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领悟表达

2022-08-01

第一篇:4第二单元领悟表达

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4、5课教案

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二单元

4、5课教案

4老师领进门

教材简析:

《老师领进门》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感至深的阅读课文。文中讲述了小时候教他国文的田老师口才文笔皆好,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演绎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培养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引导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领进门‛不仅仅是将学生领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更是为学生缔造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作者曾是我国五十年代初,中国文坛上被誉为‚神童‛的作家刘绍棠。其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语言清新朴实。本文在写作上有三个特点:1选材有点有面,详略得当,详写开学第一天的情景,四年受业一笔带过。2语言委婉,含义深刻,运用了大量的俗语、谚语,有较强的表达效果。3人物形象鲜明,文中刻画了田老师循循善诱,博学多才,口才好,文笔好,而且善于教学,深受学生喜爱。

设计教学时,力求体现语文课所特有的体会语言、感悟语言、鉴赏语言的特点。抓住课文关键的语句自主探究,以反复朗读为主要手段,在读中感知课文,读中想象感悟,读中探究思考,读中习得语感,读中接受情感的熏陶,让学生的学习走向充分的个性化。. 教学目标:

1 学会10个字,认识8个字。

2正确读写并理解‚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等词语的意思。能用‚娓娓动听‛‚ 引人入胜‛写句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理解词句的方法。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小学老师的深深的感激之情,从而加深对‚师恩难忘‛的认识。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初步感悟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借助课文语言环境,引导学生感悟老师教书育人的崇高境界,感受作者尊重老师,爱老师的感情。 教学准备: 了解作者刘绍棠,学生搜集赞美老师的语句。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会10个字,认识8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一、谈话揭题:

1你还记得那些曾经教过你的老师吗?你最尊敬的老师是谁?为什么? 2常言道‚师恩难忘‛,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写的一篇回忆自己启蒙老师的文章。(读课题)你觉得课题的重点词应是哪个词? 3刘绍棠简介:

13岁开始发表作品,15岁成名,被誉为‚神童‛作家,有社会主义‚田园牧歌‛之美誉。后遭波折,益增其华,出版长篇小说12部,中篇小说《蒲柳人家》、《花街》、《小荷才露尖尖角》等四十余部,就是这么赫赫有名的作家却一直念念不忘自己的启蒙老师——田老师。大家想像一下那该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过渡:他是不是就是你们想象中的老师呢?他又把作者领进了什么大门呢?请同学们来读读课文。

二、检查预习情况:指名分节读课文,提醒读好儿化音。

三、再读课文、边思边读

1.默读思考:田老师是个怎样的老师?他把我领进了什么门? 2.交流:

(1)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田老师,看看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可以直接用课文中的词语,也可以自己概括。

小结:口才好、文笔好;桃李满门的;善讲故事的;谦虚的;很有教学方法。 (2)田老师把我领进了什么门?

板书:文学创作之门

(启发引导:文中的我是一位作家,从事的是什么工作?可见田老师把我领进的是文学创作之门。)

四、课堂作业。 完成本课的生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加强朗读,感悟体验田老师在教书育人上崇高的境界以及作者对小学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

2.联系上下文,解读课文中关键语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的内涵.

3.培养学生精读深思的习惯,在探究中获得学习的愉悦。

4.通过‚读写拓展‛等语言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语言,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研读课文,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渡:田老师执教四十年,桃李满门,他不仅口才好,而且文笔也好,是他把我领进了文学创作之门。

1默读3-7节,思考:文章用一件什么事例来出田老师把我领进了文学创作之门?板书:小诗编成故事

2齐读小诗

听老师讲故事 (老师范读故事)

3作者听到的仅仅是故事吗?请再读读田老师编的这个故事的内容,联系课文前面对他的介绍,想想除了故事本身之外,我还听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交流后小结: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前人种花,后人欣赏,要把好的东西留给大家;教给我做人的道理:听从大人的正确教导。

过渡:这么动听这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作者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请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4书上哪些句子写出‚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1)齐读第6节(出示句子)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2)理解第六节句子

句子中围绕哪个词来写:‘入迷’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入迷?

在文中找出与它相联系的句子、词语、(娓娓动听)还有哪些词语描写我入迷的样字? (3)展开想象

出示句子:我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我好象看见……又好像听见……还好像……

5、还有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田老师把我领进了文学创作之门?用曲线划出 (1)出示句子:‚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

(2)理解句子:我在……有如春雨点点入土。

(启发解决:会从上千个故事中学到些什么?是老师刻意教的吗?)

小结:在不知不觉中,我学到了那么多。正如杜甫诗《春夜喜雨》中写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田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

(3)一起再来读读这个句子。感情朗读 (高兴、感激之情)

二、学习8,9节

1过渡:从事文学创作,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田老师影响培育了我,使我开了窍,使我受益四十年,‚我‛深深感谢田老师,可老人家却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罢了。‛(出示) 有意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句话怎么理解?(比喻有心做的事办不成,无意做的事却获得成功) 田老师说的‚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罢了‛又该如何理解呢?(学生交流后出示) ①田老师谦虚。

②当年只不过是讲讲故事而已,不必感谢。

③田老师当年并没有刻意要去培养一名未来的作家。 ④‚你的成功并不是我的功劳,而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

这四种理解都正确,如果要选择一种最恰当、最符合老人家心意的理解,应该是哪一个?(第四个,在课题后板书:修行靠自身) 齐读课题: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

过渡:老师虽然不认为学生成才是自己的功劳,可作为学生怎么会忘记老师恩情呢?

2、出示,指名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怎能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如何理解?(①比喻人才的培养是百年大计;②形容培养人才不容易)

‚插柳之恩,我怎能忘?‛如何理解?(①老师对‚我‛的教育、培养,我不能忘记;②即使是小的恩情‚我‛也不能忘记)

请你加上‚因为、所以‛ 把两句话变成一句话。(因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插柳之恩,我怎能忘?)

齐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怎能忘? 3.请齐读

8、9节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师小结:

田老师像‚春雨入土‛般的教育悄然无声地进入到了孩子的心田,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就是这样渐渐地把‚我‛领进文学创作之门的。难怪一位知名作家在阔别老师40年以后,还能像小学生一样恭恭敬敬地行礼。让我们满怀感念师恩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节。

四、拓展训练(选择其中的一至二题试一试)

1、同学们,我们能忘记老师的恩情吗?你想对深深地关心着你,帮助过你的老师说说你的心里话。

2、从幼儿园到现在,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的老师,带着感激之情写一写你与老师之间的一段往事.

3 、感念师恩的作品有很多,老师想推荐几篇给大家,课后你们可以读一读。 鲁迅《藤野先生》 ***《我的老师徐特立》

贾志敏《全在不经意之中》

5和时间赛跑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试着把它们背诵下来。 3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领悟‚虽然时间一去不复返,但如果我们珍惜时间,就可以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的含义。

教学准备:

了解作者,师生共同积累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读顺文章,大体了解文章内容。 一 导入

板书课题,猜猜文章的重点会是什么?用一句话说说你对‚时间‛的看法? 过度:今天我们就来结识一位和时间赛跑的孩子,听听他对时间的看法。 二交流预习情况。

1指名领读生字、生词,集体正音。 2指名读课文,疏通语句。

3初步回答课后问题,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 4质疑问难,提出自己预习课文时的困惑。 二学习书写本课生字。

赛、奔是指导的重点:‚赛‛上中下结构,中部稍宽,撇和捺要写舒展,下面的‚贝‛较窄长。

‚奔‛上下结构,上面的部分要把下面的部分遮盖住,中间的‚十‛包藏在里面,写小些。 学生练习书写。

三课后作业。读课文,并找出你没有读懂的句子。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时间的意义,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将收集的关于惜时的格言警句、谚语诗词等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相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研读课文

1教师和学生交流,导入新课的学习。 2师生读课文,老师读(1——4)自然段,指名3位同学接着读完。其他同学认真听,体会。

3请同学说说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太宝贵了;我们应该抓紧时间;时间太无情了,流去不流回……

4课文的哪些段落给了你这样的感受?找出来读一读。 5重点学习第四自然段爸爸的话:

指名读,想一想这一段话里包含了爸爸怎样的感情?(安慰孩子;为时间的流逝而惋惜;为失去亲人而悲伤。)自己体会读,然后再指名读。

学生在此基础上,回想父亲和自己说话的神态、语气练习读,反馈。

6孩子听了父亲的话,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这种表现对不对?

