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在范文

2022-05-21

第一篇:深度学习在范文

深度学习究竟“深”在哪里?到什么程度算是“深”?

“学习如果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那它就能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和富有吸引力的事情。” ——苏霍姆林斯基

关于深度学习,一线老师们最想弄明白的问题是:深度学习究竟“深”在哪里?“深”到什么程度算是“深”呢?这两个问题典型地投射出了老师们面对一个新名词时的朴素思考:先确定它的“新”意,再确定自己要怎么做才能符合它的要求。那么,如何回答老师们的这两个问题呢?

01深度学习“深”在哪里?

深度学习之“深”当然与“浅”对应,但并不在程度的“深”“浅”,而在性质之“深”“浅”。需要明确的是,深度学习是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而不是自学,它是对以往一切优秀教学的精华的概括和提炼,是“好”教学的代名词,它内在地包含着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是能够引发学生主动学习愿望与积极活动的教学。

为了加强对深度学习的理解,也可以从弄清楚什么不是深度学习、什么不是好的教学入手。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著名的德国数学家F.克莱因把中学生比作一门炮,十年中往里装知识,然后发射,发射后,炮膛里就空空荡荡,一无所有了。我观察被迫死记那种并不理解、不能在意识中引起鲜明概念、形象和联想的知识的孩子的脑力劳动,就想起了这愁人的戏言。用记忆替代思考,用背诵替代对现象本质的清晰理解和观察——是一大陋习,能使孩子变得迟钝,到头来会使他丧失学习的愿望。”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生动地描绘了“坏教学”的样子。这种坏教学不可能引起学生的深度学习,因为它使学生“被迫死记那种并不理解、不能在意识中引起鲜明概念、形象和联想的知识”,学习被降解为记忆和背诵:“用记忆替代思考,用背诵替代对现象本质的清晰理解和观察。”这样的教学,有技术、有做法、有手段,却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不能引起学生的观察、理解和思考,“鹦鹉学舌”“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心不在焉”,成为很多学生学习的主要表现,学生的“心”不在学习上。没有“心动”,没有用“心”,何谈主动?何谈深度?教学若不能打动人(心),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就不能活跃,就不可能有深度学习。

正常的学习必须以人的生理及心理做基础,因而生理学与心理学都对学习有深入的研究,感知觉、记忆、思维、意志、动机、兴趣、情绪情感等一直都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但“心灵”却很少成为研究的对象。也许是因为心灵难以客观研究,也可能是因为这些研究并不认为学习需要心灵的参与。 但是,朴素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的学习若不能触及心灵(内心、灵魂),至多只是抽象个体的心理活动,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灵魂的人的活动。

只有当心灵(灵魂)伴随着感知觉以及其他客观的心理活动进入学习当中,学生才真正作为主体主动、积极地展开学习。 在这个意义上,学习是非常个人化的活动,与学生的个人经历、内心感受以及思想水平与想象力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果只是从生理和心理的年龄特征来抽象地理解学生,就难以真正触动他的心灵,引发对他有意义的学习。

因此,教师必须与学生心灵相通、心心相印,才能知道如何去唤醒他学习的意识,引发他学习的愿望与行为。 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又是非常社会性的。学生关心什么、能够有怎样的心灵,一定与他的老师、同学有关,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与正在进行的沸腾的社会生活有关。 正因为如此,让学生真正发生学习,才成为一个需要讨论的公共话题。教育所要培养的,绝不仅仅是有小情小爱的、抽象的、偶然的个体,而是能够进入伟大的社会历史实践进程的具体的社会的人,要有历史感、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因此,深度学习之“深”,首先表现在:它超越生理学、心理学,而达至社会历史实践的深度,它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与人的理性、情感、价值观密切相连,它要培养的是社会历史进程当中的人。

所以,深度学习,首先“深”在人的心灵里,“深”在人的精神境界上。

在“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的时代,在人工智能时代,在芯片植入已经从科幻走向现实的时代,深度学习倍显迫切。 可以说,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通过教学掌握知识、技能,形成高级认知、高阶思维都毋庸置疑、理所当然。若教学的功能和目的仅限于此,则完全可以由人工智能来替代:既可以由人工智能来完成教学的任务,也可以废除教学,直接由人工智能替代这样的教学所培养的人。

人工智能的强大,逼迫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有哪些是不能被替代不愿被替代而必须要由人自己来承担、承受、感受的?在教学活动中,有什么东西不能被替代?

