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物化学学习心得

2022-11-05

第一篇:动物生物化学学习心得

生物研修学习心得

时间飞逝,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收益以匪浅。作为一名老师,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这次培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地机会。现将我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1、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被各种利于学生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所取代。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怎样引导才能调动学生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内容表面,这是一个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的课题。

2、面向全体学生的新理念使所有的学生都加入到课堂中来 “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过去,每一堂课只针对部分基础、程度好的学生,而不是面向所有的学生。在每一堂课前,我将会用几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展示在上一节生物课上的全部学习成果,或者讲一个生物小故事,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来表现自己,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进来,意在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并希望他们能通过这样的机会获取更多的生物科学知识。在给予评价时,我尽量用鼓励性的话语,以及同学们的掌声对他们进行表扬和鞭策。对于初中生来说,课前一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物小故事,一来可以提高他们的兴趣,二来为整堂课作了一个很好的引入。

3、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理念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在科学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也应该体现自然科学的这一特点。当学生有疑惑时,他就会提出问题,然后他想找出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他尽可能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再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从而找到答案。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的影响”是《标准》中的第一个案例,案例分析了在探究蚯蚓生活环境因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基本过程以及每一过程的具体要素。

4、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新理念使单纯的传授知识型转向提高素养教育型 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参与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来获得科学与技术的知识,并且可以引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进行思考。这样,在日常生活当中,他们就知道如何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对科技引起的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在他们参与社会时,能够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对某些问题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并能够采取适当的行动生物课程中对以往表示不同认知层次的了解、理解、掌握,以及技能目标运用和使用等也已约定俗成的惯用术语,并不一概排斥,而是兼用并蓄,以及通用过重新界定,来提高其可测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

5、评价方式上的改变

在传统教学中,人们关于评价的理念存在一些误区。成功的评价工作应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评价是要让学生感觉到成功,而不是证明他的失败。传统的评价理念过分强调评价的选拔甄别功能,而新的评价理念特别关注学生的实际发展。因此,要通过评价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学习生物学的机会,提供可共享的学习资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供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相互评价的机会。通过自我评价,学生可分析自己学习有关生物学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优、缺点与需要。学生相互评价则可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 在新课陈培训后,深深感到在我的教学知识范围中存在着诸多不足与遗缺。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潮流中,我感受很深。全新的课程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充分考虑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在保证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第二篇:《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学习心得

农业部发布的《动物检疫管理办法》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以下是我通过学习所理解和掌握的一点体会。

一、 明确了动物检疫与出证主体

根据《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第5条规定,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指派官方兽医按照《动物防疫法》和本办法的规定对动物、动物产品实施检疫,出具检疫证明,加施检疫标志。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可以根据检疫工作需要,指定兽医专业人员协助官方兽医实施检疫。据此可以明确以下事项:一是检疫主体是官方兽医,兽医专业人员协助;二是出证主体,只能是官方兽医以自己的名义签发检疫证明,兽医专业人员可以协助做加施检疫标志等辅助性工作;三是指定主体,实施检疫的官方兽医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指派,协助官方兽医实施动物检疫的兽医专业人员,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指定,而不是由官方兽医选定。

二、规定了动物检疫工作基本原则

一是过程监管原则,《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第6条规定的检疫过程监管应当是要贯彻从动物养殖、屠宰、加工、贮藏、运输、经营等全过程监督理念,力求从原则上保障动物产品的卫生质量与消费安全,因为检疫的最终目的是要保障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二是风险控制的原则,从动物检疫角度而言,要树立风险预测意识,做好有关检疫的前期基础性工作,如对养殖场进行备案,规范养殖行为,做好免疫、消毒等工作,实施动态监管,严格出证条件;三是可追溯原则,主要是通过建立检疫材料,包括现场检疫记录、检疫标志登记、检疫证明存根保管等来实现对动物检疫的可追溯管理。

