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学校一体化教学

2022-08-15

第一篇:技工学校一体化教学

技工学校汽修专业工学一体化教学设想

摘 要:本文论述了技工学校汽修专业工学一体化教学的概念以及优点,并重点阐述了汽修专业工学一体化教学的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汽修专业 工学一体化教学 概念 优点 实施 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企业转型升级,而企业转型升级则需要大量多层次的技能型人才。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技工学校,大多还在采用课堂教学或理实一体模式进行教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用人的要求。因此,技工学校需要找到一种能够培养出多层次技能型人才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满足现代企业用人的需求,适应经济的发展。为此,本文提出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想。

一、工学一体化教学的概念

工学一体化教学实际就是一种任务驱动式教学,即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将学习和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任务是从企业实际中来的。这样就实现了职业教育的“五个对接”――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生学习对接。

二、工学一体化教学的优点

对技校学生来说,在学校选择某一专业进行学习,是为今后从事某一事业做准备。他们希望通过一到三年的在校学习与生活,为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工学一体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职场竞争力,让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首先,它可以使学生明晰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愿望,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它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抓住自身发展的机会,如在校期间为自己创造到企业实习锻炼的机会,为自己创造尽量多的了解专业发展的机会;它可以使学生尽早深入行业、企业,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行业标准和行业规则,并能够自如应用。

其次,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和技能的更新速度比任何时代都快,所以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途径往往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更实用。而工学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是在学习任务驱动下的自我学习,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升较快。

再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沟通协调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决策能力都得到培养和提高,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得到培养。

三、工学一体化教学实施方案

1.制订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1)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

①行业和人才需求分析,确定专业领域。行业和人才需求分析指收集汽车修理行业领域经济发展数据,对该行业的职业教育状况进行分析,形成本专业技能人才需求和专业改革调研报告,确定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行业情况分析内容包括该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人才需求状况、职业发展和岗位对员工能力的需求、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现有课程实施后的反馈信息以及毕业生就业状况等。

②岗位能力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不同等级的人才目标要求。在一般情况下,技工学校主要培养对象是中级工,中级工的培养目标是能规范操作、熟悉工作流程、查阅信息资料、完成简单的工作任务。

(2)邀请行业、企业实践专家共同提炼典型工作任务。

选择合适的企业实践专家,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分析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代表性工作任务,提取本行业的工作任务。引导实践专家,按照“生手到高手”的职业发展阶段 ,将代表性工作任务的同类项合并,整理、筛选、汇总代表性工作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一般情况下一个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10~20个。如初中毕业生三年制的汽修中级工,典型工作任务有新车检查、汽车维护、汽车发动机维修、汽车底盘维修、汽车电气维修、汽车配件库管理等。

然后,对每一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主线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学校召集企业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与实践专家、专业教师、学科带头人,召开课程开发研讨会,对典型工作进行评审,对评审通过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具体分析,详细描述工作过程,进行工作内容分析。

接着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育教学分析,判断典型工作任务是否有教学价值和教学的可执行性,主要从教学的角度、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以学校的教师为主,企业技术专家、管理人员和实践专家为辅,开发课程,确定学生学什么知识、训练什么技能、掌握什么方法,明确学校需要准备什么样的教育环境、配备什么样师资以及购买哪些设备、工具和资料,需要怎样的教学组织方式、师生比是多少、教学管理如何构建等。

(3)确定一体化课程框架。

①制定任务描述表。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实际教学要求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描述,制定出任务描述表,即工学一体化课程(部分)大纲。这是指导设计开发学习任务、编写学习任务设计方案和策划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

②开发相应的学习任务,编写学习任务设计方案。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特征、学校或合作企业的设备特点,以及师生的具体情况,学校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一线实践专家,设计开发相应的学习任务,编写学习任务设计方案。

③根据当年的实际办学情况,按照教学管理规定,制订各专业指导性计划表。

④组织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建设负责人、教学管理人员、学校主管部门人员、课程开发专家、一线教师等评审一体化课程标准。

