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早期教育论文范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童早期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他原本是可以登上高校讲台的高才生,却阴差阳错地走进了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技工学校。面对完全陌生的技工教育,他没有丝毫退却,经常主动深入工厂一线摸爬滚打,琢磨着如何将“流水线和机器零部件”搬进理论课堂。

第一篇:童早期教育论文范文

坚守初心 携“童”前行

【摘 要】民国时期,一批具有优秀文化品格的现代出版人热切关注作为儿童教育重要环节的儿童读物出版。该时期儿童读物编辑思路清晰,儿童读物出版的繁荣景象和出版人的文化情怀交相辉映,在中国出版的长河中留下了一幅壮丽的画卷。

【关 键 词】民国时期;儿童读物;出版人;图书市场

【作者单位】詹斌,江西高校出版社。

一、民国时期儿童读物出版的特点

民国时期,人们思想比较活跃,社会文化较为多元,一些有识之士通过出版和发行各种读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出版事业由此得到较快发展。据统计,1917年至1922年6年,共出版期刊1626种,平均每年出版期刊271种[1],大大高于民国最初五年平均每年创刊91.4种的水平。这个数据表明,出版事业在当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图书出版的整体发展促进了童书板块的异军突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世界书局、儿童书局等出版的童书达数千种之多。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在《我的图画书论》中说道:“中国儿童书的出版,在20世纪20年代就达到了相当高的国际水平。”此间出版的教育类期刊、儿童读物等,体现了五四以后社会和部分有志之士对儿童的关爱和对儿童教育的关注。

民国时期出版的儿童读物主要有三个特点。

1.从儿童出发

20世纪20年代,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许多爱国人士提出“在整个教育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的观点,提出教育者“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2]。于是,国内越来越多期刊的出版重点开始倾向儿童读者。

1922年,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先后创办的《儿童世界》和《小朋友》是民国时期儿童读物发展的起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儿童世界》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强调儿童文学的主体意识,向儿童呈现包含图画、歌谣、故事、童话、寓言等数十类题材的文学作品,真正创作儿童所喜爱的作品。中华书局于同年4月出版的黎锦晖主编的《小朋友》,本着“陶冶儿童性情,增进儿童智慧”[3]的办刊宗旨,刊载了许多接地气的儿童民间故事,独具民族特色。自此,儿童读物真正从儿童出发,以儿童为主体,为儿童服务。

2.质与量并驾齐驱

20世纪30年代初至抗日战争前夕出版的儿童读物有文艺类、音乐类、科学类、自然类等,品种繁多。这一时期的童书无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在当时都是首屈一指。其中,商務印书馆作为民国时期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对儿童读物的出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与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和儿童书局等共出版童书达千种之多。1935年生活书店编写的《生活全国总书目》附录了一份《全国少年儿童书目》,该附录在书后罗列了价格、出版者等,通过统计出版者项得知,当时参与儿童书刊出版的机构数量至少在50家以上[4]。

3.瞄准市场推陈出新

抗战时期,儿童读物出版受到沉重打击,敌占区的儿童读物出版出现低潮,但是根据地和大后方儿童读物的出版如火如荼。抗战胜利以后,以上海为代表的大城市儿童读物出版重回春天。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北新书局等一批老牌出版机构推出多种类型的儿童读物,其他中小出版机构也不甘示弱,瞄准市场需求推陈出新,共同为民国时期儿童读物出版贡献力量。

作为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民国时期的儿童出版物对少年儿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升思想、塑造人生观等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教育理念上,儿童读物出版紧跟当时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博士的“儿童本位论”思想,如当时影响范围最广的两本儿童读物——《小朋友》和《儿童世界》的办刊宗旨都体现了“儿童本位论”的思想,旨在增长儿童智慧,培养儿童性情,陶冶儿童情操。多样化的栏目设置不仅满足了儿童的兴趣,丰富了儿童的生活,还重视家长和儿童的共同参与,对认识儿童价值和开发儿童教育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这些从儿童出发,以儿童为主体,以丰富多样的书籍来为儿童增长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的出版理念和教育理念,值得借鉴和发扬。