7重点学习第八自然段:

指名读第8段,体会这一段里包含了怎样的感情?(跑赢了时间以后高兴的心情)

指导朗读:A有的——有的——有的—— B狂奔——喘着气(联系生活经历体会)应该怎样读?

8语言过渡:

作者在后来的二十年里,因此受益无穷。有人说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容易被人放弃而又最值得珍惜的就是时间。你们知道珍惜时间对于我们,包括我们周围的人来讲都意味着什么吗?

9我想此时此刻,在座的同学一定也是感慨颇多,请同学们来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10可是你们知道吗?人们往往忽略时间的悄然流逝而留下不尽的悔恨。(老师用流沙河的《揽镜》表达自己的感受。) 揽镜 流沙河

偶然揽镜瞧一瞧,

啊,我怎么老了!

我也知道人会变老的,

不过总以为老期遥遥。

从前我看见老者佝背驼腰,

觉得他们自来就是这样老;

听他们感叹光阴迅速,

我心里觉得好笑。

如今我劝少年爱惜光阴,

他们也会笑我唠叨。

其实我是在提醒自己,

生命的烛光别无谓消耗。

11你们能送给老师几句话吗?(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谚语诗词)

12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此时此刻,如果你有什么要告诫和勉励自己,你会说——

会有那么一天,你真的为人父母,如果有什么要告诫和勉励自己的孩子,你会说——

如果给你一个机会,让你用一句话和大家共勉,你还会说——

二 小练笔

把你想说的这些话,用并列的够段方式,写下来。

第二篇:4-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教学目的:以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遇到的问题为背景,帮助大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和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分析和理解人生问题时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为科学而正确地解决人生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教学重点、难点:

1、对人生观、价值观及其关系的理解;

2、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3、关于“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及“人性自私”的分析;

4、如何理解人生环境;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案例 教学时数:6

教学导入:斯芬克斯之谜的深刻内涵

传说在古希腊有一个狮身人面的女妖斯芬克斯倾盆大雨在忒拜城外通向城内的山路口,用谜语向过路的人发问:什么东西早晨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傍晚三条腿走路。没有猜中的,斯芬克斯就会立即把他吃掉,当一个叫俄浦锹狄斯的青年人回答是“人”之后,斯芬克斯便坠崖而亡。古希腊寓言故事蕴涵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提高学生,教师引导归纳得出结论:一个人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把握人的本质,才能真正把握自身的命运。)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系统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结合个人实际和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人是什么”“人生为了什么”“怎样的人生更有意义”等问题,对于同学们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至关重要。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问题思考:什么是人生?人为什么会有人生观?

人的生命过程与其他动物的生命过程不同,人生不仅仅是一个自然过程,还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唯物辩证地看待人生,人生不仅具有主观能动性,还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人生就是人们能动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过程。正因为人生的过程不是完全自由的,又不是完全被动的,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才决定了人生观的存在和发展。人生观只有人的生活才需要,也只有人的生活才会产生。

一个人成就什么样的人生,除了客观历史条件和机遇等因素的影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人们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决于人们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目的、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人生、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

一、世界观与人生观 1.世界观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来源于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2.人生观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意义、价值、目的、理想、信念、追求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人生观所涉及的三个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应怎样活着? (1)人生目的。人生目的就是回答和解决“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用小平同志的话来说就是人活着“为谁服务”的问题。人类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其目的性。人们的每一个活动都有目的。不同的目的制约着人们不同的行动。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工作者首先要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有的人写文章专门发牢骚,专门写我们的不良现象,丑恶现象,写社会的阴暗面,其目的显然为敌人服务;号召文艺工作者要确立“为群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目的,歌颂好的方面,调动人们的抗日热情,激发人们的斗志。马克思中学毕业时即表示要“为人类福利而劳动”,毛泽东青少年时期便立志“以天下为己任”,周恩来在南开读书时就提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充分表现了革命领袖很早就形成了明确和正确的人生目的。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内容。只有紧紧抓住为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只有正确解决了这个问题,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也就有了正确的前提。

(2)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就是要回答和解决“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的问题。人活着的意义体现在哪里。如,有的人追求权力,相信官做得越大,自己的人生就越有意义;有的人追求金钱,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赚的钱越多,自己的人生就越幸福;也有的人追求贡献,相信承担社会责任是最大的快乐,自己能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自己就越幸福。江泽民一再强调:“如果只是为自己、为家庭而活着,那个意义是很有限的。只有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为集体的利益,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的人生才有真正的意义,才是光荣的人生,才是闪光的人生。”

(3)人生态度。人生态度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是“人怎样活着”。人生态度有多种多样,有的人消极悲观,“今朝有酒今朝醉”;有的甘居平庸,“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也有的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人生态度体现着人独有主观能动性。

结论:人生观是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的统一。

人生观主要由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三方面所构成,三者相互区别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生目的是人生实践中的根本问题,从而也构成人生观的核心;人生目的是生活实践的根本指向,决定了以怎样的方式对待生活,也决定了选择什么样的价值取向。

问题探索:人的本质是什么?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领悟人生真谛,首先要对“人是什么”或“人的本质是什么”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又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在中外思想史上,许多思想家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为科学揭示人的本质提供了大量的思想资料。到了19世纪中叶,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开了人类社会历史本质之谜。他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而使人的本质问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

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自然属性也深深打上了社会属性的烙印。每一个人从他来到人世的那天起,就从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同周围的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家庭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道德关系等。正是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人们正是在这种客观的、现实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塑造自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成为具有个性特征的自我。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逐渐地认识和领悟人生。到了一定年龄,无论自觉与否,都会形成与自己的生活阅历、实际体验密切相关的关于人生的根本观念、价值判断和前后一贯的生活态度,这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观的体现。

3.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决定着人们实践生活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就是说,人生观和世界观紧密相联。

(1)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需要建立在对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如果对世界发展客观规律缺乏正确认识,就一定会得出错误的人生观。比如,当我们夸大了物质决定作用的时候,在生活中就会不自觉地滑向宿命论,认同“命里有来终须有,命里无来莫强求”,选择一种消极的生活,最终虚度人生。

(2)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一个人的人生观发生变化,往往导致世界观发生变化。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即使曾经树立起了正确的世界观,但在人生实践中如果经不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人生观的侵蚀,放弃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那么正确的世界观也必然丧失。

由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联系说明,仅仅是学习了人生观的相关内容还不够,同学们还要在《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中掌握深邃的哲理。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案例思考:一位记者到我国的贫困山区采访,碰到一个放牛娃,就问他:“你每天放牛是为了什么?”答:“为了讨个媳妇”问:“讨媳妇为了什么?”答:“生娃”问:“生娃干什么?”答:“放牛”。这个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1.人生目的的含义

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这是人与动物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

2.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生目的是人生的根本问题,是人生精神支柱的基石。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没有明确的人生目的,没有人生的总目标、总追求,一生不知为什么而活着,最终虽然也度过了自己的一生,但却是糊里糊涂的一生,是低层次的一生。只有树立了明确的人生目的,才能自觉地去创造人生,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所追求的一生,才是自觉的一生。人生目的有正确与错误,正确的人生目的和错误的人生目的对人生的作用截然不同。人生目的对人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人生目的就决定着人生的根本方向。一个人如果树立了为人民大众而活着的人生目的,就决定他的一生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而发展。周恩来总理早在中学读书的时候,就立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志在四方”的人生目的。正是这一正确的人生目的,决定并支配他的一生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受到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真诚爱戴。相反,一个人如果树立了只为自己或者少数人而活着的人生目的,那么,他的一生必然朝着有损于人民、阻碍社会历史进步的方向变化,最终被人民所唾弃,被人类社会所淘汰。小说《青春之歌》中的于永泽,在享乐主义人生目的的支配下,向着错误的方向走去,成为历史浪潮中的一粒沙子,沉沦于革命的汪洋之中。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重要时刻,确定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将关系着人生是否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因此,一定要经过认真的选择,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目的。

(2)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古今中外的事例无不说明,正确的人生目的可以使人无所畏惧、顽强拼搏、积极进取、乐观向上;错误的人生目的则会使人投机钻营、铤而走险、违法犯罪,或虚度人生、游戏人生、放纵人生,或是悲观消沉、看破红尘、厌世轻生。

