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教育论文范文

2022-05-11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专题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在本次峰会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3场平行论坛上,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围绕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等焦点议题,通过精彩演讲与对话研讨,对“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各级各类教育深度改革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分析。

第一篇:专题教育论文范文

专题教育:为学生生命成长筑基

编者按: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无数学校在通往优质校之路上不断创新教育思想,探究办学之路,谋求新的发展。有这样一所学校,她,围绕“让师生在充满生命活力的校园里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在校园内实施专题教育,开展主题教育月活动,让学生开拓眼界,体验实践性课程,开发活力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她就是北京市门头沟区圈门小学。该校从一个相对的薄弱校,转变为教育特色校,完成了让当地教育界惊叹的华丽转身。翻开圈门小学这幅特色的素质教育画卷,探寻其隐藏在平静外表下的波澜壮阔,感受其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不屈不挠的奋进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教育追求……

在北京市人杰地灵的门头沟区,圈门小学怡然静卧。学校创办于1946年,将近七十载的光阴中,守护在门头沟区这片教育沃土上,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子,为门头沟区,乃至北京市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学校占地面积8271平方米,建筑面积2459.1平方米,现有教学班级6个,学前班2个。学校配备了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教师办公设备,现有图书23014册,远程教育设备一套,多媒体教室14个,计算机教室一个。校园风景怡人,硬件设施完备,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依托综合教材 开展主题月活动

●教师评价说:“学校依托《中小学专题综合教材》,建设了充满生命力的课程,并延伸出专题教育月的形式。其中,生命教育专题教育月让师生聆听生命的美好,感悟自然;安全教育专题教育月让师生提高安全意识,运用安全知识保护自我……

●学生评价说:“在圈门小学中学习,我们仿佛畅游在专题教育的海洋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人着迷,这是外校学生无法享受到的体验,我们喜欢这里。”

众所周知,依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积极主动落实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学校提升综合办学实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圈门小学整体推进三级课程建设,合理运用课程资源、始终关注学生需求、有效进行课程实施、力求实现课程创新,使之形成合力,以促学生的全面发展、促学校的内涵发展为突破口,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13年12月11日,小学研修室“专题教育”课题组在圈门小学开展展示活动,研讨此项工作,推进工作进程。北京市课程室专家朱传世、门头沟督导室主任杨玉柱、小教科刘科长、中学研修室裴艳萍副校长出席研讨会,全区小学主管专题教育的领导和教师40余人参加研讨会。朱传世老师作为北京市专题教育的负责人,他希望更多学校从关注人的教育、社会的教育、人类的教育的角度,落实好专题教育,形成自己的特色。刘科长介绍了门头沟各个项目研究推进的情况,就项目推进落地的举措给予了指导。督学室杨主任对全体人员提出希望,希望大家关注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关注知识的呈现方式,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扎扎实实做好课程与课堂研究。此次研讨会,对学校开展工作起到了启迪和借鉴作用。

圈门小学为落实好专题教育,实现“建设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培养充满生命活力的师生,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校园”的目标,结合教材设定的四个专题,开展主题教育月活动,变传统的讲授模式为“讲授+综合实践活动”的模式,课上、课下结合,让学生成为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学习知识、开拓眼界,丰富体验、浸润情感。结合教材编排特点,圈门小学采取“主题教育月”的形式开展活动。先后开展了“生命教育专题教育月”“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月”“安全教育专题教育月”“国防教育专题教育月”活动。下面以生命教育专题教育月活动为例,讲述圈门小学如何开展实践教育活动。

学校结合生命教育教材,将类似题材归类,确定周教育主题。第一周为健康教育,包含了生命起源、健康的生活方式、护齿、饮食、发育、环境卫生、青春期教育、疫苗、传染病、疾病预防等;第二周为毒品教育;第三、四周为礼仪教育,涉及了个人礼仪、社交礼仪、公共秩序、礼貌用语、节日礼仪、演讲礼仪和涉外礼仪等。

从出台方案到具体落实,学校多次召开班子会、教师会、学生会,宣传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开展教育月活动的目的。学校邀请主管此项工作的赵薇校长、艾艳敏研修员来校指导工作。为了保障活动落实,进行了细致分工。班主任为牵头人,制作小报,讲授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带领学生开展讲座、观察、采访、小调查、竞赛答题、故事会、演讲、搜集资料、班会活动体验等综合实践活动,美术教师还协助制作了手抄报。