二、民国时期儿童读物出版人的执着与坚定

民国时期涌现了以张元济、王云五、叶圣陶、陆费逵等为代表的有理想、有作为、有担当的现代童书出版家。他们不务虚名,以开启民智、振兴国家为目的,执着于为中国童书出版事业奉献自己。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责任感、吃苦精神和创新精神让现代出版人敬佩、感叹之余,更觉得有必要以此为镜,从而自省、自勉和自励。

1.责任为先

1934年起出版的《幼童文库》是中国第一套具有现代意义的原创儿童绘本图书,王云五先生称其为“创造性出版物”。该套书共200种,包括故事类、社会类、科学类内容,出版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很多著名学者都是在阅读这套书中度过童年的。该套书中3500余幅图画全是手绘的,即使现在看来,也一点都不过时。2011年,海豚出版社对这套书进行再版,依然获得读者的青睐。民国时期类似这样的童书还有很多,这些图书工程浩大,不仅出版耗时多年,还耗费众多出版大家的心血和精力。如果出版者不是平视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认真负责地去做好编撰、出版工作,怎能为社会奉上如此经典的儿童读物呢?

2.甘于奉献

20世纪20年代初出版条件非常艰苦,印刷技术远没有现在发达,即使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商务印书馆,也有超过一半的编辑月薪在50元以下。很大一部分课本、漫画、故事书、插画都是由当时的名家亲自书写绘画而成,要得到印刷读本,必须经历漫长的手工操作过程。即使这样,出版者仍坚持初心,为出版高质量、高水平的儿童读物竭尽全力。

3.勇于创新

民国时期的童书出版人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开拓与创新,使得民国时期的童书出版焕发巨大的活力与生命力,一大批经典童书随之涌现。其中,《开明国语课本》堪称佼佼者与代表者。

《开明国语课本》由叶圣陶先生创作,丰子恺先生绘制插图,1932年初版后印行40余版次。它的成功在于出版创新。一是编辑思想的创新。叶圣陶先生在编写此书时,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内容由浅入深,引导儿童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增强儿童对真实事物的切身感受,使儿童乐于阅读和学习。二是编排体例的创新。《开明国语课本》在编排上以单元为导向,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一定的联系,便于培养儿童整体学习的能力。此外,文后还增加了一些练习,以提高了儿童自主阅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编辑内容的创新。《开明国语课本》在选文上十分重视与生活相结合,追求实用性,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选文内容涉及儿童日常生活、体育运动、动物植物、天文地理、交通出行、劳动锻炼等,范围非常广泛。四是版式设计的创新。《开明国语课本》几乎每一篇课文都配有插图,而且插图几乎占了大部分版面,这在当时童书的版式设计上是一个重大突破。这些插图对图书内容做了最直白的解释和说明,不仅便于儿童理解、学习汉字,拓展想象空间,而且有利于儿童审美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三、给新时代出版人的借鉴与启示

民国时期童书业的繁荣和发展,特别是张元济等现代出版家的卓越出版实践,给现代出版人诸多启示。

1.责任重于泰山

童书是面向未成年人的特殊精神产品,童书的内容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反观现在,教育和文化虽然进入高速发展期,童书出版的品种和数量逐年增多,但“不走心”的儿童读物依然存在。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正处于学习、吸收知识的阶段,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儿童读物既是图书编辑的责任所在,也是国家、家长之重托。童书出版人所肩负的使命超越了工作本身,因此不但要做,而且必须做好,做出成效,才能无愧于编辑的神圣职业,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近年来,不少出版社紧扣时代脉搏,出版了一系列少儿主题畅销图书,成为童书市场的一股清流。如江西高校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的《抓捕错别字·借力救人》一书,就是在认真审视自身责任的基础上,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精心打造的小读者学习汉字的良心读物。该书入选“江西省2019年暑假读一本好书”目录,首印20000册上市1周即售罄。

2.质量需千锤百炼

高质量童书不可能轻而易举得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的投入和功力。现如今,市场对童书的需求大大增加,把握机会,发挥吃苦耐劳精神,脚踏实地做好每一本童书的出版才是童书编辑之道。童书市场调研员不妨多去童书市场走走,深入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了解他们的需求;作者不妨多上点心,在传统文化上汲取精华;编辑不妨多些细心和耐心,在选题策划、稿件处理上认真负责,把好图书质量关;美术编辑不妨多思考和创新,让装帧设计一眼就能抓住小读者的眼球。只要所有童书出版的参与者都能吃一点点“苦”,就一定能创造出更多精致而富有营养的童书。

