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

2022-12-25

第一篇: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

合同诈骗与经济纠纷的区别

所谓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各种虚构事实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如何认定合同诈骗罪与一般的合同纠纷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甄别:

一、根据我国刑法列举的合同诈骗罪的五种表现形式可以看出,下列情形属于合同诈骗罪:

1、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这种形式主要是通过伪造、盗取单位公章、介绍信、合同章与他人签订合同,或使用作废的合同书、介绍信与他人签订合同,以达到骗取他人财物的目的。

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3、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或履行合同。这种情况一般是以小骗大、放长线钓大鱼。

4、收受对方给付的货物、贷款、预付款或担保财产后逃匿的。这里一般要求行为人有主动躲藏的行为。

5、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的。

二、以是否有实际履行能力,来区分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

如果个人或单位企业明知自己并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或担保,以骗取财物为目的,采取欺骗的手段骗取财物的,以合同诈骗罪论。

如果个人或单位有部分履行能力,只是夸大或事后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后来合同无法履行的,按照经济合同纠纷处理。

三、从实践中区分合同诈骗罪与经济合同纠纷。

1、看行为人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有无欺诈行为。

认定为合同欺诈行为主要看行为人采取欺诈行为的目的是否以欺诈他人钱财为目的,并且要考虑到诈骗行为与合同未实际履行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2、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或签订合同后无实际履行能力。

3、行为人没有履行合同的原因。

第二篇: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村经济协会的区别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等等。这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支持。

农村经济协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是新形势下产生的,事关农业、农村、农民,并以农民为主体,自愿加入、自由退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组织名称,但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多不同。

1、成立的目的不同。农村经济协会,有的称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有的称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不管是那种形式,都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以服务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组织。而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也以服务为宗旨,但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谋求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一种经济实体。

2、单位性质不同。农村经济协会因为是农民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组织,所以农村经济协会的性质是社会团体,而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经济实体,是一种企业组织。

3、登记管理机关不同。农村经济协会作为社会团体,其登记管理机关是民政部门,按照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予以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区别于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的特别企业组织,其登记管理机关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登记注册。因此,两者登记注册的条件、程序等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4、对资产的处置不同。农村经济协会作为社会团体,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私分或者挪用社会团体的资产,所有经费以及开展章程规定的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所取得的合法收入,不得在会员中分配。而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

5、承担的风险不同。由于农村经济协会不从事经营活动,可以根据需要自主定支,会员因享受协会提供的服务而自愿主动交纳会员费。因此,农村经济协会自身一般不存在债务风险,会员也不必为协会承担责任。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经济实体,对由成员出资、公积金、国家财政直接补助、他人捐赠以及合法取得的其他资产所形成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处分的权利,并以上述财产对债务承担责任,成员要按照章程规定出资并承担亏损,是有风险的。

6、经费(资产)来源不同。农村经济协会的经费主要来自会费收入、政府资助、社会捐赠、开展章程规定的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所取得的合法收入以及利息、其他合法收入等,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产主要来自成员出资及经营收入。

7、作用不同。农村经济协会不但要按照章程规定为会员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还要积极承担行业统计、行业自律、规范行为等职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职责则主要是经营,为成员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总之,农村经济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同属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国家大力提倡和扶持、对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意义的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经济实体,与小农户、企业一样,可以加入农村经济协会成为会员,交纳会费,享受农村经济协会提供的服务。

第三篇: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区别与联系分析

关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区别

与联系性分析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导致了一些环境污染、破坏和能源需求等迫切性问题的出现,亟待地要求我们去解决。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均又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它们既密切相关,又各有侧重。因此,正确理解和处理这三大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别与联系, 对实现我国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本文结合我国情况从三大经济的概念开始介绍,最后论述了它们的区别与联系,表明我国实施三大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必要性。 关键词: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 绿色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应对日益严重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深入到人类发展的各个层面,特别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模式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几大热点经济充斥在媒体和大众的视野,造成了一定的混淆。其实,它们都是近几十年产生的新的经济思想,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的结果,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特别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陷入资源、环境和生存危机后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与改进的产物。

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概念 1.循环经济

所谓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和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即“3R原则”,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循环经济,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资源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因此回收废金属、废电子、废塑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对于企业来说,香港回收这些废品又比国内回收更具有经济意义,以为为企业减少关税支出,同时又环保节能,可谓一举多得。 循环经济的实施必须有五大体系支撑。

