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县农业局范文

2022-05-30

第一篇:平和县农业局范文

新和县2011上半年农业综合执法监察工作总结(上报监察局)

新和县农业局2011年上半年执法监察

工作总结

今年上半年,我局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2011年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切实抓好农资打假执法检查工作,有效地遏制了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切实保护了全县广大农牧民的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现我局将今年上半年执法监察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执法工作开展情况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为了净化农资市场,整顿经营秩序,规范经营行为,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我县成立春季农资市场执法大检查领导小组,由农业局牵头,工商局、质监局、监察局、公安局、农机局、供销社、农技站、种子站等部门一把手为成员,从成员单位抽调骨干18人,开展了春季农资市场检查和春耕备耕农资准备入户检查活动,对全县农资经销企业、销售网点进行执法检查。并把检查情况进行了全县通报,肯定成绩,指出存在问题,提出下一步具体工作意见,促进农资打假和市场监督工作进一步落实。上半年执法工作中共出动执法人员150多人次,车辆40车次,抽查了全县110个农资经营企业、销售网点,入户检查六乡两镇22个村65个小组2097户农民已购买化肥、地膜、种子等农资质量、价格情况。通过4次联合检查,累计检查统计化肥9750吨(其中:尿素3570吨、磷肥2960吨、钾肥820吨、专用肥2320吨、其它80吨)、地膜1200吨、种子1300吨、农药80吨。抽验复混化肥8种,执法检查中查处违法种子案件21起(其 1

中:19起种子标签标注内容不规范,2 起未审定品种),结案21起,已收缴罚没款61000元。查处过期兽药8种,合计76盒/宝/支,价值达92元;查处超范围经营店5家、无照经营农机配件销售店3家。对于查处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有关执法部门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和行政告诫书,要求限期整改纠正违法违规经营活动。通过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生产经营农资行为,净化农资市场,为我县春耕农业生产农资使用安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为使农资市场检查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我县坚持“面向领导、面向群众、面向管理对象”的宣传方针,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一是出动农资市场检查宣传车,走村串乡进行广播宣传。由农业局牵头组织开展以“放心农资下乡,保障春耕生产”为主题的“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共发放宣传单3000余份。二是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成活动板报,在县城区、乡(镇、场)显要地段组织群众观看学习。三是年初组织肥料、种子、农药等农资商品经营者进行集中培训和学习整顿。同时,在农资市场检查过程中,特别是在对典型案件的查处中,我们一方面依法查清事实,严肃处理,维护农业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另一方面以此为反面教材进行宣传、教育,以案说法,以事警人,农资执法与普法教育相结合,提高农资执法水平。通过大力宣传及培训,进一步增强了农民群众的法制意识,从源头上有效遏制和杜绝了农产品污染,保证了农民的切身利益。今年上半年以来共印发农业法律法规宣传材料近3万份,制作板面12块,悬挂横幅5条、张贴标语50余张,受理投诉举报2人次,案件回访1人次,举办农药、肥料、种子经营户提高型培训班2期90余人次,农民现场指导培训17场次、3800余人次,接待咨询群众0.3万人次。

3、加强监督,规范管理。

为进一步做好农资市场检查工作,加强了对农资市场和农资经销企业(经销点)的监管力度。我县在加强农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方面,一是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及经营户档案,今年建立并完善种子、农药、肥料等生产经营企业和个人经营档案158份。二是严把市场准入关,对经营资质严格审查。今年以来,对全县农资经营市场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整顿,重点查处无证生产经营、超范围经营、生产销售未经登记、审定、批准的农资产品;伪造产品登记证、批准文号、生产经营许可证;掺杂使假、以次充好、变质失效等违法行为。三是严把市场检查关。实行执法人员分片包乡,巡回检查制,及时纠正违法违章行为。通过严厉打击各种生产经营假冒伪劣农资行为,净化农资市场,为我县农资质量安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是狠抓关键期执法。今年我县加大了关键期执法力度,通过执法和宣传,进一步规范农资经营企业、网点行为,加强行业自律,净化农资市场,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五是变临时执法为长期执法。我县要求各执法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变临时执法为长期执法,每天都有执法人员到农资市场开展执法检查,保证执法效果。六是狠抓农资经营企业的规范经营管理工作。针对化肥等农资品种、含量杂乱的问题,我县加大对经营企业的管理和引导,要求他们必须按照我县施肥方案经营农资,凡按要求经营的企业向全县以“放心农资店”进行推荐,否则将列入黑名单,限制其经营销售。