在这方面,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引进出版的“彩乌鸦系列”图书堪称典范。为了出好这套书,该社领导率领责任编辑专程访问德国青少年文學研究院,与研究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此后,这套书入选的作品均由其甄选,确保了图书的品质。正所谓“慢工出细活”,引进出版这套书整整用了8年时间,累计印数达1430万册。为打造从书品牌,8年间,该社领导和编辑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之后,中文原创“彩乌鸦系列”也顺利诞生,部分作品版权还输出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彩乌鸦系列”的成功出版,开启了中国出版“引进—借鉴—原创—走出去”的全新模式。

3.创新是不竭的动力

随着童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童书品种不断增多,出版社的童书要想从中脱颖而出进入读者视野,并成为读者的首选,关键在于创新。即突破既定思维,善于从读者需求变化发展的曲线中捕捉读者的优势需求,抓住读者需求的延长线,让创新贯穿童书策划出版的全程,成为开拓市场的利器。

当前是童书出版最好的年代,也是童书出版创新最好的时机。童书出版创新主要体现为内容创新和载体创新的有机结合,要在内容与编排体例、文字和图画、文本与图书品相的结合中,寻找最易为儿童所接受、所乐见的表现形式,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元素丰富、提高童书的表现力。一是要在内容上创新,在结构编排上巧妙构思,让“老”东西焕发出新生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锻炼孩子思维、激发孩子想象力。二是要精挑细选,在版权引进体系和产品线上创新。三是在童书出版载体上创新,除了运用传统纸质载体,还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如加载VR技术,给图书装上发声装置、配上视频等,以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非常喜欢用一只绿色小恐龙的表情包,这只小恐龙就是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原创婴童品牌的形象代言人“小不点”。据统计,“小不点”表情包用户触达10万余次,这是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婴童分社创新出版引发的连锁反应。“小不点”系列童书从2017年4月诞生至今,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读者和家长的认可,是因为其在出版过程中始终践行创新的理念。一是内容创新。“小不点”系列童书提倡亲子共读,不仅设计了儿童阅读内容,还专门设计了家长阅读内容。二是传播媒介创新。“小不点”系列童书开设了亲子阅读交流群、微信公众号、故事会、表情包、语音课、抖音号等,婴童分社的编辑把“小不点”系列童书当作品牌运营。每个编辑都是品牌经纪人,从选题策划到宣传推广甚至发货,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必须考虑周全。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童书出版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无论是专业的少儿出版社,还是其他类型的出版社,甚至是越来越多的民营出版公司,都在少儿图书策划出版上发力,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态势。笔者认为,在童书出版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学习、借鉴民国时期出版人的责任感、奉献精神和创新思路,对出好童书、出精品童书大有裨益。

少儿出版是“根的事业”,关系着国家的未来与希望。为少年儿童提供高水平、高质量、高营养的出版物,帮助少年儿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仅是童书出版人安身立命的出发点,还是童书出版人的职责与担当。新时代背景下,童书出版人应不忘初心、携“童”前行,直面现实、勇于创新,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积极学习和运用新知识、新话语和新技术,敢于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童书市场寻求突破与变革,出版一大批有个性、有内涵、有市场竞争力的童书精品力作,完成出书育人的崇高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叶再生. 中国近现代出版通史[M]. 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

[3]王泉根. “五四”与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转型[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1).

[4]蒋风,韩进. 中国儿童文学史[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

[2]吴永贵. 民国出版史[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詹斌

第二篇:童华强:与时俱进 开创技工教育新天地

他原本是可以登上高校讲台的高才生,却阴差阳错地走进了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技工学校。面对完全陌生的技工教育,他没有丝毫退却,经常主动深入工厂一线摸爬滚打,琢磨着如何将“流水线和机器零部件”搬进理论课堂。弹指一挥间,23年光华已逝,他也由当年的一名普通专业教师逐步成长为一所国家重点技师学院的领航者,并以辉煌的办学成就在业内赢得了“南有广州工贸、北有北京工业”的盛誉。

