,并鼓励社区和机团安装厨余垃圾机就地单独处理餐饮垃圾。目前上海有450个小区、北京有1827个居住区推行了垃圾分类。广州的垃圾分类工作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完善的市场体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三、今后垃圾分类工作的意见

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紧紧围绕建设“首善之区”的任务,抓好生活垃圾的源头减量,以街道(社区)为中心,规范物资回收系统的建设和管理,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市场化运作、法制化监管”的管理机制,建设“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垃圾循环利用模式,在全社会推行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主要目标: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体系,力争到2014年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80%以上,资源回收率达到30%。用2年左右在学校、社区,5年左右在全市普及生活垃圾分类。

一是建立指导生活垃圾分类的工作机构。垃圾分类是城市管理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部门的配合协作。建议市政府成立生活垃圾减量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领导任组长,由环卫、经贸委、供销社、环保、法制、城管、教育、共青团、宣传、规划、国土、工商、税务、公安、消防等部门组成。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组织管理工作。二是做好生活垃圾源头减量。从源头抓好垃圾分类、减量,是世界各国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实现节能减排,切实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总量,是当务之急。这项工作需要社会各行业的广泛参与,但必须由政府来主导,由强制性的法规制度保障实施,并由政府研究出台相关的奖励措施。

三是建立和规范废品回收体系。废品回收是当前最具广州特色、也是行之有效的垃圾分类方式,推进垃圾分类必须抓好废品回收系统的规范建设。建议采用“行业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以所在街(镇)为主,并联合城管、工商、环保、环卫、公安、消防等部门加强行业整顿,建设一批规范的废品回收站(点),逐步淘汰不符合条件的回收站(点),

力争5年内完成回收站(点)的规划布点建设,建立起以街道社区的网格化的废品回收体系。四是积极推进街道、社区的垃圾分类普及工作。要在现有试点基础上,总结推广经验,创新分类方式,推动实施垃圾分类全民行动计划,在各区(县级市)、街(镇)和社区普及垃圾分类。同时,应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市市容环卫局负责垃圾分类工作的牵头协调,负责制定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规划及全民行动实施方案,建立垃圾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将垃圾分类纳入城市管理目标。积极筹建餐厨垃圾回收处理厂。加强对余泥渣土的综合利用。

第四篇:国内外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及分选技术

国内外生活垃圾分类现状

生活垃圾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或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城市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居民生活垃圾、集市贸易与商业垃圾、公共场所垃圾、街道清扫垃圾及学校、企事业单位生活垃圾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与城市化的迅速扩大,中国在超过美国后成为世界头号生活垃圾生产国。由此带来的生活垃圾任意堆放、大量侵占土地、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大量浪费等问题,己成为影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城市生活垃圾是多种废弃物的混合体,无沦是采取卫生填埋、堆肥,还是采取焚烧的处置技术方式,通过生活垃圾分类改变垃圾的混杂性是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处理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重要前提。在生活垃圾分类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和经验积累,己经形成了各自完整的分类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我国生活垃圾分类有着重要参考意义。

在德国80%的居民参与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德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玻璃的同收量己达到其产生量的50%,纸张的同收量己达到其产生量的41%,塑料的同收量己达到其产生量的5%,纸板的同收量己达到其产生量的三分之一:85%的美国人参与街道资源化利用的废物收集工作:加拿大也是在20世纪70年代就己经开始进行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同收,并形成了一套完整有效的垃圾分类同收系统:瑞士、奥地利人保护环境是非常自觉的,他们不需要任何“环境卫生条例”来约束,其生活垃圾分类自觉执行:我国的近邻日本是生活垃圾分类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其国民是生活垃圾分类的主体,其生活垃圾分类教育是“从娃娃抓起”的,目前己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活垃圾分类法律体系和分类后的垃圾分类处理处置体系。

无沦后期生活垃圾处理工艺路线焚烧、生化处理、填埋的技术如何纯熟过硬,实施如何严密合规,如果没有前端的有效分类,就都无法有序进行。我国关于生活垃圾管理方面的研究和技术应用主要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最初重点关注垃圾的末端处理处置到90年代后期,生活垃圾管理逐渐由末端处置向全过程方向延仲、由单一处理方式向综合处理系统方向发展。生活垃圾分类的概念也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进入中国,对国人而言己不再陌生:但真正落实起来,情况却不容乐观,目前我国生活垃圾在所有链条中的分类情况几乎都很混乱。中国经济向发达国家迅速靠拢的同时,环境水平却与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近似。