1、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支撑。

2、技术的支撑。

3、资金的支撑。

4、管理和监督的支撑。

5、循环经济链条中的企业必须有经济效益的支撑,必须盈利,必须不断地增值扩大,才能保证循环经济持久广泛地开展下去。 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从资源流动的组织层面来看,主要是从企业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和社会大循环三个层面来展开;从资源利用的技术层面来看,主要是从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三条技术路径去实现。 在我国主要由以下几点相关研究方向:

主要观点1 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它抓住了当前我国资源相对短缺而又大量消耗的症结,对解决我国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主要观点2 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 主要观点3 循环经济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和环保问题,循环经济是一系统工程。而且还必须注意连接物质、能量循环利用在时间——空间配置上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主要观点4 我们应根据中国国情和各地实际形成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还需要经历一个资源消耗阶段。 主要观点5 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注重从不同层面协调发展。即小循环(企业层面)、中循环(区域层面)、大循环(社会层面)加上资源再生产业(也可称为第四产业或静脉产业)。

总之,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一脉相承,强调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循环经济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和环保问题,而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它要求人文文化、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结构调整等社会发展的整体协调。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它可以为优化人类经济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关系提供整体性的思路,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统一,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简称ECO,又称为生态经济,,“ECO”取自“经济的(economic)”和“生态的(ecological)”两个英文单词的词头,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 指导下,通过 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 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 煤炭 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 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人类社会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化石能、核能等的开发和利用,逐步从原始社会的农业文明走向现代化的工业文明。然而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上升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化石能源等常规能源的使用造成的环境问题及后果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随着废气污染、光化学烟雾、水污染和酸雨等的危害,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被确认为人类破坏自然环境、不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常规能源的利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2]即摒弃20世纪及以前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的起点是统计碳源和碳足迹。二氧化碳有三个重要的来源,其中,最主要的碳源是火电排放,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1%;增长最快的则是汽车尾气排放,占比25%,特别是在我国汽车销量开始超越美国的情况下,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建筑排放占比27%,随着房屋数量的增加而稳定的增加。内涵低碳经济:是一种从生产、流通到消费和废物回收这一系列社会活动中实现低碳化发展的经济模式,具体来讲,低碳经济是指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结构创新、经营创新、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提高能源生产和使用的效率以及增加低碳或非碳燃料的生产和利用的比例、尽可能地减少对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同时积极探索碳封存技术的研发和利用途径,从而实现减缓大气中CO浓度增长的目标,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局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实现低碳经济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

重要途径之二,是以“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 重要途径之三,是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 重要途径之四,是全面加强以低碳饮食为主导的科学膳食平衡。 低碳经济的发展意义

生态资源可持续性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3.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

“绿色经济”由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在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次提出。绿色经济实质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环境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绿色经济可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清洁生产工艺等众多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理念和技术结合在一起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绿色经济指能够遵循“开发需求、降低成本、加大动力、协调一致、宏观有控”等五项准则,并且得以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绿色经济”既是指具体的一个微观单位经济,又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甚至是全球范围的经济。

绿色经济是一种融合了人类的现代文明,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市场化和生态化有机结合的经济,也是一种充分体现自然资源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经济。它是一种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有机结合的良性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产物。绿色经济的范围很广,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环保产业、绿色服务业等。绿色经济与传统产业经济的区别在于:传统产业经济是以破坏生态平衡、大量消耗能源与资源、损害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损耗式经济;绿色经济则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平衡式经济。

绿色经济的价值分析:

首先,绿色经济模式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一体化发展。 其次,绿色经济能够体现出自然环境的价值。 再次,绿色经济的自然资源利用具有公平性。 第四,绿色经济可以引导产业结构的优胜劣汰。

总之,绿色经济是一种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为主要内容,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品附加值高、生产方式集约的一种经济形态。绿色经济综合性强、覆盖范围广,带动效应明显,能够形成并带动一大批新兴产业,有助于创造就业和扩大内需,是推动经济走出危机“泥淖”和实现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支撑。同时,绿色经济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重要特征,以经济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为内涵,包括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在内的高技术产业,有利于转变我国经济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集约式发展和可持续增长。