为将生命教育与国家课程整合,学校组织教师,寻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语文学科中与生命教育的共通点,让老师们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实现知识融合、内容迁移。学校还将生命教育与各种活动整合。少先队辅导员组织各班开展“生命感恩”主题读书活动,轮流在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时间进行展示。学校积极营造教育氛围,借来展板、播放专题片,让大家看、听、体验、了解。学校专门安排全校师生来到了昌平区“生命教育馆”,让孩子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帮助少年儿童正确认识生命意义,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努力实现生命价值。借新厕所建成之机,安装了“小故事大道理”小板画,《品味人生》《不要开错窗》《生命的价值》《人生的光彩在哪里》《追求忘我》等20多个小故事,让孩子体味人生,健康成长。

学校开展的一节节教育课各有特色,令学生沉醉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灵溪基地辅导员李正文老师的《生命、责任、感恩》开篇大讲堂,为全校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康老师组织全体少先队员观看《生命起源》视频,让大家惊叹自己的成长。岳老师在生命教育课上,首先播放视频《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让学生谈出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学生积极发言,有的说,生命就是一切具有生命的动物、植物,还有的谈到,父母给了自己生命,要感谢父母……之后,选择、判断、简答,一道道教师精心编制的题目让孩子们收获更大。学生们参与积极性高,踊跃回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活动教育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能产生寓教于乐的教育大效果。圈门小学在不同的年级开展不同活动,并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一年级:在六年级学生的协助下,制作了手抄报,内容丰富,涵盖了教材中生命教育的内容,自编报的制作,使一年级小同学了解了有关生命的知识。二年级:开展了小调查,统计学生从出生到现在接种过多少种疫苗,都是预防什么疾病的;设置“过马路、地震了、下课时、发烧了”四种情境让学生体验,应该怎样处理;还开展了礼貌用语知识小竞赛。三年级:开展视力调查、采访,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利用班会时间把相关的知识内容向学生传授;让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结合课程内容给学生布置综合实践活动,搜集了很多资料;采取闯关积星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四年级:制作手抄报13份;学生搜集关于健康睡眠的资料,并制作自己在家的健康作息时间表;将7课书的内容制作成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拓展知识,发散思维。五年级:每课制作手抄报;根据生命教育课内容制作了思维导图,内容涉及毒品预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青春期生理知识、文明礼仪、传统节日等内容,学生精心制作,认真选材;用好看的信纸做民族资料卡;用彩纸做文明提示牌;结合第3课内容做了问卷调查,画画自己的梦想,将来想干什么;还开展了“四个一”活动:开一次小型班会,做一个营养知识小讲座,完成一个采访任务,以“是否该给压岁钱”为题召开一个小型的辩论赛。通过活动,学生增长了知识,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更加深入了。

学校专门设计了评价表,根据开展活动的内容设定评价要素,教师、家长、学生参与多元评价,书写参加活动的体会。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做评委,评选单项优秀、全能优秀和班级优秀,给予奖励。

如今,专题教育月活动成为地方课程建设的载体。学校将专题综合教材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灵活使用教材,形式新颖,以学生为主体,目的明确,教育效果明显。广大教师全员参与,提升了认识,提高了课程建设的自觉性。他们精心备课,指导学生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素质。学生们动起来了,制作小报认真细致,开展调查积极主动,小组合作互帮互助,搜集资料动员家长参与,俨然成了小小宣传员,不良习惯得以改善,各方面能力不断增强,重要的是他们把自己融入其中,留下了生命成长的痕迹。

学校还开展了其余的专题教育月活动。其中,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月,让师生了解环境问题,注意环境保护;关注世界文化领域,尊重文化多样性;在社会领域,师生了解人类和平与安全问题,在经济领域,了解循环经济、需持续生产与消费的知识。安全教育专题教育月,师生了解了安全知识,注意自我保护。国防教育专题教育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合格的接班人……

