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研究计划范文

2022-06-01

无论是我们生活还是工作中,计划总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帮助我们认清前进的方向,能让我们更顺利的实现目标,那么你会拟写计划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区研究计划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社区研究计划范文

社区银行商业模式研究

据麦肯锡预测我国零售银行业未来十年将大幅增长,并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零售银行市场,这说明我国零售银行业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十八大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商业银行如何稳住对利率敏感度更高的个人客户从而获得稳定存款来源将成为极大考验。互联网金融日新月异,金融脱媒愈演愈烈,零售银行客户比批发银行客户更加稳定持续,使得零售银行业务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稳中求进的重要砝码和手段。而社区银行以其立足社区,在获得客户信息、获得低息存款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极有可能成为零售银行重要的分销渠道,带动银行其他业务发展。

社区银行概念由来已久,但我国社区银行业务一直处于摸索阶段,各行进度不一,中信银行近期也透露出发展社区银行的战略意图,但社区银行究竟是什么?商业模式是什么?未来发展趋势会怎样?信用卡又将在社区银行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本文通过研究对比国内外社区银行商业模式,研判我国社区银行发展趋势,并探讨社区银行可能对信用卡发展带来的影响。

“社区银行”的“社区”不是一个严格界定的地理概念,可以是一个城市,也可以是居民的聚居区、中小企业聚集地,甚至可以是网络社区。目前国内外对社区银行没有统一的定义,最常见的“社区银行”定义主要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银行规模,二是银行业务。笔者倾向于从业务的角度定义社区银行,因为无论银行规模、所处区域,都可以从事社区银行业务,而社区银行业务具有较高辨识度。笔者认为,中国的社区银行是指以服务特定“社区”为目的,以贴近社区、融入社区的方式,为社区居民或中小企业提供便捷、高效、安全金融服务的银行。

一 国外社区银行发展状况及商业模式

从1867年至今,国外社区银行已经有近150年的历史,以美国、欧洲和澳洲为例,社区银行发展状况及商业模式如下表:

表1-国外社区银行发展状况及商业模式

地区 价值主张 业务范围 目标客群 客户服务 特点 代表模式 美国 凭借优良服务、简便手续和快速资金周转,用少量资金解决客户之急 中小企业及农业贷款、消费信贷、低手续费支票、投资产品、楼宇按揭、低费用的信用卡和借记卡服务,ATM等电子银行服务等 社区内的家庭、中小企业和农户 打造舒适的居家环境,设立客户休闲区,儿童游乐区等,居民可以在营业厅里聊天,员工与客户是朋友、亲人 获得借款人的“软信息”,网点覆盖不到的地方设自助设备 富国银行、MBNA 欧洲 以服务偏远地区社区居民、小企业为己任,不以盈利为目的 储蓄、信贷、汇兑、信用卡、旅行支票、信息咨询等 小企业、老年人、残疾人、无私人交通工具者和低收入群体 以提供便利服务为目的 持续低成本经营 分支机构模式、特许经营模式

澳洲 以满足社区居民、企业的金融需求为己任,不以盈利为目的 信用卡、个人账户管理、电子银行服务(自动柜员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 本地居民及企业 客服人员来自于社区,统一接收银行的培训,服务水平与大银行相同 多以银行特许经营模式建立,股权属于本地居民和企业 分支机构模式、特许经营模式、电子银行模式

从上表可以看出,美国社区银行相对较为成熟,而欧洲和澳洲社区银行因设立背景特殊普遍不以盈利为目的,国外社区银行模式主要有五个特点:

一、设立贴近“社区”的服务网点;

二、以居民、中小企业、农民及其他低收入群体为主要目标客群;

三、以常规金融业务、信用卡、自助机具服务及信息咨询等为主要业务;

四、通过灵活的客户互动方式与优异的客户服务体验,与客户建立良好关系,获取“软信息”;

五、社区银行业务中信用卡主要以“联名卡”模式存在。为了更深入的探究美国社区银行商业模式,以富国银行和MBNA为例:

1、富国银行

富国银行目前是全球市值最高的银行,其社区银行业务收入占总收入56%,且表现极其稳定。研究发现,富国银行的社区银行产品没有特别的差异,但具有独特的竞争模式:

一、把自己定义为零售商,把“分行”改为“门店”,放低身段、贴近客户;

二、把卖“产品”变成卖“解决方案”有机的打包多个产品,避开激烈竞争,提高客均购买数量;

三、对客户进行分级管理和分级审批,将组织架构与大中小微的客户划分对应,严格控制大额贷款风险,提高审批效率;

四、员工本身也是社区生活的成员,他们具备丰富的社区知识,并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

五、在条件不适合设立网点的地方布局ATM,大大提高渗透率。

2、MBNA 在被美国银行收购前,MBNA是美国第二大信用卡提供商,MBNA社区银行成功主要源于它的“联名卡”营销模式。MBNA通过签订排他性的合作协议,与超过5000个社团、协会联合发卡,根据发卡量和交易量,付给协会一定费用。根据协会特点,向协会成员提供适合其需要、反映其特色的服务方案。神奇的是,MBNA没有营业网点,仅依靠合作机构发卡,为15000家银行分行及网点提供服务。

二 国内社区银行商业模式实践

国内各大银行虽然都在花大力气探索,但目前为止尚无明确的商业模式,各家银行都是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探索独特的竞争模式。综合来看,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商业模式主要是:社区金融服务站、社区一卡通、智能社区银行及“合纵联合”模式,如下表:

表2-国内社区银行主要商业模式 模式类别 代表银行 模式简介 主要目标客群

业务范围和拓展方式 服务特色

社区金融服务站

工行 以营业网点为依托,在大型社区附近建立形象统一的“金融服务站”,公示服务内容,组织金融知识普及活动,架起与政府联系、沟通的平台 大型社区居民

与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物业公司等联合开展共建活动,搭建金融知识共享平台,提供个人金融服务 对有理财、融资、旅行、出国等金融需求的居民,提供上门服务

民生 以自助银行及自主研发的金融服务系统为依托,在高档社区设立金融便利店,联合多家部门及单位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并推出“智家卡”和“社区贷” 高档社区居民

通过与物业、邮政、市政建设等单位合作搭建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各类个人金融服务,物业、水电、煤气费缴纳,报刊订阅、保费缴纳、个税申报等业务 居家型的网点装饰、为社区民众提供金融培训,与市政服务、社区生活紧密结合

上海农商 将金融便利店、小微企业专营网点和财富管理结合,延长人工服务时间至21点,并结合24小时自助机具,打造社区居民“家门口的银行” 农村、城镇、军事等社区,小商品、服装、建材等专业市场、网络社区等 与政府、社区管理单位等合作,提供社区建设融资;提供个人及小微企业各类金融服务;探索家庭理财服务;开发电视和网络视频银行等新渠道 并与自动设备结合提供24小时服务

社区一卡通 吉林银行 将借记卡和社区服务结合,推出“社区一卡通”,提供适合社区居民、个体工商业户、私营业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设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服务中小企业 长春市民、个体工商业户、私营业主、出租车公司等 联合吉林省工信厅、土地、房产、交管等部门和单位,打造市民生活综合平台,提供金融服务,医保支取、报销,出租车管理费缴纳,违章查询等服务 通模式为客户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

通过一卡

采用人工错时、延时服务模式智能社区银行 广发银行 以虚拟柜员机(VTM)为依托,通过全天候的远程座席为客户提供指导和授权,处理较复杂的金融业务 小区、写字楼、商场、车站、机场、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居民” 联合当地医疗、公共交通、市政等单位,提供自助金融服务,医保、病例查询,公交卡充值,手机、燃气、数字电视缴费等服务 VTM替代网点柜员,降低经营成本,提供24小时社区自助服务 “合纵联合” 建行 与云南省湖南商会合作,通过全面调研商会旗下中小企业,有针对性的设计提供金融解决方案实现零售银行业务的快速批发,主要提供多方位、多领域的金融和非金融服务

以商会成员企业为服务对象 与商会等组织合作,提供个人及小微企业所需各类金融服务,还提供财务、税收方面的专业建议

将客户营销和信贷业务办理分离;深入调研客户需求,量身定制金融和非金融服务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社区银行商业模式特点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我国社区银行目前还处在“跑马圈地”的快速发展时期,普遍以高档、大型物理社区为重点,并以快速布点为目标;

二、社区银行服务以个人和中小企业金融、自助服务、网络银行、家庭理财、小额信贷等金融服务为主,逐步向水电费、物业费代收代缴等中间业务和医疗、公交、商户等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环节延伸;