(3)人生目的决定采取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当一个人把自我的存在作为目的,而把他人和社会作为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时,这个人评价其人生价值的标准必定是自己向社会索取的利益,而绝对不会是自己向社会奉献了多少。

人生目的是人生的航标,它指引着人生的航向。不同的人生目的会有不同的人生选择,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生追求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价值。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人生态度与人生观 1.人生态度的含义

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它是指导人生活动的一种心理定向和行为表现,它回答的是“人怎样活着”的问题。

每个人在人生实践中,都会遇到义利、荣辱、苦乐、生死、祸福、善恶、得失、成败等人生矛盾,如果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和处理这些问题,就可以正确地把握人生,取得人生的成功。人生态度一般来说主要由人生认知、人生情感、人生意向三个基本要素组成。人生认知是指主体人对各种人生课题的认识与看法,是人生态度的基础和前提。人生情感是在人生认知的基础上对人生的喜厌爱憎等心理体验和情绪反应。人生意向是主体在人生认知和情感既定的情况下产生的行为准备和反应倾向。人生认知、人生情感、人生意向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综合反映形成了人生态度。

2.人生态度的形成

人生态度的形成既是一定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中,认知、情感、意志是起着主要作用的三种心理要素。当这些相关因素和条件发生变化时,人们的人生态度往往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3.人生态度的类型

(1)从人生认知角度,人生态度可以分成理智型和盲目型。 (2)从人生情感角度,人生态度可分成乐观型和悲观型。 (3)从人生意向角度,人生态度可分成积极型和消极型。

消极人生态度在现实生活中表现: 得过且过,自甘平庸;看破红尘,与世无争;追求享乐,贪图安逸;狂妄自大、惟我独尊;批判主义的人生态度等等。形成这些消极人生态度的原因比较复杂,西方思潮在大学的流行是其形成的理论基础,改革开放过程中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忽略是其形成的社会原因,某些大学生认识上的偏激和不成熟是其形成的主观原因。

4.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

①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如何,往往又直接影响到他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从而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②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一个人如果不思不想人的生命应有的意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事事都显得“无所谓”,这实际上就是缺乏正确的人生观的表现。一个人如果认定“浮生如梦”,主张“及时行乐”,在“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混世状态的背后,必然是低俗、庸碌和沉沦的人生观。一个人如果“看破红尘”,满眼只见烦恼、痛苦和荒谬,以悲怨愤懑、心灰意冷的倦怠态度对待生活,其背后必然是消极落后的人生观。与上述情况相反,一个人满怀希望和激情,热爱生活、珍视生命,勇敢坚强地战胜困难并不断开拓人生新境界,其背后也一定有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作为精神支柱。

(二)端正人生态度

1、人生须认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人生,才能踏踏实实地做好人生的每一件事,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奉献一份力量。

2、人生当务实。应当遵循客观规律并从人生实际出发,透过生活中的多种复杂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用积极的行动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

3、人生应乐观。一个人热爱生命、乐观向上,体现了对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这种态度奠定了人们承受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基础。鲁迅先生曾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这是乐观人生态度的深刻写照。

4、人生要进取。人生实践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以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态度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就能在战胜困难和挫折、开拓人生新境界的过程中领悟美好生活的真谛,体验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能否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人生,还涉及是否具备了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同学们需要在生活实践中不断调整心态,磨练意志,优化性格,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牢固树立起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人生态度。

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1.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科学人生观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指引人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人生的价值。一个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人,对人生的意义就能够有真切的理解,就能够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力求为人民做好事。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职业有不同,职位有高低,但只要有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就能够时时、处处为人民着想,助人为乐,造福人民,成为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应当成为我们时代最崇高的精神。正像毛泽东所说的,只有具有这种崇高精神的人,才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2.对几种错误人生观的批评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这样一些人生观:拜金主义人生观、享乐主义人生观、个人主义人生观,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这些人生观的特征及其危害。

(1)拜金主义人生观: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至上目的的人生观。可见,我们批判拜金主义,并不是反对钱,在商品经济存在的历史阶段,钱仍然是一种交换的媒介,在今天和未来的相当长时期还会继续存在。在人类史上,对金钱的崇拜是伴随金钱的产生而产生的,但拜金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却是伴随资本主义的商品拜物教发展而形成的。它将金钱神秘化、神圣化,视金钱为圣物,以追逐和获取金钱作为生活的全部意义,认为是最有价值的事情。其导致的危害是:金钱成为人的存在和全部实践活动的目的,所有的崇高、奉献、亲情友情爱情,都没有立足之地,所剩下的只有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金钱交易。拜金主义是引发钱权交易、行贿受贿、贪赃枉法等丑恶现象的重要思想根源。

问题讨论:如何正确看待金钱的作用?

(2)享乐主义人生观:它是一种把享乐作为人生目的的人生观,主张人生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就在于满足感官的需求与快乐。享乐主义的座右铭是“人生在世,吃穿二字”。本来我们知道,人们在辛勤劳作之后享受生活,是正当需要,是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然而,如果把享乐尤其是感官的享乐变成唯一目的,则是对人的需要的一种狭隘理解。享乐主义导致的是结果是,人丧失崇高,进而丧失人所独有的超越性,而最终导致人的退化,与动物无异。享乐主义在我们大学生中的表现是,不专注于学习锻炼能力培养综合素质,而是用父母辛苦劳作挣来的血汗钱比阔气、摆排场,在消费上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追逐名牌和奢侈品,有的甚至因此负债累累,最终影响学业、健康成长。

(3)个人主义人生观: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的人生观,主张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和他人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个人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在资产阶级革命早期,个人主义在争取个人权利和自由、反对封建专制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从19世纪开始,一些敏锐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就已意识到它同时还具有销蚀社会的一面。尤其它往往发展成极端个人主义,突出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否认社会和他人的价值,甚至不惜采用损人利己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于是又在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为极端利己主义和狭隘功利主义。20世纪以来,西方思想家对个人主义的批判更是不绝于耳(当然,我们也要注意,他们的批判并不是要彻底反对其个人主义,只是期望把个人主义的弊端变得更小些,更有利于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但无疑也表明,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的人生观确实存在对他人、对社会的损害。这才有了西方的合理利己主义学说。

上述种种人生观尽管在形式上五花八门,内容上不尽一致,但它们却有共同的特征。第一,它们都是剥削阶级的人生观,反映的都是狭隘的剥削阶级的利益,不可能具有无产阶级的宽广胸怀和远大志向,更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第二,它们都没有把握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忽视或否认社会性是人的存在和活动的本质属性,它们讨论人生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一己之私利。第三,它们对人的需要的理解是片面的,夸大了人生的某方面需要,而无视人的全面性和人生的全面需要。这样的人生观显然是错误的。同学们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坚决摒弃错误的人生观,选择并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二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教学导入:关于人生价值的案例

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中国古人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说的就是人生价值的问题。什么是价值?人有没有价值?人生的价值又是什么?

1.价值及价值观 ①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价值是人们经常会碰到的问题,如做事说话经常要考虑“值不值得”、“有没有益处”、“美不美”,这里的“值”、“益”、“美”就是一种价值判断。人们的认识和实践与价值判断密切相关。当人们从事交往、学习、工作、娱乐、休闲活动时,头脑中就包含着关于这些活动的功用乃至善恶、美丑的某种价值判断。

什么是价值呢?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根据马克思的这一论述,我们知道价值产生于主体的人与客体的物或者人的相互关系中,是客体以自身的功能、效用等属性满足主体的人的需要和主体的人以自己的需要对客体的这种属性的认可关系。是客体的属性、功用对人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以及人对这种意义的追求。价值一般分为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物的价值属于经济学范畴,人的价值属于伦理学、社会学、人生哲学的范畴。

②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价值观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是光荣还是可耻的评价标准。思考价值问题并形成一定的价值观,是人们使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达到自觉的重要标志。 价值观的形成,是人们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宣传的观点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公众名人的观点与行为,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有不可忽视的价值观的影响效应。价值观是决定人的行为的深层次的心理基础,因为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比如,对某种事物的好坏总有一个看法和评价,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看法不会改变。但随着人们的经济地位的改变,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改变,这种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

