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本科论文范文

2022-05-13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计算机本科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本文认为,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CAAT)是审计人员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必须掌握的技能。我国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尚未普遍开设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开设该课程的高校,其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主要是课程的定位不明确,内容安排不合理,资源投入不足,师资匮乏,审计软件及配套数据库不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教材编写相对滞后。

第一篇:计算机本科论文范文

计算机学科本科专业结构调整研究

摘要:计算机学科本科专业的结构调整包括培养目标的细分、学科内部及与相关专业的整合、探寻新的培养方向。本文首先从国内外计算机学科发展水平阐述了调整的必要性;其次从我国计算机专业的招生就业现状阐述了调整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调整中应该主要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学科结构优化;专业布局;课程体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近十年来的蓬勃发展,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中国开始进入信息化社会。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快信息化进程,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

1 科技的发展赋予计算机学科新的内涵

1994年,教育部将众多的计算机类本科专业名称统一规范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简称计算机学科)。这十年来,随着网络和WWW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内容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计算机理论与软件、计算机应用技术,而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技术、多媒体及其应用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教育内容得以强化。以至美国ACM、IEEE-CS和AIS联合制定CC2004的专家们认为,目前已经无法继续用计算机学科来称谓它,而改称其为计算学科。我们称之为“计算”的概念在过去的十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拓展到难以用一个学科来定义的境地,这种变化对教学计划的设计和教育方法会有深刻的影响。21世纪的计算将蕴含有多个富有生命力的学科,它们分别有着自己的完整性和教学特色。

计算机科学(CS,Computer Science)已经难以完全覆盖学科新的发展,扩展后的学科称为计算学科(Computing Discipline)。在CC2004的草案[1]里面,计算学科应包括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计算机工程(Computer Engineering)、软件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五大分支。计算学科的教学知识体系也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在计算机学科发展的早期,数学、电子学、高级语言和程序设计是支撑学科发展的主要专业基础知识。而到了20世纪60、70年代,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原理、基本逻辑、编译技术、操作系统、高级语言与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等成为学科的主要专业基础知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学科的深入发展,并行技术、分布计算、网络技术、软件工程等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内容。目前,程序设计仍然是学科最基本的工具。未来在基础和开发技巧之间,加强基础是首要的。除了学科知识的变化外,近几年来,计算机学科方法论的内容也逐渐丰富并被人们重视。因此,计算机学科方法论的内容也需要在教学中给予充分的体现。计算机学科的教学需要以知识为载体,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传授学科方法论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面向未来的教育。

信息产业的主导技术是计算机、通信与微电子。计算机、通信与微电子技术的相互渗透、密切结合和高速发展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构成了信息学科群。信息技术群内部交叉,对相关学科发展的带动作用突出。从事计算机学科教育的教育管理者与教师必须要不断研究信息技术发展对计算机教育的影响,研究学科发展的内涵、特点、共性与规律。

2计算机学科结构性调整的现实必要性

计算机学科不仅是信息化的核心技术,而且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专业。截止到2004年初[2],我国普通高校总数为1683所,本科学校679 所,其中505所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全国各专业中,专业点数量第一;2003年在校人数27万,占理工科在校生总数的14.6%,也是最多的。这505个计算机专业中的368个是1994年后开办的。这一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对国家信息化建设浪潮的积极响应,另一方面也说明专业建设的数量大、任务重。

同时,计算机相关专业也在蓬勃发展。按照教育部的划分,“计算机类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电气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信息学、通信工程、微电子学、信息安全、信息对抗技术、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自动化。这些专业加起来,2003年共有在校生63万人。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数量占全国所有理工科学生总量的三分之一。

近年计算机专业在规模上蓬勃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但同时也存在着专业特色不明显以及教育质量需要提高的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会使用计算机已经不再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独有的优势。特别是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一些毕业生专业特色不明显,难以适应社会需要,竞争优势不强,近几年就业率逐年下降。

如果说计算机专业应该是培养信息化所需人才最主要的专业的话,它目前的状态是否能够适应这项重要的任务?如果不能适应,应该如何调整?目前,需要调整培养规格和要求,使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能有相对优势。调查发现,系统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计算机人才的不足,是制约我国计算机学科与产业发展的关键。为此,需要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观念,按照基本学科能力培养的要求建立课程体系,将学科方法学的内容贯穿于教学实践中,通过设置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来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并结合实践教学,学习和掌握一些新系统、新技术。

3调整中要注意的基本问题

3.1 如何确定计算机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知识体系?

相对单一的教学计划,已经造成了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的一种结构性失衡。如果继续维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原有的含义,相对于社会需求,它已经不能容纳现在这个办学规模了。另外,计算机技术的内涵和外延都在迅速地扩大,各个分支已经形成丰富和完整的知识体系,已经不可能将如此丰富的内容安排在一个单一的本科教学课程体系之中,而且单一的培养模式也不能满足社会对多种规格人才的需求,只有通过不同的培养计划才能满足这种不同的需要。

建立切实可行、符合本校特色的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计算机学科教学与学科建设的基础。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体系要瞄准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浓缩课时,科学合理地整合课程,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其核心是各门课程间的优化组合。特别要借鉴美、英等国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做法。

计算机裸机和一般用户有着较远的“距离”,为了给用户提供方便的使用手段,计算机专业的各类人员在基本计算机硬件系统上逐层构建系统,形成一系列的虚拟机,让计算机系统完成更多的任务,留给用户更多的方便,使用户界面逐渐接近人的习惯,形成自然人机界面。这不仅表明有更多的东西需要模型化,问题的复杂度也会越来越高;而且更告诉我们要根据学生未来的工作定位在那一层虚拟机上,参照学科的三个形态,并根据所在学科点的特色,确定在教学中强调哪些内容,实现对学生的分类培养,而不是按照统一的模式去培养学生。

