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县公安局范文

2022-05-29

第一篇:民和县公安局范文

和县公安局涉案款项管理暂行规定

为推进我局执法规范化建设,加强涉案财物管理,根据公安部《公安机关涉案财物管理若干规定》等相关法律规定,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规定:

一、本规定所称涉案款项,是指公安机关在办理刑事、行政案件过程中,依法以扣押、追缴、收缴等方式提取或者固定的与案件有关的款项,包括违法犯罪所得及其孳息。

二、办案单位不得将退、赔款项作为涉案财物扣押或者暂存。

三、县局保障室设立专门账户,由专人负责全局涉案款项的管理。

四、办案单位依法提取涉案款项后,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将款项存入指定专门账户。行政案件在提取后二十四小时内已将涉案款项处理完毕的,不需要存入指定账户。

五、对于行政案件涉案款项:

1、对扣押后查清属于被侵害人或者善意第三人合法占有的款项、查清与案件无关的款项,凭接受人在《扣押物品清单》返还情况签收后的复印件(办案单位负责人应签署意见),予以支取。

2、对收缴、追缴等涉案款项,保障室凭办案单位的《收缴/追缴物品清单》、《没收违法所得、非法财物清单》复印件予以支取。

六、对于刑事案件涉案款项:

1、确有证据证明属被害人合法财物,权属无争议的且有及时返还必要的,办案部门负责人签署意见后,经局分管负责人批准后可以依法返还被害人。

2、对犯罪嫌疑人违法所得的财物及其孳息,应当依法追缴,保障室凭办案单位的呈批表复印件予以办理。

3、对扣押的犯罪嫌疑人款项及其孳息,作为证据使用需要随案移送的,保障室凭《起诉意见书》复印件予以办理。对不需随案移送的款项及孳息,等人民法院判决生效后,办案单位依据人民法院的判决依法上缴国库或者返还被害人。

4、对无法查明原主,经公示六个月后无人认领或者通知被害人超过半年不来领取的涉案款项,经局负责人批准后上缴国库。

5、保证金的管理:保障室凭《呈请取保候审报告书》、《没收保证金决定书》、《退还保证金决定书》等法律文书复印件办理相关手续。

七、对涉案的物品,先由各办案单位自行登记造册专人管理,待条件成熟后,确定专门部门对所有涉案物品进行统一管理。

八、未尽事项,由保障室和法制室共同解释。

第二篇:民和县回族中学开展思想作风教育整顿活动

民和县回族中学开展思想作风教育整顿活动 ——自查自纠阶段总结

为切实开展好思想作风教育整顿活动,进一步加强我校行风校风建设,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和谐、健康、快速发展,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扎实做好了自查自纠阶段的工作。现将本阶段的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准备工作体现了“早”

我校的自查自纠阶段的准备工作做到了早谋划、早安排。9月16日,我校召开全体教师会议及时地总结了学习阶段的工作,安排了本阶段的主要工作,学校组织全体教师深入查找自身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及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 “个人自查、相互帮查、领导点评、集中评查”等多种方式,要求每位教师都写了自我剖析材料,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在民主生活会上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

二、征求意见体现了“广”

为了深入查找学校及全体教师存在的主要差距和突出问题,我校征求意见体现了“广”。一是给学生布置了任务——征求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由学生反馈于学校。二是广泛征求离退休教师的意见,以互动的方式倾听他们对学校工作的希望和要求。三是开展学生评教活动和教师民主评议领导班子活动,发放了征求意见建议表,受到20余条意见建议,经过梳理意见涵盖六个方面。

三、撰写剖析材料体现了“细”

全体教师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照自已的工作,认真查找了自已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细心地写好了内容实在、问题准确、分析透彻、措施具体可行的剖析材料,从自己的懒、散、满、慢、浮等不良现象分析到自己要“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全心身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从自己的教法陈旧剖析到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这都体现了“细”。

四、活动开展的过程监管体现了“严”

首先是严格考勤制度,凡不按要求参加思想作风教育整顿活动的,一律按学校工作纪律制度严格执行。学校思想作风教育整顿工作领导小组随时对教师的学习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与教师评优评先、考核等挂钩。

