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整理好的范文

2022-06-12

第一篇:教学论整理好的范文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泰罗主义诞生的社会背景:20世纪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 特征“效率取向、控制中心,把科学等同于效率,把人视为生产工具" 拉尔夫泰勒的贡献

拉尔夫泰勒"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也因而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泰勒原理"的实质(深层价值取向):"技术兴趣(技术理性、工具理性)"。 核心是控制,对环境的控制

它倾向于把课程开发过程变成一种普适性,划一性的模式。 学科结构运动代表人物:布鲁纳

学术结构的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追求解放兴趣

美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派纳,著作《理解课程》,美国课程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变":由"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理解"范式。是围绕"泰勒原理"展开的。

"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追求解放兴趣(解放理性),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力赋予的基本兴趣。

"解放兴趣"的核心是"自我反思" 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自称“教学论者”。 夸美纽:《大教学论》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的确立。

原理(1)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两层含义:第一,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这是一个不变的自然法则。第二,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2)兴趣与自发原理(3)活动原理(4)直观原理 裴斯泰洛齐的教学论

第一次提出"教育的心理学化"思想的是——裴斯泰洛齐(瑞士),伟大的教育实践家 赫尔巴特四个教学的"形式阶段",一:明了。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 二:联合。把新观念与旧观念结合起来,同化新知识; 三:系统。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形成系统。

四:方法。将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应用于各种情境。。 什么是教育性教学

1)赫尔巴特指出“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2)作为知识传递的过程的教学和作为善的意志之形成的道德教育就是统一的,这就是教育性教学的理念。

3)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那么教学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则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4)赫尔巴特把实验教育的终极目的与传授文化知识市委同一个果城,从而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威毕生倡导并实施的经验课程形态是"主动作业"。

特点:第一,它适合儿童经验生长的要求。第二,它源于社会生活。第三,它作为科学地理解自然的原料和过程的活动中心,指向科学的逻辑经验的发展。 新行为主义:斯金纳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第一部描述教学的论文《学记》“建国军民,教学为先”。

二元论的实质:把有机统一的世界分裂为两部分,是一方控制另一方。思维方式产生的第一个根源是社会制度的等级对立性质;第二个根源是现代社会"唯科学主义"的盛行和科学对世界的全面控制。

杜威实用主义认识论所追求的是一种“实践理性”。(实践兴趣)核心是理解--理解环境,以便能与环境相互作用。 "课程教学"理念的内涵:

(1)课程与教学的本质是变革。

(2)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即教师创作课程的过程。

(3)课程作为教学事件。课程是动态过程,是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事件。 第二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在泰勒看来,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的灵魂。 结果。

惠勒将泰勒的直线式转变成圆圈式。坦纳,惠勒他们吧“泰勒原理”修改成一种立体的模式。“过程模式”是由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系统确立起来的。 发现学习论

1)涵义: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

2)基本特征:(1)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2)注重直觉思维(3)注重内部动机(4)注重信息的灵活提取

3)价值:1)一切真知都是自己发现的,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2)发现行为又注意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 (3)发现行为有助于引起学习的内部动机和自信心; (4)发现行为有助于记忆的保持。

“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的结构:第一阶段:“先行组织者”的呈现;第二阶段:学习任务和材料的呈现;第三阶段:认知结构的加强。

信息流:环境刺激 预期:学习动机 执行控制:认知策略的形成 范例教学:瓦根舍因

范例教学的过程:1)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2)范例性地阐明类型和类的阶段3)范例性地掌握规则关系的阶段4)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经验的阶段。

斯金纳程序教学模式的原则:积极反应原则,小步子原则,即时强化原则,自定步调原则,低错误率原则。

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 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行为目标的特点: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

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认知领域的基本内容: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认知目标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水平共分为六级:

(1)知识 指对先前所学内容的回忆,包括对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回忆;

(2)领会 指能把握所学内容的意义,具体表现为能用自己的话表述、能加以说明、能进行简单的推断;

(3)应用 指能将所学内容运用于新的具体情境,包括概念、方法、理论的应用; (4)分析 指能分析所学内容的结构;

