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教学论文

2022-05-12

小编精心整理了《初一历史教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捧起语文课本,第一感觉它很厚、很重。这本厚重的课本,该承载怎样厚重的文化和情思呢?从事二十一年小学语文教学的我,又该怎样一页页地翻动它?我又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呢?备课是我面临的第一个难题。简短的文章太少了,内容又是全新的这和小学生教育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备课时一篇文章读上七八遍是常有的事,个别文章甚至读上十几遍。

第一篇:初一历史教学论文

初一语文衔接教学的思考

【摘要】中小学语文衔接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分析了二者在教材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并以此寻求优化衔接教学的一些策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改进学法以促使学生适应初中语文教学。

【关键词】衔接教学 差异 策略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这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小学语文学习的连续性,更重要的是使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协调一致,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协同发展,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顺利地完成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让学生自然平稳地由小学阶段的学习过渡到初中阶段的学习,是一个很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兴趣的衔接与培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认识的愿望,实质上就没有智育” 。因此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要融洽师生关系。新生对老师持有一种既畏惧、又信任的心理状态,往往对老师采取琢磨的态度,教师应抓住这个契机,关爱每个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树立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语文的重要意义和语文的魅力等等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学好语文。

3.利用课内和课外有利时机。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语文学科活动,诸如抢答竞赛,读书报告会等,活跃学生的身心,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教与学始终处于和谐民主的气氛之中,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以及自学能力的形成。

二、教法的衔接与创新

一方面,在小学高年级教学语文时,要舍得放手,要努力培养小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同时,应适当的补充一些课外阅读;另一方面,初一语文教学应在“过渡期”放慢脚步,适当降低学习难度,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教学过程中,可适当注意层次,降低难度,时常回顾联系旧知以学习新的内容,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不要急于对课文开展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应侧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方法。这样,看起来似乎慢了一点,滞后了一步,但这的确对今后的快和进都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在语文课堂上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欲望,使他们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还要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教师务必发挥主导作用,依靠全体学生共同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以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学法的衔接与改进

1.由学会到会学。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般局限于上课专心听讲,课后完成作业。初一语文教师则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培养,但也不能操之过急,而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训练状况出发,采取一些过渡措施。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让他们去研讨,逐步变学生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教师还要逐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包括预习、复习),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独力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

2.从个体操作式学习到合作探究式学习。学生独立操作式学习常常是小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这是学生思维特点对学习方式的客观制约,正是这种客观制约性决定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离不开操作感知的学习策略。但进入中学学习后,这种学习方式已不适应语文学科内容多、密度大、难度高的特点,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策略越发显示出重要性。合作研讨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启发、互相交流,共同解决语文问题的学习策略,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发展。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有效地发挥个人的智慧,起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而且可以反映出语文学习的组织形式和学习同伴之间的交互关系,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合作和研讨以及集体的探索与创新。

另外,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的地方,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采取有效方法,或放慢进度、或分散难点、或化难为易、或铺路搭桥,因势利导,充分揭示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在联系,使每一个新知识,特别是上面提到的这些难点都有旧知识的基础,让学生感到新知识是已学知识的扩大与延伸。这样学习起来既感到有新意又不感到陌生与困难,学生也容易接受。

总之,正确认识学生在这一时期的转化特点,树立中小学语文教育“一盘棋”的思想,紧紧把握小学和初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密切联系,并做好以上几个衔接工作,将有利于改善初一新生对中学的适应状况,实现小升初后成功过渡。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九初级中学)

编辑/杨帆

作者:石晓灵

第二篇:初一语文教学心得

捧起语文课本,第一感觉它很厚、很重。这本厚重的课本,该承载怎样厚重的文化和情思呢?从事二十一年小学语文教学的我,又该怎样一页页地翻动它?我又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呢?

备课是我面临的第一个难题。简短的文章太少了,内容又是全新的这和小学生教育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备课时一篇文章读上七八遍是常有的事,个别文章甚至读上十几遍。直到现在,我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了备课上。以《社戏》为例,我给自己计算了一下时间,备课竟达八个小时之多。备课内容纷繁,实在记不住,只有记在课本上,我的教科书就是我的第二本教案。

第二个难题就是授课。这批学生,他们的心智、他们的习惯、他们的爱好,我都很了解,因为,他们中的一部分学生我教了三年。可是,我们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知识系统的一次转换、一次跨越。从我的同事们身上,我学到了基本的教学方式,感受到了书本中文学语言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在这两学期的实践中,我也深深感受到了来自于学生的不和谐。就拿预习一项来说,他们的做法是,文章读上一两遍就算预习了,课后的问题,不想;书下的注释,不看;不会的字词,不查。开始的时候,我真是手足无措。最笨的方法往往是最有效的,只有强行要求,并请家长帮忙了。单说朗读,我要求学生文章至少要读五遍,最后的一遍要大声朗读给家长听,听完后家长要签上“已读熟”三个字。

我比较重视文章的朗读,我认为:朗读即是阅读。可现存的问题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一名语文老师,能够教给学生的其实并不多,比如,语感,这是教不出、也教不会的。《课程标准》里也只是以“培养”二字来阐述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在不断地浸润中产生并发展它。《安塞腰鼓》这一课教学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备课完毕,我无所适从。作者的语言完全超越了我的表述能力。讲,肯定破坏文章的语境。其他教师形成的共识是看影像资料、听录音,然后朗读。可实际的操作中,学生只知道排比、反复这样的知识概念,无法通过声音再现它们的语势效果。我范读了一遍,又加以指导,还是效果不佳。无奈之下,情急生智。我决定采取“引读”方式,师生共读,一替一句,用教师的语气、语势去激活学生,调动他们的热情。结果出人意料,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铃响之后,还余兴未消。