五、存在的不足

一是个别教师对此次思想作风教育整顿工作在思想认识上不十分到位,个人分析抓不住主要问题,谈认识比较肤浅;二是个别教师学习不够深入,领会不深,学习笔记不够规范。三是在民主生活会时,个别同志在评议同事时发言不够积极。

六、整改措施

一是深入学习有关理论,以规范思想作风教育整顿活动为契机,实现工作的新突破。二是解决认识问题,树立紧迫感,增强自觉性。通过自查自纠,敲起警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和不学习的危害性。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三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将理论同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奉献精神及敬业爱校热情,以此促进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总之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和自查自纠,我校全体教师普遍地提高了认识,思想觉悟有了明显地提高。工作作风有了明显的好转。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工作责任心有了进一步提高,一个上下一心,团结协作,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地团结战斗,朝气蓬勃地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第三篇:民和县国土资源局动态巡查工作制度

1、 严格遵守国土资源部“五条”禁令,自觉接受社会监

督。

2、 加强思想政治和业务理论学习,不断提高队员的思想

水平和业务水平。

3、 严格执行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每

月划制具体巡查路线。

4、 文明执法,坚持亮证上岗。

5、 做到边跟踪边宣传,把有关土地法律法规宣传到群众

中去,提高群众的国土资源法制意识,使群众能知法守法,做到依法用地。

6、 通过“三级”网络体系,对反馈的国土资源违法信息,

要及时到现场查处。

7、 建立日常巡查台账,严格执行巡查报告制度和月报制

度,做到早安排,早制止,把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8、 正确运用国土资源法律法规,遵循办案程序,认真做

好违法行为的立案调查取证工作。

9、 认真做好巡查案卷的整理归档工作。

10、 积极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执法监察队

2008年元月

第四篇:民和县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制综合改革工作启动

11月21日下午,民和县召开全县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制综合改革动员大会,认真贯彻落实海东市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制综合改革动员大会精神,启动“三农惠民”贷款工作,为推动我县农村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壮大发展农村经济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服务支持。民和县委副书记、县长沙德林作动员讲话。

会议指出,要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对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制综合改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制综合改革是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大举措,通过深入推进这项改革,广开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发挥好这些资金的“血液”和“种子”作用,为民和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生机。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制综合改革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制,建立惠及“三农”的农村金融支持长效机制,才能不断加大农村资金投入,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经济加速发展、迅速壮大。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制综合改革是推动农村金融发展的必然选择,各金融机构应把适应农村金融需求作为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工作,进一步创新农村信贷模式,推出多样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自我发展。

会议强调,要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全力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制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制综合改革,要坚持多方联动、注重结合、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重点抓好“四个体系”建设,全力开展好“三农惠民”贷款工作。一要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工作体系,确保办理贷款手续方便快捷,放贷还贷运行流畅。二要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制定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办法,奠定农民财产资本化的基础,建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三要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担保体系,积极探索和开展农村“六类”产权抵押担保工作,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对金融资源的撬动和引导作用,突破农村信贷担保抵押瓶颈。四要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信用体系,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提高全社会信用意识,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构建和谐金融生态。 会议强调,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积极主动作为,认真按照《海东市“三农惠民”贷款运行机制实施意见》和《民和县“三农惠民”贷款工作方案》,积极配合农业银行做好贷款发放工作,并利用多种形式强化政策宣传,使广大群众敢贷款、会贷款、用好款。民和县财政局、涉农银行、担保公司要加强沟通协调,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机制,健全“三农惠民”贷款风险补偿、共担、防控机制,确保贷款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

会议强调,深化农村金融服务体制综合改革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事关农民收入增长、农村经济发展大局,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民和县委、县政府对民和县农村金融服务体制综合改革寄予厚望、付以重托,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一定要牢固树立强烈的“三农”意识,怀着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真正重视、真心帮扶、真挚关爱,全力推进这项改革,努力把民和县建成海东市乃至青海省农村金融改革的先进县、金融发展的繁荣县、金融运行的安全县,为民和县农村繁荣、经济发展、建成小康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五篇:和县蔬菜产业简介