从国家的根本利益来考虑,必然要有一支计算机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的创新研究队伍,需要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相应的研究型人才[3]。而国内的大部分IT企业都把满足国家信息化的需求作为本企业产品的主要发展方向,这些用人单位需要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是工程型人才。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涉及到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和国家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是目前和今后采购、应用计算机产品的主流需求。这些用人单位需要高等学校培养大批信息化的应用型人才[4]。目前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在本科阶段对研究型和工程型人才的培养已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从事信息化的应用型工作人才的专门培养则几乎是空白。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培养定位应该瞄准工程型人才和信息化人才,特别是后者[5]。

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提出以“培养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建议[2],该思想包含如下要点: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名称下,鼓励不同的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但都要达到本科水平)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可以考虑三种不同的类型:研究型(或者说科学型)、工程型(包括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应用型(或者称信息技术型)。一个学校在其中一种类型上通过评估合格,就被认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合格。从长远看,现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可能会被细分为若干不同类型的专业;而从近期看,应该鼓励不同的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贯彻不同类型的培养规格。也就是说,进行调整是得到了国家政策支持的。这样才能保证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

3.2 如何加强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实践环节,切实提高在校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计算学科具有理科和工科特征,抽象逻辑性和构造性并存,决定了本学科的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开发都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征,这使得与理论密切结合的实践教学具有特殊的意义。也就是说,该学科具有理工结合的基本特征,科学与技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高度融合[6]。

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比重并不小,但由于学生不了解其作用,许多教师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与手段传授给学生,致使相当多的在校学生不重视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有效地培养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人才,全方位地加强高校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3.3 如何使计算机本科教育与国际接轨,与就业接轨?

计算机教育历程是计算机教育内容不断完善和更新的过程。在一个阶段出现的新技术,其经历发展和完善之后,成为计算机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又会出现更新的技术。因此,计算机教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在当今信息时代,必须在坚持自主教育创新的同时,注重与国际计算机教育接轨。从国外引进和学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吸收国际先进的计算机教育理念、模式、体系[7]。

计算机学科的研究前沿在欧美,新知识都是以英语作为主要的专业技术载体。在实践中,可以推进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2001年高教司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校必须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专业,在金融、法律等专业,以及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领域开展双语教学。2003年,国家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

美国计算机学会(ACM)和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计算机学会(IEEE-CS)等联合提出的CC2004提供了计算学科5个方向的本科知识体系指导性建议。CC2004认为,针对每个方向都有对应的职业:计算机工程师应该能够设计和实现包括软件和硬件设备综合的系统;计算机科学家面临的是理论问题和软件研究;软件工程师应该能正确的设计和实现大规模的软件系统;信息系统专家应该能分析信息需求和行业过程,能够明确说明和设计满足各机构需要的信息系统;信息技术专家负责规划、实现、配置和维护一个机构的计算基础设施系统。

3.4 大学如何进行学科交叉,优化内部结构,调整专业布局,提高自身学术创新水平与竞争力?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对信息技术、信息产业本身的发展已经产生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在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与合作中出现新的学科内涵与活力。具有综合学科优势的大学在新的信息社会多研究领域中必然具有优势,这也要求大学面对信息社会的需求调整自己的学科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与研究、产业化关系问题。

例如,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本科生教育除了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个一级学科专业以外,还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和工业设计专业两个本科专业。这两个专业是非常具有特色的,这得益于浙江大学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深厚底蕴,拥有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基础和兴趣。目前国际上数字化技术日益活跃,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技术相结合,形成新的媒体制作、传播和使用技术,在经济、文化、教育、国防等众多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国的数字媒体业近几年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对于具有较高人文素养、掌握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并具有艺术创意能力的复合型数字媒体技术开发与设计人才需求旺盛。本专业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能适应21世纪数字媒体艺术发展需要的,从事数字媒体的技术开发与艺术设计以及开发制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满足影视、电子游戏、数字娱乐、新闻传媒、商务媒体等行业对数字媒体软件开发和设计制作人才的需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和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接受数字媒体的软件开发与设计制作的基本训练,具有新媒体艺术创作能力以及面向网络的、新型的数字媒体研究与开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毕业生就业方向包括影视、动漫制作和电子游戏企业,出版、图书、新闻等文化媒体行业,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电视台以及其它数字媒体软件开发和产品设计制作企业。主要课程:数字媒体导论、绘画基础、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视、音频信号处理、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动画、角色形象设计、数字摄影、计算机游戏程序设计、数字媒体后期制作等。

工业设计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美术基础和兴趣,旨在培养产品创新设计领域具有宽广的“传统文化视野、国际文化视域、市场经济视角”,并对生活方式设计有敏锐感悟力的产品艺术设计人才;重点研究物质、精神生活形态与产品的关系,将产品的原创性、前瞻性和市场营销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全程设计的能力,重视产品使用上的审美要求以及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本专业培养方案着重构建学生的“两个系统能力”,即:“创新思维与工作方法的系统能力”、“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设计与开发设计的系统能力”,将产品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贯串于整个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中,并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态度、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过去的就业型、专职型人才的培养,转变为创业型、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复合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从被动的接受型设计人才培养,转变为主动的出击型设计人才培养。毕业生可到国家机关及电子、通信、数字媒体、家电、汽车、电视台等领域的大型独资或中外合资企业、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等单位从事研究、教育、产品造型设计、产品创新设计与开发、创业与管理、数字艺术与设计、数字传播设计与制作等工作。主要课程:绘画基础、效果图、设计基础、基础技法、工艺基础、设计表现基础、计算机图形基础、设计概论、设计思维与表达、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形式与方式设计、图形与编排设计、人机工程学、产品系统设计、整合与创新设计等。