他就是童华强,北京工业技师学院院长。回顾自己多年的成长经历,他笑言自己是土生土长的职教人,之所以能带领学校取得今天的成绩,与自己最初从事一线教学的那段成长经历密不可分。为此,他赋予学校的干部、师资队伍一个鲜明的标签——学习型,只要时间允许,他都会在每个周末带着大伙一起参加培训、攻关项目,哪怕是再小的一个收获,对他而言也是再高兴不过的一件事。

亲力亲为 开创教师一体化成长新模式

技工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所以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培养和训练职业岗位能力及终身发展能力的教育,具有专业性、多样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建立一支理论扎实、实践性强、素质过硬的“一体化”师资队伍是保障技工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

1988年,刚从北师大化学专业毕业的童华强迈进了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校(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前身)的大门,成为该校焦化工艺专业的一名教师。受过四年专业教育的他,一开始并没有把课堂教学看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观察,他发现不能按照传统教育的观念来进行技工教育,“要说拿这本书讲课,你也能讲,我也能讲,都没问题,但是从焦化工艺本身而言,整个工作岗位流程,包括每一个岗位、工种到底是怎么回事?你要没干过,讲不了。书上讲的,你也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你也不清楚每个环节究竟是什么样?”

为此,童华强主动向当时的学校领导申请下企业工作一年,以了解车间的真实状况。然而,由于学校师资紧缺,领导当时并没有批准他这一请求。于是,他充分利用周末、寒暑假时间,从点滴开始了解炼焦工艺的生产步骤、操作流程以及设备情况,然后再把这些真实典型工作任务融入课堂教学。由于避免了以往照本宣科的弊端,学生接受的效果非常好。

这段亲力亲为的教学经历,让童华强对技工教育有了更进一步的感受,也为他今后改进学校的师资建设状况提供了重要借鉴。用他自己的话说,“作为专业教师,如果自己没有动手做过的事情,即便是照着课本讲出来了,也是毫无生命力的,课堂教学一定要包含自己亲身经历的内容。”

从1993年开始,童华强开始步入学校领导岗位,分管学校教学,这让他对学校的师资队伍和教学状况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为了改变大多数教学都是照本宣科的弊端,他带着各专业教师走进企业,把对方淘汰的旧机器收集起来改造成教学模具,让学生第一次见到了课本上描述的真实的东西,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果。

“我一直觉得,你一定要把企业的工作实际、工作任务带到咱们教学中来,让学生们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就能够去感受、去体验。等他们将来上岗的时候,可以大大减少与企业实际岗位的距离。”这是童华强多年来对于专业教学最直观的认识,也是目前学校师资培养和课程开发的核心,即把企业中最典型的工作任务,通过一步步地分解,设计成专业教学内容,一方面解决了学校的课程设计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岗位要求。

与此同时,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又摆在了童华强面前——虽然通过改变教学模式解决了老师们如何教的问题,但是由于这种模式需要大量的准备时间,再加上未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教师们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

此时,已胜任院长的童华强深刻感到,必须创新教师成长模式,否则课程改革将步步被动。为了引导专门教师主动参与课程改革,他意识到必须把教师的职称评选诉求与课程改革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他创造性地提出一体化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模式,把教师发展划分成四个梯度,分别为普通教师、一体化教师、课程负责人和专业带头人,每个梯度的待遇水平分别对应一定的职称收入,例如,专业带头人的待遇水平跟系主任相当。

通过构建四个梯度,他为专业教师的个人发展铺平了另一条路,开创了职业院校教师双线成长模式。与此同时,他邀请企业专家与学校的骨干教师一起,针对每个梯度设计出了培训内容和能力标准,为教师们一体化成长提供了清晰的路径。

融会贯通 破解校企合作迷局

走进北京工业技师学院的校园,一块块醒目的知名汽车企业培训中心的招牌不时进入记者的视线,看着特色鲜明的企业标语,如果不是身旁结伴而过的年轻学子,还以为是走进了企业园区。

相对于其他学校打着灯笼找企业的情况,童华强和学校好像有一种魔力,吸引着众多企业前来合作。对此,他直言必须把企业文化真正融合到学校发展的血液里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的校企合作才能达到一定的愿景。至于企业为什么没有积极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校不具备合作的能力或者水平,满足不了企业的发展需要。