价值观是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系统中深层的、相对稳定而起主导作用的成分,是人的精神心理活动的中枢系统。价值观人人会有,处处会有;不但个人有,集体、阶级、民族、国家和社会更要有;不但在眼前一件件具体事情上反映出来,更在人生事业、社会发展大方向大决策上显示出来。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实际上是它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对于一个人来说,价值观是个人人生和事业中最重要的精神追求、精神寄托、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所在。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中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和鲜明导向,它既体现了我们社会社会关于荣誉与耻辱标准或尺度,又是每个公民判别思想和行为得失的应有取向。这表明,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代表了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中心环节和根本要求。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一)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1.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同样产生于主体需要和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中,是人类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相互需要关系。但这需要不是一般的需要,是一个人在生命旅途中,通过自己劳动创造价值,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积极的属性,即人生价值只能从人的社会意义、作用方面来界定。“人生价值指的是人在其一生中通过劳动创造对自我、他人、社会的需要的积极满足和贡献,或者说,是个人一生中的所作所为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积极意义和效用。”它着重强调人在满足需要的基础上,对他人与社会的积极意义与作用。人生价值的根本内容,是以贡献和索取的关系为实际内容的人和人的关系,主要取决于个人对社会和人民的贡献和献身精神。

2.人生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 ①社会价值

所谓人生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体的人生对社会和他人的存在与发展的意义,是个体人生对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实现和满足,主要表现为个人通过劳动、创造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可以说,劳动、创造和贡献,是人生社会价值的基本标志。在这种价值关系中,个人对社会来说,是满足社会需要的手段,谁对社会贡献大,价值就大;贡献小,价值就小;没有贡献,就没有价值;如是有损于社会和他人,就只有负价值,就会被社会他人所否定。

②自我价值

所谓人生自我价值,是指个体的生活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意义。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作为一定社会关系中活动的个人,他的人生活动必然包含了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意义。由于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自我价值也是多方面的,如个人对基本生存条件的获得,对自我社会身份的确认和尊重,以及在知识、道德、人格等方面的自我完善等。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所共有的追求,也是个体进步的动力和表现。

③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关系

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在人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他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只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成为他人的手段,——这种相互关联是一个必然的事实”。个人既不单纯是社会和他人的手段,也不单纯就是目的,这个“必然的事实”是我们认识人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的基础。

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不仅是个体生存的前提,也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条件。个体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就是通过努力自我完善以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基础。

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人总是生活在社会当中,个体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和发展。个体的人生活动不仅具有满足自我需要的价值属性,还必然地包含着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属性。人是社会的人,这不仅意味着个体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得到满足,还意味着以怎样的方式和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也是由社会决定的。一个人的需要能不能从社会中得到满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取决于他的人生活动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即他的社会价值。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

案例讨论:大学生张华舍己救人的人生价值

1.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2.人生价值评价的基本尺度,是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这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人是社会的人,总是生存和活动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当中,并受到一定社会关系的制约。在实际生活当中,人们会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通过一定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目的,以独特的思想和行为赋予生活实践以个性特征。不过,任何个体的人生意义只能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基础之上,并在社会中得以实现。离开一定的社会基础,个人就不能作为人而存在,当然也无法创造人生价值。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一个人的生活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所规定的,而社会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评判,也主要是以他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为标准。个体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贡献越大,其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越大,反之,人生的社会价值就越小。如果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没有贡献,反而起到某种反作用,那么,这种人生的社会价值就表现为负价值。

(三)人生价值的评价

要比较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社会成员人生价值的大小,除了要掌握科学的标准外,还需要掌握恰当的评价方法,做到以下四个坚持:

①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②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③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④坚持动机和效果相统一。

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一)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

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大学生应把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建立在正确地把握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为我们所提供的条件的基础上,努力、充分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个体价值目标必须与社会主导价值目标相一致,并不是简单地以社会的导向替代个体目标,也不是简单地附和社会实际存在的某种价值目标,而是指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客观真理性的主导价值目标相一致。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着的各种不同的人生价值目标,许多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选择这样的人生价值目标,就可能走错人生之路,使人生的路越走越窄。

(二)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 1.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每个人的自身条件都会与其他人有一定的差异,某一个具体的价值目标,对这个人来说是恰当的、比较容易实现的,而对另一个人来说就未必如此。因此,应当实事求是地根据自身的条件来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青年时期是一个人自身条件变化较大的阶段,再加上社会经验、人生阅历等方面的限制,人们往往容易把主观的想象当作对自身条件的认知,夸大或者低估自身的能力,不切实际地抬高或者贬低自己,从而给人生价值的实现带来意想不到的障碍。因此,客观地认识自己,是确定人生价值目标的重要前提。

2.努力创造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条件 ①提高人的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核心素质,提供精神动力。

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是重要素质,提供智力支持。 生理心理条件——前提条件。

②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锻炼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

人在自然天赋上有这样那样的差异,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但这并不是说,人是完全消极被动的。个人的主观努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人的能力具有累积效应,能够通过学习、锻炼而得到强化。比如,一个人最初只有参与劳动的一般体力条件,但在劳动过程中,他会不断地提高技巧,积累经验,劳动能力就会不断得到增强。大学生可塑性强,正处于增长知识才干的关键时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创造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条件。

③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

人生价值终究要通过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展现出来。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爱因斯坦,但是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尤其是人生的道德价值的实现就在尽职尽责、奋发努力的过程中。

④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代大学生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需要在实践中继承和弘扬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畏惧劳苦,贪图安逸,坐享其成,最终只能虚度年华,万事蹉跎。只要人生价值目标符合社会总目标,即使自身条件有所欠缺,也要尽心尽力、一往无前。“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人生终将有所收获。

四、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美好的人生价值目标要靠行动也就是社会实践才能化为现实,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就是实践。人生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人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通过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把人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因此,社会实践是人生价值真正的源头活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对于大学生而言,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具有特殊的要求。

1.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大学生要在为人民群众服务、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只有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做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维护者,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大有作为。正如江泽民所说:“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当一个人在年轻时就把自己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

2.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经过艰苦奋斗,这是古往今来许多人成就事业的经验总结。同学们不仅要刻苦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努力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求真知。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当今时代,信息传递瞬息万变,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大学生固然要认真学习书本知识,打下坚实的知识功底,但更需要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善于为实践而学,善于在实践中学。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今天最重要的社会实践,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青年人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肩负着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同学们只要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进,就能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创造无悔的青春。

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科学的人生观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人生观是否正确与人生价值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直接与如何对待人生环境有重要关联。有句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真的是这样么?不一定,要想取得成功,按中国的古话,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指社会发展规律,地利指所处的社会条件,人和便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人生环境。所谓人生环境,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正确对待人生的环境,主要就是要协调好自我身心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这四对关系主要是从里到外,由近到远的逻辑展开的,相互制约和影响,共同影响和制约着人生价值的实现。

一、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每个人都有身和心两个基本方面。身指人体的生理组织以及身体的机能;心指人的心理或称精神活动,通常用知、情、意来概括。身心关系不仅历来是哲学、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等学科关注的问题,而且也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经常碰到的问题。人们经常用“身心健康”或“身心疲惫”来形容身心的状态。一般说来,身(生理)是心(心理)的物质基础,心(心理)为身(生理)的精神机能,二者相互作用,作为有机统一体对人的生活实践产生影响。什么是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又该如何保持身心健康呢?