(5)综合 指能创建新的知识结构,比如说拟订一项操作计划或概括出一组关系等; (6)评价 指能依据内、外在标准对所学内容进行价值判断,这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教育目标分类学情感领域的基本内容:接受,反应,价值判断,组织,价值观念或价值复合体的个性化。

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水平共分为五级: (1)接受 指注意某种现象; (2)反应 指主动参与;

(3)价值化 指接受某种价值标准、偏爱某种价值标准和愿意为某种价值标准作奉献; (4)组织 指能对不同的价值标准进行比较,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

(5)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指能运用价值体系长时期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教育目标分类学动作领域的基本内容:(归纳为五类)

(1)知觉 指运用感官获得以后可用于指导动作的相关信息; (2)定向 指从生理、心理和情绪等方面做好活动的准备; (3)有指导的反应 指对某一动作技能的模仿和尝试; (4)机械动作 指能以某种熟练和自信水平完成动作; (5)复杂的外显反应 指能熟练操作复杂的动作;

(6)适应 指技能的高度发展水平,即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境修正自己的动作;

(7)创新 指根据具体情境的需要创造出新的动作,这里强调以高度发展的技能为基础的创造能力。

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基本特征:教育目标具有层级结构;教育目标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

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贡献:1)为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个启发性的概念框架;2)创造性地处理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3)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以学生发展为导向。 生成性目标最根本的的特点:过程性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

1、学习者的需要:作为课程与教学目标来源的学习者的需要是完整的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即儿童人格发展的需要。

2、社会生活的需求:不仅是指社会生活的当下现实需要,还是社会生活的未来需求。

3、学科的发展的需要,遵守学科的逻辑体系。 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四个环节)

1)确定教育目的;2)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3)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4)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四章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科学,艺术与道德整合关系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含义(P182): 1)科学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价值负载的; 2)科学,艺术,道德具有等价性;

3)科学,艺术,道德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具有内在统一性)。 课程内容即社会生活经验

选择社会生活经验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认识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

⑴"被动适应论"博比特与查特斯

⑵"主动适应论"杜威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理论和布拉梅尔德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 ⑶"超越论"

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18世纪法国卢梭倡导“自然教育论”及相应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理论

教学方法的本质:第一,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向实现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第二,教学方法受特定的课程内容的制约。第三,教学方法还受教学组织的影响 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 (最具有效率的)提示型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四种形式:“示范”,“呈示”,“展示”,“口述”。第一,示范是指教师向学生演示一定的活动,活动,行动,态度,以供学生仿效的教学方法。第二,呈示,是借助各种静态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标本,绘画等来提示内容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所呈示的事物都是静止的。第三,展示,是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接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教学的方法。包括:现场参观,使学生实际观察正在进行之中的活生生的现象;演示实验,看软件,听文学或音乐的录音带等,在课堂上再现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 应当说,展示比呈示来得更加生动,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更加有利。 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教学对话的范型。译“产婆术”“苏格拉底对话法”。 “苏格拉底对话法”后来被命名为“发现方法”或“发现性对话”

教学对话的性质与策略:教学对话是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基本形式之一。 自主型教学方法效果(意义):第一,自主型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掌握知识技能的效果。第二,自主型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第三,自主型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四:自主型教学方法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风格,能够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有助于消除学习成绩的俩极分化。

如何选择教学方法:第一,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第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合特定课程内容。第三,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形成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体系或结构。

第五章: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

从宏观角度,施瓦布确认了课程的四大要素:学习者,教师,教材和环境。

从微观角度,麦克尼尔提出的共同的组织要素包括:1)主题和概念;2)原理;3),技能。

中观角度古德莱德对组织要素进行去区分,他们认为,所有课程组织的要素都包括“范围”“连续”“序列”“整合”四个方面。在课程论发展史上,博比特与查特斯最早论述了课程组织问题。

拉尔夫·泰勒确立了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与原则。 课程的垂直组织两个基本标准,“连续性”( 拉尔夫·泰勒提出)和“顺序性”(高足塔巴)。高足塔巴主张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统一,这是对泰勒的发展。

