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两型社会范文

2022-06-08

第一篇:长株潭两型社会范文

长株潭两型建设体会唐光华

长株潭两型建设学习参观体会

学员 唐光华

参加公务员班培训学习期间,我们宜昌市委党校十五期公务员班师生一起前往湖南学习考察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几天的时间虽然短促,但触动很大,思考颇多,更受益匪浅,深受启发。

感觉很兴奋

几天内所到之处,包括长沙市、及到岳阳、衡山经过的株潭及其沿途,要不就是笔直宽阔的大道、要不就是绿荫掩荫的小楼、要么是整洁靓丽的城市、要么是生态环境的工厂……。湖南坚持以大项目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高起点规划加快城乡建设,以高标准加强城市管理,竞相发展、赶超跨越的态势令人触动,深感震撼。

一是发展快。2010年,长株潭三市人口1300多万,不到全省的20%,地区生产总值6715.91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2.2%.消费品零售额和地方财政收入都超过或接近全省的40%。2011年5月6日,中国社科院对外发布2011版《城市竞争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相关内容赫然显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囊括“竞争力前10强”的局面被打破,长沙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代表,位列第9,首度跻身10强,成为国内“最耀眼的明星城市”。

二是变化大。在县域经济发展上,长株潭地区的部分县(市、区)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坚持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

服务业并重,大力引进、培育和发展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的战略性新型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县域经济实现又快又好发展。2011年,长沙市的长沙县、宁乡县、浏阳市继续位居全国百强县行列,长沙县2011年预计完成财政总收入120亿元,增量达到了45亿元。在城市建设上,长沙市实施 “沿江建设,跨江发展”战略,湘潭在全省率先制定“两型”建设的顶层设计,编制完成了10多个重点区域控规,城市建设“一年一个样”。2008年、2009年、2010年,长沙连续三次荣膺“中国(大陆)最具幸福感城市”,分别以第10位、第7位、第4位跻身评选排行榜,并于2010年获得特别设立的“民生满意奖”;获评绿化模范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 、联合国人居环境良好范例奖。

三是管理好。长株潭及其各县(市、区)围绕争创国家级文明城市,创新理念,加大投入,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无论是城市建设规模和品位,还是城市建设速度和管理水平,都有很大程度地提升。创新提出和推进建设两型先导区,即大河西先导区建设,市政府授权先导区管委会对"三区一县"重大经济事务行使管理权限,不承担社会管理职能。市委、市政府确定"五统一分"("五统"即统一国土、规划、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环保、综合配套改革,"一分"即分区实施)的运行机制,以此理顺先导区管委会与“三区一县”的关系,明确各自的权利与责任。 拥有长沙市规划局、国土局、环保局、建委、房产局、林业局、水利

局、发改委、农业局、园林局(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和文化局 11枚2号公章,被允许实施这些部门的44项行政许可。

感慨很颇多

一是思想解放。坚持 “敢于负债搞建设、敢于让利搞招商、敢于大胆用干部、敢于放权活机制、敢于创新促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尤其是把和谐家庭作为和谐社会、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推进,实实在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定的“两型”家庭标准包括了使用节能型器具、使用循环用水设备 、垃圾分类处理、自觉执行限塑令,自带购物袋或菜篮子等、尽量采取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夫妻互相尊重、互相容忍、和谐美满、无婚外情 。特别是最后一条,倡导了一种健康和谐的家庭理念,把很泛概念化的两型社会建设具体到了人人都很的见、摸的着的行动和规范。

二是理念新颖。从将省政府搬迁到长株潭三市中心位置、提出“城市国际化、产业高端化、城乡一体化、发展两型化、管理法治化”及“数字化城市管理”等,都体现出一种发展城市、经营城市、和谐城市的新理念。坚持长株潭城市群的最大优势在于生态资源,规划要把山、水、林与湖湘文化原素充分结合起来,把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成为生态之都、魅力之都;产业发展要进一步充实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服务业等方面的内容,把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成为创业之都、创新之都;基础设施建设要突出交通、通

信,统一布局,互联互通,形成整体,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把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成为宜业之都、宜旅之都。