4、加强协作,从严执法。

为了有效的打击农资经营违法行为,遏制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协作能力,我县抽调7个成员单位14人,组成两个检查组。同时,强化职能,实行部门分工负责,工商局负责农资经营单位的主体资格、市场经营秩序和产品虚假广告的检查;质监局负责农资产品的质量认

证工作;农业局负责农药、化肥产品的登记和标签检查;农机局负责农机销售网点经营秩序和管理。检查采取上下联动,集中清理的方式,集中3天时间,对全县158家农资经营户进行拉网式排查。在检查过程中,我们严格坚持“五不放过”,即案情没有搞清的不放过;假冒伪劣商品源头和流向没有查清的不放过;制假售假没有依法处理的不放过;该移送司法机关没有移送的不放过;包庇、纵容参与制假售假的国家公职人员没有受到处理的不放过。对在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按照职能分工的要求迅速予以查处,从而有力地打击了制假售假者的嚣张气焰,保证了农资打假工作顺利、有序地进行。

二、存在的问题

1、农资市场布点较多,不利于市场管理。目前,我县拥有农资经营门市部158家(其中:种子经销店33家),农资市场极为分散。同时,随着《行政许可法》的实施,一些法律法规原设定的行政许可相继被取消,开办农资经营企业降低了门槛,使一些不具备专业知识、法律知识的人员从事农资的经营活动。这些都给农业执法、市场监管带来一定难度。

2、农业执法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表现为对农业法律法规及其规章和与农业执法有关的法律掌握不能融会贯通,不能把握法律精神,不能准确应用法律条款。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1、进一步加强对农资市场整治工作的领导,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组织协调相关单位,密切配合,各司其责,真正做到整治工作任务、机构、人员、经费和措施五落实,承担起农资市场整治的日常监管任务,全面负责全县农资市场的监督和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工作。

2、进一步推进农资市场整治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切实把整治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重要工作,做到依

法查处,规范程序,有序监管,有效监督。

3、进一步提高农资市场整治综合执法能力,形成以综合执法机构为主的上下贯通,协调一致的农资市场执法体系。

4、进一步强化社会舆论宣传监督作用,争取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参与,提高农资市场整治工作效率,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效果。

我局在今后的工作中针对执法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加强执法力度,强化责任,加大农资市场执法检查工作的宣传,提高农资经营网点诚信守法经营意识,使农资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为我县农业生产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新和县农业局

二〇一一年七月十二日

第二篇:平和县污水处理厂简介范文

平和县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情况简介

一、 基本概况

平和县污水处理厂位于小溪镇高南村,厂区占地25 亩,完成投资2600多万元【其中厂区土建1800多万元,电器及设备800多万元】。由福建汇能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运营;服务区域为平和县城建城区。

污水处理厂于2009 年5月份开工建设,工程建设规模为4 万吨/日,目前已建设完成日处理量2万吨(两期)的处理规模,本工程建设的主要建(构)筑物包括进水泵房及粗格栅1 座,细格栅及旋流沉砂池1 座,氧化沟2 座,二沉池2 座,污泥泵井和配水井1 座,紫外线消毒池l 座,储泥池2 座,污泥脱水机房1 座,变配电间l 座,在线监测室1 座;主要辅助建筑物为综合生产车间1 座,传达室1 座。2009 年12月完成厂区一期处理艺的设备安装及调试,2009年12月31日一期建设工程开始进水,污水处理采用改良的carrouse12000氧化沟处理工艺,污泥处理采用带式压滤浓缩、脱水一体机处理工艺,污泥最终处置采用卫生填埋方式;消毒处理采用紫外线进行消毒杀菌。尾水排放达到GB18918--2002 《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中一级B 标准。

