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类助动词“はず”的语法化过程及其指向性特征

2023-01-25

一、国内外的“助动词”研究

助动词是各国语言中均存在的范畴, 其研究经历了由助动词外部关系的考察到内部特征的界定阶段, 前者主要讨论助动词词类划分、划界标准、助动词+动词/动词性词组的性质认定等;后者则试图运用新的理论方法, 对助动词的形式特征、语义特征等进行分析。

以汉语为例, 助动词研究存在“动词说”“副词说”“助动词单列说”等概念定位之争, 各种说法均有道理, 只是出发点不同。从结构主义语法理论出发, 助动词可视为只能带谓词宾语的及物动词 (赵元任, 朱德熙等) ;从形式角度看, 助动词和副词一样, 都可以放在动词前 (陈承泽, 王力, 吕叔湘等) ;而从词类系统出发, 则可将助动词单列, 视为动词的一个小类 (赵元任, 朱德熙等) 或附类 (丁声树, 胡裕树, 刘坚等) 。同样, 日语、英语中的助动词研究, 也存在概念定位上的差异, 如对“ている、てある”是否是助动词存在争议。可见, 助动词的概念定位, 特别是其与动词间的关系, 既是对两者进行划界区别的问题, 也是两者形成的整体结构在句中的语义关系问题 (熊文, 1992) 。

二、隐喻认知之下“必要”类助动词“はず (HAZU) ”的语法化过程

(一) 作为实义名词的“はず (HAZU) ”

从词源上看, “HAZU”原本是一个雅语, 是“矢筈·弓筈/矢筈·弓筈” (《新明解国语辞典》第三版) 省略的结果。所谓“矢筈”, 《广辞苑》 (第三版) 中的释义为“在弓上搭箭时, 为防止箭从弦上滑脱, 安装在箭尾的物体。或指箭的末梢”。而“弓筈”的释义则是“弓两端搭弦的部位。射箭时, 位于上方的称为末筈, 位于下方的称为本筈”。可见, 从词源的角度看, “HAZU”是弓箭的一部分, 当它表示箭的一端扣弦的部分, 即我们常说的箭尾时, 为“矢筈”;当它表示弓的两端挂弦的部分, 即防止从弓弦上脱落而装在箭末端的扣弦物时, 则为“弓筈”。

此外, “HAZU”还表示相扑运动中推攻相扑手形之一, 表“张开虎口, 按在对方的腋下或腹部。”之义 (《新明解国语辞典》第三版) 。可以说, 因该手形类似于箭尾, 才有了此类用法。以上均是该词作为实义名词的用法。

(二) 作为形式名词的“はず (HAZU) ”

“HAZU”除了实义的用法外, 还有形式名词的用法。如《新明解国語辞典》 (第七版) 中列出其作为形式名词使用时的义项如下: (1) 根据此前的事实, 推测之后某种发生的可能性极大的事情; (2) 必然会发生的事情、状况、道理。预期、当然; (3) (从弓的筈和弦相吻合转义) 必然会发生的事情。道理。当然。

可见, “はず”作为形式名词的用法主要包括“道理”与“预期”的两种用法。无论是“道理”还是“预期”, 指的都是根据到目前为止的事实, 推测之后某种发生的可能性极大的事情, 均源于“弓的筈和弦相吻合”的概念。可以说, “事实”相当于“弓的弦”, 而“推测的结论”相当于“筈”, “HAZU”起到将两者关联到一起的作用。针对这一现象, 日语语法学界用“语气”一词进行解释, 即一个句子由对课题进行描述的“命题”部分与表达抽象情绪的“语气”部分组成, 而“HAZU”正是表抽象情绪的那部分。

(三) 隐喻认知机制在助动词“はず (HAZU) ”语法化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Lakoff和Johnson曾经提出, 隐喻不仅体现在语言运用方面, 更是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中。我们用隐喻的方法认知各样事物, 而第一步就是将其概念化。我们通过将各样的事物划分在不同的概念范畴, 再从同一个概念范畴理解其中的典型事例和边缘事例。在“HAZU”这一概念中, 各义项的衍生过程即是在隐喻认知指导下的概念化的过程。

“HAZU”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 各义项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 形式名词的“HAZU”是由实义名词意义的“箭尾”转变而来的。首先, 人们将表示箭尾的“矢筈”和弓上面的“弓筈”的略称都称为“HAZU”, 并且作为和船上一部分的“HAZU”, 在名称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且在作用上——“HAZU”呈现Y字形, 用于固定另一部分在其上使之不会脱离, 即——也有同样的相似性, 这就成为“HAZU”义项衍生的第一步。

而后, 概念范畴基础进一步扩大。在作为相扑的手部动作意义上, 将手势的形状与“矢筈”的形状作比, 并相当于用比喻的形式解释了二者形状上的关系, 在实际运用中也直接缩略为“HAZU”。这个表示手势的意义既可以说有与原意的“使之固定”意义上有相似之处, 也在形状上与之相似。

最后, 其原本具体的物质性含义消失, 转变为语境中的某种推断结果与作为前提的客观事实相吻合, 即二者之间理应不会出现不合, 即原本概念中实物的“相吻合”, 具体和抽象的意义上均有相似性。这就是助动词“HAZU”的语法化过程, 背后隐藏的语法化过程, 即是在隐喻认知的影响下从实义名词向形式名词转变的过程。