“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理论流派:永恒主义,要素主义,结构主义。 当课程根据学生的心理逻辑,围绕学生的兴趣和发展组织起来的时候,即为学生兴趣和发展取向的课程组织。这种课程组织取向把课程视为学习者的经验。典型的学生兴趣和发展取向的课程组织模式包括: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普雷斯科特的“发展课题”取向的课程组织,斯特拉迈耶的“持久生活情境”取向的课程组织。 了解;典型的社会问题取向的课程组织模式包括:以博比特和查特斯为代表的社会行为主义课程组织:以拉格,康茨,布拉梅尔德等为代表的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组织;以麦克唐纳,吉鲁,阿普尔等为代表的批判课程理论的课程组织。 杜威代表 混合取向的课程组织。

典型的课程类型包括: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三种典型的学科课程:科目本位课程,学术中心课程,综合学科课程。

从课程思想的角度看,西方的科目本位课程大致包括以下几种思想形态。第一,“要素课程”说。第二,“泛智课程”说。第三,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第四,功利主义课程论。

三种典型的经验课程理论形态: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杜威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系统地确立其“经验自然主义”哲学),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班级授课组织这种教学组织最先被采用的是15世纪末德国的一些人文主义学校。最先在理论上确立班级授课组织的则是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他在《大教学论》中指出。

班级授课组织的四个基本特征:第一,学生被分配在各自固定的班级。第二,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第三,教学一般分学科进行。第四,教学内容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确定。 班级授课组织的优势与不足(探讨)。第一,把相同或相近年龄和水平的学生组织在一起,教师可以同时教授许多学生,全体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前进。而且,在集体中,学生彼此之间可以相互作用,相互交流,有助于其社会性的健全发展。第二,教学按规定的课时来安排,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有利于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第三,分科教学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可以系统讲授规定学科,学生也可藉此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第四,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可以保证所有公民的基础学力的发展。不足:首先,班级授课组织在某种意义上是应现代工业—科技文明提高效率的需求而在实践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所以,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容易走向“效率驱动”,控制本位”的极端。其次,班级授课组织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容易走向“一刀切”,“划一主义”。再次,班级授课组织尽管便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但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不易充分发挥。而且,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容易导致以书本知识为中心,忽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个别化教学组织:道尔顿计划(保留了班级)与文纳特卡计划(是一种彻底的个别化教学组织形式,它着眼于为儿童创造优美快乐的生活环境)。

当代个别化教学组织的范例:凯勒计划(亦称“个别化教学体系”) 教学过程的组织:从微观的具体教学过程的角度来看教学组织,可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同步学习”“分组学习”“个别学习”

第二篇:整理好的人生格言

1.每天睡觉前,把所有明天需做的事依缓急程度排列写下,并且定下每项之预算时间需要,作为明天的工作计划。

2.每周的最后一天,检查一下下周需做的事

3.每隔两周,检查一次哪些事情进展太缓慢,甚至停顿下来。

4.一件事到了预定时限仍未完成,检讨一下是否曾有未能预知情况出现,或者是否自己刚才放缓了思考,或者是因为做法错了。反思与总结

5.如果所计划的时间不够完成一件事,思考一下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先处理那个部分。如此,即使没有按时完成,事情的结果仍能保存最大的价值。

6.凡事只做一次,尤其是收到的文件、书信及资料,训练自己只看一遍 、培养“凡事只做一次”的决心。这能逼使自己做事的时候更用心,更周全,因为知道只有一次机会,如此便锻炼出高效率的处事能力。也就是要讲究效率 一遍成