三、申报检疫主体和申报时间的确定

一是申报检疫主体,《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第2章明确了动物、动物产品在离开产地前,是由货主申报检疫,受理报检后,官方兽医到场实施检疫,确认健康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二是申报时间,《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第2章中规定了申报检疫要提前“3小时、6小时、15天”不等的具体时间,特别是对合法捕获的野生动物要在捕获3天内报检,是对当事人规定的确定性义务。

四、免疫有效保护期的确认

《动物检疫管理办法》规定在对动物或“供体动物”实施检疫出证时,均要求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强制免疫,并在有效保护期内。我认为确认免疫保护期有两种措施:一是查验免疫证明或档案中记载的免疫注射时间;二是进行实验室免疫抗体检测。对有以下情况之一的,应当确认不符合免疫有效保护期内的条件,不予出具检疫证明:一是免疫注射时间未超过7天以上的;二是实验室检测免疫抗体不达标的;三是家禽出栏前其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未超过28天的。

五、屠宰动物入场时把关主体认定过去

屠宰动物入场时往往是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索证、查标、验物”,符合要求的才准许进入屠宰场,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成了入场把关的责任主体。但按照新《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第22条第2款“官方兽医应当查验进场动物附具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和佩戴的免疫标识,检查待宰动物健康状况,对疑似染疫的动物进行隔离观察”的规定。本人理解官方兽医负责的是“已经进场”的待宰动物。动物入场时把关责任主体应当是‘‘屠宰场业主”,屠宰场业主应当确保进入屠宰场的动物符合规定的要求。

六、加快乡镇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官方兽医建设

早在2005年国务院出台了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文件。到目前只改到县级以上,乡镇兽医体制改革成了难点、重点,目前基层动物防疫、检疫工作力度在加大、要求在提高。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已给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官方兽医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三篇:动物生物化学说课稿

说课流程:

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改革思路 本课程的目标

通过理论和实践学习,使学生认识生命有机体的化学基础和基本特征 ,掌握动物机体的化学组成,认识蛋白质、核酸和生物膜在动物机体中的作用。 清楚认识和掌握机体的中间代谢过程。 掌握遗传大分子核酸的功能 。练习和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实验技能,熟悉常用生化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定位

《动物生物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程。也是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不可缺少的一门必修基础课,是学习“兽医病理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繁殖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等后继课程必需的先修课程,也是相关专业专升本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专业的培养目标适应2l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直接在生产一线从事动物疫病防控、动物疾病诊治、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关爱动物及保障养殖业生产,动物医学管理等的生产、管理、服务、建设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课程主要内容:

内容选取依据:理论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淡化生化原理的分析,突出了基础知识和实用内容的讲解。实践教学环节针对高职教育“以应用为目的,以就业为导向”的特点,加强实践教学力度,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的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如下: 绪论

2 蛋白质化学

2 核酸的化学

2 生物膜与物质运输2 酶与维生素

6 生物氧化

5 糖代谢

3 脂类代谢

3 核酸降解与核苷酸代谢

3 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4 核酸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4 抗生素

2 物质代谢的调节与物质代谢之间的联系2

重点难点的处理:

课堂教学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

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教学有机结合;

将老师知识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利用多媒体、实训与模型进行辅助教学。 课程定位及内容

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 生物机体的物质代谢及调节 现代生物化学技术和基本技能 教材及参考资料

根据(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的精神,

教材要紧紧围绕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开展工作。基础课程教材要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 选用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十一五”国家高职高专教育规划教材,肖卫苹、梁俊荣主编的《动物生物化学》

《动物生物化学》 胡兰主编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动物生物化学》 刘伟主编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生物化学》

李晓华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基础生物化学》赵武玲主编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动物生物化学》一般开设在学生入学的第二学期,学生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理科生基础相对好些,文科生在生物化学方面知识比较薄弱。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他们来说并不很难理解,但由于基础和思维方式不同等原因,开始学习时可能比较困难,但入门之后提高较快。

另外,高职学生的另一个特点是:对于实验操作要比学习理论知识更有兴趣;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大多数同学都能够完成,但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普遍较差。