结合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的实际,计算机学科与经济学科、管理学科、音乐学科、美术学科、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等合作,才会为大学的教育与学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计算机学科与管理学科的交叉,计算机系应该在整合经济信息管理、电子商务专科专业的基础上积极申报此本科专业。另外,湖南以原创动漫制作为主体、以龙头制作企业为核心,建立起了动漫产业的创意、制作、技术和传播平台,全省形成了年动画制作量27000分钟的产业优势,产量和播出均居全国第一。2005年我国科技部批准成立了“湖南长沙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在批准的全国同类型的4个基地中,是唯一一家以卡通动画为特色的基地。数字媒体产业化基地建设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优先发展领域。传统的美术学科包括与计算机紧密联系的工业造型、平面设计、动画等专业,而计算机系现有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特色不鲜明,计算机系可申报电脑游戏与动漫专业。211或985大学大都不重视这些交叉学科,认为这些都是一些技术型专业,与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定位不相称;另外,这些学校教师的现有知识和技术结构,使得转方向的机会成本太大。作为新建本科院校,一张白纸,注意师资的引进和培养,在这些交叉领域大有可为。

4结束语

尽管目前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开始遇到就业的困难,但如果从国家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大背景来看,不能将这个困难简单地归结为规模问题。重要的,是需要进行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适应性调整,要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要[8],而不仅仅是发展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产业的需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名称下的5个方向相互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互相促进的关系。计算机科学中的理论、方法和一些重要结果被具体应用到其他各个方向中,对各个方向的发展和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反之,各个方向的发展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给计算机科学提供了研究课题,将推动计算机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同时,计算机科学之外的几个方向之间也可以相互影响和促进。

参考文献:

[1] Joint Task Force for Computing Curricula. Computing Curricula 2004 DRAFT[R]. 2004,11.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 2005 (5):7-10.

[3] 翟玉庆, 邓建明. 计算机学科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 2005,(1):31-33.

[4] 徐宝文, 聂长海. 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特点及其相关专业方向的比较[J]. 计算机教育, 2005(11):3-7.

[5] 张建明, 左伟明. 新组建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3, 24(3):124-126.

[6] 蒋宗礼, 赵一夫. 谈高水平计算机人才的培养[J]. 中国大学教学, 2005,(9):24-27.

[7] ACM 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EB/OL]. http://www.sigcse.org, 2006-07-22.

[8] 陈道蓄. 什么叫“我是搞计算机的”?[J]. 计算机教育, 2005,(1):28-30.

投稿日期:2006-07-30

作者简介:

张建明(1976.12-),男(汉族),湖南益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息安全。

谭新良(1974.4-),男,湖南益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数据库技术。

杨格兰(1975.10-),男,湖南益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数字水印。

基金项目:湖南城市学院教学改革重点项目(XCGJ200603)。

作者:张建明 谭新良 杨格兰

第二篇:高校计算机辅助审计本科教学探讨

摘要:本文认为,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CAAT)是审计人员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必须掌握的技能。我国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尚未普遍开设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开设该课程的高校,其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主要是课程的定位不明确,内容安排不合理,资源投入不足,师资匮乏,审计软件及配套数据库不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教材编写相对滞后。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以考虑由审计软件开发商和多所具有相同定位的高校形成“战略联盟”,共同完成软件及数据库开发、师资培训、课程设计、教材编写等。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审计 本科教学 审计软件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进步及其广泛运用导致了企业财务报告及其审计模式的深刻变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Computer Assisted Audit Techniques,CAAT)成为审计人员在IT环境下有效执行审计的必备技能。计算机辅助审计属于信息技术知识及能力的核心要素,是21世纪注册会计师在胜任能力培养及维持方面面对的主要挑战。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知识和能力主要通过在校教育和在职培训来获得。高等学校本科会计学专业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会计、财务和审计人才的主战场,理应响应社会需求,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理论与实务方面帮助学生打下稳固的基础。本文将对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课程定位、设计以及实施中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探讨,并对高校本科会计专业如何推进并完善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设置及教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概念、内容及其必要性分析

(一)概念界定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又被称为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Computer Assisted Audit Tools),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与工具(Computer Assisted Audit Techniques and Tools,CAATYs)。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ASOSAI)在2003年9月发布的第6号研究报告《IT审计指南》中,将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定义为:基于计算机的工具与技术,它可以使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在搜集审计证据时利用计算机的功能与速度提高工作效率。根据维基(Wiki)网络大百科全书,它是利用计算机来使审计过程自动化或简单化的方法与技术;在最宽泛的意义上,它可以用来指在审计中应用计算机的任何活动。计算机辅助审计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术语,它清晰地反映了计算机与审计之间的关系,即计算机是一个帮助实现审计目标的工具,它不可能取代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而且其应用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计算机辅助审计要比通常使用的计算机审计、电算化审计等术语要更加准确和贴切。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内容 陈伟等(2007)将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划分为两大类,即面向系统的CAATs和面向数据的CAATs,前者用于测试被审计单位的程序或系统,后者则主要用于电子数据的直接测试。面向系统的CAATs主要包括:平行模拟、测试数据、集成测试、程序编码审查、程序代码比较、跟踪、快照等。面向数据的CAATs则主要包括:数据查询、账表分析、审计抽样、统计分析、数值分析(包括重号分析、断号分析和Benford定律应用等)。我们通常所指的计算机辅助审计主要是面向数据的CAATs。相对而言,面向系统的CAATs对于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要求更高,甚至要求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达到程序员级别。

(三)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被审计单位正日益广泛地采用电子商务交易方式,并且采用日益集成的电子信息系统,尤其是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对象及其载体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无纸化的信息环境,传统的审计方法必须作出改变才能满足有效执行审计的要求。一方面只有运用CAATs,才有可能对某些高度自动化的信息系统及其内部控制进行测试,搜集到必要的证据;另一方面为了降低复杂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也需要审计人员掌握必要的CAATs。CAATs已成为审计人员特别是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的教育和培训体系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审计人员对于CAATs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高校本科会计教育是培养未来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的主要途径,但长期以来存在重理论、轻实务的弊端。在国家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就业的会计学本科专毕业生,在会计和审计专业知识方面一般是能够胜任的,但碰到采用复杂信息系统的被审计单位,经常就会暴露出专业能力的缺陷。笔者认识的一位企业财务主管曾向笔者透露,其单位采用了Oracle大型数据库,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集成在一起,数据库结构相当复杂,外部审计人员由于计算机知识的欠缺,连核心交易数据都接触不到,更别说查出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了。很多事务所由于很难招到掌握CAATs的会计学本科毕业生。转而聘请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再对其进行会计、审计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这一现象已经对会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成了冲击。为了满足社会各界对于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水平,高校会计本科专业开设CAATs相关课程很有必要。