7.凡是在要与不要之间难以取舍的东西,都是可以不要的。

8.浪费20分钟比浪费200分钟好。处于对自己对别人都没有贡献的场合中,想方设法早点告退。

9.多委派工作给手下。

10.每天都给自己最少半小时做自我思考工作:整理、净化自己的思想,检讨对人、对事物的看法;处理杂乱的,不应该有的信念。

11.凡是“等待”的时间都可以利用大学你变了

12.每次说话前,先想一想,如何只用两句话说出你的意思。练习一段时间,你会发觉自己说话的能力大大进步,不再冗长而且意思松散。

13.如果你的家庭一般的话,那么记得你在大学有很多意外用钱的地方。比如二专业或者将来的各种班,为了你的家人和你自己的前途,永远别乱花钱。记住,永远。

14.很多事情当你再回忆时会发现其实没什么。所以,不管你当时多么生气愤怒或者别的,都告诉自己不必这样,你会发现其实真的不必

15.人生百态,不要对新的看不惯的东西生气,无所谓的,比如说恋人同居问题,和我们很多人无关的。

16.在大学里就开始训练自己的冷静力,这是一种能力的,有大事时,能安静并能快速想出办法的人,很厉害。

17.永远感激那些曾经关心或者正在关心你的人。

18.现实中出淤泥很难不染,但是你要学会经常清洗自己,不是身体,乃是心灵

19.微笑回应对你无礼的人。善待他人,并不意味着虚伪,而是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尊重那些对你不够好的人,才是真正成熟的表现

20.把快乐放大。学习进步、工作成功、一家团圆……遇到开心的事情,不妨尽情沉醉其中,让幸福加倍。

21.试着一天不说谎。很多谎言虽然看似善意,但它同样会让你背上负罪感,实话实说才能让人坦诚又轻松。

22.早上出门前鼓励自己。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一点鼓励,一天开始前,不妨握下拳头,说句"给力"的话。

23.睡前花10分钟反省自我。临睡前,快速回忆一遍一天的生活,总结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教训,这种"自省",会让你变得更理智、成熟。

24.能吃免费的午餐”应当作为每一个女人告诫自己的座右铭。因为吃了免费的午餐,付出的代价也就格外沉重。女人一定得很早就要明白这个道理。

25、如果你想在30岁以前成功,你一定在25至30岁之间确立好你的人生目标;而大学都要时刻为这个考虑大三

26、每日、每月、每年都要问自己:我是否达到了自己定下的目标。

27.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从大学开始拉大

28、与人交往的时候,多听少说。这就是,上帝为什么给我们一个嘴巴两个耳朵的原因。

29.学习,学习,再学习,有事没事,去书店看看书,关于管理,金融,营销,人际交往,未来趋势等这些,你能获得很多。这个社会竞争太激烈了,你不学习,就会被淘汰。中国每年都有很多大学生找不

到工作。竞争这么激烈,所以,一定要认识一点,大学毕业了,不是学习结束了,而是学习刚刚开始。

30. 要不断地广结善缘,广纳人才。

31. 随时随地的保持微笑。

32. 多赞美,多鼓励,多指导,多检讨

5、三养女人:修养,涵养、保养!

33.三丽女人:美丽、能力、魅力! 因为女人是:20岁比脸蛋,30岁比身段,40岁比韵味,50岁比健康,60岁比财富!

34.一个中心:以健康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潇洒点、糊涂点。

三个忘记:忘记年龄、忘记病痛、忘记恩怨。

四个拥有:老公、居所、积蓄、老友。

五个要:要唱、要跳、要掉(肉)、要俏、要笑。

六不要:饿了才吃、渴了才喝、困了才睡、累了才休、老了才炼(运动

35.对于刚刚走向社会的20岁时期年轻一代来说,20是建立人际关系最重要的阶段。

36.要用到别人之前,就尽早的保持联系。

37.你三年的目标,及每三个月的进度,列出可以帮你实现目标的每一个人,如何与可以帮助你的每个人联系。

38.哈弗有一个重要的理论: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八点到十点之间。每个晚上抽出两个小时时间用来阅读、进修、思考或者参加有意的演讲或者讨论,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正在改变,坚持数年之后,成功定会向你招手。

39.无论你的收入是多少,记得分成五分进行规划投资。增加对身体的投资,让身体始终好用。增加社交的投资,扩大你的人脉。增加对学习的投资,加强你的自信。增加对

旅游的投资,扩大你的见闻。增加对未来的投资,增加你的收益。好好规划落实,你会发现你的人生逐步会有大量盈余。

40.过去的一页,能不翻就不翻,翻落了灰尘会迷了双眼。收拾起心情,继续走吧,错过花,你将收获雨,错过这一个,你才会遇到下一个。你要自信甚至是自恋一点,时刻提醒自己:我时时刻值得拥有最好的一切。