自2000年我国确定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厦门、桂林等八个城市作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至今,中国的生活垃圾分类己经走过了十余年,但生活垃圾分类似乎仍是一个口号。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生活垃圾收集方式都是混和收集,除试点城市外还有许多城市根本就没有配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有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的城市,市民和路人也做不到垃圾分类投放,即使分类投放,由于没有垃圾分拣中心,最后还是混合后运送至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在“2008中国固废高级沦坛”上,北京桑德环保集团王凯总工程师将“混合收集为主”的现状归纳为中国生活垃圾特性之一,这样的结沦不免让人大跌眼镜,难道那些分类同收桶仅仅只是摆设,生活垃圾分类的瓶颈何在?经分析,我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可持续处理技术政策推行“步履缓慢”的原因主要包括:环保意识欠缺、宣传不够、成本太高、监管不严、投资集中于终端焚烧或填埋、缺少全程布局。尽管存在上述诸多问题,但在我国首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政府规章—《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于2011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当前国内背景下,随着生活垃圾污染问题的日益恶化,生活垃圾分类寻求突破势在必行。

我国目前需要的是更好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方式,以使生活垃圾得到更有效更可靠的处理。但对生活垃圾分类,目前国内的研究工作投入太少。政府与分类者之间存在概念隔离,分类需要搞清楚要分千}一么,分出来后有稳定的去向,成本也能承受,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愿望。生活垃圾分类必须先易后难、逐步推进,通过规划沦证,逐步建立起分类同收系统,做好前期的公众教育,再通过立法来强制。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首先是要建立家庭有害类生活垃圾的收集系统,对于厨余垃圾的分类行为应从容易的着手,逐步地推广,而且必须研究配套的步骤。

国外的生活垃圾分类有一个从头至尾的“全过程管理”,具备较为清晰详细的条例、法规、标准,这很值得借鉴。

2、垃圾分选技术

传统的生活垃圾分选方法主要有筛分、重选、风选、浮选、磁选、电选、静电分选、电磁分选及光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垃圾分选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 2.1 筛分

筛分是依据固体废物的粒径不同,利用筛子将物料中小于筛孔的细粒物料透过筛面,而大于筛孔的粗粒物料留在筛面上,完成粗细物料的分离过程。筛分包括物料分层、细粒透筛两个阶段,物料分层是完成分离的条件,细粒透筛是分离的目的。筛分主要可筛分出垃圾中的纸张、塑料、玻璃等有用物质。该方法的优点是生活垃圾中有近90%的物质为易筛物,因而碰撞可以导致物质通过筛孔的可能性增大,使得分选效率上升;缺点是生活垃圾组分复杂及成分不规则,易导致分选效率有极大的波动。 目前,应用于垃圾处理行业的筛分设备主要有张弛筛、滚筒筛和圆盘筛3类。张弛筛通过柔性网面的张弛运动实现粒径分级和自清筛面的功能,多用于含水率较高的生活垃圾小粒径组分的分离。滚筒筛按粒径分级和处理量的不同可分为单节单级、单节多级、双节多级的结构类型,设备通用性强,滚筒筛的效率较高,适合不同尺寸物料的分离,但需要拆换筛面。圆盘筛多用于生活垃圾的初、预筛,可以通过调节圆盘轴之间的距离适应不同尺寸物料的分离,且具有自净能力,无须另外的清理装置,但筛分过程中可能会有长绳类物料缠绕问题出现。

2.2 重力分选与风力分选

重力分选是根据固体废物中不同物质间的密度差异,颗粒群在运动介质中受重力、介质动力和机械力的作用,会发生结构松散及迁移分层,从而得到不同密度产品的分选过程。风力分选与重力分选的原理一致。其实施方法是以气体为分选介质,在气体流动的作用下,较轻的物料被向上吹向水平较远处,而重物料则由于惯性,只能在水平方向抛出较近的距离,这样固体废物颗粒即可按密度和粒度分离。风力分选适用于重物质与塑料的分选,但能耗偏大,尤其是在塑料分选的终处理中会表现出较低的分选率。这是因为分选机内气流复杂,且终处理时塑料纯度的波动性大,这种情况下,仅存在的较窄风速范围,使分选效率只能维持在80%左右。风选设备主要用于城市生活垃圾中轻质物料(纸张、塑料薄膜等) 的自动分选。按主体空间布置分为卧式风选机和立式风选机。卧式风选机结构简单、维修方便,但精度不高,常与破碎机和滚筒筛配合使用。立式风选机又可分为下鼓风、上抽风和鼓抽风结合等多种形式,具有占地面积小、布置灵活、分选精度高等特点。 2.3 浮力分选

