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计算机论文范文

2022-05-13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新型计算机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职业技术学校,向来以社会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为方向,紧扣社会需求,培养社会服务型人才。在“互联网+”大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需求日益增多,在对学生的培养中,不仅是技术的传授,更应当做好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的技能和计算机意识等。

第一篇:新型计算机论文范文

新型计算来袭

计算技术自身原理、模式、架构的不断演进是计算机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近年来,量子计算、光子计算、分子生物计算、神经网络计算等新型计算技术层出不穷;石墨烯等新材料的出现,更是对传统的以硅基半导体技术为支撑的计算机产业发起强有力的挑战。目前新型计算技术的种类有哪些?各自的适用场景及产业化前景如何?对传统计算机产业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逼近临界点

计算技术演进至今,在计算机结构上一直沿用冯·诺依曼架构,在芯片设计上延续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演进路线,在半导体工艺制程方面近40年来遵循摩尔定律不变。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自然语义分析、模式识别等非逻辑计算需求增多,传统的冯·诺依曼架构在某些特定应用场合开始显得效率低下,特别是在对以大流量、低密度、低能耗、分布式为特征的大数据进行处理时尤甚。此外,自2010年起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路线图的更新增长开始放缓,英特尔公司9nm之后的工艺发展路径尚不明朗。传统计算技术演进已步入“后摩尔定律时代”,面临体系困局。

另外,新型计算原理发展向多路演进,目前已知的新型计算技术,根据材料和机理的不同主要分为传统硅基计算技术,包括神经网络计算机、超高性能计算机等;碳基计算技术,包括分子生物计算机、石墨烯材料计算机;新型微粒子计算技术,如量子计算机和光子计算机;实验理论型计算技术,如水波计算机、可逆计算机、撞球计算机、霉变计算机、核磁共振计算机等四种路径。

前景不尽相同

诸多新型计算演进路径中,硅基计算技术的产业基础最为成熟,生态系统最为完备。从传统的高性能计算到个人计算,再到移动计算、可穿戴计算,均没有脱离半导体硅器件的技术框架。当前针对云计算、大数据应用的新型处理技术,以及用于认知识别的神经元芯片也都是这一框架的改良。因此,在未来可预见的20至30年间,硅基计算技术仍将是计算技术演进的主流方向。而基于微粒子载体的新型计算技术只在针对某些特定运算场景如加解密运算时具备优势,尚不具备通用性。石墨烯材料在替代硅材料时尚未解决大面积低缺陷材料低温合成、能带隙开关控制、栅氧工艺、CMOS型场效应管制备工艺等诸多难题,距离产业化应用尚有较长的距离。其它实验理论型计算技术作为一种计算手段则更多停留在概念论证阶段。

颠覆式革命

近期来看,新型计算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良作用主要体现在:价值市场开拓,移动普适计算、云计算、大数据挖掘、机器识别等极大提升了传统计算模式的效益层次和价值空间;产业生态培育,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极大改善了人机交互体验,增加设备及应用对用户的黏性,促进集硬件系统、应用开发、内容生产、服务提供为一体的产业生态建设;智能到端,高通2013年10月宣布计划推出业界首款用于终端的高能效Zeroth神经元处理器,苹果、谷歌、微软、三星等开发的新型感知计算技术正加速向移动终端产品普及迁移。

长期来看,新型计算技术对传统计算机产业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可能依然存在。例如,以量子自旋态为代表的多维表征方式可能对传统的以“0”、“1”为基础的二进制运算、存储技术带来根本改变;而寻求类似石墨烯这样“价廉物美”的硅替代材料也为“后摩尔定律时代”的计算机产业发展提供了颠覆性思路。

机遇与挑战并存

计算技术的颠覆性革命有望带来旧有产业体系的重塑,企业竞争格局面临重新洗牌。我国在超前计算技术研究方面,起点较高,跟进较快,高性能计算、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的研究已位居世界前列,产业迎来潜在的弯道超车良机。但也应看到,在国家层面,这种产业洗牌的效果其实极其有限。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优势和产业积累,可能再一次占据前沿技术及产业变革的制高点,导致强者恒强,而后发国家多年来赶超形成的产业基础存在清零的风险,并再度形成新的技术路径和产业跟随态势。

产业发展“良策”