污水处理厂在建厂同时,就同步建设中控系统:整个系统共配置一台工业计算机操作站,作为工艺值班人员日常管理使用,计算机操作站具有整个污水处理厂的动态运行画面显示,参数设置,设备管理,历史数据报表,实时曲线、历史数据曲线查询功能:基本可满足《关于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的通知》 (闽环控函[2008]105号)的要求。 污水处理厂于2010 年3 月安装COD 、NH3-N 在线监测设备,并与市环保部门联网,实时在线监测,7月份委托漳州市平和县环保局对二台在线监测设备进行验收比对监测。

二、 项目生产运行情况

平和污水处理厂设备管理人员、生产人员及生产辅助人员,对每个生成环节进行控制。设备化验器材及水质化验监测人员,负责日常污水处理系统化验项目分析。制定事故应急预案,配备应急配套设施和污水处理监控措施;生产设备时刻做到有备用设备,制定了检修和停水计划,成立设备管理小组和应急维修小组,在设备发生故障时能及时排除,从而保证污水处理处理设施的不间断运行;成立安全生产管理小组,自2010年建成投入运行以来,至今无重大人身伤亡事故和设备损坏事故等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确保污水处理厂的安全生产正常运行。

平和污水处理厂从正式运行至今,各构筑物及生产设备运行情况良好,目前污水处理厂平均日进水量达到9000-13000m3左右,进入污水处理厂的主要是建城区的生活污水,进水水质COD在80~150mg/L之间、氨氮在17~22mg/L之间,总磷在1.5~2.5mg/L之间,总氮在23~28mg/L之间;出水水质经过我司及市、县两级环境监测站进行多次化验监测,结果COD在10~30mg/L之间、氨氮在0.1~5mg/L之间,总磷在0.5~0.9 mg/L之间,总氮9~18mg/L之间,均达到国家《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污泥处置采用运到无害化垃圾填埋场处理。

三、第一期截流污水管网完成 公里,投资10878180元(其中500万是中央配套资金,其它由福建汇能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出资建设)。目前,正在做施工决策审核。

第三篇: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概况

平和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置县,位于漳州市西南部,北靠厦门特区,南邻汕头特区,与闽粤两省八县毗邻,素有“八县通衢”之称,面积2334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场)和1个省级工业园区,人口57.83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如春。

这里,物华天宝。拥有平和琯溪蜜柚、白芽奇兰茶、香蕉、蔬菜四大绿色品牌,被誉为“中国琯溪蜜柚之乡、中国香蕉之乡、中国白芽奇兰茶之乡”。特别是原产地产品琯溪蜜柚创下全国柚类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市场份额、出口量五个第一,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

这里,钟灵毓秀。是台湾“阿里山神”吴凤故里,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中国现代油画拓荒者周碧初出生地,也是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以及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的祖籍地。

这里,景观独特。拥有国家4A级风景区、“千年古刹”三平寺,省级火山地质公园、“闽南第一山”灵通岩,风光旖旎、秀丽清纯的太极峰、大芹山;更有芦溪袖珍绳武楼、克拉克瓷古窑址、庄上土楼、龙艺等众多体现闽南文化的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

这里,荣光永恒。既是原中央苏区县、又是省重点老区县。1928年3月8日,党领导的平和暴动打响了“八闽第一枪”,揭开了“福建农民自动夺取政权的第一幕”,发出了“土地革命在福建开始的信号”。

这里,和谐发展。海峡西岸生态工贸县建设扎实推进,“三镇一区”工业走廊初具规模,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水电、纸木制品等支柱产业蓬勃发展,特色农业优势明显,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社会事业持续进步,民生民计有效改善。

第四篇:加强平和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加强平和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作者:林少丽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4期