三、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1.三大经济的联系

(1)产生背景相同。它们都是近几十年来产生的新的经济思想,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的结果,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陷入资源、环境和生存危机后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与改进的产物。它们都是相对于传统经济发展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2)理论基础相同。它们的理论基础都是生态经济理论和系统理论,以生态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为核心,以包括人类在内的生态大系统为研究对象,借鉴生态学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原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探索人类经济活动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这几种经济形态都强调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多种组成要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与实施,追求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的全面协调,达到生态经济的最优目标。

(3)依靠的技术手段相同。它们都依赖于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效率、实现清洁生产的生态化技术,如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能效技术等。

(4)发展环境相同。它们都需要以技术创新为支撑,都需要市场机制、法律制度等为保障条件。

(5)其他相同点。他们在消费观念上都倡导绿色消费理念,都强调消费理念和消费结构的改变,反对盲目、奢侈、过度的物质消费。

2、三大经济的区别

(1)研究的角度不同。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3R”原则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 低碳经济主要针对能源领域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重点从建立低碳经济结构、减少碳能源消费入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洁能源,建立全社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机制和发展模式。

绿色经济通过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效、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满足。

(2)核心内容不同。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的循环利用,通过各种物质的循环利用,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耗费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的最大化。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形态,包括绿色产品、绿色技术、绿色GDP、绿色核算、绿色信贷、绿色金融、绿色投资、绿色资本、绿色网络等。

(3)实施控制的环节不同。循环经济从资源的输入端和废弃物的输出端来研究经济活动与自然系统的相互作用。同时,循环经济还关注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低碳经济强调经济活动的能源输入端,通过减少碳排放量,使得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不再发生显著变化,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

绿色经济更多关注经济活动的输出端,即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重点在环境保护。

(4)推动力不同。循环经济:通过物质的循环利用使投入成本降低,为进行循环经济活动的个体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使循环经济具有推动其自身不断发展的内生力量。

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在目前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还不够、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还有待提高的大背景下,推动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发展需要国家强制力的介入方能实现。

(5)评价体系不同。

循环经济:根据《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发改环资[2007]1815号),我国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从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排放4个方面入手,在宏观和工业园区两个层面上分别规定了22个和14个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宏观层面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用于对全社会和各地发展循环经济状况进行总体的定量判断,为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依据。要用于定量评价和描述园区内循环经济发展情况,为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指导。

低碳经济:目前中国没有一个专门针对低碳经济的评价体系,但从低碳经济的定义上就能很直观的看出,其主要从社会生产的结果入手,以碳排放量作为评价指标。

绿色经济:鉴于绿色经济本身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对其评价必然包括生产、生活、生态等多个领域。目前中国也没有一个专门针对绿色经济的评价体系。据悉,目前广州发改委正研究制定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生产领域绿色化主要通过人均GDP增速等8个指标来反映;生活领域主要通过轨道交通运量占公共交通总运量的比重、人均日产生活垃圾等7个指标来反映;生态领域包括空气质量优良率等7个指标来反映。

(6)政府干预不同。低碳经济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全球人类社会作为一个大系统,各国都对温室气体排放负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从1997年签署、2005年才生效的《京都议定书》,到2009年发表的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都说明国家的政治意愿决定着低碳经济的实现幅度和推广程度。只有通过国家政府间的合作,才能实现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为主旨的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则更多是在无国界限制的话语体系下推行绿色环保经济模式,没有蕴含政治色彩。

四、总结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将引起现代经济发展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支撑这场变革的重要条件:绿色科技的进步,市场机制的建立,价值观念、消费模式的改变,生态经济伦理形成都需要时间。我国也面临着从传统的资源依赖过量消耗型、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用循环型、集约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们应理性地对待,清醒地认识我国当前的国情,克服盲目地不切实际地攀高。因此,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也就是说,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 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 国际经济评论,2010. [2] 袁男优. 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 天津: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 [3] 杨运星.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之辨析[J], 前沿,2011. [4] 李伟.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D], 西北大学,2009. [5] 刘旌. 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 天津大学,2009. [6] 任勇,吴玉萍. 中国循环经济内涵及有关理论问题探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 [7] 朱婧,孙新章,刘学敏,宋敏. 中国绿色经济战略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 [8] 王金南,李晓亮,葛察忠. 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现状与展望[J], 环境保护,2009. [9] 苏振锋. “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的联系与区别”等三则[J], 中国集体经济,2010.