我国要大力支持前沿计算和高性能计算机的立项研制,制定我国高效能计算及前沿计算应用领域10到20年的长期发展规划。同时,对大数据、云服务、人工智能方面已成型的新技术、新产品,加快推广应用,以应用促发展。既要专注于研发具有定制化安全、能效、性能要求的高端专用型处理器及整机产品,抢占产业制高点,又要兼顾通用民生市场的需求,推进通用芯片处理器性能和适配性的不断完善,扩大产业国际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持计算资源、软件支撑环境和应用服务全面均衡发展的战略,以应用需求为主导,整合计算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寻求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作者:温晓君

第二篇:技校计算机教学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法

摘 要:职业技术学校,向来以社会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为方向,紧扣社会需求,培养社会服务型人才。在“互联网+”大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需求日益增多,在对学生的培养中,不仅是技术的传授,更应当做好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的技能和计算机意识等。在具体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认真分析学情,建构校本教材,组织开展网络相应知识教学,促成创新发展。

关键词:职业学校 计算机教学 创新型人才 “互联网+”时代

在當代教育中,对人才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成为教育教学的重点所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知识呈现出爆炸式更新、高速更新的状态。以人们日常能够切实感受到的通讯服务为例,从3G到4G时代需要很长时间,而从4G到5G时代,这个速度明显缩短了,反映了现代科技创新年限的缩短。在当代计算机教学中,教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技能,也教学生不断更新自身的能力,成为教学重要环节。

1 更新教学理念

在当前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就需要革新教学理念,打开现有教学思路限制,以新的意识、新的思路、新的形式等去组织教学。就教学意识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从学生发展角度去关注教学工作,以指导学生的学习成长,逐渐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意识。新的思路,是指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找到创新教学思路,不断革新日常教学的思路与发展,全面促成发展。只有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以新的尝试、新的思路应对教学,才能使学生耳目一新,进而找到学习的乐趣,积极参与其中。

2 深度了解学生

深度了解学生,是展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创新型人才教育,是从学生角度展开教育,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而非教学的节目。作为技校,应当对学生加以分析:技校学生本身就是基础比较薄弱,在学习中有些自卑,很难走出中考的阴影。而在另一方面,技校学生对于学习也往往都是兴趣萧索的状态,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仅仅能关注到相应技能的学习,而缺乏综合素养意识,未能适应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的展开。

在技校教学中,深度了解学生,以配合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分析: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态度意识等,准确把握学生的关注点、爱好点;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投其所好,因人而异的制定教学工作的展开。在技校教学中,也要关注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一般而言,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科目偏好等也不同,在专业技能学习中也会自然而然的出现一些分层,完成日常教学的发展,从不同角度设置教学的思路与方法等[1]。

3 创设校本教材

创设校本教材,基于学生的分析思考,可以设置技校的校本教程。在当前技校教学中,很多技校选择的还是普通高校的计算机教学教材,这些教材有深度,没有实践性与创新性,因此,在组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当是技能的全面提升。在创设校本教材,可以从以下角度展开,积极提高教学的思路与发展:

但是在生活中,学校建设校本教材,应当是基于学生与自身情况的分析。基于学生的分析,设置适应当代技校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内容,将现有普通高校的教学资源删繁去简,设置适合学生学情需求的教材。基于校园情况的分析,能够为学生提供哪些实践场所、哪些技能思路,毕竟计算机教学的实践与现代科技是密切结合的,分析校园范围内有哪些优势资源可以利用等,基于这样的分析之后,进一步设定完善教学体系。除此之外,建设综合性课程体系,也是校本教材的关键所在。在当代计算机教学中,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早已不是技能的达成,更是一种综合素养的形成,如何指导技校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更新意识与能力,应当是教学的一部分;较强的综合素养也应当是教学的一部分,同样的,基于计算机的道德内容,也应当是教育的一部分[2]。

4 适应“互联网+”大时代

适应“互联网+”大时代发展,在这一趋势之下,计算机作为网络与现实生活的交流媒介,早已超脱了技术层面,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也有了新的内涵:人才的科技意识,能够利用自身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各种问题,促进“互联网+”与生活更为紧密的结合,服务于生产、生活;人才的服务意识,计算机技术耳朵运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的,应当具备相应的服务意识等。只有充分意识到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有效调整教学思路和教育着力点,才能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积极促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与完善,鼓励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及时做出铺垫,全面促成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与完善,积极达成教育的发展[3]。适应“互联网+”的大时代发展,能够为学生做出启发,创造日常教学的思路所在,全面促成当代教育教学工作的展开,及时做出铺垫。