摘 要:本文通过发放调查表及实地调研对平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进行实证研究,从第一手资料中总结归纳出平和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人才总量不足,学历、职称结构的失调,地域分布结构的失调,人才引进困难,流失现象严重等诸多问题,并且深入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提出了从加大党管人才工作力度,加快紧缺人才引进工作,完善人才管理、服务和培养措施等方面入手,确实加强平和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促进平和县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现状 问题 原因 对策思考 平和县

专业技术人才,是人才队伍中的一个重要“方阵” [1]。近年来,平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努力探索吸引、使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新举措,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素质明显提高,能力显著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逐步提高[2]。但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平和县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调、人才引进困难等问题。

一、平和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

1.总量状况

截止2010年底,平和县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为5836人。其中,教学专业技术人才为4886人,占83.7%;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为545人,占9.3%;工程专业技术人才为168人,占

2.9%;其他类专业技术人才为237人,占4.1%。

2.学历状况

平和县专业技术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1397人,占总数的23.9%;大专学历2628人,占45%;中专及以下学历1811人,占31.1%。

3.年龄状况

平和县专业技术人才中,35岁以下1911人,占总数的32.7%;35至49岁2693人,占46.1%,50岁以上1232人,占21.2%。

4.性别状况

从性别构成看,平和县专业技术人才中男性3692人,女性2144人,分别占63.2%和36.8%。

5.专业技术职称状况

平和县拥有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316人,占总数的5.4%;中级1685人,占28.9%;初级3835人,占65.7%。

二、存在问题

总的来看,近几年来平和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在县委、县政府重视、关心和培育下,已成为各个行业领域、各项事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对推动平和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平和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现状来看,还难以适应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还有许多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人才总量不足,缺编现象严重

目前,平和县平均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才仅为102人,这一比例不仅远远低于省、市的平均水平,与龙海、漳浦、南靖等周边兄弟县(市)相比,也处于较低的水平。单从平和县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人才编制情况看,核定总编制数947人,现有649人,缺编298人,缺编率高达31.5%。

2.人才分布不均,结构矛盾突出

2.1是年龄结构的失调

平和县现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35岁以下占32.7%,中、老年占67.3%,随着一大批老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退休,新鲜血液又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这必然导致平和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断层危机,制约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2.2学历、职称结构的失调

平和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专科以下学历占76.1%,本科以上学历仅占23.9%;平和县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级别比为高5.4%、中28.9%、初65.7%,其中在职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3人,仅占总数的0.05%。

2.3分布结构的失调

从调查结果看,目前平和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分布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即:传统产业专业人才多,高新技术产业专业人才少;单功能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技术推广型人才多,

创新型、研发型人才少。就平和县现有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比对看,以普外医生、护士等传统专业人员居多,妇产科、儿科、检验、影像、药学、财务、卫生事业管理等紧缺专业人员严重不足,人才断档凸显。

3.人才引进困难,流失现象严重

人才引进总量小于流出总量,进出反差较大,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2003年以来,平和县专业技术人才共减少1380人,扣掉正常退休1124人,共流失256人,其中调出县外177人、辞职79人;而增加专业技术人才仅679人,其中考录677人、从县外调入2人。从进出情况看,平和县专业技术人才共减少了701人,呈负增长态势。

三、原因分析

1.区位劣势比较明显

平和县长期以来一直是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山区县,经济总量少,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利、区位劣势明显,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导致相关奖励专业技术人才的政策无法真正落实,未能给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工作条件较差,科研经费相对较少,缺乏施展自己才华的基本平台,使他们觉得自己的事业发展空间不大,难以安心工作。另外,由于县、乡财政比较困难,平和县无法就人才队伍建设制订出比较全面可行的优惠政策,无法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等。

2.工资待遇差距悬殊

平和县绝大部分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工资、福利等相关待遇均由县级财政负担,如2009年县级财政收入仅22440万元,却需要担负平和县12852名公职人员(含退休人员)的工资,无法与其它县市一样同步调资,造成平和县工资标准处于全省最低的状况。工资福利差,引发了人心思走、队伍不稳现象越来越严重。