三、社区银行普遍主动向客户提供服务,例如:定期的金融知识宣传、对有需求的客户上门服务、调研中小企业制定针对性服务方案等;

四、社区银行非常关注成本,社区银行网点普遍较小,配备的人员有限,相对于传统网点成本优势较为明显;

五、调整内部管理及审批机制,多家银行采用分级审批的方式审批消费信贷等产品,严把风险关,更提高了服务效率;

六、提倡亲民服务,例如:民生银行的网点装修成居家样式,并配备儿童娱乐设施,成为小区居民休闲、娱乐的去处。

从社区银行的发展规划来看,民生银行领跑整个行业,预期年底民生银行在北京开设的金融便利店突破100家,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更提出了未来三年民生银行在全国设立金融便利店突破10000家的目标。民生银行有如此大的魄力,一方面是“跑马圈地”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民生银行在社区银行业务上下足了功夫,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社区银行产品方面,民生银行除常规金融服务以外,推出具有特色的“智家卡”和“社区贷”,“智家卡”兼具借记卡、门禁、停车场刷卡、附近商户特惠等功能,而“社区贷”是针对社区有户口的业主提供的较高额度的信用贷款,从揽储和放贷两方面牢牢锁住客户;

二、在社区银行成本方面,民生银行根据小区规模、房屋均价等信息将小区分类,不同类别配备不同规模的网点,节省租赁成本;网点内除了几台终端机和电脑外,几乎没有其他硬件设备投入;同时,采取分支行客户经理、理财经理不定期指导,小区配备少量客户经理的模式,节省人力资源。

三、在业务宣传方面民生银行也一直走在行业前列,将“小微金融”和“小区金融”战略、发展目标、社区银行最新发展状况等都作为宣传资源,不仅提高了知名度,更增强了民众信心。

四、民生银行在网点装饰方面也走在国内银行前列,内部划分了便民服务区、电子银行体验区、自助交易区和儿童游乐区等,以下是民生银行社区银行的一些图片:

(图)民生银行金融便民店

三 中国社区银行商业模式发展

(一)社区银行模式发展方向

1、社区银行的独特定位不可替代

社区银行的定位是区别于传统银行的重要标志,坚持便民、利民的定位不变是社区银行的立身之本。手机银行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也以便民为宗旨;而社区银行是网络银行与实体银行的结合,兼具便利性和安全性,能够为客户提供更为丰富的产品和服务,未来可能将成为商业银行线上、线下业务的有力结合点。

2、社区银行服务综合化,可能为众多行业带来发展契机 由于社区银行的地缘优势,社区银行能够更为便捷、直接的获得客户品质、家族历史、个人可支配开支及小企业运作状况等方面的信息,这使得社区银行在揽存和发掘信贷需求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优势。社区银行更容易找到与周边商户、行政事业单位、物业单位等合作的契机,而随着客户对社区银行的不断认识,会对社区银行产生综合化服务的期望,大量的代收代缴等中间业务又为社区银行带来巨大的盈利空间,因此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将成为一种趋势。保险、基金等金融行业可能会借助社区银行快速布点,而周边商户、家政公司等生活服务类行业也可能会加大与银行的联系,未来社区银行为客户提供个人综合金融服务、家庭综合理财服务及小微企业综合服务可能成为发展的重点。

另外,随着卡产品的日益丰富,技术的不断提高,“社区卡”可能将成为卡产品的重要发展趋势。“社区卡”以服务社区为核心,将借记卡或信用卡、小区门禁卡、公交卡、各类商户会员卡、医保卡等功能集合起来,在方便客户的同时,打造更具有黏性的卡产品。

3、多层级的服务网点设置可能成为主流

社区银行服务渠道的选择是成本与服务水平之间的博弈,未来社区银行网点可能会利用自助终端,针对不同的社区及区域设置不同类型的服务网点,分层级渗透社区。例如,在网络社区设立基于互联网的网络社区银行;大型社区设立“金融便利店+24小时自助服务终端”网点;在小型社区和写字楼等地设立24小时自助服务终端,同时利用ATM抢占不适于设立金融便利店的偏远社区或角落等。多层级有重点的服务网点,可能成为笼络客户的重要手段。

4、服务模式发生重大变化

未来服务竞争可能成为社区银行的关键竞争领域。社区银行网点装饰以居家、闲适风格为主,提供娱乐、休闲场所,联合物业、居委会、商会等组织各式的金融服务讲座等普及性活动,与社区周边商户合作更加紧密。而客户与银行的关系可能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突破委托代理向合作等“双赢”的关系模式转型。甚至客户可能向社区银行提出特定服务需求,而社区银行在客户明确意愿的前提下,寻找合作伙伴。

5、关注小微企业金融需求

据银监会测算,银行对大企业的贷款覆盖率为100%,中型企业为90%,小微企业仅为20%。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融资渠道不畅的问题,而传统银行不能及时发现和规避小微企业风险,但社区银行在信息获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社区银行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领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二)信用卡将在社区银行中扮演重要角色

1、信用卡将成为社区银行客户的重要入口

信用卡在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商户资源,更容易通过联名卡、会员卡,结合IC等方式,联合社区周边商超、物业、公用事业单位、行政事业单位等机构,整合社区周边商圈,成为众多行业的联系纽带,打造社区居民“医”、“食”、“住”、“行”的全网络,这意味着,信用卡可能成为社区银行引入客户的重要入口。

2、信用卡将在O2O领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随着O2O的深化和发展,信用卡早已经成为线上、线下的重要链接点,而银行入驻社区可能提高O2O的覆盖领域,信用卡凭借其天然的支付优势、预授权消费、分期等便捷服务,必将扮演重要角色。

3、信用卡交易数据成为重要的大数据资源

在大数据日益火爆的今天,数据就是资源,而信用卡不仅拥有明确的客户信息,更拥有丰富的客户交易数据,这些数据能够帮助银行快速了解客户的活动范围、消费行为、品牌偏好、潜在需求等信息,可能成为精准营销的重要依据,也将是增强客户粘性的利器,而在商户拓展、商圈打造方面可以为银行指明方向,使银行、商户、客户建立良性循环系统。

另外,随着个人征信系统的不断发展,信用卡使用状况可能成为个人及小微企业重要的短期征信手段。

第二篇:社区警务比较研究.1

《社区警务比较研究》

一、《社区警务比较研究》讲座目录

一、社区警务工作内容的中外比较

欧美社区警务的主要原则例举

二、社区警务思想原则的中外比较

三、社区警务历史渊源的中外比较

四、社区警务社会环境的中外比较

五、社区警务主体组织的中外比较

六、社区警务方式方法的中外比较

二、《社区警务》课程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基本分布领域

社区警务及警务改革、基层基础工作资料

法学、犯罪学尤其是犯罪预防方面的资料

社会学、管理学尤其是社区建设等的资料

自卫与安全防范技术、方法、经验等资料

(一)社区警务领域的主要成果

李忠信主编《中国社区警务研究》,群众出版社1998年出版。

李忠信主编《社区警务与公安派出所工作改革论文集》,群众出版社1998年版

吴开清等译《警务工作之核心问题》,群众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

倪海英主编《社区警务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

张兆端编《社区警务》,2003年公安大学出版

张兆端著《社区警务论》,2003年公安大学出版

《最新社区警务工作指南》,2003公安大学出版

山西公专编《社区警务实用教程》,2003年出版。

治安管理局编《中外社区警务》,2003社会出版社

“21世纪”教材《社区警务》,2005公安大学出版

曾忠恕《美国警务热点研究》,2005公安大学出版

《全国优秀派出所所长(民警)研讨班文集》,公安部治安局编,内部编印发行。

社区警务教程,刘兴华,2009年公安大学版

(二)犯罪学等方面的参考书籍

宋浩波《犯罪学理论研究综述》,群众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

王智民主编《当代国外犯罪学概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社

康树华等著《迈向21世纪的犯罪预防与控制》,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

刘强《美国犯罪学研究概要》,2002年公安大学

黎国志等主编《犯罪行为控制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

俄国阿·依·道尔戈娃著、赵可译《犯罪学》,群众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周纪兰等著《一个被轻视的社会群体——犯罪被害人》,群众出版社2002年出版

王智民等著《当前中国流动人口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

(三)社会管理方面的参考书籍

艾森特·奥斯特罗姆著《美国公共行政思想的危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11月出版

1 艾森特·奥斯特罗姆等著《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6月出版

北京市委研究室编《新时期治保会建设》,1995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

廖斌《社区建设与犯罪防控》,2003法院出版社

社区建设、社区工作学的图书(中国社会出版社)