推进课程建设 开发主题课程

●门头沟区圈门小学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在校园内开发了“活力中成长”主题课程,促进了师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圈门小学打造以“活动课程”为载体的养成教育校园环境,让师生在充满生命活力的校园里快乐成长,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新课程的多样性和多选择性使学校与教师建立了新的课程观,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课程结构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还提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和研究,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的综合化,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推进课程改革,圈门小学依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写的《中小学专题综合教材》,落实地方课程,在学校内进一步开发了主题课程。

开发主题课程的意义及过程 中小学专题综合教材开放式专题综合教育实践活动主题课程是利用中小学专题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的素养相结合,运用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以一个个主题为研究的线索,摸索出一套适合学生实践、体验、感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那种学生单纯的被动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方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形成对知识技能的主动探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是:以学生活动的主题来组织综合实践活动,以“综合实践型课程”方式来开发课程,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活动为形式,激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与条件,参与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通过调查、访问、观察、资料搜集等,让学生通过主动实践、主体探索、积极思考等方面的锻炼,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体验成功,形成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问题进行积极主动地探究的基本素养。

圈门小学以“让师生在充满生命活力的校园里快乐成长”为教育思想,全面而深入地实施“活力教育”,以活动唤醒活力,以活力提升素养,以活力教育为核心,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构建活力管理、活力队伍、活力教学(活力课程、活力课堂、活力作业)、活力德育、活力后勤特色体系,促进学校和师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培养自信、友爱、全能、充满活力的优秀学子,学校以“活力德育”奠基其“德”,以“活力教学”培养其“才”,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开发主题课程的原则 “生活即教育”,中小学专题综合教材主题课程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学校生活,还包括学生的社会生活与家庭生活。要建构一个更贴近学生真实世界的课程领域,就必须充分关注直接生活经验。只有来源于学生生活的主题,学生才会倾注热情,活动的实施才会取得好的效果。中小学专题综合教材主题课程是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直接体验来设计、实施的。学校应在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坚持综合实践活动源于生活、指向现实的原则。开发课程时,需要充分依托学校资源,利用教师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深刻的人生经验,带着发现身边资源的眼睛,将各类资源进行及时加工、转化成为课程资源,充实主题课程。

圈门小学在开发中小学专题综合教材主题课程时,不是单纯地从知识着眼来动手做,而是从人的发展着眼,通过活动,使学生在情意、能力和认识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结合社会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强调跨学科、跨领域和学科间的渗透,重视知识、经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发展,在体现课题研究的同时也应突出课程内容综合性和专题性,着力体现内容的专题性和系列化,真正收到良好的实验效果。

综合实践教育活动按教育内容和教育主题来分,有劳动教育型、科技教育型、环保教育型、生活教育型、艺术教育型;按学生的学习方式来分,有自主参与型、小组合作型、问题探究型;按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来分,有参观访问型、调查考察型、上网合作型、问题探究型;按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来分,可以有参观访问式、调查考察式、上网搜索式、作品展评式、观察图像(图片)式等等。

圈门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中强调遵循“开放”的原则,努力做到教育与教学时空的开放、教育资源与教师队伍的开放、教育管理与教学评估的开放。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走向网络世界。在课堂教学的形式以外,教学方式还采用参观、采访、调查、考察、观看录像、网上搜寻等形式,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和利用本校、本地区的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推动了教育教学力量的发展。

北京市门头沟区圈门小学的教育工作者充满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无私地付出自己的全部精力,在京都之地创建出这样一所校园虽小、却内藏乾坤的特色校。专题综合教育已经融入每一名学子的血脉之中,静静流淌;特色活动教育已经镌刻在师生心扉,塑其品格。生命教育专题月、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月、安全教育专题教育月……新颖活泼的教育形式,让学校的师生在这里尽情绽放生命的美好。如今,圈门小学已经在通往教育质量优质校的路上,行之过半。未来的征途中,该校必能看到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迎来彩霞满天的盛景春光。

作者:李航

第二篇:平行论坛:关照教育热点,聚力专题探讨

在本次峰会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3场平行论坛上,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围绕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等焦点议题,通过精彩演讲与对话研讨,对“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各级各类教育深度改革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分析。

基础教育分会场:推进重点领域新突破,共谋教育改革新思路

在基础教育主题研讨专场上,10位专家分别就基础教育现代化、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估监测、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等话题,发表主题演讲,现场还安排了焦点对话环节,给与会人员带来不少启发。