三是机制灵活。如在投融资方面,长沙市运用资产证券化、企业债券、市场债券、集合委托贷款等多种形式融资,带动全市市场直接融资305.4亿元;大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引进BT、BOT等项目建设模式,大胆采取国际先进的基础设施建设新理念新模式,为基础设施建设添力助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感想很肤浅

长株潭发展的经验和成绩为我市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世界水电名城和全国特大城市建设,实现“四个一流”,进一步开阔了思路,提供了启发,增添了的信心和决心。

必须解放思想,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上水平。在项目建设上,必须招大引强。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任,用特别优惠的政策主攻国际国内500强投资项目、主导产业关联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类项目。在产业发展上,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要逐步减少化工产业园建设的速度与规模,加快装备制造业引进、提档、升级,大力发展旅游物流和商贸港口经济,提升农产品加工产业规模和水平,加速我市产业结构调整。要重点围绕提升项目园区形象,建立低效项目退出机制,不断提高猇亭园区、百洋园区、宜都园区、宜昌生物科技园区等发展质量和水平。

必须注重文化产业建设,促进城乡文化文明一体化。以城市扩张发展、农民梯度搬迁入城为主的城镇化建设步伐将为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加快,但农民要转变成市除了户口身份上转变、就业保障方式上转变外,最根本的是要从思想观念、生活习惯、消费心理上转变。这种转变说起来虚、本质上实、实践起来难,因此,我们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未雨绸缪,及早把文化产业当事业、文明素质当本质来对待、来落实。

必须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做到三个一步,即“一步设计到位、一步建设到位、一步生态到位”。 新一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新在规划,新在绿色,新在管理。要把支持城市顺利活动的能源、资源的有效利用结合起来。基础设施建设一定适度超前,这个超前既有质上的也有量上的,宁可要三年圈围建设,也不要天天修修补补圈围。坚持整体效应,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高度统一为前提,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使城市发展和资源、环境容量相适应地进行规划,着力形成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绿色工程、绿色建筑和绿色办公等特色基础设施建设机制体制,让看的见的基础设施建设让人看了能爽心、有信心,让看不见的基础设施建设让人看不见时也能安心、有信心。

必须加强教育,转变作风提状态。区域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围绕打造“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政务环境,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让各级的党员干部成为最能吃苦、最愿奉献、最会工作、最有战斗力的

先进群体。要加大教育力度,积极创设教育活动载体,深入持久地开展思想品质、专业技能和文明素质大学习、大讨论、大践行活动,不断提高各级班子的科学谋事干事水平。要加强作风建设,深入推进治庸问责,继续转变干部作风,采取有效的方法促进干部队伍遵规守纪、心系群众、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

第二篇:关于长株潭建设两型社会的感想和建议

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同时也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潜能。这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从设想、规划到大步实施,再到作为试验区向前迈进,10年间质的飞跃和突破。我们在高兴与欣慰,更在思考,如何优势先行,强势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笔者肤浅地认为,至少有三个关键值得把握。

一是“两型”社会建设的理念转变和创新,关键在于领导思维的不断提升。只有长株潭三市政府从大局出发,积极转变政府职能,跳出局部利益的思维模式,将

思想统一到“两型”社会的决策和整体部署上来,提高认识,切实做好本地区的节能、环保工作。相关行业和企业尤其是那些高耗能、重污染企业的领导,更要进一步拓宽视野,转变经营理念,将自身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联系起来,努

力走节约型、环保型发展道路,避免陷入到争夺能源资源和破坏环境的恶性循环中去。摒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来谋求发展的旧思维。这就要求我们以“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在投资政策、财税政策、土地政策、资源政策、生态补偿政策等方面先行先试。如果长株潭城市群能够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那么对全省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全国的发展将提供崭新的样板和参考。

二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速度和质量,关键在于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目前,长株潭正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正处于高速成长期,量的扩张还有待充分释放。但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又好又快的发展路子。这就要求我们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将是长株潭优势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长株潭城市群要致力于改造高消耗、高污染企业,对重化工业进行传统技术改造和升级。聚集了全省65%的大中型企业的长株潭城市群,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有色金属、文化传媒等产业是省内支柱产业,电动汽车、风力发电装备等产业已颇具竞争优势,初步形成了合理分工、集聚发展的产业新格局。长沙经开区、长沙高新区、株洲高新区、湘潭九华工业物流园、湘潭高新区,环保科技产业园,在产业发展上无不高起点