(四)自卫与安全防范方面书籍

“西方现代生活教程”:《自卫书》、《自助书》、《自救书》。

董金明、黄娜著《女子避险解危术》,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

仝慧明等著《中小学生自我保护66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治安管理局《警务工作安全常识》,2003群众版

三、教学要求与考核

一、秉承两个原则

国外理论与中国国情结合;当前实践与今后改革结合;

第二、注意学习方法

简要笔记,以课堂互动为主;对照整理,以自学思考为主;

第三,考核办法

结课考试:概念题20、简答题40;论述题40 共勉:“心境决定命运”

马斯洛为人们揭示的规律:

心境若变,态度就变;态度若变,行为就变;行为若变,习惯就变;习惯若变,环境就变;环境若变,命运就变。

我们需要反过来运用:

要变命运,先变环境;要变环境,先变习惯;要变习惯,先变行为;要变行为,先变态度;要变态度,先变心境。

严谨为学者须记:摘引、撮要、质疑、感想,是系统且有效学习、研究者的四项根本任务与必具成果,而标注全面则是这些成果得以保存延续并广泛运用的关键。

——为学生读书札记题词。

1、原始警务:近代法治社会之前的基本警务模式。原始警务时期没有专业警察,而以习俗禁忌、社会道德、宗教信仰等文化影响为前提、基础;以个人自制、家庭管理、舆论监督等社会活动为主体、常态;以行政管理、司法惩治、军事干预等国家强制为保障、后盾。因缺乏社会法治与司法体系的支撑与制约,原始警务难于实现真正的公平、公正。

2、“警务之轮”:中国社区警务主体结构的基本模式。中国的警务之轮,以警方为轴,司法为承,行政为辐,社团为圈,公众为胎,从里到外逐级、双向传递物质、能量与信息,实现社会公共安全的整体防护。警务之轮形象化体现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中国公共安全体制与战略。

3、培训:社区警务的“信息防范”方式之一。是警察根据对方的需要,以一定的组织形式,成批、集中地指导较多居民、家庭或者单位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自卫互助能力,以达到维护社区公共安全的目的。社区警务的安全防范培训需要加强针对性、坚持可行性、提高有效性。

4、社区:是在某一特定区域长期共同居住、生活、生产所形成的,内部具有密切的并存互动关系,外部具有独特文化特质的社会共同体。

5、政治警察:存在于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美国的,直接受雇、受命于政治人物的,与所在社区行政管控紧密关联而与国家司法制度松散关联的警察形态。

6、群防群治,是指未经法律赋予管理社会、维护公共安全职能的普通公民所实施的,以民间活动和互利服务为特征的,以实现自卫互助目的为界限的各种社会公共安全维护活动的总称。

7、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在党委政府领导、公安政法主导之下,遵行主管负责、预防为主原则,普遍组织部门合作、地区协作和群防群治,综合运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 2 手段,系统强化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各项工作,以求标本兼治地遏制违法犯罪、优化治安秩序的中国社会治理系统工程。

8、“警务树”理论,西方社区警务重要理论成果之一。该理论认为,社区公众是警务最深厚的土壤,而家庭、学校、教会和企业事业单位是警务系统的根系,他们将营养不断传送到树干——基层警务单位,再同过这树干全面、有效支撑警务枝叶——各个专业警务单位——的运作。该理论科学阐释了警务系统的构成与运行的基本规律。

9、破窗理论:准确地说,应当称之为破窗效应(Break Pane Law),起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辛巴杜关于不同环境社区的汽车破坏速度不同的心理学试验,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将其发展为揭示犯罪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破窗效应”。他们研究认为,一个窗户的玻璃被打烂却得不到及时维修,就可能以某种心理暗示纵容人们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破窗户不断增多,又给人以社区缺乏管控因而容易破坏的心理暗示;这种麻木不仁的公众心理和社区氛围形成后,犯罪就得以滋生甚至日渐猖獗。

第一讲:社区警务工作内容的比较

西方社区警务的主要工作内容

中国公安部门的社区警务工作 中国社区警务应有的工作内容

本课所使用的“社区警务”概念

一、西方各国社区警务的主要内容

A、强调公关,重塑形象,密切警民联系

出发点不同,决定了中外社区警务的内容与目标等诸多不同

B、警民合作,广泛组织,社区自治自卫

C、注重方法,讲求实效,实施情景预防

主题内容大致相同,容易混淆中外社区警务区别

D、回归人文,兼顾预防,改革勤务模式

E、抓住重点,关爱弱者,治理社会乱象

相关方面的变革,是社区警务完形的标志

(一)强调公关,重塑形象,密切警民联系

注重仪表仪态,讲求亲和友善。

重视礼节礼貌,讲求文明执法。

学习沟通技巧,讲求说服艺术。

交流的前提是平等,说服的关键在尊重

结合自身工作,开展便民服务。

经常冷硬横推偶尔亲民作秀,效果适得其反

根据发展需要,承担公共职能。

及时依法移交,警察暂管才与依法行政不矛盾

(二)多方组织,警民协作,维护社区安全

成立社区管理公众监督检查小组

成立“社区——警察”咨询委员会

定期召开社区安全专题市政会议

成立服务与救济的救护抢险队伍

成立协助警察工作的志愿者协会

动员工商业主组织商业保安队伍

3 中国的问题不在于是否需要建立这些组织,而在于如何发扬民主以重组、健全甚至改造已有的低效而泛滥、重叠的各类组织。

(三)注重方法,讲求实效,实施情景预防

标记珍宝,转移贵重物品。

加固门窗,实施影像监控。

从直接保护公众个人的财物开始,最能有效争取公众协助

清扫街道,覆盖乱涂乱抹。

清理废墟,改善街面照明。

良好环境,不仅是公共安全需要,更是公众安居乐业的需要

强化检查,消除安全隐患。

参与规划,改善防范环境。

从目前和身边做起,但覆盖人文与自然两方面、规划到使用全过程 资料:犯罪的情景预防A——增加难度

例如:

1•加固目标:用锁、保险箱这类物质屏障来阻止破坏者或小偷。

2•控制通道:用大门和接待台这类方法来适当阻隔罪犯的通道。

3•改变罪错意图:用提供字纸篓、移动公共汽车站等办法,把那些不良甚至罪错行为引导到公众较能接受的方向。

4•控制作案工具:控制象听装喷漆和按键式公用电话这类作案工具。 危险物品,一个需要不断探讨的话题:

犯罪情景预防B——增加风险

5•

进/出口检查:增加那些不符合进/出条件的人被察觉的风险。

6•

正式跟踪:通过正式的圈内人(例如警察)和技术(如摄像机)跟踪来制止犯罪。

7•

雇员盯梢:雇人以加强防范(如旅馆看门人和场地看守员)。

8•

天然跟踪:利用那些着手他们日常业务的人进行天然的跟踪(例如:利用修剪树蓠的人或组织社区观察组)。

“关注”的研究成果众多,“被看见”应得到安保界更大重视:

匿名效应、广场效应、霍桑效应、圆形监狱。。。。 犯罪情景预防C——减少收益

9• 转移目标:使犯罪目标远离犯罪,如用减少现金的措施和旅馆为客人的贵重物品提供保险箱的办法减少抢劫。

10• 标记财产:标明财产权属以增大销赃难度、增加找回来的机会,如汽车的车牌和运营证等等。

11• 除去诱惑:除去犯罪诱惑因素,如出版中性的电话号码簿和及时清除乱涂乱画等。

12• 制定规章:制定管理雇员和顾客行为的制度,以根除可接受与不可接受行为间任何含糊之处,并鼓励遵守规则

资料来源:摘自罗纳德•克拉克《犯罪情势预防:成功案例研究》之“简介”。(纽约:哈罗和赫斯顿:1992年),第12—21页

(四)回归人文,重视防范,改革勤务模式

降低巡逻速度,方便警民互动行为

划定巡逻区域,增加警民熟悉程度

警察驻守社区,关注居民生产生活

4 普遍走访住户,调查指导安全防范

服务隐含管理,提高居民生存质量

实施邻里守望,动员居民自卫互助

针对具体问题,灵活多样组织培训

社区警务变革:

以警队管理变革为前提,以社区管控变革为条件,以安防文化变革为基础

(五)抓住重点,关爱弱者,治理社会乱象

提供庇护场所,保护独身活动儿童

组织社区服务,赡养看护独居老人

调查流动路线,多方防止毒品泛滥

改善生存环境,理性处理卖淫问题

允许适当宣泄,防止不满情绪集聚

关注公众心态,注意缓解族群矛盾

国本主义、权力迷信、惩罚崇拜,与社区警务基本思想根本不相容 平时作业:欧美社区警务原则的中国化阐释

具体要求;

依据安德逊文本或者加利福尼亚文本

准确理解、全面阐释、相应细化、相对简练

符合中文习惯,适应中国语境,结合中国情况。

不少于两千五百字

二、中国公安实务部门的社区警务

整个中国对社区警务有多层次的不同理解

传统认识相对宽泛:治安基层基础工作

业务规章突出本职:派出所改革的“社区警务”

社区民警的社区警务工作

各地实践相对接近:各地的社区警务相关措施

需要提醒的是:

无论如何,社区警务不能简单理解为“社区的警务”

(一)治安基层基础工作的内容

A.基层治安单位自身建设。 B.治安行政管理。

C.行政协助与联合执法。 D.组织、指导群防群治。 E、法制教育和犯罪预防。 F、公共安全信息管理。

(二)《派出所改革决定》中的社区警务(介绍自学)

1、配合社区建设,搞好社区警务

2、适应社区需要,优化警力配置

3、明确工作职责,规范警务运作

4、满足工作需求,实现警务前移

5、开发社区资源,搞好治安防范

6、广泛动员公众,强化群防群治

2002年公安部提出的“社区警务战略”的基本内容

2002年6月下发的《公安部关于改革和加强公安派出所工作的决定》(以下简

5 称《决定》),正式提出并集中阐述了“社区警务战略”。在该决定第三部分“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方针,改革警务机制,积极实施社区警务战略”中,《决定》开宗明义地指出

以社区为依托、优化警力配置,明确工作职责,规范警务运作,切实做到警力下沉、警务前移,逐步建立起与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警务工作机制,努力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

1.配合社区建设,搞好社区警务

《决定》指出,“城市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政权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决定》要求各级公安机关“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把社区警务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工作,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力争到2004年在全国大中城市全面实施社区警务战略。”

参考资料:

按照收支脱钩、全额保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建立公安经费保障机制。

研究制定公安机关装备配备、各项经费开支定额等标准,并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别予以保障。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公安工作的决定》(2003)

2.适应社区需要,优化警力配置

《决定》提出,“要根据社区规模大小、治安状况等因素,合理调整”民警责任区,选择适合本地情况的警力配置模式,“保证社区有足够的警力开展警务工作”;要“建立规范化的社区警务室,在市、县范围内统一警务室的标识,规范装备配备”。

参考资料:

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县级公安机关的补助力度,保障基层公安机关办公、办案的经费支出

增加公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施公安监管场所及西部地区公安派出所“两所”建设工程。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公安工作的决定》(2003) 3.明确工作职责,规范警务运作

《决定》提出,“要结合实际,对社区民警承担的收集掌握情报信息、实有人口管理、治安秩序管理、安全防范和服务群众等职责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制定明确的工作要求和考核标准,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形成科学、规范、有序、高效的社区警务工作机制。”

《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区民警的五项基本职责:收集掌握情报信息,管理社区实有人口,管理社区治安秩序,组织指导居民安全防范,接警处警为民服务。

按照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提高快速反应和控制能力、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公安工作机制。

——摘自周永康部长在第20次全国公安会议上的讲话 参考资料

在组织机构、勤务方式、内务管理、教育训练、监督制约等方面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即统一考试录用制度、统一训练标准、统一纪律要求、统一外观识别、规范机构设置、规范职务序列、规范编制管理、规范执法值勤、规范行为举止。简称为“四统一五规范”。

有效整合警力资源,调整机构设置,切实解决分工过细、职责交叉、警力分散的问题。县市级公安机关要逐步将

110、1

19、122三台合一,并进行交巡警合一试 6 点。在中等城市进行减少机构层次的试点。

——摘自周永康部长在第20次全国公安会议上的讲话

4.满足公众需求,实现警务前移

《决定》指出,“派出所要以不断满足社区群众的社会需求和建立良好的警民关系为根本出发点,把安全服务作为社区民警工作的主要内容,努力改进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使警务工作更加深入群众,接近群众,方便群众,赢得群众对社区民警的认同和支持”;

参考资料:

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

要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改起,坚决杜绝发生伤害群众感情、漠视群众疾苦、侵犯群众利益的行为。要从最基本的环节、最细微的地方做起,切实做到在所有的公安工作和执法行为上充分体现公平和正义。

——中共中央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 5.开发社区资源,搞好治安防范

《决定》指出,“要牢固树立„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思想,充分挖掘、利用社区资源,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依靠社区居委会,组织开展以社区保安员、联防队员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治安巡逻、邻里守望活动,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全天候的社区治安防控网络”。

参考资料:

积极构建四个网络、不断完善三个机制、着力强化两项管理,在全国构建起一个以派出所民警和巡警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补充,以社会面、社区和内部单位防范为基础,以可能影响社会治安的特殊人群、危险物品管理为重点,人、物、时、空控制相结合,点线面结合,动静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警民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罗锋在2003年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上的发言

6.广泛动员群众,强化群防群治

《决定》指出,“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中发[2001]14号)的有关精神,争取党委、政府和社区组织的支持,落实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所需的经费,保障群防群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决定》还提出,“要把宣传、发动、组织群众参与治安防范工作作为民警的一项基本功,以是否会做群众工作和群众工作的效果如何作为衡量派出所民警素质高低、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纳入工作考核”。

公安派出所改革的基本任务汇总:

理顺体制,强化保障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立足社区,服务发展

公众参与,民安为本

突出重点,改变方法

科学标准,全面考核

提高素质,强化监督

统一规范,依法治警

(三)各地公安机关赋予社区民警的社区警务工作

A、社区治安信息收集

B、社区公安人口管理

C、社区治安行政管理

D、社区安全防范工作

E、社区为民服务活动

F、社区可破案件查处

7 G、社区健康文化建设

教材大多援用,内容狭窄与泛化问题并存,被当成了“社区的警务”,可能是社区警务难于健康发展的根源

(四)各地推行社区警务的其他措施

1、领导动手,统筹社区建设工作

2、多方参与,强化综合治理网络

3、重视信息,优化决策实施机制

4、强化组织,夯实基层治安基础

5、抓好教育,整体强化犯罪预防

6、全面服务,发展治安防范产业

这些工作当然不是社区警务的全部工作,但如果与公

安部规定的民警工作任务中的合理部分合成来看,最接近

西方的社区警务,也就是“警务的社会化”,而西方警学

也往往将我们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直接看成中国社区警务。

1、领导动手,统筹社区建设工作

——高度重视,从强化居民自治入手,整体夯实基层社区行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纳入轨道,整体规划,把社区各项建设与社区建设的整体工作统筹安排、同步实施;

——以社区组织为主体、派出所为主力军、社区大单位为骨干,统筹和协调社区警务。

2、多方参与,强化综合治理网络

严格执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部门责任制,各相关部门联系会议决定通力合作解决有关治安问题

公、检、法、国安、司法、监察、纪检,按照分工,各司其职程序上相互制约,工作上相互配合

广泛动员公众、保安、物业多方面力量投入。

3、重视信息,优化决策实施机制

——一是建立区、街、社区三级“维稳信息员”网络,全面监控,及时掌握公共安全信息;

——二是社区综治委组织公安机关、社区正式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共商治安对策;

——三是把警务评价与居民自治相结合,逐步形成社区民警对直接服务对象负责机制。

4、强化组织,夯实基层治安基础

——一是配合社区建设调整责任区警力;

——二是试行警务室与管委会合署办公、户籍民警兼任社区管委会副主任等做法;

——三是扩大义务巡逻和专兼职保安队伍;

——四是多种方式积极开展邻里守望;

——五是全面规范社区民警的工作、强化公安派出所对社区民警的管理。

5、抓好教育,整体强化犯罪预防

——一是建立社区居民业余警校,开展经常性法制教育、法律咨询、犯罪预防教育;

——二是积极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建立社区矛盾调处中心,最大限度化解矛盾和纠纷;