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教辅资料

多媒体

实物

模型 重点知识

分析 实验任务

体验成功

动手能力 提出问题

讨论思考

教学方法及手段 1.教学手段

采用现代教学方式(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方式(板书)相结合的方法,板书教学奠定理论基础,多媒体教学提升感性认识,加大课堂授课的知识含量。

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有机结合,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2.教学环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验实训、课后作业、习题及考试等。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设计以学生职业发展为根本,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

课程教学遵循理论必须、够用的原则,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行为导向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将技术学科和实践导向相融合,从工程角度出发,引入工程实例,学以致用,注重工程实践。

实践教学设计

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宗旨,加大技能性、应用性、综合性实验与实训开设力度。

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教师指导全过程:包括理论的指导;实践操作的指导;企业管理方式的指导等。

课程考核设计

总成绩=期末成绩×80%+平时表现、作业×10%+实验成绩×10%

课程特色及建设规划 课程特色

1、改革教学方式和课程的考核方式

理论讲解以必须、够用为度,突出了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课程综合测评兼顾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理论把握、实验实训,使测评结果科学合理,符合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2、教学内容职业化

根据畜牧兽医类人才市场的需求,配合畜牧兽医专业的培养目标,主动修改、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 课程建设规划

经过畜牧兽医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和不断 探索、创新和完善,预计今年上网资源: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电子教案、部分 章节的电子课件。

以后将逐步完善:电子版的习题集和电 子版的习题答案及网上学习自我检测系统 。

第四篇:食品微生物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

随着科技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和卫生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食品微生物检验”是衡量食品卫生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判断被检食品能否食用的科学依据之一,对食品的质量与安全起着监督、预防、评价等作用。通过食品微生物检验可以判断企业中食品加工环境、食品卫生环境的优劣,能够对食品被微生物污染的程度做出正确的评价。食品微生物是一项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微生物与食品的储藏、运输、加工、制造过程紧密相连。一方面是利用有益微生物的作用制造发酵食品;另一方面是防止有害微生物污染食品,保证食品安全。

本次为期18天的食品微生物检验学习,使我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检验水平都得到了全面的启发与提高,借此机会要感谢公司领导对我的信任与大力支持!

此次学习分为二个阶段,一是理论学习阶段, 2015年10月25日-11月4日于自治区质监局培训中心学习微生物检测技术理论知识。二是实习阶段,11月5日-11月13日于自治区质监局检测中心微生物检验室检验食品中的常规菌与致病菌。

一、 理论学习。

1、食品卫生学的意义;食品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霉菌,酵母菌等常见致病微生物的鉴别、分型与检测技术;食源性微生物的分类与分布;食品内外环境因素与微生物生长的关系;食品传播性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感染;食品腐败的鉴评、监控;细菌的能量代谢、分解代谢、合成代谢等。使我们掌握了更多食品微生物的基本原理、新的检测技能和方法以及食品质量的控制等。可使我们今后的工作更加精益求精,也为致病菌的检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解读了新《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百姓健康,新《食品安全法》的正式实施,对食品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品标准也从卫生方面上升到安全层面,确保了对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企业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食品企业的微生物安全是关乎到千万百姓的生命健康。因此,要求我们检验员要有较高素质,不但应具有很好的技术能力,还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3、授课老师思路清晰,突出重点,善于引导学生思考,使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各种食品中的各种微生物和丰富的微观世界。通过幻灯片向我们展示了随处可见的食品都与哪些微生物有关及腐败食品因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实例与数据。通过鲜明的图片与生动的讲解,使我们了解了食品微生物的重要性,在感慨微生物的强大作用之余,深切的体会到了食品企业不仅要生产出好的食品,更要生产出更好、更优质的食品。

二、实习阶段。

1、学习了更加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杀菌技术;完成了送检食品及抽检食品中各种细菌的分离纯化培养、分型与鉴定;微生物观察及分析;学习了菌种保藏与遗传育种技术;完成了各种细菌培养基的配制。

