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专业论文

2022-05-11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环境保护专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化学实验是中职学校生态环境保护专业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实验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让学生树立起绿色化学的观念,另一方面要克服学生的恐惧心理,加强实验操作技能,还要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化绿色环保行动,从实践中获得真知,由此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第一篇:环境保护专业论文

环境保护教育在中职农艺专业教学中的渗透

摘 要:该文探讨了德国的环境保护对我们的启示,特别是环境保护与职业教育融合的先进理念,值得思考和借鉴。在新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下,尝试将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到农艺专业教学中,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未来从业一线技术工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强化这种意识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对于树立全民生态环保理念、缓解我国当前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關键词:环境保护教育;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学;渗透

Key words: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ducation;Secondary;Moder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Teaching;Penetration

目前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的“雾霾天气”现象,正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环境污染问题给人类一次又一次敲响了警钟。因此提高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建设“天蓝、水净、山绿”的文明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各级各类教育理应发挥自身作用,为此作出积极努力。

中职教育应力求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发挥教育功能,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尝试,在倡导环境保护工作中积极作为,为推动全社会树立健康的环保理念发挥教育的特殊作用。在新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下,尝试将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到农艺专业教学中,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未来一线技术工人树立和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在德国,环境保护与职业教育融合的先进理念,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1 德国的环境保护的启示

通过参加为期2个月的中德师职培训,转变了笔者的职业教育理念。在德国感受职业培训的最大体会,是职业培训场所环保、生态、健康的大职业环境,我们看不到高大的围墙、豪华的校门,到处可见的是沃野千里、满眼浓绿,街道整洁,空气清新,即使是在克板规距的实训场所也总能见到让人心旷神怡的绿色盆栽、花草虫鱼。如此优美的环境固然得益于德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百余年来的民间环境保护和数十年来的德国政府的环保努力更是分不开。

1.1 加强环保立法,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 从1972年通过的第一部环保法至今,德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完备、最详细的环境保护法。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议会将保护环境的内容写入修改后的《基本法》。在《基本法》20条A款中这样写道:“国家应该本着对后代负责的精神保护自然的生存基础条件。”目前全德国联邦和各州的环境法律、法规有8 000多部,除此之外,还实施欧盟的约400个相关法规[1]。

中国的环境法律对环境责任都有许多明确的规定,但如果违背了如何处罚却没有下文或处罚太轻,达不到惩戒的目的。还有一些环境法律,虽然提出了实质性的要求,却没有程序性的规定与之配套。在德国,各种法律规定非常具体详细,从而可以有效避免和减少法律上的漏洞以及执行中的随意性和扯皮现象。德国还设立了环保警察,极大地加大了环保现场执法的力度,保证了执法的严肃性和制止环境违法的及时性。中国要借鉴德国的先进经验,加强环保立法,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

1.2 普及垃圾分类处理,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 德国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首先对垃圾的分类及处理作出详细的规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总会有副产品,若副产品可循环利用,就不是垃圾;若企业内部不可再循环利用,可在不同的企业和地区间进行循环利用;若仍不可再循环利用,则为垃圾。每户德国居民的住宅前面一般都有黄、蓝、黑、绿4只色彩鲜明的垃圾桶,上面贴有简明易懂的垃圾分类图案。由于实施多年的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德国的城市垃圾都能得到及时科学的处理,垃圾污染显著降低。

中国应尽快确立“产废付款”的机制,有效地利用经济手段和其他面向市场的方法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利用市场机制及市场调节工具,出台以“产废付款”为准则的各项政策措施,可对废物减量、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及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1.3 加大环保教育投入,完善环境保护教育层次体系 在德国笔者参观了很多中职学校,他们都没有专门的环保课,但是所开设的课程中无不渗透着环境教育。德国环境教育的有效实施,一方面与政府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分不开,使环境教育的课程被有效和顺利地纳入学校教育之中;另一方面则是学校在实践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各类环保类项目,让他们在研究探索中学习,从而使环保意识、伦理道德等有效地内化于学生自身,形成综合的环保素質。

学校环保教育是关键,包括加强幼儿环保教育,强化中小学环保教育,高校中加强非环境类专业的环保教育将越来越重要,重视和加强环保教育对我国环保教育的普及和深化具有重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而环保教育的核心就是要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到教育、教学与管理过程中,进而实现人、自然、社会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一个台阶,社会的环保教育可以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