3.人才培训工作落后

由于平和县财政较为困难,专业技术人才的进修、培训没有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主要依靠个人和单位负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的成长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财政难于拿出资金配套建设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造成专业人才培训没有场地、缺乏师资等。因此,专业人才的培训,很大程度上只能靠人才本身的努力。如一些单位在人员进修、继续教育方面往往因财力紧张,对年轻后备人才的继续教育支持力度不够,使相当部分专业技术人员没有得到继续教育更新知识的机会,造成自身素质提高不快,知识老化现象相当严重。

4.人才引进优势减弱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不少发达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对引进人才制定了许多特殊的优惠政策,相比之下,平和县引进人才的政策、待遇的优势逐渐减弱,在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完善的配套政策措施,造成高层次人才难于引进来,或引进来的人才出现再流失的现象。同时由于招考政策的变革,现有的部分招考政策脱离基层需要和实际情况,一些紧缺专业由于招考条件只能按类而不能按专业来设置,导致出现“招进的不是急需的专业”、“想来来不了”的窘境。

四、主要对策

解决平和县专业技术人才存在问题,是实现跨越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实“民生第一”的必然要求。应采取更加灵活而有力的措施,努力破解人才“引进难、留不住”难题,为平和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智力支撑。

1.加大党管人才工作力度,创造和优化人才环境

1.1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建立由县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制度,把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纳入平和县经济工作大局之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统筹协调,同时加大优秀人才的培养、考评、选拔和引进的力度,努力开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新格局。

1.2优化人才环境

密切结合平和实际,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生活待遇为切入点,按照原中央苏区县可对接西部地区的倾斜政策,努力争取中央、省和市对平和县的财政转移支付,补足工资缺口,确保平和县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达到或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1.3创建人才激励机制

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批优秀人才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通过各种媒介大力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定期开展慰问、帮扶活动,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研究制定并实施《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励办法》,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突出其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对业绩显著、贡献突出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给予提拔重用和较高的物质奖励,让他们在政治上有盼头、经济上有甜头、事业上有奔头、工作上有劲头,激发各类人才比学赶超、干事创业,推动平和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可持续全面发展。

2.加快紧缺人才引进工作,解决人才资源贫乏问题

研究制定平和县《加快人才引进工作意见》,增强人才引进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切实加快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工作。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保重点、保民生”关键急需的人才引进上,重

点引进卫生、建设、交通、水利、旅游等行业急需紧缺人才。在此基础上,分期分批加快平和县缺口较大的专业技术岗位人员的招聘工作。此外,依托大中城市高校、科研机构、人才中介机构的强大人才、信息资源优势,以“假日专家”、“顾问”的形式,建立“不求所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用人方式。由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联系并建立 “人才库”,破解个别急需紧缺岗位人才不足的问题。

3.完善人才管理、服务和培养措施,调动人才队伍的积极性

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做好人才管理和服务工作,用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努力建设一支门类齐全、专业化素质高的县域人才资源队伍。

3.1要加强管理

用人单位既要研究解决学非所用,用非所长等人才浪费问题,也要切实解决岗位职责不清、绩效不明、“劳逸不均”、“人浮于事”的问题,努力创造人尽其才的工作环境。

3.2要搞好服务

从政治、工作、学习、生活方面真正关心和体贴专业技术人员,真心实意地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切实解决好在工作、学习、生活,包括职称评聘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要从未来事业发展预期,适当放宽高配专业技术人员定岗定编和职务聘任的职数;研究实施边远乡镇专业技术人员提高绩效与津补贴的措施办法,切实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待遇。

3.3要注重培养

以能力提升为导向,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县人才培训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采取全员培训、骨干培训、学历提高培训、脱产进修、委托进修、远程教育等方式,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培训力度,并通过强化考核和落实奖惩等措施,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的“素质工程” [3],切实提高平和县专业技术人员的履职水平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盛若蔚.让智慧源泉充分涌流—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综述[N].人民日报,20100520.

[2]白银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对策思考[EB/OL].

,2009-05-27.

[3]刘凤.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淮安市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设情况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19) .