至少,学生成长的愿望、敏锐的感受力、理性的体验、思想的情感色彩以及为他人为社会勇于承担的责任感和历史感是不能被替代的,而这也正是教学不能被替代的理由。 因此,如何引起孩子们的理智兴趣,使学习成为一件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如何激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有思想、有情感、有创造力的活动中,是人工智能做不到而教师不能被替代的部分。

因为这里有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关怀,有教师对学生成长为一个更好的人的期待以及为此而做出的种种努力。而这些是不能被替代的,是不能被程序化、不能被安排的,是虽有缺陷但不断努力变得更好、虽然稚嫩但在努力成长的,是与“人”有关的。

深度学习之“深”,深在这里,它绝不仅仅是“浅”的对立面,它与人的心灵相关,不能被替代。

深度学习还“深”在系统结构中,“深”在教学规律中。 深度学习虽然表现为一个个的教学活动,但并不是孤立无关联的一个个的活动,而是存在于有结构的教学系统中。 正如语文阅读教学有精读、有泛读,山谷有高峰必有低谷,速度有张必有弛一样,学生的深度学习也是一个系统,需要整体把握。并不是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都得“深度加工”,而是要根据教学规律有节奏地展开。

正如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所说:“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依循教学规律,才是真正的“深”。

深度学习不仅要“深”下去,还要“远”开来,要培养能够继“往”开“来”,创造美好未来生活的社会历史实践主体。

02深度学习要“深”到什么程度?

深度学习究竟要“深”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其实是在问教师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才能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 好的教学是自觉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而且要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大的发展和提升。如此,学生必然要以较短的时间、较快的速度去学习比自身现有水平高得多、难得多的内容。 这样,问题来了:学生的现有水平不足以独立学习如此高难度的内容,因而很难成为主动操作这些内容的主体;而现有水平能够操作的内容又不足以促进学生自觉快速的提升和发展。怎么办呢?

历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坚持学习高难度的内容,另一种是选择学生的主动活动。

这两种思路,或者因为重视内容而忽视学生的主动活动,或者因为强调学生的主动活动而忽视内容难度的意义,都是把内容与学生的活动割裂开来,把教学或学生的学习看作只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全然忘记了教师的角色与作用,要么使学生面对高难度内容时落入孤立无援的愁苦境地,要么让学生经历少有难度和挑战的任务,终究都不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有价值的提升和发展。

深度学习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有难度、有挑战的学习任务面前,如何让学生感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体,能够自主操作这些内容,发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 教师要适时出场,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

其一,确立促进学生自觉发展的“最近发展区” 确立最近发展区,就是确定学生的现有水平及未来发展水平。

学生的现有水平是指学生在没有任何外力帮助的情况下,能够独立完成作业的水平。换言之,教师要确定学生现在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对什么有兴趣,能够操作什么内容,能够以什么样的方式完成什么样的活动,等等,即知道学生“在哪里”。

学生的现有水平是已经达到的、确定的,但教师得有本领探测得到。同时,还必须确定学生即将达到的未来水平。 这个未来水平远比学生现有水平要高得多,不是学生自己“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而是怎么跳都摘不到的“果子”,即凭学生个人现有的能力和努力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实现的水平。

也就是说,在学生现有水平与较高的未来水平之间,形成了一个区域,即“最近发展区”。

这个区域就是学生学习有难度的内容、完成有挑战的任务的区域,是教师与学生交往、帮助学生发展的区域,也是学生以主体的方式从事学习活动、获得发展的区域。

学生在最近发展区的活动,即维果茨基所说的“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引领发展”的具体表现。因为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不会因学生学习困难就降低难度,也正因为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也不会将自己置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之外。

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帮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主动去挑战困难、克服困难,从现有水平主动积极地走向未来水平。 其二,帮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成为主体呢?学生成为主体不是在教学之后,而正是在教学之中,即学生以主体的方式成为主体。 学生成为主体的重要标志是能够自主操作特定的对象(客体),并能从中获得发展。教师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为学生提供他能自主操作的对象(我们暂且称之为“教学材料”)。 为什么要提供这样的“教学材料”呢?教学材料与知识、教材内容有联系但又不同,不是它们的简单复制翻版,而是对它们的转化,是对它们的活化、具体化。

知识是客观“在那儿”的东西,是科学家的实验、哲学家的论证、文学家的描述,等等,不管你学不学它,它就是那个样子,不增一分,不减一分;教材上的内容,以客观知识为基底而又关联着学生的学习,是根据学生年龄与水平对知识的选择、加工、改造,有取舍改造也有顺序安排,例如五年级数学、三年级语文(与学生就读年段及水平相关)。 但教材内容往往不是学生能够直接操作的内容,而是较为抽象的、静态的、离学生较远的内容。

相比于教材内容,教学材料缩短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更为具体,也更具操作性、活动性。 它应有两个特点:

第一,含有教师的教学意图,因而不只是客观的对象、知识的载体,更是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凝结,体现着教学目的、预设着特定的学习活动展开的方式;

第二,是按“序”展开的学生活动的操作对象,因而并不是静态的对象,而是伴随着学生主体活动展开的、动态变化的内容及其活动。

为学生提供能自主操作的教学材料,意味着教师要基于教学目的去设计并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活动与学习进程,引导学生能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提供这样的“教学材料”,是教师促进学生自觉主动活动的前提,是促进学生开展深度学习的重要工作。

学生是如何操作“教学材料”展开深度学习的?可以用“两次倒转”的教学机制来解释。 什么是“两次倒转”呢?

