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发展农村经济问题

2023-02-02

第一篇:浅谈发展农村经济问题

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谈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对策

【摘要】在当今社会,要想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首先就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近年来,我市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底子薄、负担重等诸多历史和现实原因,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发展形势仍然严峻,任务艰巨。如何更好更快发展农村经济的问题,仍是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目前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发展对策作粗浅探讨。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对策

农村经济发展事关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依然存在着诸如农村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现行土地政策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农村人才缺乏,制约经济发展等突出问题。

一、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篇:浅谈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李志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发展农村经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底子薄、负担重等诸多历史和现实原因,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发展的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发展形势仍然严峻,任务艰巨。如何更好更快发展农村经济的问题,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就目前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发展对策作粗浅探讨。

一、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由于底子薄、基础弱、包袱重,在发展中仍遇到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但目前许多农村地方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农田水利等各方面条件还比较差。一是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大量的塘堰水库沟渠等水利设施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旱、排涝设施老化,渠道淤塞,病险水库面大,农业抗灾能力弱。二是标准化农田比例不高,综合生产效益低,难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如丰顺县北部山区部分镇、村规范的公路都很少,只有残缺不全的“断头路、泥巴路”,农村的资源优势很难转变为经济优势;农村供水网络、医疗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农民生产生活仍然十分困难,农业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2、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途径。以丰顺县为例,据相关统计显示,目前丰顺县相当部分镇、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甚至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不要说搞公益性事业,就是基本的办公经费也无法维持,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3、现行土地政策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土地流转问题成为进一步完善农村经营机制、促进农村经济运行质量迅速提高的当务之急。机制不完善、流转行为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农产品价格低迷,土地附加值偏低,土地转包困难大,出现新的耕地抛荒现象。二是土地承包关系难稳定,土地流转障碍多。一些地方农田水利设施陈旧,抗灾能力差,农业生产信心不足,土地承包关系难以稳定,土地流转不畅。三是短期式承包造成对土地的掠夺性经营,降低土地质量。土地流转问题明显存在,不利于农业生产上规模,影响土地使用效率。

4、农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产品供求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市场需求向多样化、高品质方向转变,农业结构越来越显得不合理。

(1)从农村整体经济结构看,农业产业比较单一。就丰顺县来说,主要以传统的水稻种植为主。许多农民不愿向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花卉等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产品转型,由于种植业产品价格较低,附加值不高,比较效益低下,难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2)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布局的结合点把握不够,规模经营没有形成气候。目前,许多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在产业分布、选择优良品种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农村经济区域化布局的结合点还把握不够,“一地一品”、“一区一业”等专业化政策实施还不到位,土地连片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农产品基地建设没有大的突破,农业生产分散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难以形成合力,规模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

(3)市场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作用不明显。从农业内部结构看,部分镇、村由于市场对农业资源配置作用没有明显发挥,资源利用不合理问题相当突出,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农村经济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说明市场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作用没有得到较好发挥,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农村市场经济建设。

5、农村人才缺乏,制约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人,特别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农村的发展需要人才,但又缺少人才。主要体现在:

(1)劳动力素质较低。

由于农业的经济效益较低,造成大批农民从农村流向城市,特别是年轻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农民,留在农村的大多数是老弱妇幼或是在城市中缺乏竞争能力的人。农村中文化素质较

低的农民,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市场意识不强;同时,他们接收外界信息能力较弱,不善于利用农业科技。

(2)基层干部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在基层干部中,还有许多是在农村成长起来的老干部,他们文化偏低,不善于开展农村经济工作,缺乏引导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对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有些基层干部,整天忙于应付日常事务,精力难以集中到沟通、引导农民转变观念上来;部分镇、村干部待遇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这些因素都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6、农业科技的开发应用不够。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目前农村农业科技的开发和应用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入不足,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存在资金困难,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二是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与市场和农民的要求存在诸多不协调的地方;三是推广方式不合理,成效不明显;四是农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很多农业科研停留在基础理论研究上,转化为实用新型成果较少。