第三篇:论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整理)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 题 报 告

题目 论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

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一、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日久弥新的话题。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推进,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司法公正已经成为人们一种普遍的价值追求。公民对司法公正的期待日益强烈,一旦对司法的公正性产生疑虑或担心个人权益无法实现时,就转向媒体寻求对个人诉求的支持,对司法活动进行监督。这既是民主政治发展进步的表现,也给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带来了新问题。

(二)选题意义

确保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实现,是现代社会基本的价值取向。在我国,新闻舆论监督是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因此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新闻媒体与司法机关的关系。新闻舆论监督对于司法公正的实现,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但是舆论监督不当,也可能会影响司法的公正。完全排斥舆论监督,很可能助长法官的恣意裁判,但过于强调舆论监督,会给司法审判造成很大的压力,甚至出现“舆论审判”现象,如何把握好二者的平衡是该论文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破坏性的根源在于道德评价与法律评价一定程度上的冲突性,舆论监督是从大众的视角基本是道德视角对司法

案件进行分析,这与从法律角度进行分析并非完全一一对应。实现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实现舆论监督的法治化,通过法律规范新闻舆论监督,避免新闻媒体干扰司法审判,影响司法公正的实现。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基本内容

1、舆论监督的涵义及存在的基础

舆论监督的概念

舆论监督存在的基础(或价值理念)

道德评价与法律评价区别

2、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主要是不利的方面

3、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在处理舆论干预司法方面的相关制度或做法

4、如何解决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不利影响:

阐述笔者的关于以实现舆论监督法治化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观点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舆论监督概念及舆论监督存在的基础(或价值理念)

道德评价与法律评价区别

2、当前我国社会的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主要影响

3、 论述笔者关于通过实现舆论监督法治化来解决舆论监督在影响司法公正中而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文主要采用历史哲学方法、案例分析法、价值分析方法等方法,通过论述舆论监督和司法公正的价值追求的区别的来理清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主要不利影响。最后阐述笔者关于解决两者之间主要冲突的方式即舆论监督法治化。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2010年10月25日-11月7日(2周):

与指导老师见面,做好毕业论文写作的前期准备工作,交换联系方式。指导教师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

2010年11月10日-12月5日(4周):

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并向指导老师提交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

2010年12月14日2010年1月29日(7周):

开始初稿写作,于1月16日前提交论文纸质初稿,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论文初稿提出修改意见,并及时与学生反馈。

2011年1月30日-2月28日(4周):

按照指导老师的意见修改论文,进行二稿写作。

2011年3月1日-3月15日(2周):

按指导老师的修改意见修改初稿,完成二稿,向指导老师提交论文二稿。

2011年3月16日-30日(3周):

指导教师就二稿提出修改意见并与学生沟通。学生完成并提交三稿。

2011年4月1日-4月15日(3周):

向指导教师提交论文三稿。指导教师就三稿提出修改意见,按修改意见修改三稿或多稿,经指导教师审阅后完成定稿。学生按照规范的论文格式对论文进行微调。

2011年4月20日-5月8日(3周):

于4月28日前向指导教师提交论文正文纸质版一式4份,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一份,外文翻译一式两份。指导教师完成论文评阅并给出成绩。

2011年5月9日-18日(2周):

于5月12日前提交最终成果的纸质稿、电子稿以及其他相关资料。论文评阅教师完成论文评阅并给出成绩。

2011年5月20日前后:毕业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章武生.马贵翔,王志强. 司法公正的路径选择 [M],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07.

[2] 范明志. 司法公正与诉讼程序[M],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06.

[3] 王潇. 走向司法公正的制度选择[M],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05.

[4] 万鄂湘. 公正司法与构建和谐社会[M],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6.12.

[5] 游伟.郑少华. 民生问题与司法公正[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06.

[6] 陈文兴. 司法公正与制度选择[M],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6.10.