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门槛准入。长株潭城市群要借个机遇,积极谋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转型,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达到建设的推进速度和质量的和谐统一,才能为全国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出样板。

三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激情和动力,关键在于惠民宗旨的不断深入。科学发展至少应该包含三个主题词:生态、节约和惠民,“两型”社会建设同样如此。能源、环境,是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两大基础性要件,而这一切归结为人民和谐幸福的生活。现实告诉我们,以大量消耗有限的能源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是得不偿失的,也是人民群众所不愿意看到的,只有将“两型”社会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只有将“两型”社会建设和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起来,让长株潭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

三市人民甚至全省人民,才是“两型”社会建设的终极追求。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正按照中央要求全面推进,同时也需要国家政策层面继续大力支持,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创新绿目前,绿色科技,发展环境经济

绿色科技是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治理污染或改善生态的科学技术体系。环境危机具有一定的技术内涵,人类非人道地误用技术或无节制地利用技术导致了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恶化,但是不能将环境污染归罪于技术,也不能简单地认为依靠科技无法摆脱环境危机。科技具有双刃剑效应,绿色科技进步会使环境成本降低,应该成为控制与治理污染的主要动力。建议: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设立绿色科技产业引导资金,重点加大对环境无害化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能源技术等绿色科技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组织重大技术开发,推动建立“产学研”平台,促进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二是强化重大工程。在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布局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重大示范工程,并积极扩大实施范围,积极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运用市场机制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三是优化政策环境。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着眼优化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以环境成本内部化为原则,综合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对各类市场主体进行基于资源环境利益的调整,建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资源环境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例如,生态补偿方面的财政政策、资源税与排污税方面的税收政策和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方面的金融政策,以及森林权、排污权交易等产权方面的产业政策。

二、调整财税制度,推进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是缓解能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保障经济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前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构建“两型社会”的重大举措。从各地实施情况看,要完成中央提出的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还有不少难度。建议: 一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目前情况是,央企和大型国企节能改造的动力比较足、力度比较大,而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总体素质不高、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重等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完善中央对地方的节能减排专项转移支付,采取科学、规范、透明的方法将资金主要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引导地方政府加大对企业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调动地方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同时,建立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以本次金融危机提供的倒逼机制为契机,继续加大对小造纸、小化工等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

二是调整完善税制结构。扩大资源税课税范围,增加土地、矿产、大气、水等再生和非再生资源的各个领域的税目,科学制定税额标准,不仅要将资源级差纳入税额中,同时要将资源开采产生的环境成本考虑进去。制定必要的鼓励资源

回收利用、开发利用替代资源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企业的部分外部成本内在化,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提高企业开展技术升级改造的积极性。适当调整增值税、所得税和消费税等税种,提高企业购置除尘、污水处理和提高利用效率等环保设备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标准。对于企业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方面的研发投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在税前全额扣除的情况下,其各项费用增长幅度超过10%以上的部分,可以适当扩大实际发生额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的比例。同时,课征消费税以限制污染、浪费的生产行为。

三、完善环境立法,强化制度约束

环境立法在建设两型社会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顺利建设两型社会的有力保证。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环境立法现状,并对环境立法中不适合建设两型社会要求的方面进行必要的修改与完善。建议: 一是提升《环境保护法》为基本法。无论从借鉴西方国家的环境立法实践出发,还是从环境与资源保护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程度出发,我国都有必要制定一部高位阶的环境保护基本法来指导和统领单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20年来,我国先后出台《大气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20余部环境、资源、生态保护方面的单项立法,唯独缺少一部体现国家环保基本方针政策的环境基本法。因此,建议将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提升为基本法,作为环境基本法。侧重于确立国家环境保护的大政方针,明确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明确各级政府的环保职责,确定环境侵权归责原则等涉及整个环保领域的共性问题。重新修订后《环境保护法》,应坚持污染防治与自然资源并重的原则,体现可持续发展与建设两型社会的基本理念;增加适应建设两型社会的基本制度,明确规定公民的环境权并使之具体化;通过提高效力位阶以确立其环境基本法的主体地位。