三、“はず (HAZU) ”的语义指向性特征

在研究“はず”在句中的用法时, 可发现其前面接续的词语有一定的规律, 本文将其接续的词分为表动作类短语和表状态类短语进行分析。

(一) 动作类短语+“HAZU”

(1) “ (S1) 帰りの船もきめてしまった。 (S) あと百四十三日で神戸につくはず (HAZU) だ。

/回去的船也订好了, 还有一百四十三天就到神户了。”

(2) “今日の午後, (S1) 台風が東京に来ると (S2) 天気予報で言っていましたから, (S) 午後には雨がふるはずです。

/因为天气预报说今天下午台风会抵达东京, 所以下午应该会下雨。”

(1) 中“はず”前接续了“到达”这一动词, “回去的船也”作为形式名词“HAZU”的前提, 其中不仅仅单指回程的船这一物体, 而是指向包括船本身在内的出航速度、所花费的时间以及其他要素 (“···也”) , 正是这些多种小前提的存在, 最后才可以说出“···HAZU”这样的句子。将这样的指示关系表示出来如下图:

(2) 中“はず”前接续了“下 (雨) ”这一动词, “台风抵达东京”这一客观预测以及“天气预报说了”这一客观性及信用度相对较高的事物作为其前提, 体现出说话人的“下午应该会下雨”的客观性和确定性高。将其与“HAZU”的指示关系表示出来如下:

可见, 在 (1) - (2) 这样表示动作的短语接续在“はず”前作为“はず”句, 大部分都指向前提条件中的多项并列客观的内容, 起到总括的指向性作用。即:当“はず”前方接续动词类词组时, 其指向性作用大多是对前方的多个并列客观事实进行总括, 是一种“主事件S对子事件S1-Sn进行总括”的横向指向关系。

(二) 状态类短语+“HAZU”

(3) “昼間の記憶では、もっと傾斜がゆるやかだったはずだが、こうしてみると、ほとんど垂直にちかい。

/根据白天的记忆, 倾斜度应该更缓一些的, 现在看来几乎接近垂直了。”

(4) “通知してあるから、知っているはずだ。

/已经通知过了, 所以他应该知道的。” (3) 中“倾斜度缓”这样表示状态的短语接续在“はず”之前, 指向前面“白天的记忆”, 即记忆中白天所看到的客观事物并作为“はず”文判断的前提条件。将其用上文同样的图式表示如下:

(4) 中用状态“已经知道”接续在“はず”前, 指向前面“已经通知过了”这一客观结果作为“はず”的前提, 以此推测听话人是应该已经知道的状态。即:

可见, 在 (3) - (4) 中, 表示状态的短语接续在“はず”前, 指向前提条件中的客观事实或状态, 以体现说话人站在客观的角度判断的语气。即:当“はず”前方接续状态类词组时, 其指向性作用大多是指向前方的客观前提条件, 并基于其前提作出判断, 是一种“主事件S对子事件S1-Sn进行判断”纵向指向关系。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HAZU”词源的解释, 分析得出其基本释义, 并且在此基础上利用认知并在概念框架中进一步分析了“はず”作为实义名词转变为形式名词的过程, 得知正是这两种名词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即因为有着具体意义上的“不会脱离”和抽象意义上的“不会有出入”这两种含义中的相似之处, 二者的关系才得以成立。而在语法化“HAZU”的运用之中的指向作用上, 根据其前方接续词性的不同可得知, 动作类词语接续中“HAZU”句起到归纳前提条件的作用, 状态类词语接续中起到基于前提条件而判断的作用。前者呈横向结构, 而后者呈纵向结构。总之, 助动词语法化的过程, 是立足于历时的角度、揭示的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现象。其实现, 与人类的认知机制密不可分, 主要体现在语用推理、隐喻、转喻机制上。语用推理会产生“语义添加”或“语义强化”, 主要依靠人类的隐喻、转喻机制实现。

摘要:“必要”类助动词是各国语言中均存在的范畴, 如助动词“はず (HAZU) ”是日语中常用的一个助动词, 它可以给句子增添了“应该”“记得”等“理所应当”之义。句中加入“HAZU”, 侧重于对结论的推断。其前提多为既成事实, 或尚未成为事实的假设, 其结论则多为未定事实, 也可能是既成事实。通过隐喻认知的分析, 我们发现, “HAZU”呈现从实义名词到形式名称的语法化过程。同时, “HAZU”的指向性特征方面, 根据其前方接续词性的不同可得知, 动作类词语中的“HAZU”起到归纳前提条件的作用, 状态类词语中则起到基于前提条件而判断的作用。前者呈纵向结构, 而后者呈横向结构。

关键词:助动词,はず (HAZU) ,语法化

参考文献

[1] 唐向红.中日词汇中表示“人”的接尾词的异同[J].东北亚外语研究, 2009 (1) :29-30.

[2] 谷玲怡.“はず”和“わけ”的异同[J].日语学习与研究, 1987 (06) :44-47.

[3] 孙新平.「はずだ」的语汇意义探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8 (5) :93-95.

[4] 王光辉.日语モダリティ研究的新发展[J].外语研究, 1995 (04) :40-44.

上一篇:我国个人境外直接投资的风险防控体系构建下一篇:浅析关于自然人活体器官捐赠资格的法律完善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