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生活化德育初探

2022-09-10

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 决定着一个人的行动取向, 良好的道德素养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在幼儿园中, 幼儿的道德培养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较突出的是幼儿在家、园所表现的行为不一致, 在幼儿园是懂礼貌的好孩子, 出了幼儿园又变了一个样, 在一件事情上知道如何做, 换了一件事又犯“老毛病”。卢乐珍对于六省市1679名幼儿道德行为的调查也显示幼儿在家与在园表现差距明显。进行生活化的道德教育, 能够帮助幼儿将道德行为内化并合理的迁移, 在生活化的情景中让幼儿体会、实践道德行为, 最终将道德行为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1 生活化德育的优势

首先, 生活化的德育强调教育的内容源自生活, 生活中有着数不清的生动案例, 正因为这些源自生活, 幼儿才感兴趣, 才更容易获得经验, 也更容易激起幼儿情感的共鸣, 对于幼儿也更加实用、适用。

其次, 生活化的德育存在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而不仅仅是存在于课堂, 也不仅仅依靠正式的活动, 它的形式多种多样, 与时间同步。“生活即教育”, 生活中有着数不尽的渗透着道德因素的事件, 在各种各样的情景中幼儿观察、体验、运用他所学到的和感悟到的“道德”, 幼儿有充分的机会和时间将道德道德行为的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最后, 生活化的德育强调充分开发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 在生活化的德育中, 家长不再是配角, 而是主要的施育者之一, 幼儿的生活大半是在家里, 生活化的德育少不了家长的参与和配合和社会资源的开发, 对于家长的培训和家园的沟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如何进行生活化的道德教育

2.1 创设统一的道德认知和和谐的道德氛围

与幼儿共同建立统一的行为标准, 形成统一的道德认识。可以提供正反事例, 让幼儿辨析, 然后制定班级的规则, 规范幼儿的行为, 再通过评选每日的礼仪之星, 强化幼儿的文明行为。这也是幼儿主体性的表现, 是幼儿“我要改变”而不是“要我改变”。当所有幼儿都认可了统一的道德标准并一起为之努力的时候, 班级的道德氛围也就形成了, 而和谐的班级氛围则包含着更多的道德情感在里面, 宽容、包容、理解、鼓励、坚持、期望、赞赏。道德认知的统一和道德情感的激发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基础。

2.2 发挥生活中情景的作用

情景不仅存在于教学设计中, 生活中也有着很多情景, 这些为我们平时所忽略的地方蕴藏着很宝贵的教育价值。有这样一个案例, 放学的时候, 由于要发的东西太多, 笔者索性将发通知的任务交给了平时走得晚一点的杨宏伟和胡倩莲, 让我没想到的是他们居然在门口做起了“迎宾员”不但认真的完成发放通知的任务, 还主动说“叔叔好”、“阿姨再见, 路上小心”……要知道杨宏伟可是调皮又爱抢东西的“顽固分子”, 今天却变成了懂礼貌的“好孩子”, 或许是这个情景给了他们表达的机会, 也或许是家长们一声声积极的回应给了他们坚持的信心。生活中的情景比教学中的情景似乎更加有效, 幼儿在玩中学, 学得更透彻, 玩中用, 巩固得更好。如果说游戏是幼儿的生存方式, 那么情景无处不在, 教师去挖掘, 去创造, 会有很多的惊喜。

2.3 榜样的示范作用

幼儿处于“他律”阶段, 他们依靠权威人士 (如父母、老师、警察) 的评价来理解和认识自己的行为, 另一方面,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幼儿通过对榜样示范行为人物的进行观察, 以他所理解的成人的品德言行和某些同伴在群体中的地位、兴趣、能力、行为表现做为“参照标准”, 不断返照自身, 模仿或衡量自己以便逐步形成自己认为合理的“自我形象”于幼儿是吸收性心智, 他们很少有自己的判断, 对于外界的事件基本上会全盘接受, 因此, 成人在生活中的点滴表现都会对幼儿的道德观念产生影响, 这就要求教师、家长在一日生活中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正面形象, 教师、保育员也要为小朋友做好榜样, 如果教师总是责备小朋友, 孩子们不会学会宽容, 如果教师经常说谢谢, 孩子们会学会感恩。

2.4 家、园、社会协调一致

生活化的道德教育离不开家长与社会。幼儿是社会人而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 幼儿在家庭中、社会中学到的并不比在学校中学到的少。然而, 由于部分家长对幼儿的宠爱, 使得幼儿被剥夺了行使道德行为的机会和权利。幼儿成了小皇帝, 在家连吃饭也要人喂, 在幼儿园学到的东西到了家里就变了样子, 显然家园的合作出现了问题, 家长的宠爱使得德育的进行变得困难重重。“5+2”远远小于7。教师应及时向家长通报幼儿园德育教育的进程, 对于个别幼儿经常了解其在家里的情况, 帮助家长下决心进行教育, 同时, 也应发掘社会在幼儿德育方面的作用。只有构建以幼儿园道德教育为主体, 家庭道德教育为基础, 社会道德教育为依托的立体德育网络, 充分发挥幼儿道德教育的整体功能, 幼儿的德育教育才会达到最佳的效果。

3 实施生活化德育应注意的问题

3.1 注重道德情感的唤醒

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感幼儿道德教育的基础。爱的教育是情感教育的核心。幼儿的生活化的德育首先注重道德情感的唤醒和移情的训练。移情是人际交往的情感基础, 没有移情, 人就不会产生彼此的情感共鸣、同情和分享。对幼儿的移情训练可采用表演、讨论等形式就生活中的点滴事件进行分析, 从而激发幼儿的情感。

3.2 注意为幼儿提供应用实施道德行为的机会

道德教育服务于生活, 帮助幼儿更好的于人交往, 幼儿具备了道德的认知和情感后鼓并创造条件让幼儿将所学付诸实践, 即产生道德行为, 从而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与平衡。幼儿通过实践道德行为可以检验幼儿所学, 深化幼儿对于道德的理解。例如, 本班礼仪周中在门口“值班”的“礼仪宝宝”, 在一次次的问候中, 在家长们热情的回应与赞许中, 他们的脸上有着前所未有的高兴和满足, 在以后的生活中, 他们也表现得比别人更加有礼貌, 相信这就是他们在一次实践中的所得。教师、家长应该多创造这样的供幼儿实践“道德”的机会, 如来了客人可以试着让孩子来接待等。只有通过反复的“练习”幼儿才会把道德行为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摘要:生活化德育以生活为内容, 源于生活, 最终回归生活, 幼儿在生活中学习, 教师和家长在生活化的情景中进行指导, 在良好的道德氛围中, 幼儿实践自己所学, 并最终将道德行为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关键词:生活化,德育

参考文献

[1] 上 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

[2]  卢乐珍.让道德启蒙融入幼儿生活[J].学前教育, 2004.

[3]  冯 永刚.幼儿道德启蒙教育方法探析[J].幼儿教育, 2004.

上一篇: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与柔性财务管理模式的对比研究下一篇:《外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