第四篇:企业战略管理与细节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我们现在经常谈到管理,特别是细节管理,每个老百姓都有感触,而且都能谈及一下,确实细节时时刻刻都存在,我们如果不善于发现每一个细节,或发现后又不去认真管理,实实在在的做好,那么,成功的希望就会大打折扣。一位细节管理专家甚至将细节管理上升到影响事业成败上来。许多先进国家都在企业管理中广泛运用、开展细节管理,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六西格码管理理论了。

然而,谈到企业战略管理,恐怕就没有多少人敢于涉足、高谈阔论了,因为企业战略管理毕竟是一个大的举措,是组织的命脉、是目标,这个目标对于国家来说,关系到今后国家的兴旺发达,国泰民安;对企业来说,关系到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对事业来说,关系到以后的发展空间和前途;对于家庭,关系到家庭是否保持长期和睦,幸福美满。企业战略管理是指导我们走向成功、渡过难关的关键。所以,企业战略管理与细节管理虽然相辅相成,但企业战略管理更为重要,没有正确企业战略管理目标,细节作的再好,也无济于事。

大家都知道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典故,再聪明的人、再有能力,如果没有良好的发展空间,没有伯乐的发现,可能一辈子就被埋没了。

结合我们企业来说,产品过硬,品质好,这是企业信誉的重点要素之一。产品过硬看的就是企业的设计能力,那么,企业在企业战略策划时就应该考虑研发部门人员的素质,设计研发的速度、能力是否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是否满足市场顾客的需求;在作决策时就应该根据企业发展的状况,合理安排技术队伍,明确分工,以确保产品能够符合市场、顾客不断变化、不断提高的要求,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另一方面,品质的好坏,关键在于企业内部质量控制,近年来质量控制要素已从通常指的人员、机(设备、仪器)、料(原材料)、法(工艺、规章制度)、环(环境)外,还加上信息沟通、数据统计和质量分析。这几个方面需要企业最高管理层在产品的企业战略管理上考虑,根据不同的控制要求,投入不同金额的管理费用,建立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投入的人力、物力太小,做得太粗,指导意义不大,做的太细又让人感觉实际操作困难,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混乱,效率低下,所以好的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将会受用一生,将会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所以,企业战略是关键。识别企业战略必须要有超越常人的眼光、魄力、胆识,正所谓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只能是那么几个人,一个企业的领导也只能是那么几个。然而,只是注重企业战略,而不注重细节管理也是不行的,如果大家上班拖拖拉拉,工作时这里忘记作记录,那里卫生不干净,设备小问题不管,产品出了问题也不报告,做错了也没人管,久而久之,问题越积越多,习惯越来越坏,企业只会到处冒火,导致小问题不断,大问题时有发生。所以管理专家将成功归结为细节管理确实不为过。

抓细节管理,也不是样样俱到,贾思远:原中国高等文秘学院首席行政文秘专家,国家

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师,国家人力资源管理师一级,教育部秘书职业资格培训师,教育部职教学会文秘公关专业委员,原中国高等文秘学院教授、首席行政文秘专家。主讲课程:行政文秘类:公文写作、商务公文、行政文秘、档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类:人力资源经理角色定位、招聘技巧、培训与开发、员工关系管理等。国家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类: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干部的自我管理、团队合作训练、职业沟通等。而是应该首先识别身边存在那些细节,那些细节需要得到特别重视,那些次之。任何事情都应该透过现象抓本质,抓主要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集中力量解决当前存在的主要矛盾。为了杜绝矛盾再次发生,必要时应不断完善体系文件、规范相关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贯彻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再发生同样问题,才能保证企业战略管理目标的实施不会偏离轨道。

企业战略相当于人的大脑中枢,细节管理相当于我们人体的每一个神经,大脑组织正确指挥全局,全身神经协同作战,必然达到既定目标。

第五篇: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区别

1.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之间的联系

人们最初提出“供应链管理”一词,是用来强调在物流管理过程中,在减少企业内部库

存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减少企业之间的库存。随着供应链管理思想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其视角早已拓宽,不仅仅着眼于降低库存,其管理触角已伸展到企业内外的各个环节、各个角落。从某些场合下人们对供应链管理的描述看,它类似于穿越不同组织界限的、一体化的物流管理。