1.4 重视生物能源,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在德国到处可见到风力发电、太阳能利用等。德国在风能开发利用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德国从1999年1月起还实施了“10万户民用太阳能房顶住宅工程”,屋顶、空场和房屋门面都被太阳能电池版所占据,以推动居民使用光电设备。2000年2月25日联邦议院通过了再生能源法,以促进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和地热的进一步开发,并通过对再生能源使用给予免税的方式,提高再生能源的竞争力和开发经济的合理性[2]。

德国特别重视生物能源,一些农作物,如玉米、甜菜和小麦等秸秆,都会回收并加工发酵为沼气或生物燃料,继续利用。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要进行综合开发,杜绝焚烧污染环境。

2 环保教育在中职农艺专业教学中渗透的主要途径

在新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下,根据教学或实训的内容,寻找实施环保教育的新途径,尝试将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到农艺专业教学中,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未来从业一线技术工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树立全民生态环保理念、缓解我国当前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证明收效显著。

2.1 结合农艺专业课程内容,渗透环保教育 目前中职学校现有的教材仍缺乏环保教育方面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或实训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增加现有教材中环保教育的素材。农艺专业的教学是多方位的立体教育模式,老师在课程教学中,不只是局限于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环境保护理念的灌输,这才是授课教师应当思考的内容和起到的作用。

2.1.1 在课程教学中,渗透“植树造林,退耕还林” 的环保理念《植物及植物生理学》课程是实施环境教育最有说服力的教材。例如在讲述植物分类时,要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到野外去认识植物并对植物进行分类。首先把学生引入到天然氧吧的王国,然后老师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现象等较严重的地段观察……。大家也许只看到了植物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却没有意识到植被破坏、物种灭绝和土地退化尤为严重的后果,这时老师要把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到教学中,比如,目前我国个别地区出现的“雾霾”、“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形成与地球温室效应,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并且沙尘暴有风蚀土壤,破坏植被,危及人类健康等很多危害,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比单纯的说服教育要好得多,同学们很自然的就会想到:不要乱砍乱伐,要植树造林,退耕还林。

目前国内把“退耕还林”做为农村改造过程和西部开发中的一项举措,这是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优势,建立起与当地生态条件协调一致的生态系统。所以“退耕还林”具有多重意义,但国家大力推行这一政策的直接目的是调整农业结构和提高生态质量。

2.1.2 在农作物栽培管理过程中,剖析“测土配方”的好处 对于农艺专业的学生来说,农作物栽培的技术要点和管理过程固然重要,但由栽培过程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可忽视。例如植物栽培过程中要施肥,就要注意化学肥料的过量使用,结合《土壤肥料学》剖析“测土配方”的好处。不然由于施入过多的化肥,土壤水溶性养分等物质被雨水和农田灌水淋溶到地下水及河流中,造成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及河流污染,使地下水、河流、湖泊呈富营养化,导致地下水不好喝,部分河流、湖泊内的鱼虾常发生死亡的现象。另外,教师还可以采取“提问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启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

2.1.3 在农作物收获时,渗透“秸秆综合利用”的环保理念 在农作物和果蔬花卉收获时,要强调秸秆还田等综合利用技术的好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占有一定比例,最近我国多处出现的“雾霾天气”,一部分原因是秸秆焚烧引起的。从保护耕地和环境出发,如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尤其在秸秆综合利用上要大做文章。大力发展秸秆青贮,建设青贮饲料、畜牧养殖、沼气惠民等产业链。

秸秆还田等综合利用技术主要是利用富余秸秆(稻草、麦草、玉米秆、油菜秆、菜籽壳等)还田方式,以补充和更新土壤有机质,归还土壤磷钾等养分,保持土壤水分和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是一项集节水农业、有机农业、覆盖农业和生态农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实用农业新技术。秸秆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资源,应严禁焚烧造成浪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秸秆资源相当丰富,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对我国创造节约型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见图1)。

2.1.4 在植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时,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植物保护》课程更是宣传环境保护的好教材。例如:在进行植物病虫害防治时,就要向学生强调农药残留会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危害。由于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许多种化学农药严重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群健康。