(4)制定一体化课程方案。

①编制学习任务设计(教学大纲)。由于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就是设计开发一个或若干个学习任务,因此,一体化课程方案的组织实施其实是学习任务的组织实施。为了做好学习任务的教学实施,在一体化课程描述的基础上要编制学习任务的设计方案作为教学大纲。

②编制教学活动计划表(教案)。教学活动策划方案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学设计。要对每一个学习任务的教学活动进行细致策划,并完成教学活动策划表。

2.开发符合汽修专业学生培养特点的学材

学材是指直接帮助学生学习的学习材料,即指学生为了完成各类学习任务能够从外界获取的各类资料,包括网络资料、专业资源库资料、作业指导书、设备说明书、设备维修手册、设备使用手册、传统教材及引导学生学习的工作页。在原有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传统教材是一个重要载体,而在工学一体化教学过程中,传统教材主要起到参考和辅助的作用。

(1)课题训练的学材。课题训练就是职业资格要求的每个技能项目的训练,可以单独编写成学材,配合汽车修理工艺指导书共同完成教学,当然也可融入综合型学材中一起授课。学生可以通过学材中的引导课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自主创新的学习,对比传统教科书,学材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综合型学材。综合型学材是引导学生学习和开展教学的可操作方案,是工学结合课程和行动导向教学的直接材料,应构建在课程方案的基础上,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对教学内容采用行动体系序化方式组织。只有综合型的教材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教材涉及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基本常识,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但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所选内容必须有用、实用、够用。如汽车发电机转子轴及转子线圈的修复,基本知识只需要学习发电机转子轴及转子线圈的结构,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性能、牌号和发电机转子的修理工艺、故障排除方法与步骤等。专业知识应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过程为逻辑主线,围绕综合性专业问题组织内容。如发电机总成修复这个学习任务,可以设计明确任务、工作准备、装配、修复、评价反馈、成果演示等教学活动,对每个学习活动中所必需的知识点、技能点一一剖析,融入其中。

(3)学材的版面应生动活泼,呈现方式应丰富多彩。可以用文字、图形、漫画、表格等形式,化抽象内容为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习的有效性。知识层次按职业等级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融入关键能力的培养。比如安全知识的学习,可以图文并茂提出引导问题,如让学生抄写安全规程、绘制场地安全通道、设计安全标识等等,从而达到学习目标。成果演示可以让学生实物观看修复后的发电性能指标以及相关仪表指示灯的工作情况,以培养学生的工作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3.选用适合的教学模式

汽车修理是技能工种,技能水平、安全意识、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要求的。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把理论和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形成简单封闭的学习链,把真正的岗位工作任务剥离出来,有可能会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修车的“工具”或职业能力不全的人。要想完成职业资格所必需的课题训练,实现学习与工作一体化,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适合的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在每个工作任务中把必需的技能穿插进来,再加上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其中,技能训练按职业资格的技能要求进行,可以采用三阶段(入门指导、巡回指导、结束指导等)和引导课文法配合教学,使学生尽快掌握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安全规范工作的意识。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任务可采用项目教学法,通过真实的产品任务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任务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有直接的关系,教师应让学生有独立进行工作的机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让学生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让他们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在学习结束时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而且教师再辅以场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如模拟生产现场,学生按照岗位需求以安全员、检验员、班组长、仓库保管员、机修工、电器修理工等角色出现,体验职业岗位,通过行动学习学会处理实际问题。

4.建设一体化课程资源

一体化课程资源需依据一体化课程方案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学材建设、学习环境建设等,是一体化课程实施的条件和支撑。一体化课程资源建设包括企业工作能力和一体化课程开发与教学组织实施能力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需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学材建设指建设一切直接帮助学生学习的学习材料,包括工作页、作业指导书、工具书及企业技术资料等;学习环境建设需体现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特征,融工作与学习于一体。