5 设置实践项目

实践,是技校教学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在当代计算机教学中,实现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依然需要关注到对实践项目的设置,积极有效的实践项目,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知识,在实践运用中,激发出实践意识。一般而言,实践项目应当貼合所学知识,同时贴近实际需求,项目案例可以来源于企业的生产实际需求、教育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竞赛的经典试题案例等,将其化为项目,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参与与探究。除此之外,计算机教学的展开,对软、硬件设施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要求学校能够为学生充分提供必要的设施保障,如软件、硬件,如一些软件系统的建设,应当围绕学生的教材需求,可以加以创新。这些内容的设置,能够围绕学生的现实需求,真正的将更多的可能性与发展空间预留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与思考。

6 调整对学生的评价

在技校教育中,对学生的评价环节,应当以鼓励性为主,逐渐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创新的自信心,指导学生加以创新性学习。在技校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当关注到学生学习的整体过程,捕捉过程中的创新意识与尝试,不仅仅盯着最终的一个结果,尤其是学生还必然的会经历的实践环节。在具体教学组织中,及时调整对学生的评价环节,可以通过对学生考核形式的转变,适当增加实践项目加以考核;实现校内教育考核与校外实习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等,及时关注到学生本身的发展与成长,进而加强对学生的关注。

7 创新型人才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一方面,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拓展活动在设计组织中,一定要对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作出充分考虑,做到协调统一。且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引用的指导方法也要做到难易适中,要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创新探索、操作中有一定的收获,但也不能一下子就完成各项任务。若需要讲解知识、问题存在较大难度,要联系学生认知特点,通过铺垫性阶梯的精心设计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探索、掌握和解答;另一方面,在日常教育培养中还要对以下两个原则做出充分考虑:一是,鼓励性。在课堂上,不论学生做出了怎样的回答,只要学生能够勇于举手参与,教师就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及时有效的评价。然后再选择更适合的方式来将学生的不足之处恰当指出,鼓励学生自觉改正。但一定要避免出现对答错学生不理不睬的情况,更不能讽刺挖苦。在课堂上,学生只有处于和谐、平等的氛围,感受到教师、同学给予的尊重和信任,才能够全身心投入其中,才能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才能够获得更多成功体验,为其之后的学习努力指明方向;二是,启发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反馈给予密切观察,在学生呈现出积极的思维状态后,教师要把握机会,选择适合的措施方法来给予有效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难题,鼓励学生不断突破自我,端正思维方向。

8 结语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于技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加以关注,推进课堂革新。在计算机教学中,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要从意识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既教学生扎实的基本知识,也要关注到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从综合素养着手,创新项目的运用等,实现对学生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刘玉华.技校计算机教学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探究[J].科技风,2020(10):42.

[2]陈锭华.浅谈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6(27):118-119.

[3]陈琦;余新宏.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7):63-64.

[4]刘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8(15):70-71.

[5]陈伟.多媒体技术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27)56,58.

[6]黄雅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与设计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2):214,220.

作者:韩李华

第三篇:高职院校计算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研究

摘要:通过对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现状的分析,针对存在的几个问题,对如何进行高职院校计算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出适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进行探讨,并提出适合培养模式改进的方向。

关健词:计算机 人才培养 创新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在全国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很大。然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时却面临着很多压力,深究其原因之一,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中存在很多问题。

1 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不合理 根据国家教委对高职人才的培养定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应该培养出有知识、有技能、能就业的计算机专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学生需具备本专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所以,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显得非常重要,如此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1]。然而,众多高职院校设立的计算机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普遍存在如下问题:①课程范围广,深度不足。②适合专业课程教学的教材少。③课程结构不合理,缺乏整体规划。

1.2 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是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的重要的方式和方法,计算机教学对于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方式。这就要求教师有坚实的理念和教学能力,并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完成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然而,众多高职院校教学普通存在如下问题:①教学方法落后,主要是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少实验课。②教学理念得不到更新。③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1.3 实践环节的忽视 计算机是一个应用型和动手能力很强的专业,专业课的学习都需要大量的动手训练,必须加强实践型教学环节。但是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仍缺乏系统的实践训练。虽然各所院校都建立了计算机机房,但是硬件配置往往落后,操作系统不能及时更新,应用软件得不到升级,这样就很难发挥出机房的作用。此外,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单位,学生没有实习机会,实际应用能力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动手能力相对而言就要弱一些。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具有高技能、高素质计算机人才,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化计算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 改进的方向