一、农业概况

和县地处皖东,东临长江,西傍巢湖,毗邻南京、马鞍山、芜湖、合肥四座大中城市,总面积14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9万亩,山场22.3万亩,水面15.3万亩。现辖15个乡镇,270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6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7万人,是个典型农业县。

和县土质肥沃,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全境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6℃,无霜期232天,日照时数2126小时,降雨量1006毫米,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多为山丘、岗地,东南多为平原、圩区,俗称“三山七圩”。境内有牛屯河、姥下河、太阳河、得胜河、双桥河、石跋河、驷马河7条内河,另有裕溪河、滁河二条界河,均自西向东注入长江,江岸线长65公里。

改革开放以来,和县广大干群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农业生产取得了较大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初步形成了蔬菜、禽畜、水产、优质粮油、经果林等五大主导产业,形成了以大棚蔬菜、大棚养鸡、大棚养鸭和精养鱼塘为特色的“三塘加一棚”农业经济新格局。尤以蔬菜产业更成为农业支柱产业,2004年全县蔬菜(含瓜类)总播面积达42.5万亩,其中大棚蔬菜20万亩,全年总产量超79万吨,产值约8.1亿元,约占种植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占农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二。全县农民人均种菜纯收入1100元,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

二、蔬菜产业特色

和县蔬菜规模化生产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达到相当规模,特别是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明确把发展无公害蔬菜作为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蔬菜产业又

上了一个新台阶。二十年间种菜大户由城南乡的12户发展至全县15个乡镇、150多个村庄、7万多个农户;蔬菜品种由原来的几种发展到十六大类、一百多个品种,生产规模、栽培技术水平也都有了质的飞跃,蔬菜产业已成为我县具有鲜明特色的支柱产业。和县蔬菜产业具有以下特色:

(一)多种栽培模式并存,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八大特色生产区域。全县蔬菜瓜果总播面积的80%集中在沿江、沿公路干线,结合加工企业及销售网点,形成一个带状分布及八大区域特色相间的城郊生产型合理布局:以城南乡、姥桥镇、历阳镇、雍镇乡为核心的大棚茄果类种植区,面积约13万亩;以乌江镇、历阳镇为核心的拱棚甜瓜种植区,面积约5万亩;以乌江镇、姥桥镇为核心的豆类种植区,面积约8万亩;以乌江镇、香泉镇为核心的出口蔬菜种植区,面积约2万亩;以善厚镇为核心的常规蔬菜育种区,面积约1.5万亩;以沈巷镇为核心的大棚莴笋、韭菜种植区,面积约1.0.万亩;以西埠镇为核心的黄瓜种植区,面积约1.5万亩;以石杨镇、绰庙乡为核心的水生蔬菜种植区,面积约1.0万亩。核心产区的主栽品种多种栽培模式并存,大部分能周年供应,且规模都在万亩以上,形成了一乡一品、一品多乡的规模化生产格局。

(二)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在蔬菜生产中得到推广与应用。创业初期,我县蔬菜主要为茄子、辣椒、番茄“老三篇”。随着蔬菜产业的发展,新的优良品种不断被引进、推广,仅近两年来,我县就陆续引进国内外的辣椒、番茄、茄子、厚皮甜瓜、小西瓜、南瓜、西葫芦、草莓、芥蓝、苗香、生菜、青花菜、甜椒、樱桃番茄等十六大类80多个品种进行试验示范,从中筛选出20个适宜我县种植的新品种在生产中推广。广大菜农和农业科技人员在生产实践中努力探索,积累经验,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栽培技术体系,同时积极学习、引进先进的新技术、新设施,如脱毒技术、吊蔓栽培技术、高

密度栽培技术、微量元素施肥技术、微滴灌技术、平衡施肥技术、CO2气肥施用技术、穴盘育苗等新技术,遮阳网、防虫网、微滴灌、育苗盘、施肥器、除草地膜、转光膜、无滴保温长寿膜等新设施。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引进推广与普及,全面提升了我县蔬菜生产水平,效益和品位,推进了蔬菜产业的持续发展。