5.学生及课程评价体系建设

学生评价及课程评价机制也是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

四、工学一体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师资队伍不能马上适应工学一体化教学需要;二是开发工学一体化学习工作页有一定的困难;三是现有的教学场地、设施、设备不能满足工学一体化教学需要;四是工学一体化教学经验有待不断积累。

总而言之,工学一体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具有明显优势。工学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实用、综合职业能力也更强,更能适应社会的要求。而技工学校要实现工学一体化教学,还有不少困难需要克服,这就需要学校、教师、用人企业共同努力,构建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培养出适合现代企业需要的多层次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木杰.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桂林市第二技工学校)

第二篇:关于技工学校汽修专业工学一体化教学研究

林闻锋

摘 要:随着我国汽车工业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发展与提高,对汽车维修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现阶段的技工学校在汽修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出现和应用为技工学校汽修专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技工学校;汽修专业;一体化 前言:目前,很多技工学校都开设了汽修专业,但是由于办学理念和条件方面的差异和局限,使得技工学校的教学体系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汽修专业的发展,而技工一体化教学改革有效的改善了目前技工学校汽修专业的教学现状,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综合的培养和锻炼。

一、技工汽修一体化教学现状

一是学校没有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技工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但很多技工学校都没有正视自己的办学宗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使得从技工学校走出的人才往往都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但是却缺乏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技工学校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学生应该利用更多的时间去掌握和锻炼实践技能。因此,技工学校应该重视起实验和实训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内容有效结合,科学合理的设置专业课程[1]。

二是一些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设备陈旧,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现阶段,很多技工学校依旧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内容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教师也没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采用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求汽修人才必须要具备更加新颖的和先进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但是目前很多技工学校的教学设施和实训设备都较为陈旧,并且在质量和数量上也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要,也无法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也使得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锻炼。

三是学校师资力量的缺乏。目前,很多技工学校严重缺乏高素质的汽修教师,作为一名技工学校的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操作技能和实践教学经验,而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的和方法也决定着学生是否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培养和发展,所以,教师素质的高低对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技工教学是否能够在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关键是要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二、技工学校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学策略分析

一是要优化专业课程的设置。首先,技工学校要确定好专业课程,传统技工学校的专业设置往往仅存在于表面形式,缺乏相应的实用性和灵活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所以学校和教师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并根据教学要求和目标不断优化汽修专业课程的设置,要以技能实训课程为主理论教学课程为辅,并且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差异制定出不同的教学方案,选择学生认同度更高的教学形式,科学的设置理论和实训课程的设置比例,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的去学习进而掌握汽修专业知识和技能[2]。

二是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加强企业实训。汽修专业是一门实践和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对技术操作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家长逐渐接受和认同了技工学校的办学理念,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和锻炼去掌握一门技术。而技工学校是为了给社会各企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使学生能够快速的适应企业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从而为社会建设和企业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因此,技工学校应该不断的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另外,技工学校的教学步伐应该紧跟市场的发展和变化,以就业为教学导向,增强校企合作,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本院校学生的就业率,还能够让学生及时的了解和掌握当前的市场动态,为今后的就业发展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三是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于技工学校来讲,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推动汽修专业教学发展与创新的关键。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技术也在不断的改变和创新,由于种种局限使得很多汽修教师一直沿用着传统的教学理念,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学生也无法学习到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学校要多为本校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从而使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以及知识结构能够得到不断的提高和优化[3]。同时还要建立一套完整评价和考核标准,并根据教师的工作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奖惩机制,从而对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监督,有效调动起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感,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另外,目前很多技工学校由于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局限,没有建立起管理教师的部门,使得教师和学校之间无法得到有效的沟通。因此,必须要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保证教师和学校之间的和谐交流,确保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使教师在工作过程中获得学校多个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三、结语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将理论知识、实训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去完成教学任务,不仅能够使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对教学和实验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并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和实践不断分析总结出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让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科学的培养和锻炼,从而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汽修人才。

第三篇: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现状访谈调查

摘 要:本文以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访谈调查为研究工具,分析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进一步深化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技工院校 一体化课程 教学改革 访谈调查