——三是建立管理站,强化外来人口管理。

8 ——四是加强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

——五是加强禁毒、禁赌,扫黄打非,净化社会风气,建设公民道德。

6、全面服务,发展治安防范产业

——配合城区改造、小区建设,坚持群众自治与现代物业管理相结合,实行有偿服务。

——广泛动员,拓宽公众参与途径。如有偿聘请政法退休人员、下岗职工、低保人员等

——加强指导,增强物业单位维护社区安全的自觉性,将社区安全与物业管理各项制度相结合,加强安全措施和保安队伍建设。

三、中国社区警务的应有工作内容

1、稳定严密日常管理——管理是防范的基础、打击的前提

2、科学管理安全信息——了解情况、找准问题、掌握资源

3、及时解决治安难题——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4、努力普及自卫互助——不只是警力有限,更是公众权利

5、系统强化技术防范——人物结合,点线面体,经济实用

6、及时有效巡逻支援——科学布警、动态支援,管控时空

7、净化优化社会环境——规划建设、和谐关系、人性管控

(一)持续严密日常行政

长期严密行政管理,可以提高居民守法意识、防范意识和安全感,防止秩序混乱、扼制违法犯罪

管理的最高水平是“零缺陷”,但它既极大增加工作强度和工作难度,也要求无情法律的有情执行。

再不能“坐机关”等审批,而应当持续不断地抓好过程管理,因而极大地增加了警察工作强度与难度。

公共安全及其基础性社会管控行为

(二)科学管理安全信息

全面收集、分析、运用安全信息,是警察的起码功能,更是社区警察的特长所在。

收集信息以发现和研究社区的安全问题,是社区警务的原始出发点。

(三)及时解决治安难题

既是社区警务的必备提前,也是社区警务的迫切任务

社会化的社区警务是区域性、个性化、研究型的警务:

因地制宜: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社会治安难题

因时制宜:同一地区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社会治安难题

因事制宜:同一地区同一时期不同问题有不同的办法

因人而异:同样地区、时期、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处置

(四)努力普及自卫互助

对非执法人员而言,自卫互助既是行为依据、也是行为限制。

公众普遍而有效地自卫互助,是公安机关履行本职实施法律、维护治安的前提与基础。

既因为“警力有限,民力无穷”,更因为警察、警务需要理解:事非经过不知难。 安全、公共安全与自治安全

(五)系统强化技术防范

科技防范是社会治安领域的“第一生产力”。

方式如标记、加固、封闭、监视等等。

10 逐步建成监控、报警、处置一体化的安防系统。

关键要严格遵循市场规则,防止“行政摊派”。 加强技术防范,创造平安生活

六)及时有效巡逻支援

普遍巡逻与有效支援,是群众自卫互助、见义勇为的坚强后盾。

最高境界,是依法建立警民、基层与机关、公安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

(七)净化优化社会环境

社区警务立足社区、依靠公众,全面受制于社会环境

优化自然环境、净化人文环境,既是前提,又是保障。

依据“破窗理论”对犯罪实施“环境预防”,实现自然环境“有序、有管、有防”,是社区发展和公众生活必须,就需要动员公众而不能警察单干

净化人文环境,已有禁毒禁赌、扫黄打非、社区矫正、弱势群体救助等,但其核心在于:增加警民、居民间相互熟悉、信任、支援、满意程度。

四、基于本课概括而界定的

“社区警务”概念

社区警务,是警察带领、指导、支持社区居民,研究社区问题、开发社区资源,以强化自卫互助、合成防范网络、改造社区环境等多种方式,系统、长效地维护社区公共安全,进而促进居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发展的警务思想、警务模式和警务方法体系的总称。

11 主体:警察带领下的社区居民;

内容:研究问题、开发资源、组织自卫、系统防控、优化环境

目标:系统长效维护社区安全,促进居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共处

体现:先进警务思想及其相应的警务模式和与之配套的警务方式 补充:“社区”概念辨析

社区:是共同居住某一区域而在长期生活、生产中形成的,内部具有密切并存互动关系,外部具有独特文化特质的社会共同体。

中国古代的“社”是“土地神庙”,供奉同一祖宗神庙的人们所在的居住区,就可以说是同一“社区”,与西方涵义近似。(“左祖右社”)

当代中国“社区”理解太偏重“区域”而忽视人文,与西方的community更重视人际关系不同,西方更强调的是“生活共同体”这一基本内涵。

社区警务被解读为“社区化警务”,就不如解读为“社会化警务”更确切

第三篇:社区体育场地器材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5-000-01

摘 要 我国社区体育蓬勃发展,参与人数逐年增加,社区体育理论逐步完善,但就社区体育的器材管理方面的科研水平严重滞后。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走访调查法等多种科研方法对社区体育的器材管理进行了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客观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社区体育 器材 管理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针对目前社区中大量体育器材缺乏科学管理,没有合理利用等现实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在理论上对社区体育器材的管理和利用提出新的意见和合理化建议。

一、问题提出

社区体育服务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措施,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是体育社会化的促进因素,也是体育生活化的重要举措。社区体育的基本条件便是体育器材。体育器材是社区居民进行器械锻炼的物质保障,是社区体育的基础条件,在走访调查中也证实了这一理论,各社区均配置了一定数量的体育器材,其中大部分是常见并简单的体育器械项目,有扭腰器、摸高横梁、单双杠、肋木、跑步机、固定式踏桩、仰卧起坐床等体育器材。

然而,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这些体育器材闲置,一部分器材被用来晾晒衣物等;器材损坏严重,比如器材生锈,跑步机只有一条腿。出现这一系列情况必然是社区体育器材的管理方面出现了问题,亟待解决。

二、社区体育器材管理发展的现状

(一)体育器材缺乏科学管理

体育器材的科学管理是保障体育器材得以正常使用的基础条件[3]。调查中了解到社区没有出台相应的社区体育器材的管理政策条例,没有制度层面的保障,也没有分管领导负责管理,领导层不重视,这两大原因就造成社区体育器材严重滞后,导致社区体育器材的严重损坏。

(二)社区健身场地被私人化,健身场所卫生无人管理

通过走访和观察发现,现有的健身场地和器材已经在逐步演变成私人场所。走访发现一些器材场地被一些社区居民用来晾晒衣服,还有一些场地被用来停车等等情况,出现这些情况社区管理部门并没有相关人员进行管理,任由其发展,导致公共的体育设施被私有化。另外,健身场所卫生无人打扫,纸屑、果皮随处可见,很多健身器材的使用说明被小广告覆盖,从小区居委会得知,小区的健身场地卫生原本是由小区物业负责,但是小区物业委员会因资金欠缺等原因,目前的岗位空缺严重,除了一些大面卫生之外,细节卫生做得不到位,特别是公共设施等一直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影响健身者的情绪。

(三)健身器材露天安放,无人维护检修

我国综合国力逐步增强,体育观念逐渐有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在各社区修建了体育器材,但是很多器材都已经是“历经风霜”。“肋木”、“转体训练器”、“摸高横梁”等多处油漆脱落、锈迹斑斑,很明显就是没有管理保养,无人维护检修的后果。健身器材损坏包括自然损坏和使用损耗。“社区健身器材损坏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居民普遍缺乏健身器材的使用知识,其次是未能及时维护造成健身器材损坏,如器材松动,器械磨损等[4]”。特别是一些高频率使用的器械损坏严重,如漫步机只剩下一条腿、扭腰器松**摆等。

(四)群众参与率低,器材利用率低

社区健身场地没有相关的健身规章制度和健身指导,健身者只能依靠器材上的说明,一知半解地进行锻炼,没有明确的健身计划,健身者只是把体育器材当作一种娱乐方式,不合理地使用器材,简短了体育器材寿命。随着“坝坝舞”的兴起,社区居民更倾向于这一类简单的健身方式,而对于器械这一类稍有难度的体育项目不感兴趣,加之体育器材的损坏,居民不得不放弃利用社区体育器材健身的方式。

三、结论与建议

(一)制定相关政策,科学化管理。首先应该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管理条例,完善管理体制,落实到分管领导,将这一项工程纳入相应管理人员的考核机制,科学化管理。思想上重视,将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作为一件长期的、艰巨的工程来抓,保障政策制度的顺利实施。

(二)合理规划健身场地,调整器材密度和间距。在对居住区健身的规划中应考虑到居民健身空间的长期性、有效性和空间安排的有机性,追求生活化、方便化、安全化、趣味化,合理调整器材的密度和间距,发挥每一个健身器材的使用价值,如把锻炼效果相仿的器材划区域摆放,民族传统型的器材和新型器材结合起来使用。

(三)探索社区健身场地器材管理的新模式。委托社会专业组织管理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形成管理规范、制度保障、环境优雅、科学指导的全民健身新体系[5]。专业管理人员要一天两巡视,二天一维护,二天一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健身器材的正常使用。借鉴我国发达地区的管理维护经验,结合本社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把社区体育健身提高到更高的层次上来。

(四)改善社区健身场地的卫生环境,加强监督。社区管理者逐步完善健全的社区环卫机制,落实相关的环卫政策,鼓励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并保持,获得良好的健身环境的同时也为社区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建议以几个家庭为单位,成立社区环卫小组,轮流值日,为社区健身场所营造美好的健身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 孙锡杰.苏州市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现状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技.2009(1):76.