浮选原用于废旧塑料分选,主要针对表面性质不同的物料进行分选。该技术通过投加浮选剂,物料借助气泡的浮力作用,从物料的悬浮液中分离。浮选与物料表面性质有关,而与其密度无关。能浮出液面的物质,对空气的表面亲和力比对水的表面亲和力大。颗粒能否高效地附着在气泡上,取决于能否最大限度地提高颗粒的表面疏水性。所以在浮选工艺中选择和使用浮选药剂是调整物料可浮性的主要外因。 2.4 磁力分选

磁选原用于选矿工艺,主要针对磁性不同的物质进行分离。磁选有两种类型:一是传统磁选法,直接用于磁性和非磁性物质的分离。另一种是磁流体分选法,先将物料在磁场中按磁性差异分离,之后在似加重介质中按密度差异进行分离。当固体废物中各组分间的磁性差异小而密度或导电性差异较大时,采用磁流体可以进行高效分离。磁选技术相对成熟,现主要用于生活垃圾与焚烧灰渣中磁性物质的资源化回收。 2.5 电力分选与静电分选

电力分选适用于分离导电性不同的导体、半导体和非导体。电力分选利用固体废物中各组分在高压电场中电性的差异而实现分选。将废物颗粒用给料斗均匀给入滚筒,颗粒随着滚筒的旋转而进入电晕电场区,此时导体和非导体都获得负电荷,因它们进入静电区时放电速度不同,从而实现分离。电选法分离耗能较少,结构紧凑,对重选法无法分离的塑料易于分选,但该方法对分选物料的湿度及粒度要求较高。

静电分选主要针对生活垃圾中的废旧塑料。该技术通过不同种类的物料在一个容器中相互碰撞摩擦起电,使之分别带正负电,并从排料口排出,进入由正负电极形成的静电场,利用旋转电极使其产生静电感应,带正电的物料被吸到负电极一侧,从而实现分选。该类技术可将混合塑料分离成纯度达到99%以上的单类塑料。 2.6 电磁分选

电磁分选技术一般应用于废旧电池分类。利用电磁传感器原理,按照电池的内部结构和物质成分进行分拣。当电池处于激励线圈产生的高频磁场,电池的不同结构和物质成分产生不同的涡流,此时探测线圈通过探测涡流在电磁场中产生的变化来鉴别电池的种类。电池的分类过去由人工完成,电磁传感器因为能快速鉴别电池的内部结构和物质成分,因而效率可 大幅提高。 2.7 光电分选

光电分选又称为颜色分选,原用于农业选种,主是利用物质表面的光反射特性不同来鉴别垃圾的种类。此技术要求对垃圾进行预分类,之后由给料系统将垃圾物料均匀输送给光检系统,光检系统通过光源照射,显示出物料的颜色及色调。若预选物料的颜色与背景颜色不同,高频气阀被驱动,利用高压气体将物体吹离原来的轨道使物料分离。光电分选法适合于块状垃圾的分选,对于破碎后的细颗粒物质,由于光谱中某些波段会发生偏移,难以分选。此外,也不宜分选厚度薄的片状垃圾或黑色垃圾。

光电分选设备是近年来国外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装备,目前在国内已有应用。光电分选多用于不同种类塑料的分离,但易受物料清洁程度、光谱差异显著性等影响。与光电分选原理类似的还有红外光分选机和颜色分选机,红外光分选机主要用于塑料瓶的分选,可将塑料分类为PVC(聚氯乙烯)、PP (聚丙烯)、PS (聚苯乙烯)、PE(聚乙烯)、PET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等。颜色分选机主要用于玻璃瓶的分选,可利用瓶的透光性,根据其颜色将单行排列的瓶子进行分类。 2.8 新分选技术

2.8.1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技术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技术主要是因为混合塑料的再生利用需要较高的鉴别准确度发展起来的。利用有机物的不同官能团在红外光照射下会产生相应的光谱图,而这些红外光谱又各有不同,由此作为精确鉴定的依据。按红外光波长不同,将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技术主要划分为近红外分析技术(NIR)和中红外分析技术(MIR)。近红外区的波长范围为0.75-2.5 m,中红外区的波长范围为2.5-25 m。该技术响应时间短,灵敏度高,穿透试样的能力强,对体积大、光径长的物料(如塑料瓶)其谱图也可准确记录且重现性好。但NIR 一般不适于鉴别黑色或深色的塑料,且某些峰有时不清晰,需要一些新光源来克服这一缺点。 2.8.2 图像识别技术