省内外专家畅谈教育现代化

“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重点领域突破”是本次峰会的一个重点研讨话题,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国强研究员在会上分享了江苏省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他指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导致了基础教育现代化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学校布局、规模、生师比、装备配置、教育管理和服务等,既要体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也要体现新的发展要求;既要体现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差别化的办学,也要体现校间优质均衡。例如在办重点校、试验校和示范校的同时,也要办好每一所学校。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正处级干部李文郁编审针对我省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问题,描绘了一个“五阶五维”的专业发展模型,引导教师超越现有的发展阶段,进入更高一级水平。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龚春燕研究员介绍了重庆市教育质量监测的实践探索——创新教育质量监测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监测办法,创新监测研究,研制了许多监测软件系统。到目前,重庆市基本实现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全过程的信息化和自动化。

粤教创新实践被赞“接地气”

本场研讨会上,不少专家分享了在教育创新上的实践经验,被与会者赞“接地气”。东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主任王健分享了东莞市通过“慕课变革”提升民办中小学教学质量的经验。他介绍,东莞于2014年提出在中小学开展慕课教育,通过互联网连接教学供求关系,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让东莞为数众多的就读于中低收费民办学校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关于教育创新,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叶文梓研究员认为,未来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根本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他介绍了深圳市在推进创新教育上的经验,包括建立创客工作室、电影工作室、创新实验室等,给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受关注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针对这一问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青少年成长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飏研究员在报告中分析了当前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面临的困难及原因,提出了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对策思路。李飏认为,目前造成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当下我国的户籍制度,她建议积极改革和完善户籍制度,打破城乡户籍制度的差异,以此来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子女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此外,她还建议政府加大财政帮扶力度,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子女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并倡导学校和城市社区为随迁子女提供“市民化”社区教育服务,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城市公共精神文化需求。

中大教授谈学校教育改革引反思

关于学校教育改革问题,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朱新秤教授作了《对学校教育改革的反思》报告,引起了现场教育界人士的关注。他指出,在现代社会中,学校的运作都是受机械思维指导的,“教育系统就像一部大机器”,但进入21世纪以后,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在社会生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这样的学校教育的状况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学校应是一个人性化的学习场所。”朱新秤强调,“必须要把学校看作一个‘活的系统’,以‘活的思维’来引导学校的未来思维。”朱新秤认为,学校应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组织,应接纳多元智力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校还应强调共同愿景和合作,打破教师单独劳动的状态,强调教师的合作。

职业教育分会场:推进职教综合改革,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在职业教育主题研讨与焦点对话中,国家及省、市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学者,行业企业专家,以及职业院校代表,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指引下,围绕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针对创新“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的话题,与会者从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及具体行业的发展情况出发,提出了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策略。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刘立新博士在对英国、法国的传统学徒制和德国的双元制(现代学徒制)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在我国开展产教融合的条件和路径,并提出产教协同的合作框架,建议从经济和教育两个领域出台相应政策,制定相应标准,提供保障。全国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陈晓明高级工程师认为,职业教育在考虑定位的时候,要强调行业产业政策、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企业发展战略、院校实际条件和学生对职业的追求,真正做到“五维一体”。

围绕区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话题,与会者从各省、市经验做法的角度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对策建议。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荣长海教授认为,改进整个教育体系、彻底理顺校企关系、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地位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方法。他说:“没有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就不能真正成为人力强国,也就不会有实实在在的现代化。”“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率先发展,整个教育系统僵化的结构就不会打破,‘钱学森之问’就没有正解。”引起了在场专家和教师的深深共鸣,其间多次响起热烈的掌声。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方展画教授认为,基于职业教育的“需求侧”、基于受教育者的发展诉求进行改革,应成为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题中之义。增强教育的“选择性”,增强受教育者的“选择权”,在今天应该格外受到重视。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覃壮才研究员探讨了广西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解决生源问题、布局问题、中高职衔接问题、产教融合问题和普职融通问题的措施。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室副主任杜怡萍研究员提出了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的路径和方法,并分享了独具特色的广东经验。她介绍,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已成为广东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创建和广东特色、世界水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举措。

与会嘉宾也围绕论坛主题分享了生动活泼的案例。江门市新会机电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梁远榕高级讲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许玲教授、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华强研究员、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马晓明教授分别立足本校发展实际,介绍了区域或学校改革创新的个性化经验。