二、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

针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自己长期在山区乡镇工作的经历,提出如下六个方面的对策。

1、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各级政府应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上,调整支出结构,更多地承担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重点做好农田水利设施、电力、公路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同时,加大对这些设施的后续管理工作力度,每一项投入都应做好可行性研究和合理的勘察设计工作,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并使之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2、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农村自身“造血”功能。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重要保障。我们应该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有力地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1)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一是进一步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加强民主管理,理顺分配关系,增强发展活力。二是积极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打破区域和所有制界限,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三是大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引导村集体与基层农技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开展合作,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向多层次、多领域延伸和扩展。

(2)完善政策和措施,扶植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对村级经济发展做到思想上引、政策上扶、工作上帮、方法上教。要从政策上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的帮扶力度。鼓励建立和发展“名、优、稀、特”产品基地,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尤其要对那些发展前景好但缺乏资金的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县直、乡镇各涉农部门要深入开展对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对口帮扶活动,开展智力支农活动,帮助解决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集体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3)要加大对集体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农村信用社要积极扶持集体经济综合开发,支持集体经济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企业和经济实体。

3、实行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土地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只有用足用活土地使用权,才能使土地等资源增值。只有搞好土地流转工作,才能更好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我们应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的新路子,采取土地租赁、有偿转让等形式,既挖掘了土地资源的潜力,又增加了农民和集体的收入。一要将土地承包的稳定与土地有序流转有机统一起来;二要出台一些政策和制定一套管理办法,对土地流转程序、手续进行规范,使土地流转有章可循;三要结合农村城镇化,鼓励农民放弃土地经营,转移到小城镇,加快土地流转步伐。

4、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实际上就是要发展优势产业,调整劣势产业。我们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多层次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产品的优质化和多样化,发挥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推动农业经济的整体提高。丰顺县地处粤东山区,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贫困县,在农业生产上以水稻种植为主,但经济效益较低。近两年来,丰顺县结合自身自然条件,积极倡导“两甜两青一鸡”发展模式,即种植甜玉米、甜竹笋、青蒿、青榄等经济作物,发展温氏养鸡。从目前发展情况看,这种发展模式的经济效益明显,已逐渐形成该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品,需要继续提升产品档次,扩大生产规模,带动广大农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农业的出路是实现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关键是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这样才能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单位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5、培养和引进人才,为农村经济服务。

(1)努力提高基层干部经济管理能力。

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要提高,就要加强培训。具体方式可采取集中培训、定期培训、个别培训等多种形式。同时,干部自身要加强自觉学习,学习经济和管理相关知识,结合工作实际,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政策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提高带领群众调整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自觉性和本领。

(2)重视培养农业专业人才。

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走出去”就是长期学习生活在农村的中青年农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到经济技术发达的地区去工作学习,在学习中用新知识、新思维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政府应加强就业技能培训,使这些农民具有一技之长,为“走出去”打下扎实的基础。“请进来”就是引进农业专业人才。我们在一方面把农村人口引入城镇或城市,一方面鼓励那些大中专毕业生走入农村,鼓励那些曾经“走出去”、现在学有所成、有一定资金积累的人回乡创业。银行可以为他们提供一定的信用贷款,政府再对他们的农业项目计划进行可行性分析,符合要求的就要向他们承包一定的土地,让他们自主经营。由于这些年轻人思想开放并对市场有一定的洞察和分析能力,依靠他们可以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并解决农业的结构性问题。

6、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效益。

我们要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应着力做到以下几点:

(1)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一方面加大财政对农技研究推广的转移支出,另一方面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科研究推广,特别是农业产业企业要加大投入,促进自主创新。提高农技研究推广人员的待遇。

(2)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创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信息体系。

(3)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大基层农技所的设备、技术投入,配备更多更好的农技推广人员,重点做好对农户、农业企业的实地指导工作。同时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题图:小胜镇远眺)