相对于人类总体最初发现、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首先是一个“倒过来”的过程,它不是从摸索、试误开始,不是从实践开始,而是直接从认识开始,有目的地指向人类已有认识成果的学习,谓之“第一次倒转”。

“第一次倒转”体现了教学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个体认识”的根本特性,有着深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但是,如果只停留于“第一次倒转”、只关注“第一次倒转”,就可能忽视学生直接从认识开始学习的困难,忽视学生内心对学习的真正兴趣和理性体验,导致强制、灌输。 如果不能将知识与学生建立起意义关联,就无法引起学生内在学习愿望的活动,不可能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对于儿童来讲,掌握知识这个最终目的不可能像成人那样成为他付出智力努力的主要动力。学习愿望的源泉在于儿童智力劳动的性质,在于思想的情感色彩,在于理性的体验。如果这个源泉涸竭了,任你用什么办法也不可能让孩子坐下来念书。”

要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在兴趣与愿望,“第二次倒转”就成为必需。

所谓“第二次倒转”,是在“第一次倒转”的基础上,承认学生与知识间巨大的心理距离,考虑学生的学习感受,把第一次“倒过来”的过程再“倒回去”,既化解学生的学习困难,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又从根本上保证“第一次倒转”的意义与价值得以实现,保证教学真正成为教学。 “第二次倒转”的目的与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去“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与建构过程。这样的“重新经历”不仅使学生获取和占有“可言说”“可分析”的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透过此类知识的学习,“见到”“体验到”那些“不可分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存在,比如智慧(愚蠢)、理性(情感)、高尚(卑鄙)等等。

当然,“第二次倒转”的过程绝不是原原本本地“重演”人类发现与建构知识的过程,而是从学生已有经验、现实水平出发,帮助学生简约地经历人类发现知识、建构知识的关键环节,促使学生思考知识发现与建构的社会背景,体验人类实践探索的思想历程、价值追求,评价知识以及知识发现与建构过程,等等。

如此,学生“好像”进入人类历史实践的进程中,跟上了历史进程的脉搏与节奏,与历史事件、人物在一个频道上共振,与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亲历者一样,“亲身”“参与”到“真实的”历史事件中。这样的学习,是学生作为主体的学习,是深度学习。

简单地说,要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要做几件事:一是确定学生自觉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二是确定通过什么样的内容来提升、发展学生,即转化教学内容,提供恰当的“教学材料”;三是帮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与建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教师若能做好这几项工作,就有可能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了。

第二篇:学习传达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讲话精神讲话稿

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具有很强的政治性、针对性、操作性,充满了党中央和总书记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深厚感情,体现了党中央和总书记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高度关注。习总书记的讲话很朴实,在脱贫方面掌握的资料非常全面,提到了很多地区的具体事例,用数字和事实说话,很具体、很生动、很真实、很清晰。对全国的脱贫情况摸得很实、很透、很准,不仅摆出了问题,分析了成因,还提出了具体要求。xx最大的州情是贫困,最大的任务是民生。总书记的这次重要讲话,就是xx下一步脱贫攻坚的行动纲领。吴德军强调全州上下要把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6月23日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我们当前最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不仅在全州各级组织中层层传达学习,还要在群众层面认真细致的解读宣传。要以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指导,落实责任,从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的高度出发,把脱贫攻坚作为必须打羸的政治任务,坚持问题导向,用钉钉子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好精准脱贫工作;进一步抓好对扶贫“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管理,坚决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派最能打的人”充实到扶贫一线;要全力以赴做好村级换届工作,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督查、巡察部门要围绕重点问题进一步加大督查巡察力度,督促相关部门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落实好领导干部的任期责任。