一、访谈设计

一体化课程是指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

本研究的总体对象由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近万名学生、400多位教师、40多位教学管理人员组成,通过比较不同来源的信息,以确定他们是否相互证实。

在确定访谈对象时,采用目标抽样的方式,从总体对象中选择代表性较强的对象作为样本。依此思路,从总体对象中选择2名教学管理人员、7名教师、6名学生作为研究的样本对象,并进行编号:教学管理人员(JG)、教师(J)、学生(X)。样本对象基本情况如下。

JG1:男,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八年,科长。

JG2:女,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十年,科长。

J1:男,汽修专业教师,讲授一体化课程五年。

J2:男,模具专业教师,讲授一体化课程五年。

J3:男,计算机专业教师,讲授一体化课程五年。

J4:女,数控专业教师,讲授一体化课程四年。

J5:女,数控专业教师,讲授一体化课程两年半。

J6:女,模具专业教师,讲授一体化课程三年半。

J7:男,数控专业教师,讲授一体化课程三年半。

X1:男,模具专业二年级学生,学习一体化课程一年。

X2:男,计算机专业二年级学生,学习一体化课程一年多。

X3:男,机电专业二年级学生,学习一体化课程一年多。

X4:男,汽修专业二年级学生,学习一体化课程一年多。

X5:男,数控专业二年级学生,学习一体化课程一年多。

X6:男,数控专业二年级学生,学习一体化课程一年多。

本研究的访谈数据整理与分析过程为:将原始录音资料转换成文字;核对转化后的文字;标示重要的短语和句子;分析访谈结果;总结研究结论。

二、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因篇幅限制,以下只摘取部分受访人员的访谈实录。

1.教学管理人员访谈结果与分析

(1)您是如何理解一体化课程的?您认为实施该课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JG1:任务来源于工作;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关键因素是领导的支持、资源、师资、场地。

受访的两位教学管理人员对于一体化课程的内涵把握比较准确,并且认为实施该课程的关键因素包括师资、场地、资源和领导的支持。

(2)在一体化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JG2:主要问题包括领导的重视程度、教师的执行力、场地和评价。原因在于顶层设计和执行偏差。

(3)在一体化课程实施过程中您在管理上遇到了哪些困难?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JG2:主要困难:一是各部门的配合,二是教师的引导,三是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最大的困难在于领导的支持力度。

2.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1)您讲授一体化课程的时间大概有几年了?对这种上课方式适应吗?

J2:8年,已适应。

分析表明,7位受访的教师基本能够适应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

(2)一体化课程一般是几节课连上,对于这样的时间安排,您有何感受?

J2:6节课连上,中途没有休息,老师和学生都比较疲惫。

7位受访的教师均表示一体化课程一般是4~6节课连上,师生较为疲惫。

(3)一体化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您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J6:主要问题是资源配备不足,比如学生在课上搜集资讯不太方便,在实习场地容易相互干扰。原因在于场地设计不合理,领导不够重视。

分析可知,主要的问题有: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资源配备不足,教师工作强度太大,生源基础薄弱。根源在于:顶层设计思路不清,资金投入不足,师资力量制约。

(4)您是如何理解一体化课程的,您认为实施该课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J7:指工学一体化,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关键在于领导的重视、投入和资源的配比。

分析7位受访教师对于一体化课程的理解,只有J

4、J

5、J7的回答较为准确,可见教师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对于实施该课程的关键因素7位老师的回答主要集中在:领导层定位、师资力量、资金投入、资源配比。

(5)您在讲授一体化课程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J6:主要的困难有资源配备不足,生源基础薄弱,计划变动太快。最大的困难是计划变动太快,让教师无所适从。

教师遇到的困难有:领导的理念和定位不明,学生的基础薄弱,场地和资源不足,授课时间太长,有些同事不理解,计划变动太快,个人能力和知识面不足。最大的困难在于教学资源不足。

3.学生访谈结果与分析

(1)您所学专业的名称是什么,现在上几年级,学习一体化课程有多长时间了,适应吗?对一体化课程常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否感兴趣?