[7] 胡传省. 司法公正的实现途径[M],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08.

[8] 黄碧辉. 论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关系[J],湘潭大学, 2003-09-01

[9] 赵丹丹.论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J],北方工业大学,2010-07-15

[10] 冯柯.论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J] ,西南政法大学,2007-11-02

[11] 滕澎.论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冲突与协调[J],兰州大学,2010-08-06

[12] 申琦.论我国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J],广西大学,2006-11-21

第四篇:简论土地整理领域农村职务犯罪研究分析

论文摘要

本文以浙江省H市土地整理领域农村职务犯罪情况为样本,对其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剖析原因,寻找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

土地整理 职务犯罪 犯罪主体

土地整理是近几年为适应我国经济形势的新变化而推出的新政策,主要面向农村广大人民群众,是一项“民心工程”,对优化农村土地配置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它又是一面双刃剑,对土地整理的不规范操作容易侵害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甚至引发各类刑事犯罪。近年来,随着笔者所在H市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的不断推进,政府对土地整理的财政投入不断加大,该领域职务犯罪也随之发生。2011年以来, H市检察机关依法办理土地整理过程中的职务犯罪案件15件17人。本文着重就近三年H市土地整理领域农村职务犯罪情况作一专项剖析,分析其犯罪特点、产生的原因,提出预防对策。

一、土地整理的含义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土地利用现状,采取行政、经济、工程、技术、法律等手段,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等利用结构进行调整,对土地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以达到协调人地关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二、土地整理领域农村职务犯罪呈现四个特点

(一)协助政府管理土地整理项目的村级干部成为主要犯罪主体

根据有关规定,土地整理项目最初由国土部门土地整理中心作为业主单位,负责项目招投标和项目建设的管理、监督等,后来上述职责下放至基层政府。但在实际操作中,乡镇等基层政府一般委托项目所在村行使上述职责,村干部就成为协助政府管理土地整理工作的“主力军”。这些“村官”学历不高,但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但家长作风明显;上级领导信任,但权力集中缺乏有效监督制约。因此,从犯罪主体看,H市土地整理领域的职务犯罪几乎都与村干部有关,涉案的17人中,除基层政府、国土部门工作人员、个体包工头各1人外,其余均为村干部,其中村支书7人,村委主任、副主任7人。这些村干部互相串通,利用负责土地整理项目的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利,为自己“创收”,共同犯罪现象突出,村支书、村委主任双双“落马”的有5个村。如,H市某县检察院2012年查办的该县某镇土地整理领域职务犯罪系列案共8件9人,涉及该镇5个行政村的6名村干部。此外,有2名村干部自己就是“包工头”,为取得土地整理项目,以金钱铺路,利用“人头熟”的优势,想尽办法贿赂本村和邻村干部。

(二)违法环节和涉及罪名集中

案件所涉土地整理项目多为宅基地整理、复垦,造田造地等工程,犯罪主要集中在三个环节:一是申报立项环节。土地整理项目必须经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后,由村、镇逐级上报至国土部门,经国土、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实地勘测,符合标准的方能批准立项。二是招投标环节。土地整理项目立项后,一般由基层政府组织招投标,但基本上由村干部具体操作。有些村干部与工程承包人关系密切,个别人甚至与承包人共同投资购买推土机等设备承接土地整理施工项目;有些承建合同也是由所在村作为业主单位与中标单位签订;有的村干部无视规定,直接参与招投标竞争。三是工程款拨付环节。土地整理项目的资金由政府下拨,根据工程完成量分阶段通过验收后,由基层政府拨款到村。上述环节中,村干部拥有相当大的自主决定权,从而为公共权力“寻租”留下了空间。有的村干部利用协助管理土地整理工程的便利条件,将部分工程款借给个人用于经营活动。涉及的罪名主要集中在与职务犯罪密切相关的受贿罪、贪污罪以及行贿罪,其中,受贿罪比例最高,占70.6%。