(一)健康及健康的标准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一个定义,叫“不但没有疾病、缺陷,还应该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这说明,现代社会的健康观不仅是指身体健康,不生病,而且还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心理健康的参考标准是:

(1) 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 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3)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行动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性好。 (4) 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5) 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

(6) 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 (7)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地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二)大学生心理状况及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总体上是健康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总的来看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内因。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心理期,这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内因。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至23岁之间,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从生理上讲,大学生已经进入生长稳定期,骨骼发育逐渐完成,身体形态日趋定型,各器官各系统的机能日益完善。大学生在生理状态上正接近人生的顶峰时期。从心理上讲,大学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过渡阶段,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许多过渡状态的矛盾性:

第一,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易带主观片面性。许多同学抽象思维能力增强,可以用自已的语言和视角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作出相对准确的判断。如从香蕉——水果——食品的思维抽象,是抽象思维能力提高的表现,(与小孩相比)是好事。但另一方面,又容易出现主观片面。如看到有贪官,就“所有当官的都贪”。法律原则“法律至上,当事人第一”体现的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实质,一位同学把他改成了“法律至,上当事,人第一。”后来一了解,是他们家在一场官司中输了,在分析案情后,就我的法律知识,我也认为他要败诉。可见,同学们是容易犯主观片面性的。

第二,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丰富是好事,但波动性大,如大声尖叫, 第三,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还不成熟。“我”的概念增强,关心“别人怎么看我”,通过多种方式表现自已(学习、社会活动、打扮等)以获得尊重,但标准不准确。

第四,独立性、闭锁性与依赖感、归属感同时存在。

心理走向成熟,将为大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但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

2、外因。社会环境的影响,这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外因。当前,我国的社会环境总的是好的,是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如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整体上上升了一个大的台阶,精神物质文化生活极大地丰富,如同学们受教育的机会也大幅度增加。但是也要看到,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对大学校园的冲击,重智而轻德、分数至上等错误观念的误导,学习负担和就业竞争造成的压力,新的大学生活带来的不适应等,这些外在因素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心理。

(三)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为人生提供导向,为大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提供“定位系统”,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基础。同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能使大学生在困难的时候看到成绩、看到光明,转逆境为顺境,化阻力为动力,坚定信心,悦纳自我,越挫越勇,在困难中磨练,在困难中崛起,在困难中走向成熟,从而提高心理素质,实现心理健康。

(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遇到心理困惑或问题,要敢于正视它们,切不可逃避。首先,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挫折中,在千头万绪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各个击破。其次,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自觉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讲座、阅读心理卫生书刊以及寻求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等途径,认识自己的心理,针对自己的情况来进行矫正、调整,只要我们敢于面对、愿意请求帮助,在自己的积极努力下,就一定能够克服,让自己心里永远阳光相伴。

(3)合理地调控情绪。

一个人的情绪是有周期的,总是从平和、高峰、平和、低谷、平和„„周而复始,循环往复,高峰体验和低谷体验都是短暂的,通常都只有两三天,有的低谷体验甚至一天就过去了。在低谷时期,心情烦躁、敏感脆弱,一当受到外在的因素困扰,甚至极可能采取极端行为,给他人和自己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

所以,当处于情绪的低谷期,我们尤其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首先,合理宣泄(如遭遇了同学的恶毒伤害,唱歌、跳舞,找朋友或老师倾诉)。其次,积极转移(如有的同学感情受挫折而转移到学习中去;在生活中得不到理想的尊重,就转移到增强自我内涵的活动中去,如学习、锻炼、社会实践等)。最后,升华提高(对大学学习效果不满意,就认真分析原因积极改进。当自己屡屡退缩,不敢展现自己,就寻找一个个细小的机会锻炼自己,直到具备实力不怕出丑为止。)

(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对组织者来说,集体活动可以锻炼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即使是普通同学,也可锻炼其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交际能力,在此基础上获得友情。健康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各自的学习进步、个性完善、情绪稳定,就是在遇到自己一时解决不了的心理困惑时也可以及时得到朋友的帮助。

此外,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也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二、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要与他人打交道,与他人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是人与社会关系的直接而具体的体现,是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明确个人在与他人关系中的定位,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才能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良好人际关系,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如促进人的成功,产生幸福和满足感,促进心理健康,保障身体健康等。

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尤其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表现形式。人类要生存,首先必须满足各种需要。任何需要都是一定主体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对一定对象的需要,都必然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实现。因此,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关键是要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

“人生的美好在于人情的美好,人情的美好在于人际关系的美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最直接而具体的体现,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尤其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表现形式。人要生存,首先必须满足各种需要,任何需要都必然通过一定社会关系才能实现。因此,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关键是要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在大学校园里,同学之间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不同意见和矛盾,但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在这个认识基础上坚守做人做事的原则。

(一)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应坚持的原则

1、平等原则。这是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前提。与人交往应作到一视同仁,切忌嫌贫爱富,不能因为家庭、地位、能力等方面的原因而对人另眼相看。同时,要把自尊和尊重他人有机结合起来。每个人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别人的尊重,但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平等待人就是要学会将心比心,学会换位思考,只有你作到了平等待人,才能换取别人对自己的平等对待。

思考:某大学的小涵是寝室里最有钱的学生,父母每月给的生活费常在2000元以上,生活条件明显比其他5名同学优越很多。刚进大学时,小涵常请寝室的同学吃饭,自己的东西也常与朋友们共享,关系一度很好。但后来,由于同学不小心弄坏了小涵的热水器和充电灯等,使得小涵很恼火,加上平时一些观点上的小摩擦,使得她逐渐瞧不起这些没见识的“乡下同学”,这种情绪在言行上表现出来后,导致寝室里的贫困同学拉成战线来孤立她。受不了孤独的小涵最终不得已搬出了寝室。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平等与尊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

2、诚信原则。诚信是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的保证。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诚信被视为最圣洁和最崇高的品德。中国历来有“一诺千金”、“言必信,行必果”的说法,指的就是做人要重诺言,守信用。人类进入21世纪,诚实守信显得更为重要。诚实信用原则要求我们以诚待人,以诚待人是人际交往得以延伸和深化的保证。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才能相互理解、接纳、信任,在感情上引起共鸣,使交往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一个真诚的人,应该是襟怀坦白、表里如一的人,任何的矫柔做作、虚伪奉承都会让人感到不自然,伤害他人的感情。诚实信用原则还要求我们做人要守信于人,人际交往只有讲信用,才能增进人们之间的信任感,人们之间的信任感是人际交往的催化剂,也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守护神。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注意:一是为人处事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二是做到一诺千金,不轻易许诺,一旦许下诺言,就要努力去实现。

思考:爱国实业家陈嘉庚先生在海外创业之初,曾遇到自己的企业尚无规模,而其父又欠债万元的困境。按新加坡的法律,不必父债子还,但陈嘉庚认为中华民族向来以诚信为本,虽然在法律上没有还父债的义务,但道义上不免遗憾。于是他和债权人协商,分期还清了父债。此举在东南亚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也为其此后的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对于人际交往有何启示?

3、宽容原则。宽容是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必不可少的条件。宽容就是心胸宽广,大度容人,对非原则性的问题不斤斤计较。在与他人交往中,由于性格、经历、文化和修养等差异的存在,因误会、不解和意见分歧而产生人际矛盾不可避免,这时就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求同存异、相互包容。宽容不是怯懦,宽容不是无原则地一味容忍退让,更不等于拿原则做交易,它与对坏人坏事的姑息迁就根本不同。正如一首小诗《学会宽容》说得好:“大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让我们都记住道德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勿滥施于人。

思考:我国历史上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一条巷内住着张方两户人家。因为地界不清,双方发生冲突,张家有一个人在当时是礼部尚书。张家就写了一封信带给了这位朝官。希望朝官能够给以干预。但朝官非常明智,不仅没有干预,还写了一信给家人。信中是四句话,一首诗: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接信后认为很有道理。决定后退三尺不再继续相争。方家人看到这一情景,深受感动,也向后退了三尺,这样在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条六尽宽的巷子。这巷子后来又被称为仁义巷。一场在所难免的争斗由于彼此的让步化干弋为玉帛了。这个故事又说明了什么原则呢?

4、互助原则。互助是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必然要求。互助原则首先要求我们要有仁爱之心,就是要爱同志、爱朋友、爱同事、爱人民。爱是一种力量,每个人都要学会关心和帮助别人,学会主动地与人分享快乐,分担忧愁,在别人有困难时伸出热情之手,在别人有忧愁时捧出火热的心,在别人有成就时送上真诚的祝贺,在别人遇挫折时给予鼓励,在别人犯错误时帮助改正。友爱是需要耕耘的,肯于付出,才能收获一个共同进步的良好人际关系。其次,互助原则要求我们要有一定的奉献精神。助人应该是真诚、无私的,不乞求他人回报。互相帮助不是对等帮助,也不是指望回报的帮助,更不是互相利用。真诚的互相帮助是把帮助看成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自觉地、主动地为别人献上爱心。助人必须是真诚的,不应带任何恩赐的色彩,否则不仅会于事无补,反会令人反感。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1、正确认识竞争。