“现在的校企合作,虽然从形式、内容、深度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不是说开设了企业冠名的订单班就算成功了,这还远远不够。我一直希望每一个专业都有企业来学校里参与发展,不是简单地把学生送出去的问题,而是真正把企业引到学校里来,因为离开了企业环境,学校的办学毫无价值。”对于校企合作,童华强思考很多,也一直在探索实践。

他进而指出,技工教育直接服务于经济和就业,与行业、企业有着天然紧密的联系。可以说,与企业的密切合作正是技工教育,特别是技师学院的特色所在,更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和活力的根源所在,必须把这个理念真正融入学校的办学之中。

为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他要求专业教师主动深入企业,了解企业需求,感受企业文化,提升专业技能,并及时引进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深化教学改革。这不仅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奠定了基础,也为专业教师,特别是广大青年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创造了条件,为学院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另外,通过校企合作的开展,聘请引进企业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全程参与到学院的教育教学和课改实践中,开发设计教学产品,指导实训教学,既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又填补了学院实训指导教师人才的不足,推动了各专业一体化教师团队的建设。

同时,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适用,最终需要得到企业的认可。围绕怎样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核心内容,近几年,学院加强了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一体化教学实践、技师培养模式研究、知识技能型专业技师培养方案的制订、校本课程的开发等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方法模式、课程产品、培养方案。实践证明:好的产品、好的方案,都要植根于企业需求,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

此外,童华强直言校企合作不是独角戏,也不应仅仅是校企双方的行为,需要借助政府的推力,“我院之所以在这几年校企合作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离不开北京市政府特别是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直接领导和大力支持。在他们的指导、支持下,学校与几十家企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并在校内分别设立了亦庄开发区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朝阳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顺义区汽车技师培训基地,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

谈及校企合作下一步的发展,童华强认为,一是要进一步发挥政府在推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目标推动、政策推动和宣传推动,完善制度措施,搭建起校企合作对接和信息沟通的有效平台,监督、指导并激励此项工作的开展。二是打铁仍需自身硬,技工院校要立足自身,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只有培养出的人才“适销对路”、会做人、会做事,德厚技高,才能筑巢引凤,吸引更多企业的积极合作。三是持续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发挥公共实训基地的社会化功能,面向更多的企业、学校开展技能培训和鉴定;有条件的技工院校要充分依托自有的公共实训基地、设施人才优势参与到企业的技术革新、产品创新上来;确保专业建设与开发立足企业,瞄准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灵活办学,高效运转。

把脉未来推动技工教育华丽转身

最近几年,由于北京市初中生源锐减,北京职业院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部分学校甚至面临着“无米下锅”的尴尬。与此同时,伴随着国内行业的不断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数量与日俱增,北京“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在5年内培养5万名技师,以满足首都各类企业的升级需求。

尽管学校各类在校生人数已突破万人,但是危机感一直伴随着童华强,他说“生源挑战是一方面,现在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不未雨绸缪,将来难免走进死胡同”。

因此,他一再强调学校的发展正处于生死关口,并苦苦思索着学校的转型之路。

2010年7月29日,备受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正式颁布,其中明确指出“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2010年10月20日,为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国发〔2010〕36号)正式颁布。

这让苦苦寻找转型出路的童华强豁然开朗,学校除了向企业输送人才,也可以为企业提供在岗培训,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岗前培训服务,那么,只要学校专业扎实、师资过硬,将来即使生源枯竭也大有可为。

为此,他大胆提出,技师学校未来的发展一定是学制教育跟技能培训并举,发展到最后就是完全以高端培训为主,“如果学校各方面发展得好,企业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考核、评价,类似的工作完全可以交给我们技师学院来完成”。

目标明确了,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呢?他认为打铁还得自身硬,必须全力以赴地提升自身内涵建设水平,才敢将来“揽瓷器活”,如果我们连学制教育都做不好,怎么敢提直接为企业职工服务?