(三)犯罪手段相对集中

一是采取虚报征地面积、虚增工程量等手段,骗取补偿资金,占为己有。如,H市Z某受贿案中,其利用协助乡政府监管宅基地整理工程的职务便利,虚报房屋拆迁赔偿款,并占为己有。二是招投标随意性大,潜规则盛行。主要表现在:默许串标,泄露标底,使行贿人顺利中标;为规避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招投标的竞争,压低工程预算至50万元以内;自作主张,以村民代表会议决议的方式直接将土地整理工程发包给行贿人承建;以村“两委”名义要求中标承建单位以更换项目经理的方式将工程转包给行贿人,由行贿人支付给中标单位一定数额的“管理费”作为补偿。三是恶意串通,使工程承包人取得远高于实际造价的工程款。土地整理项目拨款一般包括拆迁、工程建设及后期维护等费用,因而拨款金额往往多于工程的实际造价,结余的款项应留存村集体用于工程后期维护。但一些工程承包人却能通过贿赂村干部,顺利取得预付款甚至超额取得工程款。如,H市C某承建村某地块的土地整理工程,为顺利结算工程款,多次贿赂村支书、村委主任。该工程中标价格为30万元,实际拨款为60余万元,但该村集体仅留存4万元,其余全部作为工程款结算给C某。此外,还出现了两种更为恶劣的手段:一是包工头“自选项目”。即行贿人为使自己承包的土地立项后取得承建权而贿赂村干部。如,上述H市C某从同村村民处转包到一块土地,通过“跑关系”,在取得该地区国土局同意立项的许诺后,通过贿赂村支书、村委主任等,使该地块的土地整理项目得以顺利立项。尔后,C某再通过非法挂靠、串通投标的方式取得该项目的承建权。二是以追加签订土地承包经营协议的方式多结工程款。即工程承包人为获得远高于招投标合同约定造价的上级拨款,通过贿赂村干部,与工程所在村签订虚假土地承包经营协议,将原本应留存于村集体的结余款“榨干”。

(四)举报线索大幅增加,易引发上访和群体性事件

土地整理过程中的职务犯罪直接侵害了农村群众的利益,造成村民举报数量增加,该领域已成为涉农举报中除征地拆迁以外的第二热点。2011年以来,H市某基层检察机关收到群众实名举报村干部涉嫌土地整理中的职务犯罪线索36件,占涉农举报线索的40.9%。举报人如果对职能部门对农村土地整理过程中的贪污腐败问题处理不及时或对处理结果不满意,易引发多次上访或集体上访,有些甚至恶化为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如,上述该基层检察院受理的群众举报,大部分都是集体上访,举报人除到检察机关外,还到信访局、纪检委以及拨打市长热线反映情况。

三、土地整理领域农村职务犯罪产生的三大原因

(一)项目审核不严格

一是低报标的,就地招标。把实际工程量超过50万元的项目压缩到50万以内进行招标,规避县(市)级交易中心的招标监督。二是串标、陪标。为符合招投标制度要求的必须有3人以上投标的规定,投标人串通陪标,无论谁中标,均由其中一人实际承包。三是直接议标。据查,该市某县1700万某农居房工程项目没有招投标资料,中标单位的反馈是直接议标,而非通过正规招投标形式获得。四是中标单位实质转包。中标单位中标后,根据项目所在村的领导要求,将工程交由指定人员承建,中标公司收取管理费。

(二)工程款发放审核不严格

一些村集体或村干部采取虚报冒领的方式骗取土地补偿款,或者收受他人贿赂款后,为他人顺利结算工程款大开绿灯。如Z某某贪污案中,其采用制作村道拓宽工程、村道硬化工程及防洪堤工程等虚假工程报账资料,骗取移民资金19万余元并予以私分;利用监管村宅基地整理工程的职务便利,虚报房屋拆迁赔偿款,骗取公款4万余元。又如C某甲、C某乙受贿案中,二人拥有审核、签字多项权力,多次收受贿赂方钱款后,为对方顺利结算工程款提供诸多方便。

(三)项目管理制度不全、流程操作混乱

H市现有的农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普遍存在操作管理混乱和制度执行不严格的问题。依照H市规定,该市所有土地整理项目应当以政府牵头进行公开招投标以及管理所有工程事项。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基层政府委托了项目所在村作为土地整理项目的业主单位,将拨付工程款的权力下放到项目所在村村委,而并未采取任何监督管理的应对方法,使得部分村干部借暂时保管政府拨款及管理村公章之机大肆敛财。