图像识别技术主要针对特定的垃圾进行分拣。该方法通过工业相机对目标区域不断进行拍摄,图像经计算机处理,当识别为特定形状及颜色物体时发出信号,继电器控制相应的气动电磁阀,使气流从喷嘴喷出,将颗粒吹至相应物体容器中,从而达到分拣的目的。图像处理技术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有供料系统、图像识别算法及颗粒种类等。 2.8.3 变重分选

变重分选是轻物质分选中的创新分选技术。该项技术根据塑料与纸等轻物质的亲水性差异,将一次风选后的混合物料在水池中浸泡一段时间后捞出,通过液压系统对浸湿的垃圾进行挤压,大部分水分挤出后,混合物料的比重发生改变。纸等由于吸水性强,挤压后体积变小,密度增大;塑料的吸水性差,挤压后体积变化不大,密度几乎不增加。塑料与纸等物料的相对密度关系即可从均为轻物料转化为轻重物料的混合。此时进行二次风选,可将塑料和纸成功进行分离。该方法分选塑料工序少、节省投资,但会使垃圾的含水率发生改变。 2.8.4 温度传感技术

现有的温度传感技术主要通过热源识别,利用X射线及热源将PVC 从混合塑料中识别出来。或通过温差识别出不同物体,利用各种塑料脆化温度不同,加热后于低温下通过热传感技术,可进行有选择地分选。同样的方法可适用于不同材质的固体垃圾。该分选技术可将生活垃圾大致分为有机物、无机物及金属,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实检方面还略显不足,有待进行深入研究。

第五篇:围岩内部位移量测

隧道围岩内部位移量测是通过钻孔位移计量测孔壁岩体不同深度的轴向位移。它不同于隧道围岩收敛观测,后者仅能测到洞室净空收敛变形,前者则能测到洞室围岩内不同深度上轴向变形。因此根据这些观测资料,可分析判断洞室围岩位移的变化范围和松弛范围,预测预报围岩稳定性,为修改锚杆支护参数提供重要依据。因此,隧道围岩内部位移量测的主要

口的是为了解隧道围岩的径向位移分布和松弛范围,优化锚杆参数,指导施工。

实践证明,当隧道开挖后,岩体固有结构被破坏,块体间阻力削弱而变形松弛,坑道围岩应力重分布,坑道周边径向应力被释放,围岩内通常形成塑性区,一方面使应力不断地向围岩深部转移,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向隧道方向变形并逐渐解除塑性区的应力。这种向隧道方向的变形,一般在开挖后24h内发展较快,而围岩开挖初始阶段的变形动态数据又在全部变形过程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要求测点应尽快安装,并在下一循环开挖前获得初读数。

围岩内部变形量测的设备,主要是使用位移计。

当在钻孔内布置多个测点时,就能分别测出沿钻孔不同深度岩层的位移值。测点1的

深度愈大,本身受开挖的影响愈小,所测出的位移值愈接近绝对值。

围岩内位移的量测多在软弱、破碎或具有较大地质结构面的围岩内进行。这类围岩本身力学性质复杂,受力变形规律不易预测,支护比较困难。进行围岩内位移量测,可以比周边位移量测获取更多的地层信息,特别是有关围岩内的信息,对分析围岩的位移规律,并据此

调整支护参数,或设计新的支护结构大有助益。

实用中,一般根据量测结果,先绘出位移-深度关系曲线和位移-时间关系曲线。如果在两相邻测点间位移突然变化,则表明在此两点间很可能有不连续位移发生,即松弛围岩的界面在此两点之间,调整支参数时,如有可能则应使锚杆长度超出此两点。如果相邻测点间位移变化比较均匀,且最深测点仍有较大变形,则表明围岩受到扰动范围较大,仅靠调整锚杆长度一般难以解决支护问题;这时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采用特殊的钢支撑加锚喷(挂网)等方案进行初期支护,并在必要时加大二次衬砌的强度与刚度。通过位移一时间曲线,如果掌握了围岩内部随时间变形的规律,则可更好地用于指导施工,如确定复喷的时

间和二次衬砌的施工时间。

上一篇: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下一篇:管理系统业务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