X1:模具专业,二年级,学了一年吧,能适应,比较感兴趣。

分析表明,6位受访的学生都可以适应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也比较感兴趣。

(2)一体化课程一般是几节课连上,对于这样的时间安排,您有何感受?

X6:6节连上,时间太长,不单单是学生累,老师也比较累。

总体而言,一体化课程一般是4~6节连上,对于这样的时间安排,师生都较疲劳。

(3)一体化课程一般有几名老师共同给你们上课,您认为教师的数量和能力能否满足一体化课程学习的需要?

X5:一位老师代课,班里30多人,老师数量不太够,老师的沟通能力和实践水平还可以。

受访学生的想法是:对于人数较多的班级,应该增加代课教师的数量。

学生对于教师的能力水平较为满意。

(4)一般每台设备上有几名学生共同使用,您认为您实操设备的数量、质量与功能能否满足一体化课程学习的需要?

X5:6人共用一台设备,数量不够,而且设备比较陈旧落后。

分析可知,有些专业设备较充足,如计算机、模具专业,而汽修、数控专业设备不足,对设备的功能与质量,多数学生不太满意。

(5)您觉得一体化课程教学效果是否比传统课程教学效果好?您对一体化课程的总体印象如何?

X2:一体化课程教学效果比较好,不过有待改进。

受访学生基本认为一体化课程教学效果比较好,但具体好在哪说不清楚,觉得有些地方需要改进。

(6)您在学习一体化课程过程中您遇到了哪些困难?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X1:困难是上课时间太长,小组内部会有争执。最大困难是学习资源不足。

综合6位受访学生的观点,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主要集中在上课时间太长、小组内部沟通有问题、学习资源不足。

三、访谈结论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政策方面

(1)领导支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教学资源不足。

(2)教学管理不够规范,各部门配合不够协调,如上课时间太长,师生身心疲惫,计划变化太快,教师无所适从。

2.教学条件方面

(1)现有教学场地设计难以满足。

(2)部分专业实训设备数量不足,设备陈旧老化、功能不足的现象较普遍。

3.教师队伍方面

(1)教师对于“一体化课程”的内涵理解有偏差,部分未参与课改的教师有微词。

(2)教师的知识和能力不足。

(作者单位: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

第四篇:再论中职学校电工电子理实一体化教学

[摘要]当前我国中职教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尚未实现统一与融合,仍是依照传统教育模式分别按次序进行。其中,理论教师主要传授理论知识,实训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实际操作。这一教育模式的存在是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重复教学和空白教学等中职教育问题的主要成因,对中职学生知识体系构建造成了很大阻碍,影响了中职教育质量的提高。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解决以上中职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已有很多教师在探讨和实践这一方法。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主要探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电工电子教学中的应用意义与途径。

[关键词]中职学校 电工电子教学 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0-0236-02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电工电子的传统教学模式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两者在教学上自成体系的问题普遍存在。由于专业技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分阶段进行的,所以,理论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往往按照个人的教学习惯来安排教学,相互之间联系不够,甚至于脱节,造成了理论教师只注重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实训教师只注重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两类教学的目标、方法和内容不能合理统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电工电子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指集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理论性、实践性及实训内容为一体的教学机制设置。它是当前中职学校电工电子教学的发展方向,它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可以有效整合教学资源,解决电工电子理论课与实训课相脱节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更有效地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对于这方面的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在近些年已经被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学所重视,也有很多老师推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建设性意见,但从目前中职学校这门专业课的教学实践看,仍需继续关注并积极探讨这一论题。

一、中职学校电工电子引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中职电工电子引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分段教学模式所存在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脱节的问题,而且可以使教学方式得到革新,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另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还可以使教学场地得到充分利用,使教学实践得到合理补充。