四、防范和惩治土地整理领域农村职务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干部选拔和教育培训,完善村务公开机制

高度重视村干部的选拔、培养和录用,切实将群众支持拥护、党委政府放心、工作认真负责、真正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人才特别是年轻干部选拔、录用到农村干部队伍中。高度重视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组织村干部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和法律知识学习,强化法纪观念,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增强工作责任心,树立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高度重视村务公开,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决定,对涉及村民重大利益的土地整理项目的上报和工程款的拨付要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公示。高度重视法制宣传教育,培养农村干部依法办事、注重程序的良好作风,夯实从源头上预防涉农职务犯罪的基础。

(二)强化流程监控,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国土部门和乡镇基层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土地整理项目从立项、发包、施工管理、验收到工程款拨付的全过程的监管,不能权力下放,缺乏监督制约。主要是:在立项时要加强对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管理,把土地整理的面积、工程量以及资金预算等重要内容相对明确地固定下来,从源头上防止出现弄虚作假现象;要严格按招投标工作规定,对工程承包人资质、投标条件进行严格把关,严格按招投标程序开展工作;要加强对土地整理项目中标后续监督,着重检查中标承建单位与实际工程承建人是否一致;要强化项目资金管理,定期进行资金审计,杜绝违规预付或超额拨付工程款;土地整理项目验收合格后,要定期进行回访,实地检查工程质量,听取所在村村民的意见。

(三)强化打防并举,完善犯罪预防机制

加大打击力度,对于发现的村干部职务违法违纪行为,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要及时介入,依纪依法从严查处。特别是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大的案件,要重点办,优先办,以查案的实际效果震慑犯罪分子。监察、检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村干部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检察机关要结合检察干警联系基层活动,充分发挥基层检察室的作用,把预防职务犯罪关口前移;要针对办案中发现的问题,积极开展调研,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基层建章立制,堵塞漏洞。

参考文献

[1]刘勇 编 数字电路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2]马淑华 编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7 [3]嗨茶网 编 news.hicha.com菊花茶的制茶技术及应用科学出版社 2015 [4]杨子文 编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 [5]王法能 编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科学出版社 2004

第五篇:6、论中国近现代历史演变的经验和教训 丁小美整理

论中国近现代历史演变的经验和教训

NAU 法金1班 丁小美

维护民族独立和争取社会进步是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八十年中,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在中国近现代历史演变中,也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重视。

经验:

1、农民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必须依靠农民才能取得中国革命胜利。但是农民阶级具有局限性,比如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就都失败了,这说明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到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2、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也不能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近三十年的洋务运动虽然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只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而不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在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而资产阶级由于受本国封建势力,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自然经济的抵制,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说明资产阶级也也不可能领到中国革命去得胜利。

3、中国共产党有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认识到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革命就不能去得胜利。

教训: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单只学习西方的先进的技术不改变中国封建制度不能够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维新运动中,维新派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少数帝党官僚,没有发动广大群总。改革过程急躁,甚至对列强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维新派无法战胜一慈禧为首的强大的封建顽固势力。

3、在国民大革命中,面对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政变,陈独秀企图以退让拉住汪精卫,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结果汪精卫发动了7.15反革命政变。共党从此认识到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坚持武装斗争。自后,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开始。

4、秋收起义后,毛泽东领导部队进攻长沙受挫,率部到达井冈山,开辟了一条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人打破了对苏联经验的迷信。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正确分析中国国情。中国农村广大,有着众多可以依靠的农民,而敌人力量薄弱。而在城市,敌人力量强大。此后,中国的革命的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而长征则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结束了左倾思想在中央的统治。

5、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综上所述,近现代历史演变的教训告诉我们,中国不能闭关锁国,必须改革开放。改革需要适应国情,调整中国的两对基本矛盾。

上一篇:集体廉政谈话稿范文下一篇:吉他社规章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