2.1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 在计算机专业建设中,课程设置的统一型、科学型和系统型非常重要。①注重基础教学。尽管近年来新的计算机技术不断出现。学生希望多学些实用技术的愿望很强烈,但我们希望通过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内容的改革对学生加以适当引导,使他们能在基础理论和专业核心课程上花费足够的时间。要让学生明白。学到一门实用新技术只能管几年,还有更新的技术会产生。打好了专业理论基础,新技术一冒头就能知道它是否代表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并且能更快地领会和掌握。②加强实践环节。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实践课占据着突出位置,形成以专业主干为主线。其他相关课程横向衔接交叉。学生的专业学习贯穿学习过程的网络结构。这种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在入学后很快接触专业,并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使每一学年的课程相对独立。便于学生由低而高逐级接触、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我们在总体教学计划中专门制订了单独的实训计划。对学生实验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并不是狭隘的局限对程序设计语言的掌握、编程能力的提高以及会应用当前流行的各类硬件和软件工具,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新技术、动手研究新产品的勇气和能力。

2.2 教学和教师队伍的改革 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没有一支精湛的教师队伍,就无法培养出优秀的计算机人才。教师要把握信息时代的脉搏,主动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通过参加大量的社会实践工作,掌握相关信息技术,拓宽计算机教学的视野,培养创新理念,结合不同学科的专业特点,借鉴各专业学科先进的教学模式,从数理、天文、历史、哲学等学科中完善计算机专业教学,活跃教学过程,严谨教学态度,使得计算机教育紧跟时代需求,提高学生的实用能力[3]。

搞好计算机教学,教师队伍质量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2.2.1 教学内容前沿化。教师应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去学习新的知识,通过参加大量的社会实践工作,总结掌握相关信息,掌握国内外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向和趋势,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在教学中能够有机地结合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利用发散思维吸引学生,促其产生兴趣,进而引导学生的思维。

2.2.2 教学方式多样化。现代计算机教学,无论从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同传统教学有着很大的变革,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逐步综合运用主动探索、协作学习、问题提出、情景预设、课堂反应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以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问题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发现式教学等来激发学生,引导其自主研究和体验框架形成的全过程,通过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大胆地鼓励、批评与自我批评,对于质疑和独立见解要敢于探索并得出結论等等,最终使计算机教学开发为一门精品课程。

2.2.3 教育理念更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即拓宽计算机教学的视野。培养创新理念,结合不同学科,兼及文理,宏观把握、借鉴各专业先进的教学模式,从数理、天文、地理、逻辑、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学科中完善计算机专业教学,活跃教学过程,使计算机教育更加人型化。

2.2.4 教学态度严谨。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态度,要及时书写教案、填写教学日志,多与各学科优秀教师交流工作情况,邀请专家老师听课并改正自身的不足,并且要有一个长期的教学计划并按照计划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

3 实践改革

计算机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实践型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有很强有动手能力。

3.1 实验室的开放与更新。计算机对于普通的学生来说,如果完全由学生自己配置一台,在经济对学生家庭的经济要求比较高。建设开放型实验室能满足现阶段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开放包括时间开放、实验器材开放、实验项目和内容的开放[4]。不能用以前那种实验为统一目的和方式来组织,要把开放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的组织来实验。

3.2 项目开发团队精神。有开放的实验室,对学生的项目和内容的开放,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的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了,对于学生之间的互助也要求更高了。这样使得学生在完成自己的项目时不得不去实现团队化,每个人都只是从事一块的工作,使得团队合作、竞争、有序的进行。

3.3 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也是向企业输送人才,为了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的需求,让学生更好的走向工作岗位上去。校企合作对于人才培养有很大的好处。在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工作中,能让学生接触到企业中最实在的要求和市场需求,了解企业中计算机岗位的分布情况,从而指导专业和能力的培养。最终,把优秀的企业引入学校,进行深层次的合作,采用订单式模式来培养学生。

3.4 以“赛”促学。计算机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学科,比赛是一个很好的检查学生的能力的一个方法,利用各种形式多样的比赛,如网络设计,软件开发,测试,硬件测试等更多种形式的比赛,比赛可能是个人的也可是团体进行,使得学生不单能力得到的提高,而且能组织学生的团队精神。有时也可使用项目组的方式来进行,使得项目在不同组的完成情况进行比较,发现学生团队的精神。比赛的过程能让学生得到最广泛的锻炼。

参考文献:

[1]顾可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8(11).

[2]高祥永,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0(4).

[3]王祥瑞,提高应用能力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J].

[4]黄同成,信息化进程中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2007(3).

作者:刘 芳

上一篇:音乐与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建筑业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