为此,童华强提出要“血拼一年”,把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以最快的速度建设起来,以适应未来转型的需要。实践中,他要求学校的课程架构要真正跟企业对接,人才培养的目标直接跟企业岗位的实际标准相符,把学校的教学要求与企业的培训要求相对应。如此一来,教师们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企业的人才标准不断调整、补充、完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对自身的专业提升是一种很好的促动。

为了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他不惜选派最好的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参与实践。不是让教师简单地带学生参加培训,而是让教师自身参与企业生产过程,并且负责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借此了解、掌握企业的实际岗位标准和要求,开发、构建学校的企业培训体系。

“我们的目标是针对不同专业开发出不同的培训体系和内容,将来可以满足企业‘点菜式’培训需求”。童华强告诉记者,尽管此项工作对学校的专业、师资要求很高,但却是难得的“练功”机遇,对学校将来的发展意义重大。

谈到这里,他仍然意犹未尽,“如果我们把专业培训体系开发出来,将来可以承担多元培训,满足不同层次的培训需求,甚至可以个性化服务。比如,针对每一项工作都有一个完整的培训包,学员只要掌握了培训包的内容就能胜任该项工作,如果想升级工作,那么可以补充学习其他相关的培训包,而不用泛泛地学习一大堆知识。”

看得出,这正是童华强所追求的服务模式,也是学校未来转型的点睛之笔。

然而,理想与现实毕竟是有差距的,对于童华强和北京工业技师学院而言,接下来的路既光明一片又充满挑战。对此,他坦言责任重大,“我觉得当一名职业学校的校长,真不容易。从竞争的角度来讲,当前及今后对校长的要求是越来越高,对外要能开拓,对内要能经营。在这种困难、挑战比较多的情况下,对人而言是一种历练,只要能够坚持下来,人生一定充满意义。”

这就是童华强,睿智、果敢、执著,又善于捕捉每一个细节,把满腔的热忱写满了23年的职教日记。今天,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十二五”规划的颁布实施,职业教育进入了稳定发展、提升内涵的黄金期,在空前利好的政策环境下,前方即使有再多风雨也必将被他用智慧化为绚丽的彩虹。况且,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作者:李士伟

第三篇:虐童事件之反思

摘 要 近年被曝光的虐童事件令人深思:为何频频出现这种恶劣事件、为何没有一种方法能有效处理它。本文将从这两个问题出发,来探讨虐童事件的成因以及解决措施,以期解决现有的虐童问题,唤起人们对儿童的关注与爱护。

关键词 虐童;幼教;虐童原因;解决方法

近年,幼师虐童事件频频被曝:浙江温岭某幼儿园教师使用封口、拎耳、倒置于垃圾桶内等方法虐待儿童;山西太原一女童被老师狂扇耳光;河南郑州某幼儿园员工逼男童互吻并拍照放于互联网上……一件件令人发指的虐童事件,引起舆论一片哗然。

孩子的心灵犹如白纸一样纯洁,既容易受真善美的熏陶,也容易受假丑恶的污染。虐待儿童,其伤害的不仅是幼儿的身体,更是对幼儿心理和精神上的隐性伤害,这种童年心灵创伤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政府重视虐童的悲剧,不是辞人、拘人就能了事,须借此事件认真反思,从源头全面治理

一、虐童事件产生的原因

第一,公共教育资源的匮乏。当温岭虐童事件发生后,温岭市教育局副局长滕华林回应,当地幼师实际持证率仅为40%,为弥补师资不足,当地幼儿园基本实行“先上岗、后考证”。东部沿海地区尚且如此,欠发达地区又会怎样。

前些年,幼儿园撤并售卖一度成为“改革”的全貌,这引发的问题是:公立幼儿园越来越少,而民营及私立幼儿园则大举挺进。于是在很多地方,尤其是中低收入者聚居区,“廉价”而不规范的私立幼儿园成为家长不得已的首选,尽管深谙“便宜没好货”的道理,但在“就近入学”原则及户籍藩篱制衡下,他们没有更多的选择。遍地开花的民办幼儿园虽有效弥补了公办幼儿园的学位空缺,却很难在短时间找到那么多符合条件的幼儿教师,幼师的实际持证率仅为40%,这绝不是温岭独有。

第二,社会的不公平。在当今社会就业压力极大的背景下,很多幼师专业毕业的学生难以进入公立幼儿园,私立幼儿园成了首选。然而私立幼儿园的工资、福利等相关待遇极低,而且还有随时被辞退的风险,这与公立幼儿园存在着无法比拟的巨大差别。此种社会矛盾必然激起他们内心的不公平情绪,一旦发泄无辜的孩子就成了他们的出气筒。