三、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的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在我国不少高校中,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内容被安排在审计实验课程或审计模拟实验课程中。笔者认为,类似审计实验或审计模拟实验这样的说法并不科学,由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自然科学的实验教学法并不一定适用于社会科学的教学。不仅如此,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理论知识部分需要进行课堂讲授,将其完全作为一门上机实习课程并不恰当。因此,计算机辅助审计不宜作为审计实验或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一部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单独开设。计算机辅助审计可作为高等学校会计学本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或指定选修课,可在学生学完《计算机基础》、《会计信息系统》(或《会计电算化》)、《审计学》等基础课程后开设,一般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开课比较合适。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执行审计的能力,具体包括:理解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的特征与流程;掌握电子数据的采集、转化与分析方法;熟悉主流审计软件的功能模块及操作技巧;熟练运用审计软件执行查询、排序、重新计算、分析程序、抽样、底稿编制等审计工作。

(二)课程内容安排 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的开设没有很多成例可资借鉴,可用的教材较为匮乏,加之技术性较强,与实务结合紧密,该课程的开发工作难度较大。笔者认为,计算机辅助审计并非是一个纯粹的实训类课程,必须安排必要的理论知识讲授。对于大学本科会计专业学生而言,我们培养的是学生在复杂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而不仅仅是计算机操作能力。惟其如此,学生在碰到不熟悉的审计软件应用环境,或者未曾用过的审计软件,才不会束手无策。笔者认为,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课堂讲授,另一部分则为上机实习,在时间安排上前者占40%,后者占60%是一个比较恰当的选择。在课堂讲授方面,授课内容应至少包括以下方面:首先,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审计策略与流程、审计证据的特征及其搜集方法等,使学生可

以深刻理解计算机辅助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区别及其难点所在;其次,数据的采集、转换与验证,包括利用SQL Sever、Access、FoxPro、Excel等通用软件,以及利用专业审计软件采集、转换并验证数据的方法;第三,代表性专业审计软件的功能介绍与对比,如用友审易A465、鼎信诺V3.2、博科审计之星Ⅲ、网中网审计实训教学平台V1.0、中审审易V3.0等;第四,代表性专业审计软件的主要功能模块及其操作方法,包括数据准备、账表查询、审计分析、审计检查、审计抽样、底稿编制等。

(三)教学重点 笔者认为,一门课的容量是有限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并非所有的审计活动都能通过计算机来完成,能够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活动,也不一定都比手工完成效果更好。如除分析程序以外的风险评估程序,观察、询问等控制测试程序,现金监盘、存货监盘等实质性程序,要么无法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要么用计算机来完成的效果不理想。又如,对于某些仍然以手工会计系统为主的被审计单位,虽然可以把会计数据录入到电子数据库中再由计算机执行相关的分析和检查程序,但其成本可能远高于传统的手工审计。因此,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教学不应面面俱到,而应侧重于那些最适宜于用计算机来完成的审计功能。同时,应考虑与审计实训、审计案例等课程的关系,不宜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一门课程实现过多的教学目标。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的前身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IAPC)曾于2001年发布了题为《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第1009号国际审计实务公告。其中规定了适宜于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审计程序,主要包括:交易与余额的细节测试,例如,利用审计软件重新计算利息,或从计算机记录中提取超过某一金额的发票;分析程序,如识别不一致的信息或重大波动;测试信息技术一般控制,如测试运行系统的安装或配置,测试对于程序库的进入程序,利用代码比较程序检查正在使用的程序版本确属管理层批准的版本等;审计抽样,提取用于审计测试的数据;测试信息技术应用控制,如测试程序化控制的功能发挥;重新执行由被审计单位会计系统执行的计算。以上都是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的重点领域,也是老师应向学生讲解的重点内容,不仅要讲解其原理和操作步骤,还应有针对性地举例说明。

四、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的实施

(一)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开设应具备的条件 除了适当的课程定位以及合理的课程内容安排之外,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的开设还需要具备一系列的客观条件。首先,必要的硬件设施。由于本课程的大部分时间需要安排学生上机实习,因此必须有条件完善的机房和数量足够、配置符合要求的电脑。其次,专业的师资队伍。授课教师最好同时具备计算机科学和审计学的专业知识背景,同时具有丰富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审计实务经验,精通审计软件的操作。第三,合用的教材。教材必须能够满足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充分反映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精华和相关实务的最新进展。第四,适用的审计软件及配套数据库。审计软件必须具备强大的功能,体现现行审计准则对于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既能满足实际审计工作的需要,又能满足教学方面的要求。配套数据库应尽量模拟实际的企业财务会计数据,或直接来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财务会计数据,同时又按照教学需要进行适当的重新设计。在上述条件中,审计软件的选择及配套数据库的设计是值得重点探讨的内容,说它们能够决定课程的成败也毫不为过。这是因为审计软件的讲解及操作是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的主体内容,也是教材编写的基础。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考虑,一个实验室很难有财力同时购置多款审计软件,而课时限制又决定了不可能在同一课程中同时精讲多款软件的使用。所以,授课老师必须选择一款自己容易掌握的、功能足够强大且充分体现审计准则最新要求的审计软件。可供选择的审计软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实务中实际使用的审计软件,包括通用审计软件和专用审计模块软件,另一类是审计教学软件。在国外,比较典型的通用审计软件包括ACL for Windows、IDEA、AuditExeel等,专用审计模块软件则包括ATB(Accountants Trial Balance)、APG(Audit Program Generator)、Engagement Manager等工作底稿软件,Visio、ABC Floweharter等流程图软件等(吴琮瑶,2005,p221)。在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通用审计软件则包括用友审易、中审审易、博科审计之星、鼎信诺等,有代表性的审计教学软件则包括上述通用审计软件的教育版、网中网审计实训教学平台等。审计软件的配套数据库也十分重要,必须是专门设计的。首先,必须包括至少三年的完整业务数据和会计数据,使得学生可以利用审计软件执行比较全面的检查、分析程序等,实现风险评估和实质性程序目的。其次,必须有意识地安排一些错报环节,使得学生利用审计软件可以查找出这些错报,从而充分地体现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目的。在这一点上,计算机辅助审计和追求计算结果精确无误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不同的。第三,必须提供足够的背景信息,包括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所规定应了解的各种信息,尤其是内部控制信息。对于审计人员利用审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非常关键的。第四,它必须经过适当的提炼和归纳,不宜照搬现实中的企业业务数据和会计数据。这是因为,现实中的企业业务及会计数据可能过于繁杂而不具有典型性,而且某一企业很难在不同的业务循环上都有典型的业务。