专家们对职业教育的解读、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形势的判断,鞭辟入里,深入浅出,让大家与职业教育的距离又更近了一步,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职业学校校长、教师们的办学经验分享,让大家如同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职业教育一线工作者们的辛勤付出。此外,论坛的结尾还设计了两场精彩纷呈的焦点对话,嘉宾与参会人员进行了零距离的面对面交流,嘉宾耐心地一一解答大家提出的问题。每一次思想的碰撞,是友好的,又是激烈的,更是深入的,引起了全体人员的强烈反响,引起了大家对职业教育更深入的思考。

高等教育分会场:推进“双一流”建设,打造高水平大学

高等教育主题研讨围绕“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有关问题展开,主要聚焦当下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研讨如何把握高等教育规律,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引领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明晰“双一流”建设发展内涵,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项重大举措,必将加快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跨越的步伐。

关于“双一流”的内涵,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教授认为,“双一流”就是寻找办大学的规律与科学,找到规律才有定力。实际上今天大学面临的许多困惑都与大学缺乏常识和定力有关。首先,一流大学成长起来除了需要充足的经费作支持外,还需具有历史底蕴和文化,引领高等教育改革方向,概括起来即底蕴、文化、引领三个关键词。其次,一流学科的发展从未来来看,应该是淡化学科,强化方向,即强化二级学科与研究方向。

对此,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卢晓中教授认为,“双一流”建设的基本路径是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基础,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当一流学科的建设成果丰富到一定程度,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自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这里的“一定程度”包含数量和非数量两层意义,它可以是指世界一流学科达到一定数量,也可以是借助大学排行榜的指标、排名作衡量。需要注意的是,大学排行榜并不能完全反映大学内涵发展的所有因素,如体制机制、大学文化等不能用量化方式作简单排名,因此在“双一流”建设中要提高国际化水平,注意不同类型大学差异化的问题,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培育一流的学科文化,在体制机制方面激发一流学科建设活力。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办高水平大学离不开优质的教师教育。岭南师范学院副院长黄崴教授指出,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师职业认识不够全面,把“师范性”等同于“学术水平”,对教师资格的标准、内容存在极大的认识误区。同时,我国在政策上一直没有把师范教育作为专业教育对待。师范专业,乃至师范院校的“师范性”有名无实,缺乏把学生培养成为专业化教师的理论、课程、标准、方法的支持,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师教育相脱节,师范院校很少直接给师范生开设相关的师范教育课程。

从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历程来看,有效率的大学管理架构及其制度是关键,建设一流的大学必然要有一流的大学管理。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室副主任孙丽昕副研究员分析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行政管理制度,强调发挥师生参与学校治理的积极性和热情,以此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借鉴。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方向荣则认为,“双一流”有两个最基本的共同特点:一是拥有一流水平的教师队伍,二是培养出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双一流”需要在师资、人才、科研、成果转化、文化传承五个方面实现“五个一流”。此外,韶关学院院长廖益教授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伟光教授分别从中美“学科”认识差异和对外语学科的重视程度等角度阐述了对“双一流”建设的观点。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

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吴坚教授认为,当前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本土创新意识不强、国际视野依旧狭隘等。必须坚持扩大教育开放,引进先进技术,培养适应全球化要求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章云教授和海南师范大学校长林强教授结合自身理工科、师范院校特点和育人实践经验,分别阐述了“双向柔性对接”的多样性人才培养体制和师生研习共同体的建构方式,以此作为响应高水平理工科院校和高水平师范院校建设的实践思考。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院长郭杰教授指出,鉴于目前产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出现“结构性矛盾”,社会急需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培育实践型人才应是高等教育培育人才的方向,因此普通本科高校要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实现产教融合,即生产和教学一体化。韩山师范学院副院长廖伟群教授表示,建设高水平的师范院校,需要强化师范系统,调整专业结构,适应广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做强做精师范专业的同时,发展其他应用型专业,构建“校—校”“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在师范类专业构建“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机制。最后,东莞理工学院副院长马宏伟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国际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维荣教授在焦点对话中分别认为,应当转变教学观念、完善教学体系、培养批判性思维,结合布鲁姆三维认知目标审视目前教育上出现的问题,促进教学转型。