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转向生动有趣的实践训练,而且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应用之中,使学生在实际实践中自觉将对理论知识的感性理解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开发,实践水平得到锻炼,进而使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架构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相联系的平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将课堂教学与技能实践联系在一起,并成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基础。另外,理实一体化可以集中体现中职教育规律。因为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可以学到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学到操作技能,这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从而使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中职电工电子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使教师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过程中,得到自我的提升与完善。在电工电子教学过程中,中职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及时掌握所需新知识与新技能,为提高电工电子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优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中职电工电子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有效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大大提高电工电子的教学质量。

二、构建中职学校电工电子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途径

(一)采用与理实一体化相配套的教材

一个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有实际内容作为支撑,所以,中职电工电子理实一体化必须配套相关的教材。由于传统教材无法满足理实一体化的实际需要,因此,在征订或编写相关教材时,要仔细对传统课程方案进行取舍,并在各知识点中融入实践训练。这样所形成的电工电子理实一体化教材才能够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

(二)建设理实一体化所需的配置设施

中职电工电子引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当建设与之相配套的一体化教室等硬件教学设施,这不仅可以满足理论教学的需求,还可以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在一体化设施中,讲台、黑板、课桌和实践操作设备均需要一体配置。在实际专业教学中,设备与课桌的布置应体现前后型和混合型的特点。桌椅的摆放应当方便于理论教学,而实习设备的增添应当方便于实践操作训练。这样在实际授课时,既有利于交叉教学,又有利于课堂管理。电工电子理实一体化实验室建设要加强,为学生提供符合职业氛围的实训条件,并为专业教师参加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提供场所,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培养具备理实一体化教学素质的师资队伍

中职电工电子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优秀的师资队伍作为保证。这既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又需要教师具备熟练的实践技能和优秀的业务素质。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具备综合教学技能的多面手。因此,中职学校不仅应当注重配备具有理实一体化教学素质的教师,还应当注重定期对教师进行理实一体化理论和实践培训。

(四)采用适宜理实一体化的模块化课程设置

中职电工电子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革新传统专业课程体系,推行以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模块为基础的模块化课程设置。中职电工电子应当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并根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要求严格编写课表及阶段性教学目标。理实一体化应当在宏观框架下的教学模块中设定涵括各专业知识技能在内的若干子模块,并使各子模块均以技能训练为核心,利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技能,使学生得到心智与技能的全面发展。

(五)完善理实一体化所需的科学化教学方法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形式,而且需要通过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性,来最大程度地实现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不仅应当积极引进现代化教育技术,而且应当创新教育手段。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遵照“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利用多媒体技术生动直观的特点,将讲课、演示及试验充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六)施行适合理实一体化的评价方式

中职学校的学生职业素质评定应当采取考评的方式。因为,考评能够客观的评估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在实际教学考评中,应当对其实际水平进行充分评估,防止因试题难度问题漏评学生学习环节的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汪霞.中等职业教育电工电子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探究[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1(07).

[2]詹忠贤,侯世英,熊兰,李昌春,吕厚余.电工电子概论选修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4(03).

[3]俞艳.中职电工电子专业“理实一体”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6).

[4]张永峰,李双喜,潘颖.一种电工电子类远程实验室的建设方案[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04).

[5]宁维芬.中职学校电工电子技能教学探讨[J].企业科技与展望,2010(16).

[6]杨邦军.浅谈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中职电子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2(08).

责任编辑:杨柳

第五篇:中职学校一体化课程改革和教学资源开发与创新的探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中职学校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的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特点;以该专业的专业课程《客房服务管理》为例,主要通过课程地位与作用、学情分析、课改思路、建设情况、教学环节设计、教学组织及实施、建设方向与目标等进行,推进教学资源开发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一体化课程教学 教学资源开发创新 客房服务与管理

近年来,由于中等收入阶层的崛起,我国旅游经济从大众旅游的初级阶段逐渐向度假的阶段过渡,给酒店市场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截止2015年1月1日,我国有限服务酒店总数已达到16375家,其中中端酒店936家,经济型酒店15439家,同比共增加了3648家,客房总数为1525471间,同比增加了289638间,增长幅度为23.44%。这将给酒店客房服务带来新的机遇和压力。一方面,酒店业可以借此机遇得到快速发展;另一方从业人员必须学习和掌握服务技能,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因此,如何通过培养高素质的酒店业技能型人才,提高我国酒店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显得越来越迫切。研究和探索以技能操作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常用的、实际的知识和技能,是我院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和“一体”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和热点课题,《客房服务与管理》“一体化”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创新及校本实施就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突破了学科体系的框架,把工作过程知识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把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工作过程知识的载体。