还有作文批改。小学,我只有一个班的批改任务,一学期8次,批阅自然容易得多。到了初一,两个班,十六次批改,而且行文复杂,文字量增大。起初,我望着作文本两眼发呆。

咬紧牙关,先挑文笔强健者一睹为快,调高自己的心绪,随后便可见一路繁华了。我的工作方式是一气呵成,零存整取我做不来。结果一坐便是几个小时,颈椎病经常发作。读不细致是不负责任的态度,话不说尽我又不甘心。以前每次听到《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这首歌时,我都在想:“我也没做到歌中的老师那样啊!”现在,灯下批改也成了家常便饭。

批改中,确确实实发现了很多问题。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只会言情,不善溢情,只会叙述,不善描写。至于选材,行文语言,更令人忧虑。看来,中小学衔接单从作文这一块就应该加大力度。语文的功夫,就好比骑自行车,一朝学会,终生不弃。这项童子功必须提前练就。

读书,应该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另一个重点。

读书重要,这已是共识。在小学,这一项工作我已坚持了十五年之久。第一学期,由于工作陌生,无暇及此。随后的两个学期,我在七、八班开始实施读书计划。首先,把每周下午两个班共有的自习课改为读书课。班主任非常支持,亲自参与读书管理。现在,读书课已经成为学生最爱欢迎的课堂之一;其次,要求学生每天必备一本课外书,随时阅读;第三,语文早自习前进行阅读;第四,规定阅读数量,定期推荐书目。

我始终这样想:一个不爱读书的人,难成大器;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作者:张海英

第三篇:浅谈初一语文衔接教学的实践研究

(广东省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硇洲中学)

摘 要:语文是人们展开交际活动的主要工具,也是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因此,教师教好语文,学生学好语文是初中教育的重点内容。其中,初一语文的教学重中之重,因此,如何做好初一语文的衔接教学工作十分重要。

关键词:衔接教学;因材施教;问题适度;激发兴趣

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有着一些相似点,也有着不同之处,比如初中的语文知识都是建立在小学语文的基础之上,只是难度较高;小学语文的体裁偏向于寓言、故事等,初中语文则大量收錄一些经典的、体裁多变的文学作品;小学语文的学习重点更强调学生的识记能力,而初中语文则注重学生的情感认知等。这些不同之处使很多学生在初一便感到不适应,而教师的任务就是在提高初中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之上,帮助学生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初中学习。下面,笔者从因材施教、提问要难度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个方面,讨论初一语文衔接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念是由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先生率先提出的,一直到现在都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适应能力等都不一样,一部分学生能够迅速适应初中生活,并根据初中学习任务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与学习策略,从而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取得进步。然而,有一部分学生虽然有着比较强的学习能力,但是他们却因为无法适应初中的快节奏而产生排斥反应,从而渐渐降低学习兴趣,如果无法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很可能会让这部分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信心。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策略,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好中小学的语文衔接。

在刚刚担任本班的语文老师时,我率先在全班举行了一次摸底测验,考查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在测验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的阅读理解题的正确率较高,他们能够十分准确地找到文章的主旨与情感,做出精确回答,但是在关于字形、字音的客观题目中失分率较高;也有一部分学生对文言文以及诗词的理解总是出现偏差;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较差,总是词不达意等。在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之后,我在语文课上查漏补缺,针对性地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教学。就如在《散步》一课中,我让字音、字形等能力较弱的学生在班级内朗读课文,纠正他们的发音问题,并根据生字词展开听写训练;针对对文本的主旨与理解容易出现理解偏差的学生,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分析文本结构、主旨大意,以及作者在文章中所抒发的尊老爱幼、珍视亲情与生命的情感;针对那些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我经常指导他们在课后展开阅读、实践等活动,让他们写一些读后感或生活随笔等。

二、提问水平要难度适中

很多教师喜欢在课堂上以提问的形式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当中,也以问题来集中初中生的注意力。但是,很多教师在提问的时候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问题难度与学生的实际水平不符。问题过难会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问题过易无法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因此,教师要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使问题难度水平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初一学生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思考兴趣,并利用自己在小学的语文学习成果以及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找到问题的答案。在《再塑生命的人》一课中,学生对叙事性文章的了解不深,但也或多或少地接触过这类课文。为了让他们更好地体会叙事性作品的特点,使他们更好地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我先让学生进行预习,并提出几个问题:“通读课文之后,你可以描述沙利文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吗?海伦·凯勒的形象又是如何?”“文章为什么以《再塑生命》为题呢?”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有目的地进行自学,还能在问题的引导下理解这篇课文的特点与文章的情感。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一学生的认知还过于依赖他们的感性认识,他们对一个事物的兴趣直接决定着他们是否会主动参与到与其有关的活动之中。因此,教师要激发初一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使其自愿学语文,并且主动克服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从而做好衔接教学。如,《雨的四季》一课的课堂伊始,我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了不同的季节中雨的照片,有连绵轻柔的春雨、有狂风骤雨的夏雨、有静谧凄凉的秋雨、有寒冷透明的冬雨,并配有下雨的声音,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雨天之中。这个情境迅速将学生带入具体的学习状态,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初一阶段是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重要过渡阶段,教师一定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语文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初中语文知识。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的教学计划,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要注意提问的难度适中,使问题能够更好地引导初中生主动思考,不断丰富与拓展他们的原有认知体系;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来促进衔接工作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陈淑兰.初一语文教学衔接问题思考[J].文学教育(上),2016(6).

[2]高丹.初一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分析[J].中华少年,2016(32).

编辑 李琴芳

作者:谭丽琼

上一篇:水利水电职称论文下一篇:社会保障热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