作者简介:李志坚,男,小胜镇副镇长,中央党校函授学院二四级本科班学员

第三篇:浅谈农村经济发展

我是一位出身农村的大学生,暑假本想在城市里参加社会实践,但因家里正处于一年之中最忙的时候,因此回家帮忙干活。在这漫长的暑期里,我深刻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这促使我不断思考:怎样发展农村经济,怎样让农村变得更加充满活力与生机,怎样让农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快乐。在此,我谈谈我的看法。

正所谓哪里有路哪里就有希望,要想富先修路更是一条深入人心的宣传标语。由此可见交通对于地方经济发展乃至文化、生活各个方面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这几年,农村交通建设发展迅速,路面硬化率大幅提升。但与此同时,农村交通尚不发达,许多地区之间的交通往来仍十分不便,一张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还未形成。并且农村的交通方式十分单一,公路占绝对优势,铁路极少,水路利用率很低。在我们江西,湖泊、河流众多,有发展水运的天然优势。水路运费低,运量较大,而且环保无污染,虽然速度较慢,但对于农村中时效性要求不高的物品如大宗粮食运输还是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对天然河道进行疏浚、挖深,必要之处挖水道,使各地河流湖泊连通,形成一张水路网。这不但充分利用了江西丰富的水利资源,也有利于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

除了交通,信息也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今是信息时代,信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农村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较为匮乏,农民不了解市场需求,应对市场的灵活性较差。例如今年各地频频报道农民所种蔬菜价格暴跌,几乎血本无归,这就是信息不通畅导致农民盲目跟风种植同一品种蔬菜,从而造成市场上供过于求。为了减少资源浪费,稳定市场价格,基层政府部门有必要及时发布市场信息,引导农民生产。同时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极低,这也造成农民对外界了解不多。

除此之外,农产品的加工、循环利用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出路。在农村,农产品的加工企业很少。农产品属于初级产品,利润率较低。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乃至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就可大大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农村的加工企业也可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可谓一举三得。这也符合当今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主题。

农业结构的调整也是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例如,江西北部是以鄱阳湖平原为主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中南部多为丘陵山区地带,适合发展林业、果业、畜牧业、茶业等。然而江西的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较大,所以,不管是从江西的自然资源出发,还是从市场的多元化需求来看,我们都应该发展大农业,改变种植业占主导地位的不平衡局面,形成农、林、牧、副、渔齐头并进的协调发展局面。当然,在这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江西的生态环境。

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是多方面的,资金、技术、人才的缺乏都对增收致富构成障碍。但最需解决的恐怕还是发展思路,农村经济发展才会走上坦途,并且越走越好。

第四篇:浅谈农村化肥农药使用问题

徐斌(10农资 2010025143)

【摘要】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在粮食产量连续增产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主要是污染环境和危害人类健康。因此,必须逐步实现 高层次回归农业绿色耕作方法。尽量减少农药使用,推广无公害病虫防治,大力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

【关键词】:农药化肥、负面影响、绿色耕作、针对措施

在这个漫长而充实的暑假中,我走访询问了当地的一些邻居亲戚,向他们咨询一些有关化肥使用上的问题,对当地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以及在品牌选择的问题上有了一些了解。

化肥污染

化肥直接供给农作用所需的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使用起来简单、方便,在农业生产中已成为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之一。在化肥推广之初,由于资源缺少,价格昂贵,仅作为辅助肥料来使用,农田施肥以农家肥土粪为主。现在情况正好倒置过来,具体来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工业生产和农业科技的进步,化肥产量迅速增 加,已经完全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化肥成为主要肥料,而且有些农民基本依赖化肥,基肥、追肥都使用化肥。

通过询问一些村民关于农药化肥的使用情况,也根据自家的状况,我了解到他们过量施用化肥,以致地力下降,已严重影响农业的长远发展。农民在买化肥的时候根本就不管它的组成是什么,含有哪些矿质元素,也不在乎他们自家的地上是不是缺这种养料,而只是一味的根据祖祖辈辈留下的经验使用肥料,或者是听说什么肥好就盲目的去用。在农村常见的肥料就是尿素和碳铵,对于使用量,更是自个说了算,买的多了就多施,少了就少施,就是想用多少就用多少,根本就不去考虑作物的需求以及是否会造成浪费。对于农药还好些,不向化肥那样用的毫无限制,至少他会注意用量这一方面。看到农民对肥料的使用是那么的盲目,既浪费了钱也没得到很好的回报,这让我感到莫名的悲伤。