全州上下要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关于中央对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通报》,全州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必须以此为戒,把生态保护的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必须把生态保护摆在政治的高度,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果断坚决。各级领导干部要对照省督查组反馈的问题和中央《通报》中点出的问题,既要整改好自身存在的问题,还要把别人的问题当做自己的教训,举一反三,责任再明确,任务再细化,工作再落实。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入查找自身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措施,按照“五个不放过”要求,尽快补齐短板,堵塞漏洞。吴德军强调要按照省委的相关要求,认真开好民主生活会。要以中央《通报》为镜子,围绕习总书记6月23日讲话中点出的问题、省督查组反馈的问题和各自在工作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认认真真对全州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进行一次会诊把脉,揭短亮丑,如实地把问题找准,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深刻分析我们在思想上、方法上、措施上等方面的原因,真正把问题的原因分析透彻,把“症结”找出来。抓好整改落实,把梳理出来的问题按照轻重缓急程度列出来,逐项制定整改措施,通过民主生活会找出解决的办法,扎扎实实地解决。吴德军强调当前是xx各类项目施工的黄金时期。各市县及相关部门要按照年初下达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计划,抢抓时间、抢抓进度,确保各类项目顺利高效推进。所有实施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都要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理,严格落实“三重一大”、“一岗双责”、“五个不直接分管”等制度规定,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强化对项目实施每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做到公开、透明,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做实“一把手”对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的监督责任;严格执行“双联合”机制,加大对项目实施单位部门的抽查和检查力度,突出对重点单位、重点环节的犯罪打击。

全州上下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近日国务院巡查组专门到xx检查指导安全生产工作,表明党和国家对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各市县及相关部门要围绕巡查组反馈的意见建议,从牢固“四个意识”的高度,抓好整改落实;务必引起高度重视,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决不能有丝毫的大意和懈怠;州安监部门要牵头做好全州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生产经营单位,一定要及时整治、查封,维护好安全生产的大好局面。吴德军强调各市县及相关部门一定要抓好各类节庆活动。要以隆重、热烈、简洁的总基调,努力改变以往“热热闹闹、乱乱哄哄”的问题,有目的、有步骤的组织节庆活动;要借力节庆活动,进一步讲好xx故事,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凝聚推动发展的精气神;要结合节庆活动,展示xx良好形象,用干净整洁文明的新面貌迎接四面八方的客人,展示出xx的感恩形象,进一步扩大影响力,为全州非公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会议审议通过了《xx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和《关于开展全州机关事业单位“清岗腾编”工作方案》,并讨论通过了《xx州省际边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第三篇:深度学习心得

《深度学习的内涵解读》心得体会

张莹

今年9月底,我们有幸听到了山东省泰安市实验学校著名的崔成林教授关于深度学习的讲座,讲座相当精彩,引人入胜,使我们受益匪浅!

崔教授从什么是“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有哪些基本特征?如何在课堂中实施 “深度学习”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提出:深层学习与高质量的学习结果有密切的关系。只有提高质量的课堂才有生命力,只有学生喜欢的课堂才有生命力,学生最喜欢的教学策略,是让主动权在学生们中间不断传递,并含有大量的辩论和讨论机会。只有瞄准核心素养才有生命力,“核心素养”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而“深度学习”是实现目标的路径。具有高层次思维能力学生课堂表现 :1.对提出的问题,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有所见解。2.解答问题时,学生能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3.在讨论时能向同伴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其次是深度学习的基本特征是:批判理解、内容整合、问题解决、迁移运用、知识建构。深度学习所强调的整合,还包括新旧知识和信息的整合,它提倡将新学内容与已知概念、原理联系起来,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引起对新知识信息的理解、长期保持及迁移应用。知识建构是指个体在某特定社会环境中互相协作、共同参与某种有目的的活动,最终形成某种观念、理论或假设等智慧产品。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审视真伪、理性推论的思维方式。不仅包含“独立思考”,还包含“真理多元”。

最后是深度学习的实施途径。先要凝炼优质问题。最好的学习发生在教师停止讲授的时候,这取决于:

1、好的问题或活动。

2、合适的策略。

3、清晰的时间安排。有预设、可操作、分步骤。知识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但传统课堂存在着知识碎片的问题,如经常会听到教师的提问“那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某某事件发生在什么时间?”等等。这种片断和分散式的学习只适合对基础知识的考核,不利于知识的深入推进。还要嵌入评价设计。思维碰撞”课堂是以思维差异为资源,多维对话为载体,交互反馈为保障,旨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人格”的公民课堂。所谓有效学习就是要把学生头脑中正确的、不正确的,或者不全面的、不深刻的都暴露出来,经过“碰撞”,再进入学生的脑中。

第四篇:深度学习讲稿

卷积神经网络是受灵长类动物视觉神经机制的启发而设计的一种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属于深度学习架构,其釆用了局部连接、权值共享和子釆样操作,使得需要训练的权值参数减少,因此,卷积神经网络可以在层数较多的情况下,仍然具有良好的表现。除此之外,卷积神经网络还有平移、缩放不变性等诸多优点。卷积神经网络在模拟人类视觉方面效果显著,当输入是图像时,卷积神经网络的这个优点表现的会更为明显,因为图像可以直接作为卷积神经网络的输入,有效地避免了传统算法中的特征提取和数据重建过程,提高了算法效率。卷积神经网络的学习方式,在一般情况下,会釆用有监督的学习或者逐层无监督学习方式。逐层无监督学习存在训练繁琐,时间较长,且训练得到的特征与具体任务不相关等问题;而有监督的学习存在梯度弥散,训练样本不