[2] 王飞.北京市海淀区社区体育器材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3] 李江.南阳市社区体育健身场地器材管理现状调查[J].南京师范学院学报.2012.12.

[4] 乐开颜.攀枝花市社区健身器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6):100.

[5] 熊和平,陶理.湖北省孝感市社区体育器材的管理及利用探究[J].体育人文社会学.2012.12.

第四篇:社区商业发展研究与模式探讨

营销部

乔相逢

【摘要】社区商业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出现。国外的社区商业主要以购物中心的形式出现,具有满足社区居民购物、服务、娱乐等综合性需求的功能。购物中心的核心店基本上都是知名的连锁企业。各种连锁经营品牌是支撑社区商业中心的骨干力量,是社区商业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国内的社区商业设施正朝着成为一种综合建筑、景观、空间、声音的体验式场所,一种为社区居民创造的拥挤热闹的场所的方向发展。总的来说目前国内的社区商业普遍带有浓厚的住宅底商特点,与国外成熟的社区商业模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目前,随着社区商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越来越多的大型综合建筑体的出现,与以往零散商业运作方式不同的模式正在悄然改变社区商业地产的未来。

社区商业的发展概况及特征

社区商业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出现。当时由于家庭汽车的普及,以及城郊新建的发达的高速公路,使得城市居民大量向郊区扩散,由此产生了专门为郊区新建居住区居民服务的社区商业。60年代,英国、日本、法国等西方国家也由于居民的郊区化而出现社区商业,到70年代,新加坡的社区商业也开始大规模发展起来。

国外的社区商业主要以购物中心的形式出现。购物中心是一种现代的零售业态,美国的《零售辞典》对购物中心是这样定义的:“购物中心是一个由零售商店及其相应设施组成的商店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开发和管理,一般有一个或几个核心商店,并有众多小商店环绕。购物中心有宽敞的停车场,其位置靠近马路,顾客购物来去便利。”

国外社区购物中心的零售商们联合扩大经营的范围,不仅增强对人们“一站式”购物的满足能力,还向社区居民提供丰富的服务项目和休闲娱乐项目,因此社区购物中心在国外城市整体商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以美国为例,2000年全国社区购物中心零售额为4494亿美元,高于近邻型购物中心(3205亿美元)和区域购物中心(1429亿美元),约占美国商业总零售额的40.68%。

一、社区商业的特点

社区商业是一种以社区范围内的居民为服务对象,以便民、利民,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的属地型商业,社区商业是城市商业空间中的一个重要层次。社区商业所提供的服务主要是社区居民需要的日常生活服务,这些服务具有经常性、便利性,但不一定价格低廉的特点。因此社区商业具有稳定的市场基础,并将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得到更大的发展。

二、国外社区商业的发展概况及特征

西方各个国家的社区商业,虽然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1.

社区商业的功能

国外社区商业是为了适应城市居民郊区化而建立的,具有满足社区居民购物、服务、娱乐等综合性需求的功能。社区购物中心提供的商品包括便利品和选购品,主要有杂货、食品、衣服、鞋帽、家具、家电、建筑材料、药品、珠宝饰品、礼品、酒类等,商品的档次要根据所服务社区的经济状况而定,一般以中档品为主。而服务功能包括,银行、邮政、电信、图书馆、警察所、医疗中心等公共事业,也包括干洗、修鞋、裁剪、洗车等日常服务。社区商业中心又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提供许多流行的娱乐设施,如雕刻、滑冰场、电影院、健身房、摄影、旅游代理等。另外,各种类型的餐饮服务,也是社区商业中心的功能之一,快餐、酒吧、咖啡屋等不仅解决了人们购物、娱乐过程中的饮食问题,也是朋友们约会、休闲的良好场所。

2.

社区商业中心的业态构成

国外社区商业主要是现代化的购物中心形式,购物中心和连锁组织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购物中心的核心店基本上都是知名的连锁企业,例如,美国的沃尔玛、日本的大荣等都是它们国家许多社区商业中心的核心店,社区购物中心靠它们来提升对附近居民的吸引力。除核心店外,中心内还汇聚着各种不同规模、不同业种的专业店、专卖店,它们也多是连锁经营。各种连锁经营品牌是支撑社区商业中心的骨干力量,是社区商业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3.

社区商业的开发

国外社区商业的开发都是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进行的,其中,英国、新加坡等国家,政府对社区购物中心的开发实行强有力的控制,开发者须与地方当局结成共同开发的伙伴关系。而在美国,政府对社区商业开发的干预要少得多,主要是一些私人开发商以赢利为目的而进行开发。

国外社区商业的开发商主要有大型零售商、专门的商业开发商、房地产开发商、甚至是保险公司、基金会等。商业企业和地产物业公司联合开发的做法也比较普遍,如澳大利亚的C.lesMyer,日本的太丸、伊势丹、高岛屋等大零售企业和当地地产物业公司联合建设的社区购物中心在上述国家到处可见。国外社区商业中心一般都实行开发和经营分离的做法。开发商负责前期开发,经营商负责租赁经营,形成良性的运作机制。

4.

社区商业的布局与设计

国外社区购物中心都有严格的设计布局,其目的是使购物中心的任何一部分都能吸引大批的购物者。购物中心重视对承租户的科学组合与安置,核心承租户对引导人流起关键作用,占总购物中心面积的约40%,其位置最先确定。对普通承租户的位置安排,充分考虑他们之间亲和力的不同,一些经营项目需组成群体以增强吸引力,而另一些经营项目必须相互避开。一般来说,国外的社区商业中心,会把四种类型的经营项目分别汇集在一起,一是男士用品店,包括男鞋、男装、运动用品等应当集中布置;二是女士用品店和儿童用品店,应该集中在一起,便于消费者进行价格、颜色、款式的比较;三是食品零售店,包括肉店、鱼店、面包店等;四是个人服务,如干洗店、修理店等也要集中布置。国外社区购物中心在总体布局确定以后,还充分考虑商店的装饰效果,承租户的平面布局和店面装饰需要在统一和个性之间维持一种平衡,既要有必要的控制,保证所有商店具有整体性,又要避免标准化的设计,提供给承租户表现个性的机会。

三、国内社区商业概况

1.

国内社区商业现状

我国的社区商业相对落后,正在大力推行的城市居住社区建设,把社区商业的规划和发展视为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社区商业的发展状况不仅影响到社区内居民的消费满足情况,也关系到城市商业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影响整个城市的综合商业能力。

我国的社区商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商业主要以历史形成的沿街商铺为载体。这种商业形式是自然形成的缺乏统一规划,业态档次普遍较低,社区商业功能不全。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商业房地产的逐渐成熟,社区商业得到了巨大的进步。国内出现了一大批“购物中心”、“生活广场”、“娱乐休闲一条街”等众多社区商业项目。它们可能在定位上提出超出社区服务范围的口号,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它们多数仍是以服务社区居民为主要目的,特别是居住区内部的商业设施。国内的社区商业设施正朝着成为一种综合建筑、景观、空间、声音的体验式场所,一种为社区居民创造的拥挤热闹的场所的方向发展。总的来说目前国内的社区商业普遍带有浓厚的住宅底商特点,与国外成熟的社区商业模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2.