绿色防控是降低农药使用风险,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推广应用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不仅能有效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还能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控作业风险,避免人畜中毒事故。同时,还显著减少农药及其废弃物造成的水源污染,有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德国在农田和果园到处可见到很多昆虫旅馆。生物防治法不仅能直接大量地消灭害虫,而且可以改变生物群落组成成分。它的最大优点是对人畜植物安全,不杀伤天敌及其他有益生物,不存在残留和污染,不会引起害虫的再增猖獗和形成抗性,对一些害虫具有长期控制的作用,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

2.2 注重教师在环保教育中的示范作用 在校园环境保护教育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自身的示范带头作用影响和促使学生环保意识的建立和形成。另外,作为农艺专业的老师,在实验实训中也要注意践行环保行为,在实验实训中出现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要及时、正确、科学地处理。这样既教给了学生正确处理的方法,又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響。环保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的方式,它不是一蹴而就即可完成的短期行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它的长效性。贵在坚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然后使更多的人投入到其中,才能达到我们最终进行这项教育的目的。

2.3 环保理念渗入到课程教材改革和建设中 目前中职学校现有的课程教材仍缺乏环保教育方面的内容;德国的环保教育贯穿于每一门学科,又充分地融入到每个学生的生活中,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德国环境保证质量的不可或缺的因素,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

近年来阜阳农业学校在编写校本教材和实验实训指导书时,都添加了环保方面的内容。例如《植物及植物生理学》实验实训指导书中“实习一 植物多样性的观察”,为了便于理实一体化教学,老师把学生带到野外认识植物,看到的乱砍乱伐、水土流失等现象添加进去,这正是渗透环保理念的切入点。

2.4 结合学生的生活习惯,将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也是保护环境的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生活中其实没有垃圾,之所以叫垃圾只是我们将它放到不该放的位置“。所以在农艺专业教学中,应该向学生灌输这一思想,将可回收的垃圾与不可回收的垃圾进行分类,尽量减少不可回收垃圾的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另外,废电池和电子产品、过期药品等也要回收利用,切勿乱丢造成污染土壤。这些环保教育不但在教学中要强调,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反复灌输强化。

3 结语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向人们提出了挑战,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转变观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实现这一目标,教育承担着最重要的任务。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给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利用教育阵地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教育,使环保教育落到实处,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环保意识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萍.德国的环境保护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2):114-116

[2]韦幼书,郑慧英.德国社会民主党关于环境问题的政策与启示[J].河南社会科学,2012,(9):48

(责编:徐焕斗)

作者:刘莉颍

第二篇:论中职学校生态环境保护专业化学实验教学

摘 要:化学实验是中职学校生态环境保护专业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实验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让学生树立起绿色化学的观念,另一方面要克服学生的恐惧心理,加强实验操作技能,还要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化绿色环保行动,从实践中获得真知,由此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化学实验;生态环境保护;中职;绿色化学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我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此过程中也造成了一定的生态环境污染,这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对于学生来说,环境保护意识越早树立越好。在化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理念已成为化学界的共识,其核心在于用环境保护和绿色化学的理念指导化学教学活动。虽然中职学校生态环境保护专业中的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少、层次不高,但只要教师好好加以利用,仍能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能力。基于此,本文对绿色化学实验的内涵与意义,以及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进行研究。

一、绿色化学实验的内涵与意义

化学教学的方向应该朝着无污染、无公害、清洁环保的方向发展。在中职生态环境保护专业的化学实验中,学生应该运用一些化学方法和技巧,使用能减少环境污染或降低对人类危害的材料来开展绿色化学实验。所谓绿色化學实验,并不是指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不产生一丝污染,而是尽量不使用有害物质,特别是有损于人类健康的物质,这更符合教育与时代发展的要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绿色化学实验可以从根本上消除有害物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符合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及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另外,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众所周知,中职教育主要以职业教育为导向,所培养的人才面向市场,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行业主要面向大众,所以他们更有责任准确应对人类发展所面临的化学问题。对于化学教师而言,为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情感态度和观念,应在实验教学各环节中都体现绿色化学理念,让学生本着生态保护的理念开展化学实验、分析化学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做,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二、克服学生的恐惧心理,加强实验操作技能