下面我讲一下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卷积层是卷积神经网络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具有局部连接和权值共享特征。卷积层所完成的行为就是前一层的一个或者多个特征图作为输入与一个或者多个卷积核进行卷积操作,产生一个或者多个输出。为了使神经网络具有非线性的拟合性能,须要将得到的结果输入一个非线性的激活函数,通过该函数映射后最终得到卷积层的输出特征图。左图是卷积的示意图。

子采样层的作用是对卷积层输出的特征图进行采样,如右图所示,采样层是以采样区域的大小为步长来进行扫描采样,而不是连续的。每个子区域经过子采样之后,对应输出特征图中的一个神经元,神经元的值有一个计算公式在这里我就不赘述了。

经过卷积神经网络逐层提取到的特征可以输入任何对于权值可微的分类器。这样使得整个卷积神经网络可以采用梯度下降法等基于梯度的算法进行全局训练。下面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在卷积神经网络和其他神经网络中都使用比较广泛的softmax分类器和在分类任务中表现优秀的支持向量机。Softmax分类器其原理来源于softmax回归模型,而softmax模型是将logistic回归模型推广到多分类问题上得到的,Softmax 分类器属于有监督的分类器,但是很多时候,该分类器也可以和深度学习模型或者是无监督学习模型一起连接使用。

支持向量机是一种有监督的学习方法(分类器),与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有着紧密的联系,已广泛地应用于统计分类以及回归分析。

支持向量机属于线性分类器,其优点是能够同时实现最大化几何边缘区与最小化经验误差,因此支持向量机也被称为最大边缘区分类器(maximal margin classifier)。

对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训练,包括人工神经网络的训练,经过多年的发展,主要有三种方式,即完全有监督方式[29,30]完全无监督方式[31]和有监督与无监督方式相结合的方式。

有监督学习是属于机器学习中的一种学习方法,可以从已标记的训练集样本中学习到映射函数。在有监督的学习中,每一个训练样本都包括一个输入对象(通常是以向量的形式表示)和一个理想的输出值,该理想输出值也被称为监督信号。监督学习算法通过对数据分析,进而学习到一个映射函数,该函数能用于映射新的数据样本。一个理想的情况是,对于新的数据样本,该映射函数能正确的给出其类别标签。

在卷积神经网络中,通常采用有监督的方法直接进行训练,有监督的方法最常用 的是基于梯度的方法。一般采用的是批处理随机梯度下降法。与有监督学习相对应的是无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并不要求输入的训练数据带有标签,其主要目的在于从无标签的数据中找到隐藏的、更加抽象的结构。

在模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领域,采用无监督学习算法来提取特征已经有很长时间的 应用历史了。无监督学习的方法,如稀疏自动编码机、限制玻尔兹曼机、高斯混合模型、主成分分析和k均值等在计算机视觉领域都有着 大量的应用。

可将具体的无监督学习算法看做一个黑盒子,其功能是从数据中学习到可以将输入数据映射为一个新的特征向量的映射关系。

卷积神经网络采用上述框架进行逐层无监督学习,有效解决了训练样本不足的问题。

随着机器学习的迅速发展,无监督学习算法也越来越多,在卷积神经网络的发展方面,今后的可能的发展方向是研究更加适合在卷积神经网络中使用的无监督学习算法,改进传统神经网络的学习方式,以提升其性能。

由于深度网络可以无监督地从数据中学习到特征,而这种学习方式也符合人类感知世界的机理,因此当训练样本足够多的时候通过深度网络学习到的特征往往具有一定的语义特征,并且更适合目标和行为的识别。

应用部分

虚拟人脑是谷歌2012年研发出来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具有自动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项目。它采用1000台计算机共 16000个计算节点,利用Youtube网站上的视频作为训练集,花费3天的时间训练出9层的深度自编码器网络。其训练出来的深度神经网络已经可以模拟一些人脑的功能。

2010年开始的大规模视觉识别比赛(ILSVRC)是在ImageNet数据库上进行的有关视觉目标识别的比赛。ImageNet 有超过 10000000 幅图像,超过1000个类别,是目前公开的最大的视觉数据库,因此在这个数据库上进行的比赛反映了目前计算机识别技术的最高水平。

图像的分类和标注是计算机视觉中的两个重要问题。图像分类指的是对图像内容作整体的描述,例如给定一幅图像判断它属于“海滩”、“厨房”、“卧室”等预先定义好的类别中的哪一类; 而图像的标注指的是对于图像中包含的内容作出判断,例如一幅图像中是否包含“天空”、“汽车”“,树木”等预先定义好的内容。很显然,这两个问题是相关的,虽然对于这两类问题,都有很多方法来解决各自的问题,但是却只有很少的工作尝试同时解决这两类问题两类问题,目前最流行的方法是使用LDA来进行建模。