二是修订单行性专门环境立法。在环境污染防治法方面,实现从“未端控制”到“源头控制”的转变,加强环境污染的总体防治,制定并修改《水污染防治法》、《有毒化学品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重要的法律法规。在自然资源能源保护法方面,体现对资源能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增加对资源能源保护、改

善和治理的内容,修改《节约能源法》、《水法》、《森林法》等,加快制定《能源法》、《湿地保护法》等。在生态环境保护法方面,应制定《有毒化学用品管理法》、《荒漠化防治法》、《生物多样性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三是加快循环经济立法。由于我国人口多、资源储量少,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经构成严重制约,必须实行资源利用效率、再利用效率高的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循环经济立法工作。可以借鉴《清洁生产促进法》,建立与《清洁生产促进法》相衔接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同时可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经验,制定《资源保护和回收法》、《多重利用、持续产出法》、《废弃物限制处理法》等。

四、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试验区建设

去年12月,国务院批复《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和《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进一步提升了长株潭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的战略地位。目前,长株潭尚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要推进产业转型、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体系、保护生态环境、推进新型城市化等,任务十分艰巨。长株潭作为国家试验区先行先试,需要国家在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

一是在产业转型方面。建议对于长株潭开展产业布局调整和“两型”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淘汰退出给予必要的资金援助,对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重大产业项目,尤其是新能源、环保产业项目给予大力支持。

二是在环境保护方面。湖南已将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上报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国务院领导作了重要批示。建议国家在今明两年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并纳入国家重点流域治理范围继续予以支持。同时,在长株潭开展环保税试点。

三是在资源节约方面。对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发展、“两型”技术研发推广给予财政支持。建议国家增加对长株潭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专项转移支付,设立“两型”产业发展基金。

四是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湖南提出以轨道交通为主轴、水运为重点、其他交通形式为补充,构建“3+5”城市群“两型”交通体系。建议请求国家在“3+5”城市城际轨道等项目的立项、土地等方面给予支持。

同时,两型社会建设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全新发展理念的蜕变,是一种科学生产方式的建立,是一种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需要唤醒全民对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要高度重视“两型”社会建设知识的宣传、教育。考虑在中小学专门增设“两型”知识课堂,在大学增设环境保护、环境研究专业。开设“两型”社会电视频道,提高全民环境保护素质。结合文明、卫生城市的创建,定期开展全民环境保护行动,注重从细节引导公民自觉行动,充分利用一些废弃工厂,建设“两型”博物馆,促进终生学习,实践真实的环境关怀。

国贸1002班

张雪莲 201073250208号

第三篇:赴长株潭学习考察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的几点体会

前不久,我们随岳阳市党政代表团赴长株潭地区学习考察推进“四化两型”建设,三天的时间虽然短促,但触动很大,思考颇多,更受益匪浅,深受启发。

一、有所触动

三天内所到之处,长株潭三市及其县(市、区)坚持以大项目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高起点规划城乡建设,以高标准加强城市管理,竞相发展、赶超跨越的态势令人触动,深感震撼。

一是发展快。长株潭城市群被确定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三市坚持先行先试,大胆创新,“两型”产业快速发展,城乡建设快速扩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体制改革重点突破,区域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显著增强。长沙市继续在全省领跑,综合竞争实力在中部地区省会城市中稳居前列。株洲市的地方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总量与我市已相当接近,大有赶超之势。湘潭市的2011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与我市相当,发展来势凶猛。

二是变化大。在县域经济发展上,长株潭地区的部分县(市、区)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坚持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重,大力引进、培育和发展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的战略性新型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县域经济实现又快又好发展。2011年,长沙市的长沙县、宁乡县、浏阳市继续位居全国百强县行列,长沙县2011年预计完成财政总收入120亿元,增量达到了45亿元。在城市建设上,长沙市实施 “沿江建设,跨江发展”战略,湘潭在全省率先制定“两型”建设的顶层设计,编制完成了10多个重点区域控规,城市建设“一年一个样”。