第三篇:开展德育系列活动,抓好德育专题教育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现实需要,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概括的结晶,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的反映。学校作为育人启智的重要场所和机构,更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实施德育教育。在中学阶段,如何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教育,如何建构并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系列专题德育课程体系,这是极具时代性和前瞻性的课题。

【关键词】专题教育 系列活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学系列专题德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课题立项号:GS[2019]GHB1307。

一、课题的提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科学命题,该命题一经提出便受到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热议,学习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武装头脑的新风尚。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这个科学体系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倡导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新的思想政治基礎和精神动力支持。在当前我国社会结构面临重大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方面出现了多元特征,个体化和个性化特征日趋明显。如何构建人们的共同思想意识呢?深入学习并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可以激发全民活力,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新的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也对中学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德育教育目标、课程结构、实施内容都要围绕“培养怎样的接班人”“怎样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而展开。

因此,我校紧紧围绕“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专题系列教育活动,配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努力探索一条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德育课程体系。

二、情况概述

(一)课题确定阶段

1.课题提出的背景。2019年1月,我校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热潮,聘请武威市教育局党组副书记进行专题讲座,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2019年3月,我校被评为市级文明学校,校领导班子又进一步制定了创建省级文明学校的目标和规划,学校提出了“质量初中、阳光高中、和谐铁中”的发展思路,以“爱国敬仰庄重升旗”“认真沉着诚信考试”等十项具体措施打造新的“名片”,文明礼仪新风席卷了全校。另外,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提升全市人们的文明程度、生活幸福感和满足感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了。在此基础上,我校成立了《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学系列专题德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经过周密的规划,该课题在2019年7月被确定为甘肃省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

2.研究方法。本课题在确定研究方向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设计了诸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什么”“如何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当今社会思潮和人们意识的指导与引领作用,你是怎样理解的”“你认为学习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是什么”等问题,了解并掌握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程度与认同感,设计关于中学德育教育设计与实施情况的问卷,了解中学系列专题德育教育活动的内容、目标、方法,保证本研究项目研究的方向性。针对中学德育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的实际情况,采用比较分析等手段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特征,以座谈讨论的方式,聆听专家指导,查阅有关资料,使研究项目研究具有科学性。提前预设目的和目标,以客观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实地考察并参与系列专题德育教育活动,在实践中发现事实,并结合理论对调查结果进行科学分析与探讨,进而形成假设,在经过到实地验证之后,进一步形成新的推论或假说。

(二)课题研究框架设计

1.确定课题研究主体。本课题组研究成员包括多个学科的任课教师,其中政治课教师为课题组核心,聘请市委党校、市教育局专家和学校德育主管领导为顾问,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家长和广大教师,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2.课题研究目标。本课题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德育教育工作,调查当前中学德育教育现状,梳理可取之处和存在问题,探究问题成因;比较传统的中学德育教育方法与现有德育课程结构的异同,把握影响德育成效的因素;结合专题教育的目标,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素材,探究开展相关系列专题德育教育的途径、策略与方法,建立起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德育活动体系,形成中学系列专题德育教育实践对策,扩展中学生德育研究体系。

3.课题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传统德育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方式及评价,当前中学生德育教育资源形式与运用情况,中学德育教育开展现状及问题归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学校德育教育形式、实效及各影响因素与相互关系,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列专题德育教育的内容、方式和评价等体系。

(三)探索性实验活动过程

1.试验阶段。调查现阶段学校德育教育开展情况,对比分析我国传统德育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德育教育的特点,针对目前中学德育教育现状,探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归因分析。收集梳理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典型案例的分析,针对本校实际情况,大胆借鉴,有计划地开展系列专题德育教育。分析影响开展系列专题德育教育实效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2.整改阶段。调查社会和家庭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态度和采取的方法与措施,从学生利益出发,寻找获取社会支持的途径和方法的突破口。

3.实验阶段。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体系下开展系列专题德育教育的管理制度、保障制度和评价机制,结合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研究对象特征,进行分段分层次研究。各阶段教研人员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汇总加工,建构一套既有普遍性又有针对性的实施策略和操作模式。

4.小结。对学生的德育实效进行持续的跟踪调查,进行必要的干预和指导,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总结出一套多方面、多层次、多领域的实施方法。