过度的和没有节制的使用化肥,造成了我国土壤的大面积污染,这在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危害。由于农田所施用的任何化肥都不可能全部被植物吸收利用,流失的化肥会随水向土壤渗透,被转移到植物根系以下或冲入江河湖泊,造成污染。磷矿石中含有镉、铅等杂质,也会造成土壤污染。

农药污染

农药是具有强烈毒性的化学物品。农药泛滥,导致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大量鸟类、花草灭绝、新病、怪胎、怪病大量出现,癌症迅速增加。导致这些弊端出现的原因是农药、除草剂等各类人造化学物质污染了环境,从而对人体的危害越来越大。农药中大多含有铅、砷、铜、汞、镉、铬等重金属和残留物,对人体的毒害作用巨大。农药使

用后不能及时分解,有的挥发到空气中,有的沉积到土壤中,有的被雨水冲刷流进河流和湖泊,污染了空气、土壤、水源。

但是,农民只考虑到作物的健康生长,而忽略了过度使用农药带来的不良影响。有些农民盲目打药,自己不注意观察,不结合实际,只要看到别人喷药,不管自己家农田有没有病虫害,打了药才放心。群众在使用过程中为了追求防效速度,配制药液时加大剂量、随意喷药、增加打药次数,尤其是温室作物,病虫害滋生蔓延,打药次数非常频繁,有的在蔬菜上市前几天还在喷农药,农药根本来不及吸收分解就进入市场销售,危害之大可想而知。

而且,给农作物喷药时没有防护意识,配药时不戴手套,向树上喷药时不戴口罩,打药往往是在大热天,很容易引起皮肤红肿、头痛头晕,严重时表现为恶心、多汗、呼吸困难,肌肉痉挛等,如不及时抢救便会危及生命。而且忽略农药对人体的间接危害主要是通过食用含有农药残留的农作物进入人体。长期食用含有农药残留的食品会使农药在体内不断积累而引起慢性中毒,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针对措施

作为一个人口多而耕地少的国家,我们应该更加合理的利用这有限的土地,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防治土壤污染,从而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使有限的土地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知道,施肥是调节作物营养,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高产的重要措施。但施肥并不是越多越好,要做到科学施肥。科学施肥的核心问题,一是如何减少肥料养分的损失,用最少的肥料,获得

最高的产量,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二是调节好化肥和农家肥的施用比例,氮、磷、钾肥平衡施肥,提高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污染。

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作物的营养特性,作物种类和不同发育阶段对养分的要求,还要全面考虑土壤和气候条件、肥料本身的性质,运用合理的农业技术,充分发挥肥效,以获得作物高产和稳产。

我们要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开展环境普及教育和警示教育,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除此之外,加大新闻媒体对环境宣传和舆论监督,使科学合理使用化肥的目的意义家喻户晓,倡导绿色耕作;还有,各农管部门和地方农业站要不断健全制度,落实责任,在制定预防土壤污染的措施时,必须考虑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方法,加强对土壤状况的监控和管理,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

除此之外,自然界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生态环境中各种有机体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病虫害也不例外。大部分虫害都有天敌,害虫和天敌保持动态平衡状态,害虫就会在可控制范围,经济损失也会在正常水平以内,一旦失衡,害虫就会繁殖蔓延,造成严重危害,农作 物减产,品质下降。保护利用天敌,达到以虫治虫、以虫治菌的目的。需要提醒广大农民群众,必须合理使用限制农药,必须使用时要慎之又慎。尤其注意它的使用方法和规定剂量,不可随意滥用;要注意用药的时间和方法,抓住关键时间,对症下药。用药的时间要准确,避 免错失防治时机,致使达不到效果而重复次数过多。