三是管理好。长株潭及其各县(市、区)围绕争创国家级文明城市,创新理念,加大投入,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无论是城市建设规模和品位,还是城市建设速度和管理水平,都有很大程度地提升。如攸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按以奖代投的方式,500万元用于支持镇区创建,500万按每村平均1万元的标准补贴到村,在城乡环境整治上走在全省前列。

二、有所思考

长株潭地区及其县(市、区)之所以能够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有一些思考。

一是思想解放。如株洲市提出“敢于负债搞建设、敢于让利搞招商、敢于大胆用干部、敢于放权活机制、敢于创新促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二是理念新颖。如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上,长沙市坚持“城市国际化、产业高端化、城乡一体化、发展两型化、管理法治化”,株洲市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建立城市管理快速反应机制,收效明显。

三是机制灵活。如在投融资方面,长沙市运用资产证券化、企业债券、市场债券、集合委托贷款等多种形式融资,带动全市市场直接融资305.4亿元;湘潭市大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为重点工程项目融资达60亿元,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四是政策到位。如在征地拆迁安置方面,株洲试行土地返还安置,即整村组拆迁后集体土地征转分离,先征后转,返还征收土地的10%,给村组用于还建安置或合作经营;建立拆迁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将25%土地补偿费交由区社保中心管理,基本实现了较高水平、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全覆盖,既降低了征收成本,提高了土地效益,又减轻了安置压力,解决了村民长久生计问题,有效控制了违法建设的发生。

三、有所启发

长株潭发展的经验和成绩为我区推进“二次创业”、实现跨越发展,努力促进各项工作“上水平、争一流、作贡献”,争当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进一步开阔了思路,提供了启发,增添了的信心和决心。

必须解放思想,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上水平。在项目建设上,必须招大引强。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引领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任,用

特别优惠的政策主攻国际国内500强投资项目、主导产业关联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类项目,全年招引投资过10亿元项目3个以上,确保招商引资50亿元以上,力争80亿元以上。在产业发展上,必须求新求特。突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是力促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发展基地落户我区。着力在工业磁力、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石化装备等领域抢占自主创新高地,重点抓好中科电气、中南科伦、同联药业、吉祥燃烧器、节能炉窑、多肽黄酒等亿元以上项目的建设和竣工达产,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以上,培育纳税过千万企业15家以上,力争上市企业1家,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家。在园区建设上,必须适度超前,坚持大开发大投入。改变过去边开发、边建设的做法,从基本配套到适度超前,集中力量、集中投入,形成大开发、大建设的强劲局面。今年要完成土地报批5000亩以上,其中木里港、监申桥两大工业园新增成熟工业用地3000亩以上,康王工业园重点围绕项目满园和园区形象提质,建立低效项目退出机制,加快“腾笼换鸟”步伐,不断提高园区发展质量和水平。同时,加快洪山物流园规划编制,加快白石岭工业园“退二进三”步伐。在资金运作上,必须敢于负债,坚持大手笔大气魄。着力提高资金运作能力,积极探索以“商业贷款、创投基金、企业债券”为主体,以“企业融资、项目融资、资本融资”为渠道的融资模式,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市场化,保障大开发、大建设的资金需求。力争全年新增融资贷款10亿元以上,到位政策性项目资金3亿元以上,实现土地出让收入5亿元以上。

必须更新理念,促进城乡建设管理上台阶。要以现代化的眼光经营城市。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坚持把城乡规划、产业规划、人口规划有机结合,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好每个区域、每个产业、每个项目、每个节点、每栋建筑、每条街道和每个景观,力求达到“合则和谐美,分则个性秀”,融入现代元素,彰显现代特色。要以精品化的力作扩张新城。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完成京港澳高速连接线提质改造工程建设,把岳阳大道—连接线打造成为岳阳第一形象大道。协助做好大岳高速、岳长高速、临湖公路征地拆迁等工作。中心城区启动旭园路、大桥河路、屈原北路、王家畈路“白改黑”工程,全面完成南片路网、管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同时,加快牛郎坡、金凤公寓等6个还建小区,东方明珠等10个楼盘,奥体中心、烟草物流园、汽车4S店、汽配市场等项目建设,加快生活必备设施、