最近,有一批科学家提出使用基于神经自回归分布估计器的监督性神经自回归分布主题模型来同时处理图像分类和标注问题。这个算法是一种基于NADE的监督性主题模型,它使用“前向—反向”两步进行优化,在其优化过程中不存在像 LD一样的难于计算的归一化因子,因此整个模型可以准确地和有效地求解。文献表明这个模型在同时解决图像分类和标注问题中优于其他主题模型,并且会学习到具有语义特征的“主题”,就是这幅图里面展示的。

[58]

。对于这

第五篇:精准解读,深度学习

精准解读,深度学习 ——部编本一下

三、四单元解析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大家上午好!

部编版教材已经使用了一个学期,老师们对于它编排的特点也已经大致了解,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也摸索出了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但是面对一年级下册新教材,我们仍然需要静下心来,深入研读教材,挖掘教学资源,力争使我们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甚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我就从单元架构,教学要素,教学策略,评价检测,资源开发五个方面对一年级下册

三、四单元内容和大家进行交流。

一、单元架构

第三单元是围绕“伙伴”这个主题展开。由课文,口语交际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组成。其中课文一共是3篇,包括《小公鸡和小鸭子》《树和喜鹊》《怎么都快乐》,前两篇是童话故事,后一篇是儿童诗;语文园地也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查字典》《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

第四单元是围绕“家乡”这个主题展开的。由课文和语文园地两大部分组成。课文包括《静夜思》《夜色》《彩虹》《端午粽》,共4篇,其中第一篇是古诗,第二篇是儿童诗,最后两篇呢是散文;《语文园地》四的安排与语文园地三有所不同,它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这五大板块。

两个单元七篇课文里有四种体裁,这也充分体现了教材选文内容的丰富性。也就是编者所言“本套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充分考虑儿童的经验世界、想象世界和情感世界。而且题材多样,有童话,有散文,有儿歌,有故事,不仅确保了教材全面的思想内涵,而且保证了教材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二、教学要素

这套教材的编写是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阅读教学的,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都十分清晰,在教材的助学系统和语文园地中都有所呈现,做到了难度适宜,梯度合理,衔接自然。我们来分别看一下: 第三单元的人文要素主要是体现了伙伴之间的情谊——互相帮助、快乐合作、友好共处,课文中把生活中常见的伙伴之间的相处通过生动的故事情境和朗朗上口的诗歌语言加以展现。当然,道理不在直接告诉,而是在朗读和感受中细细体味。 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包括五个方面。识字方面是要求认识33个生字、3个偏旁和4个多音字。写字方面要求会写20个字。阅读包括4个方面: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好“不”的变调。2.读好对话,读出不同角色说话的语气;朗读儿童诗,读出自己的感受。3.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古诗《赠汪伦》,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4.和大人一起读《胖乎乎的小手》,巩固学过的汉字。口语交际方面有两项要求:1.在不同情境下会使用合适的礼貌用语。2.能大致讲清楚自己的要求。

第四单元体现人文要素的方面也比较明显,比如学习了《端午粽》之后,让孩子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端午节故事;学习了《夜色》后,说说自己曾经怕黑的经历,是怎样克服这种心理的等等。

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包括三大方面。识字方面是认识46个生字,4个偏旁。写字方面包括两项:1.会写28个字。2.学写“主、门、书、我”4个带点的字,了解“点的位置不同,书写先后也不同”的笔顺特点。阅读方面包括: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及问句,注意停顿,读懂句子所表达的意思。2.朗读《静夜思》并背诵积累;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古诗《寻隐者不遇》,并背诵积累。3.借助拼音和大人一起读《妞妞赶牛》,读正确、读流利,并能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绕口令的情趣。其中,读好长句子不仅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它贯穿于整单元的教学。我们来重点看一下.首先,在《夜色》中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长句子,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引领学生初步感知了,可以从长句子的停顿上引领,指导孩子读通、读懂长句子;在后面《端午粽》一课时,课后题中则明确提出了“读好长句子”的学习要求,所以在这一课我们必须对长句子的朗读作重点指导,指导孩子学习运用词语连读、正确停顿等方法把长句子读好;而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彩虹》中,我们还要指导学生读好多个分句组成的反问句,读好分句间的停顿,并能试着读出问句的语气和情趣。从这三课关于读好长句子的要求来看,就很好的体现了教材编者所说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梯度性。正如教材编者熊宁宁所言:本套教材注重梯度,每一学段、年级,甚至一个学期的前、中、后期,语文学习要素的安排,都是依照深浅程度形成一条螺旋上升的线索。这样的安排,不仅考虑到了难度系数和教学适用度,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另外,让学生根据课文信息做简单推断,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表达也是本单元的一个训练重点.在《夜色》一课,“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此时,就可以引领学生做简单的推断,“我”会看到什么?以为是什么?这些都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开去。其实大家回顾一下上学期的内容就不难发现这是也对上学期的一个承接,是对阅读能力的一种训练。一上要求“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学习借助图画阅读”,一下在继续学习“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的基础上,发展训练“根据信息作简单的推断”的能力,这是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是对阅读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同步。