第三,幼儿园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幼儿园出现体罚事件不是偶然,这与当前幼儿教师聘用随意、入口把关不严、幼儿教师资格管理不科学、幼儿教育专业队伍缺乏有关。除此之外,更关键的还在于幼儿园自身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如果每个幼儿园都有科学完善的幼儿教师教育管理制度、纪律约束制度、行为警戒制度、保育监管制度,虐童事件岂能如此频繁上演。此外,如果家长或教育部门的巡查人员,对出现虐待学生、乱收费等等违法违规行为都能及时深入地予以追究,幼儿园自然也会约束和规范自己的办园行为。

第四,相关法律的欠缺。我国有法律禁止教师虐儿行为,但尚未形成系统的儿童保护法律体系,具体表现为:首先,宣言式的法律规定缺乏可操作性。《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明确规定了“禁止虐童”,但此规定过于空泛,“体罚学生”,“侮辱学生”这几个用语都无法准确界定,怎样的动作算作是“体罚”,怎样的语言又可以称作是“侮辱”。其次,具有制裁性质的刑法保护的局限性。我国刑法上没有虐待儿童罪,只有虐待罪,而虐待罪的主体只是针对家庭成员之间,显然无法以“虐待罪”给虐童幼师的行为定性。再次,《行政处罚法》惩罚力度有限。因缺少了《刑法》中明确的罪名和强制约束,司法机关常用行政处罚代替刑法罪名,来约束幼儿教师的虐待行为。实践中主要有罚款、行政拘留、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

二、避免虐童事件的建议

第一,法律上的规制。(1)制定儿童虐待问题的专门法律。纵观各国,均将立法作为预防儿童虐待的重要举措。如美國在1974年就通过了《儿童虐待预防和处理法案》,1984年通过了《儿童保护法案》。我国虽然在1995年签署了《儿童权利公约》,但尚没有儿童虐待的专门法律,仅仅在《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等法的个别条款中提及。(2)建议增设“虐童罪”。《教师法》和《行政处罚法》对虐待儿童的幼儿教师进行处罚,都只是表面,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在国外,针对严重虐童行为,多数国家都明确规定了“虐童罪”。为加强对未成年人,尤其低幼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有必要在刑法中增加诸如“虐童罪”,以此宣示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别保护,严厉追究虐童犯罪行为。健全的法律制度是保障儿童权益的根本保证,因而有必要对儿童虐待问题进行专门立法。

第二,主动干预儿童虐待行为。儿童自身作为弱势群体,难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国家有必要赋予相关部门对儿童虐待问题主动干预介入的权利。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建立强制报告制度,要求最可能接触儿童和发现儿童受虐的群体,如医务工作人员、幼儿园和中小学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等,有义务报告儿童虐待,对于知情不报者,给予一定的处罚。

第三,完善儿童虐待的配套社会保障机制。首先,政府需要完善对学前教育机构的监管制度,更需要加强在学前教育师资力量上的投入,提高幼教的素养。尤其是要对私立幼儿园进行重点整治与监管,使私立幼儿园在师资、设备、技术上与公立幼儿园处于同一水平上。其次,加强对儿童虐待问题的宣传与教育。新闻媒体应加强宣传,引导公众树立对儿童虐待的正确认识;社区应普及儿童虐待知识、开设家长课程,教导家长正确养育子女;学校应开设虐待科目,帮助儿童识别虐待行为,学会应对和自我保护。最后,整合各方资源,培养儿童虐待问题专门人才。儿童虐待案件的处理需要相关的法律、社会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和相关经验的各方面人才。政府在成立专门的儿童虐待处理机构的基础上,应引入社会民间力量、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并培养稳定的专业人才队伍。

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与温床,更是孩子温馨的家园,它不是“暴力”教育所,更不是对幼儿施害的“囚笼”。因此,建立友好、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的关键所在,希望我们的幼儿教师既能像妈妈、也能像朋友一样关爱我们祖国的下一代。

作者:罗芬芬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童早期教育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早期教育论文范文05-10

早期文学论文范文05-09

早期药学论文范文05-10

早期教育的论文范文05-13

音乐早期教育范文06-03

早期教育创新范文06-05

早期教育心理范文06-05

童喜喜范文05-15

亿童网校范文05-18

亿童阅读范文05-18

上一篇:会展管理毕业论文下一篇:建筑色彩构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