休闲娱乐设施、传统商贸服务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吸引人气,拉动地气,集聚财气。要以精细化的标准管理新区。深化“五创提质”工作,逐步推进城市管理市场化、数字化和社区化,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快速反应机制,完成3-5条街道的绿化美化,1-2个社区的美化、绿化、亮化试点工作,积极实施“农民转市民”工程,切实提升居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要以一体化的路径统筹城乡。突出城、镇、村三个节点,下大气力促进城郊村向城区集中、镇郊村向镇区集中、周边村向中心村集中,高标准建设三荷、西塘、康王三个卫星集镇,提升西塘、乌江两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辐射效应,全面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构筑区域建设一体化格局。要以钢铁般的手腕全面禁违拆违治违。坚持把禁违拆违治违工作作为事关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下死决心、重拳出击,以铁的措施和手腕健全禁违拆违机制,以铁的决心和勇气开展禁违拆违运动,以铁的纪律和要求严惩违法违纪行为,率先在全市全面打响禁违拆违治工作的攻坚战。

必须依靠基层,推动工作抓落实。面对当前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坚持重心下移,充分依靠基层组织和基层党员干部,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工作,加强基层干部教育,着力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致富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基层党员干部,着力建设一批理想信念和宗旨观念坚定,大局意识和执行意识坚决,开拓进取精神和创新创业意识强烈的基层党组织。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作考核,硬化工作任务,细化工作责任,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控建拆违、综治维稳、计划生育等工作在基层进一步落实。要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干部的保障力度,真情关怀他们,真心帮助他们,真诚信任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充分依靠他们的智慧力量,带动群众自主创业、合法致富。

必须加强教育,转变作风提状态。区域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围绕打造“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政务环境,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让开发区的党员干部成为最能吃苦、最愿奉献、最会工作、最有战斗力的先进群体。要加大教育力度,积极创设教育活动载体,深入持久地开展思想品质、专业技能和文明素质大学习、大讨论、大践行活动,不断提高各级班子的科学谋

事干事水平。要加强作风建设,引导党员干部做人“讲良心、讲原则、讲感情”、做事“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继续转变干部作风,采取有效的方法促进干部队伍遵规守纪、心系群众、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要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内部管理,优化机构设置,完善管理职能,细化岗位职责,规范办事流程,健全和完善目标决策、任务执行、责任落实、结果考核监督体系,加强对重点工程、重点工作的绩效考核,加大以工作实绩为衡量标准的奖惩力度,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四篇: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决策咨询报告12期)

2010年,长株潭三市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全省的42.2%、38.4%、43.2%和45.9%,日益成为湖南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区域。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点推进环长株潭城市群等区域发展。这标志着加快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已成为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长株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区域内国土面积2.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3.2%。到2010年末,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内集中了全省3/4的研发人员、80%的科技成果。自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该区域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区规模逐步扩大。最新数据显示,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已达到56.3%,比2005年提高11.3个百分点。随着城市群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城市空间布局加快拓展,城市群呈现融城之势。长沙形成了一主(河东主城区)、两次(河西新城和河东星马新城)、四组团(暮云、捞霞、高星、含浦)式发展布局,并积极向株洲、湘潭方向拓展。株洲在河西向湘潭方向拓展,天台—粟西组团,规划建设成13平方公里的新城区,并沿长株潭高速公路两侧发展,北上与长沙对接。湘潭则向北朝长沙方向拓展,沿江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的新城区,东面则与株洲对接。融城格局使得三市联系更为紧密,互补性日益增强。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显现。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实现财政总收入715.8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总量占到全省的38.4%;实现GDP 6715.91亿元,增长15.5%,总量占全省的42.2%,增速分别比上年和当年全省平均水平快1个百分点。在三次产业结构中,长株潭城市群农业历史悠久,工业门类齐全,第三产业比较发达,一些领域的优势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在农业发展上,传统的粮棉油和具有特色的蔬菜、水产品、林特产品等品种繁多,附加值高,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421.9亿元,占全省的18.0%。在工业发展上,建筑、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卷烟制造等行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3681.87亿元,占全省的50.3%。在服务业发展上,以长沙为中心,商贸、运输、邮电、金融、科教、旅游、房