竞争是互动双方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社会同一领域里与对方展开的竞赛争胜的活动过程。对人类而言,人类的发展,始终充满着竞争。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呈现全球化竞争格局。面对国与国之间经济和科技的竞争,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增强竞争意识,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提升参与竞争的能力。对社会而言,竞争有利于国家快速发展。有时会显得似乎不近人情,有的人甚至会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价,但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造福于人民和国家,是符合道德与法律的竞争。对个体而言,竞争影响人生。竞争能激发人的创造潜能;竞争能拓宽人生业绩,对人生发展有重要意义;竞争能让人们满怀希望,朝气蓬勃。但竞争也容易使人在长期的紧张生活中产生焦虑,出现心理失衡,情绪紊乱,身心疲劳等问题。需要正确对待竞争,在竞争中保持健康的思想心态。

2、正确认识合作。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达到共同的目的而联合,为相互利益而协调一致的活动。合作是人类社会得以形成的根基,是人生力量的源泉,是事业成功的土壤。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众人拾柴火焰高”,真正伟大的力量在于团结协作,团结有力量,团结能制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在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引入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同时,它又促进了人际交往,加强了人们之间的联系。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注意培养积极进取、奋力争先的品格,注意培养友好合作、互帮互学的品格,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系统内容复杂、学科交叉、配合精密,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健康的心态、团结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单靠个人奋斗而不善于与他人合作,在现代社会之中是难有作为的。

3、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从本质上说,竞争与合作是相互伴随,相互统一的。从形式上说,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要做到敢于竞争和善于合作,必须在学习和工作中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关系。合作也离不开竞争,没有竞争的合作只能是死水一潭。竞争可促进合作,合作又增强竞争的实力。具体而言,需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主角与配角的关系等。

案例:乔丹的眼泪

多年前的一场NBA决赛中,NBA的另一位新秀皮彭独得33分超过乔丹3分,而成为公牛队比赛得分首次超过乔丹的球员。比赛结束后,乔丹与皮彭紧紧拥抱着,两人泪光闪闪。

这里有一个乔丹和皮彭之间鲜为人知的故事。当年乔丹在公牛队时,皮彭是公牛队最有希望超越乔丹的新秀,他时常流露出一种对乔丹不屑一顾的神情,还经常说乔丹某方面不如自己,自己一定会把乔丹推倒一类的话等等。但乔丹没有把皮彭当作潜在的威胁而排挤,反而对皮彭处处加以鼓励。

有一次乔丹对皮彭说:“我们两个的三分球谁投的好?”皮彭有点心不在焉地回答:“你明知故问什么,当然是你。”因为那时乔丹的三分球命中率是

28、6%,而皮彭是

26、4%。但乔丹微笑着纠正:“不,是你!你投三分球的动作规范自然,很有天赋,以后一定会投的更好,而我投三分球还有很多弱点。”乔丹还对他说:“我扣篮多用右手,习惯地用左手帮一下,而你左右都行。”这一细节连皮彭自己都不知道。他深深地为乔丹的无私所感动。 从那以后,皮彭和乔丹成了最好的朋友,皮彭也成了公牛队17场比赛得分首次超过乔丹的球员。而乔丹这种无私的品质则为公牛队注入了难以击破的凝聚力,从而使公牛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神话。乔丹不仅以球艺,更以他那坦然无私的广阔胸襟赢得了所有人的拥护和尊重,包括他的对手。

三、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

个人都有个体性,有其特定的思维、行为方式和需要。人总是从自己特有的角度去认识和评价外界事物,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与独立性。人的个性与独立性存在于人的社会性中,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发展自我意识,把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进行理智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经过充分的社会化过程,把个体性与社会性统一起来,才成为社会的人。所以,协调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突出地表现在集体的学习、工作中或与人交往中,能共大同,存小异,在达到共同目标过程中以自己的个性等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而不是以个人的兴趣、爱好或信奉的“理论”强加在集体与他人身上,否则是孤独的、我行我素的人格表现。

2.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人的需要的满足,都只能借助于社会,都是凭借一定的社会关系,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实现的。个人需要不纯粹是个人的,它或多或少是社会需要的反映,受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

社会需要也不是脱离个人需要独立存在的,社会需要是个人需要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全体成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需要的反映。孤立地考虑个人需要,而不考虑社会需要,不联系社会需要来考虑个人需要,将使个人需要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导致个人欲望、个人需要的无限膨胀,最终不仅不能使个人需要得到满足,甚至还会使个人走上危害社会、违法犯罪的道路。

3.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就是个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体现。社会整体利益,就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的体现,它体现了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个人利益实现的保障。对于个人的正当利益的范围,比较集中地体现在我国宪法的规定里面,如公民的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监督权和取得赔偿权 、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等;而关于社会利益,则体现在公民对他人、对国家、对民族、对全球(如国际法的相关规定)应承担的义务。所以,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自觉服从社会利益。

4.个人权利、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统一关系

权利是个人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为社会作贡献,又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只有人人承担起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多作贡献,社会的财富才能不断地增加,才能为人们享有权利和自由提供雄厚的基础,人也只有在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中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健全、品德高尚,个人的自我价值也才能得到充分实现。

个人与社会不可分离,社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前提。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四、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1、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

在漫长的物种进化史上,人从自然界脱颖而出,成为当之无愧的“万物之灵”。但无论人如何进化,都改变不了这样的事实:人类源于自然界又依存于自然界,人永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的,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

2、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

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不是一种单向的征服与被征服、掠夺与被掠夺关系。如果自然资源被耗尽、自然环境被严重恶化,最终受害的是我们人类自身。而我国是人均资源比较少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受到资源环境的巨大约束。比如,我们的生态环境具有先天脆弱性,国土面积的65%是山地或丘陵、70%每年受季风影响、3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比如,我们的资源矛盾十分突出,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2/3的城市缺水,我国人均耕地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分别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9.7%。与此同时,我国这20年来经济快速发展,无序、无度的消耗,造成能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的巨大破坏,资源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突出。下面是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一组沉甸甸的数据:从上世纪50到90年代,每年沙化土地扩大面积从560平方公里增加到2460平方公里,我国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1952年我国人均耕地2.82亩,2003年人均耕地减少到1.43亩,在各地轰轰烈烈的“圈地”热潮中仅最近7年全国耕地就减少了1亿亩,被占耕地大量闲置,同时,土地利用强度加大,土地肥力衰退,我国的中低产田比例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2/3增加到上世纪90年代的4/5;我国目前的废水排放总量为439.5亿吨,超过环境容量的82%,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40.9%,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

3、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

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生产劳动为中介,而生产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人类正是在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结成了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关系。因此,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脱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就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当代世界出现的尖锐的环境和资源问题。所以,我们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适度原则,即人要从自然界取得资源,但索取要适度,要使资源能够长久甚至永续使用;二是保护原则,即要使用与保护并重,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三是节约原则,即珍惜和节约自然资源,不掠夺和浪费资源。

学习思考:

1、在当今的社会生活条件下,许多人都十分讲求“实际”,思考人生目的这样的大问题有意义吗?为什么?

2、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如何端正人生态度?

3、人生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具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说人生价值在于人的创造性社会实践?

4、如何理解健康的含义,怎样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5、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6、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第三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第4课时教案

课题:位置与方向(4)

教学目标:

1、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3、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体会定向运动行走过程中的观测点在不断变化。

教学难点: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重新确定方向标观察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学生一个越野路线图,每人一张白纸(绘图用) 教学过程:

一、 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

小组讨论:

1、作为越野队员我们将怎样确定越野路线?

2、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和路程的?

描述行走路线为什么要到达一个目标就重新画出方向标?

描述行走路线一个越野车队,四个赛段的时间分别是15分钟、5分钟、35分钟、5分钟,他们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10千米 描述行走路线讨论:

为什么第一赛段的路程与第三赛段路程长短差不多,时间却相差一倍多?车坏了、路是上坡、路上障碍物多、路上休息了一些时间……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在观察主题图时,已经对“公园定向越野赛”这个情境比较熟悉,能够理解为什么到达每一处后要确定要到的下一个位置的方向和距离,而且在三年级时已经掌握了利用方位名词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因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再在全班汇报。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确定每一赛段的路程时,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不必要求学生用解比例的方法。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起点与1号检查点间的距离”“1号与2号检查点间的距离”大约都是1千米,为什么第一小组走完第二赛段所用的时间是第一赛段的2倍。

二、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 °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1)点1的西北方是 ,终点在起点的 方向,点2在起点的 方向。

(2)说出具体路线:

从起点出发,先向 偏 度方向走 km到点1,再向 偏 度方向走 km到点2,最后向 偏度方向走 km到终点。

【设计意图】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由小组内的一名学生描述自己确定的那条线路,其他学生按这名学生的描述绘制线路图,然后在组内讨论每一个人绘制的路线图是否清楚、准确,并加以修改和完善。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够借助不同的参照物确定物体的位置,并画出线路图,而且能够感受到合作的意义和交流的重要性。

三、方法应用

【设计意图】让孩子们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A

(1) 说一说小伟上学可以怎么走,说出每一段的方向。 (2) 小伟走哪条路最近?