第五篇:和县蔬菜产业简介

一、农业概况

和县地处皖东,东临长江,西傍巢湖,毗邻南京、马鞍山、芜湖、合肥四座大中城市,总面积14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9万亩,山场22.3万亩,水面15.3万亩。现辖15个乡镇,270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6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7万人,是个典型农业县。

和县土质肥沃,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全境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6℃,无霜期232天,日照时数2126小时,降雨量1006毫米,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多为山丘、岗地,东南多为平原、圩区,俗称“三山七圩”。境内有牛屯河、姥下河、太阳河、得胜河、双桥河、石跋河、驷马河7条内河,另有裕溪河、滁河二条界河,均自西向东注入长江,江岸线长65公里。

改革开放以来,和县广大干群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农业生产取得了较大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初步形成了蔬菜、禽畜、水产、优质粮油、经果林等五大主导产业,形成了以大棚蔬菜、大棚养鸡、大棚养鸭和精养鱼塘为特色的“三塘加一棚”农业经济新格局。尤以蔬菜产业更成为农业支柱产业,2004年全县蔬菜(含瓜类)总播面积达42.5万亩,其中大棚蔬菜20万亩,全年总产量超79万吨,产值约8.1亿元,约占种植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占农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二。全县农民人均种菜纯收入1100元,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

二、蔬菜产业特色

和县蔬菜规模化生产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达到相当规模,特别是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明确把发展无公害蔬菜作为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蔬菜产业又

上了一个新台阶。二十年间种菜大户由城南乡的12户发展至全县15个乡镇、150多个村庄、7万多个农户;蔬菜品种由原来的几种发展到十六大类、一百多个品种,生产规模、栽培技术水平也都有了质的飞跃,蔬菜产业已成为我县具有鲜明特色的支柱产业。和县蔬菜产业具有以下特色:

(一)多种栽培模式并存,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八大特色生产区域。全县蔬菜瓜果总播面积的80%集中在沿江、沿公路干线,结合加工企业及销售网点,形成一个带状分布及八大区域特色相间的城郊生产型合理布局:以城南乡、姥桥镇、历阳镇、雍镇乡为核心的大棚茄果类种植区,面积约13万亩;以乌江镇、历阳镇为核心的拱棚甜瓜种植区,面积约5万亩;以乌江镇、姥桥镇为核心的豆类种植区,面积约8万亩;以乌江镇、香泉镇为核心的出口蔬菜种植区,面积约2万亩;以善厚镇为核心的常规蔬菜育种区,面积约1.5万亩;以沈巷镇为核心的大棚莴笋、韭菜种植区,面积约1.0.万亩;以西埠镇为核心的黄瓜种植区,面积约1.5万亩;以石杨镇、绰庙乡为核心的水生蔬菜种植区,面积约1.0万亩。核心产区的主栽品种多种栽培模式并存,大部分能周年供应,且规模都在万亩以上,形成了一乡一品、一品多乡的规模化生产格局。

(二)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在蔬菜生产中得到推广与应用。创业初期,我县蔬菜主要为茄子、辣椒、番茄“老三篇”。随着蔬菜产业的发展,新的优良品种不断被引进、推广,仅近两年来,我县就陆续引进国内外的辣椒、番茄、茄子、厚皮甜瓜、小西瓜、南瓜、西葫芦、草莓、芥蓝、苗香、生菜、青花菜、甜椒、樱桃番茄等十六大类80多个品种进行试验示范,从中筛选出20个适宜我县种植的新品种在生产中推广。广大菜农和农业科技人员在生产实践中努力探索,积累经验,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栽培技术体系,同时积极学习、引进先进的新技术、新设施,如脱毒技术、吊蔓栽培技术、高

密度栽培技术、微量元素施肥技术、微滴灌技术、平衡施肥技术、CO2气肥施用技术、穴盘育苗等新技术,遮阳网、防虫网、微滴灌、育苗盘、施肥器、除草地膜、转光膜、无滴保温长寿膜等新设施。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引进推广与普及,全面提升了我县蔬菜生产水平,效益和品位,推进了蔬菜产业的持续发展。