(二)高校开设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的局限性 (1)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如前所述,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对于大多数高校都属于新课程,需要专门安排人员进行课程开发,编写新的教材,选购适用的审计软件和其他相关软件,安排机房和设备,必要时还得引入新的师资,因此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然而,在某些高校,由于教学主管领导未能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意义,从而不能给予课程建设必要的资金、人力、物力支持。如有些高校认为自身定位是研究型大学,计算机辅助审计不过是一种技能训练课,因此不开设该课程。另一些高校则认为采购了审计软件,再安排教师、教室及教学设备,就可以开课了,结果导致准备不足,仓促上马,未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2)师资匮乏。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最佳师资应具有计算机科学和审计学的双重专业背景,同时兼具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丰富工作经验。这一要求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达不到。目前实际从事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的要么是计算机老师,要么是审计专业课老师。计算机老师由于缺乏审计专业知识与实务工作经验,在授课过程中过于重视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讲解,难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和审计软件解决审计问题的能力。审计专业课老师则由于欠缺计算机专业知识,在授课过程中偏重于讲解审计专业知识,无法告诉学生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下会碰到那些特殊的技术问题,以及这些技术问题应如何解决。(3)缺乏适用的教学软件及配套数据库。目前,虽然市场上以有较多的审计软件可供选购,但能够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的软件则尚未产生,合用的配套数据库则更难获取。如某些主

流审计软件在设计时同时兼顾了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要求,虽然具有较好的通用性,但牺牲了专用性。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本科会计学专业,审计学课程主要是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因此他们需要专业的注册会计师审计软件,而我国市场上这方面的软件很少,选择余地不大。又如绝大部分审计软件的基础数据直接取自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数据库,数据源是被审计单位会计人员录入的记账凭证信息。这就是说,如果注册会计师要利用计算机检查某一账户的存在性认定,逆查程序只能到记账凭证信息。在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可以进一步追查到被审计单位的原始凭证和实物,在教学过程中,则很难准备原始凭证和实物以充分模拟真实的审计过程。从理想的状态来看,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的教学软件应由软件开发商按照不同高校的教学要求“量身定制”,但大部分高校都无法承受高昂的开发成本。(4)教材编写滞后。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教材需要以典型审计软件的功能及操作描述作为主体。在会计电算化的教材中,经常以用友U8财务软件为基础。在审计软件市场,则没有可以与用友U8相提并论的占据主导地位的产品,这为相关教材的编写增加了难度。由于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开设不够普遍,出版商出于市场销路的考虑,往往不愿意出版相关的教材。这些因素导致目前市面上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教材非常之少,而且在内容上很难跟得上实务的进步。如目前主流的审计软件,基本上每年都要升级到一个新的版本,新版本与旧版本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根据旧版本软件编制的教材很快就过时了。

五、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建议

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的开设对于培养高等学校会计学本科专业学生,在复杂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执行审计的能力,满足社会各界对于掌握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人才的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推进和完善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的开设与教学,笔者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可加强审计软件开发商与高校审计专业授课教师的合作,使主流审计软件的教育版或专业的审计教学软件在设计阶段就可以充分地考虑高校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的教学需要。由于审计软件开发商一般同时负责提供配套数据库,在配套数据库的设计上尤其需要听取授课老师的意见,充分体现审计教学的需要。由于订制化的审计教学软件更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但开发成本较高,具有相似定位和教学需要的高校可以开展合作,分摊订制软件的研发成本。第二,多种途径解决授课师资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可以考虑成立课程组,其中包括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教师,有审计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以及有审计实务经验的教师,共同完成课程开发和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同审计软件开发商签订协议,由其承担师资培训工作,使本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或审计学专业教师经过培训之后,成为能够胜任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的复合型人才。最后,可以考虑从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聘请精通审计实务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巧的注册会计师作为兼职教师。第三,精心组织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工作。由于课程开发、审计软件选择与教材编写具有内在的密切联系,应进行整体的策划,并考虑让审计软件开发人员介入到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工作之中。如某主流审计软件开发商设有培训部,该培训部不仅负责帮助购买审计软件的高校培训师资,而且还组织编写了配套的教材。由某一审计软件开发商和多所高校形成“战略联盟”,共同完成课程开发、软件设计与教材编写工作,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使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教学有更好的资源平台和依托。

(编辑 聂慧丽)

作者:陈 波

第三篇:本科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摘要:分析计算机专业人才所面临的形势,指出计算机专业教育必须瞄准人才未来发展和就业市场,改革专业体系设置,合理选择专业方向,开展创新教育,以科学的教学体系建设、系统的能力培养平台建设、明确的专业定位与特色的专业优势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出从科学的知识体系、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完备的实验教学体系等方面全面落实科学的教学体系的思路。