(3) 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课堂检测B

1、

2、

第四篇:100测评网高考政治复习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练习题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山东省招远市第一中学

李尚玉

高霞

一、单项选择题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回答1—2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

A、物质

B、意识

C、客观事物

D、客观存在

2、目前人们已经知道,太阳约在50亿年前形成,地球的诞生距今也有46亿年之久,由此可见,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居住的天国,所有天体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可见

A、生物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B、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回答3—5题:

3、《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一观点 A、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4、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辩证法观点

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即含静。”回答5—7题:

5、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静是不动没有,静是动也没有。”这告诉我们

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 B、世界上的事物具有相对静止性

C、世界上一切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6、“刻舟求剑”这一成语的哲学寓意是

①物质是运动的

②世界是物质的

③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④不能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观点 A、夸大了物质运动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B、否认了相对静止 C、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

D、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它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回答8—10题:

8、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疾矣!予助其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这一典故的哲学寓意是 A、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 B、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9、“揠苗助长”的典故给我们的启示是 A、办事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办事情必须遵循观规律 C、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D、要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0、2005年10月12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10月17日凌晨4时32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四王子旗主着陆场成功着陆,实际着陆点与理论着陆点仅相差1公里,返回舱完好无损。我国神舟六号航天载人飞行获得圆满成功说明:

A、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我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图例1—14题:

11、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有许多关于月亮的名言佳句,如“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而动物只能在月光下从事它们的本能活动。这说明 A、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

B、意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它和动物的心理有本质区别 C、人能反映事物,而动物则不能 D、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

12、“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句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13、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人在梦中发表演讲,计算数学问题,甚至解决了科学难题。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A、梦既是一种意识活动也是一种物质活动

B、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 C、梦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一种反映 D、意识有时可以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 1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哲学上看,这一现象表明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A.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人脑总是不能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主要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回答15—17题:

15、先设计后施工,才能建成楼房。这一事实说明 A、设计的构想是工程师头脑中产生的 B、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D、物质决定意识

16、席勒说:“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因此,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说明: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B、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17、东汉哲学家王符说:“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说明

①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正确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④意识活动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回答18—19题

18、下列活动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学生学习文化知识 B、教师讲课 C、农民种田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05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全会按照十六大对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体现了实践活动的

A、客观物质性

B、社会历史性 C、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D、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回答20——22题: 20、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1、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

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瞄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

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说明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A、当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

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22、“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回答23—25题:

23、材料说明的主要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D、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24、“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是因为

①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

②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④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③④

25、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但是,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而在球形

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

①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②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③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认识 可以有多个真理

④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26、(10分)材料一:由于几十年来大规模开发北大荒,致使黑龙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87亿吨地表水随之流失,湿地面积由上世纪50年代的3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4490平方公里。

材料二:2005年10月17日,神舟六号安全“回家”。我国有关负责人透露,2007年前后,中国航天员将实现太空行走。除了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以外,在2009年至2012年,我国还将发射目标飞行器,实现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为未来建立永久太空站打下基础。

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

27、(12分)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茵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有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28、(12分)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因发明DDT,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奖。DDT因其稳定性、脂溶性、药效普遍性等特点,一度大量生产普遍使用。后来发现DDT的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被绝大多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化学工作者进行不懈的努力,研制出多种新型杀虫剂,代替了DDT农药,既能杀灭害虫,又能减少污染,避免了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从对DDT认识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哲学认识论的启示?

29、(16分)胡锦涛同志说:“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关键是要引导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什么要强调求真务实精神?(9分) (2)我们应如何做到还求真务实?(7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ABBCC

6—10:BDBBA

11—15:BBCBC 16—20:CAADA

21—25:BBCBD

二、非选择题

26、(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材料一中由于大规模开发北大荒,致使黑龙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就体现了这一点。(5分)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材料二中神六“回家”、实行太空行走以及实现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都体现了这一点。(5分)

27、(12分)(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求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4分)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4分) (3)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最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分)

(4)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直到发现人的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分)

28、(12分)(1)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4分)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的检验,人们可不断纠正错误的认识,从而获得真理性的认识。(4分)

(3)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4分)

29、(16分)(1)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做到求真务实。②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做到求真务实。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认识运动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每要点3分,共9分)

(2)①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分)②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分)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分)④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本卷由《100测评网》整理上传,专注于中小学生学业检测、练习与提升.

第五篇:[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经济大危机》教学设计

第4课《经济大危机》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叙述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以及为了应对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

本课在教材的编写中大量使用图片,增强了学习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规律,即从经济大危机的背景、特点及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的感性认知到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的理性认知。

二、教学对象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仍然主要停留在感性层面上,在学习中不能全面的多角度的分析历史,对问题的分析理解也不够深入,罗斯福新政中的一些内容,学生要全面、辨证地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对股票等金融方面的专业名词很难理解,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些图片、动画、影音资料等呈现方式,将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1.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2.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掌握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历史,包括“一战”后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相对稳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及经济危机在美国的爆发,危机的特点及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有关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危机”的相互交替的发展变化,培养观察认识历史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探究这次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美国为应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实施罗斯福新政的学习,认识到:

1.资本主义制度有着不可克服的根本矛盾,其稳定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不稳定则是绝对的、永恒的。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避免的。 3.垄断资产阶级销毁产品、毁坏生产设备和耕田等行径,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4.罗斯福新政有助于美国的尽快恢复,但是新政没有也不可能解决生产力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难点 1.重点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2.难点

(1)经济危机中涉及到经济学方面的一些知识,初中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 (2)《国家工业复兴法》中的一些内容,学生要全面、辨证地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二)解决方法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教师进行讲解,使学生认识爆发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再简单介绍经济危机的爆发,然后出示表格《经济危机的表现》和图片《排队领救济面包》等,由学生概括归纳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从而认识到这场危机是世界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强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以及国际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阻碍了世界整体性发展进程。

2.罗斯福新政

讲解《国家工业复兴法》的内容,并提出问题“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再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其目的是“以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中心”,“制订各工业企业经营规范,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教师提问“除此之外,国家还在哪些方面进行改革?”“目的是什么?”并指导学生阅读第23页小字部分,总结出在农业、金融、公共工程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目的在于解决失业救济问题,缓和劳资关系和社会矛盾,从而消除危机。对“新政”的效果,组织学生根据新政的措施进行讨论,得出:新政的实施,避免了美国经济的彻底崩溃,恢复了生

产力,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使美国的经济得到尽快的复苏,从而度过了这场危机。使学生对新政,尤其对《国家工业复兴法》全面、辨证地分析和评价。

3.经济危机中涉及到经济学方面的一些知识,初中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

通过看资料片、flash动画的方式,由感性认识入手,再由教师简单讲解,逐步形成理性认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召开过哪些会议?有何影响?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暂时缓和,使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稳定时期,经济高度繁荣。然而,繁荣背后却蕴藏着极大的危机。

补充:导课方式不是唯一的,应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计,这里提供其他导课以供参考。 1.观看影视资料:总统山。教师过渡:为什么美国的总统山中会有罗斯福的雕像?他对美国做出了怎样的贡献?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就会得出答案。

2.看图片:罗斯福。教师简单介绍: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任期最长、唯一一位连选连任四届的总统。因为他执政时期,美国遇到了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接着又出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经济大危机》。

(二)讲授新课

1.“繁荣”及其崩溃(板书)

20世纪20年代,各资本主义努力发展经济,很快出现了一个“繁荣”时期。美国的发展尤为迅速。(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以增强感性认识。)(投影。)

(1)1924~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快的表现在哪里? (2)后来,这种状态导致什么结果?