(三)社会化服务已初具规模。随着蔬菜生产规模的扩张,社会化服务也随之不断发展壮大。在市场建设方面,以皖江蔬菜大市场为龙头,以乌江边贸市场、卜集瓜果市场、沈巷边贸市场等为骨干,与依公路沿线建立的24家产地蔬菜市场,构成了县、乡、村三级市场网络,构筑了“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尤其是投资3200万元建成的皖江蔬菜批发市场,占地面积200亩,去年被列为全国三十家创建“三绿(绿色市场、绿色食品、绿色通道)工程”试点单位之一,该市场在与上海、杭州、南昌、长沙、南京、武汉、合肥等十多家市场结成“友好市场”的同时,又与东北、西北等近百家市场建立了业务往来,互换场地、互设窗口。目前,皖江大市场的销售区域已扩展到除西藏外,全国其它所有省份的大中城市。2004年,市场蔬菜成交量43万吨,交易额4.3亿元。在信息服务方面,作为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定点市场的皖江蔬菜大市场,除按规定定时向外发布信息外,还通过安徽农网“信息入乡”工程,将无公害蔬菜生产和销售信息送达千家万户。在农资供应上,全县建有农资销售网点300多家,由农业执法部门实行规范化管理,重点无公害蔬菜产区由县植保公司实行配送,服务到家。

(四)产业化经营初显成效。实施产业化经营是蔬菜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灵魂,它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有效地解决了分散的农户经营与大市场的连接问题,促进了产销衔接和产业结构调整。近几年来,我县在蔬菜产业化经营上做文章、下功夫,着力培植了一批颇具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皖江营销 公

司、绿叶公司等无公害蔬菜营销“龙头”,通过订单农业,由各地的蔬菜生产协会组织生产,带动基地3万亩,公司组织收购,产品经精选、分级、包装,以“皖江”牌无公害品牌产品进行配送,现已在南京6个大型农贸市场、合肥苏果超市以及杭州、上海等地设立了和县无公害精品蔬菜销售店和专柜,产品深爱市民青睐。县嘉谊、绿缘源两家外贸企业主营出口创汇蔬菜,目前正在进行绿色食品申报,2004年前三季度共创产值6000万元,出口创汇600多万美元,带动基2万亩。金东海酱菜制品加工厂、善厚调味品厂、姥桥益和酱菜厂等蔬菜深加工企业,在“土”、“特”和品牌上下功夫,生产加工能力持续攀升。目前全县已有民营蔬菜加工企业19个,年加工量5万余吨,年实现产值2亿元,带动生产基地5万亩。

五、品牌意识初步显现。为进一步发挥品牌效益,我县加大了品牌实施战略,目前全县获部级无公害认证的农产品达18个(其中蔬菜14个),拥有"皖江"、"皖蔬"、"和州绿"等知名品牌,其中"皖江"牌番茄、辣椒两度获皖优名牌农产品。计划2005年再申请认证10个左右无公害品牌,并力求在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上有所突破。

三、和县无公害蔬菜创建工作卓有成效

2001年5月,我县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创建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县委、县政府决心以此为契机,实现和县蔬菜二次创业。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无公害蔬菜创建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2002年、2003年连续两年顺利通过国家农业部的检查验收,并被评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蔬菜)生产示范先进县。和县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强化行政推动。建立了县、乡(部门)、村、组四级组织体系。县里成立了无公害蔬菜生产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无公害蔬菜的生产管理、组织实施和业务指导、监督工作。各乡镇也相应成立组织,落实专人负责,并将生产基地农户以10户左右为单位组成无公害蔬菜