关键词:本科;创新教育;计算机专业;人才标准;教学体系

1计算机专业教育呼唤改革创新

1.1用人单位现实的人才标准

据有关资料报道,在我国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中,一方面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越来越难,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越来越不容易找到适合岗位需要的满意人才。当前,用人单位挑选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

1) 实践经验要求——“上手快”。计算机专业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性,“上手快”成为毕业生素质与能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因此,具备实践应用经验的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选拔和录用中成为优先考虑的对象。

2) 适应能力要求——“好使用”。用人单位普遍希望毕业生能够较快地在工作岗位中发挥作用,“好用”成为毕业生素质与能力的又一重要评价指标。因此,需要毕业生拥有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包括在心理上的迅速转换角色能力以及适应工作的能力。

3) 应用能力要求——“能动手”。用人单位普遍期望毕业生“能动手”,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拥有解决实际工作中具体的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问题的能力。

4) 团队协作能力要求——“善合作”。当前计算机方面的项目大多数需要多人的团队共同协作完成。因此,“善于合作”成为毕业生素质与能力的另一重要评价指标,需要毕业生拥有团队协作能力。

5) 复合能力要求——“多面手”。当前许多适合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不仅仅要求毕业生有计算机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要有其他多方面的能力,如能够了解计算机在行业当中如何应用等。

6) 创新能力要求——“能革新”。创新是超额利润的源泉,用人单位期望人才不仅仅有解决常规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在工作过程中进行创新,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这也是人才在企业中得以获得更多发展机会的根本所在。因此,作为工程型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能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技术革新,成为毕业生素质与能力的又一重要评价指标。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外语、计算机和普通话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基本要求。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管理的复合人才受到欢迎,仅靠单一的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现实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大学生应成为“T”型人才,“竖”代表专业基础知识,而“横”则要求大学生通览各方面的知识。无论是研究型还是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人才,工程素养和工程应用能力是决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的素质与能力。

1.2规模与资源的突出矛盾

开放实验教学。让学生进行“做实验、学技能、勤研究、谋创新”相结合的创新实践,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创新,这是培养高层次人才最重要的途径。

“理工科”学生在实验室的时间、效率、效益以及对实验室的依赖程度应该成为理工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理工”大学教学资源配置优化程度的主要标志。

然而,在计算机教育快速发展的十年期间,全国计算机专业规模迅速扩大,先后有360余所本科院校增设了计算机本科专业,使得设置计算机本科专业的院校达到500余所,占全国670余所本科院校的75%,并使计算机专业在单个专业的设点数和单个专业的在校生总人数方面都位居全国本科专业之首[2]。虽然计算机专业的规模快速发展,为我国计算机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另一方面又导致了师资和实验教学软硬件资源的严重短缺,使得不少学校的办学条件远远不能满足计算机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学资源短蒋和伦缺、教学资源的科学合理建设与调配,成为计算机专业教育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

1.3平稳发展引发的冷思考

有关数据显示,从2002年开始,我国计算机本科专业招生的幅度开始下降。面对这一形势,有人开始对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前景担忧。应该说,仅是增幅的下降,招生总人数仍处于上升或保持趋势,这种变化基本上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国内计算机教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美,美国从2000年秋到2004年秋,计算机专业入学人数下降了60%,到2005年秋则下降到70%,出现了计算机专业学生人数锐减的情况。

计算机专业如何在现实的基础上开展创新教育,瞄准专业人才的未来发展和就业市场,推动专业教育的内涵发展,以科学的教学建设、系统的能力培养平台建设、明确的专业定位与特色的专业优势吸引学子们的注意力,守住这块IT高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4就业质量与生源质量的相依关系

就业状况不仅可以反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同时也是社会对教育质量的一种客观评价。目前,我国计算机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时期基本上已经过去,并正在逐步进入平稳发展时期。这种社会客观需求的变化必然影响到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进而影响到其生源。

近几年来,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优势不断下降,就业难度不断增加。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学生就业的单位层次和待遇在不断降低。这种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直接影响了计算机专业的生源质量。尽管对生源质量的评价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标准,但最客观的一个指标则是学生的入学成绩。在过去的较长时期内,许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在本校的招生分数都是最高或比较高的,但现在已是盛况不在。

对一个专业来说,就业市场的信号至关重要,十年前计算机就业市场的信号给计算机教育带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近几年,计算机就业市场的信号却又导致了计算机招生增幅和生源质量的下降。事实上,盲目招生计划所带来的计算机人才的短缺和过剩,最终都需要通过就业市场进行调节。

占据科学技术发展前沿领跑地位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呼唤先进的教学体系、科学的能力素质架构和一流的专业技术人才,生源质量成为专业发展和专业辐射带动作用的瓶颈。

1.5创新型人才对专业的设置需求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主线,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时代呼唤创新,创新呼唤人才,创新人才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高等学校的核心理念和根本任务。

计算机专业的涉及面较广,如果从传统的学科结构来划分,它可分为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三个二级学科;如果从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来划分,它可分为研究型、工程型、应用型和教育型等不同类型[1]。计算机专业的这种学科潜力和社会需求,再加上计算机网络和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都给计算机专业建设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教学改革、教育创新成为计算机专业教育的首要要求。但计算机专业设置却没能抓住这一机遇,长时间地用一个单一专业去应对这种快速发展的学科结构和大规模的多规格社会人才需求,严重脱离了技术理论发展的快车道。

创新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专业体系设置,顺应复杂多变的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形势,是计算机专业教育必须采取的教育发展的科学态度。

1.6工程型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体系

1.6.1计算学科的专业方向

与过去相比,当今的计算机学科已经扩展到了具有丰富内涵的计算学科(Computing Discipline)[3]。人们普遍认为计算学科包括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系统4大分支。