三、具体措施

(一)摸排德育现状

摸排学生学校德育状况,探究影响德育教育的因素,理清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挖掘新时期的德育教育资源。

(二)丰富德育内容、资源

1.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责任教育、劳动教育、感恩教育。

2.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利用新时期的生动故事熏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实现健康全面的发展和延续发展。

(三)改革德育活动方法与措施,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网络

1.以现代德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德育专题教育。

2.开展关键节点教育、分年级主题教育和月主题教育,开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的主题班会课程和主题校会课程。

3.整体研究班主任、少先队、共青团、学科教师等不同部门、不同教育工作者进行德育的方法,形成由学校领导、德育处、教务处、团队会、年级组、班主任、学科教师组成的工作网络,通过班主任工作、党团队会、社会实践、学科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咨询、三育人等各种活动,创新德育活动的途径与载体,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四)建构科学的评价体系

将学校德育课程纳入学校工作评价体系之中,将专题德育工作与日常德育工作相结合,同时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与评价的整体功能。

四、研究成果

(一)探究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揭示了道德的本质;习近平德育思想,将理论性与实践性、继承性与时代性、人本性与科学性以及务实性与理想性相结合;再次是遵从德育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坚持德育生态系统理论,借鉴传统教育德育思想传承。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

1.坚持层次性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包括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在实施教育、学习与实践时,既要考虑三个层面的独立性,使系列专题德育教育有所侧重,突出“主题性”,又要考虑三个层面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系列性”。就学生而言,他们在理解、接受与实践时是存在客观差异的,所以要对他们进行分层教育。

2.坚持统一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全社会通力配合的大事,只依靠学校教育显然是力有所限的,所以要突破传统德育教育的时空限制,力争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深入人心,能够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道德标准。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专题德育教育不能闭门造车,不能刻舟求剑,要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用实践来检验并发展完善理论,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的思想、行为融为一体,这一理论才能是活的理论,才能是具有发展潜力的理论。

4.坚持全员性原则。课题研究并不仅仅局限于课题组成员,在校的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学生的思想动态都是被研究的对象,同时,广大师生也是课题的参与者与研究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是全体公民共同的思想意识,广大师生都是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

5.坚持主体性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内在需要,使教师的教育与辅导活动建立在学生的德育需求与主动获得的基础上。只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成为学生内在的精神動力,一味地灌输和死板地宣讲,无法真正触及学生的灵魂。

6.坚持整体性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三个层面十二个方面,在开展这方面的德育教育时,注意这十二个方面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同时还要同步开展一些其他主题的德育教育,比如感恩教育、生命教育等。

(三)产生的成果

1.突出中学生德育教育和学校德育教育的特殊必要性,突出一个核心,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两个基础”,即基础道德观和基本政治观的培养,围绕“三个主轴”,即德育目标、德育课程、德育实践。

2.考虑到中学生德育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专题德育教育时更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德育应对效能,强调了德育目标的开放性,强化了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细致性与生动性。系列专题德育活动的设计要体现思想性和教育性,同时设计者也要注重一定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3.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体现出符合中学生认知规律和德育习得特点的教育特色,对德育教育目标及内容进行多元整合,使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内容更加丰富而更具弹性。破除了传统德育教育以灌输为主要手段的桎梏,营造了更为完整和谐而富有人性化氛围的教育空间,有效解决了目前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死板、费时及费事的弊病。

4.对专题德育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增强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通过“主题活动月”、主题班队会、志愿活动以及日常社会实践活动,准确把握住开展系列专题德育教育的契机,使本校学习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活动更具校本特色,更有时代特征。

5.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列专题德育活动,不仅仅指向学生,还促进了师生共同成长和全面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群众道德素质的提高。

6.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体系化思想作基础,以整体化目标为支撑,以操作机制的突破作保证,建构新的德育教育实施模式和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董芸,左志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路径研究[J].《教育探索》.2015,12.

[2]余其权,王德宝.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中学德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01.

作者简介:

王斌会(1978.09-),男,甘肃武威人,汉族,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德育教学。

李逢昌(1979.11-),男,甘肃民勤人,汉族,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德育教学。

作者:王斌会 李逢昌

上一篇:本科大学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学阅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