(三)社会化服务已初具规模。随着蔬菜生产规模的扩张,社会化服务也随之不断发展壮大。在市场建设方面,以皖江蔬菜大市场为龙头,以乌江边贸市场、卜集瓜果市场、沈巷边贸市场等为骨干,与依公路沿线建立的24家产地蔬菜市场,构成了县、乡、村三级市场网络,构筑了“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尤其是投资3200万元建成的皖江蔬菜批发市场,占地面积200亩,去年被列为全国三十家创建“三绿(绿色市场、绿色食品、绿色通道)工程”试点单位之一,该市场在与上海、杭州、南昌、长沙、南京、武汉、合肥等十多家市场结成“友好市场”的同时,又与东北、西北等近百家市场建立了业务往来,互换场地、互设窗口。目前,皖江大市场的销售区域已扩展到除西藏外,全国其它所有省份的大中城市。2004年,市场蔬菜成交量43万吨,交易额4.3亿元。在信息服务方面,作为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定点市场的皖江蔬菜大市场,除按规定定时向外发布信息外,还通过安徽农网“信息入乡”工程,将无公害蔬菜生产和销售信息送达千家万户。在农资供应上,全县建有农资销售网点300多家,由农业执法部门实行规范化管理,重点无公害蔬菜产区由县植保公司实行配送,服务到家。

(四)产业化经营初显成效。实施产业化经营是蔬菜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灵魂,它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有效地解决了分散的农户经营与大市场的连接问题,促进了产销衔接和产业结构调整。近几年来,我县在蔬菜产业化经营上做文章、下功夫,着力培植了一批颇具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皖江营销 公

司、绿叶公司等无公害蔬菜营销“龙头”,通过订单农业,由各地的蔬菜生产协会组织生产,带动基地3万亩,公司组织收购,产品经精选、分级、包装,以“皖江”牌无公害品牌产品进行配送,现已在南京6个大型农贸市场、合肥苏果超市以及杭州、上海等地设立了和县无公害精品蔬菜销售店和专柜,产品深爱市民青睐。县嘉谊、绿缘源两家外贸企业主营出口创汇蔬菜,目前正在进行绿色食品申报,2004年前三季度共创产值6000万元,出口创汇600多万美元,带动基2万亩。金东海酱菜制品加工厂、善厚调味品厂、姥桥益和酱菜厂等蔬菜深加工企业,在“土”、“特”和品牌上下功夫,生产加工能力持续攀升。目前全县已有民营蔬菜加工企业19个,年加工量5万余吨,年实现产值2亿元,带动生产基地5万亩。

五、品牌意识初步显现。为进一步发挥品牌效益,我县加大了品牌实施战略,目前全县获部级无公害认证的农产品达18个(其中蔬菜14个),拥有"皖江"、"皖蔬"、"和州绿"等知名品牌,其中"皖江"牌番茄、辣椒两度获皖优名牌农产品。计划2005年再申请认证10个左右无公害品牌,并力求在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上有所突破。

三、和县无公害蔬菜创建工作卓有成效

2001年5月,我县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创建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县委、县政府决心以此为契机,实现和县蔬菜二次创业。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无公害蔬菜创建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2002年、2003年连续两年顺利通过国家农业部的检查验收,并被评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蔬菜)生产示范先进县。和县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强化行政推动。建立了县、乡(部门)、村、组四级组织体系。县里成立了无公害蔬菜生产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无公害蔬菜的生产管理、组织实施和业务指导、监督工作。各乡镇也相应成立组织,落实专人负责,并将生产基地农户以10户左右为单位组成无公害蔬菜