国际上,早在2001年,由IEEE计算机学会(IEEE Computer Society)和ACM(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美国计算机协会)组成的计算机课程联合任务组(The Joint Task Force on Computing Curricula)在其研究报告CC2001[4]中就明确了计算学科本科人才培养在类型方面要加以区分,可以分为计算机科学[4](Computer Science)、信息系统[5](Information Systems)、计算机工程[6](Computer Engineering)及软件工程[7](Software Engineering)等专业方向,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技术与社会经济对计算机本科人才的需求。而CC2004[8]和CC2005[3]都增加了信息技术[9](Information Technology)专业方向。

1.6.2计算学科各专业方向的办学定位

纵观全球的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的层次参差不齐,各高校的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区别也非常大。准确把握专业教育规律、专业教育内涵和各自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市场,合理选择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是各高校的明智之举。

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是一种研究型培养模式,其人才培养目标是科学家或科研工作者,这主要是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时所应选取的专业方向,应在“本硕博一体化”的“精英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设计教育体系,培养研究型计算机专业人才。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和软件工程专业方向是一种工程技术型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是工程师或工程技术人员,这主要是教学研究型或教学型大学适应“大众教育”需求应选取的专业方向,应该在突出工程技术人才的技术研发能力培养和技术革新精神教育上下功夫,培养工程型计算机专业人才。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专业方向则是一种应用型培养模式,其人才培养目标是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主要是应用技术类高校应该选取的专业方向,旨在为工业生产和社会技术应用第一线培养实用技术人才。

1.6.3计算机专业面向市场的专业方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包括计算学科的大部分内容,既可以看成是计算学科的全面体现,又可看成计算学科的最基本学科。我国计算机本科人才培养主要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个主打专业,学生基础知识面固然较宽,但从人才适应社会需要的角度看,学生满足专业技术工作需求的能力还是较弱。

正是由于计算学科具有丰富的内涵,学科分支或者学科方向逐渐明晰、成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本科专业应该根据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目标,针对一定的就业市场范围,确定明确的专业方向。建立促进就业、适应社会需求的科学的教学体系,是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2创新教育要求科学构建工程型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的建立,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方向的转变。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对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工程技术人才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要求,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必须从科学的知识体系、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完备的实验教学体系等方面科学设计、全面落实。计算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完整实验教学体系应该包括适应开放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实验教学知识结构与能力目标体系、层次结构完整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先进科学的实验教学方法与技术手段体系、科学设计并合理配置的实验教学条件保障体系。

2.1科学的知识体系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对知识的升华与转化。因此,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首先应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面向确立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如图1所示。

知识体系不能仅仅是专业知识体系,还应该包括学生投身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语言、政治、经济、法律与道德规范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以及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

厚积薄发是知识体系架构的指导思想,工程实践是应用能力培养的载体。创新是知识体系架构的魂,实践是能力体系架构的根。

2.2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是知识的载体,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教学表现形式。知识概念本身是空洞的、死板的,只有通过课程内容具体细化并被受体吸纳以后,才成为受教育者的活的知识,才可能成为能力转化的基础。

2.2.1课程架构体系

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可以包含以下几种类型:

1) 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文社科基础课,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外语等高校各专业均开设的人文类课程;二是为以后学习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的自然科学基础课,包括数学、物理学等基础课程。

2) 学科基础或专业基础课程,指电子与信息基础类课程。包括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课程。

3) 专业主干课,指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类课程。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课程。

4) 专业方向课,指用人单位实际需要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的技能培养类课程。该类课程可以根据当前用人单位的需求划分为不同的大的类别,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今后愿意发展的方向进行自主选择。如可将应用类型的课程划分为基础理论深化(或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计算机工程(或控制与检测、或嵌入式系统)、网络工程、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等不同的方向。以网络工程为例,可以开设的课程包括Internet原理及应用、网络综合布线、网络管理、网络安全、分布式数据库、Java程序设计、Web开发技术等。

5) 交叉学科类课程,指计算机专业具体在某些行业当中应用的交叉类课程。例如讲授信息技术如何在金融行业中进行具体应用等类似的课程,根据不同的行业,将课程划分为不同的大类,以选修课的形式供学生自主选择。目的是拓宽视野,提高修养。

6) 文化素质课,就是常说的通识课,指突出文理渗透、能力素质协调的课程。该类课程可以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心理健康、素质拓展培训4大类。可由外部其他教育机构,如培训班和高校提供更多的课程,学校将外部课程纳入自身的课程体系当中,即允许学生参加外部课程,经过审核,可以代替内部课程或冲抵学分。

7) 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指需要独享时间区间、实现培养某方面或某类实践能力的集中性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课程,如课程设计、课程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参观实习、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各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业务流程是各不相同的,在专业教育中的目的、意义和地位也各不相同。

2.2.2合理配置、吸收整合,优化课程设置

改革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造就高层次的、新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使他们具有更合理的知识结构及能力特征[10]。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适应本专业发展趋势,优化课程比例。计算机专业应注重学科自身建设,引进融合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同时要保持课程内容的层次结构,根据专业方向和办学侧重点的要求合理配置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形成科学、严谨的学科体系。

融入工程素质教育的课程教学,应注重课堂内容的改变,更多突出实践内容。这意味着课堂教学,特别是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教师要更多地讲授理论的具体运用。这需要教师不仅仅关注二手的实践资料,同时也要亲身实践,探索理论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把实践经验知识传授给学生。

2.3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教育的宗旨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学会研究、学会创新,这其中实验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科学实验作为认识世界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大学研究学问的主要优势,也是大学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

2.3.1实践教学环节架构体系

各种不同的实践环节在人才的素质形成与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各不相同,不能相互代替。课程实验对学生科学实验习惯的养成、实际动能能力的培养、对认识规律的体验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集中性实践环节对学生工程素养的养成、工程能力的提高尤其重要。

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的类别可分为课内实验、实验课程、课程设计、课程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参观实习、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计算机专业应根据专业及方向设置的具体定位选择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式,但核心的实践环节,如课内实验、实验课程、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必须涵盖,形成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架构体系。