实质上,供应链管理战略的成功实施必然以成功的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为基础。能够真正认识并率先提出供应链管理概念的也是一些具有丰富物流管理经验和先进物流管理水平的世界级顶尖企业,这些企业在研究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发现,面临日益激化的市场竞争,仅靠一个企业和一种产品的力量已不足以占据优势,企业必须与它的原料供应商、产品分销商、第三方物流服务者等结成持久、紧密的联盟,共同建设高效率、低成本的供应链,才可以从容面对市场竞争,并取得最终胜利。正因为如此,英国著名物流专家马丁·克里斯托弗指出:“市场上只有供应链没有企业”、“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2.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之间的区别

(1)范围不同物流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子集,两者并非同义词。物流在恰当的实施下,总是以点到点为目的的,而供应链管理将许多物流以外的功能穿越企业之间的界限整合起来,其功能超越了企业物流的范围。关于这一点,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众所周知,强大的产品开发能力可以成为企业有别于其对手的竞争优势,乃至成为促使其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而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需要涉及方方面面的业务关系,包括营销理念、研发组织形式、制造能力、物流能力、筹资能力等。这些业务关系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内部的,往往还涉及企业的众多供应商或经销商,以便缩短新产品进入市场的周期。而这些都是供应链管理要整合的内容。显然,单从一个企业的物流管理的角度来考虑,很难想象会将这么多的业务关系联系在一起。

(2)对一体化的理解不同从学科发展角度来看,供应链管理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体化的物流管理。一体化的物流管理分为内部一体化和外部一体化两个阶段。目前,即使是在物流管理发展较早的国家,许多企业也仅仅处于内部一体化的阶段,或者刚刚认识到结合企业外部力量的重要性。也正因为这样,一些学者才提出“供应链管理”这一概念,以使那些领导管理方法潮流的企业率先实施的外部一体化战略区别于传统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要真正使供应链管理能够成熟发展,成为一门内涵丰富的新型独立学科,就有必要将供应链管理与一体化物流管理加以区分,不能将供应链管理简单地视为一体化物流管理的代名词。许多西方学者认为,在这一点上,学术界的研究往往落后于实践。一些实施供应链管理战略的世界顶级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供应链管理的理解和把握比研究者更为准确。正如在供应链管理的定义中指出的那样,供应链管理所包含的内容比传统物流管理要广泛得多。在考察同样的问题时,从供应链管理来看,视角更宽泛,立场更有高度。

(3)研究者的范围不同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者范围也比物流管理更为广泛。除了物流管理领域的研究者外,还有许多制造与运作管理的研究者也使用和研究供应链管理。他们对供应链管理研究的推进和重视。决不亚于物流管理的研究者们。

(4)学科体系的基础不同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多个学科体系(系统论、企业管理等)基础上的。其理论根基远远超越了传统物流管理的范围。正因为如此,供应链管理还涉及许多制管理的理论和内容。它的内涵比传统的物流管理更丰富,覆盖面更加宽泛,而对企业内部单个物流环节的注意就不如传统物流管理那么集中、考虑那么细致了。

(5)优化的范围不同供应链管理把对成本有影响和在产品满足顾客需求的过程中起作用的每一方都考虑在内,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和制造工厂经过仓库和配送中心到零售商和商店及顾客的顾客;而物流管理则只考虑自己的路径范围的业务。物流管理主要涉及组织内部商品流动的最优化,而供应链管理强调仅有组织内部的合作和最优化是不够的。

(6)管理的角度不同首先,物流管理主要从一个企业的角度考虑供应、存储和分销,把其他企业当作一种接口关系处理,没有深层次理解其他企业内的操作,企业之间只是简单的业务合作关系。而供应链管理的结点企业之间是一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要求对供应链所有结点企业的活动进行紧密的协作控制,它们形成了一个动态联盟,具有“双赢(Win—Win)”关系。其次,物流管理强调一个企业的局部性能优先,并且采用运筹学的方法分别独立研究相关的问题。通常,这些问题被独立地从它们的环境中分离出来,不考虑与其他企业功能的关系。而供应链管理将每个企业当作供应网络中的结点,在信息技术支持下,采用综合的方法研究相关的问题,通过紧密的功能协调追求多个企业的全局性能优化。最后,物流管理经常是面向。操作层次的,而供应链管理更关心战略性的问题,侧重于全局模型、信息集成、组织结构和战略联盟等方面的问题。

上一篇:经济全球化机遇与挑战下一篇:纪检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