“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材编排特点在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请你帮个忙》中也有体现。回顾上一学期到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教材设计对“说”的要求从起步时的敢说、“大胆说”,逐步到 “配合动作清楚明白地说”,一步一步地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而本次口语交际则从交际习惯和交际规则方面进行训练,要求学生懂得自己遇到困难时可以寻求别人的帮助,在不同情境下会使用合适的礼貌用语,并且能大致讲清楚自己的要求。落实了本册口语交际目标中的“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和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的目标。可见,教学安排从对象意识、场合意识,到礼貌意识,都考虑到了让学生在每一次口语交际中得到针对性地训练,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在层层递进中螺旋上升。

语文园地三安排了三项内容。一个是查字典,要求学习正确使用字典的方法,学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养成在学习中勤查字典的习惯。这一内容也明显的体现了教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从语文园地一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到语文园地二复习巩固大小写字母,到语文园地三学习使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三、教学策略

下面,我结合这两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具体的教学建议和策略。

(一)识字教学

本册教材要求认识常用汉字400个,而

三、四单元就要求认识83个,会会写汉字200个,

三、四单元要求会写48个生字,可见虽然是两个阅读单元,但是识字、写字的比重还是很大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识字写字方面的教学,识字教学:

1.字源识字。如《小公鸡和小鸭子》一文中,教学“身”字的演变。“身”是象形字,引领学生观察最早的“身”字,从字源字理上入手进行理解,识记,既增加了趣味性又使记忆效果牢固. 2.编儿歌识字。还是《小公鸡和小鸭子》这一课里,我们可以用“捉捉捉,用手捉;跟跟跟,用脚跟;急急急,心里急”这种编儿歌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儿歌朗朗上口,大大激发了孩子的识字兴趣。

3.用偏旁进行识记。这两个单元的课文中一共需要学习8个新偏旁。可以根据偏旁表意的特征来记忆。

另外,加一加,换一换、利用图片、生活经验识字、做动作等都是可以运用的识字方法。

写字教学:

1.根据笔画的不同位置归类。比如《小公鸡和小鸭子》一课中“河、说”都有点,但位置不同,写法也不同:“河”中的三点不能在一条直线上,“说”的两点大小、高低不同。另外,“河、说、听、哥”四个字都含有“口”字,也是因不同位置而写法不同。我们可以编个顺口溜便于学生记忆:“河”口在中央,“说”口在右上,“听”口要写窄,“哥”口不一样。《彩虹》一课中同样存在三个带点的字,分别是“高、兴、成”,也要进行总结不同的写法。而语文园地中的“书写提示”栏目也因此提供了不同的字中点的位置不同的不同写法,引领学生总结出“点在正上方或左上方,先写点,如主和门;点在右上方,后写点,如书和我”;

2.熟字作部件的变化。如《怎么都快乐》里的“王”在“玩”中横变成了提,教师应加强示范与指导。

3.不同结构的字的不同写法。这两个单元中出现了多种结构的字,如独体字、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的字,引领学生在写字时形成结构意识。《树和喜鹊》中出现了3个左右结构的字,引领学生巩固“左窄右宽”的书写规律。《夜色》中出现了“色、爸、笑”三个上下结构的字,引导学生发现“上大下小,上小下大”的结构特点。

4.强调关键笔画的重要作用。如《端午粽》这一课中出现了“午、真、豆、节”四个字,它们同时出现了“长横”,要引导学生把横写平、写舒展,这样整个字看起来才能立得住,有协调、匀称之美。

总之,在写字的过程中,一定要使学生养成“一看二写三对照”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以下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感情。

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有强烈的情境性。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爱的声音,情趣盎然的小动物的活动场景,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低年级尤其如此。这两个单元中,有几个目标我们完全可以用这种方法实现。如:《小公鸡和小鸭子》中要求“读好对话,读出不同角色说话的语气”;我们可以先让孩子把两种小动物说的话画出来,然后创设情境演一演,读一读,感受不同角色的特点,以达到教学目标。

2.尝试探究,独立学习。

这两个单元中,对于理解词语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树和喜鹊》中的“孤单”一词,我们可以引领学生找出“孤单”,然后让其自读第一段,感悟什么叫孤单,孩子自然会找到“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甚至有的孩子能找到“只有”一词,这些都是“孤单”的证据,而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到本课中后面学习“邻居”一词时使用。