地产、文化娱乐、信息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发展优势明显,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612.14亿元,占全省的41.8%。在第二产业保持对国民经济有力支撑的同时,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日益增大,一产业占比逐年下降。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3:54.8:38.9,而全省为14.7:46.0:39.3。这说明长株潭

二、三产业相对全省而言比较发达。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环境逐步改善。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11.88亿元,比上年增长28.4%,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占全省的45.9%。其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67.46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先后建成了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公路交通、通信、电力、饮水和水利防洪能力明显提高,城市配套设施不断完善。长沙市亿元以上的在建项目(不包括房地产)达374个,计划投资规模2632.87亿元。随着轨道交通工程、湘江过江通道工程、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长沙的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株洲市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7.3亿元,增长46.1%。新开工5条高速公路,武广高铁株洲西站投入运营,干线公路改建提速,炎帝大道、时代大道等建成通车,湘江风光带建设顺利推进,城市品位明显提升。湘潭市交通、通讯、电力、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80亿元以上,城际轨道交通等一批重大项目加速启动和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驶入快车道。长株潭市际市域两个“1小时经济圈”加速形成。随着长株潭三市通讯升位并网、金融同城和城际轻轨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三市经济融合,为长株潭城市群协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环境。

(四)收入渠道不断拓宽,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宽。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21201元和9296元,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4635元和3674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6%、17.9%,增速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快2.8个和3.4个百分点。其中,长株潭三市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分别为14069.74元、12965.65 元和 11951.08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1.7%、19.5%和10.9%。随着长株潭新型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居民就业渠道拓宽,工资性收入大幅增长。2010年,长株潭三市的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分别为5354元、3793.64元和3600.4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5%、22.6%和25%。加上“新农合”广泛覆盖、“新农保”逐步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减免等政策的实施,推动农民进一步增收,为长株潭城乡居民提高生活水平、拓展消费领域提供了内在动力和有力保障。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为14452元和6306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2%和9.3%。

二、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长株潭城市群总体实力还不强,产业结构不优。长株潭城市群总体人口超千万,但总体实力与人口相当的北京、上海相差甚远,与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的差距也较大。2010年,长株潭地区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48.7%和39.8%、63.3%和70.6%。由于总体实力不强,难以发挥城市群的带动、辐射作用。从产

业结构看,长株潭优势产业链尚未形成,传统产业比重偏大,区域内钢铁、机械、有色等传统重化工业比重较高。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企业个数和重工业总产值占了全省70%以上,而优势产业仅占全省优势产业的43.9%。

(二)城镇功能拓展不够,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制约城镇扩容提质。近年来,长株潭城市群建设和发展有了较大进步,但仍存在资源整合差、功能不全、配套落后、产业薄弱等不足,城市群吸纳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公共医疗、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等制度和服务发展不够完善,制约了城镇扩容提质和城市化进程。最新数据显示,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率为56.3%,相比珠三角的70%还差13.7个百分点,离2015年实现城市化率70%以上的目标任务还比较艰巨。

(三)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缺乏强大带动力的产业集群和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

二、三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8.9:45.3:45.8调整到2010年的6.3:54.8:38.9。呈现“

二、

三、一”的产业结构,区域内一些支柱产业并不切合本地的资源或区位条件,对当地发展带动不强。化工、冶金等支柱产业的发展空间有限,自主知识产权不多,对引领未来的战略性产业开发不够,已有的科技优势还没有形成产业优势。

(四)资源节约压力较大,湘江生态环境亟待改善。湘江流域云集了电力、冶金、化工、煤炭、建材、纺织、食品、造纸等工业,这类工业的成长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消耗自然资源,并使景观生态不断受到侵袭和损害的过程。湘江近年枯水频发,沿江城市的供水、航运交通、工农业生产等均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

(五)城市群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从国外主要城市群的发展经验看,各城市间密切的产业分工协作关系是城市群发展的重要特征,政府的规划协调是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保障。从当前来看,长株潭协同发展的规划虽已颁布,但有效实施仍缺乏强有力的措施和手段,三市及各部门之间的行政壁垒也一定程度存在。另外,城市群之间的产业结构趋同,互补性不强,降低了区域经济竞争力。