国内社区商业的发展方向

我国社区商业正朝向统一规划,科学选址,集中布置的方向发展。各个省会城市都在制定自己的社区商业发展规划。从各城市的社区商业发展规划可以看出未来社区商业将具有以下特点:

1)

各商业行业种类将采取超市、便利店、专卖店、连锁店、专业店等先进业态形式。根据用户的需求,有效开展网上销售、电话订购、送货上门,送餐、送货、上门理发、维修等服务,因为居民日常购物消费将在居住地500米范围内完成。

2)

各城市将大力发展社区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是相对集中的社区商业网点所形成的具有多业态的综合性商业市场。这个综合性商业市场不同于大型商场,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社区居民。

3)

社区商业中心将普遍位于小区的中心位置。要求必备的商业行业种类有:早点快餐店、美发美容店、洗染店、摄影店、日用品小超市、生鲜副食土产店、肉制品专卖店、修配服务站、物资回收站、洗浴中心、服装加工等。要有名牌企业的连锁超市、24小时便利店、市政府推动的放心食品零售门店、放心早点快餐连锁店和放心茶店等正规企业的连锁店,既能满足传统的衣、食、住、行需要,又能适应新型的消费需求。

4)

从发展趋势判断,社区商业将是未来商业投资的重要市场机会,同时也将是商业地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社区商业的模式探讨

社区商业“因住而商”,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满足社区人们基本生活消费服务方面将逐步完善六项功能:购物功能,提供主副食、生活用品;修理服务功能,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用品修理的需要;餐饮服务功能,为居民提供早点、正餐和满足学生、老年人用餐;综合服务功能,社区居民理发、洗衣熨衣、服装加工、彩扩等全在社区完成;可再生资源回收服务功能,采取固定收购站和定期流动收购两种方法,保证居民废旧物品下楼就可交售;家政服务功能,社区能帮助居民雇用小时工、保姆、家教等。

可见,社区商业体现就近方便、价廉物美、服务多样的三大经营法宝。社区商业是一种有别于城市的区域中心商业、SHOPPING-MALL(大型购物中心)、特色步行街的商业形态,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为本地区居民服务的商业模式,社区商业的经营特点体现在:

一、侧重特色。

针对社区居民这一特定消费群体的特征采用不同的经营策略,随着社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层次从小康全面迈向比较富裕,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以物质消费为主的传统消费观转变为现代的综合消费观,以家庭为载体的休闲消费、文化消费、娱乐消费、服务消费成为生活的主流,并逐步向体验消费发展。据此,社区商业营造特色休闲所、风情购物区、艺术市场、风格商业街等,具有消费、娱乐、服务、休闲多重功能的商业配套。

二、辅助功能。

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的商业布局出现“集聚——扩散”的发展趋势,即:品牌、高档、大宗商品向市中心商业街集聚,追求商业利润的品牌效应。日用商品向社区扩散,减少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商业扩散趋势使得社区商业成为投资创业的热点。

三、经营集约化。

大型社区商业以购物中心为主打业态,居住小区以“商业街”、“组团式”、“多点式”为重点建设类型,在业态上以“超市”为主,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的业制。购物中心包容各种新型商业形态,生鲜食品为主的超市、品牌荟萃的特色专卖店、各种便利的餐饮、综合服务设施触手可及,集约化经营将成为社区商业的优势。

社区商业由社区中心向外围延伸,其成型的模式有三种类型:

第一,社区底商发展模式。社区底商是属于零售物业范畴,一般指开发利用住宅、公寓等物业的底层建筑,从事零售商业和服务业。是房地产开发与零售业相结合的一种社区商业模式,是社区商业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底商具有相互推动和强化补充的商业特点。入住率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自然产生商机,商机呈现,又会推动入住率的提高。社区往往是居住人口同质化程度最高的地方,社区商业强调的是本社区的特色,在社区底商和居住环境“软硬”条件集中配套上下功夫,与大型购物中心区别开来,着眼于生活服务为主,使社区底商因社区生活配套而存在,使商业资源配置更合理,降低居民区的噪音污染,避免各开发商重复投资和建设。

第二,社区商业街发展模式。社区商业街是指由相当数量营业面积不同、经营不同类别商品和服务的商店有规律地排列组合的商品交易服务场所。其存在形式分为带状式商业街和环型组团式商业街。从规模上看,社区商业街小于城市中心区的大型商业街和城市区域的中型商业街,属综合型的小区小型商业街。从人的需求发展方向来看,有形商品的充分满足,会使需求向无形商品转移,即所谓的“离物”倾向。在人们的消费生活中,除购物消费外,休闲、文化娱乐、健身、修养等方面的支出比重会大大增加。考虑到商业街的服务商圈和辐射功能,大中小型三种商业街各自的经营定位应有所不同,社区商业街要和住宅区融为一体,成为一条真正的“生活街”,社区商业街不仅仅是一个购物场所,而是一个集购物、餐饮、服务业、居住为一体的生活空间。

第三,购物中心发展模式。美国《零售辞典》对购物中心是这样定义的:购物中心是一个由零售商店及其相应设施组成的商店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开发和管理,一般有一个或几个核心商店,并有众多小商店环绕。购物中心有宽敞的停车场,其位置靠近马路,顾客购物来去便利。购物中心不是一个简单的分布式经营模式,而是一个统一高效运作的有机整体。根据国际购物中心协会的分类,从商圈辐射范围看,购物中心可分为四类:邻里型购物中心、社区型购物中心、区域型购物中心、广域型购物中心。美国社区购物中心的形态以单层楼为主,营业面积在9000-36000平方米,服务人口2万至10万。社区购物中心在面积、服务人口、商店数目等方面都界于区域型购物中心和邻里型购物中心之间。社区购物中心集购物、服务、休闲、娱乐于一体,能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社区购物中心实施团组式开发,融合各种新型商业业态,以生鲜食品超市为主力,集品牌荟萃的专卖店为特色,融各种便利的餐饮、娱乐、健身、服务设施为一体,能满足消费者一站式的消费需要。社区购物中心实施集约化经营,管理成本低,商业带动效应强,容易凝聚人气,是社区商业的一种好模式。

第五篇:国内社区网格化管理研究综述

2013年10月28日 21:4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康静宁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9

一、产生背景与概念释义

网格(Grid)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信息技术领域。网格化被引进管理领域后,由北京市东城区首创,于2004年开始在城市管理中进行实践。城市网格化管理,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之上,以单元网格管理为特征的一整套城市管理思路、手段、组织、流程的总称。[1]后来,网格化被运用于社区治理,在北京、上海、武汉、深圳和成都等多个城市(区)试点。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实质是管理者将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作为具体的任务,建立统一的调度管理机制,借助跨部门的管理规则和业务流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构筑资源共享与工作协同的运作模式,使管理者突破传统方式和手段的局限,实现流程顺畅,提高综合管理和服务的效能。[2]推行网格化管理,其目的在于打破以往行政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推诿扯皮、责权利不明的种种弊端,而是将资源重新整合,进一步下放事权,构建一个新的社会管理体系。在这一意义上,网格化的核心并非仅仅是增加一级更小的基层管理单元,而是改写了基层社会管理的体制构造。[3]从网格化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实现社区自治是网格化管理的核心理念,“网格划分”是其外在表现形式,信息技术是其技术支持,行政权力下放是其内在要求,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是其目标。

二、现有理论研究

(一)政府职能定位的视角

有学者认为政府职能应该包括整合社区内各种资源,建立网格化管理的信息共享网络;完善社区网格内基本医疗服务设施;协调物业公司完善社区网格内基本的文化娱乐设施;引导网格内自发性群众组织等等,而不是直接告诉居民该怎么做、要怎么做。政府要给社区提供服务,尊重社区的行动选择,把社区自[4]新公共管理从企业家精神和市场竞争的角度出发,治作为网格化管理的目的。认为政府的职能应该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新公共服务则进一步提出以公民为导向,政府职能应该是“服务”而不是“掌舵”。[5]由于网格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因而在网格化管理的过程中,政府职能的定位应集中在引导上,给予社区自治更多的资源帮助,减少干预。

(二)多元行动体的视角

网格空间中存在着不同性质的“多元行动主体”,主要包括:以区街公务员为主体的“政府行政力量”、以社区工作者为主体的社区自治力量以及社区党员和一般志愿者。应该承认,上述各种力量交互作用于网格空间,对城市社会管理的总体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网格内虽然存在着多元行动主体,但其在网格内的地位和作用却不是均等的。其中,由于政府部门拥有较丰富的公共资源和较大的公共权力,在网格中居于主导地位,社区社会工作者则是网格中的主体力量,而其他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则扮演着辅助者的角色。[3][4]

社区网格化的“多元行动主体”与治理理念中提倡的“合作、协商、伙伴关系”有共通之处。二者都强调发挥政府、社会、公民等多方力量,为社会发展和社区建设出谋划策,多方协作将为社区治理的长效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社区自治的视角

学者田毅鹏和薛文龙认为,较之以往政府公共服务形式,社区服务着眼于社区需求,在服务资源、服务形式、服务对象上具有灵活高效、覆盖面广等优点。社区服务不仅是在社区治理中应对人际疏离和社会原子化的主要手段,也是社区自身通过共同行动和共同参与重现社区友爱互助关系、实现居民自强自立自主的主要内容。同时,他们提出要提升网格化管理水平,关键在于增强网格化的“自治力”,使之与行政力相互融通匹配,找到来自政府行政力量和“自下而上”社区自治力量的“联结点”。[6]