3.朗读指导,感悟文本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是低年级阅读的重要任务。翻看我们的课本大家就会发现,无论哪一篇课文后面的助学系统都有“朗读课文”的要求。那么如何做到学生能够较好的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加强教师的范读。低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教师作一定的示范,发挥教师的榜样效应,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并可模仿教师的语调、语气、节奏、情感去朗读课文,逐渐掌握方法,提高朗读能力。

(2)教给学生技巧。朗读技巧包括:停顿、重音、速度等的处理。这两个单元中的阅读训练重点就是读好长句子。《端午粽》中出现了难读的句子,就是第2自然段中“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一个句子介绍了关于粽子样子的三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引导孩子分步读好。首先,读一读,想一想,这句话写了粽子的哪些特征,找一找相关的事物。其次,说一说这些事物分别是怎样的?如(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如此,再让孩子美美的读一读。最后,引导关注描写顺序,发现句子从外及里描写了粽子的样子。抓住“里面、中间”这几个方位词,把停顿读正确。还可借助停顿符号,训练诵读能力,然后经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3)反复训练,体现层次变化。

加强朗读训练,不仅仅是多读,而更应该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否则便成了乱读、瞎读,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教学中的不同阶段,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朗读,须注意层次性:

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

再读课文。让学生在文中画出生字,在认记生字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读流利。 精读课文。抓住重点句段,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反复品读。 通过这样的方式,层层递进,不断提高要求,使学生的朗读更有方向性,从而使朗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四)口语交际

第三单元安排了一次口语交际,是以“请别人帮忙”为主题设计的。课本中以文字和插图的形式呈现“有时候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和“问路、借东西、请别人拿东西”,图画下方还提示了6个礼貌用语。教材提出了口语交际重点为学会请别人帮忙,并且使用合适的礼貌用语。我们可以尝试这样来做,首先唤醒交际需要,然后创设情境,示范交际,再引导学生进行情景表演,同桌互演,组内互演,进行练习,提升实际交往能力,最后引向生活,实践练习。

四、评价检测

基于以上对于这两个单元的教学要素的理解,我们设计了如下单元检测。首先是体现单元目标的纸质检测题。现在,我们来看一下。第三单元的考前导语是这样的——。很明显,这是以本单元人文主题的训练要素带领孩子走进这份试题的。第一到第三题是对孩子本单元读音的考察,第一题主要考察的是孩子们对平舌音、翘舌音以及前鼻音后鼻音的区分情况,第二题呢是对生字掌握以及组词情况的考察,第三题是针对本单元的多音字的考察,第四题是在语境中出现生字,考察生字的书写情况,第五题是考察的孩子对查字典的掌握情况,第六题是考察孩子们对于AABB结构的词语和动宾短语的积累情况,最后的阅读题呢考察的就是孩子们对阅读,理解等各方面语文综合素养的掌握情况了。再来看第四单元的试题,同样的单元导语带领孩子回顾了本单元学习内容。第一和第四题考察了孩子对生字的认读情况,第二三题考察的是学生生字的书写情况,第五题和第七题分别考察了学生对词语的积累的对古诗的积累,而第六题是与语文园地四中的字词语运用相对应,考察学生对轻声词语的认读情况,第八题阅读理解考察的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能力。这样看来,两份测试题都从识记、书写、积累、理解等多种语文素养方面进行了考察。

第二种测试方法就是对学生进行情境测试,这种测试可以是课堂上随机的课文朗读,看学生能否读正确,读流利,读好停顿;也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来进行测试,如创设情境看孩子的语言表达是否流畅、有礼貌。无论纸质测试还是情境测试,目的都是为了从不同方面测试出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待在日后的学习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弥补和提升。

五、资源开发

《课程标准指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语文时间的机会。”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努力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努力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就这两个单元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

(一)《怎么都快乐》教学资源

1.读一读任溶溶的其他作品《爸爸的老师》。

2.玩中积累。说一说平时的游戏活动,玩一玩,体会各种游戏带来的快乐。如,拍手游戏,我是木头人等等。选择课堂上能够进行的游戏。

(二)《静夜思》教学资源 1.李白的简介,“诗仙”的美名。

2.补充拓展描写月下思乡的古诗《月下独酌》《子夜四时歌·秋风入窗里》

(三)《端午粽》教学资源 1.端午吃粽子的由来 2.屈原简介

当然,这些只是部分资源的举例说明,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都可以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需要,进行适当的资源开发,使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实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以上就是我对于三四单元的一些粗浅的认识,有不当之处恳请专家、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您的倾听!

上一篇:苏轼的诗歌范文下一篇:水浒传有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