三、推进长株潭城市群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利益协调、补偿机制。城市群的经济发展要形成合力,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协作形成的共同进步的基础之上。由于各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主体功能定位上的差异,必然导致地方收入的差距,特别是要使产业在区域内的转移、能源资源的转移以及环境的保护治理都会改变各市的成本和收益。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

利益共享、补偿机制,实现地方经济利益的再分配,从而实现各方共赢。

(二)加强制度创新和科技投入,提升城市群的综合实力。只有持续不断的创新力,才会有强有力的综合实力和强大的带动力与发展力。目前,长株潭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总体实力较强,高层次科技人才优势明显,但是科技转化能力不足,未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因此,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活动提供更多的平台,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产出效率,推动各城市经济科学、快速、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发达的交通网络是城市群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加大对长株潭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加快交通、公共医疗、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等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质量。通过综合制度创新,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机制障碍,加快城市群吸纳资金、技术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步伐,增强中心城区的集聚辐射能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四)依托重点企业,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工业化是城市群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长株潭城市群要以构建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为抓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从目前城市群的现状来看,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分工协作不紧密、产业链不够长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因此,各城市要打破地区、行业界限,站在经济一体化高度,发挥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构建产业集群和产业分工。要针对这一区域支柱产业、重点企业对经济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不强的弱点,进一步拉长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产业链,加强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形成产业整体优势。要充分发挥各城市产业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经济总量。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两型”建设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内容。而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全民意识,培养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新理念,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和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加大科技、资金投入,淘汰落后技术和生产方法,开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新技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长株潭试验区。

承办:地方调查队管理办公室

执笔:雷芙蓉 赵海军

核稿:张映欣

责编:黄湘冀 湖南统计信息网

第五篇:长株潭城市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中东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结构紧凑。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是中部六省城市中全国城市群建设的先行者,被《南方周末》评价为“中国第一个自觉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实验的案例”。在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不协调之下,通过项目推动经济一体化,长株潭为其他城市群做了榜样。不与中部六省争龙头,致力打造成为中部崛起的“引擎”。 长株潭城市群(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动议颇早。早在20世纪50年代,曾有专家提出合并三市为“毛泽东城”的构想,80年代初长株

潭经济区由构想开始转入理论探索。1997年,湖南成立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省级协调机构,开始推进长株潭三市一体化。2006年,湖南省对长株潭城市群扩容,首次提出以长株潭为中心、一个半小时车程为半径、囊括环长株潭的另外5个城市,形成如今的“3+5”格局。

2006年11月,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时任省委书记张春贤在报告中提出了“3+5”城市群战略。即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为中心,

1.5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5个省辖市在内的城市聚集区。在原“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

同享、环境同治”的基础上形成“新五同”: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1]

2007年12月14日,国家批准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一轮新的发展空间由此打开。2009年,长株潭三市长途区号统一为0731,成为全国唯一统一区号的城市群;由省领导挂帅的湖南省长株潭“两型”协调委成立,开始制度的顶层设计;长株潭城际铁路动工;8市规划局长联席会议举行。

体制机制不断创新。2011年,8市携手冲破昔日的行政条块束缚,宣布联合启动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十二五”,长株潭吹响号角,力争率先建设好“两型社会”,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2012年7月16日,正式亮相的《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2-2020)》(征求意见稿)描绘了未来新型城镇化的蓝图。纲要提出构建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的新型城镇体系。到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率达到70%,长株潭将作为一个“超级城市”的形态出现,进而带动全省城市化进程。[1]

“启动„3+5‟城市群建设,可以迅速提高湖南城市化水平。”省政府参事、湖南商学院首席教授柳思维表示。而在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吕斌看来,城市群是解决大中小城市和城乡协调发展的最好空间尺度,“它可以提高城镇整体的发展能力”。

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周强曾表示,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有助于探索符合湖南省情的新型城市化路子,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有序的新型城市体系。[1]

中国改革开放34年,长株潭城市群极有问鼎“中国经济第五极”之势。

上一篇:操作员转正申请范文下一篇:操作系统实验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