一、专业调研分析与定位

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是我院重点建设专业,学院瞄准国内酒店行业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在教学团队、专业指导委员会及课程建设专家的大量调研与多次研讨论证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五个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推行专业核心课程《客房服务与管理》“一体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资源开发创新及校本实施。

《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在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岗位能力、素质结构,校企联合开发、设计和整合课程。针对职业素养、基础能力、核心能力、综合能力四大岗位能力模块,设计整合课程,使能力模块与课程设置一一对应。针对以前专业核心能力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分散在多门课程里的现象,对课程进行整合,使核心课程对应核心技能,引进酒店行业标准,特别是与国际人才标准接轨,以《客房服务与管理》为核心,建设了一批融理论知识、实践操作一体的适合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

二、《客房服务与管理》教学资源开发创新与五个“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训模式建设相结合

我院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思路是教学计划与课程内容体现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注重课程的建设与社会与行业企业不断更新与变化的人才需求相适应,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客房服务与管理》教学资源开发创新按照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学时2∶1的原则,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

首先,根据三大核心能力模块,对课程进行整合,使核心课程对应核心能力,建设“一体化”核心课程《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的设置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采用项目教学、分组工作、案例教学、仿真教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技术、仿真技术,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改革教学手段,以现场模拟与实际操作为载体组织课堂教学,在实训中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培养。其次,以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建设为基础,推进《客房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开发创新,构建了以教学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共享型资源网络教学与服务平台,满足了全校5000余名师生日常学习工作的数字化管理需要。

三、实行“校企联动,校企共赢”的运行机制

检验《客房服务与管理》教学资源开发创新是否可行的关键因素是学生掌握的技能是否学以致用,因此,我院近年来加大了校企合作力度,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拥有一批运行良好的高质量校外实习基地,如江西锦都皇冠酒店、北京江西大饭店、法莱德白金酒店等。在教学安排上实行“2+1”模式(即学校理论学习2年,校外顶岗实习1年)。

我们以“订单班”为抓手,该专业采取学生自愿报名,企业选择的方式组建由企业冠名“订单班”。学生在第一学期陆续接受一些与酒店岗位相关的课程,并且酒店高层管理人员亲自参与授课,帮助学生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岗位设计选择。通过酒店管理人员对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等方面信息的讲解与渗透,以及把学生带到酒店前厅、客房及餐饮部进行实地考察,增强了学生们对专业的认同,对企业的认同。订单班学生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安排一个月的见习期,学生利用见习期的见习,熟悉企业的各个对客服务部门及相关岗位要求。此外,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享受与企业员工同工同酬的待遇。实习期满,考核合格后,企业优先安排学生就业。见习+实习的岗位锻炼,把酒店变成“我的课堂”,为培养酒店实用型技能人才开辟出一条新路径。

四、建立和完善以《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为核心的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我院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五个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建立,对考核标准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建立和完善了“一体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即把课程理论考核与实训操作考核结合起来。在《客房服务与管理》考核中,我们主要以实训操作成绩为主,同时结合学生平时表现、理论考核成绩三项最终评定学生期终成绩。校内老师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发展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等方式。

五、结论

我们通过《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创新及校本教材的实施,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并在不断的调查、研究分析与实践基础,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了符合职业能力要求的、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为酒店业培养输送实用型技能人才开辟出一条新路径,并为其他职业学校同类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全面而生动的示范。

参考文献:

[1]唐若.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经济型酒店人才培养的思考[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2.

[2]严辉华.浅析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10.

上一篇:机关团支部工作思路下一篇:井冈山研学旅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