通常,中职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在化学实验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这样才能让学生克服实验恐惧心理,对化学知识有所了解。比如,当学生不懂实验操作的时候,他们会怀有恐惧心理,唯恐被化学材料所伤害,做实验时畏手畏脚。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对学生加强基础知识教育。例如,告诉他们:强酸、强碱虽然在理论上有较强的腐蚀性,但是在实验中只要大家按照规范科学操作,危险性会非常小。而且实验中使用的实验材料已经被稀释,即使肉体接触到,只要及时用清水冲洗,对人体就不会造成伤害,何况实验时会戴胶皮手套,所以可以放心大胆地操作实验。这样一来,学生对实验的恐惧心理就基本消除了。

在实验操作基本技能方面,只有让学生多加练习、熟能生巧,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胶头滴管的使用和碱式滴定管的使用方面,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于勤抓常练。一般而言,生态环境保护专业课程理论偏多、实验偏少,这导致学生的实验时间无法得到保证,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则时间更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采取每堂课都让学生进行实验练习的方法。例如,药品的取样、胶头滴管的使用、酸式(碱式)滴定管的使用、溶液的配置等。由于这些实验材料容易携带,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经常练习是可行的。取用固体粉末药品时,不能有丝毫药品洒在桌面上;滴入试管的液体不能触碰到试管壁;滴定实验时要很好地控制液体流量。学生要想掌握这些实验操作技巧,必须反反复复地练习,才能为以后更深一步的化学实验打好基础。

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化绿色环保行动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当学生基本掌握了化学实验操作基础技能后,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化绿色环保行动对于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提升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可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化肥厂、农药厂及造纸厂等,通过参观活动给学生渗透最前沿的生态保护理念,还可以带领学生针对一些化学类工厂宣传环保法律法规等,让学生利用实践推进环保活动。此外,学校可邀请相关专家来学校开展有关环保知识的讲座,让学生接受环保理念的洗礼。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让学生自己动手,从网上查询有关的化学知识。例如,在一次制取氯气的实验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对制取完氯气后多余的废气,应如何采用科学方法进行收取。然后,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查询如何对汽车尾气进行收取才能不污染空气的相关知识。这样做,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结束语

总之,以上培养学生良好的绿色环保思想意识的教学举措,符合绿色化学的内涵,并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给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理念,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乃至行动中践行环保理念,另一方面有助于配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我国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6.

[2]王祖浩,等.化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韩小莹

第三篇: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是高校环境本科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环境类课程的入门课,也是贵州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的学科共同课。笔者分析了该门课程的特点并结合多年教学实际和体会,从完善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就本门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教学改革;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资源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有用的物质和能量;环境为人类提供资源、生命支持、舒适性、废弃物的排放场所等服务。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科技的进步以及经济的高速增长,人类社会正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是教育部整合了环境经济学和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两个专业于2013年新开设的本科专业,该专业涵盖了资源、环境、生态、经济等各个方面。目前,全国仅有北京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等少数院校开设。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并善于解决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绿色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问题的实际能力,能在各级政府部门、环境资源管理部门、农林牧渔各业、各类大中型企业以及相关科研机构等部门从事环境资源调查、环境资源项目评估、环境资源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及科研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现代经济管理人才。

《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是高校环境本科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环境类课程的入门课,也是贵州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的学科共同课,在大一下学期开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深刻认识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对环境的影响,深刻理解资源与环境间的有机联系,深刻意识到资源环境的经济价值,同时使学生受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掌握资源环境学和可持续发展学相关知识理论,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目前,已有多位专家学者及高校教师对高校环境类课程如《环境学概论》、《环境保护概论》、《环境科学概论》等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研究[1-5]。而针对财经类院校环境类课程的此类教学改革研究尚为少见。为此,笔者结合在贵州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开设《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的教学情况和教学体会,进行了几方面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课程特点

1.课程综合性强,内容多。《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及其他环境类专业的基础入门课程,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的学科共同课。本课程综合性、理论性强,包含的内容很多,涉及到物理学、生态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学生要掌握这些内容并应用到实践中,需要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求任课教师要有相关的知识才能把这门课上好。