生产联保小组,由小组长负责指导、监督、记录生产过程,实施全程监控。全县共组建联保小组5800多个,有力地推动了基层无公害蔬菜生产管理工作。为了把无公害蔬菜生产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管理轨道,2001年8月,县政府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和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实施意见》,在此基础上,又先后制定出台了《和县无公害蔬菜管理办法》以及《关于加强无公害蔬菜使用农药管理的通告》、《和县无公害蔬菜使用服料的管理规定》、《和县无公害蔬菜质量安全责任追溯制度》等规范性文件。几年来先后四次召开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动员大会,把无公害蔬菜生产工作摆在全县经济工作的首位。2003年5月,我县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决定》。通过强化行政推动,全县上下统一思想,全身心地投入到此项工作中来。二是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大力营造创建氛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培训活动,通过培训班、现场会、知识竞赛、广播电视、墙报标语、宣传手册和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全县65万人口对无公害蔬菜的知晓率达80%以上。县举办了多次由乡镇农村经济服务中主任、农技员、种菜大户参加的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参训人员现都已成为各地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技术骨干。2004年县级农技干部直接进村入户举办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45场次,直接受训人数9000多人次,送科技下乡、科技赶集31场次,印发各类宣传材料42000余份,基地农户培训到户率已达100%。人均累计培训时间超过48小时,户均有一人能熟练掌握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三是大力整治农业生态环境,优化基地生产条件。各生产基地在生产中,积极采取开挖田头窖,实行秸秆发酵还田,对废弃物集中存放、统一处理等办法,减少人为污染,同时各地还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大兴农田基本建设,疏通水系,清洁田园,极大地改善了产地农业生态环境。2002年,全县蔬菜生产区域通过了省级无公害产地认定。为了强化对蔬菜生产投入物的管理,县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无公害蔬菜使用农

药管理的通告》及《和县无公害蔬菜使用肥料的管理规定》,禁止在县域内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及未经登记的劣质肥料、劣质农药。县农业主管部门对全县各经销点进行清理,并与县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联合执法,不定期检查。目前和县市场违禁农药、化肥基本上已销声匿迹。四是建立技术标准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规范产品质量标准。在遵循国家农业部行业标准及省级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对尚未出台的一些蔬菜品种结合我县蔬菜生产实际,编写制定了15个品种的生产技术规程,并经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审定批准,正式作为县级地方标准公布实施,从而使我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技术体系更趋完善,更具法律效力。质量检测是无公害蔬菜生产的重要环节,皖江大市场、历阳、姥桥、雍镇等重点市场和蔬菜生产基地先后建立起了无公害蔬菜检测站,定期进行蔬菜质量检测。2004年,全县共抽检蔬菜样品4500余份,抽检合格率达97.7%。目前我县正在积极筹建县级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中心,构建和县无公害蔬菜质量检测网。五是加强品牌培育和产品认证,促进无公害产品销售。品牌是产品的市场通行证,和县自创建工作开始就着力打造无公害蔬菜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先后注册了“和州绿”、“皖江”、“皖蔬”等无公害商标。为提升和县无公害蔬菜品牌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去年县政府对几大蔬菜品牌进行了整合,统一打造“皖江”品牌,并加以严格管理,同时加强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工作。目前全县获部级无公害认证的农产品达18个(其中蔬菜14个),拥有"皖江"、"皖蔬"、"和州绿"等知名品牌,其中"皖江"牌番茄、辣椒两度获皖优名牌农产品。计划2005年再申请认证10个左右无公害品牌,并力求在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上有所突破。

四、首届“蔬博会”奏响新乐章

2004年4月18日和19日两天,我县成功举办了安徽和县首届蔬菜博览会。博览会两天时间里八方宾朋齐聚和州,各地农民涌向会场。精心设置的精品展和“三新”推介展,既展示了和县蔬菜的种植水平,

又推介了蔬菜领域的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真正唱出了一台蔬菜大戏。此次盛会举办,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县蔬菜知名度,激发了广大农民发展蔬菜生产的热情,为我县实现三年规划,实现蔬菜产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和县农委蔬菜办公室

二○○五年八月二十日

附:无纺布17000元/吨;大棚膜14800元/吨;发酵鸡粪750元/吨;滴灌带0.38元/米.欢迎惠顾!

上一篇:破镜重圆公司范文下一篇:年终自评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