2.3.2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1) 制度保障。

教育教学创新,硬件是基础,软件是保障。硬件中人才是根本,软件中制度是核心。硬件效益的发挥必须依靠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健全的制度规范、志存高远的文化氛围等软件保障。必须建立实验教学的条件保障与队伍建设管理的规章制度,做到“依规矩画方圆”,“依规矩话质量”。

2) 硬件条件保障。

加大实验教学硬件投入,保障实验教学的设备能够充分发挥效益。做到“及时更新废旧资源,有效利用紧缺资源,充分利用优质资源,一般资源充分发挥效益”,保证实验教学所需要的硬件条件“到位先进,物尽其用”。

3) 人才队伍保障。

必须建立稳定的高水平的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管理办法。一是要吸引和保证高水平人才进入实验/实践教学的行列,做到队伍“水平有保证”;二是要激发实验教学人员长期从事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做到工作“热情不降温”。要用政策保障他们愿意长期从事这种“做事不留名”的“树人”工作,必须从提高并保证实验教学队伍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4) 运行机制保障。

(1) 规范的经费计划。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实践教学的常规支出经费不适合采取“请示汇报”的“项目申报审批”制,应按常规支出给予充分预算计划,保证落实。同时,在经费使用上,应做到“责权利”落实,按规范程序操作,保证实践教学步入正常化运行轨道。

(2) 程序化的计划执行模式。

实践教学是计划性非常强的教学活动,必须提前制定工作规范、工作计划和工程程序,提前落实实践教学的软硬件条件,按计划安排时间地点,按规范执行计划,按要求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工作强调计划性和程序化,教学内容组织突出科学性前提下的灵活性与创新性。

 教学体系不断改革创新的常态化机制开创培养创新人才的新局面,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体系。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及个性发展情况,组织多元化教学,营造有利于创新素质培养的良好环境。

 开放灵活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实践教学的执行必须突出“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最应该反对的是“闭门造车”,那种“画地为牢”的“庄园式”生产模式,会严重阻碍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运行要突出内容、形式和技术方法的创新。

在教学内容上,要做到与技术发展和与社会需求同步。必须结合工业、技术发展的实际,改进实践内容、工作流程和操作技术与方法。

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上,除规范的计划安排形式外,应增加学生开放自主实践的形式,以选修的形式确定实践教学内容,通过规范要求和管理程序的方式控制教学效果。

高校要探索与科研、事业单位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密切合作。除了依据用人单位的需求,改变传统“生产加工”模式之外,也需要同用人单位更密切合作,实现人才供应链无缝集成[11],这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

第一,人才的定制化。所谓人才的定制化,是指用人单位直接同高校达成协议,明确要求进行怎样的人才培养,高校根据要求进行培养,如需要学生掌握怎样的具体的某种计算机行业应用软件的操作,学生毕业之后则全部进入用人单位工作。在当前的就业压力下,我国的一些职业技术学院和民办院校就已经率先采用了这样的模式进行人才培养。

第二,用人单位介入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所谓用人单位介入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是指高校人才培养的部分过程并非在高校中进行,而是在用人单位中进行,从而实现了学生从高校向用人单位的逐步过渡。传统所采用的学生大四实习的工作,即是此类性质工作的初级阶段,但所存在的问题是实习时间较短,且由于学生未必继续工作,用人单位往往不愿意安排,这需要高校采用类似于供应链管理的形式,选择合适的用人单位,使学生毕业后继续工作的可能性较大,从而实现人才供应链的无缝集成。

2.3.3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既有其自身内存的规律性,又有很高的参与自主性和丰富的内涵,不能简单用实践的完成性代表实践的目的性。因此,对于实践教学的各要素,应根据其完成的实践过程和达到教学目标的实际程度,进行分类系统评价。

3结语

定位确定层次,目标决定方向,知识体系决定课程体系,知识体系与实验体系决定能力架构,能力体系决定综合素质。本科计算机专业教育的良性发展要求对专业教学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我们将继续开展相关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王万森. 计算机专业还有几分天下?[J]. 计算机教育,2006(2):3-7.

[2] 邱振国,萧达钞,黄仪凤. 构建目标定向机制的就业指导模式初探:关于广东省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 中国西部科技,2008(1):34-36.

[3] IEEE/ACM Joint Task Force on Computing Curricula. Computing Curricula 2005:The Overview Report[EB/OL]. [2010-10-10]. http://www.acm.org/education/curricula.html.

[4] IEEE/ACM Joint Task Force on Computing Curricula. Computing Curricula 2001[EB/OL]. [2010-10-10]. http://www. acm.org/education/curricula.html.

[5] ACM/AIS Joint Task Force on Computing Curricula. IS 2002: Model Curriculum and Guidelines for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in Information Systems[EB/OL]. [2010-10-10]. http://www.acm.org/education/curricula.html.

[6] IEEE/ACM Joint Task Force on Computing Curricula. Computer Engineering 2004: 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in Computer Engineering[EB/OL]. [2010-10-10]. http://www.acm.org/education/ curricula.html.

[7] IEEE/ACM Joint Task Force on Computing Curricula. Software Engineering 2004: 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in Computer Engineering[EB/OL]. [2010-10-10]. http://www.acm.org/education/ curricula.html.

[8] IEEE/ACM Joint Task Force on Computing Curricula. Computing Curricula 2004[EB/OL]. [2010-10-10]. http://www.acm. org/education/curricula.html.

[9] IEEE/ACM Joint Task Force on Computing Curricul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8: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EB/OL]. [2010-10-10]. http://www.acm.org/education/ curricula.html.

[10] 王泉,马建峰. 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 计算机教育,2008(7):11-13.

[11] 龙青云,李智敏,胡巧多. 基于人才供应链的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8(6):9-11.

Educational Reform and Innovation for Undergraduate in Computer Specialty

HE Xiping, JIANG Helun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hongqing Technology &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innovational education; Computer specialty; talent standard; teaching architecture

(编辑:张玥)

作者:何希平,蒋和伦

上一篇:实验师职称论文范文下一篇:大学研究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