2.财经类院校学生普遍重实务轻理论。对于财经类院校应用类学生而言,要学好这门课程存在一定的难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是文理兼收,高中阶段是文科的同学对于与化学、物理及生物相关的课程内容学起来就稍显吃力,而理科同学对于与地理有关的课程内容的学习要稍逊于文科生。另外,财经类院校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相对于理工科、地质类院校的学生,其学习态度往往不够端正。财经类院校尤其经济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对学习具有很大的功利性和实效性,对理论性非常强的知识,学生往往很难提起兴趣,而实用性的知识比如财务管理、会计学等则易唤起他们的兴趣,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结合当今社会经济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更加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知识。

二、《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1.完善教学内容的编排。《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涉及资源科学、环境科学、资源环境评价、资源环境规划与管理、可持续发展等众多内容。本课程将资源科学和环境科学有机结合起来,选用的教材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资源与环境概论》(王慧主编,2009年6月第1版),并结合多本资源环境学相关参考教材如《资源科学导论》(史培军等编著,2009年2月第1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钱易等编著,2010年7月第2版)等,对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资源、环境问题及其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影响规律以及作用机制[6]。课程内容共分为四篇,第一篇是资源与环境概述,第二篇是资源环境的生态学原理,第三篇是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污染,第四篇是资源环境保护的途径。其中第二篇和第三篇是课程的重点内容,选择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土壤环境、大气环境与大气污染、固体废物与环境等内容进行重点讲解,便于学生掌握相关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的原理及治理措施,为后续资源环境经济学、环境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另外,重视课程知识的更新,由主讲教师及时补充学科前沿的理论知识和经典案例以及国内外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最新发展动态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比如讲到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时,引入新加坡再生水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途径;讲到全球气候变化时,引入碳足迹、碳政治、低碳经济等新概念;讲到水污染时,引导学生初步评价水污染的经济损失并引入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及时将学科领域的新概念、新发现、新思路和新方法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将知识的深度、广度推进到科学的前沿。

2.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讨论式、案例分析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条件。比如在讲大气污染、水污染时,可先由学生课后准备相关污染事件并在课堂讲解,讲到资源环境的生态学原理时,让学生准备生态学原理在资源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的相关资料,再由老师就相关知识点提问学生思考并作答。另外,老师课堂组织案例教学,也深受学生喜欢。比如讲大气污染时,老师在课堂给出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雾霾”案例,请学生分析雾霾产生的原因;讲到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时,引入“南水北调”案例;讲到固体废物污染时,介绍发达国家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案例;讲到噪声污染时,引入当今我国城市普遍的“广场舞”带来的争议。引导学生思考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并从多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实际案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深刻理解环境保护的艰难性,并最终意识到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积极参与,需要经济、法律、行政、科技等多种手段,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资源环境问题产生、评价资源环境损失以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兼具经济学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眼光,进而更好地开展后续的专业学习。最后,根据教学需要,在加强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强调实践教学的比重,比如组织学生开展校园节水节能状况调查以及校园环境状况调查,分析并评价校园节水节能状况和整体环境状况,师生对环境的重视和关注程度及学生的环境意识,并提出如何加强“生态校园”、“绿色校园”的建设。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从对书本内容的认知到验证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独立完成事务的能力以及综合设计和研究创新能力。

3.改革考核方式。为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考核应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过程中进行,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灵活多样,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5]。将平时课堂上的ppt演讲、案例讨论、发言的表现等以0.2的权重计入期末总成绩中,实践成绩以0.2的权重计入期末总成绩中,期末卷面成绩的权重为0.6,期末卷面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判断、选择、案例分析、简答和论述等题型,全面考核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通过考试方式的改革,实施综合评价方式,可以真实考核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对课程理论体系掌握程度及其知识应用能力,并实现以考促学和以考促教的考试功能。学生通过考试,可调整学习方法,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目的;教师可通过考试检验教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求,进一步改进和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完善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改革考核方式,学生学习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综合设计及研究创新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当然,随着课程的不断改革,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比如随着贵州财经大学blackboard教学平台的建立和完善,逐步建设本专业课程的网络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实验指导等,开展网络教学,以进一步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与联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俊杰,王伯铎,宋进喜,等.“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4,(4):57-59.

[2]徐颂.案例教学法在《环境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7):79-82.

[3]杨淑萍.案例教学法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20(5):92-94.

[4]万大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8,(11).

[5]谭文莉.工科院校环境保护课程教学改革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09,(16):211-212.

[6]王惠.资源与环境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作者:杜雪莲

上一篇:法学大专毕业论文下一篇:中国艺术特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