无论是政府职能视角,还是多元行动体、社区自治的视角,都是就网格化建设讨论公共组织与社区的关系。这就涉及到以政府为主的公共部门如何处理与社区的关系、社区内部如何管理以及如何提高自治能力,具体表现为政府“自上而下”的权力下放和街道社区“自下而上”的利益诉求,这实际上就是对公共部门与社区“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的思考和实践。陈志强和张红结合上海网格化管理实践,认为从微观上看,社区网格化管理从内容上必须涵盖社区党建、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社区卫生、社区经济、社区文化、社区环境保护等。社区内的权力载体有居民委员会、社区党支部、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社区居民理事会,涉及到的关系包括社区与地方政府、驻地企业、国家之间的关系等。社区内外关系如图1所示。[7]

图1 社区内外关系图

三、实践探索

借鉴网格化在城市管理中取得的成就,在政府等有关部门的主导下,上海、山西、河南、浙江、福建、深圳、长株潭城市群结合地方特点,积极开展社区网格化试点工作。

(一)基本做法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基本做法是划分网格,即根据实际情况和管理便利的原则,将所辖区域划分为若干“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负责网格内事务的处理。如深圳市南山区蛇口街道办事处,以“便于问责、单元完整、适度规模”为原则,综合考虑居住人口状况、出租屋套数、社区管理工作的难易程度等因素,将街道12个社区共划分成80个网格。在网格管理责任分配上,每个网格配备3 名工作人员,即网格协管员、网格管理员和网格督导员,分别由社区综合协管员、社区工作站专职人员和街道办事处挂点社区干部担任。网格协管员为网格直接责任人,主要负责网格内不和谐因素的排查和上报工作;网格管理员为网格第一责任人,主要负责对网格协管员采集、排查的信息进行核实确认,并做好调处矛盾纠纷和整治问题工作;网格督导员主要负责对网格工作的检查、指导和督促。[1]

(二)信息管理平台

依托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社区信息管理平台综合了辖区内人口、房屋、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经济发展等信息。通过数据共享、资源整合和信息共用,建立社区综合服务网站平台,社区工作人员可以在平台上查询网格内住户的基本情况,实现办公自动化;居民则可以办理社会保障等事务,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以长株潭城市群社区网格化管理为例,其信息管理平台24小时运行,社区居民、工作人员可以随时登录平台进行相应的商务、办公等管理服务处理。社区居民可以通过社区综合服务系统开通在线答疑、社区论坛、生活资讯、呼叫服务中心等在线式的服务。当出现需要救助的情况时,居民可以在网上发布救助信息,同时可以通过电话向呼叫服务中心求助,一旦救助信息发布,管理平台通过计算、分析、网格化定位,可以立即查明救助信息发出点并在整个社区网格公布显示,让救援者立即赶赴现场,也提示救助信息发出点附近居民进行救助,让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居民都参与到社区服务工作中来,从而提高社区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2]

社区综合服务网站平台的有效运行必须依靠健全的后台支持系统,即实体服务网络,其中,街道办事处及其各个职能分中心是这个网络中不可或缺的成员。社区服务信息系统与街道办事处及其各职能分中心的关系如图2所示:[8]

图2 网站平台与街道各职能中心的协同工作

(三)经典案例

上海市探索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实践主要围绕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为特征的城市管理体制新模式而展开,成为社区网格化的经典案例。其中,卢湾区在开展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中,围绕社区服务和保障、社区综合管理、社区协同和公众参与、社区工作体制和机制等方面建立起一个大的多方有效连接的新型社区;而长宁区主要推进思路是构建区域性大党建格局,突显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区域性党建格局中的主导作用,通过不断深化拓展“凝聚力工程,”强化信息连同、资源配置、快速处置、便民服务、社区保障、民主自治等六大功能。

上海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探索实践之所以成为经典案例,不仅在于上海市走在了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沿,创造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新模式,还在于社区治理过程中存在的显著难题,即如何解决条块矛盾,实现资源信息有效整合和共享:一是区级权力和资源继续下沉到街道、社区的问题;二是条块之间关系如何有效整合、协调处理问题。这也是当前社区建设中服务不到位、覆盖不全面、管理不落实、责任不明晰的重要原因,由此导致了一些职能部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行政效能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等现象。[7]

(四)管理特征

社区网格化实践的特点表现为“精细化管理、信息化建设、人性化服务”。首先,通过社区内部的网格划分、配备专员,将所有社区居民纳入服务范围,当出现邻里纠纷、突发事件时,分管的有关工作人员可以及时到位,控制事态发展;同时通过志愿服务等方式给予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生活上的关怀,营造和谐互助的社区氛围。其次,由于“网格”起源于信息技术领域,在引入社区建设后,信息技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建立电子数据库,记录社区居民的家庭情况、人员类别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等。另外,依托于现代网络技术提供在线服务平台,实现办公自动化。最后,社区网格化不仅在登记办证、劳动就业、医疗保险、优抚救济、居家养老等方面提供便民服务,而且开通社区服务热线,整合社区物业公司和商业网点,为辖区居民提供上门服务。

(五)存在问题

第一,网格化的泛化。一方面,就网格化的功能而言,已经被泛化到可以解决任何问题的地步;另一方面,网格化的范围也被大大泛化,几乎每一个部门、每一个方面的工作都进行了网格化操作,制定了网格化工作流程图,安排了网格管理员。[9]由于网格化范围的泛化导致的管理人员增加,进一步增加了人力运行成本、机构数量和设备资金的投入。[4]

第二,社区“自治力”发挥不足。社区的互动性在个人与集体之间起着调节作用并且使得个人与集体保持一致,社区网格化管理过于强调问题及时收集、反馈,而忽略了群众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积极性。[10]现阶段社区网格化仍以“单向交流”为主,“双向沟通反馈”较为缺乏,居民参与性不高,不利于社区文化和和谐社区关系的形成。

第三,网格化的长效发展。网格化管理是一项长效的管理机制,而不是一项临时性的专项整治活动。在当前社区管理工作中,许多整治工作本应纳入长效管理机制,但上级时常以临时性的、专项性的突击整治代替长效管理,导致网格化管理难以建立长效机制。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大都是重复性、专业性的,若都是以突击性的方式进行应对,所产生的管理成本将大大提高,对所开展的工作将无法进行长效性的总结。另一方面,长效管理机制有利于及时有效解决社区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而这一优势是临时性的、专项性的突击整治所不具备的。[10]

四、简评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化在政府体制改革中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政府的组织形态和管理结构会发生革命性变革,信息技术在政府公共事务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大,它将成为当代政府公共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手段。[11]网格化在转变政府职能、解决政府职能的缺位和越位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社区网格化建设借鉴了新公共服务、多中心治理等现代管理思想,通过“定格、定人、定责”和引入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城市文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实现基层长治久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现阶段的理论研究集中于对公共部门与社区“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的思考,在实践中表现为网格划分和职责分配,缺少对网格间联系的实践和探索。微观层面上要处理好网格内部的事务,但是,网格内部秩序良好不代表社区整体的长效发展。因而,探讨中观层面上网格间联系与互动、宏观层面上的城市共建是很有必要的。同时,结合多中心治理、拓宽治理领域,引入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对解决网格泛化和社区自治力不足将起到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韩江.街道、社区网格化综合治理模式的实践[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1,(1):70、71.[2]张楚文.论长株潭城市群社区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J].湖南社会科学,2011,(3):101-103.

[3]田毅鹏.城市社会管理网格化模式的定位及其未来[J].学习与探索,2012,(2):30、31.

[4]赵语慧.网格化管理与政府职能定位[J].人民论坛,2013,(1):6

6、67.

[5]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美】.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6]田毅鹏,薛文龙.城市管理“网格化”模式与社区自治关系刍议[J].学海,2012,(3):25-30.[7]陈志强,张红.构建和谐社会的社区视角——以上海社区网格化管理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07,(1):

51、52.

[8]张楚文.社区网格化综合服务集成平台开发[J].图书馆情报工作,2011,55(11):57.

[9]陈家刚.社区治理网格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以上海市杨浦区殷行街道为例[J].兰州学报,2010,(11):

37、38.

[10]许广琦.社区网格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1,(3):56.

[11]陈平.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330.

上一篇:三生教育计划范文下一篇:私人定制电影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