2、借鉴了各种试剂的配制、使用记录;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记录;实验室与操作器具的消毒记录等,以完善我单位的各项记录。可参考致病菌的初筛可用快速检测试纸片及初步证实实验同步进行;对于已被证实的菌种可使用VITEK或PCR技术与下一步的生化实验同步进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检出效率及准确率。

3、了解了实验前后的有效处理。前处理:玻化器皿的洗涤可使用超声波清洗机;洗涤后的试管摆放可使用高压筐层层堆叠,然后立起的方式;分装液体可使用分液器;实验过程中可实验移液枪;锥形瓶塞可使用橡皮筋封口等,从而可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培养基要求115℃灭菌的,需提前将试管于121℃高压锅内灭菌,以保证管内细菌完全灭活。后处理:必须将已发酵或者已长菌的容器用独立高压菌锅灭菌后才可洗涤。加强防范意识,保护自身安全。

4、经过证实,我单位曾一直使用的大肠菌群检测方法有误:1)没有证实实验。我单位大肠菌群的检测一直采用的是GB 4789.3-2010的检验方法,LST初发酵后便查MPN表报出检出值,违背了大肠菌群的国标检验三步法的规定(初发酵、复发酵和证实实验)。规定中第一步LST发酵实验是样品的发酵结果,不是纯菌发酵实验,所以初发酵阳性管经过后两步有可能成为阴性。大量检验数据证明,食品中大肠菌群检验程序的符合率、初发酵与证实实验相差很大,不同食品三步法的符合情况也不一致。只做一步初发酵,误差是比较大的,这样会有相当部分的合格样品被作为不合格样品处理。我单位必须加以重视,避免经济损失。2)套用的国家标准有误。根据我单位产品的微生物技术检测要求,应采取GB 4789.3-2003的检测方法。初发酵:将待检样品接种于乳糖胆盐发酵管内。分离培养:将产气的发酵管分别转种于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培养后观察菌落形态。证实实验:在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挑取可疑大肠菌群于乳糖发酵管继续培养并观察产气情况,同时做革兰氏染色证实;查MPN表,报出检出值。

此次学习与实习虽然时间较短,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谓受益匪浅、收获良多,不仅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而且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这些对我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必将起到积极而长远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克服不足,脚踏实地、尽职尽责的做好各项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升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饱满的热情、扎实的作风投入到工作学习当中去,为公司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品管部:孔香 2015年11月19日

第五篇:生物外出听课学习心得体会

杨集中学

2015年4月14-15日,我参加临沂市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研讨会活动,无疑给自己的专业成长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使我受益良多,现将我的感受总结如下:

一、教师角色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新的课堂教学,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纯粹的“教书匠”,也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我所感觉到的,上课的老师在课堂上不像是“老师”,反而像一位朋友,没有一味的去讲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引导,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比如:鲁桥一中的黄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很高,不再是那种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通过采取互动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对生物课更加感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强调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快乐中不自觉地记住很多知识,而且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所记住的东西往往是很多的,并且能深入的理解其中的精髓。我觉得这是我最应该向老师学习的地方。

二、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实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这次教研活动中,“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最为深刻,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并尊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结果,耐心聆听每一位同学的意见,适时给予鼓励和点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和谐、宽松的内部环境中去获得新知,变被动为主动,转客体为主体。比如汶上县二实中的何敬霞老师教学中,让学生自己亲身感受蝗虫等生物的身体结构,并加以引导学生正确做法,结果不言而谕,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使本堂课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转变和课堂形式的多样化 教师不在是知识传授者,打破了传统的讲授法和练习法为主的课堂教学,而是综合运用了观察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各个方面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果,在教学中,尤其给学生创设观察的情境和思考的余地,让他们有机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练习的设置上,何静霞老师采用娱乐节目开门大吉的形式出示问题,既活跃了课堂,又激发了学生们的热情,真正实现了课堂形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原则。

总之,通过这次听课学习研讨,我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许多差距与不足,也从优秀教师那里获得了许多经验与感悟,今后我将不断反思,不断努力,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喜欢学习、学会学习、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也使自己不枉为人师。

2015.4.16

上一篇:动物主题英文情景对话下一篇: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管理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