在讲述资本主义经济繁荣时,要给学生指出,繁荣背后潜伏的危机。就在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片欢乐声中,资本主义危机突然降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巨大灾难中。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板书) (1)危机爆发(板书)

关于危机产生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由于资产阶级为了追求私利,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过剩。这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

关于危机爆发的标志,始于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抛售。为什么股票抛售会导致经济危机?向学生简略解释几点:①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工厂企业都是私有的,大都是股

分公司,和股票有直接关系;②股票市价的价格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经济繁荣,股票就升值,人们就会抢购;反之,经济凋敝,股票就贬,人们就抛售;③1929年10月,纽约股票抛售狂潮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在这以前,美国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等都已出现停滞状况。

1929年10月24日上午10点多钟,纽约股票交易所开盘伊始,大批股票涌入市场。盲目抛售,交易所陷入一片混乱,这一大抛售额达1000多万股,创股票交易所记录,股票价格暴跌。到11月中旬,交易所证券贬值50%股票市场全部崩溃、信用破产。(投影“纽约华尔街股票交易所前拥挤的人群”图,以增强感性认识。)

(2)危机的特点(板书)

特点一,波及范围特别广。过去危机只发生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但这次危机则席卷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世界,既波及到资本主义国家,也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另外,这次危机也影响到工、农、商、金融等所有一切经济领域,这也是过去任何一次危机所不及的。

特点二,持续时间比较长。以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般是几个月,最长的是

一、二年。危机后经历短期的萧条,便转入复苏,而这次危机前后持续了5个年头(1929~1933年)。这次危机持续时间之长,是以往任何一次危机所没有的。

特点三,破坏性特别大。课本图表中列举的资本主义工业下降情况和世界贸易缩减的情况,已可看出这次危机的严重性。

(3)危机的影响(板书)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社会生产力产生什么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为二点,并做如下讲述:①工人大量失业,劳动人民生活恶化。失业队伍的增加,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工资降低,生活水平的下降。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无着、流离失所,社会矛盾加深。②销毁商品、生产破坏。提问:为什么“一方面是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另一方面却是资本家人为故意大量销毁产品?”这暴露了资本家什么本性?

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造成各国社会的动荡不安,各国政府纷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里可以提一下《中国近代史》上日本为转嫁危机而加大侵华力度的有关史实,顺利过渡到下面的内容。)

3.罗斯福新政(板书)

(1)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板书)

形势需要: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急需寻找出路。

个人魅力: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总统。介绍罗斯福生平时,可指引学生阅读课本“罗斯福总统”画像下的生平简介。还可介绍一下罗斯福任总统上任后在电台上的“炉边谈论”,以增进学生对罗斯福的感性了解。

(2)罗斯福实施新政的目的(板书)

新政的目的:消除经济危机,稳定社会经济正常秩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3)新政的主要措施(板书)

新政的中心措施是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对工业生产的调整,其任务是克服工业生产的盲目竞争所造成的生产过剩现象,减少失业,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4)其它方面

比如整顿金融、调整农业、举办公共工程(在公共工程中,最有意义的是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投影“田纳西水力工程中的水坝”图。)通过解决失业救济问题,缓和劳资关系和社会矛盾,从而消除危机。

(5)新政的效果

经济方面:通过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经济得以较快恢复。

政治方面:由于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社会矛盾逐渐缓和。稳定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思维拓展:新政的成功实施说明了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这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但新政由于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只能遏制当时危机,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三)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但在“繁荣”的背后,却孕育着严重危机。1929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终于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为了应对危机,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新政的实施,避免了美国经济的彻底崩溃,恢复了生产力,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使美国的经济得到尽快的复苏,从而度过了这场危机。但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避免的。

(四)巩固练习 见本课随堂练习。

六、参考资料

1.危机影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英国:工业生产指数下降23.8%。1932年,失业人数近300万。出口贸易下降50%。1931年,实行英镑贬值。

(2)法国:工业生产指数下降36.2%,约倒退了20年。1935年,失业人数为50万以上,半失业者占工人总数的一半。1937年,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从1929年的6.4%降为5.1%。危机延续到1936年才稍有回升。

(3)德国:工业生产降低40.6%。失业人数最高时达600~800万,占近全国工人半数,居欧洲各国之首。农业收入减少30%。进出口额都减少70%左右。

(4)日本:对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对外贸易,出口下降76.5%,进口下降71.7%。工业总产值下降32.9%。1931年,失业人数近300万。

2.国家工业复兴法

1933年6月通过,目的在于通过商业的自行调节,减少生产过剩、增加工资、缩短工时和提高物价,从而促进工业的复兴,授权总统拟定一些为工业部门自愿接受但可通过执照制度执行的公平竞争的法规。为此成立全国复兴总署,领导几千种适于编入法规的工业部门拟定法规。当时华盛顿出现了一种与战争时期相似的激昂气氛,最后通过了576项基本的和189项补充的法规。7月宣布的“再就业协定”禁止雇用童工,规定产业工人每周工作35小时,最低工资为每小时4角。遵守这项临时协定的雇主可以领到一个“蓝鹰”标志。1933年仲夏,100万雇主表示愿意遵守这一规程,900万工人在“蓝鹰”标志下工作。1935年,工业复兴法被最高法院宣布违宪而取消。

3.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造成的影响

(1)它范围特别广:从地域范围看,危机从美国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并且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从经济范围看,危机期间信贷货币危机、工业危机与农业危机同时并发,相互交织。

(2)它持续时间特别长,达四年之久。

(3)它破坏性特别大:不仅在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1/3以上,国际贸易额减少2/3,甚至在危机以后也不见经济的复苏。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伴生现象,但是具有这样特点的危机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也并不多见。

经济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从各国国内看经济危机带来了普遍严重的政治危机,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各国政坛丑闻层出不穷,政府信誉扫地;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改善生活状况,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促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整个西方世界出现了社会大动荡。

从世界范围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加紧在国际市场上争夺,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各国进一步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行掠夺,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世界局势危机四伏。

4.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罗斯福新政作为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实验,具有一定的短期作用和深刻的长期影响。

新政缓和了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美国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到1936年底,美国工业总产量超过危机前的年平均数,农业生产也有较大恢复。新政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同时,也注意改善中下层民众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缓和了社会矛盾。新政还打击了美国的极端主义组织,稳定了资本主义民主政体。

从实质上说,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同私人占有矛盾的大爆发。罗斯福新政是一场资本主义的体制改良运动,罗斯福政府在解救危机的过程中,摒弃了自由放任主义的传统原则,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财产占有形式、生产调节方式、生产管理体制等方面向更高的层次调整,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发了较大的空间。新政的实践也推动了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系统化和完整化。国家干预型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起飞奠定了基础。资本主义体制经过自我扬弃,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5.生产过剩

是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它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同劳动群众消费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它导致大量产品因劳动群众无钱购买而积压,形成生产过剩。

6.“新政”

1933年3月4日,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总统后,采取的应对危机的一系列政策后来被称作“新政”(New Deal),其核心是三个R:改革(Reform)、复兴(Recovery)和救济(Relief)。罗斯福的“新政”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场为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肌体内部进行的一场“伤筋动骨”的改革。它帮助美国的资本主义

制度度过了1929~1933年的一场空前大灾难。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得救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也缓过气来了。

七、视野拓展

1.一战后美国经济的恢复

由于大战中赚得巨额利润,在战后更新设备,大力采用自动传送装置等新技术,实行标准化的大量生产,同时,由于科学管理的发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迅速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每个工人的生产率几乎增加了一倍。

利用欧洲各国战后经济尚未恢复及对美国在财政上的依赖,夺占新的国外市场。在国内采用分期付款的赊销办法,扩大消费市场。1927年,分期付款售出的汽车约占60%,1925年,分期付款的零售商品总额为48.75亿元。因此,工业有很大发展,以汽车制造、电气设备和房屋建筑最为突出。1921~1929年,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4.3%。1929年,美国生产了资本主义世界48.5%的工业产品,对外投资达172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把世界黄金储备的一半以上(50亿美元)掌握在手中,还第一次夺得了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中的首位。

2.股票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和取得股息的有价证券。股份公司需要额外资本时,会发行股票。股票本身没有价值,之所以有价格能买卖,就因为拿着它可以向公司领取一定的股息。股票通常在证券交易所进行买卖,但不能向股份公司退股。

3.股票交易所

买卖股票等有价证券的市场。业务分两类,或现款买卖,或只买卖证券所有权,待一定时期结算时,支付行市涨落的差额。投机者往往利用行市涨落的差额牟取暴利,若预测失误,会造成损失。

上一篇:1安全生产检查制度下一篇:前台主管岗位职责

本站热搜