生产联保小组,由小组长负责指导、监督、记录生产过程,实施全程监控。全县共组建联保小组5800多个,有力地推动了基层无公害蔬菜生产管理工作。为了把无公害蔬菜生产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管理轨道,2001年8月,县政府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和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实施意见》,在此基础上,又先后制定出台了《和县无公害蔬菜管理办法》以及《关于加强无公害蔬菜使用农药管理的通告》、《和县无公害蔬菜使用服料的管理规定》、《和县无公害蔬菜质量安全责任追溯制度》等规范性文件。几年来先后四次召开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动员大会,把无公害蔬菜生产工作摆在全县经济工作的首位。2003年5月,我县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决定》。通过强化行政推动,全县上下统一思想,全身心地投入到此项工作中来。二是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大力营造创建氛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培训活动,通过培训班、现场会、知识竞赛、广播电视、墙报标语、宣传手册和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全县65万人口对无公害蔬菜的知晓率达80%以上。县举办了多次由乡镇农村经济服务中主任、农技员、种菜大户参加的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参训人员现都已成为各地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技术骨干。2004年县级农技干部直接进村入户举办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45场次,直接受训人数9000多人次,送科技下乡、科技赶集31场次,印发各类宣传材料42000余份,基地农户培训到户率已达100%。人均累计培训时间超过48小时,户均有一人能熟练掌握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三是大力整治农业生态环境,优化基地生产条件。各生产基地在生产中,积极采取开挖田头窖,实行秸秆发酵还田,对废弃物集中存放、统一处理等办法,减少人为污染,同时各地还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大兴农田基本建设,疏通水系,清洁田园,极大地改善了产地农业生态环境。2002年,全县蔬菜生产区域通过了省级无公害产地认定。为了强化对蔬菜生产投入物的管理,县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无公害蔬菜使用农

药管理的通告》及《和县无公害蔬菜使用肥料的管理规定》,禁止在县域内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及未经登记的劣质肥料、劣质农药。县农业主管部门对全县各经销点进行清理,并与县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联合执法,不定期检查。目前和县市场违禁农药、化肥基本上已销声匿迹。四是建立技术标准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规范产品质量标准。在遵循国家农业部行业标准及省级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对尚未出台的一些蔬菜品种结合我县蔬菜生产实际,编写制定了15个品种的生产技术规程,并经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审定批准,正式作为县级地方标准公布实施,从而使我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技术体系更趋完善,更具法律效力。质量检测是无公害蔬菜生产的重要环节,皖江大市场、历阳、姥桥、雍镇等重点市场和蔬菜生产基地先后建立起了无公害蔬菜检测站,定期进行蔬菜质量检测。2004年,全县共抽检蔬菜样品4500余份,抽检合格率达97.7%。目前我县正在积极筹建县级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中心,构建和县无公害蔬菜质量检测网。五是加强品牌培育和产品认证,促进无公害产品销售。品牌是产品的市场通行证,和县自创建工作开始就着力打造无公害蔬菜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先后注册了“和州绿”、“皖江”、“皖蔬”等无公害商标。为提升和县无公害蔬菜品牌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去年县政府对几大蔬菜品牌进行了整合,统一打造“皖江”品牌,并加以严格管理,同时加强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工作。目前全县获部级无公害认证的农产品达18个(其中蔬菜14个),拥有"皖江"、"皖蔬"、"和州绿"等知名品牌,其中"皖江"牌番茄、辣椒两度获皖优名牌农产品。计划2005年再申请认证10个左右无公害品牌,并力求在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上有所突破。

四、首届“蔬博会”奏响新乐章

2004年4月18日和19日两天,我县成功举办了安徽和县首届蔬菜博览会。博览会两天时间里八方宾朋齐聚和州,各地农民涌向会场。精心设置的精品展和“三新”推介展,既展示了和县蔬菜的种植水平,

又推介了蔬菜领域的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真正唱出了一台蔬菜大戏。此次盛会举办,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县蔬菜知名度,激发了广大农民发展蔬菜生产的热情,为我县实现三年规划,实现蔬菜产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和县农委蔬菜办公室

二○○五年八月二十日

附:无纺布17000元/吨;大棚膜14800元/吨;发酵鸡粪750元/吨;滴灌带0.38元/米.欢迎惠顾!

上一篇:牧场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免费残联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