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也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有重大影响的一个

因素。农药化肥的使用是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如果要求农民停止或减少对其的使用是不现实和可行的,农民不会为了抽象的生态环境的概念而放弃可以看得到的收益。改善这种依赖的另一个有效方法是国家加大对科研的投资力度,研发出新的环保无机或对土地生态危害小的产品来取代目前所使用的农药化肥,这既不会影响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从源头对目前的状况进行了控制。

调查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对我进行了一次爱家乡、爱土地的教育,使我清楚的看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化肥是多么的重要,它是一项保护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是一种考虑认得生存与发展和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还使我对我们的这个专业充满了希望,意识到我们有更大的应用空间,有更大的社会价值。我们要认真学好每一门课,不断提升我们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我们敢于探索、不断进取的精神,提高我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为以后能担负起社会的大任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杨吉祥 、马平平浅谈农药化肥的负面作用及对策2009年

【2】 林海琳、崔英德、尹国强含农药复合肥的研究进展[J]2000年

【3】 毕军、夏光利、毕研文等植物源药肥的研究及开发应用前景[J]

报2005年03期

中国农学通

第五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父母双方不断离家外出打工,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与父母关系紧张、生理与心理健康欠佳、容易受到社会上的各种侵害等问题。本文主要提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些构想与对策,从而更新社会与家长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使社会及广大家长广泛关注留守儿童。

关键词: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教育

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如何加强这一部分学生的教育,使其健康成长,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话题。

一、摸清底子、建好档案,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教师要摸清“留守”学生的父母在什么地方打工、联系电话和临时监护人的情况、与“留守”学生的关系、怎样联系等等。做好父母及临时监护人的工作,指导他们怎样教育学生,交流教育情况并建好这类学生的教育档案,从三个不同角度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同时,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学校应该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如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立心理辅导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惑,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使其能健康发展。

二、分析特性,因材施教,使其感到“家”的温暖

“留守”学生或多或少都有失落、被“遗弃”的感觉,尤其是周末更加孤独寂寞,性格或孤僻或粗暴。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儿童与父母的沟通、来自父母的关心,对其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是要有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留守儿童由于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成长环境里,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交流,因而更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自卑。自卑心理产生于人际间的比较。留守儿童经常看到其他同学朝夕与父母相伴,有人关心和疼爱,而自己却没有,相比之下必然会感到失落和自卑,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自卑内向。自卑感是一种负向的情绪体验,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二是逆反。留守儿童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其内心较其他儿童更敏感,对老师及监护人的管教更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总感到有人在欺负他,压抑难平。这种负面的情绪极易使他们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以自我为中心,不听从正确的管教,与老师及监护人对着干。三是任性。任性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他人对其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盲目满足造成的一种心理特征。这主要是由于祖辈监护人不知道如何对待孙辈们的各种需求,过度溺爱、放纵造成的。作为教师更应从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入手,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多一点呵护,少一点训斥;多一点耐心,少一点粗暴;多一点指导,少一点指责。如遇困难并号召全班学生伸出援助之手,如遇节日、生日,精心安排,使其过得幸福、快乐。这样,既弥补了其父母不在身边的遗憾,又能使其感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三、巧妙设计,增强信心,使其感到“天生我材必有用” 部分“留守”学生可能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有的甚至“破罐子破摔”成为班上典型的“坏”孩子。作为教师应精心安排,巧妙设计,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及有益身心的活动,使留守儿童能排解心中的压力,加强自身的教育。可以请一些德高望重的学者、道德模范或是外出打工的家长来学校作报告,传递正能量,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学生,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及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让学生“表现”、让学生“闪光”,对学生一个个即使是很小的闪光点都予以及时肯定、及时表扬、及时指导,以增强学生信心,久而久之会改掉不良习气,让其觉得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

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我们应教育孩子正视现实,理解父母背井离乡、亲情分离的无奈,放下心理包袱,不自卑、不气馁,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锦屏县新化小学

欧阳正新

上一篇:切实抓好机关作风建设下一篇:七上期末考试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